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河,也是亚洲第一大河、长河,同时也是世界第三长河。自古以来,山以高为名,河以长为著。珠峰之所以闻名天下,就是因为它是全球第一高峰;尼罗河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它是全世界第一长河;亚马逊河如此著名,也是因为它是全世界水流量最大的河流。 长江 长江是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赫赫有名的一条大江,也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在国家地理及世界河流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长江、长城、黄河、昆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标志性的身份深入人心,毋庸置疑。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 那么,长江到底有多长?它的源头在哪里?在古代一直是个谜!而非常有意思的是,长江上游的一条大河,从先秦时期就被认为是长江的源头,这个观点曾深入人心,长达1500余年,直到明代徐霞客亲身考察,才否决了这条大河是长江正源的错误观点,由此真正地揭开了万里长江的源头之谜。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 那么,这条大河是哪条河呢?为什么会被误会了1500年之久呢? 岷江流经示意图 它就是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 岷江 岷江在战国时期就被认为是长江之源,根据源自儒家经典《尚书·禹贡》,该书中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意思是岷山引导岷江,往东流向沱江(长江的古名也叫沱江),它就是长江的上游。由于我国古代儒家文化已经成为金科玉律,深入人心,没人会、也没人敢怀疑它的正确性,所以岷江就是长江上源的说法流传了下来,长达1500余年,人们都认为岷江就是长江的上游正源。 岷江 岷江,是一条纵观四川盆地南北、横穿成都平原的大河,自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新津、彭山、眉山、青神、乐山、键为等市县,于宜宾注入长江。岷江有两个源头,一个东源,一个西源。东源发源于川北松潘县境内岷山南麓的弓杠岭,这里海拔3727米。西源发源于海拔4610米的郎架岭,两源于虹桥关上游川主寺汇合后始称岷江,然后一路向南奔腾而下,最终于宜宾入注长江。 岷江与金沙江交汇于宜宾市 岷江以东源算,全长735公里,以西源算,全长1280公里。有关东源和西源谁才是岷江的正源,这个问题争论由来已久。在传统意义上以及水文水利界的普遍共识上,东源是岷江正源,这种观点也由来已久。但最新勘察表明,岷江西支大渡河从地理学意义上以及河源学上,才是岷江的正源,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中科院的确认,但没被普通大众认可。但不论是东源还是西源,都发源自岷山,因此也可以说是岷山孕育了岷江。 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岷江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如渎水、汶水、汶江、汶川等,它是成都平原上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水源。战国时期就修建的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就位于岷江之上,这个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并且时至今日也不过时,继续发挥着它的水流调节作用,惠泽四川盆地2000多年。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岷江滋润了成都平原,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 都江堰灌溉工程 岷江因位于岷山脚下而得名,自古以来,有岷山必有岷江,千里岷山逶迤起伏,白雪皑皑,绵延不绝,从甘南直插川北,其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位于川北松潘县境内,岷江东源就发源于此。而千里岷江是岷山的延续,自川北流向川南,一路咆哮700多公里后,从宜宾注入长江。岷江是中国中西部、四川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一条非常有名的河流,由于岷江的长度很长,它的各段在古时都有许多名称,如玉轮江、箭水、导江、都江、皂江、沫江、武阳江、合水、金马河、皂里水、三渡水、玻璃江、熊耳江、蜀江枫等等,不同的叫法甚多。 岷江东源弓杠岭南麓隆板沟 岷江也分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至都江堰这一段为上游,都江堰至乐山段为中游,乐山至宜宾段为下游。岷江总落差3560米,流域总面积高达135880平方公里,其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0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0条,其他的二级支流更是数不胜数。 岷江与金沙江的交汇处 那么,岷江被误认为是长江的正源是怎么一回事呢? 岷江 现代人谁都知道,长江发源于青海省三江源,其正源是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峰西南侧的沱沱河,其他二源分别是:北源,发源于可可西里山的楚玛尔河;南源是发源于一片沼泽之中的当曲河。