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祭灶
什么是祭灶?是什么节日的风俗习惯?

什么是祭灶?是什么节日的风俗习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和风俗。其中,祭灶节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那么,祭灶节究竟是什么节日的风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祭灶节的起源  祭灶节,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起源于古代农耕文明。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祭灶的习俗。古人认为,灶神是家中的守护神,负责监督一家人的行为,并向天帝汇报。因此,每逢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人们都会举行祭灶仪式,以祈求灶神保佑全家平安、吉祥如意。  二、祭灶节的风俗祭拜灶神  在祭灶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糖果、糕点、水果等,摆放在灶台前,以示对灶神的敬意。然后,全家人会一起向灶神祈祷,祈求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五谷丰登、生活美满。  2. 吃糖瓜  在北方地区,祭灶节还有吃糖瓜的习俗。糖瓜是一种用麦芽糖制成的糖果,外形呈瓜状,口感甜美。吃糖瓜象征着甜甜蜜蜜的生活,也寓意着来年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3. 扫尘除旧  祭灶节也是年终大扫除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彻底清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扫除一年的尘埃和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一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寄托了对新一年好运的期盼。  4. 贴春联、窗花  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人们还会在祭灶节这天贴上春联和窗花。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吉祥话语的对联,寓意着祝福和希望;窗花则是用剪纸制作的各种图案,象征着美好的愿景。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  总结:祭灶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祭拜灶神、吃糖瓜、扫尘除旧、贴春联等风俗活动,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待。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祭灶节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10-24
灶王爷是谁?祭灶仪式有多隆重?-趣历史网

灶王爷是谁?祭灶仪式有多隆重?-趣历史网

  灶神又称灶王爷,人们称这位尊神为“灶君司命”,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我国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又称为小年,也叫灶神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以送别在自个儿家里住了一年的灶王爷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这家人的言行举止和善恶功过,恳请灶王爷能“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样”。  送灶神仪式历史悠久,在我国广为流传。每户人家都会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专设灶王爷的神龛,将灶王爷的神像庄重地供奉在神龛正中间,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祭灶仪式一般选择在黄昏的时候举行。先在供桌上摆满全家精心准备的糖瓜、米酒、清水、料豆、秣草等各色供品,再由家长率领着一家老小,恭敬地给灶王爷叩头烧香、诵读祷词。