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苗族
巴东县属于哪个市 归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巴东县属于哪个市 归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属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巴东县位于东经110°04ˊ-110°32ˊ,北纬30°28ˊ-31°28ˊ,在大巴山东,长江三峡中段,居湖北省西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东连兴山,秭归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州,东南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相邻,南与鹤峰县接壤,西邻建始、重庆市巫山县,北界神龙架林区。3、县城信陵镇,濒临长江南岸,在209国道线上与长江交汇点上,水路,沿江东下至武汉,溯江西上抵重庆,陆上,经209和318国道通达州府恩施。209国道连接南北,318国道贯通东西,西南沿209国道与318国道相接,交通堪称便利。国土面积3351.6 平方公里。

旅游知识 2024-01-27
查白歌节是什么节日?是苗族的重大节日吗?

查白歌节是什么节日?是苗族的重大节日吗?

  标题:查白歌节是苗族的重大节日吗——庆祝传统节日的日子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而在苗族地区,也有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查白歌节。那么,这个节日是否被苗族人视为重大节日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查白歌节的历史和背景。据传,这个节日起源于苗族地区的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当地的一位姑娘名叫查白,她非常善良、聪明,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然而,一天,她突然失踪了。为了寻找她,苗族人民便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举行祭祀活动,并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后来,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纪念查白的节日,也被称为“查白节”。  接下来,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查白歌节的内容和意义。在苗族地区,人们会进行一些特别的庆祝活动,如祭祀、唱山歌等。其中,唱山歌是查白歌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穿上传统的服装,手持竹竿,沿着山路走唱山歌。这些山歌通常都是关于爱情、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有舞龙舞狮、打太极等传统文化表演,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  虽然查白歌节在苗族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并不是所有苗族人都将其视为重大节日。一些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庆祝现代的流行文化活动,而一些老年人则更加重视传统的祭祀和宗教活动。因此,对于查白歌节是否被视为苗族的重大节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关于查白歌节的知识。虽然查白歌节最初起源于广西壮族地区,但是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节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和庆祝。无论是在哪一天庆祝查白歌节,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个传统节日,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6-27
蛊术真的存在吗,湖南苗族蛊术是真是假 /?

蛊术真的存在吗,湖南苗族蛊术是真是假 /?

回楼主,我没有见过,但是中国蛮荒一带蛊术真的存在吗,自古就笼罩一层神秘面纱,魑魅魍魉四处游走,瘴气蕴绕山林。存在着各式奇风异俗,其中养蛊这种神秘巫术一直为人称奇,谈蛊色变。我们在这里介绍几种较为特殊的蛊之制法,以及其施术方式、症状。 金蚕蛊 利用十二种虫类埋在十字路口,经过几日后,取出奉在香炉中,能使人中毒即为金蚕,造成胸腹纹痛、肿胀,最后七孔流血而死。泥鳅蛊将泥鳅浸在放有竹叶和蛊药的水中,即成有毒的泥鳅。让客人食煮过的毒泥鳅,食后,腹部内会觉得有三、五条泥鳅窜动,有时下达肛门、有时上冲喉头。如果不医治,只有死路一条。 蔑片蛊 将竹片施以蛊药后即成。将长约十公分的竹蔑,趁人不注意时放在路上,行人走过,蔑就跳上其脚腿,使人疼痛异常,过些时日,蔑又跳进膝盖,使其脚小如鹤膝,此人活不过四、五年。 为什么很多鬼故事都是湘西的事? 为什么很对鬼故事都是湘西的,这和湘西的地理人文因素有直接关系。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湘西的地理环境,在湘西地区有武陵、雪峰两大山脉和云贵高原环绕的广大地区,沅水、澧水中上游及其支流汇聚之地。可以看出来湘西都是被山和水环绕着,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是鬼神容易出没的地方,在山水之间,绿树丛生,云雾缭绕,给鬼神提供了天然的栖息之地,也让作家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自己没有到过的地方肯定就会让人既好奇又有些恐惧,那些密林深处,那些山洞奇石,是自然生长还是背后有着神秘力量的控制,这些问题本身就能和神鬼联系起来。 其次,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有着很多多于自然界的崇拜,流传着种种古老又神秘的鬼神传说。在那里,有一套独有的关于人与鬼的哲学。鬼、神、巫,在那里就像自然界的一棵树、一株草、一只小鸟,和他们沟通其实是在寻找一种自然的平衡。湘西地区还流行巫术,巫术是巫师把人间和神鬼联系起来的方式,记述关于巫师的故事,本身就是关于鬼故事的文学作品。 第三,在湘西有一个神秘的职业,赶尸人,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赶尸人是一个身穿道袍的法师通过以一种特殊巫术引领尸体行走为职业的人。这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职业,给后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想到湘西就会想到沈从文的边城,在沈从文的边城里,湘西是一个仿佛世外桃源般的,有着淳朴的民风和神秘的自然风景的地方。秀丽的景色,神奇的溶洞,峡谷和瀑布,苗家独特的吊脚楼和一条条悠远的青石板的小道,翠翠一样美丽的苗族少女。来到这里,人们可以一边享受美丽的风光,一边体会那耐人寻味的故事。

