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节俭
司马衍真的是个节俭之人吗?真相是什么?

司马衍真的是个节俭之人吗?真相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都以节俭著称。其中,司马衍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不仅在生活中非常节俭,而且在政治上也坚持节俭原则。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讨司马衍节俭的真实情况。  一、司马衍简介  司马衍(265年-319年),字子长,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曾任中书令、尚书令等职务,是东晋末年的重要官员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被誉为“节俭之王”。  二、司马衍的节俭生活  关于司马衍的节俭生活,历史资料中有大量的记载。据史书记载,司马衍在担任官职期间非常勤勉,但他却非常注重节约,从不浪费钱财。他在家中的生活也非常简朴,经常穿着旧衣服,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此外,他还非常注重饮食健康,不吃油腻的食物,只吃清淡的食物。  三、司马衍的政治节俭  除了在生活中注重节俭外,司马衍在政治上也坚持节俭原则。据史书记载,他在担任官员期间一直秉持着“清廉奉公”的原则,从不接受贿赂,也不滥用职权。他还提倡节约财政开支,反对铺张浪费,为国家的财政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司马衍是一个典型的节俭楷模。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物。他的节俭精神不仅值得我们学习,更是对后人的启示和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7-30
道光皇帝与汉文帝的节俭方式有何不同?后人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道光皇帝与汉文帝的节俭方式有何不同?后人是如何评价他们的?

  在古代皇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号称“富有四海”,坐拥世间富贵荣华。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据有关史料载,中国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开始到清宣统皇帝结束,先后有422位皇帝。在这些天之骄子中,豪奢纵欲之徒不少见,但也并不是没有提倡节俭之人。笔者认为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和汉文帝刘恒就是比较著名的节俭皇帝。但两个提倡节俭的皇帝,做法和效果却完全不同。  (一)道光皇帝的节俭  话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时为皇太子的道光跟随父亲嘉庆皇帝一同到盛京(今沈阳)祭祖。同样都是皇宫,但无论是建筑物的设计和外观,还是内里的装修和舒适度,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相比,不知差了几多档次。嘉庆皇帝带着道光来到清宁宫东暖阁,将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其简陋的旧时用物,如早已被人们抛弃不用的糠灯、粗笨很难看的牛皮乌拉、粗糙沉重的拐杖......拿出来给他看,语重心长的介绍先辈们创业的艰辛。  这一堂生动的忆苦思甜课,触及到了道光的灵魂,激发起了他要保持本色再创辉煌的决心和信心。回到北京后,道光把到盛京去的情况告诉了妻子。两口儿一商量,心动后旋即开始行动。除了床桌椅这三样必用的家具外,其他非必用的家具一律清除掉。  在饮食开支上面也认真算计,每天早餐不买其他花钱的食物,叫小太监只买价钱便宜的烧饼。由于路程远天气寒冷,即使小太监一溜小跑,买回来的烧饼还是又冷又硬了,两口儿就着热茶开心的吃下去,眉头也不皱一下。  登基之后,道光将他的节俭模式推广到塞北江南,他诏发了一道《御制声色货利谕》,号召全国大小官员认真学习贯彻实施。下令各省督抚停止每年的进贡。按说进贡的贡品很多都是土特产,值不了多少钱,但这些地方离京城远,来回的人工费用的确不是小数目,逗硬实施能收到一些成效。但命令下达后,各省督抚却犹豫起来,摸不清是哄下属玩的或是动真格的,于是照常进贡不误,只不过名称改了,不叫贡品叫“孝敬”,于是道光皇帝不好意思不收了。停止进贡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道光皇帝穿补巴衣服盖旧被子这些就不多说了。整个形势是皇帝节约皇帝的,花天酒地的大小官员还是照样胡吃海喝和请客送礼,私底下还说皇上吝啬、抠门。  (二)汉文帝的节俭  西汉建立后,一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着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汉文帝信奉“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汉文帝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减少朝廷活动的开支,尽量不扰民。为此他大力提倡并躬行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园林、服饰、车驾等都没有增添。有次他打算建 造一个露台,找来工匠一算要上百斤黄金,听大家说相当于十户中等平民的家产,他就主动放弃了。他多次下诏,禁止下属向皇宫进贡奇珍异宝。自己平时穿戴的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  就是他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穿拖地长裙,也不准使用绣彩色花纹帷帐。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皇帝在位时就要开始修建自己的坟墓。对于自己的坟墓,汉文帝不准使用金银铜铁饰品,只准使用廉价的土陶制品。据史载,西汉末年社会不平静,不少皇帝的坟墓被掘,但他的坟墓除外,因都知道里面没“油水”。汉文帝一生都注重简朴,为历代世人所称道。  (三)为啥节俭效果不同  道光朝时,中国仍是农耕社会,又值几千年来的人口高峰,土地资源有限,生产力停滞,加之后来鸦片战争爆发,耗掉国库大量银子。此时欲求富强,虽然节俭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军事诸方面,要勤政谋政作好一系列决策,认真实施才行。只是皇帝唱独角戏,讲讲节俭那能行?  不少事情道光是想到的,但在实施中遇到困难,他就不了了之,打退堂鼓了。如他搞节俭不准进贡之事,最后成了一个笑柄。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大清战败,道光皇帝不仅割让香港,开放多个通商品口岸,还赔了2100万银元,加上治理水患又搭上很多银子,空荡荡的国库更空虚了。天有不测风云哦,此时出现了国库失窍的案子。据史载失窃了925万两白银。  震惊的道光皇帝下令彻查。原来是长期以来国库疏于管理,工作人员坚守自盜,上级管理部门检查走过场造成的。当然这不仅仅是他这一朝的责任,他上N辈人也脱不了干系。道光皇帝虽然下令杀掉、监禁了一批责任人,叫直接负责国库的大臣赔款,但并没有收回来多少。加之道光皇帝在很多方面抱残守缺,得过且过,让风雨飘摇的大清更加雪上加霜。  汉文帝虽然出身高贵但并没养尊处优,虽然没受过系统的良好教育,但聪明能干的母亲的教育他念念不忘。他有施政的智慧,意外登基后,厉行节约,为政宽仁,废除苛法,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发展生产,注意发现人才,善于根据国情搞好外交,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先河,在财力等多方面为汉武帝实现雄才大略打下了基础。简而言之,汉文帝不是为了节俭而节俭,而只是作为他实施“以德治国”的一个重要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23
道光皇帝非常节俭,为何陵墓却很奢华呢?-趣历史网

