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献帝刘协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在位期间,汉朝已经名存实亡,然而他仍然被尊为“皇帝”,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汉献帝在位期间,虽然汉朝的中央政权已经被董卓所控制,但是刘协作为汉朝的皇族血统,仍然是名义上的皇帝。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地位是不可侵犯的。因此,尽管刘协的实际权力已经被剥夺,但他的身份仍然是皇帝。 其次,刘协在位期间,虽然无法有效控制政权,但他仍然尽力维护汉朝的尊严和权威。例如,他在董卓死后,立即下令诛杀董卓的余党,恢复了汉朝的中央政权。这种行为,无疑增强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再者,刘协在位期间,虽然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但他始终保持了对人民的关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例如,他在长安城被曹操攻陷后,被迫迁都洛阳,但他仍然坚持举行朝会,处理国家大事。这种行为,无疑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最后,刘协在位期间,虽然无法改变汉朝的命运,但他的存在,却成为了汉朝历史的一部分。他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了悲剧和无奈,但他的坚韧和毅力,却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意。 总的来说,汉献帝刘协在世时被尊为“皇帝”,主要是因为他的身份地位、他对汉朝的忠诚和维护、以及他的人生态度。虽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存在,却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操的三个女儿为什么全都嫁给了汉献帝? 曹操七个女儿,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他为何要这么做了?曹操为人老奸巨猾,他这样做当然是有道理的,是为了进一步控制汉献帝独揽朝政大权。 根据很多史书记载,汉献帝曾经与曹操发生矛盾后曾经想除掉曹操。汉献帝用鲜血写了诏书然后缝在衣带里并且秘密传给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董承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的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打算谋杀曹操但是却失败了。建安五年(200)正月,这些人被诛杀。 汉献帝衣带诏事件爆发之后,曹操觉得汉献帝能够衣带放诏书是自己没有监控好。如何监控汉献帝的衣食住行了?当然是控制他的后宫,把汉献帝的身边都安插自己的人。于是曹操杀死了汉献帝的董贵人,还逼迫汉献帝废掉了反他的伏皇后,将其幽禁致死,然后就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送进了宫中。 伏皇后当了二十年皇后在朝中还是有一定的势力,曹操为了斩草除根,把董承怀孕的女儿董贵人杀了,也把反对他的伏皇后幽禁致死,还毒死了伏皇后的两个皇儿,把她的同伙和很多族人也都处死了。汉献帝也的确够可怜的,连自己的几个皇子都保护不了。做完这一切,曹操就把自己的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都送进了宫中,汉献帝也不得不接受,封了曹节为皇后也就是献穆皇后,其余两个被封为贵人。 曹操的目的很简单,从今往后,汉献帝的后宫都是自己的人。一方面曹操杀了汉献帝的皇后这样做可以安抚汉献帝,另外一方面当然是可以监视汉献帝的一言一行从而控制汉献帝独揽大权。 不过令曹操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去世曹丕袭魏王位后,他的女儿曹节也就是献穆皇后不仅不帮助曹家,还完全倒向了汉献帝那边。面对兄长曹丕篡位索要玺印,她无可奈何但是却怒骂:“老天有眼,决不让你长久!”果然曹魏仅仅享国45年,就遭到了司马氏的篡夺。 不过曹丕倒是没有杀害自己的妹妹。公元260年,献穆皇后病逝,被以汉朝的礼仪与禅陵的献帝合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协,即汉献帝,他是两汉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在大家印象之中,刘协似乎只是个懦弱无为的傀儡皇帝。实际上,作为一个在位达三十一年的皇帝,刘协的一生起起伏伏,经历不可谓不精彩,或许正是由于经历了太多,出身帝王之家的刘协,最终选择了平凡渡过余生。 01.皇位之争:失之何进、得之董卓 汉灵帝时期,五官中郎将王苞有个孙女名曰王荣,身姿丰满,容貌美丽,聪明机敏而有才智,便以良家子身份选入宫中,获封美人。王荣入宫之后,深得汉灵帝刘宏宠爱,不久便怀上了龙种,然而当时皇后何氏善妒,后宫无人不怕,以致王美人一度想要打掉孩子,但堕胎药竟未奏效。或许,从这个时候开始,刘协与何氏便已经结下了孽缘。 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王美人生下一子,取名刘协,何皇后对此极度忌恨,竟然直接派人毒杀了刚刚生子的王美人,汉灵帝得知之后,一怒之下想要废后,在曹节等宦官的苦劝之下,这才作罢。刘协则就此交给了董太后亲自抚养,也正因此,刘协与董家得以结缘。 随着时间的流逝,汉灵帝晚年却为立太子泛起了难,按理来说,刘辩作为嫡长子,乃当之无愧的太子人选,可从小寄养于民间的刘辩,但却举止轻浮,为灵帝所不喜;而由董太后抚养的刘辩,则举止端庄,深得灵帝喜爱。然而,刘宏虽倾心于刘协,却又无法躲过立嫡立长的束缚,使其始终难以抉择。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重病之际,还是决定将刘协立为太子,并将其托付给了宦官上军校尉。汉灵帝驾崩之后,蹇硕便开始着手除掉拥立刘协的最大威胁——大将军何进,却因司马潘隐的示警而功亏一篑。不久,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刘协获封渤海王,蹇硕则在不久后被杀。 此后,何进与宦官矛盾激化,何进欲诛除张让等宦官,张让等人则通过讨好何太后保命。这时,袁绍献策,可利用大臣与宦官的矛盾,召集四方猛将、大臣带兵汇集京城,迫使何太后诛除宦官。张让等人得知后,干脆先下手为强杀了何进,袁绍则随后带领何进部下反杀宦官两千人,张让、段珪等无力还击,只得劫持皇帝刘辩和皇子刘协逃出宫外。 就在张让、段珪挟持皇帝、皇子逃命之际,却迎面碰到了董卓率领的陇西军队,张让等人随后被杀,皇帝、皇子被迎回京城,而董卓则着外戚和宦官损失惨重之机,迅速把持了朝政。后董卓以刘协比刘辩有才为由,废除刘辩,改为拥立刘协,一场大乱之后,刘协最终还是坐上了皇位。 02.傀儡之始:也曾有希望,却换来失望 刘协登基之后,董卓自立为丞相,后又自封太师,彻底掌控中央政权。随着权力的增大,董卓开始变得肆无忌惮,纵容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淫妇女,秽乱后宫、无恶不作,繁华的洛阳城损毁殆尽。 初平元年(190年)春,“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爆发,各地州郡牧守纷纷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起兵,以袁绍为盟主,从北、东、西三面包围洛阳。董卓难以抵挡,便又裹挟刘协迁都长安,而取得了初步胜利的“关东联军”,却也就此陷入了争权夺利之中。 刘协其实也不愿意做傀儡,却又无力对抗握有兵权的董卓,而当看到董卓被“关东联军”逼退后,这一度给刘协带来了希望,他也曾想着依靠关东联军的力量返回洛阳,从而摆脱董卓的控制,为此刘协派宗室刘和潜出武关求援,然而正忙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关东联军,哪里有空搭理他这个名义上的皇帝。 就在刘协已经失望之际,司徒王允却在初平三年(192年)用计除掉了董卓,之后王允录尚书事,吕布晋升为奋威将军,二人共同主持朝政。对于汉献帝刘协来说,只有这段时期才算是做上了真正的皇帝,可惜这段难得的皇帝生涯实在太过短暂。 王允主持朝政后,因其骄傲自满、气量狭小,导致关中局势迅速失控,吕布被击败、王允被杀,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得以控制长安,汉献帝刘协再一次沦为了傀儡。兴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等人又发生内讧,长安城里乱成了一锅粥,郭汜本想将刘协劫持到自己军营,却因消息走路反被李傕抢先。 李傕、郭汜相攻数月,长安城几乎被祸害成了一片废墟。不久后,刘协在李傕部将杨奉、牛辅部曲董承等人的护卫下,摆脱李傕、郭汜控制,一路经弘农、安邑向东逃去。 03.傀儡生涯:出狼窝入虎口,彻底沦为傀儡 不难想象,在东逃的路途上,汉献帝刘协内心想必是极为凄苦的,这既有对现实遭遇的无奈,同时亦有对未知前途的迷茫。此时的自己,虽然已经逃出了西凉兵的控制,可向东又能去哪里呢?虽然东归的同时,汉献帝刘协已经下诏让各路诸侯勤王,但经历了洛阳、长安两次变故,刘协对于自己是否还能重振东汉朝廷,实在是心里没底。 建安元年(196年),东归途中的汉献帝刘协,遇到了前来“迎接”自己的兖州刺史曹操。我们知道,曹操迎接汉献帝,不过是为了利用其皇帝的正统名分罢了,可汉献帝刘协却并不知道曹操内心的想法,再加上曹操对其极为恭敬,想必刘协最初对于曹操还是极为感激的,这想必也是刘协同意迁都许昌,并接连加封曹操的一个主要原因。 起初,曹操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名义接连对外发动战争,刘协可能还认为这是曹操在维护中央朝廷的权威,可随着曹操势力的不断扩大,随着曹操态度的不断变化,随着自己权力的逐渐丧失,刘协对于曹操的目的开始产生了怀疑,刘协这才发现,自己原来是才出狼窝,又如虎口。 建安五年(200年),对曹操已经极度不满的刘协,为了摆脱曹操的控制,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 却不想事情败露,董承等人反被曹操所杀。“衣带诏”事件的爆发,可谓彻底撕破了刘协与曹操之间的那层窗户纸,此后曹操不再隐藏自己的野心,而刘协则彻底沦为了傀儡。 “赤壁之战”后,眼看曹操也并非不可战胜,朝廷中忠于汉室的大臣们再度萌生了希望,觉察到后方异动的曹操,一方面极力表明自己的“清白”,赌咒发誓自己绝不会篡汉自立;另一方面,曹操却加快了攫取权力,提升自身地位的步伐。 从建安十三年(208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的身份几乎每两三年便会发生一次大的改变,最终除了没有皇帝的名分之外,其身份地位已经与皇帝无异,而其实际权力,更是远在傀儡皇帝刘协之上。 虽说期间也有荀彧、耿纪、魏讽、侯音等人意图扭转乾坤,但实力的巨大差距,却导致他们无一成功,反而因为他们的接连失败,使得忠于汉室的大臣越来越少,而曹操的权力地位则是越来越牢。而汉献帝刘协,对此早已无能为力,甚至在伏皇后被杀之时,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04.归于平凡:一生历尽坎坷,晚年归于平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即位。曹操虽然掌权半生,但终其一生始终未篡汉称帝,而曹丕即位之后,则开始大肆拉拢士族,不久便迫使先帝刘协禅位,篡汉建位,汉献帝被降封为山阳公。 