然后, 再虔诚地将“灶王爷” 的神像请下来,并在其嘴上抹上一点糖,或将一块糖投入灶中,谓之“粘灶”,希望灶王爷的“甜嘴”能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 最后把燃尽后的香根和揭下来的神像及草料等一同焚化,将凉水泼在地上,祭灶仪式才宣告结束。  祭灶仪式不仅在民间庄重而神圣,即便是帝王之家,对灶王也是毕恭毕敬,丝毫不敢怠慢的。据《清史稿》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都会在坤宁宫举行灶王爷大祭仪式。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会在灶王爷神位前行跪拜之礼,同时供奉各种精美的贡品。  人们为什么对灶王爷这么恭敬?道理很简单,就是害怕得罪了灶王爷,他会在玉帝面前信口胡说,招致玉帝的惩罚。  那么,玉帝会怎样惩罚百姓呢?据晋朝道学家葛洪的记载,玉帝的惩罚是“大者夺纪,小者夺算”。所谓“纪”就是300天,所谓算,就是100天。也就是说,玉帝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减去百姓100天至300天的阳寿,这样的惩罚是老百姓所无法承受的。  那么,灶王爷是谁呢?  灶神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俗称“灶君”“灶王爷”,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专司饮食之神,是我国古代先民信奉的古老神灵之一,也是“一家之主”。  关于灶王爷是谁?民间有很多传说。  传说一,灶王爷是玉皇大帝的女婿。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疾苦,专门派出王母娘娘下凡,到民间视察民情。哪知道,王母娘娘前脚刚出天宫,小女儿后脚就悄悄地跟了出来,想跟随母亲到人间游玩。玉帝虽然生气,但想到有母女同行,也就放心地由她去了。  不曾想,这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儿在凡间碰到了一个小伙子,虽然他只是一个替人烧火帮灶的长工,但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玉帝的女儿居然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他。玉帝得知消息后,雷霆大怒,将女儿贬为凡人,诏令永世不得回天庭。  王母娘娘十分可怜女儿,在玉帝面前百般求情,最终唤醒了玉帝的舐犊之情,诏令赐封那个穷小子灶王的职位,掌管天下人的饮食。  传说二,灶王爷是个平头百姓。  传说从前有张姓兄弟,哥哥是个泥水匠,特别擅长替人家修建灶头,人送外号“张灶王”。弟弟则沉迷于写诗作画,尤擅画各种人物画,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张灶王”患病去世,整个家族落在了弟弟的肩上。但弟弟从小只会作画,根本无力支撑整个家庭的重担。  这下全家可乱了套,嫂子吵着要分家,眼看一家人即将分崩离析。危急时刻,弟弟想出了一个好点子,他预先画好哥哥生前画像,贴在堂屋墙上,半夜里叫醒家里的所有人,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哥已被玉帝封为灶王爷,回到了家里后,得知家里不和睦,正在闹分家,他准备将情况上报玉帝,等到除夕之夜时,玉帝自会惩罚。  当众人来到堂屋后,在昏暗的灯光下,果然见到了大哥“本人”,众人再也不敢提分家的话,一家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张灶王”的故事由此传将开来,后来演变为“灶王爷”。  除了民间传说外,在历史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灶王爷的记载。  先秦时期,《庄子达生》中就有“灶有髻 ”的记载。西晋时司马彪注说:“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这些记载都清楚地表明,灶王爷是一位身着赤衣、貌似美女的男神。也有史籍说,灶王爷是帝王出身,死后才被封为灶神。《淮南子》有“炎帝作火而死为灶”的记载,《周礼》也有“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的说法。到了清朝,汪汲葵的《事物原会》认为“黄帝作灶,死为灶神”等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现代化的灶具早已替代了土灶,灶王爷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祭灶仪式更是难得一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26
灶王爷,过去过年为什么要供灶王爷?

