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开始了整军计划。当时整编的军队编制有整编师王仲廉、整理师、调整师、新编师四种,根据《陆军改革建议书》,国民政府计划将全国陆军重新编组成60个师,称为“整编师”,其武器装备为德国进口。1934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陆军师暂行编制表》,对1933年未开始整编的军队按照2旅4团的编制进行整理,称为“整理师”。1935年由于德国武器装备没有到达中国,第一批整编的10个陆军师只是在编制方面进行了调整,故被称为“调整师”。这10个师中只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是完完全全按照德国步兵师的编制编成的,是所谓的样板师。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编,整编部队的编制被称为“二十五年调整师”,到抗战全面爆发时,国民政府只完成了20个师的整编,其中只有第3、6、9、14、36、87、88师和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接受过德式的系统训练和指导。其中第36师、87师、88师这三个师被大家俗称为“德械师”。 “德械师”的叫法并不正确,实际上应该叫“德盔师”或者“调整师”更为准确。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采用2旅4团的编制,即每师下辖2个旅、1个炮兵营(装备12门75毫米克虏伯山炮)、1个战防炮连(装备4门37毫米战防炮)、1个高射炮连、1个工兵营、1个通信营、1个辎重营、1个特务营和师医院;每旅下辖2个团;每团下辖三个步兵营、1个迫击炮连(装备6门83毫米迫击炮)、1个小炮连(装备6门20毫米机关炮)、1个通信连、1个特务连;每营下辖三个步兵连和1个机炮连(装备6挺马克沁重机枪和2门82毫米迫击炮);每连下辖3个排;每排下辖3个班(每排装备3挺捷克式轻机枪和30支毛瑟M1924或中正式步枪);每班14人;总人数约12000人。战时每师还可以下辖两个补充团,总人数可以达到14000人。 “德盔师”营长以上军官配手枪,营长以下军官及士官配备德国的二十响驳壳枪,每个步兵连配12把驳壳枪、机枪连配35把驳壳枪、炮兵连配36把驳壳枪;班长以上的士官使用“花机关”MP18冲锋枪。除此之外,最显眼的就是使用德军的M35钢盔。 第36师、第87师和第88师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由于连续作战,武器装备和人员损失惨重,三个“德盔师”退出了历史舞台。 国民党二战时军队的编制? 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商震,下辖:第32军 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 旅长张占魁 第1集团军 司令官宋哲元,下辖:第53军军长万福麟,第77军 军长冯治安,第181师师长石友三,第17师 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 军长郑大章 第68军 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 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 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 师 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 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 师长王奇峰(直属) 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第3军 军长曾万钟,第9军 军长郭寄峤,第14军 军长李默庵,第93军 军长刘堪,第15军 军长刘茂恩,第17军 军长高桂滋,第19军 军长王靖国,第47军 军长李家钰,第61军 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军团长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第35军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 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 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 军长何柱国, 第18集团军 总指挥朱德 第66师 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 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 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 军长杨澄源(直属) 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第10集团军 司令官刘建绪,下辖:第28军 军长陶广,第70军 军长李觉,第79师 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 旅长杨永清 第19集团军 司令官罗卓英,下辖:第4军军长吴奇伟,第18军 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 军长夏楚中,第25军 军长万耀煌,第73 军 军长王东原 第23集团军 司令官唐式遵,下辖:第21军 军长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 第23军 军长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 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 旅长周志群(直属) 宁波守备 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师长陈德法 温台守备 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 旅长李国钧 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第12集团军 