曹丕称帝之后,倒是给了刘协一些特权,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不过,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做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傀儡皇帝,我想失去帝位的刘协非但不会感到失落,反而更多的是轻松和解脱。 正因如此,在被降封山阳公后,刘协就此抛弃了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虽当过窝囊皇帝,却变为称职“郎中”,身融入田园山水,心远离深宫重楼,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 曹魏青龙二年(234年)三月,曾经的汉献帝,此时的山阳公,刘协就此走完了自己漫长的一生,寿终正寝,终年53岁。得知刘协去世后,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刘协被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董卓废掉刘辩,拥立刘协为帝之后,他本人官至太师、相国,封郿侯,位极人臣,可谓权倾朝野。那么他既然已经开始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了,为什么不选择废掉汉献帝,自己当皇帝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董卓并不是不想自立为帝,而是因为自身声誉不佳,无法抵御舆论攻击。如果董卓真的与朝堂之上的权贵公然对立,他就必须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但是现实并没有按照他的想法走,因此董卓虽然有称帝的欲望,但还是决定在适当时机行动。 此时,他必须在刘协和刘辩之间做出选择。尽管刘辩尚年幼,容易被控制,出人意料的是,董卓却选择了聪明的刘协。这是否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除了客观原因外,董卓对自己的血缘和伦理关系都十分在意,只是因为都姓董,他就觉得自己是董太后的族人。因此他做不到废帝自立。因为,一旦董卓决定自立,他就失去了与董太后相关势力的支持。因此,他选择了保存自身实力,韬光养晦。 实际上,董卓选择拥立刘协是一招好棋,是经过充分考虑的结果。虽然刘辩现在年纪小,容易被控制,但他未来必定成长为一位能够对抗董卓的皇帝。此外,董卓之前没有与刘辩建立起深厚情感的机会。反之,他曾救过刘协的命,因此若拥立刘协为皇帝,则董卓必将成为一位位高权重的重臣。在此情况下,董卓决定全力支持刘协。 根据事实的发展,证明董卓这步棋确实是走对了,刘协当了皇帝之后,董卓的官运也是步步亨通,虽然不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已经是掌握了实权的皇帝了。那么既然已经手握大权,为什么董卓最后还是失败了呢?其实这就要扯到个人性格原因了。 董卓虽然有政治头脑,但是情商低,性格嚣张,尊重礼法的东汉朝廷哪里容得下这种人呢?他还特别擅长用残酷的手法打压异己,如果得罪了他,严重的可能会被灭门,搞的官员们个个人心惶惶。 如果只是对官员开刀也就算了,董卓最错的那一步就是不得民心,他放任自己的手下去骚扰百姓,抢夺他们的财物。本来东汉末年百姓日子就不好过,如此一来更糟糕了。皇帝当傀儡憋着一肚子火,官员被打压憋着一肚子火,百姓被抢劫也憋着一肚子火,如此不得人心,董卓能当皇帝才奇怪了!综上所述,纵然董卓为自己找到了康庄大道,也会因为其暴虐的性格而走向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汉献帝年仅九岁的时候就被董卓扶持着登基,虽有皇帝之名,但无皇帝之实,一生都被人当做傀儡,他心中怎么可能不恨?那么他最恨哪个权臣?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剖析下他的心理活动。 汉献帝的一生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苦难。他先是被董卓任为皇帝,但实则是被人摆布。后来,他又被曹操挟持,用他的名义号令诸侯。不过,即使被这两个汉贼摆布,献帝内心真正痛恨的却不是他们,最让他痛恨的汉贼应该是李傕! 为什么小编会这么说呢?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董卓被描述为一个蛮横粗鲁的大胖子。他攻下京城后,废黜刘辩,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在京城当了霸主,对百姓十分残暴,但他对献帝还是比较恭敬的。毕竟,即使董卓当时称霸天下,献帝也是有天子之位的,不能太失礼。而且,刘协也是被他扶上的皇位,献帝很有可能对他只是不满而已,谈不上真正的憎恨。 再看看曹操吧,后世的人都把他称为汉贼,但事实上,他算是个正派人物。只是他的手段比普通人更狠罢了。当他把汉献帝监禁在他的身边时,待他非常恭敬,让他吃好穿好,满足他的物质需求,甚至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相比之下,献帝对曹操也许只是有些怨气,但恨之入骨还谈不上。 那么,汉献帝真正恨的是谁呢?这个人就是李傕。当年董卓倒台后,他趁机占领长安城,纵容手下抢劫百姓,并占据了城里的粮仓。当时,全国正处于灾荒之中,人民饥饿难当,四处无粮,献帝也因此饥寒交迫,恳求李傕为他解囊。但这个汉贼无动于衷,让献帝十分愤怒,对他恨之入骨。 汉献帝贵为天子,却只得到了李丢给他的一个变质了的骨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对待这样的臣子,汉献帝怎么可能不恨呢? 相比于扶他上位的董卓,满足他物质需求的曹操,李傕之行为,简直不把献帝当人看,毫无对人主的尊重。汉献帝强忍着内心的悲愤,带着一些心腹大臣逃离了长安,结束了自己噩梦般的生活。但是他的行为也导致了他从此流浪,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这样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是真难过啊,一直到曹操找到了他,把汉献帝接到自己身边。汉献帝的一生都是悲剧,或许等他老去回首一生的时候,才会发现他心里真正恨着的人是李傕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献帝为何没有将皇位禅让给曹操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首先,赤壁之战打乱了曹操的称帝计划。如果没有赤壁之败,曹操十有八九会称帝,因为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是赤壁之战后,曹魏整体是在战略收缩状态,几乎没有太大的进取。这就说明,赤壁战败给曹操带来的损失是空前的,除了兵力损失,丢失地盘,最主要的是曹操的信心。自己差点被擒,让曹操根本就不提称帝之事。 其次,天下还有大块土地不是姓曹的。曹操虽然地盘最大,但还有大的割据力量,孙权占据东南,刘备控制西南,还有其他的小的割据力量。如果曹操称帝,会不会形成一个联盟来打自己,本来孙刘就是联盟,再加上自己内部的汉朝死忠,自己很有可能被击溃。袁绍曾经最大又怎么样,照样不是被打败。自己连荆州都拿下了,照样赤壁战败。因此在没有铲除割据势力之前,曹操还是不敢贸然称帝。 第三,汉献帝并没有点头。曹操要称帝需要名正言顺,正常继统。他的儿子曹丕继承皇位是汉献帝禅让,刘备是假托汉献帝被杀,以刘氏宗亲身份继位。孙权未属于被迫称帝。虽然没有记载,更多的情况指向汉献帝没有禅让曹操的意思。他为什么不禅让呢?祖宗的基业不能说丢就丢,自己被曹操要年轻,曹操死了,自己有可能翻盘。而且禅让曹操容易保不住性命,曹操能不能留着这位皇帝在世还两说。禅让曹丕,是看不见恢复权力的希望,曹家已经传第二代了。把正统给曹丕,获得保命。 第四,后期没有好的谋士。好的统帅需要好的谋士,曹操的成功和郭嘉分不开。如果郭嘉还在,或许没有赤壁战败,曹操称帝的形势会大好。但是郭嘉去世后,在重大问题上,谁也没有看见赤壁之战前,曹军的问题,没有给曹操献出良策,帮助曹操摆脱困境。可以谋士短板,让曹操认识到,自己的智囊没有发挥作用,自己突破现在的局面,需要解决许多问题。称帝大业只能暂缓。 第五,年龄不占优势。老年人经常是保守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操的保守倾向在加大,他对待时局的处理,开始保守起来,甚至可以说是保本思想。这种思想让他逐步满足于成为魏王,把称帝的想法留给儿子。 第六。舆论的压力。曹操不是一个纯武夫,而是一个有风骨的一代大诗人。他很看重后世的评论。有人会说,那他干脆把权力交给汉献帝多好。这么想法很理想化,哪有交出权力的权臣得以善终的。曹操的下一代就没有必要顶着骂名,因为自己的权力来自于父辈。而曹操只能继续隐忍,做一个并不是臣子的臣子。 曹操戎马一生,开创了一片天地,也有成为九五至尊的想法。然而更多的现实问题,让他把权力留给了儿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曹丕和汉献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曹操在称帝和不称帝的选择中长期徘徊,到死也没有称帝。但是这不是他良心发现,不想称帝,而是把称帝的使命留给了曹丕。在曹操去世后不久,接替他成为魏王的曹丕就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当了皇帝,建立了魏朝。在称帝后,曹丕并没有杀害汉献帝,反而对他十分优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曹丕称帝后对汉献帝的待遇。 汉室江山经过了西汉、东汉长达数百年的岁月,到了曹操时代已经走向了尽头。为了篡夺汉室江山,曹操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他按照王莽的故事,先成为汉献帝的外戚,然后加九锡,进位王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大开杀戒,大肆屠杀那些汉朝的拥护者,在历史上留下了残酷的一笔。 不过曹操由于年老多病,再加上心有顾忌,最终也没有称帝。他对手下说,如果天命在魏,那么自己就做个周文王得了。对曹操的心意心领神会的臣子,便在曹丕继位后开始了改朝换代的运作。此时满朝文武争做开国元勋,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 由于曹操早就做好了铺垫,曹丕的称帝进行得水到渠成。他在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后称帝,对汉献帝做出了优待的处置。他以河内的山阳邑万户奉汉献帝为山阳公,让他在自己的封地里依旧使用汉朝的正朔,用天子之礼祭祀祖先,上书不称臣,还能得到京都的祭肉,还封他的四子为列侯。 可以说,曹丕对汉献帝十分优待,汉献帝只是失去了皇帝的名号,自己和子孙的爵位都降了一级,其他原本他在曹操时的待遇基本不变。当然,曹丕如此优待汉献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背后自然是有着他的用意的。 二、曹丕为了显示他得到江山的合法性。 曹操一生为了篡夺汉室江山想尽了办法,但是到死也没有敢称帝,除了他想要维持自己汉室忠臣的形象,社会舆论是制约他最大的障碍。曹操虽然没有篡汉,可是在中国历史上,他一直以白面奸臣的形象存在着,遭受着后世一代代人的唾骂。曹丕敢于篡汉,他的压力并不比曹操小多少。 为了平息舆论,曹氏父子除了对拥护汉室的人们进行武力镇压外,还寻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为自己篡汉寻找合理、合法的外衣。他们大肆散布舆论,说曹氏重造汉室江山有大功,得到了天下人们的支持。还说曹氏是天命所归,天下出现的各种征兆证明了这一点。 在法统上,曹丕和他的手下十分看重汉献帝的禅让程序。他故意多次推辞汉献帝的禅让诏书,显示自己是不得已才接受汉室江山的。这样,有了汉献帝禅让的程序,就让曹丕拥有了继承汉室江山的法理。这样一来,曹丕就有了压制天下舆论的借口。 连汉献帝都抛弃了汉室江山,那些喊着匡扶汉室的人们也就失去了借口。