灶王爷,过去过年为什么要供灶王爷?

过去,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里都要贴灶王爷的像灶王爷。白天把屋子打扫干净,糊上新的窗户纸,傍晚时分把灶王爷像贴在锅台侧面的墙上。 记得那时的灶王爷像并不漂亮,是用一块刻有灶王爷的木板上涂上墨水,然后把一张白纸覆盖在上面,揭下来后反面贴在墙上,底下的盘子上放两块粘糕。我们这些小孩子对灶王爷像不感兴趣,惦记的是盘子上的粘糕。 每当要伸手拿粘糕都被母亲制止,告诉说必需要等到送走灶王爷后才能吃,灶王爷吃不到粘糕,上天就不会给咱们说好话。 还记得灶王爷像干净不了多少天,一个月左右就变得黑糊糊的了,因为用柴锅做饭,烟熏火燎了,很容易熏黄了,然后变黑了,有时还被灶王爷像吓一跳。 实际上,供灶王爷没几年,后来破四旧就不供了,所以这已是50多年前的事了。 我国民间供灶王爷有很早的历史,过去人家多数祭灶神,俗话就是“送灶王爷”、“送灶”。还记得很多家都贴灶王爷,有钱的人家贴的灶王爷像是买来的,花花绿绿的比较好看。 为什么要供灶王爷,大人们挂着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民间传说,岁末时,灶神老爷都要上天禀报,自己所在的这一家,一年都做过什么善事,干了哪些恶事,他的心理有一本账,要拿给玉皇大帝去看,玉皇大帝根据这家人的善恶情况,决定对这家赐福或者给予灾难的惩罚。 所以,人们供灶的目的上讨好灶王爷,用粘糕、糖瓜粘住他的嘴,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就不会告状和打小报告了。 到除夕时,各家又把灶王爷接回来,在摆上饺子和一杯酒,一家人高高兴兴,一年都平平安安。 祭灶神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带有幽默色彩。 宋代诗人范成大曾的《祭灶词》,对祭灶的习俗写得很详细: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看得出,范成大下的本要比我们大多了,大方的没法比。 宋朝时,还有一种把祭灶与邻居分享的习俗。陆游有一首《祭灶与邻曲散福》的诗: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陆游还有一首《农事稍间有作》: 架犁架犁唤春农,布谷布谷督岁功。 黄云压檐风日美,绿针插水雾雨蒙。 年丰远近笑语乐,浦涨纵横舟楫通。 东家筑室窗户绿,西舍迎妇花扇红。 我方祭灶彻豚酒,盘箸亦复呼邻翁。 客归我起何所作,孝经论语教儿童。 教儿童,莫匆匆,愿汝日夜勤磨砻, 乌巾白紵待至公。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宋朝时人们通过供灶神,增强与邻里的和睦,教育孩子懂得孝道等做人的道理。 过小年,为什么要祭灶王爷? 灶神是中国民间最普遍信仰的神祗之一,其祭祀习俗,自先秦而起。 灶神也有“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别称,顾名思义,是古代神话中专管饮食方面的神灵,晋代后,灶神便被添加入了些的别的元素,可以督察人间善恶,渐渐成为司命之神。 灶这种东西,自人类掌握用火的技术术,便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灶神的崇拜由此而兴,甚至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毕竟道教至高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或者佛家的佛祖,乃至于后来居上的玉皇大帝,都离人们的生活太远。 关于灶神的源起,说法较多,莫衷一是,在此列举几个。 一说灶神乃上古帝王或其后裔,如《事物原会》称黄帝创造了灶,死后被委以灶神之位,《淮南子·氾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由此可见,在上古帝王说中,火神祝融是灶神的“呼声”最高,祝融是谁?“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除上古帝王外,有鬼神、精怪演变说,如《仪礼·特牲馈食礼》“卒食而祭爨、雍爨”孔颖达疏:“爨者,老妇之祭也。……此祭先炊,非祭火神”,《文献通考•郊社一九》“司命则司命星下食人间,司谴过小神”,西晋司马彪说,“灶神,其状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所谓的“髻”,即灶中的鬼,《三国志·魏志·管辂传》:“王基家贱妇生一子,堕地便走人灶中。辂曰:‘直宋无忌之妖,将其入灶也。’”又有《白泽图》等“火之精曰宋无忌”。有的人相信灶神是一对夫妇,所谓“灶公灶母”便来源于此,据《荆楚岁时记》载“灶神名苏吉利”,又有《玉烛宝典》引《灶书》“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 也有人死后成神之说。《酉阳杂俎·诺皋记》中提到灶神名叫张单,乃一陈世美的另一版本,因羞见于休妻,钻入灶内,身死而成灶神;也有说是一贪官以馋著声名,累穷百姓,一仙家以法制其于灶台,使之只能看着百姓吃。 灶神来源远不止这三种说法,我们就讨论到这里,现在看看灶神的职能。 灶神虽受人们的奉祀,实际上却是类似于锦衣卫之流的小报告“专家”,每年都要上天一趟报告主人家的善恶,以便来年的奖赏、惩治,这其实包含了人们对仙家惩恶扬善的向往,实质上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抗心理。不过,基于其“锦衣卫”的职能,人们还是会在这一天好吃好喝地供着灶神,希望它到了天上能美言几句,甚至有人摆上美酒,意图将其灌醉,使之少打几个小报告等。