司令官余汉谋,下辖:第62军 军长张达,第63军 军长张瑞贵,第64军 军长李汉魂,第65军 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 旅 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 旅长陈勉吾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 司令陈策 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 兵力: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第3集团军 司令官于学忠,下辖:第51军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 军长孙桐萱,第55军军长曹福休,第56军 军长谷良民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李品仙,下辖:第31军 军长韦云淞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廖磊,下辖:第7军 军长周祖晃,第48军 军长廖磊(兼) 第22集团军 司令官邓锡侯,下辖:第41军 军长孙震,第45军 军长邓锡侯(兼) 第24集团军 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第57军 军长缪溦流 第27集团军 司令官杨森 第3军团 军团长庞炳勋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第17集团军 司令官马鸿逵,下辖:第81军 军长马鸿宾,第168师 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 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 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 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 旅长马得贵 第80军 军长孔令恂 第82军 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 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 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 司令马占山 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第2军 军长李延平,第49军 军长刘多荃,第54军 军长霍揆章,第60军 军长卢汉,第75军 军长周磊,第13师 师长吴良琛,第57师 师长施中诚,第77师 师长彭位仁,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 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第11军团 军团长毛炳文,下辖: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周祥初 第17军团 军团长胡宗南,下辖:第1军胡宗南(兼),第8军 军长黄杰 第21军团 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 军长孙蔚如 第46军 军长樊崧甫 第86师 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 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 骑兵第6军 军长阎炳岳(直属) 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第75师 师长宋天才 第80师 师长陈琪 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长陈佩玉 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长李树棠 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长赵琳 海军陆战队第2旅 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共辖17个步兵师 第20军团 军团长汤恩伯,下辖:第13军军长汤恩伯(兼),第52军 军长关麟征,第85军军长王仲廉 第2集团军 司令官孙连仲,下辖:第30军军长田镇南,第42军 军长冯安邦 第8集团军 司令官张发奎,下辖:第36师 师长蒋伏生,第50师 师长成光耀,第92师 师长黄国栋,第93师 师长甘丽初,第167师 师长薛蔚英 第26集团军 司令官徐源泉,下辖:第10军军长徐源泉(兼),第87军 军长刘膺古
首先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王仲廉! 慈禧作为晚清的掌门人,坐拥天下亿万财富,其生前高调奢华的霸权生活作风,死后更是带走大清国的半壁江山,得到被先后两次挖坟掘墓的的下场,因果报应。 孙殿英盗慈禧墓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做土豪,成名后却成了人人敲诈喊打的“土拨鼠”。 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孙殿英盗慈禧墓天下奇珍异宝尽收囊中,但树大招风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孙殿英还是懂得。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为了不惹众怒,只能忍痛破财消灾取悦他人。 孙殿英虽然得到价值亿万的财富,本人到最后没有得到多少宝贝,据说孙殿英死后,家里剩下的几箱名人字画、珍惜文物全部被其儿子孙天义上交给了国家,也算是替孙殿英赎罪。 孙殿英盗来慈禧、乾隆两大帝王级的古墓,获取的宝贝都去哪里了?1928年7月28年7月,土匪出身的孙殿英为了得到扩充军费,以替祖先报仇为借口用炸药炸开了慈禧的清东陵,成功进入到慈禧的地宫中,众人皆被里面的金碧辉煌的摆设和精美华丽的珠宝所震惊。回过神来的孙殿英立刻命身边的士兵开始搜刮宝贝(据说当时的士兵也私藏很多)。整整在里面盗取了七天七夜,装了几百箱之多。 在李莲英口述的《爱月轩笔记》记载了慈禧的陪葬品,可以说放现在任何一件都价值连城。 “慈禧遗体入棺前先在棺材底铺一层珍珠,慈禧头戴凤冠,冠上镶有价值1000万两白银的珍珠。身旁放金、宝石、玉器,总共27尊。脚下两边放有翡翠西瓜,宝石制成的桃、李、杏、枣200多枚,大小东珠500颗等等许多许多” 孙殿英一盗成名后,引起全国上下的震惊,孙殿英此时成了“炙手可热”的红包(各大报纸红人)。 当时民国政府要求严办孙殿英,孙殿英知道篓子捅大了,钱财再多自己只是个土匪,为此孙殿英到处送盗墓得来的宝贝,当时送礼的标准是大官送大礼,小官多送礼。 为了息事宁人,孙殿英光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徐源泉送了玉器、宝石、珍珠、翡翠、金珂子等宝贝不下200件,财宝列了两点清单。后来这位司令怕上级追查,主动上交给国家一部分。 另外一小部分则被孙殿英赏赐给身边出生入死弟兄,而这些人拿到宝贝后很快出手换成了钱,至于下落就无处查找。 慈禧、乾隆墓中最名贵的朝珠、翡翠西瓜、夜明珠、九龙宝剑、黄瓤翡翠甜瓜、乾隆的玉扳指、珊瑚等分别落入宋子文、阎锡山等大员之手。 前边说过在盗来慈禧墓之时,众士兵都见财眼开,私藏一小部分。 另外孙殿英为了扩充军队,招兵买兵器把盗来的宝贝成箱的变卖了个各商号、黑市,也导致了这些宝贝流亡国外,无处追回。 虽然每件都是国家的宝贝,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时局动荡不安,国家没有多余的精力专业调查,这些宝贝只能任人买卖,流入各处。 而孙殿英也因为四处散财打点,一直逍遥法外。直到1947年才被在抓获收监,直到后来因病去世。 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解读观点。我是微风之语欢迎大家的关注评论。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说孙殿英好? 民国时期军阀无数,在众多军阀里面,孙殿英没有自己的地盘,实力在各大军阀里面是靠后的。但实力不高的他,名气却不小,完全不输给一些大的军阀,原因何在?在于他曾经到清朝的东陵去盗取宝藏,做过盗墓者。 孙殿英盗取东陵使得很多的珍宝流失海外,造成了大量的损失,让今天的我们苦苦去海外求购曾经属于我们的文物。按理来说,犯过这样的罪行,应该是被人嗤之以鼻的。但还有不少人在说孙殿英的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盗取皇陵,收获满满1928年春,国民革命军北伐已经到了河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附近的土匪非常之多,不仅多,而且十分猖狂。鉴于此,国民革命军就派出了孙殿英去剿匪。接到命令之后,孙殿英也没多想,很快就出发了。 在路途中,孙殿英不止一次的看到了东陵的富丽堂皇,这使得他坚信里面一定有非常多的金银财宝。当时的时候,剿匪的资金来源还没有着落,面对眼前这富丽堂皇的东陵,孙殿英萌生出了盗墓的想法。 但是,如果这样明目张胆的去盗墓肯定是行不通的,孙殿英想到了个幌子:他张贴告示说,军队要在东陵这一带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想要利用军事演习这个幌子来进行盗墓的计划。 结果是,孙殿英他成功的完成了盗墓,他所盗取的两座皇陵,一座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另一座是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 这两座皇陵里面的珍宝是非常之多的:乾隆所属的时代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在那时康乾盛世达到了顶峰,整个国家积累下来的财富非常之多,国库非常的充裕。大家想想和珅他有多少家产就知道当时国家有多富有了。 而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极度奢华的统治者,他们俩的皇陵,宝贝肯定是很丰富的。而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盗取出来的宝藏,孙殿英用了三十辆大车才装完。三十辆大车才装完的宝藏,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大家可想而知。 骂名随之而来,美名却从天而降孙殿英盗取东陵的事件传出去之后,轰动全国,对孙殿英的骂名随之就开始传开,但与此同时,对孙殿英的赞美之声也出现了。 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奇怪,盗取陵墓这种事情不应该被谴责的吗?为什么会出现对他的赞美呢?出现赞美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它盗取的对象不是其他的陵墓,而是清朝的陵墓,并且还是乾隆皇和慈禧太后的陵墓。 我们知道清朝末年政府腐败无能,对于这个腐朽没落的政府,很多人是痛恨的。乾隆时期虽然有康乾盛世,国家十分富裕,但正是在乾隆的时候打下了清朝衰退的基础,在乾隆末年清朝就出现了许多危机,所以有很多人是痛恨乾隆的。 至于慈禧太后,祸国殃民,割地赔款,给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唾骂。 因为痛恨乾隆和慈禧太后,所以很多人对于盗取他们陵墓的孙殿英就变得爱屋及乌,觉得孙殿英是个好人,值得称赞。孙殿英的赞美之声,就这样开始流传了。 坚决抗日的孙殿英孙殿英坚决抗日,也是很多人说孙殿英好的原因。 1933年,日本军队三万余人向热河发起进攻,孙殿英奉命在热河一带支援。驻守热河的东北军汤玉麟部和万福麟部与日军对抗,很多人是不战而逃。 而孙殿英到达赤峰之后就展开了阻击战,和日军在那打了七天七夜;后退到猴头沟门后,又继续和日本军队作战了十几天。这样的英勇行为,难道不值得肯定吗? 孙殿英盗取皇陵,使得很多的文物流向海外,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样的恶行将永远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反清人士看来,他盗取清朝的皇陵,做了别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并且他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英勇作战,立下过战功,因此,有人说孙殿英的好,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仲廉(1904-1991),江苏萧县(今安徽萧县)人。