资讯百科 2022-06-01
民族印象,你对少数民族苗族都有哪些印象?

民族印象,你对少数民族苗族都有哪些印象?

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名人辈出,今天介绍三位苗族名人,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民族印象: △陈求发,苗族,湖南城步人,1954年12月生,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对抗专业全日制大学普通班学历。曾任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现任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振军,苗族,湖南省凤凰县人。1920年6月5日生,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湖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湘潭大学校长,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 △吴向必,苗族。1926年12月生,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镇人。1948年至1949年为中共地下党(黔东纵队)送信,参加了革命。历任贵州省委书记。1978年12月-1982年7月任中央民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是5-8届全国人大代表,5、6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10-12届中央候补委员。 唐朝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唐太宗李世民携一干文臣武将开创了第一代大唐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曰:民如水,官若舟,水可载舟,亦堪覆之矣! 当朝名相(第一谏臣)魏徵奏帝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则明兴替;以人为鉴,乃明得失矣! ②女皇武则天所创盛世(虽改国号大周,正史仍将此时代并入“贞观之治”).盛世大唐,万邦朝贺!威服四夷! ③唐玄宗李隆基所创“开元之治”!成为大唐朝中兴,亦最后一个盛世!是时大唐盛世达巅峰!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丝弦悠扬!古代四大美女之杨贵妃受玄宗宠幸之极!乃至于白乐天《长恨歌》咏叹:万千宠爱于一身,六宫粉黛无颜色! ④唐诗盛行文坛,深入民心!涌现出一大批诗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诗佛王维!及“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你们对贵州人的印象是什么? 读书的时候,学校来了一大波贵州的同学,皮肤给我感觉比我们重庆的大部分要黑一些。很多贵州同学在学习上,基础差,但是肯努力,步子踏实点慢慢走,最后还是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贵州人的性格果敢直接但不露锋芒,上进心强但又容易满足。 你要是有一个贵州人朋友,你享受与他相处的舒服自然,也会诧异于他的直率朴实,因为贵州人一旦把你当做朋友,他有话直说,但是会照顾到你的面子,自己的困难会和盘托出,但是又不会影响你的生活。 云南旅游给你的印象怎么样? 谢邀!怎么说呢,这次春节云南旅游给我的印象,一句话:风景民俗风情不要太美,导游带团不要太坑。 云南的朋友不要介意,不想黑哪个地方,我自己遭遇了,也见识到了其他的团,前几天又看到新闻报道:云南旅游管理部门处理“劝导购物”的导游。 这个导游也有够倒霉,节假日被逼带团,对游客大发牢骚,发泄不满,结果因为劝导购物被当成典型,接受了处理。 要说人有情绪,发泄一下也情有可原,怪只怪他劝导购物被拍了视频,太不专业了。 为云南这次雷厉风行的处理方式叫好,也关注到云南丽江治理整顿翡翠禁止入驻丽江古城的事,云南在治理整顿旅游乱像方面,力度不可谓不大。 刚看到四川承包食堂给孩子们吃“猪食”,还承包了多家学校。这种利欲熏心,利益勾结的事,自古以来都不鲜见。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云南经常爆出“导游”事件,他是不是“背锅侠”? 真不希望美丽的云南只是曝光后,才有一起查处一起。感觉情况很普遍,为什么? 非常非常希望,彩云之南的这个美丽的七彩云南,不再发生一些丢失脸面的事,给云南增加一个“黑”色,一点儿都不美。 七彩,缤纷斑斓,已经非常之美,梦中的世外桃源,真的不需要“黑”。 我是酷妹儿,业余旅游爱好者,如果您喜欢这个回答,请随手点赞,谢谢! 需要更多旅行信息,请关注“酷妹儿圈”,持续和您分享旅行信息~~ 如果有问题和建议,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资讯百科 2022-05-06
苗族首饰,苗族的头饰每个部分怎么区别?