汉献帝把江山交给了曹魏,甘居人下向曹魏效忠,那么效忠汉室的人们自然要对曹魏效忠,否则就是对汉室的不忠。这正是曹丕对尚不向自己臣服的孙权和刘备的政治上的威压。 这就让孙权和刘备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当然要优待汉献帝,把他留作自己继承法统的见证人。孙权因此向曹丕称臣,被曹丕封为吴王加九锡。不甘屈服的刘备一时间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最终,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利用汉献帝被害的谣言,自立为帝,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对抗。 如果曹丕杀了汉献帝,正好会给刘备、诸葛亮以口实。也正是因为曹丕优待汉献帝,使得他的手下在道义上感觉站得住脚。这样蜀汉和曹魏双方势不两立,互相视对方为贼,成为不共戴天的敌人。曹丕优待汉献帝,为他在政治上争取了主动,得益匪浅。 三、汉献帝与曹丕的亲戚关系。 曹丕优待汉献帝,也有自身家族的关系。在曹操篡汉的道路上,照搬了王莽篡汉的先例。当年王莽在篡汉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为皇后。曹操也照例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为自己获得外戚的身份。至于说王莽在篡位前进位国公加九锡,曹操也照单全收。这让大家看清了曹操的真实面目。 曹操最终没有篡位,曹丕倒是建立了魏朝。虽然汉献帝失去了皇位,曹氏失去了皇后、妃子的地位,但她们和曹丕的血缘关系是割不断的。在曹丕篡汉后,他为了向天下显示自己的合法性,同时也为了让大家感觉,曹魏和汉朝已经融为一家。于是他对汉献帝一家予以优待,这些人中就有他的亲姊妹们。 曹丕此人好大喜功,由于篡汉的行为,他十分重视天下人的看法。如果杀害汉献帝,他不但会遭到大家的非议,对面他的所谓众望所归的借口是一种打击。而且杀害汉献帝会让他的姊妹失去亲人,也会遭到家族的质疑。所以曹丕与其杀死汉献帝,还不如留下他为自己赢得好的声誉。 四、汉献帝对曹魏没有威胁性。 曹丕留下汉献帝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对曹魏已经完全失去了威胁。当初汉献帝的朝廷在来到关东的时候,没有任何诸侯愿意收留他。在极端窘迫的情况下,曹操伸出了援助之手。曹操不但送上大批生活物资,还把他们接到许都供养起来。 当然,曹操这样做是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利益。曹操一面利用大家对汉室残存的忠心来获取支持,一面又防止汉献帝的朝廷脱离自己的控制,走向自己的反面。他把汉献帝朝廷的军政大权抓在手里,对汉献帝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汉献帝在最初也不满意曹操的控制,他为了摆脱曹操的控制,进行了多次的努力。不过,在曹操的严密防范下,汉献帝是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到曹丕继位的时候,整个朝廷内外拥护汉献帝的人已经荡然无存,汉献帝已经完全没有了号召力。 在汉献帝退位后,曹丕对他进行优待,同时也对他的控制有增无减。汉献帝内有曹丕姊妹的监视,外无任何可以依靠的力量,对曹魏的威胁几乎为零。对于这样一个毫无威胁的汉献帝,曹丕留下他也不必担心了。 结语: 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魏朝后,不但没有对汉献帝斩尽杀绝,还对他十分优待。他这样做,是有着自己的考量的。首先曹丕要留着汉献帝,向天下显示自己是众望所归,是被迫接受汉献帝的禅位。这样为自己得到汉室江山的合法、合理性寻求依据,这样就让自己在政治、外交上占据主动。 其次,曹操将女儿嫁给汉献帝,使得曹丕与汉献帝有了姻亲关系。为了家族的和睦,同时也为天下显示汉魏一家,曹丕也要优待汉献帝。最后,因为汉献帝已经对曹丕没有任何的威胁,曹丕对于这样一个留下有利无害的招牌,自然是放他一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汉献帝嫁女儿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曹操为何要保留汉献帝? 其实,汉献帝退位与否,根本由不得他自己,他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曹操的手心里。而曹操活着时,之所以止步于魏王,没有推倒他自己登基,无外乎两点原因。 其一:人生经历 一个人的言行,是受时代影响的。也就是受他自己的经历所左右。曹操再叱咤三国风云,但他的心里都无法摆脱,汉朝对其的影响。如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曾坦白过自己的心路历程。 最初时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这其实也就解释了,为何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曹操是最玩命的。追击董卓时,在汴水之战中,差点被董卓手下大将徐荣干掉。 只不过后来随着他权力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重,尤其是成为魏王后,就成了天下人的“靶子”。而曹操也明白,自己早无退路可言了,所谓退则必死。因为别人只有撕碎了他,才能凸显出其正确——如刘备,就是最厉害的那位。 由此曹操这才霸气回应: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并表示,我曹操才不稀罕上皇上呢,若天命在我,就当周文王!其实,曹操不是不稀罕皇位,而是他始终都还存有着“大汉情结”罢了。 其二:对手强大 曹操这一辈子的对手太多,如袁术、吕布、袁绍、刘表、马超、张鲁,这些最后都被曹操干掉或击败。但刘备和孙权,却始终让他寝食难安。也就是说,由于对手过于强大,使得外部环境就不允许曹操,推倒汉献帝。 同时,曹魏内部也是暗流涌动,除了汉献帝(汉室力量)外,还有门阀士族势力的掣肘(荀彧)。 倘若说,面对外部对手,可以真刀真枪地干,曹操一点不怕。但面对内部势力,曹操显然是非常头疼的。既要合作,还要防范和打击。因此搞得曹操到了最后,已经大有孤家寡人的趋势,还如何敢走出最后一步,推翻汉献帝?内外环境都不允许,只能保留。 二、曹丕却为何敢“篡汉”? 那么为何曹丕却敢废掉汉献帝呢?除了他根本没有“大汉情结”,也就是没有思想包袱外,还在于他解决了内部问题——这就是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向门阀士族势力让渡了“好处”,终止了曹操的“唯才是举”。 曹操活着的时候,汉献帝就已经沦落为,曹操和门阀士族博弈的筹码了。如曹操用空食盒杀掉荀彧后,门阀士族便被挤压的抱团取暖。以至于谁敢赞美曹操,就是公敌。为此曹操都杀死了自己的亲家,冀州门阀的带头大哥崔琰。 所以“九品中正制”的出台,跟曹丕“篡汉”,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汉献帝被榨取完最后的价值后,就只能被抛弃了,在曹丕和门阀士族的共同挤压下,乖乖让出天下。同时关羽之死,也为曹丕争取到了,外部活动空间。因为这意味着孙刘联盟破裂了。 只可惜关羽死时,曹操进入到了生命最后时刻,所以这临门一脚的任务,就给了曹丕。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刘备不顾赵云等劝阻,就是要揍孙权,发动了夷陵之战。对这个结果,曹魏那方(刘晔)早就推导出来了。 都知道在进行三方游戏时,若两方厮杀,第三方哪怕睡大觉,都等于增长实力——这便是孙权的神助攻,坑了孙刘,让曹魏功力大增。 三、汉献帝为何献出2个女儿给曹丕? 通过分析曹操和曹丕的态度,其实也就明白了,汉献帝禅让,无非是一种交易(妥协)的结果罢了。汉献帝作为被交易(妥协)的筹码,哪怕他的皇后,曹操的嫡女,曹丕的亲妹妹曹节,怒摔玉玺并怒斥曹丕:“天不祚尔!”也是无能为力的。 不过,就在汉献帝退位,这幕看似悲情的大戏中,哪料却突然出现了很好玩的一幕,汉献帝竟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献给了曹丕当妃子,而曹丕也心安理得地笑纳了。这是为何?大致有如下两点原因。 其一:礼尚往来 在曹操称魏王时,曾一下子把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其中嫡女曹节,被册封为了皇后。如今曹丕当皇上,汉献帝退位,自然需要还礼,于是把两个女儿给了曹丕。 这其实,就是通过联姻这种方式,捆绑彼此利益罢了。也许看着很难看,比如曹丕到底是叫汉献帝“妹夫”,还是“老丈人”?如今这么一搞,全乱套了。但古代皇家和权贵们的事,从来都是如此——没有最乱套,只有更乱套。 所谓的礼尚往来,说白了就是利益交换和捆绑罢了。至于效果那就是另一回事。 如曹操把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效果就很好。既看管住了这位还不老实的皇上,又表明了自己是“大汉臣子”的态度,并堵住了那些认为曹操要篡位者的嘴巴。 如今汉献帝献两个女儿给曹丕,效果就很一般。既没当皇后,也没有成为曹丕的宠妃,全程毫无波澜,完全成了“隐形人”。只成全了汉献帝的第三位女儿,名叫刘曼。后来被曹丕封为“长乐公主”。而这两位跟了曹丕的,却被统称为了“刘氏”,连名字都没留下来。 故而一直有种说法是,长乐公主刘曼,疑似是曹节和汉献帝所生,因此这才得以被亲舅舅曹丕封赐,并留下了姓名。而被汉献帝献出的,那两位女儿就只能成为“礼物”。 其二:曹丕登基时说了一句话 如今人们都说“曹丕篡汉”,但实则从曹丕登基的流程来看,根本就不属于“篡汉”。须知汉献帝是“哭着喊着”要禅让天下的,并反复了三次。 曹丕更是“忠贞仁德”,反复拒绝,认为自己德行不够!直至最终,在几乎所有人的恳求下,曹丕这才勉为其难,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 从整个过程来分析,起码形式上是相当完美,符合古代禅让制度。当然华韵等逼宫啊,皇后曹节摔玉玺等,虽显得“不讲武德”。可曹丕却全程隐藏在后面,你抓不住。这就只能说,代表着“天意或民意”,汉献帝已成孤家寡人,不再适合当皇上,是大势所趋。 故而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让时,非常感慨。于是他说了一句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意思就是说,原来我只从先贤记载中得知,古代的禅让非常美好。尧帝禅让天下给舜,后来舜帝又禅让天下给禹。 其中尤其是尧帝,为了考验舜,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帝,并在后来成为了历史佳话。没想到闹了半天,从我亲身经历的这些来看,所谓的美好禅让,竟然这么毁三观,我算是明白了。 咱就不讨论,曹丕这句话是否有道理了。只问一句:对汉献帝来言,曹丕的这句话意味着啥?恐怕就一个意思:禅让形式还不完美,因为你咋不学尧帝嫁女呢? 也许曹丕仅是感慨或嘚瑟一把,但对汉献帝来言,如今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曹丕的每一句话,他都必须要好好思索,这应是没跑的,为了活命。所以无论汉献帝是否乐意,还是曹丕有否逼其嫁女,他效仿当年尧帝禅让舜帝,这两个女儿,就都必须要给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汉献帝不投靠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事实上,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之所以不借机投靠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曹丕篡汉 在大众的印象中,曹丕篡汉似乎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曹家代汉,并非一帆风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曹操此举行为的背后,也给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经过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原本以为王允可以力挽狂澜,哪知道王允不是李傕郭汜的对手,汉献帝再次沦为别人手中的傀儡。