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纳兰性德
顾贞观和纳兰性德的关系如何?两人关系很好吗?

顾贞观和纳兰性德的关系如何?两人关系很好吗?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令人称道的文学佳话。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友谊,就是其中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他们的关系,既是知己,更是灵魂伴侣,共同谱写了一段传世的文学之缘。  一、相识篇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相识,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纳兰性德正值风华正茂之年,才情横溢,声誉鹊起。而顾贞观则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采风流,才子佳人。两人因共同参加一场诗会而结识,一见如故,从此结为知己。  二、相知篇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和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的。他们都喜欢诗词歌赋,钟情于山水田园,对人生哲理有着深刻的体悟。在相互交流中,他们发现彼此的才华横溢,志趣相投,于是更加珍惜这份难得的友谊。  三、相助篇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友谊,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寄托,更是现实中的互相扶持。明末清初,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文人的命运多舛。纳兰性德因为支持东林党人,而遭到阉党的打压;而顾贞观则因为支持太子,而被权臣所忌惮。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们都曾经历过生死离别的痛苦。然而,正是这份深厚的友谊,让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度难关。  四、传世篇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友谊,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篇章之一。他们的诗词歌赋,传颂千古,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便是对顾贞观的赞美之情的最好诠释。而顾贞观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表达了他对纳兰性德的敬佩之情。  五、结语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友谊,是一段传世的文学之缘。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谱写了一曲美妙的乐章。这段友谊,既是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是灵魂伴侣间的深情厚意。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朋友,让友谊成为我们人生路上最美好的风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17
顾贞观纳兰性德吴兆骞友情如何?分别是怎么相识的?

顾贞观纳兰性德吴兆骞友情如何?分别是怎么相识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文人墨客,他们之间的友情更是传颂千古。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友情佳话,那就是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顾贞观、清朝著名诗人纳兰性德和清朝著名文学家吴兆骞之间的深厚友谊。  一、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相识  顾贞观(1587-1664),字子修,号东篱,明朝末年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才情横溢,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诗中之龙”。而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清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才情出众,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  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相识,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两人都是文学界的佼佼者,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为知己。他们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正是这段深厚的友谊,为他们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二、纳兰性德与吴兆骞的相识  吴兆骞(1628-1694),字湘云,清朝著名文学家。他的诗词才情出众,作品广泛流传,被誉为“清初四大才子”之一。而纳兰性德与吴兆骞的相识,要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两人都是文学界的佼佼者,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结为知己。他们在诗词歌赋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正是这段深厚的友谊,为他们后来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三、三人之间的友情佳话  顾贞观、纳兰性德与吴兆骞三人之间的友情,可谓是跨越时空的佳话。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守望相助。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彼此的关爱与尊敬。例如,纳兰性德曾在《金缕曲》中赞美顾贞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顾贞观也曾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赞美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些赞美之词,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四、结语  顾贞观、纳兰性德与吴兆骞三人之间的友情,是一段跨越时空的佳话。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佳话。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朋友,用心去感受那份深厚的友谊。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份美好的友情,让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8-17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曾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文学特点5后世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纳兰性德别称:纳兰成德字号: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所处时代:清朝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时间:1655年1月19日去世时间:1685年7月1日主要作品:《通志堂经解》、《侧帽集》、《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主要成就:清词三大家之一旗籍:满洲正黄旗 人物生平2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纳兰性德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康熙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家族与皇室沾亲带故(纳兰的母亲出身爱新觉罗皇族;纳兰的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格格即是皇太极生母),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 主要成就3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之地。纵观纳兰性德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此外,他的词也受《花间集》和晏几道的影响。《纳兰词》在纳兰容若生前即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身后更是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人”。清家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到了民国时候,纳兰还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王国维赞其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 文学特点4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现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 后世评价5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周之琦: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谓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