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一:宁可多做半锅,不能少做一碗” 很多人在做饭时总是担心饭不够吃,饿着家人,因此有“宁可多做半锅,不能少做一碗”的思想。饭做得多了,家人往往吃的也多,若是午餐多吃点也罢,但是晚餐吃的太饱就很容易诱发一些疾病。 倍受老百姓推崇的保健专家洪昭光说过这样一句话: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其中三餐八分饱就是提醒我们不能吃的太多。古今中外,延年益寿办法不下几百种之多,但是都无效,真正公认最有效的能够延年益寿的办法就一种,我们叫“低热量膳食”,也就是七八分饱。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找了200只年龄、体重相似,性别相同的健康猴子,100只猴子每天随它吃饱,另外100只猴子每天七八分饱,定量供应。结果一段时间以后,随便敞开吃饱的这100只猴子死了50只;另外100只猴子七八分饱的猴子,苗条、健康,精神好的多,很少生病。七八分饱的100只猴子10年养下来,才死了12只,观察到最后证明所有高寿猴子都是七八分饱。 因此七八分饱确实很重要,中医有句老话: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而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往往不经意间就已经吃饱或者是吃过量了,很难控制。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厨在做饭的时候就进行控制,当然这个过程不能实施的太快,要慢慢减,例如第一周将家人的主食量减去一成,家人适应之后再减掉一成。这样做由于饭做得少了,既能让家人感觉到饭菜非常香美,同时也能让家人更加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如果家人在饭后仍然觉得很饿,想吃东西,可以在吃晚饭半小时后补充一点水果。 禁忌二:好厨师一把盐 很多人一向存在“咸则鲜”、“好厨师一把盐”、“菜咸好下饭”的观念,喜欢吃较咸的食品,俗称“口重”。然而,长期摄入大量的盐对健康的影响和危害非常大,不仅会诱发高血压,还可能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另外,食盐过量还是导致骨质疏松的罪魁祸首。因为肾脏每天会将过多的钠随尿液排到体外,每排泄1000毫克的钠,同时损耗大约26毫克的钙。所以人体需要排掉的钠越多,钙的消耗也就越大,最终必然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 尽管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的重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高盐饮食的害处,做菜时也会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盐的放入量。但要想做出低盐的健康饮食,光少放盐还不够,还要警惕那些含盐量高的食品。如各类咸菜、火腿、香肠、皮蛋、酱油、味精、腐乳、果脯、牛肉干、鱼干、炒货、腊肉、酱卤制品等。此外,平时喜欢吃高盐的零食、小吃等,这些不起眼的食物也是盐摄入量上升的主要原因。 对于“口重”的家庭来说,突然降低食物中的盐可能不太习惯,大家可以利用以下几种不加盐或少加盐的方法来让食物变得可口: 1.利用油香味。葱、姜、蒜等经食用油爆香后所产生的油香味,可增加食物的可口性。 2.利用酸味。使用白醋、柠檬、苹果、柚子、橘子、番茄等各种酸味食物增加菜肴的味道。 3.利用糖醋调味。可增添食物甜酸的风味,刺激食欲,相对减少对咸味的需求。 4.采用保持食物原味的烹调方法。如蒸、炖等,有助于保持食物原有的香味。 5.可用中药材与香辛料调味。使用当归、枸杞、川芎、红枣、黑枣、肉桂、五香、八角、花椒等香辛料,添加风味。 6.多吃水果沙拉、蔬菜沙拉等,不仅可以不用盐,还可补钾,对身体大有好处。 禁忌三:植物油多多益善 很多人已经认识到动物脂肪的危害,很少使用动物脂肪、摄入肥肉,但是炒菜用烹调油的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加的趋势。目前绝大部分家庭都已经用植物油作为烹调油,这虽然比用动物油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植物油的热量一样是非常高的,100克植物油的热量高达900千卡,而100克猪肉的热量才395千卡。过高热量摄入会明显增加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人每天烹调油的摄入量只有25克。可是目前城乡居民的实际平均摄入量已经达到了41克,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甚至更高。 另外,植物油中虽然含有大量的亚油酸,它有助于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但植物油是不饱和脂肪,如果吃得过多,容易在人体内形成过氧化酯。这种物质积存在体内,能引起脑血栓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甚至可能诱发癌症。 因此,虽然植物食用油能够促进食物更加美味,但是在健康与口感难以统一的情况下,多数时候仍应当克制自己。建议大厨们该选择更健康的烹调方式,比如炖、煮、清蒸、凉拌等少油方式。可以试试在每餐当中只做一个炒菜,配以一个炖煮菜和一个凉拌菜。相信低油的饮食一定会让您的家人更加的健康。 // 相关阅读:给家里肠胃不好的人试试蒜水 大蒜能增加食欲,还含有大蒜素和辣素,杀菌能力可达到青霉素的1/10。但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左小霞说,大蒜也有些“副作用”。吃完大蒜,胃酸分泌会增多,而且辣素对胃黏膜也有刺激,因此有胃肠道疾病的人是不适合吃的。不过,既然大蒜的杀菌作用如此棒,不吃实在可惜,做成蒜水就可以了。把大蒜切碎,放10分钟,加入凉白开就行了,对胃的刺激就小了。以上内容仅授权业百科weixinnc.com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这句话出自元代著名食疗保健专家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意思是说,不要等到很饿的时候再去吃饭,不要等到很渴的时候才去喝水。这是因为,“极饥而食且过饱,结积聚。极渴而饮且过多,成痰癖”。可见,非常饿和非常渴的时候暴饮暴食对身体很不好。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倪正说,很多上班族由于早上时间匆忙,经常来不及吃早餐,觉得“反正也不饿,没关系”。