这一带高山冰川,不仅是长江之源,也是黄河与澜沧江的源头,因此叫三江源。但是在明朝末年之前,岷江才是人们认知中的长江正源,直到徐霞客推翻了这个观点,他经过千里跋涉,实地考察,确认金沙江才是长江的上游源头。至此,岷江是长江正源的说法,已经存在了1500年之久。 三江并流 那么,古人为何会认为岷江是长江之源呢?难道他们不知道金沙江很长,其上游还有通天河乃至沱沱河吗?为什么眼界这么窄,把岷江视为长江正源呢? 岷江流经示意图 这是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 古代交通不便,对西南地区知之甚少。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更是匮乏,西南地区山高路远,地瘠民穷,内地人很少有人能够到达青藏高原地区。即使是盛世大唐,要涉足青藏高原,也是困难异常,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从长安到拉萨走了两年零三个月,这还是举国之力,普通人想去青海、西藏,比登天还难。玄奘西天取经,假如走南线,只需翻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就可抵达印度,但他却绕道新疆、葱岭、中亚各国,再折向东南,最终到达印度,等于是绕了一个大圈子。所以说,古代人对西南地区知之甚少,根本就不知道金沙江还有很长一段,金沙江上游还有通天河,通天河上游还有沱沱河、楚玛尔河及当曲河。 金沙江大峡湾 二、 岷江宽阔,水流平缓,更具有大河特征。而金沙江又窄有浅,处在高山峡谷之中,没有大河的气势。 金沙江从宜宾往西,处在高山峡谷之中,河道较浅,水流较急,而且河面普遍很窄。如果不是逆江而上实地勘察,只从宜宾段的金沙江入口看,金沙江似乎很短、很窄、很浅,也许再往西一点,它就到头了一般。而岷江大部分河段流经四川盆地,河道宽阔,水面浩渺,水流缓慢,从直观上来看,岷江气势磅礴,河水浩浩荡荡,一幅大河景象,站在都江堰上观望,岷江的江水扑面而来,视觉冲击力很强。凭肉眼观察,岷江的确是要比金沙江要大。 岷江上源川主寺段 三、 古人认为岷江比金沙江大得多,水流量也比金沙江大,更具备支流特点。 岷江的水流量要比金沙江“大”。直观地看,岷江集中了四川盆地的降水,在雨季,江水滔滔不绝,汹涌澎湃,顺流而下,让人一看就觉得是条大江大河、干流。而金沙江水流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因此古人认为岷江的水流量远大于金沙江。可实际上,这是视觉错误,现代地理学、气象学早已证实,金沙江水流量远大于岷江。岷江的水流量为2830米3/秒,而金沙江的水流量为4750米3/秒。 流经高山峡谷的金沙江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才使得古人误认为岷江就是长江的正源。 长江中游各支流图 但是,徐霞客虽然纠正了这个认知错误,但他还是没能找到长江的源头,他只是将长江的中游段的正源更改为金沙江,而金沙江之上,长江源还有通天河,通天河之上,还有三个源头——沱沱河、当曲河及楚玛尔河。当然,这是历史局限性,也不能怪徐霞客。因为当时明朝的统治,未能延伸至青藏高原。大清康熙年间,青海和西藏才被纳入清帝国版图,清朝开始了全国性的地理测绘工程。为了弄清楚长江的源头,康熙帝派人深入到青藏高原考察。1718年,大清《皇與全览图》横空出世,有关长江与黄河的源头,被标注为通天河。受限于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困难重重的交通,考察人员没能深入到江源腹地,只探索到了通天河一带,不过在当时,这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大清康熙年间所编著的《皇與全觉图》 清乾隆年间,齐召南所著的《水道提纲》中,已经把长江源头的布曲、当曲、尕尔曲及沱沱河标注了出来,这在当时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民国时期,虽然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但民国政府依然派出考察队伍,对长江源头进行考察。但民国时期的考察,没有取得大的成果,民国34年出版的《中国地理概论》一书中,有关长江源头的结论是,长江与黄河都发源于巴颜喀拉山,一个发源于南侧,一个发源于北侧,显然,这个结论也是错误的。
雁奴灵巧机敏江流,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雁,当雁群夜宿的时候,雁奴保持警惕为休憩的雁群站岗放哨,当危险临近,它会鸣叫示警保护雁群的安全。然而这样一心为了雁群时刻警惕尽职的雁奴却是一个悲剧形象。 因为狡猾的捕猎人利用了雁奴的忠心和机警,再一次次的惊扰后又潜伏起来,让雁奴失去了雁群的信任,那么“狼来了”的悲剧结尾发生在了雁奴的身上,然而不同的是,雁奴从来没有撒谎,它是在全力保护整个雁群。 当雁群不再相信雁奴的示警对其鸣叫视而不见,甚至群起而攻之将雁奴啄击致使雁奴不敢在鸣叫示警时,猎人真正的捕猎活动拉开了序幕,这个时候无论是撒网、用棍棒亦或猎枪,失去警惕心正在休憩中的雁群们十之有五甚至于全数会被猎人捕猎而去。 这就是雁群中雁奴的形象,雁奴的悲剧故事出现在明代诗文大家宋濂的《宋文宪公全集》、《燕书》、《玉堂闲话》等等古现代文中。 古代诗人们在诗中引用雁奴的悲剧形象时,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赞美惋惜和雁奴同样有着英雄悲剧色彩的人物;另外一种就是自比了,在自比中,诗人会将自己化身成忠心肝胆的雁奴,最后却被第三方敌人反间成功亦或本身不被理解甚至被诬陷受辱,表达的是自己的一腔忠心和内心的不平愤懑。 有关“雁奴”的诗句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其中一首《古意》: 夜泊武昌城,江流千丈清。 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 在这首诗里陆游就是自比为雁奴,表明自己宁死也要做忠君爱国的雁奴,绝不会有背叛不诚之心去求生求荣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在古诗词中雁奴虽然并非作为一个常见的意象出现,但是它的英雄悲剧形象是非常典型的。当不平愤怨的时候,要表明忠心之诚的时候,便如陆游,王安石,黄庭坚,武衍等等古诗词家们依然留下了以雁奴为意象的经典的诗词作品。