道光皇帝非常节俭,为何陵墓却很奢华呢?-趣历史网

  道光皇帝是清朝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客观评价,他虽非是庸君昏帝,但也绝非惊世明主。这样的人,很容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被淹没得悄声无息。但他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在中国的历史纪录中就光亮难熄了,必然会成为被屡屡提及的“明星”皇帝。  从历史记载看,道光帝旻宁性格与其皇父嘉庆帝很相像,凡事力求严谨平稳,中规中矩。道光继位时已39岁,与成熟年龄相伴随的,更多的是抱残守缺。继位后,道光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查禁鸦片,带头节俭生活。只不过他这些作为,他都围绕在“守成”上进行,而“守成”这一偏离世界进步的航道,最终成了此后逐渐被打破国门的重要弊端。  仔细翻阅有关道光帝的史料,可以看到他身负许多无人可及的历史第一纪录:道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皇帝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英军以坚船利炮攻陷长江吴淞炮台,清军江南提督陈化成力战而死,上海失陷。七月,英军舰侵入南京江面,钦差大臣耆英与英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舰上谈判,接受英军提出的无理条件。道光帝旻宁批准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答应割地、赔款、五口通商。  1843年英国政府又强迫清王朝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增加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款。西方列强不情愿英国一家坐大,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廷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本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道光皇帝也成了唯一跨越古代和近代的中国皇帝。  道光还是中国两千年帝制史上第一个同西方殖民者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皇帝。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尽管有诸多客观原因,但道光皇帝无疑应负主要历史责任。  鸦片战争中的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师船、拖船沉毁11艘。领衔大臣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竟是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第二天,英军就占领了香港岛。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道光皇帝御笔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备法律效力。  几个月后的1841年8月下旬,英军再次北上扩大侵略,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今宁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总兵葛云飞及四千将士战死,英军也损失惨重。英军后来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获胜,使英军军舰开入长江。  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会,以舰船73艘、陆军1.2万人,溯长江上犯。1842年7月英军发起镇江之战,虽遭顽强抗击仍攻陷镇江。8月4日,英舰进逼南京下关江面,随后英军从燕子矶登陆,扬言进攻南京城。  在英军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朝廷与璞鼎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强盗的绝大多数要求。  鸦片战争是中国军民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的第一次战争,广大官兵和爱国百姓英勇抗战,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概。但由于道光皇帝和清廷软弱无能,决策多变,将帅不善指挥,战法僵化,加之武器装备落后,终于一败涂地。  除了这两项沉重的历史纪录外,道光帝还有几项他独有的记录:  他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清代皇帝。道光帝旻宁,是清仁宗嘉庆皇帝的第二子,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于紫禁城撷芳殿,其母为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后。他出生时,父亲嘉庆帝尚为普通的皇子。母喜塔腊氏为正福晋(嫡妻)。他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皇长子早早夭折,所以他成了事实上的嫡长子。  对比他的前辈看,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顺治帝是皇太极的第九子,康熙帝是皇三子,雍正是四阿哥,乾隆帝也是皇四子,道光帝的父皇嘉庆帝是乾隆帝的十五子。道光帝死后的继位者是他的皇四子奕詝(咸丰帝)。  他是入主中原后的清代皇帝中,唯一一个曾亲自持武器守卫皇宫参战的人。  嘉庆十八年九月十四日,天理教派二百多人分成两队混入京城。九月十五日,一队入东华门,另一队闯入西华门,这伙人由入教的清宫太监作向导,一度攻入紫禁城,有的冲到隆宗门,有的冲到养心殿前。时为皇子的旻宁闻讯毫不畏惧,他手持鸟枪带头迎战,还调来火器营反击,很快将闯入的叛乱教徒打出皇宫。混战中,旻宁亲手击毙两个入侵者。