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即明武宗,他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年号正德。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受《游龙戏凤》等文艺作品和野史影响,明武宗朱厚照的名声实在不怎么好。事实上,如果要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之中挑选一位争议最大的帝王,明武宗朱厚照绝对是有力竞争者之一,在其十六年的皇帝生涯中,时而英明神武宛如一代明主,时而又荒诞昏庸堪称无道昏君,堪称矛盾的综合体,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至今也无人能下结论。 年少即位在位十六载,时而昏庸时而英明 朱厚照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的长子,作为历史上唯一一对遵循“一夫一妻制”的帝后,朱佑樘和张皇后共育有两子一女,可惜的是次子朱厚炜和女儿朱秀荣皆早夭,也就是说朱厚照不仅是明孝宗的嫡长子,而且也是唯一的儿子。 少年时期的朱厚照还是相当聪明的,其从八岁开始出阁读书,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够很快学会。不过,就像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孩子总是免不了有贪玩的习性,而其身边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称“八虎”)为了讨好这个未来的皇帝,便每天给其进献鹰犬、歌舞、角抵等玩物,久而久之便使其养成了贪玩的性格。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驾崩,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照即位。虽然有这么一个大的国家需要管理,可是身边聚集的“八虎”刻意讨好,朱厚照一时间哪里能够改掉贪玩的毛病,然而明朝的大臣又是除了名的不怕死,英国公张懋、大学士刘健、吏科给事中胡煜等人便开始频繁上书劝谏。 当时顾命大臣刘健进谏要求武宗做到以下几点:一无单骑驰驱,出入宫禁;二无频幸监局(内官太监办事机构),泛舟海子(京郊游览胜地之一);三无事鹰犬弹射;四无纳办侍进献饮膳。可十五岁的孩子正是逆反心理极强的时期,结果非但没有将朱厚照劝回头,反而导致君臣关系极为紧张。 朱厚照成为皇帝之后,“八虎”更是肆无忌惮,在他们的怂恿之下,朱厚照也是越玩越离谱,在宫中模仿街市、妓院兴建了一片坊市,朱厚照则扮作客人挨家挨户欣赏玩乐,大臣们一看这还得了,在顾命大臣李东阳、谢迁、刘健的带领下,群臣的劝谏奏折雪花一般飞向了朱厚照的桌案,谢迁、刘健更是以告老还乡相威胁,结果朱厚照在刘瑾等人怂恿下,不仅惩处了劝谏的臣子,更是同意了谢迁、刘健的请辞。 群臣失去领头羊后,更不是“八虎”的对手,之后刘瑾又为朱厚照兴建了专供其玩乐的豹房,此后朱厚照大半时间都在豹房生活,之后朱厚照身边又先后出现了佞臣钱宁和江彬,更是带朱厚照胡作非为。 从以上来看,明武宗朱厚照简直就是个无道昏君,然而其在大事上,却又不是那么完全昏庸,相反反而有那么一丝丝的明君味道。 个人认为,朱厚照的本性或许并不坏,而且相当聪明。例如当时浙江钱塘发生命案,死者身中五刀,刀刀致命,而钱塘县令却断定此人乃是自杀,上报刑部后,刑部认为案理不通,驳回重审。然而,杭州府重审后仍以自杀身亡上报,刑部再度驳回并报送大理寺,以致此案最终传到了耳中,正德听后便勃然大怒,说道,“岂有身中五刀自毙者?欲将朕比晋惠乎?”下旨严查杭州知府和钱塘县令,最终查明真凶乃是钱塘县令的妻侄。 再如应州大捷,明武宗酷爱军事这是众人皆知的,虽然他不顾大臣劝阻巡视边塞有那么点不知轻重,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看上去有那么点可笑,但从“应州大捷”的指挥调度来看,朱厚照显然是知兵的。