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有根,水有源,河流都有源头,大江大河,波涛汹涌,人们都好奇它的源头是什么样子,其实河流的源头形态各异,与河流的发育有关,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多受地形影响,此外,还要受气候、地质、地貌、土壤等自然要素影响,它的源头样子差别也大了岷江源头。 热带雨林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多发育着世界上较大的河流,它的源头多是一些名不见传的的山间小溪,例如,热带雨林地区亚马逊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降水量达2000mm多,其正源是安第斯山的乌卡利亚河,这个源头也没啥可圈可点的了。(下图)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虽然它的源头是维多利亚湖,但湖水还有个本源问题,目前公认的是卡盖拉河。看到它很难想象尼罗河走得这么远,这些源端的河流都是非常渺小的。 高山冰川融水做为河流的源头,这在我国河流发育里特别典型,例如,长江、黄河,塔里木河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群都在我国,这里山上发育巨大冰川,也是我们国家巨大的淡水储存库。比如长江,它却是一滴滴水珠从冰缝中、冰层间流出。待到众多融水从冰下挣扎出来之时,它已经开始汹涌奔流了。(下图) 还有的河流的源头是一片沼泽地,这里地势低洼,蒸发量较小,地表多是一些草本植物,有的地方看上去水汪汪一片,找不到哪里是水源,如长江的支流,岷江源头就是沼泽地。 还有的是以湖泊做为源头,这类多是火山喷发后留下来的火山口,积水称湖,一般来说,该区降水量比较丰富,是湖水重要的补给来源。如松花江的源头是长白山天池 泉水也可以成为河流的源头,有的山脉受地壳活动影响,出现了断层,地下水沿着断层线喷出地表,天然出露为泉,如引滦入津的滦河。它的源头就是泉,而泉的水质非常好,如果整个流域没有工业污染,河流的水质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做为我们人类最好的水源。 此外还有河流的水源是其它类型的,其实我们看河流的源头,应重点来分析它的补给类型,从上面的个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河流源头的不同主要是补给类型造成的差异。如果补给类型一致,河流的源头就表现出了一致性。 长江是始于三江源还是始於宜宾? 谢邀! 长江的源头在青藏高原腹地,源流主要有沱沱河、当曲河和楚玛尔河三支。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全长358公里,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长江始于三江源是无可非议的。 而宜宾是怎么回事呢? 狭义上的长江是岷江与金沙江在宜宾市合江门地标广场下汇合以后才始称长江,所以说长江是从宜宾开始之说,因此宜宾也有号称是万里长江第一城。金沙江、通天河也属于长江,从长江源头流域沱沱河以下依次为通天河、金沙江。在金沙江以下,岷江口到长江入海口,长2880多公里通称长江。 长江依次分为上游、中游、下游;长江的源头到湖北的宜昌属于上游,宜昌到江西九江湖口属于中游,湖口到上海长江入海口为下游。 宜宾以下是狭义的“长江”,干流江段各有别称,其中宜宾至宜昌又称川江,枝江至城陵矶又称荆江,安徽省内江段又称皖江,南京以下至长江口的江段又称扬子江。(扬子江这一名称源于隋代在扬州南岸设置的著名渡口扬子津,最初专指扬州、镇江附近江面,后来所指范围有所扩大。 明末清初,自海上而来的欧洲人从长江口溯流而上经过扬子江,因此欧洲语言普遍以“杨子”(Yangtze)作为整条长江的名称。)
和田玉的主要成分为透闪石,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和开采应用的透闪石矿分布在青海昆仑山脉、新疆和田~喀什~若羌一带、俄罗斯、辽宁、韩国、新西兰、加拿大、阿联酋等地,其中昆仑山脉、和田、俄罗斯、韩国等地产白、青、墨、黄等玉种,新西兰、加拿大、阿联酋为碧玉和田玉市! 河流中的和田玉主要产在新疆和田~喀什一带,有山流水和籽料,辽宁有河道中的河磨玉,俄罗斯有河流中的山流水料! 并非所有河流中都有可能有和田玉,而是当地具有透闪石矿脉的附近河流才有可能有和田玉的存在! 以玉会友,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说到大禹大禹治水的故事视频,大家肯定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这些典故大家都能脱口而出,那么大禹治理是哪个地方的水呢? 距今4000多年前,全球受当时气候变化影响,,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源源不断的冰川融水流入大江大河,给世界各地依河而居的古文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些史前大洪水在古巴比伦、古代墨西哥、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均有记载,比如《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就发生于公元前2370年,距今也是4000多年的时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足够时间跨度的民族历史和传说中,都有着相似的“大洪水”的传说,而且在传说中的时间、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传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是洪水为患,尧就命令鲧去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的方法,哪里有险情,就在哪里筑高堤坝,历时九年,仍然没有治好,尧一怒之下,把鲧流放羽山,后来鲧就死在了羽山。鲧死后,尧继续找人治水,众部落又推荐鲧的儿子禹,说到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禹更聪明,为人更好,尧就让禹去治水,而禹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流放而心生怨恨,而是兢兢业业的治水。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对山川、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查,他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通过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通过对水进行疏导,来达到“治”的目的。禹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了心血与体力。 治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华夏几十代人共同的事,从黄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时期,全华夏的洪水治理才大致完成,华夏治水的过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过程,大洪水以前华夏军政中心在浪诸等南方地区,南方受到大洪水的影响,古羌族不断西迁北上与北方的龙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大禹也是浪诸部族中的一员,传说大禹还曾去过淮河治水,在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服它为民除害。 大禹跟它搏斗了多个回合,仍没有取胜,后来者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链子栓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镇压在龟山脚下。 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处禹王庙。 大禹历经了十三年从完成了治水的浩大工程,功勋卓著,因为治水有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禹,大禹就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大禹首先治理的是黄河,利用了疏通围堵之法成功治理了黄河之后,又开始治理九州,当时九州也是大禹所命名的,到后来的大夏九鼎,都是出自大禹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