等到忙完了,饿得不行了才去大吃一顿。时间久了,这些人的身体会每况愈下,胃肠道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接踵而至。食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大约为4~5个小时,当我们感到饥饿的时候,胃里的食物其实早已排空,但此时胃液还是会对胃黏膜进行“消化”,进而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此外,经常饥不进食,还会引发低血糖,严重的会引起昏迷。 // 不少上班族还会有这样一种情形:早上接了一杯水,直到下班的时候也没顾得喝上一口,但是体内一旦缺水,会使人精神不振、口干舌燥、浑身乏力、工作效率低下,严重的还会影响肝、肾功能,让毒性物质积蓄,使各种疾病得以乘虚而入。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的人,水分摄入过少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高,很容易诱发脑血栓。另外,人太饿了,容易过食;太渴了,容易过饮。正如陶弘景在其所著的《养性延命录》卷上《食诫篇》中所言:“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 那么,如何饮食最科学呢?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不饿的时候就补充些营养和能量,做到少食多餐,不要等饿得不行了、渴得不行了再大吃大喝,给健康埋下隐患。
慢性乙肝患者为啥要警惕消化性溃疡 陕西 韩咏霞 导 读: 肝源性溃疡与一般的消化性溃疡相比,治疗难度大、溃疡面愈合迟、治愈率低。因此,慢性肝病患者还应以预防此病为主,一旦出现胃部不适、胃灼热、腹痛等症状,应尽早做胃镜检查和钡餐透视,以便及早发现肝源性溃疡,及时进行治疗。 临床经验表明,慢性肝病患者特别是中年肝硬化患者,在其患病6年左右时易发生消化性溃疡。临床上把这种继发于肝部实质性损害的消化性溃疡叫做肝源性溃疡。 资料表明,肝源性溃疡胃溃疡,特别是多为多发性胃溃疡。肝源性溃疡与一般的消化性溃疡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①该病患者有肝硬化病史,没有消化性溃疡的家族史。②该病患者大多有腹痛症状,但其腹痛没有规律性;而胃溃疡引起的腹痛一般发生在饱餐后,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腹痛一般发生在饥饿时。③该病患者的胃灼热、反酸等症状不像一般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那样常见。④该病患者极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由于肝源性溃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一般较大,因而患者往往先出现呕血症状,后出现黑便症状。而一般的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通常先有黑便症状,后有呕血症状。⑤肝源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比一般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低。⑥肝源性溃疡患者的肝功能损害明显,其乙肝或丙肝的抗体多为阳性。 目前,肝源性溃疡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不仅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改变、胆汁反流、内分泌功能失调、前列腺素缺乏、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还与慢性肝病患者的门静脉高压或门静脉淤血有关。慢性肝病患者发生门静脉高压时,常伴有高胃泌素血症。高胃泌素血症可使胃酸分泌过多,使幽门括约肌的张力降低,使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使胃黏膜的屏障作用遭损,从而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肝病患者发生门静脉淤血时,可使胃肠黏膜出现淤血性循环障碍、水肿、供血不足、缺氧,进而形成溃疡。 因此,慢性肝病患者应警惕肝源性溃疡的发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肝功能,降低门静脉的压力。患者一旦发生肝源性溃疡便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 1.加强对肝病的综合治疗,如进行保肝对症治疗及采用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氯化钾等支持疗法治疗。 2.服用心得安,降低门脉高压。如果患者合并有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则不宜使用此药。 3.可选用法莫替丁、雷尼替丁、洛赛克等药物进行抑酸治疗,但不宜选用西米替丁治疗。因为西米替丁有导致肝损伤的不良反应。 4.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幽门螺杆菌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三联疗法,即用一种质子泵抑制剂或一种胶体铋剂加上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3种抗菌药物中的2种进行治疗的方法。 5.不宜使用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 6.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选用善得定等止血药进行治疗。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症状特征有反复发作的中上腹疼痛,呈周期性、节律性、与饮食有关,可伴泛酸、嘈杂感、暧气、反胃、恶心、呕吐,严重者可有吐血、便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 很多人都听说,土豆是一种营养非常全面的食品。只要吃足够多的土豆和牛奶,就可以满足身体的一切养分需要——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足以证明,土豆真是个好东西。