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水浒传》的人应该会对“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有些印象,好汉们时常会提起这俩人,九纹龙史进的老师王进避难到老种经略相公麾下,而鲁智深则在小种经略相公麾下做提辖。这俩人指的就是北宋末年名将种师道、种师中兄弟,他们都曾担任“经略安抚使”一职,是边疆地区的军镇大员,负责边疆地区军民行政的最高长官,权力极大。 种氏兄弟的祖父种世衡创建了种家军,种氏三代为将,在西军中根深蒂固,长期戍守西北边疆。种师道是这一辈中年龄最大的,早年拜入当时的关中大儒张载的门下,入仕担任文官,后来弃文从武,是真正军政双绝的大才。种师中的名气不如兄长,但对朝廷的忠诚度是极高的,对友军、对部属十分倚重与信赖。 种师中出生于世代将门之家,自幼生长在军营中,从军后长期戍守在宋朝西北边疆。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大举攻宋,东路直取都城东京,西路兵指太原。靖康元年(1126年)初,金兵第一次围困东京时,种师中率兵来得稍晚,还未赶到东京,金兵就已经撤走,种师中便率领二万宋军驻守在滑州。 靖康元年二月,金兵的西路军正在围攻太原、中山、河间三地,北宋朝廷命姚古率军去救援太原,种师中率军去救援中山、河间。种师中率军渡过黄河之后,发现西路军主帅完颜宗翰主力已经向南进行劫掠,只留下副将围困太原,种师中建议宋钦宗出其不意地攻打劫掠的完颜宗翰部,但朝廷认为他的建议无法成功而没有答应。后来姚古所部虽然收复了隆德、威胜,却没有达到解太原之围的目的,而种师中顺利过黄河后,并未与金兵主力遭遇,整个军事行动因为朝廷错估金兵部署而徒劳无功。 靖康元年五月,北宋朝廷再次组织军队救援太原,兵分三路,分别以种师中兵出井陉、姚古部走长治、张灏则部则于汾州北上。但在真正行动后,却只有种师中一路在迅速推进,由于另外两路没有跟上,种师中担心自己孤军深入会遭到金兵的合击,于是在真定驻扎下来,静静等候其他两路军队的到来。此时完颜宗翰正在云中避暑,他让部将们就近放牧。北宋朝廷发现这一情况后,误以为金军准备撤退,便多次催促种师中进兵,甚至责备他手握重兵却逗留观望。种师中无法,只得请另外两路军队会师在太原城下,一起对抗金兵,解围太原城,自己的部队轻装前进,连辎重粮草等都没有带多少。 种师中率领部将一路战斗推进到山西榆次,距离太原城也就有百里之遥。然而另外两路人马都因为金兵的疑军而裹足不前,种师中的军队本就粮草不足,现在更是成了孤军。种师中部苦苦前行,当被迫撤退到杀熊岭时,再次被金军重兵包围,宋军孤立无援且粮草短缺、士气低落,种师中率领仅剩的一百余将士将士拼死作战,最终种师中身中四处重伤,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种师中作为北宋名将,他的死令宋军士气受到很大影响,各部士兵畏战情绪高涨,为北宋灭亡埋下伏笔。 在救援太原过程中,北宋抽调了当时最精锐的部队,但由于李纲等主战派指挥失误,导致种师中战死,北宋最后残存的军事力量也消耗殆尽,灭亡已是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宋种家军威名远扬种谔,不管史书还是演义中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的老师王进避难到“老种经略相公”的麾下,而鲁智深则在“小种经略相公”之下做提辖。 “经略”是北宋的武官官职,全称“经略安抚制置使”,是边疆地区的军政大员,负责边疆地区的军民行政的最高长官,权力极大。譬如鲁智深打死了镇关西,地方官不能抓他,因他是“小种经略相公”麾下的军官,必须请示了才能抓人。 “老种经略相公”指的是种师道(1126年病故),“小种经略相相公”则是指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1126年战死)了。(《靖康之变》连环画,开篇就是讲种师中孤军无援助战败,种师中战死为北宋王朝灭亡的发端) 让金军、强盗都尊重的“老种经略相公”!大家都知道北宋末年的主战派是李纲,而种师道则是二号人物,领兵勤王,击退了金兵的第一次围困汴梁城,使北宋首都免于沦陷。此后,宋徽宗、宋钦宗听信谗言,立马免了李纲的职务,种师道也被免职,居住在汴梁城内。 金兵攻破汴梁城之前,种师道已经病死。破城之后,金军将领们来看一看种师道在哪里,看看这位名震边疆的大将如何了!听说种师道已经去世之后,便找到了种师道的侄子种冽,守着被俘的北宋官员说:以前从战场上见过你的伯父,也曾经对战过,并没有战胜他,真的是一位好将军啊!如果宋朝采纳了种将军的策略,国都不会被我们攻破了。 事后,金兵安排种师道的侄子种冽跟随种师道的灵柩回乡安葬,并没有扣留他。回乡沿途中种冽遇到了强盗拦路抢劫,听说是种师道的灵柩之后,都拜祭种师道,礼送出境。 连对手金兵、强盗都尊敬的种师道,在徽钦二帝眼中却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北宋不亡国才怪!(种师中剧照) “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随军勤王解围东京。种师中和自己的哥哥种师道戍卫西北边疆,战功卓著。1125年底,金兵分两路南下,西路军攻击太原,东路军直接攻击东京汴梁。 种师中跟随种师道、姚古(山西另一军队世家)到汴梁勤王。等各路勤王部队陆续到达之后,金兵自知不敌引兵退去。种师中率领20000多宋军驻扎在滑州(河南滑县),拱卫东京汴梁的安全,而自己的哥哥种师道因为主张而被免去军队职位。(《水浒传》中鲁智深出自种师中小种经略相公麾下) 谋划袭击金兵,功亏一篑。1126年2月,不甘心失败的金兵西路军攻打太原、定州、河间三处之地,种师中率军援助太原的守军。 