苗族首饰,苗族的头饰每个部分怎么区别?

苗族头饰 苗族主要聚居于中国西南部各省区的交界地带。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苗族首饰、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苗族的头饰都是银制品,类型十分丰富。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等等。 银角 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1 厘米。姑娘们佩戴时还要在银角两端插上白鸡羽,鸡羽随风摇曳,使银角显得更为高耸,巍峨壮观中兼有轻盈瓢逸之美。 银帽 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 银围帕 苗族将五件银帽饰缀在红绿竖条相间的头帕上,正中银饰稍大,缀于额部,其余四件稍小,对称缀于两耳前后,均为搂空银花。该头帕银色闪烁,布彩绚丽,相得益彰,颇有特色。 银发替 苗族银发替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风格而言,有的发譬纤巧细腻,灵秀生动,有的古拙朴实,浑厚凝重,各具特色。

资讯百科 2022-04-29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苗族和藏族的传统节日是什?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苗族和藏族的传统节日是什?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正月 大祈愿法会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 祈愿大法会(传大召)——正月初三,纪念释迦牟尼在祗园精舍城法会上用无比神奇的幻术和多种神变击败了卓切、那赖吉、杰瓦坚、尼吉普、诺坚、扎拉瓦坚等外道六师及其追随者,大获全胜,藏语称”莫朗钦茂”。   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甘肃两地的藏民居聚地称为”酥油花灯节”。 二月 送魔节——二月初七日,将化装成魔鬼模样的人赶至大夏河对岸,七天内不准返回。 亮宝会——二月初八日,晒大佛像,展示各种宝物。 “充曲”——二月下旬,也称小祈愿法会或传小召,展示唐嘎佛像和三大寺的珍贵宝物。   三月 世轮金刚节——三月十五日,纪念藏历第一个饶迥的第一天(火兔年——公元1027年)。 四月 萨葛达瓦节——藏历四月十五日在龙王潭畔举行,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佛,圆寂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日子。拉卜愣地区僧俗男女不吃,不喝,不说话一天两夜。   浴佛节——四月八日举行,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区的转山会,祭神祈福拜佛。 五月 “桑吉曼拉”节——五月初五日,传说这一天药圣要撒下圣水灵药,上山采药游山。 逛林卡(又称”赞朗结桑”)——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日,传说为世界神灵降临之日,十五日这天达到高潮,设帐野餐,尽情歌舞,观赏自然风光。   “智达得钦”节——五月初十日,莲花大师的降生日,山南协扎和洛扎卡曲等地举行庆祝活动,每年举行一小庆,十二年为一大庆。 雪顿节——马上射箭 雪顿节——牦牛大赛 六月 “丹伊得钦”(又称朝山节)——六月四日,是释迦牟尼口授”四大真经”之日,朝佛,诵经,点灯。   七月 雪顿节——-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四五天,雪顿意为”酸奶宴”,又叫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所以又称”藏戏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在藏历七月六日到十二日举行。 八月 望果节——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在秋收前择吉日举行,历时一到三天,节日一过,便开始秋收。   九月 降神节——九月二十二日举行,人们朝佛,行善,诵经。 十月 西藏的“沐浴节” 仙女节——藏语称”摆拉旦珍”,十月十五日举行,有多种宗教活动。 燃灯节——藏语称”葛登阿曲”,十月二十五日举行,这天是宗喀巴圆寂日,晚上各地俗家和寺院都在屋顶上点灯,寺院内举行宗教仪式。   十二月 驱鬼节——藏语称之为”古突”,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这一天各地寺庙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家家户户打扫卫生,驱鬼销灾,迎接新年。

