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怕事的性格是对陌生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恐惧形成的。“怕生”这个词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我们身边有不少孩子甚至成年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怕生”情绪。小时候,我总是在家长要求我与陌生人打招呼时“畏畏缩缩”,害怕开口。有些孩子天生就不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而另一些孩子则是因为环境和家庭因素才变得胆小。很多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却未能及时引导和开导,有时甚至直接责备孩子的“不礼貌”,这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尴尬和孤立。孩子们习惯了回避,不愿与陌生人交流。家里有人来访时,他们可能会躲在房间里,不愿出来见人。这种心理状态有时会持续到成年。一、孩子胆小怕事的形成原因我的经历告诉我,这种胆小怕事的性格往往源自对陌生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恐惧。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来说,这种“回避型”性格并不友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自卑和胆小,因为他们缺乏与外界交流和互动的自信。此外,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尤其是缺少父亲的陪伴,也是导致孩子胆小的原因之一。二、如何发现孩子是否有“回避型人格”1.喜欢独处: 孩子们不善于与他人相处,更喜欢独自待着。他们发现独处时不需要与他人交流,因此感到开心,并逐渐排斥与他人交往。2.依赖熟人: 在熟悉的人面前,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得更放松一些,但在陌生人面前则显得拘谨和害羞,甚至过度依赖熟人。3.逃避问题: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陌生环境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而不是面对和解决问题。他们缺乏处理挑战的勇气和决心。三、解决孩子胆小怕事的方法1.不强迫,慢慢来: 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去面对他们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应该耐心鼓励他们,让他们逐渐克服恐惧,并主动面对挑战。2.多让父亲陪伴: 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亲的阳刚之气和勇敢精神可以激励孩子克服胆怯,变得更加自信。3.增加自信: 孩子缺乏自信是导致胆小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更加勇敢地面对外界。孩子的性格养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长们要留意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尤其要注意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关爱,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我不敢,我害怕。”孩子们常常会这样说。但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胆小的。孩子的胆小与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孩子的胆小是一个让父母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当孩子面对社会的挑战时,胆小可能会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而不是成为被人欺负的“小绵羊”。一、孩子胆小的原因1.家长们不应该经常恐吓孩子。通过用大灰狼、妖怪等来吓唬孩子,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恐惧心理,变得胆小怕事。因此,家长们应该避免这种行为,而是多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恐惧。2.过分的宠爱也会导致孩子胆小。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做任何事情,会让孩子认为一切都很困难,从而产生恐惧心理。3.家长们不应该给孩子灌输弱者心态。特别是对女孩子来说,过分渲染温顺、文静的形象会让她们认为自己天生就是懦弱的,从而不敢展现自己的勇气。二、如何培养一个勇敢的孩子呢?1.让孩子多与父亲接触。父亲通常会采取一些对抗性强、运动性强的游戏,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胆量。2.带孩子向恐惧挑战。通过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些他们害怕的事情,逐渐让他们克服恐惧。3.鼓励孩子进行实践。