幸运的是,李傕郭汜等人的军事能力虽强,但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在这一时期,汉献帝也算是勉强掌权了。不过李傕郭汜等人的理政能力实在太差,最终汉献帝只能冒险离开长安,返回洛阳。 汉献帝离开长安后,曾命令汉朝旧属前来依附,然而根本没人理汉献帝,最终还是曹操率军前来洛阳,给了汉献帝一顿饱饭。在汉献帝眼中,曹操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证明了其对大汉的忠诚,于是他开始和曹操合作,给予了曹操极大的声望,希望曹操能够帮助他匡扶汉室! 然而曹操乃是一代枭雄,他又怎么甘心把权力让渡给汉献帝呢?于是双方最终爆发了冲突。当时汉室的规矩是,外臣觐见皇帝,必须取下武器,而当曹操取下武器去面见汉献帝时,汉献帝直接对曹操动武了。他让手下用斧钺架着曹操,威胁曹操要好好的为自己效力,早日匡扶汉室,否则两人就直接分道扬镳! 事实上,汉献帝的这番行为,就是让曹操表忠心!而通过汉献帝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献帝,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能威胁到曹操的生死,而自此事件以后,曹操虽然表面忠诚于汉献帝,但再也不敢单独去面见汉献帝了。汉献帝见曹操如此作态,心知曹操是铁了心不匡扶汉室了,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发生了好几次谋刺曹操的事件。甚至于说,当曹操身死以后,许都仍然发生了叛乱,可见汉献帝从始至终都不甘心成为一个傀儡,他仍然想要匡扶汉室,夺回大权! 总的来说,大众都低估了汉献帝的实力!不少人都认为汉献帝乃是一个没啥话语权的傀儡,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汉献帝其实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只不过他的实力比曹操弱多了,最终失败了。而从汉献帝屡次授意手下拨乱反正,行刺曹操的行为来看,汉献帝也是一个颇有血性之人,他并不是一个懦夫!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汉献帝不满曹家且颇有血性,为何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不借机逃亡蜀中,投奔刘备呢?刘备好歹也是汉室后裔啊?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丕在软禁汉献帝,不允许他离开 表面上来看,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没啥实力,但事实上,汉献帝的作用,超乎众人想象! 汉献帝乃是真正的汉家天子,而当时的汉朝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下来,众人对汉室的忠心,早已根深蒂固,没有人敢于真正的站出来反抗汉朝!典型的例子便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和曹操交战前,直接在檄文中说自己是奉诏讨贼,自己是以奉了汉朝天子的命令进攻曹操,自己占据了大义,这可把曹操给气惨了,因为大家都是体面人,不论背后的阴谋诡计有多少,在明面上,大家仍然是以汉室为尊的! 另外,曹操之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就是依靠了汉献帝的声望,汉献帝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根本无人敢于正面对抗!当初的袁术,想要脱离汉朝,建立新的朝廷,直接遭到了众人的围攻,最终殒命,就是因为天下人的心中,还是以汉室为尊!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喊出的口号仍然是匡扶汉室,可见当时众人心中,对于汉室仍然是有一定的归属感的。当年王朗和诸葛亮对骂,惨遭诸葛亮气死,令众人叫好,然而细细分析起来,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之所以会赢,完全是因为他转移了话题,率先对王朗发动了人身攻击,真的讲道理的话,王朗其实是占据了上风的,因为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确实就是汉家天命转向了曹家。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曹丕不限制汉献帝的自由,任由汉献帝去投靠刘备,那么当王朗和诸葛亮对阵时,当王朗宣称曹丕占据天命时,汉献帝站了出来,直接宣布曹丕的罪状,将曹丕定义为乱臣贼子,那么王朗还能怎么说?汉献帝可是最正宗的皇帝啊! 所以说啊,汉献帝的实力其实被众人严重低估了,表面上看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但是其背负的声望,其实可以逆转乾坤!曹魏之所以能够立国,就是因为汉献帝把皇位给禅让了出来,一旦汉献帝投靠了刘备,宣布曹丕是乱臣贼子,那么曹魏就失去了合法性,刘备的蜀汉将会成为天下最正宗最合法的汉朝!人心向背,到时候曹魏将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不再是蜀汉的对手! 二、去了刘备那里后,汉献帝仍然会是一个傀儡 汉献帝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傀儡的形势存在,即便他从曹丕手中逃脱,到了刘备那里,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刘备不可能把大权让渡给汉献帝! 当然了,刘备也不可能会诛杀汉献帝,毕竟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可以很好的笼络人心,所以当汉献帝投靠刘备以后,刘备肯定会把汉献帝给供起来,但也仅此而已,汉献帝的处境不会比在曹魏那里好多少,因为刘备新建的汉室,继承人必须是刘备的血脉! 当时的刘封,能力是多么的强,结果最终却被刘备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这其实就是刘备对蜀汉皇位的态度!很多人以为,刘备之所以杀刘封,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刘备之所以会诛杀刘封,乃是因为诸葛亮说了这句话。 《三国志》: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仔细揣摩诸葛亮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刘备之所以诛杀刘封,乃是担心自己死后,没人能够控制得了刘封!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这个养子的身份和义子的身份不同,养子是需要改姓的,也是拥有继承权,也就是说,一旦刘封有非分之想,他完全可以和刘禅角逐皇位!而这,也是刘备诛杀刘封的理由! 说白了,刘备的皇位,乃是给自己的子孙留着的,任何敢于染指皇位之人,必将遭到刘备的无情打击!汉献帝虽然是原来的汉朝天子,但蜀汉乃是刘备所创,为了匡扶汉室的大业,刘备可以允许汉献帝做蜀汉的傀儡皇帝,但不可能允许汉献帝成为实际的掌权人!也就是说,汉献帝即便投靠了刘备,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傀儡! 三、汉献帝心灰意冷了 年少的汉献帝,也曾志气高昂,想要扫灭权臣、匡扶汉室,为此他不惜对曹操进行死亡威胁,希望曹操回心转意,重新帮助自己匡扶汉室。然而多年的竞争之后,汉献帝发现自己的实力越来遇弱,曹家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心里渐渐的产生了疲惫感,毕竟年纪大了,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了,不愿意和曹家鱼死网破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禅让,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事实上,当时的汉献帝远远没有走上绝路,只要他愿意,曹丕就根本不可以篡夺汉室!只要汉献帝拿出自己的血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不愿意把皇位让给曹丕,那么曹丕也拿他没有办法。要是汉献帝还有魏帝曹髦的那种血性和手段,牺牲自己的性命,阻断曹丕的称帝之路,那么曹丕就只能悲伤弑君的狼狈名声,一辈子也不可能篡夺汉室天下! 说白了,汉献帝乃是众人认可的大汉天子,虽然他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了,但是他仍然占据这大义,只要他宁死不屈,终曹丕一世也不可能篡夺汉室,他最多就成为另一个司马昭!遗憾的是,汉献帝心灰意冷了,没有雄心壮志了,他没有选择鱼死网破,也没有选择投奔刘备,而是和曹丕达成了合作,换取了自己的一世荣华,令人感慨…… 结语 总的来说,曹丕篡汉以后,汉献帝之所以不选择投奔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曹丕对汉献帝的管控非常严格,二、汉献帝去了刘备那里也会是一个傀儡,三、汉献帝已经心灰意冷了,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其中第三个原因常常被人忽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备光复汉室,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汉献帝作为当时汉朝唯一合法的天子,即便手中无实权,但是仍然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曹操能够凭借挟持刘协从一个弱小的诸侯王成为一统北方中原的霸主,刘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挟天子来召诸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佳手段。而刘备和诸葛亮一生都在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这让人不得不假设如果刘备真的成功光复汉室,那么会呈现怎样的历史结局?他又会如何处置汉献帝呢? 可以说,如果刘备成功光复汉室,那么会比曹操等人夺得天下强得多,至少在正当性这一方面就将他们甩一大截。毕竟中国自古以来都讲究师出有名,皇位更是如此,历代帝王都表彰自己是顺承天意,是真命天子,也是合法的“天”的继承人。若真让刘备成功再造一个汉朝,那么刘家的神圣性将会达到史无前例的地位,并且无可替代。 首先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灭亡后刘家的后起之秀刘秀再一次成功登顶,创造大汉王朝。假若东汉末年之后刘家后人刘备再一次三造大汉,那么在百姓心中,刘家就是天定的真龙天子,皇位注定是刘家的,在神权和皇权密不可分的时代,刘家在民间的这种威望会为刘氏皇朝的延续保驾护航。因为所有人都发现不管自己怎么斗,最后皇位都会回到刘家手中,如此一来,刘家极有可能会有和邻国天皇一样的地位,万世一系,不管后世如何折腾,龙椅最后都是刘家来坐。 