资讯百科 2022-02-12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千年的手工艺-贵州苗族蜡染和刺绣 蜡染是苗族女性特有的手艺,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2006年,蜡染成为文化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晨光从通透玻璃窗洒下,手工大师罗榜搞正拈着一支特制的钢刀,往边上一个盛满黑黢黢液体的桶里蘸了一下,然后极其熟练地在面前的卷布上画出一个抽象的图案。旁边游客夸赞她画得好,她停下钢刀,爽朗地笑出了声。 手工大师罗榜搞说蜡染技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活儿,作为苗族的一大特色,蜡染店在苗寨旅游景区随处可见。她介绍,作画的蜡必须是蜂蜡,因为韧性好,染色必须用植物染料,布料必须是天然纤维,手摸在布上,颇有立体感。 蜡画上的图案全是苗族的图腾,如蝴蝶妈妈、阴阳鱼、苗龙、锦鸡等。蜡画是无底稿的,所有的图腾都在蜡画人的脑海里,她每次都是即兴作画。 走出手工大师罗榜搞的工作室,我看见还有刺绣工作室,工作室没有人,走到庭院中发现,原来工作室的主人在院中专心刺绣。 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名族,苗族文化的传承除了口头文学外,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苗族刺绣,苗族刺绣造型和技法多样性,独特性,文化性,稀有性和不可复制性在世界上堪称一绝。静静的看着手工大师每一针一线,一个绚丽的图案就跃上来了,真的太神奇了。

民间工艺 2015-11-23 13:06:47  
苗族服饰之最

苗族服饰之最

苗族服饰之最 最华丽的苗装 要数台江施洞苗族女子的盛装,其以刺绣精,银饰多而著名。被称为绣衣的施洞苗衣,两袖和领、襟、两肩均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因其后背,前襟、袖口镶满錾花银片,银泡,银响铃等,又被称为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 穿裙最短的 是雷山桥港苗族。不盈6寸的超短裙,无下罕见,但却是世居深山的桥港苗族女子喜爱的裙装。桥港苗女,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大。短裙外,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 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穿裙最多的是台江岩板苗。岩板苗族女子身着右衽大襟短衣。自制的细褶短裙达30至40条之多,裙厚近40厘米,以显示自己富有和聪明。 其身前系一条织花长围腰,垂至脚面,腰间缠4至5条花腰带,均系结飘于身后,裹绑腿,穿花鞋,服式较奇。 最华丽的男装 是榕江八开地区苗族男子祭祖时,穿戴的盛装极为华丽并民族特色浓郁。他们头上戴着象征闪电的银鼓钉头箍,据说其有驱邪避鬼的威力。 最古老的男装 是从江岜沙一带的苗族男子,儿时髡发,前额头发剃光。留脑部头发披于肩后,至成年时开始蓄发,渐渐绾髻于头顶,额头勒一条挑花布巾,此装束至今不变。 最长的头帕 是剑河县久仰苗族男子盛装时其包头帕长3至4丈,在头部缠成大盘并缀以鲜花或插上羽毛,非常独特。 最大的银角 是雷山西江地区苗族少女盛装时戴的银角,是苗族最大的银角,高约70厘米,宽约50厘米,角上錾有精致的双龙抢宝图案。银角中间插有硕大的银扇,当地人亦称之为棕叶银花。

民间工艺 2015-11-23 10:56:04  
神秘的苗族蛊毒

神秘的苗族蛊毒

神秘的苗族蛊毒 蛊在苗族地区俗称“草鬼”,相传它寄附于女子身上,危害他人。那些所谓有蛊的妇女,被称为“草鬼婆”。有苗族学者调查后认为,苗族几乎全民族笃信蛊,只是各地轻重不同而已。他们认为除上述一些突发症外,一些较难治的长期咳嗽、咯血、面色青黑而形体消瘦等,以及内脏不适、肠鸣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的慢性疾病,都是着了蛊。 属于突发性的,可用喊寨的方式让所谓放蛊的人自行将蛊收回就好了;属于慢性患者,就要请巫师作法“驱毒”了。这种令人生畏的蛊,并非苗人的专利。蛊术在中国古代江南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最初,蛊是指生于器皿中的虫,后来,谷物腐败后所生飞蛾以及其他物体变质而生出的虫也被称为蛊。古人认为蛊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和巨大的毒性,所以又叫毒蛊,可以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患者如同被鬼魅迷惑,神智昏乱。先秦人提到的蛊虫大多是指自然生成的神秘毒虫。长期的毒蛊迷信又发展出造蛊害人的观念和做法。据学者考证,战国时代中原地区已有人使用和传授造蛊害人的方法。 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般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如蛇蝎、晰蝎等放进同一器物内,使其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蛊的种类极多,影响较大的有蛇蛊、犬蛊、猫鬼蛊、蝎蛊、蛤蟆蛊、虫蛊、飞蛊等。 虽然蛊表面上看是有形之物,但自古以来,蛊就被认为是能飞游、变幻、发光,像鬼怪一样来去无踪的神秘之物。造蛊者可用法术遥控蛊虫给施术对象带来各种疾病甚至将其害死。对于毒蛊致病的法术,古人深信不疑,宋仁宗于庆历八年(1048年)曾颁行介绍治蛊方法的《庆历善治方》一书,就连《诸病而侯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书中都有对中蛊症状的细致分析和治疗的医方。