让孩子多尝试一些新的事物,见识更多的世界,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父母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胆小怕事的心理障碍,培养出勇敢坚强的性格。当孩子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而不是退缩和畏缩。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孩子,他们看起来像是天生的“好孩子”——听话懂事,不爱闹别扭,和谐相处。他们在家里遵从父母,在学校与同学友好相处,几乎不引起纷争。有时这种表象之下,可能隐藏着一种内向的、缺乏自信的性格,就像小悦一样。引导绿色性格的孩子需要我们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要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只有在父母的引导下,这些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小悦的妈妈,让我们称她为小悦妈,对外人来说是个幸福的母亲,她的女儿乖巧懂事,让人称羡。小悦妈却开始担心,她的女儿或许过于迁就别人,缺乏主见,失去了自我。她说,专家称这种孩子为“绿色性格”。绿色性格,乍听起来似乎很温和、亲和,但深究之下,却有着许多潜在的问题。这种孩子往往胆小怕事,避免冲突,甚至缺乏自信,不愿挑战新事物。虽然他们的内心可能充满着各种情感,但却不善于表达,因此常常被忽视。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这样的孩子呢?1.需要鼓励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绿色性格的孩子通常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因为他们过于在乎他人的感受,害怕引起冲突。我们可以给予他们支持和理解,鼓励他们敞开心扉,勇敢地说出内心的声音。只有当他们学会表达自己,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尊重。2.可以利用“不舒服”来惩罚孩子的懒惰绿色性格的孩子往往懒于努力,因为他们追求舒适和安逸。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懒惰所带来的不舒服和后果,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例如,让他们感受到迟到所带来的尴尬和责备,或者让他们自己承担因拖延而造成的后果,这样他们就会意识到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3.要多关注孩子,少忽略他们绿色性格的孩子通常不会主动吸引父母的注意,因此很容易被忽视。要学会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和内心需求,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有在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下,孩子才能健康成长。4.要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少给他们打击和否定自信对于绿色性格的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而打击和批评只会让他们更加消沉和自卑。我们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和努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腾讯视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在线视频平台。其不仅拥有海量的影视资源,还提供了多种个性化的观看模式。其中,“胆小模式”就是一种特别适合胆小或希望减少恐怖元素的用户的观看模式。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如何设置并开启这一模式。 腾讯视频胆小鬼模式在哪? 1、首先打开腾讯视频,在搜索框里面搜索拥有该功能的恐怖影视作品,我们以西出玉门为例子。(胆小模式仅适配部分剧集) 2、接着点击播放拥有该模式的视频,点击正常模式的位置会弹出胆小鬼模式,最后点击该模式即可体验! 以上就是小编带来的腾讯视频胆小鬼模式在哪?腾讯视频胆小模式怎么设置打开介绍了,更多相关资讯教程,请关注3DM手游网。
石亭之战中,东吴用计,引诱曹休率大军南下,陆逊率部合围曹军,斩获万余,粮草辎重无数,曹魏也是在此战之后20余年没有发动对东吴的大规模征讨,那么其中陆逊为何不用朱桓之计?是他太胆小了吗? 在石亭之战中,吴将朱桓曾建议陆逊,派兵断绝曹休的归路,意图全歼曹军,生擒曹休,在挟大胜之势进夺淮南之地,兵锋直至许昌洛阳,也就有了和曹魏争夺天下的资本。 《三国志.朱桓传》休本以亲戚见任,非智勇名将也。今战必败,败必走,走当由夹石、挂车,此两道皆险厄,若以万兵柴路,则彼众可尽,而休可生虏,臣请将所部以断之。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 不过这条计策被陆逊否决掉了,孙权可能会很感兴趣,毕竟这位东吴大帝一生的志向都是想要一统天下,只是吴军的野战能力一直堪忧,相比之下,借曹休率军南下送入虎口之机,重创曹军主力在率军北上,的确是一个好机会,所以孙权找过陆逊商议,只是陆逊认为此计不可,便没有实施,历史记载中没有明确说明,陆逊为何反对这个计划,对于陆逊的抉择,有人持反对态度也有人持支持态度。 个人觉得,陆逊反对朱桓的建议也不能说完全是胆小无能,不敢冒险,就实际情况而言,朱桓的建议的确是有高回报的机会,但同样伴随着高风险,而且就东吴内部形式来看,也不太现实。 