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种师道
种师道:北宋末年被遗忘的名将,壮志满酬却难以施展-趣历史网

种师道:北宋末年被遗忘的名将,壮志满酬却难以施展-趣历史网

  说起“杨家将”,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但说起同一历史时期的“种(Chóng)家军”,听过的人却很少,其实种家军不论是对北宋做出的贡献,还是家族渊源都胜于杨家军,只不是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而种家军被封存于史书中。种家军英雄辈出,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种师道就是其中一位。  种师道出生于北宋皇祐三年的洛阳,他的从曾祖父是官至工部侍郎的名臣种放,祖父种世衡得到范仲淹器重,在西北边疆屡立战功,是种家军的创始人。种师道虽然生于武将世家,但他从小除了学武外,还师从当时著名的文学大儒张载,凭祖上恩荫入仕,补三班奉职,转为文官后担任熙州推官、主管同谷县,掌推勾狱讼之事。后升官去了原州担任通判,靠着家世与才学,种师道本该官运亨通,但无奈小人当道。他因为议论役法忤了蔡京旨意,导致贬官,随即又被蔡京同党诬告他“诋毁先烈”,将他罢官并列入“党籍”,此后足足十年远离官场。  种师道被屏废十年后,被再度起用,这次改任武职,被派到了祖辈世代经营的西北边疆。在边疆,种师道的聪慧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葫芦河、臧底城战中抗击西夏,立下诸多战功。在与童贯一同出征辽国时,劝说童贯放弃联金谋辽的计划,谁知童贯不仅不听他的意见,还将他秘密弹劾,种师道被责令以右卫将军身份致仕退休。代替他的人打了败仗后,宋徽宗又想起了他,启用他为宪州刺史,可是没过多久他就又归任保静军节度使。  宋靖康元年,金兵挥师南下,宋徽宗急忙召种师道进京,加封他检校少保、静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权自行征兵征粮。此时种师道已经七十多岁,被尊称为“老种”,得到朝廷的征召,他立即赶往京师。他带领的士兵人数不多,但一路毫不畏惧地进兵,并派人四处张榜。金军知道种师道的威名,不知虚实,果然不敢与之交锋,下令向被迁徙,种师道趁机率领部将顺利入京。  种师道率军进入汴梁时,宋徽宗已经将皇位提前交给了儿子宋钦宗。种师道提出阻断金兵归途,将之一举歼灭的计划,但朝中大臣仍然坚持议和。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宋钦宗以割地为代价换得金人退兵,此时种师道再次请求趁金人撤退之际突袭,但没被宋钦宗接受。后来种师道看出宋朝最后残存的军事实力也被消耗殆尽,形势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他推测金兵即将大举南下,上书请求宋钦宗迁往长安暂避锋芒,又没有被采纳。一腔报国志却屡次碰壁的种师道忧愤成疾,于十月病逝,终年七十六岁。  种师道去世第二年,金兵攻破开封城,徽、钦二帝沦为俘虏,北宋宣告灭亡。直到这时,钦宗才痛心疾首,后悔自己没有听种师道的建议。另外,金军进入汴梁城后,纷纷表示想拜见种师道,得知他已经去世后十分惋惜。后来种师道的侄子种洌护他的灵柩西归,途中遇到强盗,强盗听说是种师道的灵柩,纷纷下拜致奠,并且反赠金钱以表示敬意,其得人心如此。  种家军作为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武将世家,为北宋国防做出积极贡献,可惜在北宋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提出的种种策略难以得到实施。拥有如此良将却依然无力回天,也可见北宋的灭亡确实是命中注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06
种师道简介