风俗习惯 2015-11-20 15:32:34  
苗族风情文化

苗族风情文化

苗族风情文化 1.赶年场。 农历正月。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 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与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激进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 2.三月三。 这是湘西苗族的激进歌舞节。这一天。参与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又称“清明歌会”相传 3.赶清明。 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一马平川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须到比较远的汉区赶场交换,经常受骗上当。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约以清明节这一天作为自己的场期,互相交换物资,同时会见亲友。 这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会”清明歌会均有传统的中心会场。吉首市东部的苗族人民赶清明,其中心会场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场上。 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唱我和,喜气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临仍不肯散会,一直唱到通宵达旦.逢辰便是看龙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 4.看龙场。 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与。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事,非常重视。

风俗习惯 2015-11-20 15:29:52  
苗族神鼓,神秘的额鼓点

苗族神鼓,神秘的额鼓点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 起鼓活动所展现的是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苗族神鼓的做法非常讲究,酷似现在的电脑,主要分两步,第一步是硬件制作,这一步的工作几乎都在野外完成,首先取来上等的整木。 按规定的尺寸锯断并把中间刻空成圆桶形,将预先准备好的黄牛杀死,用黄牛的皮把圆桶的两头紧紧蒙住,然后取藤条捶打,直至牛毛掉净;第二步是软件驱动。 管事的人受起鼓人的委托将神鼓从野外背回起鼓人的家中,人们击响神鼓吹奏芦笙驱动神鼓。一个鼓只有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以后,才能使用。 苗族神鼓的来历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据说,在远古时候,人世间江河泛滥,山野平原洪水滔天,致使人烟灭绝。所幸的是,人类一先祖在洪水到来之前,取木制鼓,将姊妹两人藏于鼓中,才使得人类得以幸存。 鼓在危难的时候拯救人类于生死之间,因而倍受苗族人民的尊重,被视为神鼓。 象远古时候抵御洪水泛滥一样,过去,只有遇到战事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人们才去敲打神鼓,以其鼓声动员人们齐心协力抵御困难。就这样,充满传奇色彩的神鼓随着人类的文化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屏边是云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在屏边县的苗族山村,神鼓多在老人过世的时候敲打,以示怀念。后来,人们赋予了神鼓新的内涵,在击鼓念别过世人的同时,人们总结其经验,以鼓励后人,团结拼搏,继续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曾有人提议,再赋予神鼓一些鲜活的内容,以提升神鼓的艺术品位,通过神鼓活动,激励苗山人团结奋斗,与时俱进,脱贫致富奔小康。