江流(1922年7月——2017年1月),曾用名姜芝,山东省栖霞县人。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江流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央党校原校委常委、教育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2017年1月30日15时50分,江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社会任职5人物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江流国籍:中国出生地:山东栖霞出生日期:1922年7月逝世日期:2017年1月30日 人物生平2 1951年9月,进入马列学院学习并留校工作。“文革”期间,受到迫害,下放河南周口“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夏平反,先后担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育长,校委常委、教育长。1989年12月至1993年10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党委委员。2009年7月离职休养。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教育长、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会委员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成就3 学术著作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著有《社会主义论集》,《江流自选集》等;主编《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丛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事典》,《简明科学社会主义》等;参与主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等;与范若愚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发表论文多篇。独著:《社会主义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江流自选集》,学习出版社,2005年。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事典》,人民出版社,1994年。《苏联剧变研究》(主编之一),社科文献出版社,1994年。《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青岛出版社,2001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纲(1978-2008)》(主编之一),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 社会任职4 曾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顾问。 人物纪念5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央党校原校委常委、教育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江流同志的遗体,2017年2月7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江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月30日15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江流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克强、张德江、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和刘奇葆、李源潮、赵乐际、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长春、李铁映、陈奎元等,通过各种形式对江流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亲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2017年2月7日上午8时30分许,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江流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江流同志的遗体三鞠躬,并与江流同志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李源潮、陈奎元也向江流同志遗体送别。中央党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