刘氏皇权的合法性神圣化,而且此时汉朝建立在常年战乱之后,人口骤减,百姓十分渴望安居乐业,且加之土地承载能力大幅上升,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会让刘备的汉朝稳定延续长达百年之久,到后续,刘备的后代也会子承父业,成为中原霸主,此时历经了四代帝王的刘氏皇朝基业十分稳定,各地将领产生取代之心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刘氏皇朝将会延续一代又一代。刘氏皇族还真有可能会成为日本天皇一样的社会地位,得到世人敬仰。 若刘备真光复汉室,那么西汉东汉的称呼也会被改变,因为刘备若是一统天下,那么首都必定是在长安和洛阳中间二选一,都是刘家的帝业那么又何必分东西呢?总不可能有两个东汉、西汉吧?大概率是分位前中后汉朝。 当然,若是刘备光复汉室以后,如果刘备称帝,那么跟着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张飞众人地位也会水涨船高,有更高的赏赐和待遇,毕竟这属于从龙之功,恩情不同其他。但是,若是刘备不准备称帝,仍然拥护汉献帝为君主,那么身为团队核心的刘备都屈居汉献帝之下,张飞等人的待遇当然也会随之下降,张飞等人虽然心系汉朝,但是在利益面前,更多的还是会倾向于刘备称帝,汉献帝如果不主动退位,很有可能会被动消失。 毕竟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掌握了实权的刘备面对皇位这样巨大的诱惑,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汉献帝明白此时自己大势已去,手中无兵权的他即使仍然称帝也将会成为傀儡皇帝,不如直接让位于刘备,博取感激,打一手感情牌然后快乐的当自己的逍遥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献帝刘协是东汉末代皇帝,中平六年,刘协被司空董卓拥立为帝。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作为汉朝最后的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很罕见的并不是一个昏君。相反,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是个很聪明的皇帝。 不过,汉献帝遇到的情况,难度实在太大,从母胎开始,就一直是地狱级难度。以至于不管换谁到他的位置上,都绝对没机会逆风翻盘。 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其实是这样的…… 东汉末年,汉灵帝在位期间,国内土地兼并问题严重,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偏偏在这个时候,汉灵帝本人又是一位毫无作为的君主,贪图享乐,卖官鬻爵,搞得朝廷乌烟瘴气。而且这位汉灵帝本人似乎是因为贪玩,搞得生育能力有点差,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生儿子。 后来,汉灵帝好不容易和一个姓何的妃子,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叫做刘辩。刘辩出生后,汉灵帝马上封何姓妃子为皇后,并且封刘辩为太子。但是就在何皇后上位的同时,另外一个王美人也怀孕了。 当时何皇后刚刚上位,急需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希望其他后宫女子怀孕,更不希望有人和自己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所以,王美人怀孕后,没有惊喜,只有惊吓,甚至直接吃了堕胎药,想要堕掉这个孩子。然而这个孩子的生命力,却似乎异常顽强,就算堕胎药,也没能让他消失。 后来,这个孩子顺利出生。而当何皇后得知这个孩子出生之后,果断派人去毒死了王美人。接下来,汉灵帝虽然查出来是何皇后所为,却碍于她的皇后身份,没法惩治,只能将这个男孩抱去太后宫中抚养。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刘协。从出生开始,就是地狱级的难度。 生了刘协之后,大概是那位何皇后监督得更加严密,所以汉灵帝后来一直再没有其他孩子,只有这两个儿子。而且,就在刘协出生三年之后,东汉便爆发了一场著名的‘黄巾起义’。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不得不给予地方官员更大的实权,搞得地方军阀迅速做大,整天焦头烂额。如此一来,汉灵帝自然也就更没时间去生孩子了。 五年之后,各地黄巾军逐渐被镇压,但是汉灵帝的身体也不行了。临终之前,汉灵帝开始思考储君的问题。照理来说,长子刘辩是嫡子,母亲是皇后,继承权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但问题是,何皇后实在是不会教孩子,把刘辩几乎教成了一个熊孩子。反倒是小儿子刘协,常年养在太后宫里,被教育得更好一些。 此时的汉灵帝,有心立刘辩为太子,但却担心何皇后家势大,刘辩坐不稳皇位,所以只能将刘辩托付过宦官蹇硕。不久之后,汉灵帝去世,蹇硕企图发动政变,干掉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以此废掉外戚一党,继而拥立刘协上位。但可惜的是,消息不幸走漏,何进反而入宫杀了蹇硕。 在这之后,何家顺利拥立刘辩为皇帝,史称汉少帝。至于刘协,则是被封为渤海王,后来又改封为陈留王。 这一年,刘协9岁。 此后,宦官这边也不甘心,再次准备了一场暗杀,最后刺杀了何进。然后何进麾下的袁绍等人,又带兵入宫,杀了宦官。外戚和宦官双方的互杀,导致整个洛阳城陷入了一场灾难。皇宫内的一群人,不得不逃到了城外的邙山。 就在这个时候,地方军阀董卓率兵赶到,而后入城平定了洛阳城内的叛乱,重新迎回了皇帝。不过,董卓入京之后,独掌大权。董卓掌权之后,也觉得刘辩这个熊孩子,实在不适合做皇帝,再加上董卓此时也需要削弱何家的力量,所以便直接废了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 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短短五个月之内发生的。 董卓擅自废帝,导致各地军阀十分不满,开始纷纷起兵反董。接下来的故事,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比较熟悉了。双方打了一场之后,各有胜负,期间董卓又迁都长安。联军这边,因为各有利益,内部开始分裂了。而董卓这边,后来则是被司徒王允,联合将军吕布刺杀了。 三年之后,随着董卓被杀,王允和吕布掌握大权。这一年,刘协12岁。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因为王允没能安抚好董卓的旧部,导致李傕和郭汜开始起兵作乱,再次占领了京城,夺取了大权。之后这俩人又开始不断互杀,也没谁再去搭理皇帝。 而且,因为这俩人的互杀,导致长安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最惨的时候,汉献帝被囚禁了起来,去找李傕要粮,李傕却只给了他一些腐烂的牛骨头。靠着把这些牛骨头熬成汤,汉献帝才勉强活了下来。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直到公元196年,地方军阀曹操,率兵前来迎接汉献帝,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到了许昌之后,汉献帝才终于吃上了饱饭。这一年,汉献帝16岁。 然而到了许昌之后,汉献帝很快发现,曹操也不是什么好人,根本就是想着把自己当成一个傀儡,方便他打仗抢地盘而已。所以,汉献帝开始秘密谋划,打算干掉曹操,自己独掌大权。此后,汉献帝命令董贵人的父亲董承,联系刘备等人,去杀曹操。结果消息泄露,曹操反杀董承,并且当着汉献帝的面,处死了董贵人。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带诏事件,这一年,汉献帝20岁。 此后,汉献帝被彻底架空,再无任何实权。但即便这样,汉献帝依然没有放弃,依然还是在秘密准备,打算干掉曹操。此后,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逐渐统一北方,而后又大军南下,却被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败,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公元214年,暗中筹划多年的刘协,再次通过皇后的父亲伏完,联系群臣诛杀曹操,结果却再次走漏了消息。在这之后,曹操公然囚禁了伏皇后,甚至将伏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毒死,将汉献帝也囚禁了起来。而后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汉献帝,并逼迫汉献帝立曹氏为皇后。 至此,汉献帝已经彻底被曹操控制,再无任何翻盘的希望。这一年,汉献帝34岁。 六年之后,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继位。曹丕上位后,逼迫汉献帝禅位,走投无路的汉献帝,不得不交出玉玺,将皇位禅让给曹丕。刘协退位后,被曹丕封为山阳公,并且被允许在山阳县内,继续使用皇帝的礼仪。 这一年,汉献帝40岁。 此后的十四年时间里,汉献帝一直呆在山阳县。虽然没了皇位,并且生活在重重监视之下,但却衣食无忧。另外,在山阳县生活期间,刘协利用自己在宫里学到的医术,悬壶济世,医治百姓,从不收费。直到今天,焦作地区的农村,为了纪念汉献帝的善举,依然有针灸拔罐不收费的传统。 公元234年,刘协去世,魏明帝曹叡率百官哭祭,并且以天子之礼下葬,得以善终。 汉献帝的一生,其实颇为无奈。他所面对的困境,实在是难度太大,根本没有任何翻盘的机会。不过即便如此,汉献帝依然在不断努力。哪怕退位之后,依然尽自己所能,去施行善举。 这样的汉献帝,后世或许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评价。但毫无疑问,他肯定不是一个昏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节是曹操的女儿,建安十九年伏皇后被杀之后,她被立为皇后。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 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企图取汉献帝而代之,便派使者去向皇帝索要传国玉玺。汉献帝对此无可奈何便想要交出玉玺,可皇后曹节对此极力反对。曹节是曹丕的妹妹,为何反对哥哥篡位呢 一,出身名门 曹节出身沛郡曹氏,为东汉丞相曹操之女,所以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为人贤良淑德,明白事理。曹节的生母不详,不过从她后来被丈夫汉献帝越过姐姐曹宪而立为皇后推断,极有可能是曹操的继妻卞夫人。 二,入宫侍奉 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天子娉公三女为贵人,少者待年于国。(三国志·武帝纪)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强迫汉献帝刘协封他为魏公,显露了自己有篡汉自立的野心。随后曹操为了监视汉献帝,便请求把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送入宫中侍奉皇帝。 汉献帝无奈,只得对此表示同意,下令以五万匹布帛为聘礼,迎娶魏公曹操之女入宫。由于曹华年龄较小,汉献帝便先让其留在魏公府邸,等待成年后再入宫。然后曹节就和姐姐曹宪进了皇宫,成为汉献帝的嫔妃。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宪、曹节、曹华三人都被汉献帝册封为贵人,地位仅次于伏皇后。随后曹操发觉伏皇后勾结父亲伏完想要除掉自己的密谋,便强迫汉献帝废后。接着曹操就将伏皇后及其所生两位皇子杀害,彻底铲除了后宫可能存在的任何威胁,使得后宫完全操控在自己的三个女儿手中。 