风俗习惯 2015-11-11 16:09:49  
苗族打背节

苗族打背节

苗族打背节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 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 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 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风俗习惯 2015-11-11 16:00:01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苗族的来历习俗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苗族的来历习俗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等省(区)。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苗族的来历习俗 苗族的起源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根据语言差异分为三大方言,分别为苗语东部方言(亦称湘西方言)、苗语中部方言(亦称黔东南方言)和苗语西部方言。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西部方言苗族自称为hmongb(蒙),有意为“人”等词义。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1949年以后,统称为苗族。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 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苗族的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主要是东部方言苗族,苗语称“Baddeibzhal”(芭代周)。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苗族的民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1、农事活动节庆;2、物质交流节庆;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4、祭祀性节庆;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苗族的特色美食 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人们认为吃粘米饭不顶饿,味淡,不及糯米饭香,不用菜也能吃下,不用筷子,手捏着吃极为方便。凡逢走亲访友的礼品,各种节日(姊妹节)的主食,多为糯米做成的各种食品。有甑蒸绚白的糯米饭,染成五颜六色的花糯米饭,枕头形和三角的粽子、糯米粑,以及酿酒、长途旅行或上坡做活,多以竹制盒盛糯米饭储之随身带去食用。在新媳妇初见翁姑,女婿拜见岳丈时,糯米制作的上述礼品是必备的礼物。因此,糯米的用量比例是很大的。县境苗族人民煮粘米时普遍采用木甑蒸和鼎罐煮闷熟。多是按米放水,不滤米汤,群众称为“按汤饭”,苗语称“告翁贺”,食之既不淡味,又有营养。糯米是先用冷水泡发胀后,过滤放于木甑上蒸熟,再盛放于木盆内而食。粘稻或糯稻,多是舂一次吃一天,常年如此。认为现舂现煮,吃了养人,放久了的米是陈米,吃了不养人。粮食加工工具有石碓、水碾两种,是很早就使用的工具,每户必备。水碾(有称水磨的)碾米才是三几百年历史,据传是外族传入的。近水的寨每寨有架或数架水碾,也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使用,干旱主要还是依靠石碓舂米。加工方法,把焙笼烘干或日晒干的稻谷放入石臼内,用脚踏碓杆后端,使舂杆起落,利用落下的力来舂米,舂好即筛去糠而得净米。 小黑药炖鸡 在丘北县境内的苗族村寨,只要家中来了贵客,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药鸡让客人品尝。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为款待上宾的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 小黑药别名草三角枫,属常年生草本,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其根、茎、叶皆可入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炖制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功效。 据丘北苗族村寨的老人介绍,小黑药炖鸡在苗族民间沿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原来只是当地苗族妇女产后的滋补品,听说苗族妇女产后吃一只小黑药炖鸡,产后三天后就可投入正常的生产劳动。由于小黑药炖鸡营养丰富、药效神奇,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苗家待客的乡土美食。随着丘北普者黑旅游业的发展,小黑药炖鸡成了丘北菜肴一个颇具特色的亮点,备受当地人和外地游客的青睐。 苗族的服饰特点 服饰特色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辞海》里记载“苗绣已同代表着苗家刺绣最高水平的湘绣、苏绣、蜀绣、粤绣一同并列收入。”苗族刺绣、服饰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称赞的:“苗女刺绣巧夺天工,湘绣苏绣比之难以免俗,具有很大的商业开发和前景。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 ·满族 ·回族 ·苗族 ·维吾尔族 ·土家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布依族 ·侗族 ·瑶族 ·朝鲜族 ·白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黎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仡佬族 ·东乡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佤族 ·纳西族 ·羌族 ·土族 ·仫佬族 ·锡伯族 ·柯尔克孜族 ·达斡尔族 ·景颇族 ·毛南族 ·撒拉族 ·布朗族 ·塔吉克族 ·阿昌族 ·普米族 ·鄂温克族 ·怒族 ·京族 ·基诺族 ·德昂族 ·保安族 ·俄罗斯族 ·裕固族 ·乌兹别克族 ·门巴族 ·鄂伦春族 ·独龙族 ·塔塔尔族 ·赫哲族 ·珞巴族 ·汉族