他率军渡过黄河之后,军中侦查得知,西路军主帅完颜宗翰主力已经向南进行劫掠,只留下副将围困太原。种师中建议宋钦宗出其不意的攻打劫掠的完颜宗翰部,这样如果击溃或者击败这支金军,太原之围可以自行解除。 北宋朝廷担心不能胜利,坚决不让种师中偷袭完颜宗瀚额部队,措施取胜的良机。等金军其他部队劫掠北返之时,种师中只得撤退了。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种师中战死。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是北宋军队管理的“精髓”,确保武将谋权篡位。危急时刻,北宋军队管理制度的致命缺陷在种师中身上体现的淋漓极致了。 金军西路军围困太原城,扫荡太原城周边,然后在太原城周围建立壁垒,断绝太原城的一切对外往来,迫使北宋朝廷派军援救太原城。(李纲像,主战派,催促种师中孤军深入,进军失败) 1126年5月,宋朝派遣种师中、姚古、张灏率领三路大军援救太原城。种师中的率领的军队作战能力非常强,从河北井陉口进入山西,接连收复失地。由于行军过于迅速,种师中担心自己孤军深入会遭到金兵的合击,于是在河北真定驻扎下来,静静等候其他两路军队的到来。 金军西路军统帅正在大同休养,让手下的将士们到野外放牧。这一消息被宋朝的间谍人员得知,以为金军要全线撤退,于是宋朝的枢密院官员判断金兵要全线撤退,急令种师中率军进军攻击金兵。这就是宋朝军制惹得祸,朝中的军事参谋人员只根据一点情报,而不顾种师中孤军深入的危险,盲目下令进军。 种师中不肯进军,就接连催促,称他拥兵自重,逗留观望,对金兵畏首畏尾。种师中请另外两路军队会师在太原城下,一起对抗金兵,解围太原城。自己的部队轻装前进,连辎重粮草等都没有带多少。 种师中的部队作战能力还是非常强的,一路战斗推进到山西榆次,距离太原城也就有百里之遥。种师中的军队虽然善战,但也经不住粮草短缺,另外两路人马都因为金兵的疑军而裹足不前。这样种师中的军队就成了孤军,金兵集中力量对付他的军队,知道军粮短缺的消息之后,金兵的进攻更加猛烈了。 没有军粮,种师中的军队溃散了非常多,而他自己却死战不退,手下的人只剩下100多亲随跟随他作战,最后力战而死。种师中战死对北宋军队的将士影响非常大,最能打的都败于金兵,何况自己的部队,畏战情绪高涨,为北宋灭亡埋下了祸根。 《宋史》对这一场败仗和种师中之死也有明确的判断: 师中欲出其背以掩之,可谓至计矣。李纲、许翰顾以为怯缓逗挠,动失机会,遂至大衄,而国随以败,惜哉! 这里指李纲等主战派指挥失误,导致种师中战死,北宋失去了最后一支拱卫东京汴梁的将军和部队!
种师中(1059年—1126年),河南洛阳人,世居住陕西字端孺,北宋末年名将。其祖父种世衡、伯父种谔、兄长种师道皆为北宋名将。种师中长于军中,长期戍守西北边疆。金兵入侵,他率兵进入京勤王,后奉命救援太原,因友军失约未至,陷入重围,力战而亡。诏赠少师,谥曰庄愍。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历史评价4史书记载5家族成员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种师中别名:种端孺国籍:宋朝民族:汉族出生地:京兆府出生日期:1059年(己亥年)逝世日期:1126年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御夏抗金官职: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追赠:少师谥号:庄愍 人物生平2 种(Chóng)师中的祖父是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种氏三代为将,所以种师中从小在军中长大,从军后他长期戍守在宋朝有西北边疆,历任环州(治今甘肃环县)知州、秦州(治今甘肃天水)知州、邠州(治陕西彬县)知州、庆阳府(治今甘肃庆阳)知府、秦州知州、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等职务。公元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2月,金军分两路大举攻宋,东路直取东京,西路兵指太原。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初,金国由完颜宗望(斡离不)率领的东路军渡过了黄河,长驱直入,进逼北宋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朝廷一面起用李纲主持东京保卫战,一面急令种师道率领西军东下勤王,身为西军大将种师中也奉诏率领秦凤兵随从哥哥入援东京。西军由姚平仲(姚古之子)率领步骑七千轻装先行。种师中和熙河经略使姚古率领大军随后跟进。种师中、姚古的大部队还没有到东京,金兵就因为宋朝勤王军越来越多 历史评价3 刘韐:“师中闻命即行,奋不顾身,虽古忠臣,不过也。”《宋史》:“师中老成持重,为时名将。”《宋史》:“师中欲出其背以掩之,可谓至计矣。李纲、许翰顾以为怯缓逗挠,动失机会,遂至大衄,而国随以败,惜哉! 史书记载4 《宋史》有传,《续资治通鉴》、《契丹国志》、《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畿辅通志》、《钦定日下旧闻考》、《历代通略》、《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大宋宣和遗事》、《靖康传信录》均有事迹记载。 家族成员5 曾祖父:种昭衍从曾祖父:种放祖父:种世衡父亲:种记叔伯:种诂(种古)、种诊、种谘、种咏、种谔、种所、种谊哥哥:种师道堂兄:种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