资讯百科 2022-03-21
祭灶的文化内涵-祭灶的风俗

祭灶的文化内涵-祭灶的风俗

我国春节,一般从祭灶揭开序幕。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灶糖,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可见祭灶预示着忙了一年的游子要提前赶回家,在祭灶前与家人团圆。 祭灶的文化内涵-祭灶的风俗 祭灶的文化内涵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夜,是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秦朝。民间流传着“灶王爷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夜晚上天庭向玉帝述职,初一日五更时分回来归位,就算是完成了一年的汇报工作”的说法。旧时百姓就在此时进行祭灶活动。 祭灶仪式往往在晚上开始。当夜色降临时,以往的此时,农村大地已是万籁俱寂。但在祭灶节的夜晚,只要是与祭灶有关的事,人们总是尽量去办,大家都渴望过一个热热闹闹的祭灶节,期待来年五谷丰登、四季平安。村里十分热闹,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伴随着一阵阵欢笑声,形成一曲激昂动听的交响乐,在村子上空久久回荡。这时候,忙碌了一年的一家人轻松愉快地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那酥甜的祭灶糖,回首一年来的难忘片段,畅想来年的美好生活。 在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拼图中,祭祀文化占据着主要的一角。祭灶更是辞旧迎新的独特文化活动,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人民的心态,反映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对生命的爱护。反映了他们的“忠”“义”“孝”,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 祭灶的风俗 新年的味道是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就开始浓郁起来,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当地民间有传说,灶王爷整天守在锅灶前,吃香的、喝辣的,还监视妇女的勤懒和饭菜的好坏。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君上天庭向玉帝汇报人间一年来的各种情况,而且经常添油加醋、说东道西。这样一个得罪不起的神灵,老百姓对其甚是敬重。 因此,祭灶神,是老百姓向灶爷讨好的活动,祭灶也成为一项传统的文化活动。过小年时要先准备好供品,群众早早制作了四角供儿或者烧饼,也有用水果、赶集买的糖果等代替。到了晚上吃罢饭后用红公鸡活献于灶前,作为灶君上天的坐骑。供品一般为10个供儿,3双筷子,取圆满之意,即灶君给玉帝的汇报能令主家满意。也有些地方的供品为12个烧饼,代表十二个月份,遇到闰年则为13个。祭灶时先烧香,再吊表,还要跪着说“二十三,灶王老爷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上天只说全家好,回宫多带金银宝”之类的吉祥话,吊完表后,行三跪九拜大礼恭送灶王上天。等到了除夕再将灶神迎回。 腊月二十三过后,人们上街赶集买回新的灶神画——灶神全家福画像,但这里有一个忌讳,即不能说“买”灶神,而要说“请”灶神。到了除夕这天,将灶神画贴于灶前,放上供品,点蜡烧香叩拜,再说一些“过年了,请灶爷老人家回家来,请向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之类的话,反映了人们朴素的生活愿望。 祭灶的简介 灶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之神,亦称灶王。祭灶,是一个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我国春节,一般从祭灶揭开序幕。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仅次于中秋节,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灶糖,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可见祭灶预示着忙了一年的游子要提前赶回家,在祭灶前与家人团圆。 祭灶这天,家长总会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打碎碗碟惹灶王爷生气。祭灶神的仪式多在黄昏入夜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在灶台上摆上灶糖。祷告完后,还要拿出一根灶糖放到火上烧成糖稀,然后糊住灶王爷的嘴。最后,还要把灶王像从墙上揭下来,拿到院子里烧成灰,并放上一挂鞭炮,叫“送灶王爷上天”。

风俗习惯 2015-05-05 10:07:59  
祭灶节吃灶糖 告诉你关于灶糖的常识

祭灶节吃灶糖 告诉你关于灶糖的常识

祭灶节吃灶糖 告诉你关于灶糖的常识 就拿灶糖来说吧,大家知道灶糖是什么吗?下面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 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灶糖的味道 灶糖即麦芽糖。灶糖的味道甜甜的,略微有点过甜,还有点黏牙。但是,即使这样,每年买灶糖的人也不少。现在,卖灶糖的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在狮子桥美食街和夫子庙,每年过年都能看到有卖正宗的灶糖的。 灶糖的做法 小年吃灶糖做法:把几斤黄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温保湿,遮光放好了,让它发芽;四五天后,谷子长出了半寸长的白芽;把发芽的谷子连水磨碎了,这些连汁带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把二十几斤小黄米煮成饭,晾一会儿,等不太烫手后,放入制作得了的那种酶,拌和均匀了放起来,经过一段类似“发酵”的时间,黄米饭里的淀粉便转化为饴糖,即灶糖了;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热锅里煎熬成半干浆糊状,取出后,晾一会儿不烫手了,就把它搓成条状;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冻一夜,因为天气严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来嘎巴脆。 二十三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灶糖,也叫“花生糖”或者“芝麻糖”。因为很早以前中国没有糖,直到唐朝以后,才从印度传进制作甘蔗糖的方法。制作灶糖的方法很简单,是把熬好的糖糊糊摊放在案板上,撒上花生仁或者芝麻仁,像擀面条似的擀成片片,再用刀切成一条一条的,用这种糖祭灶,意在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饮食文化 2016-01-26 21:31:25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