风俗习惯 2013-11-08 19:09:35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饮食文化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饮食文化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饮食文化 云南地区苗人多吃菜饭,即将玉米面拌水反复蒸制,拌入青菜再蒸,香且软。养面多蒸粑粑、烤粑粑,做疙瘩面汤、凉粉。邱北苗人多吃米面饭,将大米与养面混合蒸饭吃。也吃燕麦(大麦)炒面、糯高梁粑粑。贵州苗民大米是主食,杂粮比重不大,但黔西北地区多食玉米、养麦、燕麦、马铃薯。湘、黔、桂一带的人好吃乌米饭(用南浊的茎叶捣烂债计,拌到糯米中蒸制,饭粒乌亮)、粽子。黔东一带人好用野生植物的花、叶染成五颜六色的糯米蒸成饭,称“姐妹饭”,在过“姐妹节”时吃。湘西苗家早餐和午餐称做“吃茶”,平日以素食为主。 苗族喜爱用盐和茶油。贵州一带苗民多吃酸辣汤菜。烹调方法多为煮或烤。因历史上受缺盐之苦,好腿酸菜。坛腿酸菜就有2O多种,例如盐酸、糟辣、酸辣等。以各种蔬菜、辣椒、糯米为主料胸制的酸菜,可生吃,也可熟食。酸场煮鱼是苗家风味名菜,就是用酸汤煮制鲜鲤鱼。云南一带喜欢用嫩玉米或竹笋壳加米汤放坛中捂酸成酸汤,用酸汤煮鱼伞肉,或与辣椒、盐一起泡饭吃,开胃助消化。贵州南人善将鱼或肉腊制或掩制。喜欢做酸鱼或酸肉。据说苗家常以膨酸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足情况。胸鱼是将鲜鱼剖洗净,揉进盐、辣椒粉,烘烤至半干,密封坛中发酵,食用时清蒸。香茅草烤鱼也很有名,将巴掌大的鲜鱼剖洗净,用葱、姜、蒜、辣椒、花椒、油、盐等调成酱状物,塞入鱼腹,外裹香茅草,文火烘烤而成,皮黄骨酥,别有风味。湖南苗家年节吃肉食品多分部位烹任,例如头、爪做一碗,肝、舌、肥肉、瘦肉各做一碗等等。云南一带苗家吃狗时,先将狗用棒敲死,用火烧掉毛。用狗胆拌狗肝吃,狗肚子、肺、肠子煮制后剁细与狗血一起炒,拌入薄荷吃。狗肉要先在土里埋1个小时去掉腥味再煮制。杀了羊后,吃法与狗的相似。鲜羊血往往拌入熟肝、肚、肠及作料生吃。苗族大多会制做辣椒骨,既可佐餐,也可做调料。其做法是以猪骨头、辣椒、姜、盐、米酒等青烂发酵而成。鲜辣甜酥,香味趋郁。 苗家还擅于制做豆鼓、豆腐、灌肠、面酱等。好吃火锅,每有佳品,必架起小锅,放进蔬菜、肉、豆腐等,边涮边蘸辣椒盐水吃。 采集野生植物也是副食品的重要来源。例如野汉菜、野辣椒、牛百头菜、马蹄菜、毕蛇菜、野三七、多根、野墓头、养菜、鸡窝菜等或煮或炒,可单吃也可与肉一起煮制。苗家日常好饮生水,据说是嗜辣太甚,生水可解体内火毒。或饮酸菜汤泡井水。爱饮酒。一般家庭能自制酒曲。用糯米、玉米、高梁等酿出甜米酒、泡酒、烧酒、窖酒。 茶是苗族人待客的饮料,茶的种类也很多。湘西苗家多用油茶待客。做法是把五米、黄豆、蚕豆、红薯片、麦粉团、芝麻、糯米分别炒熟,用茶油炸一下,存放起来。客人到来,将各种炸品及盐、蒜、胡椒粉放入碗中,用沸茶水冲开。客人必须连喝4碗。有的地方是另一种做法,即把油、盐、姜、莱同炒,再加水煮沸,滤出渣滓,然后在碗内放玉米、黄豆、花生、米花、糯米饭、豆角、红薯丁、葱、蒜、胡椒粉等,冲入沸茶水。不但喝茶,还要唱茶歌。喝茶时,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则主人会一直请你喝下去。湖南绥宁县一带苗家多请客人喝“万花茶”。用冬瓜、桔子、南瓜一类的瓜果雕成花、鸟、禽、鱼等形状,经过数道工序制成香、脆、甜的食物。饮用时,取几块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待客时,男女客人分开吃。长者先开杯,佳肴必先敬客。吃鸡时,鸡翅敬客人,鸡头归长者,鸡爪归小孩吃。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争相宴请。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遇到过苗年一类的盛大节日,主寨方家家户户都做迎客准备,将酒放到芦望场或铜鼓坪上,把客人拥到寨里,由两人举牛角劝饮,鼓乐齐鸣,客人要一饮而尽。客人进家门时要饮“进门酒”,入席时要饮“转转酒”、“劝杯酒”、“双杯酒”等,还要唱助酒歌。桂北地区苗家待客更热情,若客人赶上田头烤鱼尝鲜时,分给你的食物必须吃完,不得求助别人,吃到肚胀后才开始喝酒,敬酒必敬肉,看着客人欲咽不下,欲吐不能的狼狈样,人们会“呜依、呜依”的叫(意思是“好啊”)。 春节是苗族最大的节日,除夕晚祭祖前要先用一碗饭喂狗。吃饭时不能用汤泡饭吃,认为这样来年会遭水灾。正月十五又称猪头节,杀年猪留下的猪头这时吃。八月尝新米节。山区风多易发生火灾,每年夏季过“砍火星节”。过劳年各地日期不一,多数人农历正月过,有的在收获粮食后过,称过年为“吃年”,食品极为丰富。贵州中部地区苗家每年三月至六月过捕鱼节。另外每年小暑前的辰日至小暑后的已日是湘西苗族的封斋日,这其间,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降灾祸,但猪、牛、羊肉仍可食。过年的时候苗家人就会自发的聚在一起,把一年的收成当成祭品来祭拜祖先,感谢在过去的一年由于得到祖先的保佑才能得到大丰收,同时也祁求上苍,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让粮食大丰收,也方便物品互换。这是几百年来苗族同胞不变的风俗。 最值得一提的苗族习俗是杀年猪。猪肉一般都会拿来腊,猪肠拿来做腊肠,留作第二年的食物,而其它下水会拿来做为过年吃的食品,猪的骨头拿来做辣椒骨,因为苗家人居住的地方很高,每天都要劳动,所以不能经常下上购置食品,辣椒骨就成为各家各户家里必备的食品,他们的菜谱也很简单,一个大锅,里面放的全是自家种的蔬菜,全是用水煮,没什么油水,旁边就放着一大碗辣椒骨,也就当做是蘸点荤了吧!很是开胃。 苗族特色食物 苗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盐粘捞”。此外,油炸蜂蛹、苗族酸汤鱼、苗族腌鱼等也别具风味。 苗族祭祀饮食 苗族是一个善于狩猎的民族,对山神等自然神祗的崇拜尤盛。因此,民族饮食文化中祭祀的饭菜,则多以鸡、蛋为主,并且在祭祖,特别是上山打猎或出远门均要占卜,吉则行,凶则止。苗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粮的民族,用水酒接待贵客,以鸡、鸭为招待客人的佳肴,而鸡心和鸭心又被看成是最贵重的部分。只要你为苗族人民做了好事,逢年过节,或是遇到结婚造房,他们就把你请到家里,杀鸡宰鸭,款待一番。吃饭时,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者用筷子把鸡、鸭心拈给你。但是,你不能马上吃悼,必须接苗家的风俗习惯同在席的老人分享,否则,你就失去了苗族人民的信任。家中吃饭时,公公与儿媳、兄长与弟媳不许同坐一条板凳。