三,成为皇后 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及伏皇后被弑,明年,立节为皇后。(后汉书·卷十) 建安二十年(215年),汉献帝立曹节为皇后。虽然曹节是曹操的女儿,但她嫁给汉献帝以后就恪守“出嫁从夫”的礼节,作为刘家媳妇以刘家人自居,对父亲曹操一系列僭越行为并不赞成。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强迫汉献帝封他为魏王,公然无视汉高祖所订“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由于此前有王莽弑杀女婿汉平帝而篡位的先例,所以汉献帝对此感到十分忧虑。曹节作为汉献帝的妻子,自然也对此心怀忧虑,便在暗中默默为丈夫祈福,恳求神灵保佑他平安无望。 四,终老山阳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子曹丕继任魏王。随后曹丕为了树立威望,就决定篡汉称帝。接着曹丕就派使者去见妹夫汉献帝,向其索要传国玉玺并胁迫其禅让。汉献帝对此无可奈何,但又不愿白白放弃祖宗的江山,于是痛哭流涕。 曹节担心哥哥曹丕的使者会伤害汉献帝,便主动上前对付使者,叫他劝魏王不要做篡逆之事,自己绝不会交出传国玉玺。使者无奈,只得回去向曹丕复命。曹丕听了,也不便对妹妹曹节下黑手,便继续派使者去威逼汉献帝。 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人,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后汉书·卷十) 然后曹节就在多位使者的威胁下渐渐松口,担心哥哥会铤而走险,为了保住丈夫与孩子的性命,只得选择退让,交出了传国玉玺,表示皇帝愿意禅让。可曹节在交出玉玺的时候是愤怒的将其扔在地上,痛哭着说:“上天不保佑大汉呀!”由此可见曹节与汉献帝夫妻情深,反对哥哥篡位,更注重婆家而非娘家。 随后曹丕就举办禅让仪式,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玉玺与皇位,建立了曹魏。接着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让其到山阳县就藩。曹节因此成了山阳公夫人,陪着丈夫刘协去了山阳。山阳县属河内郡,归司隶校尉管辖,距离洛阳仅100公里。可见曹丕对被废的刘协并不放心,将其安置在河内郡山阳县,就是便与就近监视。 青龙四年(234年),刘协在退位14年后病逝。曹节则在此后又活了26年,直到景元元年(260年)病逝。随后曹魏按照汉朝的礼仪与服饰,将曹节与汉献帝合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 曹丕篡汉,汉献帝为何不借机投靠刘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之所以不借机投靠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在大众的印象中,曹丕篡汉似乎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曹家代汉,并非一帆风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曹操此举行为的背后,也给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经过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原本以为王允可以力挽狂澜,哪知道王允不是李傕郭汜的对手,汉献帝再次沦为别人手中的傀儡。幸运的是,李傕郭汜等人的军事能力虽强,但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在这一时期,汉献帝也算是勉强掌权了。不过李傕郭汜等人的理政能力实在太差,最终汉献帝只能冒险离开长安,返回洛阳。 汉献帝离开长安后,曾命令汉朝旧属前来依附,然而根本没人理汉献帝,最终还是曹操率军前来洛阳,给了汉献帝一顿饱饭。在汉献帝眼中,曹操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证明了其对大汉的忠诚,于是他开始和曹操合作,给予了曹操极大的声望,希望曹操能够帮助他匡扶汉室! 然而曹操乃是一代枭雄,他又怎么甘心把权力让渡给汉献帝呢?于是双方最终爆发了冲突。当时汉室的规矩是,外臣觐见皇帝,必须取下武器,而当曹操取下武器去面见汉献帝时,汉献帝直接对曹操动武了。他让手下用斧钺架着曹操,威胁曹操要好好的为自己效力,早日匡扶汉室,否则两人就直接分道扬镳! 事实上,汉献帝的这番行为,就是让曹操表忠心!而通过汉献帝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献帝,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能威胁到曹操的生死,而自此事件以后,曹操虽然表面忠诚于汉献帝,但再也不敢单独去面见汉献帝了。汉献帝见曹操如此作态,心知曹操是铁了心不匡扶汉室了,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发生了好几次谋刺曹操的事件。甚至于说,当曹操身死以后,许都仍然发生了叛乱,可见汉献帝从始至终都不甘心成为一个傀儡,他仍然想要匡扶汉室,夺回大权! 总的来说,大众都低估了汉献帝的实力!不少人都认为汉献帝乃是一个没啥话语权的傀儡,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汉献帝其实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只不过他的实力比曹操弱多了,最终失败了。而从汉献帝屡次授意手下拨乱反正,行刺曹操的行为来看,汉献帝也是一个颇有血性之人,他并不是一个懦夫!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汉献帝不满曹家且颇有血性,为何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不借机逃亡蜀中,投奔刘备呢?刘备好歹也是汉室后裔啊?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丕在软禁汉献帝,不允许他离开 表面上来看,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没啥实力,但事实上,汉献帝的作用,超乎众人想象! 汉献帝乃是真正的汉家天子,而当时的汉朝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下来,众人对汉室的忠心,早已根深蒂固,没有人敢于真正的站出来反抗汉朝!典型的例子便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和曹操交战前,直接在檄文中说自己是奉诏讨贼,自己是以奉了汉朝天子的命令进攻曹操,自己占据了大义,这可把曹操给气惨了,因为大家都是体面人,不论背后的阴谋诡计有多少,在明面上,大家仍然是以汉室为尊的! 另外,曹操之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就是依靠了汉献帝的声望,汉献帝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根本无人敢于正面对抗!当初的袁术,想要脱离汉朝,建立新的朝廷,直接遭到了众人的围攻,最终殒命,就是因为天下人的心中,还是以汉室为尊!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喊出的口号仍然是匡扶汉室,可见当时众人心中,对于汉室仍然是有一定的归属感的。当年王朗和诸葛亮对骂,惨遭诸葛亮气死,令众人叫好,然而细细分析起来,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之所以会赢,完全是因为他转移了话题,率先对王朗发动了人身攻击,真的讲道理的话,王朗其实是占据了上风的,因为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确实就是汉家天命转向了曹家。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曹丕不限制汉献帝的自由,任由汉献帝去投靠刘备,那么当王朗和诸葛亮对阵时,当王朗宣称曹丕占据天命时,汉献帝站了出来,直接宣布曹丕的罪状,将曹丕定义为乱臣贼子,那么王朗还能怎么说?汉献帝可是最正宗的皇帝啊! 所以说啊,汉献帝的实力其实被众人严重低估了,表面上看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但是其背负的声望,其实可以逆转乾坤!曹魏之所以能够立国,就是因为汉献帝把皇位给禅让了出来,一旦汉献帝投靠了刘备,宣布曹丕是乱臣贼子,那么曹魏就失去了合法性,刘备的蜀汉将会成为天下最正宗最合法的汉朝!人心向背,到时候曹魏将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不再是蜀汉的对手! 二、去了刘备那里后,汉献帝仍然会是一个傀儡 汉献帝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傀儡的形势存在,即便他从曹丕手中逃脱,到了刘备那里,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刘备不可能把大权让渡给汉献帝! 当然了,刘备也不可能会诛杀汉献帝,毕竟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可以很好的笼络人心,所以当汉献帝投靠刘备以后,刘备肯定会把汉献帝给供起来,但也仅此而已,汉献帝的处境不会比在曹魏那里好多少,因为刘备新建的汉室,继承人必须是刘备的血脉! 当时的刘封,能力是多么的强,结果最终却被刘备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这其实就是刘备对蜀汉皇位的态度!很多人以为,刘备之所以杀刘封,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刘备之所以会诛杀刘封,乃是因为诸葛亮说了这句话。 《三国志》: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仔细揣摩诸葛亮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刘备之所以诛杀刘封,乃是担心自己死后,没人能够控制得了刘封!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这个养子的身份和义子的身份不同,养子是需要改姓的,也是拥有继承权,也就是说,一旦刘封有非分之想,他完全可以和刘禅角逐皇位!而这,也是刘备诛杀刘封的理由! 说白了,刘备的皇位,乃是给自己的子孙留着的,任何敢于染指皇位之人,必将遭到刘备的无情打击!汉献帝虽然是原来的汉朝天子,但蜀汉乃是刘备所创,为了匡扶汉室的大业,刘备可以允许汉献帝做蜀汉的傀儡皇帝,但不可能允许汉献帝成为实际的掌权人!也就是说,汉献帝即便投靠了刘备,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傀儡! 三、汉献帝心灰意冷了 年少的汉献帝,也曾志气高昂,想要扫灭权臣、匡扶汉室,为此他不惜对曹操进行死亡威胁,希望曹操回心转意,重新帮助自己匡扶汉室。然而多年的竞争之后,汉献帝发现自己的实力越来遇弱,曹家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心里渐渐的产生了疲惫感,毕竟年纪大了,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了,不愿意和曹家鱼死网破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禅让,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事实上,当时的汉献帝远远没有走上绝路,只要他愿意,曹丕就根本不可以篡夺汉室!