嘉庆帝很为儿子高兴,称赞旻宁“忠孝兼备”。以功封他为和硕智亲王,其御枪也被赐名为“威烈”。  他开启了近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先河。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一月,香港马礼逊学堂美籍校长布朗博士因病回国调养,随行携带了广东学生容闳、黄胜、黄宽三人前往美国留学,始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  容闳等人抵美后,被送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1848年秋,留学生黄胜因病回国。次年,布朗先生提供的两年学习经费期满,另一留学生黄宽转赴英国学医,容闳则得到美国乔治亚州萨伐那妇女会资助,考取耶鲁大学。经过四年寒窗苦读,1854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毕业于美国大学的人。  1872年8月11日,经过学习准备的30名留美学生,由监督陈兰彬率领,从上海启航出洋。在此后3年中,清政府又先后遣送了90名幼童赴美留学。此即为清末幼童留美,也是中国首次有组织的留学活动的由来。  道光帝还被誉为历史上最抠门皇帝。  有人说,如果评选历史上最抠门皇帝,这一奇葩的桂冠只能授予清代的道光。  道光皇帝继位之初,朝廷的财政储备余额就剩两千万两银子,这是满清平定三藩以后一百多年来最少的一个数。乾隆年间,朝廷每年还能储存八千万到一亿两白银。如今剩两千万两,而且还是账面上的数字。银库里真有没有两千万两,道光帝也未必清楚。  道光当亲王的时,有一次被父皇嘉庆带到了东北盛京去瞻仰列祖列宗的遗迹。当他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先祖当年是如何艰苦朴素时,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据传,他们晚上就住在了现今的沈阳的故宫。旧皇宫说是宫廷,实际上不但无法与紫禁城相比,就是一些王公的大宅院,也不知比那里阔气多少倍。  嘉庆皇帝特意给儿子们看几件粗糙简单的传家用品开眼界,告诉他们祖先就是如此艰苦创业,给我们子子孙孙打下了一片锦绣江山。看着这些简陋的生活用具,听着父皇的讲解,回想着祖先创业的艰难,亲王旻宁更坚定了崇尚节俭的信念。  上位之后,道光帝立即把节俭当作首要的风气加以推广。道光元年,他发表了一篇节俭的宣言,叫“御制声色货利谕”,第一强调重义轻利,不蓄私财;第二要求停止各省进贡;第三不再增加宫殿楼阁。表达了他崇尚节俭的坚定决心。  可延续了百年的奢侈之风,一朝难改。“进贡”被叫停了,大臣们将其改叫孝敬,道光帝总不能不让臣子们孝敬吧。于是,产自南方的荔枝、茶叶、药材、春笋,以及景德镇的瓷器,扬州的玉器等,仍是不断运往北京皇宫。尽管数量次数大为减少,道光帝还是左右为难,后来想了个办法,就是下令赏收。皇帝给人东西叫赏赐,收下面进贡叫赏收,给各省官员行了方便。  削减了贡品,道光帝又把宫廷每年的经费由四十万两压缩到二十万两。道光帝就带头过紧日子,他用的都是最普通的毛笔和砚台,每顿饭菜简之再简,一个月换穿一套衣服。甚至规定,除了太后皇后以外,其他任何人不过节不能吃肉,后宫的妃嫔不许穿绸缎的衣服。  宫廷生活节俭,多亏了皇后是个贤内助,苦苦支应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矛盾,道光帝也很感激。以前清朝时兴过两个节日,一个是“万寿节”,另一个是“千秋节”。前者是皇帝过生日的节,后者是皇后过生日的节。道光皇帝执政后,遂把这两个节也取消了。但在道光十五年时,恰逢他的皇后四十岁生日,于是道光帝破天荒地下令给皇后过“千秋节”。可寿宴上,菜品极简单,每人清一色的一碗打卤面。  据说为了办这次寿宴,道光帝还特批御膳房宰了两头猪。他本人过生日,连碗豆腐脑都没请吃,所以这已算破例了。道光帝的爷爷乾隆在位的时,每年都把银子花得流水一般,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北洋军政府还每年拨给他四百万两白银当生活费···,但道光硬是要把每年宫廷开支缩减到二十万两。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清史稿》记载说了一条:“道光衣非三浣不易”。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光帝的衣服,都是浆洗三次以上才更换。  此外,道光帝为了改变漕运官员经常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的陋习,下令恢复了元明时期实行过的的海上运输。道光六年(1826年)春夏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900只船运输漕粮160余万石。海运取得彻底成功。道光帝活了68岁,当了30年皇帝,生活虽然简朴,但修建自己的陵寝却足够奢华。  道光帝的慕陵位于河北易县。如果从表面来看,他的慕陵占地面积小,建筑规模不大,没有方城和明楼,无法与清朝其他皇帝的陵寝相比。但慕陵是外俭内奢,而且光从工程造价一项,就可看出道光帝的奢侈已经远超乾隆帝以及慈禧太后。史料介绍,乾隆帝的裕陵建造历时9年,耗银203万两;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也耗银200多万两,而以节俭著称的道光帝,却用了15年的时间修建了两次陵寝,耗银达440多万两。  原来按照满清祖制,道光帝的陵寝应在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宝华峪,经过几年的建设,都已经完工了,先于他病故的皇后,也已经葬入地宫。但后来地宫发生渗水,道光帝龙颜大怒,废弃了宝华峪,重新在河北易县清西陵的龙泉峪再建陵寝。道光帝慕陵的隆恩殿,全部使用金丝楠木建造,雕工精湛,天花板、雀替、门窗上一共雕刻了大大小小1318条龙,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即使到了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两百多年,隆恩殿门一开,楠木香气仍然会扑鼻而来。  或许从此可见,道光帝在崇尚节俭背后,还有着奢侈的另一面。史料记载,道光帝生前倾力平定了回部张格尔叛乱,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23
捯饬捯饬什么意思,抠门和节俭的区别是什么?