而且,自古御驾亲征者不少,但像朱厚照这样亲临前线,甚至手刃一名敌人的帝王却少之又少,而像他这样生于宫廷,又长于宫廷的王朝中期帝王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的更是凤毛麟角。 综上所述,朱厚照固然荒于朝政、一生贪杯,尚武无赖、贪玩好色,但其在大事上却又刚毅果断,诛杀刘瑾,平定安化王、宁王叛乱,御驾亲征大败蒙古王子。其实,明武宗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还算不上是个昏君,说到底不过是位太过个性、贪玩的帝王罢了。 朱厚照去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剿灭宁王叛军班师中的朱厚照,一路游山玩水、磨磨蹭蹭的行往京师,抵达清江浦时,朱厚照兴致一起,又跑去当了一把渔夫,结果不慎掉入水中,虽然太监和侍卫们迅速将其救起,但朱厚照还是就此一病不起。 次年正月,在军队的护送下,患病的明武宗朱厚照返回京师。正月十四日,在南郊主持大祀礼的朱厚照突然口吐鲜血,瘫倒在地,竟然再也没有爬起来。同年三月,明武宗驾崩于豹房,终年三十一岁。 关于朱厚照的去世,《明史》中仅仅记载道,“丙寅,崩于豹房,年三十有一”,至于朱厚照到底是因上次落水而久病不愈,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却是谁也说不清楚。目前关于朱厚照去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说法一:身体亏空久病不愈。《武宗实录》中有““(朱厚照)终日酣酗,其颠倒迷乱,实以此故”,《明史》中又有“(朱厚照)每夜行,见高屋大房即驰入,或索饮,或搜其妇女,民间苦之”,可见朱厚照不仅极为好酒,且好色无度。 因此,有观点认为,明武宗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子,导致其身体抵抗力极差,不慎落水只是诱发其身体病变的诱因罢了,最终导致其去世的,还是因酒色导致的亏空,这才是其患病长达半年,最终去世的原因。不过,《明史·江彬传》中有“(十四年正月)东西游幸,历数千里,乘马,腰弓矢,涉险阻,冒风雪,从者多道病,帝无倦容”的记载,朱厚照的这种表现,又哪里像是身体亏空的样子。 说法二:因患肺炎而不治身亡。这种观点认为,朱厚照不慎落水之时,正是秋风萧瑟的季节,而当时明朝又处于小冰期,气温本就较低,落水后水呛入肺,再加上骤然落水后的惶恐惊悸,极可能引发了肺炎。 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即使医术再高明的圣手,也只能束手无策。而明武宗从不慎落水,到最终病逝,患病长达半年,因此有人推测,明武宗的肺炎极可能转变为了更为致命的肺结核,即古时常说的肺痨,以致最终不治身亡。 说法三:因血吸虫感染身亡。这种说法认为,朱厚照落水后极可能感染了“血吸虫病”,这是一种人畜之间能够相互感染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且最易感染的人群便是十五岁至三十岁的男性,且这种病的最初症状便是发热、怕冷、咳嗽、胸痛,这与明武宗朱厚照患病初期的症状极为相似。在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血吸虫病”被误诊为风寒之症也是极有可能的,药不对症之下,不治身亡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血吸虫病”的易感染季节是夏天,而明武宗朱厚照落水却是在九月,而且朱厚照落水的地区也并非血吸虫疫区,因此感染的几率并不大。而更为重要的是,因“血吸虫病”致死需要经常接触疫区的水,而朱厚照却仅仅落水一次,因此朱厚照因“血吸虫病”去世的可能性极小。 说法四:被文官集团害死。明武宗朱厚照之所以备受争议,除了他自身的所作所为之外,更多源于他和文官集团的矛盾。