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被称为黄埔一期的“徐州三王”之一。字介人、介仁,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人(今属安徽萧县)。王仲廉萧县第二高等小学毕业后,就读于江苏省立徐州中学。以后转学军事,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从军,相继参加绥远战役、南口战役、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豫湘桂会战、豫西鄂北大捷等战役。相继担任黄埔军校教导团排长、第85军军长、第19集团军总司令、第31集团军总司令、第4兵团司令官。1949年底,离开大陆去台湾,主要有《征尘回忆》《铁血染征衣-台儿庄战役》《王仲廉自传》等作品。[1-2]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轶事典故5个人作品6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王仲廉字号:介人、介仁所处时代:民国时期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江苏省徐州府萧县出生时间:1904年4月30日去世时间:1991年7月26日主要作品:《征尘回忆》《铁血染征衣-台儿庄战役》《王仲廉自传》主要成就:豫西鄂北大捷、台儿庄大捷、创办国立第二十一中学毕业院校:黄埔军校一期勋章:青天白日勋章 人物生平2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30日),王仲廉出生于江苏省萧县张庄寨镇王衍庄村,家世务农,经济中等,有地产70亩。少时读私塾。萧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毕业。民国八年(1919年),进徐州中学,在校时期倾向进步,加入国民党。民国十三年(1924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第四队。毕业后,王仲廉被分派到军校教导团任排长。后被派往上海协助陈果夫招募黄埔第三期学员。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伐前夕,王奉令到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负责敌后宣传、情报工作。后相继参加北伐、中原大战及“围剿”红军等。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王仲廉升任国民革命军第13军第89师师长。是年冬,王随汤恩伯率第89师从赣东入福建顺昌,攻打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次年春“福建事变”平定后,第89师奉命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王仲廉指挥所部对红 主要成就3 南口会战王仲谦率领的89师是13军的主力师,下辖两个旅4个团,负责南口正面防御作战,防线从得胜口至苏林口一线。从8月7日两军交战,到8月26日王仲廉部奉命转移,89师在南口正面进行了20天激烈的阵地争夺战。89师6000多官鲜血洒遍南口居庸关地区。仅萧县籍在此战役中牺牲的就有4人。89师4个团的兵力,到21日已经不足1个团,仍拼死坚守了5天。25日,汤恩伯在怀来指挥部接到王仲廉汇报战况的电报,苦笑着称为“残兵镇守居庸关”。89师担任防御的529团浴血截击,屡挫敌锋,克尽厥职,伤亡惨重。由于此战的出色表现,国人将89师529团誉为抗战初期的“四大名团”之一。台儿庄战役时,王仲廉率领85军从归德(商丘)出发,到达临城。于23日晚移至台儿庄以北,24日拂晓,反攻枣庄。25日至27日,85军与日军了惨烈的枣峄争夺战。3月27日,85军以侧背攻击的方式,一方面拊枣庄、峄县一带的敌军侧背,另一方面担任掩 轶事典故4 台儿庄战役时王仲廉作为高级将领,为鼓舞士气,了解敌情,亲往第一线指挥。当时有人向王仲廉建议:军部略向后移,使第一线得到纵深配备。王仲廉坚决反对,他说:“在此敌我胜败未分之际,惟有继续猛攻,不能容许任何单位后移,影响军心士气。”就在王仲廉指挥部队和日寇拼杀时,突然,敌人的一发炮弹落在距他四五步的地方。特务营长赵华光急步上前,用身体护住了王仲廉。万幸的是,落地的是一颗哑弹。王仲廉毫无惧色地说:“小鬼子的炮弹怕咱,不敢响。”武官村周围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十几座王公大墓。1939年,武官村民在田地里发现后母戊鼎,1946年6月,安阳县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7月11日夜,派队并商得驻军某部协助,至该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鼎用大马车运送到古物保存委员会内。风声传到了驻扎在新乡的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长官王仲廉的耳中。王仲廉派军队取鼎,连夜运到南京,存放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博物 个人作品5 《征尘回忆》《铁血染征衣-台儿庄战役》《王仲廉自传》《追思投考黄埔往事》《台儿庄战役亲历记》 人物评价6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南口之战,汤恩伯赞誉王仲廉为当年的李广。(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汤恩伯)王仲廉所带部队始终是总指挥部直接控制的“哪里吃紧就往哪里调”的机动部队。(二战时期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王仲廉学长征尘回忆成书,扬鞭慷慨动志节,从头收拾旧河山。(著名军事理论家徐培根)王仲廉将军抗战时期,由师长、军长,升任集团军总司令等要职,生活仍极简朴。(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邱志贤)王仲廉,他有强壮的体魄,高大的身量,黑而坚实的脸,师部设在居庸关山洞里,一列火车作了办公厅,他本人和两位旅长四位团长,都在前线指挥。炮弹曾把他的头打伤了,若不是还有一个钢盔戴在头上,就不堪设想了。战争剥夺了他的睡觉,又瘦又黑,表现着是一个为国宣劳的忠勇将军。(《血战居庸关》载1937年9月29日天津《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