种师道简介

种(Chóng)师道(公元1051年—公元1126年),字彝叔[1-2],汉族,原名建中,因为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北宋末年名将。大儒种放从曾孙、名将种世衡之孙。种师道初任文职,因有谋略,后改武职,抵御西夏有功,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时年七十六岁,钦宗亲临祭奠,下诏追赠开府仪同三司。种师道死后次年,京师失守。建炎中,加赠少保,谥曰忠宪。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轶事典故4历史评价5史籍记载6家族成员 基本资料1 中文名:种师道别名:彝叔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051年逝世日期:1126年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御夏抗金加赠:少保谥号:忠宪所处时代:宋朝 人物生平2 种师道幼年,拜思想家、哲学家张载为师。因为祖上功勋得以补三班奉职,经考试后改为文官,担任熙州推官、主管同谷县。有县吏打田产官司,历经两年而不决。种师道翻阅冗长的案卷,从早看到晚都没看完。种师道没有纠缠于这团理不清的乱麻,而是发现县吏告的只不过是母亲和哥哥,这在讲孝道的古代不能立案,县吏为了隐瞒这一点故意设置文字迷宫。于是种师道把那个小吏叫来,诘问道:“你起讼你母亲和兄长,这没问题,但也不能长期骚扰乡里呀!”于是那小吏叩头服罪。种师道升任原州通判、提举秦凤常平。他因为议论役法忤了蔡京旨意,改任庄宅使、知德顺军。随即蔡京一伙奸邪又诬告他“诋毁先烈”,将他罢官,并且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将他列入“党籍”。种师道被屏废十年后,才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泾原都钤辖身份知怀德军。西夏要求划分边界,西夏使者焦彦坚一定要得到“故地”,种师道说:“如果说故地,当以汉、唐为正,那贵国疆土更少了。”焦彦坚无言以对。 轶事典故3 在积极导演的收燕云之役中,童贯同样盲目指挥,造成惨重失败的后果。据记载,宣和四年童贯统军北上至雄州,惘顾军事将领的意见,分派军队行动。久经沙场的大将种师道对草率用兵提出异议,童贯不予理睬。将官杨可世再谏:将领事先并未参与作战计划便仓促临阵,势必难以应战。知雄州、文官和诜不考虑将官的意见,而配合童贯对杨可世加以威胁。杨氏及其他武将只能屈服。于是,在“遵依圣旨及宣抚司约束诸将”的情况下,宋军继续北上。种师道领兵至白沟,“如贯素约指挥诸将”,执行童贯不得妄杀的命令。杨可世领前军在白沟桥向辽军招降,结果在毫无戒备之下遭到辽军的进攻,“矢石如雨,我军不为备,又拘节制”。面对如此战况,杨氏只得要求动武,但宋军已陷入不利的处境,“杨可世与辽军战,诸将不利”。此时,承担监督之责的和诜竟又劝种师道杀杨可世,“号令诸部以明宣抚司出旗榜本意”,“使虏人知朝廷无意用兵”。终于,招降辽残余势力的幻想破灭,在辽军的追击 历史评价4 《宋史》:“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宋惩五季藩镇之弊,稍用逢掖治边陲、领介胄。然兵势国之大事,非素明习,而欲应变决策于急遽危难之际,岂不仆哉。种氏自世衡立功青涧,抚循士卒,威动羌、夏,诸子俱有将材,至师道、师中已三世,号山西名将。徽宗任宦竖起边衅,师道之言不售,卒基南北之祸。金以孤军深入,师道请迟西师之至而击之,长驱上党;师中欲出其背以掩之,可谓至计矣。李纲、许翰顾以为怯缓逗挠,动失机会,遂至大衄,而国随以败,惜哉!”刘韐:“师中闻命即行,奋不顾身,虽古忠臣,不过也。”黄道周:“老种师道,宋末主兵。非贯不悦,即忤蔡京。帝问边事,不败为精。来则以应,妄动事生。辽功未立,近扰先惊。扬言援至,前击后冲。敌渍斩获,城功始成。再征臧底,斩惰先登。师才八日,敌已削平。辽乃邻也,伐之何名。白沟战败,转互相倾。再起河北,或止勿行。师道及进,直压敌营。帝闻而喜,虏惮而停。平仲心忌,战以速争。种请少缓 史籍记载5 《宋史·卷三三五·列传第九十四》、《东都事略》卷一O七有传。 家族成员6 在《宋史》中,种家军比杨家将的名气大,比杨家将的作用大,只不过杨家将走上了舞台,被渲染得出了彩,而种家军却走进了线装书,被文字湮没了。北宋统治的168年间,种家军英雄辈出:种世衡、种诂、种谔、种诊、种谊、种朴、种师道、种师中皆为将才。种家子弟五代从军,数十人战死沙场。种师道,从曾祖父是宋初大隐士种放,种放兄种昭衍即种师道之曾祖父,其祖父是种家军的创建者种世衡,世衡有八子(古、诊、谘、咏、谔、所、记、谊),种师道的父亲是种记,种师道的弟弟是种师中。种师道妻尹氏。二子,浩、溪。种浩官迪功郎,种溪为阁门祗侯,皆死于师道之前。孙彦崇、彦崧,彦崇死于兵,而彦崧则早夭。在绍兴年间,朝廷令其侄种浤奉祀。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