捯饬捯饬什么意思,抠门和节俭的区别是什么?

抠门是什么都不买,把钱看比自己命还重,有病不舍得去医院看,不舍得去药店买药吃,不管父母,老婆叫买什么物品,都不舍花钱买,如亲戚,舅舅,丈母娘来访都不舍得杀鸡招待,去朋友,同学家连水果都舍不得买去,这种抠门行为被人看不起捯饬捯饬什么意思。 节俭,在家里平时不会大吃大饮,大鱼大肉,生活一日三餐过简单日子,但朋友,亲戚的客人来就会买肉,杀鸡或杀鸭招待,朋友喜欢饮酒的,会炒几碟下酒菜,炒花生,炸鱼,煲骨头汤等招待,过后又省吃俭用。一日最多买一次肉。一家人不会餐餐吃肉,青菜,豆腐等减肥,现代人不会像过去80,90年代时的人饿,一个月,半个月难得一肉吃。或许过去农村生活困难节俭惯,父母要求勤俭节约。 但现代年轻人不会再节俭,大多大鱼大肉,去酒楼,饭店聚餐饮酒,K歌,路边烧烤等各地活动,就算AA制,也会一星期欢聚一次。这是年轻外来工经常去夜宵一种生活习惯。多数成月光族。

资讯百科 2022-02-0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