难怪莎士比亚曾让他剧中的一位主人公大喊:“让老天下土豆雨吧!”。可是除了这些,土豆还可以用来治疗胃病,你知道么? 配方:鲜马铃薯1000克,蜂蜜适量。 制法:将鲜马铃薯洗净,用搅肉机捣烂,用洁净纱布包之挤汁;放入锅内先以大火煮沸,再以文火煎熬;当浓缩至黏稠状时,加入一倍量的蜂蜜一同搅拌,再以文火煎至成膏状,冷却后待用。 服法:空腹时服用,每日2次,每次1汤匙,20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适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症。治疗中忌食辣椒、葱、蒜、酒等刺激性食物。 另外,肠胃不好的人,要注意是以下几点在饮食上的“不要”: 1、不要暴饮暴食,要少食多餐。 2、不要吃过热过冷的食品,尤其夏季不要吃冰激凌,冰镇啤酒,饮料; 3、不要喝酒抽烟; 4、不要吃过多辣的,例如辣椒,大蒜等; // 5、不要吃一些难以消化的食品,以免加重胃的负担,例如韭菜,有的人对青椒也有不良反应,还有煮玉米等; 6、少吃上火油腻的,如海鲜,羊肉。
疫情当前,人们谨记“少出门,少聚集,戴口罩,讲卫生……”,对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饮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自各省纷纷调降省级应急响应级别以来,被“关”在家许久的人们内心早已蠢蠢欲动,迫不及待想要和小伙伴们“搓一顿”! 但很多人忽视了一个小细节——与人用餐时,准备一副公筷公勺。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提出,“不分餐,在疾病前面,就是裸奔”。简而言之,不分餐、不使用公筷,就是给疾病提供传播的机会。 不论是和家人吃饭还是在外聚餐,你无法完全了解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口水会随着筷子接触到菜品,你一筷,我一筷,就容易产生传播。 “公筷制”、“分餐制”将成为餐桌新风尚? 疫情期间,因聚餐引发感染的新闻屡见不鲜,南京家庭聚餐导致9人感染,4月份哈尔滨也因聚餐导致89人被感染,甚至还有隔桌聚餐也被感染的病例,目前疫情虽然在部分地区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松懈。 江苏省泰州市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并指出公勺公筷应该在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来取、夹菜的勺子和筷子,让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还从筷子长短、颜色、标识等方面对公筷的制作提出要求。 不仅仅江苏,还有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杭州市等都纷纷发出倡议书,建议市民居家或外出就餐使用公勺公筷,养成科学健康的进食习惯,让“公筷制”、“分餐制”成为餐桌上的新风尚。 聚餐时不用公筷,到底有多可怕?实验告诉你! 聚餐时,不使用公筷公勺,你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吗?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11位专家,为此专门去餐厅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小组选择了一家餐馆,点了六道菜家常菜,并将每份菜都分成2份,一份使用公筷,一份不使用公筷,还有一道作为空白对照。 工作人员对餐前餐后的菜品采集了19份样本。实验结果得出:“非公筷”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组,甚至还有高出10多倍的。不使用公筷看似没有什么问题,其实它隐藏着很多疾病。 图片来源: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 1.幽门螺旋杆菌 一是会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它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子之一,胃癌的发生也与之有关。在节假日期间,市民黄女士和不同的亲朋好友进行聚餐,发现不对劲后去医院检查,却发现一家三口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 2.甲肝、戊肝、带状疱疹等传播 就餐中,不使用公筷,也会让携带甲肝、戊肝的人群,有机会传播到一起用餐的人中。 3.引发呼吸道传染病传播 人在打喷嚏时,一次可以喷出10万个唾液飞沫,而这些飞沫以每小时145千米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当你就餐时,有人打了喷嚏,可想而知,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几率也会加大。 公筷分离病毒,分不开爱! 最后提倡大家积极使用“公筷公勺”,在保护他人的同时也保护自己。“公筷”将病毒与我们分离,却分不开我们的爱! 虽然刚开始使用公筷会有诸多不适,但是只要养成习惯,将会多一份安全、多一份健康、多一份文明。让我们从今天做起,在餐桌上先备一双“公筷”开始吧。 今日互动:你家里会用公筷吗? 参考资料 [1]《聚餐不用公筷有多可怕!?11位疾控专家点了6道菜,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健康时报.2024-05-05 [2]《让使用公筷成为文明风尚》.央视网.2024-04-10 [3]《使用公筷公勺是卫生也是关爱》.光明日报.2024-03-17 [4]《广州启动“公筷公勺行动” 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广州日报.2024-04-2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 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业百科weixinnc.com】公众号,回复您遇到的健康问题,即有专家为您免费解答。 业百科weixinnc.com(www.39.net)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85501999-8819或39media@mail.39.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