如上所述,朱厚照是位个性极为强的皇帝,而明朝文官集团对皇帝的限制和约束又极为严格,这造成了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明武宗朱厚照极为重视军权,不仅自封大将军朱寿,而且还提拔重用了江彬等武将,从而将兵权重新掌握在了手中,这同样引起了文官集团的警惕。 这一点从关于应州大捷的离奇记载,以及朱厚照不承认王阳明平叛功劳等事件便可看出,并认为朱厚照平叛之后之所以久久不愿返回,便是为了逃避文官们的制衡。同时,朱厚照在患病之后,曾明确要求更换太医,并且要求从民间选拔名医,但却被杨廷和所拒绝。因此,这种观点认为,明武宗朱厚照之死极可能源于他和文官集团的矛盾,且有观点将矛头直指内阁首辅杨廷和。 如上,虽然种种迹象表明明武宗的死极为蹊跷,但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真实死因,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根据现有资料,以上四种说法中,个人认为第二种和第四种可能性最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子业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暴君,南朝宋第六位皇帝,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古代皇权社会,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由于大权在握,因此一个皇帝是英明神武,还是昏庸无道,很大程度源于皇帝自身的道德修养。因此,在古代的数百位帝王之中,诞生了不少荒淫无度的无道昏君,然而即便如此,像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这样荒淫无度、荒诞昏聩的皇帝,却也极为罕见。 刘子业生于元嘉二十六年正月十七日(449年2月28日),其父刘骏乃是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刘子业四岁那年,太子刘邵弑父称帝,其父刘骏率兵讨逆,同年四月攻破建康后称帝,立刘子业为太子,次月擒杀刘邵和次兄刘濬,随后平定天下。 虽然孝武帝刘骏对刘子业寄予厚望,对其教育极为上心,但刘子业自小便性格偏激,因此时常遭到孝武帝的训斥。可惜的是,刘骏刚刚平定天下,自己太过忙碌,并没有太多的时间管教太子,再加上刘骏去世太早,导致刘子业就此彻底放飞自我。 大明八年(464年)闰五月十六日,刘骏病逝,十五岁的刘子业即位,由于其太过年轻,因而未能亲政,朝政大权皆掌握在深受刘骏重用的戴法兴手中。然而,戴法兴倒也没有辜负刘骏的重用,在处理朝中大事的同时,还时常对刘子业予以规劝。 即位之初,刘子业可以说对戴法兴是既忌惮,又痛恨,直到听到民间传言戴法兴才是真天子,而自己只是赝天子后,刘子业一怒之下于永光元年(465年)将戴法兴免职,不久又派人将其赐死。而正是处死戴法兴,不仅让刘子业意识到了自己的权力,同时也等于解开了其身上的枷锁,自此他开始全方位地放飞自我。 我们且来看看,刘子业在位期间,都做了哪些荒唐事。 1、荒淫无道,毫无底线。历史上好色无度的皇帝有不少,但能达到刘子业这种不顾廉耻、不知避讳,连亲属也不放过的却也极为罕见。 刘子业看上了自己的亲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便于景和元年(465年)趁着其入宫之,强行与姑姑发生关系,之后更是将其纳入宫中封为了谢贵嫔。之后,为了掩人耳目,他又杀死了一个宫女,送还给了姑父、卫将军何瑀之子何迈,对其称刘英媚已死。何迈对此极为不满,便意图趁其出游将其废掉,结果因计划泄露而被杀。 为了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刘子业甚至命令宫女们在宫中裸奔、嬉戏,有胆敢不从者便当即杀死,甚至在当着叔叔建安王刘休仁的面,让左右侍臣奸淫其生母杨太妃。 