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活字印刷术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活字印刷术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技术革命印刷术的发明者是谁。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前,印刷书籍用的是雕版印刷。这种方法是在一个固定的版中雕刻文字,然后一版一版印刷。雕刻一套书版耗时很长,工作量大,有错误也不便修改,很不方便。 活字印刷就灵活多了,它把模板中的单字解放出来,成为使用灵活的字模,一举变呆板的印刷方式为方便快捷的印刷方式。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个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根据书稿,把字模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然后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可不要小看了“字模拆出”、“再次使用”这两个小小的步骤,它正体现出了活字印刷的特征和优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北宋发明家毕升。最初,毕升先用木头做字模,木材遇油墨会膨胀,字迹模糊不清。毕升又改用胶泥做字模,印出来的字迹非常清晰,于是,胶泥活字开始进入到印刷业当中。印刷时,工人们先准备好一块铁板,上面放松香和蜡,四周用铁框围起。根据书稿要求在框内排满活字后,把铁板放在火上烘烤,待松香和蜡熔化,再用另一块平板在上面压平。等到松香和蜡冷却凝固,块活字版就完成了。工人在上 面涂上油墨,就可以进行印刷。印过以后,把铁板放到火上烧热,松香和蜡熔化,活字就可以拆下来。 印刷当中,工人们通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板用来印刷,另一块板用来排字。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交替使用,印刷速度非常快。根据用字的情况,一些常用的单字往往会刻好几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之”“也”等则会准备20多个,如果碰到冷僻生字,就随用随刻,灵活方便。 后来,人们不断对活字印刷术加以改进。 元代的王祯一反毕升不用木质字模的习惯,发明了木活字技术。他在《农书》里详细记录了使用木活字刻字、选字、排字、印刷的方法,可以说是字模材料的一次改良。此外,王祯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的方法。他制成了两幅直径约七尺的大轮盘,再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放入转盘内的格子里,一只盘内放常用字,一只盘内放不常用字。排字工人坐在两幅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使选字、排字又变得异常方便。经过人们的不断改良、完善,活字印刷越来越灵活和便捷,印刷机出现之前,活字印刷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印刷业的主要印刷方法。

资讯百科 2022-04-07
活字印刷图片,活字印刷术在古代实用吗?

活字印刷图片,活字印刷术在古代实用吗?

个人觉得活字印刷图片,不论是雕版印刷还是活字印刷都没有什么稀罕的,只要会使用印章,就不难联想出雕版或者活字印刷。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曾比较详细介绍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可遗憾的是知道清末,我们的本土印刷术几乎全是雕版印刷。我老家有座著名的“嘉业堂”藏书楼,建于民国初,但里面收藏的还是四大名著雕版。 个人推测,活字印刷之所以没有在中国古代大面积推广,原因可能在于两个:一是技术不成熟;二是汉字方块字的特点。尤其是第二条,按照《梦溪笔谈》的介绍,感觉活字印刷还不如雕版印刷方便。相比较,西方文字由字母组成,反而更适合采用活字印刷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老祖宗经验积累的成果。我们既不必全然否定,也不必盲目拔高。四大发明属于技术发明,不是科学发现。有的实用价值很高,如造纸、火药,有的可能只是思路。个人觉得最可疑的就是指南针,据说可以用来航海,但我一直纳闷,就历史书图片里的指南针,怎么可能在颠簸的海洋上找到水平面,然后确定方向?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只用于烟花爆竹;发明了指南针,只用于看风水。其实,古人因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火药只能放鞭炮、指南针只能看风水,不是老祖宗们懒惰,而且真的不会别的了。

资讯百科 2022-03-10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谁,活字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

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谁,活字印刷术是怎样发明的?

唐朝时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谁,随着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即先在一块整版上刻字,再刷墨印刷。 宋代的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他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 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放上松香和蜡,活字依次排在上 面;加热使蜡熔化,再用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就会附着在铁板上,随后就可 以像雕版一样印刷了。 后来又出现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采用活字印刷,一书印完之后可拆版 重新排列,接着印刷其他书籍,不但节省了雕版费用,还缩短了出书时间, 它逐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占统治地位的印刷方式。 活字印刷术是如何发明的?    毕昇(970—1051),北宋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草 盘地镇五桂墩村)人,中国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 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时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东 汉末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隋朝时期,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 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 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 体,笔划清晰可辨。  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 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 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到了宋朝,雕版 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 缺点,如刻版费时费工费料,书版存放不便,有错字不容易更正,这就使得雕版印 刷不易推广。   毕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开始时为印刷铺工 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发觉到雕版印刷的诸多不便之处,便积极改 进雕版印刷的缺点。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 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 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 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 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 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  等药剂稍 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 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可以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 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毕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 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昇没有采用。  毕昇的胶泥活 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制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 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 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昇的 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 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 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 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年(1100〜 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后人在毕昇的胶泥活 字术基础上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在清代,木活字技术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 前的发展,木活字本盛行,乾隆年间印制《英武殿聚珍版丛书》一书时,共刻成 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 发展方向。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在清代进 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 活字达100万〜200万个。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也传到了国外,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  后来又由 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15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古 腾堡用活字印《古腾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 晚400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迅速传到其他的10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 的到来。  16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19世纪传入澳大利 亚。从13世纪到19世纪,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 古腾堡所发明的铅字,实际上同时含有铅、锡与锑。因为活字合金含有铅等对 人体有害的金属,加上使用麻烦以及工艺上的不足,在电脑排版流行以后,逐渐消 声匿迹。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毕昇于1051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 睡狮山麓。

资讯百科 2022-03-0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