第一点,石亭之战已经暴露了东吴军队的一个大改变,从一支能征善战,极力扩张的军队,变成了立足于守成的军队。 江东的基业主要是孙坚和孙策打下来的,尤其是孙策,其手下将领随其东征西讨,孙策也是有意在官渡之战是北上攻略曹操腹地,只是意外遇刺身亡,到了孙权时期,随着孙策留下的旧部,程普,黄盖,韩当,蒋钦等一众武将,大部分战死或病死之后,加上孙权拉拢江东本地士族,结果就是新一批的武将大多是江东本地士族出身。 同时东吴将领都有私兵,随着三国边境线的逐渐稳定,因躲避战乱而流离的百姓越来越少,吴军的兵员也大多是江东本地,或者说山越的依附着,在兵源上,缺乏北方百姓的吴军,加上统领的武将又是江东本地出身,本质上,这样的吴军已经缺乏了孙策时期扩张的血液,而变成了守住自己一亩三分地,保护自己底盘利益的吴军。 在石亭之战中,吴军三位主将,陆逊、全琮、朱桓,各令三万吴军,他们仨都是江东本地士族,包括诈降的周鲂也是。 《三国志.全琮传》后权以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使讨山越。因开募召,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稍迁偏将军。 《吴录》琮时治富春。至,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得万馀人。 《三国志.陆逊传》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还屯芜湖。 《三国志.朱桓传》迁荡寇校尉,授兵二千人,使部伍吴、会二郡,鸠合遗散,期年之间,得万馀人。 这三人就是当时吴军的一个缩影,吴军已经从一直由来自天南地北,不同地方之人组成的军队变成了本土的江东军队,这样的吴军本身上就缺乏扩张的基因,虽说石亭之战是东吴主动招惹的额,但本质上还是主动型防御,是少有的孙权目的和江东士族目的统一的结果,孙权想称帝,而江东士族也需要孙权称帝来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大家少有的出现了同舟共济的情况,可是你让江东士族支持孙权攻占淮南之地,进夺天下,江东士族就没那么卖力了,不然5次合肥之战,也不至于每次都是东吴战败而归,这不仅仅是吴军缺乏野战能力的问题。 第二点,朱桓的计划看着很好,不过实际实施起来,太容易暴露目标,石亭之战前,曹魏有过一次军事行动,就有些类似朱桓的计划。 《三国志.满宠传》吴将陆逊向庐江,论者以为宜速赴之。宠曰:「庐江虽小,将劲兵精,守则经时。又贼舍船二百里来,后尾空县,尚欲诱致,今宜听其遂进,但恐走不可及耳。」整军趋杨宜口。贼闻大兵东下,即夜遁 陆逊兵锋直指庐江,满宠就是想要诱敌深入,只要断绝陆逊归路,但是被陆逊发觉了,朱桓的计划需要万余吴军扼守夹石、挂车,很难不被发现,那么朱桓所部很有可能被曹魏处于二线的军队包围,那么战局走向就不得而知了。 而且虽然陆逊没有接受朱桓的计划,但是当时吴军还是有一支军队去断曹休归路的,《三国志.满宠传》贼果从无强口断夹石,要休还路。休战不利,退走。会硃灵等从后来断道,与贼相遇。贼惊走,休军乃得还。只是这支吴军可能规模不大,并未与曹军援军激烈交战就退走了,既然陆逊没有支持朱桓的计划,那么这支吴军应该是孙权直接派遣的,至于领军将领是谁不太清楚,但是不排除,如果朱桓率部扼守夹石、挂车话,也会遭遇类似的情景。 第三点,曹休虽然有些彪,但是不代表他真的就是个棒槌,诚然在得知已经被骗后,还意图主动掉入吴军的包围圈,和吴军死磕,这不是一个明智将领的做法,不过可以体会到曹休的想法,除了意气用事,他这也是拿出了和吴军拼消耗的想法,10万曹军换几万吴军的打法,曹操耗得起,东吴耗不起。 根据历史记载,曹操还是很看重这个宗室子弟的,《三国志.曹休传》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在其主要的军事履历中,击败过张飞和吴军大将吕范。 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 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击权大将吕范等於洞浦,破之 《三国志.吕范传》记载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於洞口。迁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时遭大风,船人覆溺,死者数千,还军,拜扬州牧 东吴将吕范的战败全都归结于大风了,这个就有些牵强了,多大的风了,如果吴军因为大风,战船比吹翻,曹军也应该是同样的情况,而且作为最擅长水战的吴军,应该最了解长江的气候,也是最有办法应对的,不排除这样的记载是在掩盖战败实情的情况。 也就是说曹休的指挥能力还是有的,那么即便朱桓成功阻断了曹休的退路,被围困的曹军未必会轻易被吴军吃掉,而且曹休所部有不是孤军,完全可以固守以待援军,胜败没有那么容易分出来。 第四点,曹魏全局准备相对充足,虽然曹休意气用事,不过战局存在各方牵扯。 《资治通鉴.魏纪三》休闻之,率步骑十万向皖以应鲂;帝又使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三道俱进。 在石亭之战前,司马懿曾向魏明帝建言灭吴之计,《晋书.宣帝纪》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 这基本上就是石亭之战中曹魏的大致战略,曹休吸引吴军主力部队,之后司马懿率军突破夏口,进而在全局上夺得优势,当然这个战略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曹休需要给东吴足够的军事压力,将东吴主力,尤其是水军主力部队调往东线,曹魏的水军才能有机会。 这或许也是陆逊担忧的一点,如果采用朱桓的建议,那么就必须要围歼曹休所部,这需要吴军的主力部队全部压上,同时曹魏又会支援被围的曹休,双方的确会在东线展开战略性决战,那么东吴军事实力相对较弱,是需要将驻守长江中上游的水师调往东线,支援东线战场,曹魏有可能在中线战场打开局势。 