只要汉献帝拿出自己的血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不愿意把皇位让给曹丕,那么曹丕也拿他没有办法。要是汉献帝还有魏帝曹髦的那种血性和手段,牺牲自己的性命,阻断曹丕的称帝之路,那么曹丕就只能悲伤弑君的狼狈名声,一辈子也不可能篡夺汉室天下! 说白了,汉献帝乃是众人认可的大汉天子,虽然他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了,但是他仍然占据这大义,只要他宁死不屈,终曹丕一世也不可能篡夺汉室,他最多就成为另一个司马昭!遗憾的是,汉献帝心灰意冷了,没有雄心壮志了,他没有选择鱼死网破,也没有选择投奔刘备,而是和曹丕达成了合作,换取了自己的一世荣华,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曹丕篡汉,汉献帝为何不借机投靠刘备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事实上,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之所以不借机投靠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曹丕篡汉 在大众的印象中,曹丕篡汉似乎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曹家代汉,并非一帆风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曹操此举行为的背后,也给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经过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原本以为王允可以力挽狂澜,哪知道王允不是李傕郭汜的对手,汉献帝再次沦为别人手中的傀儡。幸运的是,李傕郭汜等人的军事能力虽强,但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在这一时期,汉献帝也算是勉强掌权了。不过李傕郭汜等人的理政能力实在太差,最终汉献帝只能冒险离开长安,返回洛阳。 汉献帝离开长安后,曾命令汉朝旧属前来依附,然而根本没人理汉献帝,最终还是曹操率军前来洛阳,给了汉献帝一顿饱饭。在汉献帝眼中,曹操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证明了其对大汉的忠诚,于是他开始和曹操合作,给予了曹操极大的声望,希望曹操能够帮助他匡扶汉室! 然而曹操乃是一代枭雄,他又怎么甘心把权力让渡给汉献帝呢?于是双方最终爆发了冲突。当时汉室的规矩是,外臣觐见皇帝,必须取下武器,而当曹操取下武器去面见汉献帝时,汉献帝直接对曹操动武了。他让手下用斧钺架着曹操,威胁曹操要好好的为自己效力,早日匡扶汉室,否则两人就直接分道扬镳! 事实上,汉献帝的这番行为,就是让曹操表忠心!而通过汉献帝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献帝,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能威胁到曹操的生死,而自此事件以后,曹操虽然表面忠诚于汉献帝,但再也不敢单独去面见汉献帝了。汉献帝见曹操如此作态,心知曹操是铁了心不匡扶汉室了,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发生了好几次谋刺曹操的事件。甚至于说,当曹操身死以后,许都仍然发生了叛乱,可见汉献帝从始至终都不甘心成为一个傀儡,他仍然想要匡扶汉室,夺回大权! 总的来说,大众都低估了汉献帝的实力!不少人都认为汉献帝乃是一个没啥话语权的傀儡,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汉献帝其实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只不过他的实力比曹操弱多了,最终失败了。而从汉献帝屡次授意手下拨乱反正,行刺曹操的行为来看,汉献帝也是一个颇有血性之人,他并不是一个懦夫!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汉献帝不满曹家且颇有血性,为何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不借机逃亡蜀中,投奔刘备呢?刘备好歹也是汉室后裔啊?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丕在软禁汉献帝,不允许他离开 表面上来看,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没啥实力,但事实上,汉献帝的作用,超乎众人想象! 汉献帝乃是真正的汉家天子,而当时的汉朝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下来,众人对汉室的忠心,早已根深蒂固,没有人敢于真正的站出来反抗汉朝!典型的例子便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和曹操交战前,直接在檄文中说自己是奉诏讨贼,自己是以奉了汉朝天子的命令进攻曹操,自己占据了大义,这可把曹操给气惨了,因为大家都是体面人,不论背后的阴谋诡计有多少,在明面上,大家仍然是以汉室为尊的! 另外,曹操之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就是依靠了汉献帝的声望,汉献帝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根本无人敢于正面对抗!当初的袁术,想要脱离汉朝,建立新的朝廷,直接遭到了众人的围攻,最终殒命,就是因为天下人的心中,还是以汉室为尊!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喊出的口号仍然是匡扶汉室,可见当时众人心中,对于汉室仍然是有一定的归属感的。当年王朗和诸葛亮对骂,惨遭诸葛亮气死,令众人叫好,然而细细分析起来,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之所以会赢,完全是因为他转移了话题,率先对王朗发动了人身攻击,真的讲道理的话,王朗其实是占据了上风的,因为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确实就是汉家天命转向了曹家。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曹丕不限制汉献帝的自由,任由汉献帝去投靠刘备,那么当王朗和诸葛亮对阵时,当王朗宣称曹丕占据天命时,汉献帝站了出来,直接宣布曹丕的罪状,将曹丕定义为乱臣贼子,那么王朗还能怎么说?汉献帝可是最正宗的皇帝啊! 所以说啊,汉献帝的实力其实被众人严重低估了,表面上看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但是其背负的声望,其实可以逆转乾坤!曹魏之所以能够立国,就是因为汉献帝把皇位给禅让了出来,一旦汉献帝投靠了刘备,宣布曹丕是乱臣贼子,那么曹魏就失去了合法性,刘备的蜀汉将会成为天下最正宗最合法的汉朝!人心向背,到时候曹魏将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不再是蜀汉的对手! 二、去了刘备那里后,汉献帝仍然会是一个傀儡 汉献帝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傀儡的形势存在,即便他从曹丕手中逃脱,到了刘备那里,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刘备不可能把大权让渡给汉献帝! 当然了,刘备也不可能会诛杀汉献帝,毕竟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可以很好的笼络人心,所以当汉献帝投靠刘备以后,刘备肯定会把汉献帝给供起来,但也仅此而已,汉献帝的处境不会比在曹魏那里好多少,因为刘备新建的汉室,继承人必须是刘备的血脉! 当时的刘封,能力是多么的强,结果最终却被刘备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这其实就是刘备对蜀汉皇位的态度!很多人以为,刘备之所以杀刘封,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刘备之所以会诛杀刘封,乃是因为诸葛亮说了这句话。 《三国志》: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仔细揣摩诸葛亮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刘备之所以诛杀刘封,乃是担心自己死后,没人能够控制得了刘封!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这个养子的身份和义子的身份不同,养子是需要改姓的,也是拥有继承权,也就是说,一旦刘封有非分之想,他完全可以和刘禅角逐皇位!而这,也是刘备诛杀刘封的理由! 说白了,刘备的皇位,乃是给自己的子孙留着的,任何敢于染指皇位之人,必将遭到刘备的无情打击!汉献帝虽然是原来的汉朝天子,但蜀汉乃是刘备所创,为了匡扶汉室的大业,刘备可以允许汉献帝做蜀汉的傀儡皇帝,但不可能允许汉献帝成为实际的掌权人!也就是说,汉献帝即便投靠了刘备,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傀儡! 三、汉献帝心灰意冷了 年少的汉献帝,也曾志气高昂,想要扫灭权臣、匡扶汉室,为此他不惜对曹操进行死亡威胁,希望曹操回心转意,重新帮助自己匡扶汉室。然而多年的竞争之后,汉献帝发现自己的实力越来遇弱,曹家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心里渐渐的产生了疲惫感,毕竟年纪大了,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了,不愿意和曹家鱼死网破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禅让,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事实上,当时的汉献帝远远没有走上绝路,只要他愿意,曹丕就根本不可以篡夺汉室!只要汉献帝拿出自己的血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不愿意把皇位让给曹丕,那么曹丕也拿他没有办法。要是汉献帝还有魏帝曹髦的那种血性和手段,牺牲自己的性命,阻断曹丕的称帝之路,那么曹丕就只能悲伤弑君的狼狈名声,一辈子也不可能篡夺汉室天下! 说白了,汉献帝乃是众人认可的大汉天子,虽然他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了,但是他仍然占据这大义,只要他宁死不屈,终曹丕一世也不可能篡夺汉室,他最多就成为另一个司马昭!遗憾的是,汉献帝心灰意冷了,没有雄心壮志了,他没有选择鱼死网破,也没有选择投奔刘备,而是和曹丕达成了合作,换取了自己的一世荣华,令人感慨…… 结语 总的来说,曹丕篡汉以后,汉献帝之所以不选择投奔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曹丕对汉献帝的管控非常严格,二、汉献帝去了刘备那里也会是一个傀儡,三、汉献帝已经心灰意冷了,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其中第三个原因常常被人忽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汉献帝的辈分比刘备还高,为何还认刘备为“皇叔”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关於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的故事,并不见於正史记载。但因《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刘备的“刘皇叔”身份为人熟知。