饮食文化 2015-12-27 14:53:34  
苗族黄茶的功效与作用

苗族黄茶的功效与作用

苗族黄芪是一种发酵茶,也是苗族最有名的地方特产,这种茶的加工方式与绿茶十分相似。但比绿茶加工却多出了一道闷黄的工艺。黄茶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比较高,促健功效出色,是一种难得的养生保健茶,下面是我对它功效与作用的具体介绍,对苗族黄茶有兴趣的你们可以重点了解一下。 苗族黄茶的功效与作用 1、促进消化 苗族黄茶属于发酵茶的一种,它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酶类成分,这些物质可以调理人类的脾胃,能提高脾胃消化功能,也能促时胃酸分泌,能加快身体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对人类的消化不良有很好的预防与缓解作用。 2、减肥瘦身 苗族黄茶还是一种减肥茶,它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分解人体内的脂肪,可以加快人体组织细胞的代谢与再生,另外黄茶中的酶类物质,还能清除身体内堆积的脂肪,它能加快人体代谢,也能减肥瘦身。 3、补充营养 补充营养也是苗族黄茶的重要作用之一,这种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与氨基酸,还含有丰富的可溶糖与维生素,它们都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时必须的营养成分,人们平时多喝苗族黄茶能为身体补充营养,也能促进身体代谢提高人体素质。 4、预防癌症 苗族黄茶还能预防癌症,它含有的茶多酚以及黄酮类物质都是天然的抗癌成分,另外它含有的微量元素硒还能抑制人体内致癌物质的生成,也能预防人体组织细胞癌变,所以平时多喝一些苗族黄茶能有效预防癌症发生,而癌症患者喝黄茶则能防止癌症扩散,能减轻患者痛苦。 

茶道文化 2018-04-26 10:03:2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