所以总的来说,不能认为陆逊否决了朱桓的建议就是胆小无能,缺乏军事指挥能力,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考虑各方因素,才能做出相对正确的决定,不管怎么说,石亭之战的吴魏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孙权得以称帝,而曹魏则逐渐暴露出了问题,曹休在战败后病死,满宠取代了曹休的地位,士族加快了取代曹魏宗室掌管一方军政的步伐,为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埋下了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timid cowardice 其它相关解释: 例句与用法: 他在敌人面前胆小如鼠,真是可鄙coward。 His cowardice in face of the enemy was contemptible. 最小的响声也会吓着这个胆小的孩子的。 The least noise would startle the timid child. 他们讥笑他胆小。 They taunted him for being timid. 他是一个胆小的男孩,他不可能和任何人吵架。 He is a timid boy; it’s impossible for him to brawl with anyone. 他们讥笑他胆怯[是胆小鬼]. They taunted him with cowardice/with being a coward
一位女士带着儿子来找我咨询,说她儿子胆子太小,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也从不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更不用说参加那些大大小小的竞赛了。她担心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将来会适应不了社会,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使孩子变得胆大一些。 孩子胆小原是患了“习得无助行为”心理障碍 我认真地为孩子做了心理测查后,发现孩子智力正常,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害怕困难,害怕失败,整个测试过程中都缺乏主动性,也没有一般儿童的好奇心。同时我还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原来他们两口子都是知识分子,从妊娠起就对孩子寄予了厚望。孩子两岁多时,他们就开始教他识字算数,但孩子的脑袋不“开窍”,教了几个星期,仍然只会数不会算,为此挨了不少的骂和打,慢慢地,就变得问他什么都不肯开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什么事都兴致勃勃的。综合测验时的表现、测验结果及家庭教育情况,我诊断这个男孩患的是一种叫“习得无助行为”的心理障碍。 只要你留心观察,这种胆小的儿童并不少见。心理学研究表明,胆小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胆小的背后实际上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无助行为”。 “胆小”根源在于觉得自己“笨” 人在遭受挫折与失败后,会有两种归因方式:一种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行,另一种则归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能力不行的实质就是自己“笨”,这对个体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是一大打击,因而有这种归因的儿童,往往表现为回避挑战,寻求获得对自己能力的良好评价,避免出现对自己能力的不良评价。碰到障碍、失败时成绩下降,表现出低坚持性,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低能力(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的能力并不低),并产生负性的自我认知(认为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和不良情绪(如焦虑),即形成一种非适应性的“无助”反应模式,并由此而学到用这种“无助行为”来消极地保护自己。结果,他们在经历失败之后,就变得努力程度降低,甚至逃避作业,作业成绩也会明显降低。 而另一种归因则不同,努力不够使他们现了丑,他们会用更大的努力去弥补,并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能力来维护自尊。因此,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寻求挑战性任务,追求提高自己的能力,活动的目的是要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在困难的情况下有较高的、有效的坚持性,对任务乐于投入更多的努力,面对失败时,只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反馈,同时,却保持和增强积极情感,维持和提高成绩水平,即形成一种“掌握-趋向”反应模式。结果,他们在经历失败之后,变得更加努力,成绩也会有所提高。 “胆小”心理与父母期望过高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失败归因方式的形成,与儿童的智力并无关系,却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及失败后的评价有关。