刘备的“皇叔”身份也成为了其政治资本,还有人据此以“蜀汉”为正统,曹魏系篡逆。但根据《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谱系与汉献帝的谱系对照,却发现汉献帝的辈分比刘备还要高。 按书中刘备自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按这谱系,刘备为汉景帝的第18孙。而汉献帝这一脉也是源於汉景帝,为汉景帝的第六子长沙定王刘发之后。谱系为长沙定王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刘买生郁林太守刘外。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刘回生南顿县令刘钦。刘钦生汉光武帝刘秀。刘秀生汉明帝刘庄。刘庄生汉章帝刘炟。刘炟生河间孝王刘开。刘开生解渎亭侯刘淑。刘淑生解渎亭侯刘苌。刘苌生汉灵帝刘宏。刘宏生汉献帝刘协。汉献帝为汉景帝的第13代孙,辈分高出了刘备5代。 而汉献帝的谱系是明确无误的。所以,《三国演义》关於刘备的辈分比汉献帝高一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再则,自刘备的祖父刘雄起,已经没有爵位在身了。意味着刘备这一支早已经失去了宗室的身份,而沦为庶民了,那么皇家的宗谱还会记录刘备这一支吗?既然没有记录,那又何从查起呢? 自汉光武帝刘秀再兴汉室,汉明帝给刘秀上庙号“世祖”。表明东汉已再建宗脉,而与西汉那些宗室相割裂。所以,东汉的宗谱上也不大可能还记录刘备这一支脉的谱系。 那为何罗贯中要让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呢?一则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是“尊刘抑曹”,让汉献帝让刘备为“皇叔”,就可以明确刘备的“正统”。二则是,先秦时期,周天子称呼同姓诸侯为叔父,称呼异姓诸侯为舅父(不论辈分,关系特别明确的除外)。一方面是王室乃嫡长支,通常辈分较低,如周成王时期,当时的诸侯几乎都是他的长辈。另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宗法制,对诸侯以示尊重的同时,又拉近了彼此间的关系。 而叔叔辅佐侄子,更符合宗法制的传统,尤其是“周公辅成王”(叔侄关系)这种典范对后世的政治影响极深。故罗贯中给了汉献帝安排了刘备这个“皇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 曹丕篡汉,汉献帝为何不借机投靠刘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事实上,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之所以不借机投靠刘备,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其中第三个原因被大多数人所忽视! 在大众的印象中,曹丕篡汉似乎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然而事实上,曹家代汉,并非一帆风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人尽皆知,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曹操此举行为的背后,也给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风险。经过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原本以为王允可以力挽狂澜,哪知道王允不是李傕郭汜的对手,汉献帝再次沦为别人手中的傀儡。幸运的是,李傕郭汜等人的军事能力虽强,但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在这一时期,汉献帝也算是勉强掌权了。不过李傕郭汜等人的理政能力实在太差,最终汉献帝只能冒险离开长安,返回洛阳。 汉献帝离开长安后,曾命令汉朝旧属前来依附,然而根本没人理汉献帝,最终还是曹操率军前来洛阳,给了汉献帝一顿饱饭。在汉献帝眼中,曹操这种雪中送炭的行为,证明了其对大汉的忠诚,于是他开始和曹操合作,给予了曹操极大的声望,希望曹操能够帮助他匡扶汉室! 然而曹操乃是一代枭雄,他又怎么甘心把权力让渡给汉献帝呢?于是双方最终爆发了冲突。当时汉室的规矩是,外臣觐见皇帝,必须取下武器,而当曹操取下武器去面见汉献帝时,汉献帝直接对曹操动武了。他让手下用斧钺架着曹操,威胁曹操要好好的为自己效力,早日匡扶汉室,否则两人就直接分道扬镳! 事实上,汉献帝的这番行为,就是让曹操表忠心!而通过汉献帝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献帝,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才能威胁到曹操的生死,而自此事件以后,曹操虽然表面忠诚于汉献帝,但再也不敢单独去面见汉献帝了。汉献帝见曹操如此作态,心知曹操是铁了心不匡扶汉室了,于是在他的授意下,发生了好几次谋刺曹操的事件。甚至于说,当曹操身死以后,许都仍然发生了叛乱,可见汉献帝从始至终都不甘心成为一个傀儡,他仍然想要匡扶汉室,夺回大权! 总的来说,大众都低估了汉献帝的实力!不少人都认为汉献帝乃是一个没啥话语权的傀儡,但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汉献帝其实是有一定的军事实力的,只不过他的实力比曹操弱多了,最终失败了。而从汉献帝屡次授意手下拨乱反正,行刺曹操的行为来看,汉献帝也是一个颇有血性之人,他并不是一个懦夫!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汉献帝不满曹家且颇有血性,为何曹丕篡汉后,汉献帝不借机逃亡蜀中,投奔刘备呢?刘备好歹也是汉室后裔啊?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合理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曹丕在软禁汉献帝,不允许他离开 表面上来看,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没啥实力,但事实上,汉献帝的作用,超乎众人想象! 汉献帝乃是真正的汉家天子,而当时的汉朝已经存在了四百多年,这四百年下来,众人对汉室的忠心,早已根深蒂固,没有人敢于真正的站出来反抗汉朝!典型的例子便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在和曹操交战前,直接在檄文中说自己是奉诏讨贼,自己是以奉了汉朝天子的命令进攻曹操,自己占据了大义,这可把曹操给气惨了,因为大家都是体面人,不论背后的阴谋诡计有多少,在明面上,大家仍然是以汉室为尊的! 另外,曹操之所以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就是依靠了汉献帝的声望,汉献帝就是一块金字招牌,根本无人敢于正面对抗!当初的袁术,想要脱离汉朝,建立新的朝廷,直接遭到了众人的围攻,最终殒命,就是因为天下人的心中,还是以汉室为尊! 到了诸葛亮北伐时期,喊出的口号仍然是匡扶汉室,可见当时众人心中,对于汉室仍然是有一定的归属感的。当年王朗和诸葛亮对骂,惨遭诸葛亮气死,令众人叫好,然而细细分析起来,其实我们可以发现,诸葛亮之所以会赢,完全是因为他转移了话题,率先对王朗发动了人身攻击,真的讲道理的话,王朗其实是占据了上风的,因为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确实就是汉家天命转向了曹家。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曹丕不限制汉献帝的自由,任由汉献帝去投靠刘备,那么当王朗和诸葛亮对阵时,当王朗宣称曹丕占据天命时,汉献帝站了出来,直接宣布曹丕的罪状,将曹丕定义为乱臣贼子,那么王朗还能怎么说?汉献帝可是最正宗的皇帝啊! 所以说啊,汉献帝的实力其实被众人严重低估了,表面上看汉献帝就是一个傀儡,但是其背负的声望,其实可以逆转乾坤!曹魏之所以能够立国,就是因为汉献帝把皇位给禅让了出来,一旦汉献帝投靠了刘备,宣布曹丕是乱臣贼子,那么曹魏就失去了合法性,刘备的蜀汉将会成为天下最正宗最合法的汉朝!人心向背,到时候曹魏将会遭到天下人的唾弃,不再是蜀汉的对手! 二、去了刘备那里后,汉献帝仍然会是一个傀儡 汉献帝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以傀儡的形势存在,即便他从曹丕手中逃脱,到了刘备那里,仍然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刘备不可能把大权让渡给汉献帝! 当然了,刘备也不可能会诛杀汉献帝,毕竟汉献帝这个金字招牌,可以很好的笼络人心,所以当汉献帝投靠刘备以后,刘备肯定会把汉献帝给供起来,但也仅此而已,汉献帝的处境不会比在曹魏那里好多少,因为刘备新建的汉室,继承人必须是刘备的血脉! 当时的刘封,能力是多么的强,结果最终却被刘备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这其实就是刘备对蜀汉皇位的态度!很多人以为,刘备之所以杀刘封,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刘备之所以会诛杀刘封,乃是因为诸葛亮说了这句话。 《三国志》: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仔细揣摩诸葛亮的说法,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刘备之所以诛杀刘封,乃是担心自己死后,没人能够控制得了刘封!刘封乃是刘备的养子,这个养子的身份和义子的身份不同,养子是需要改姓的,也是拥有继承权,也就是说,一旦刘封有非分之想,他完全可以和刘禅角逐皇位!而这,也是刘备诛杀刘封的理由! 说白了,刘备的皇位,乃是给自己的子孙留着的,任何敢于染指皇位之人,必将遭到刘备的无情打击!汉献帝虽然是原来的汉朝天子,但蜀汉乃是刘备所创,为了匡扶汉室的大业,刘备可以允许汉献帝做蜀汉的傀儡皇帝,但不可能允许汉献帝成为实际的掌权人!也就是说,汉献帝即便投靠了刘备,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傀儡! 三、汉献帝心灰意冷了 年少的汉献帝,也曾志气高昂,想要扫灭权臣、匡扶汉室,为此他不惜对曹操进行死亡威胁,希望曹操回心转意,重新帮助自己匡扶汉室。然而多年的竞争之后,汉献帝发现自己的实力越来遇弱,曹家的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心里渐渐的产生了疲惫感,毕竟年纪大了,再也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了,不愿意和曹家鱼死网破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禅让,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事实上,当时的汉献帝远远没有走上绝路,只要他愿意,曹丕就根本不可以篡夺汉室!只要汉献帝拿出自己的血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不愿意把皇位让给曹丕,那么曹丕也拿他没有办法。要是汉献帝还有魏帝曹髦的那种血性和手段,牺牲自己的性命,阻断曹丕的称帝之路,那么曹丕就只能悲伤弑君的狼狈名声,一辈子也不可能篡夺汉室天下! 说白了,汉献帝乃是众人认可的大汉天子,虽然他已经没有多少实力了,但是他仍然占据这大义,只要他宁死不屈,终曹丕一世也不可能篡夺汉室,他最多就成为另一个司马昭!遗憾的是,汉献帝心灰意冷了,没有雄心壮志了,他没有选择鱼死网破,也没有选择投奔刘备,而是和曹丕达成了合作,换取了自己的一世荣华,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