景和元年(46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将所有妃子、公主召集起来,然后强迫左右侍从侮辱奸淫她们,刘子业叔叔南平王刘铄的妃子江氏不从,刘子业便杀了江氏的三个儿子,又将江氏抽了一百鞭子。 此外,刘子业还与自己的亲姐姐刘楚玉有染,而刘楚玉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她向刘子业抱怨道:弟弟你都有那么多嫔妃,可我只有驸马一个。于是,刘子业便给姐姐找了三十个男宠伺候她。 2、极度凶残,随意杀戮。刘子业因为狂悖无人君之道,随意杀害朝中大臣,引发朝政急剧动荡,于是便也开始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被取代,而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又开始折磨起了自己的叔叔们。 他先是命人将自己的叔父们全部囚禁在宫殿之中,如此还不满足,他又将身材肥胖的叔叔建安王刘休仁、湘东王刘彧、山阳王刘休祐和东海王刘祎用竹笼装起来,分别称他们为“猪王”、“杀王”、“贼王”和“驴王”,并命人在木槽中放进各种杂食搅拌成一团,然后在地上挖坑,将叔叔们放进去,将木槽放在他们面前,命令他们像畜牲一样地用嘴去槽中吃食,幸好刘休仁还算有才智,几人这才得以苟延残喘。 刘子业因为自己无子,在得知叔叔刘蒙的妾室怀孕后,便在其临产时将其接进后宫,希望生下男孩后将其立为太子。刘彧因为违背刘子业的旨意,刘子业于是下令将其剥光,捆了他的手脚,用棍杖从手脚内穿过,派人交给太官想要将其杀死,幸有刘休仁劝说,这才得以免死。 由于刘子业太过荒淫无道,曾受刘骏遗命辅政,但因畏惧戴法兴而主动退到幕后的叔祖江夏王刘义恭也看不过去了,想要将其废黜。刘子业得知消息后,遂派人将其杀死,并剖开肠胃,挖出眼珠,以蜜浸泡用来做“鬼目粽”。 3、羞辱祖宗,毫无孝道。景和元年(465年)八月,刘子业命令在太庙另外绘制祖先的画像,画成之后,他进入庙内观看,毫无敬畏之心的指着画像逐个点评,说曾祖父宋武帝刘裕“他可是一位大英雄,活捉了几个天子”,说祖父宋文帝刘义隆“可惜晚年被儿子砍了头”,又说父亲宋武帝刘骏“是个大酒糟鼻子,可现在怎么没有了?”说完还叫画师将刘骏的酒槽鼻给补上了。 皇太后病重之时,派人召刘子业前来相见,刘子业却说,“病人间多鬼,可畏,不能去”。气的太后对侍从说道,“拿刀来,剖开我的肚子,看看我怎么会生这种儿子”。 刘子业的胡作非为,不仅导致大臣和亲族人人自危,就连他的亲信也担心哪天被杀,结果导致刘子业陷入了众叛亲离。景和元年(465年)十一月,刘子业的叔叔湘东王刘彧与亲信阮佃夫、王道隆、李道儿,以及刘子业的亲信寿寂之、姜产之等十一人联络谋划共同废掉刘子业。 同年十一月三十(466年1月1日)夜,巫师诱骗刘子业说华林园竹堂有鬼,刘子业便亲自到华林园竹林堂射鬼,结果被亲信寿寂之和姜产之联手杀死,年仅十七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后晋高祖石敬瑭本是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重贵,为了能过一把开国皇帝的瘾,竟然以称儿称臣、割让幽云十六州为代价,换取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的支持,最终得以击败后唐末帝李从珂,建立起后晋帝国。正因为石敬瑭得位不正、卖国求荣,并给中原留下数百年的大隐患,所以后世对这位“儿皇帝”深恶痛绝。 然而石敬瑭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位子却坐得并不舒心,对外要应付契丹主子永无止境的勒索,稍微不遂其意,便会遭到对方的苛责,简直窝囊到了极致;对内则要面对藩帅们接连不断的叛乱(后晋立国6年时间里,陆续发生藩帅张丛宾、范延光、安重荣、安从进等人发动的叛乱),整日里忙得焦头烂额,显得非常狼狈。 内忧外辱的局面让石敬瑭心力交瘁,在龙椅上勉强坐了6年时间,最终在天福七年(942年)六月忧愤而死,终年51岁。石敬瑭临终前,将幼子石重睿托孤给宰相冯道,希望后者能尽心竭力地辅佐幼主。然而石敬瑭刚死,冯道便与禁军统领景延广采取行动,以国家危难需要长君为由,擅自拥立石敬瑭的侄儿石重贵为帝,是为晋出帝。 