若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过高,使孩子无法达到要求,便导致经常失败。 一方面,孩子由于经常失败使家长由期望变失望,从而招致家长更多的批评、抱怨和贬低,孩子由此更加感到灰心、沮丧,并严重损害个人的自尊与自信,为维护自尊,便会产生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逃避困难;另一方面,过多的失败体验和经常被贬低,势必影响孩子自我信念的确立,产生“我确实不行”的自我认同,进而构成消极的自我概念,以致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 这类儿童,常把困难看成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威胁,行动时把“成绩”当成追求的目标,因而尽量回避困难,以至对任何事物都持反感、厌倦态度,并产生退缩倾向。反之,若父母能以孩子的实际能力要求他们,在孩子遭受挫折时能帮他们分析原因,使他们知道失败只是自己学习不够、努力不够,只要再加努力就一定能学会,这时,孩子就会把学习作为追求的目标,就会勇于去探索和追求了。 所以,家长在抚育孩子时,对孩子的要求必须符合孩子心身发展的规律和实际能力,不能要求过高或操之过急。当孩子面临着挫折或学业困难时,不要一味地批评、抱怨、贬低,而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尤其是对他们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对于已经形成“习得无助行为”的儿童,重要的是要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心理结构,帮他们重新塑造“掌握-趋向”反应模式的心理结构。 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看到孩子的短处,经常歧视、贬低他们的做法,要去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长处和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使他们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并重建自信。 其次,要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一学生告诉我,她不想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怕提的问题太简单,怕老师说她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而实际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很可能曾在不经意间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语,也在无意间否定了孩子的能力,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于是,为了保护自尊,他们学会了沉默:他不说,你就不知道他会不会,就不会说他笨了。 再次,要改变孩子对失败和成功的不正确认识。由于儿童把失败看成是自己能力不行的结果,而把成功视作自己能力良好的表现,才会形成“习得无助行为”,所以,要想改变他们已经形成的心理结构,就必须要改变他们对失败和成功的不正确认识。在孩子面临失败时,不要动不动就责骂他“笨”,质疑他的能力,发现他们是属于不够努力或是学习方法不对的问题才是家长的任务。因为只有这样,就算孩子现在失败了,但他的自信心仍在,就易于在鼓励下形成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的心理趋势。家长还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中,利用各种实例,教育他们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学习和训练成果的一种标志,失败只是代表学习程度还不够,只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就会取得成功。 最后,强调要加强儿童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如果孩子对失败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他就不会惧怕失败,在面临困难时他就会主动进行尝试而不会退避。训练方法,一是与他共同体验失败,如与孩子真切地谈谈过去的失败经历与体会,或与他一起参加角逐活动,共享成功与失败,从而使孩子懂得失败是人人都会经历的,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失败后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反败为胜;二是训练孩子“负重”,即让孩子承担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努力就能完成,可以得到肯定与赞扬,不努力就会失败,就会受到批评和责罚。但训练时,要注意布置的任务不能太难,因为太难的任务会使儿童经常面临失败,挫伤其积极性,反会适得其反,即使想增加难度,也要循序渐进,难度增幅适当。如果用定量来说,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的是三分之二的赞扬与三分之一的批评,就最为适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