石重贵登基后,面临的形势比叔父更加危峻,因为此时朝野内外反契丹情绪非常浓厚,要求停止向对方称臣、自主决定国家事务的呼声日渐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若石重贵不改变叔父在位时的国策,恐将很快失去合法性。而相对于叔父,石重贵并没有足够的威望压制藩帅们,一旦举措失当,甚至还会有被取代的危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重贵听从景延广的建议,决定只对契丹称孙不称臣。后晋国策的急剧转变让耶律德光很是愤怒,为此屡次遣使来责难、威胁石重贵,希望他不要“玩火自焚”。然而考虑到强大的民意,石重贵君臣哪敢让步?非但如此,此时已执掌军政大权的景延广为了给本方壮胆,还向契丹发出赤裸裸的战争叫嚣,宣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 翁若要战则早来”(见《旧五代史·卷八十八》)。 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双方之间除了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再没有其他的办法。于是从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开始,契丹正式出兵南侵,两国间就此爆发大战。前两次战事,尽管后晋出现指挥无能、用人不当、号令不灵的问题,但依靠中原军民的殊死搏斗,还是成功挫败契丹大军的进犯,也使得石重贵的威望达到顶峰。 然而在取得短暂性的胜利后,石重贵不仅失去对劲敌应有的敬畏心,而且开始变得骄纵堕落,整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仅如此,为了筹集军费及满足享受,石重贵甚至在大蝗大旱之年,还派出恶吏分道搜刮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天下匈匈,由此给心怀叵测的藩帅们提供了取而代之的良机。其中,篡位之心最强烈的,莫过于石重贵的姑父、天雄军节度使杜重威。 开运三年(946年)十月,石重贵任命杜重威为主帅,倾尽全国十万精锐北伐契丹。然而杜重威进入辽境后却避敌不战,在坐困中渡桥多日,并得到耶律德光允诺立其为帝的情况下,与副手李守贞一起胁迫将士们投降契丹。就这样,十万晋军没做任何抵抗,便都成了契丹的俘虏。十万晋军投降契丹的事迹,可见杜重威的自述“臣等以十万汉军降于皇帝,不免配借,臣所不甘”(见《旧五代史·卷一百九》。此处的皇帝,即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接收十万晋军后,便派降将张彦泽为前锋南下,随即又亲率大军进逼后晋的都城大梁。此时,后晋已经无兵可用,导致大梁城变成不设防的城市,所以张彦泽的军队抵达城下后,很轻易地便从封丘门斩关而入。石重贵见大势已去,便想着自焚殉国,结果被侍从劝阻。石重贵自杀不成,只能奉表向契丹求降,时在同年年尾。至此,立国仅十年的后晋灭亡。 石重贵投降后,虽然侥幸地保住性命,但却被耶律德光发配到千里之外的黄龙府,与之同行的,还包括李太后、妃嫔、皇子公主及部分内监、宫女、朝臣。石重贵一行到达黄龙府后,又经历数次迁徙,最终被指定居住在建州。由于契丹不提供食宿、资财,所以石重贵等人在此建造房屋、分田耕种,过上了农夫农妇的生活(“帝乃令一行人员于寨地内筑室分耕,给食于帝。”见《旧五代史·卷八十五》)。 石重贵在辽国生活了28年时间,期间遭遇契丹皇帝、皇族的连番洗劫,不仅宠姬赵氏、聂氏被抢走,就连公主、皇子及宫人们也被悉数霸占。此情此景,石重贵虽然悲愤不已,但也是无计可施。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石重贵病死在建州,时年61岁。总结一下石重贵亡国后的遭遇,怎能用“荒诞”、“窝囊”四个字概括得清楚?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