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董仲舒
董仲舒简介(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简介(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儒客大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大一统 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 “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核心。他根据'大一统"的普遍法则,提出了思想也要"大一统"的论点。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只要不是在六艺之列的,(所谓“六艺”,就是过去读书人必备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和孔子那一套儒家思想的人。都不许其发展下去,不允许和儒家思想一起存在。那些乱七八糟的教派和学说就不会再来迷惑百姓,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才能显示出地位。老百姓也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育子孙后代"。只有思想统一才能有统一的法度,百姓才有行为的准则,这样才能维护与巩固政治的统一。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思想应该统一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上,百姓也知道该遵循什么,怎么做了。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天人感应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政治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政治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用"天"来限制他。 当时董仲舒为什么要采用"天人感应"的形式来戒惧皇帝呢?原因是: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董仲舒就采用了"天"来限制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限制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 以德治国 西汉王朝统治人民虽然奉行黄老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因袭秦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武帝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董仲舒认为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上疏汉武帝"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这些主张,首先,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其次,暂时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阶级专政,防止社会进一步动乱,防止农民起义。董仲舒吸取秦灭亡教训,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提倡德治,革除秦时的弊政,进行"更化"。他"更化"思想,就是以儒家的礼义仁德来限制对人民剥削,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他认为,严刑峻法,给统治阶级带不来稳定的统治秩序,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资讯百科 2023-01-07
董仲舒强调,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董仲舒强调,董仲舒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董仲舒董仲舒强调,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最著名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之一。历史上,对董仲舒的评价很复杂,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我们先来看看立场完全不同的两首诗: 第一首是唐代诗人罗隐写的董仲舒: 灾变儒生不合闻,谩将刀笔指乾坤。 偶然留得阴阳术,闭却南门又北门。 这个评价不高,直接把董仲舒说成了提倡阴阳灾变学说的神棍。 我们再来看看宋朝诗人徐钧写的董仲舒: 三策前陈语漫详,外迁一再相骄王。惟馀正谊兼明道,此传流传万古香。 这个评价很高,说董仲舒是流传千古的大思想家。 在我看来,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董仲舒既是功臣,又是罪人。说他是功臣,是因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让儒家学说在诸子百家的竞争中得以胜出,成为影响中国文化近两千年的主流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说他是儒家学说的罪人,是因为董仲舒修改了先秦儒家学说的精意,引发了儒学的重大转向,让原本基于人伦关系的先秦儒家学说宗教化神学化,可以说是儒家学说的异端。 那么,董仲舒到底有哪些核心思想呢?简单论述如下: 1.天人合一学说和人副天数的学说。董仲舒认为,天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据和总根源,是一切道德和价值的终极根据,是人产生的理由。天还有道德属性和情感属性。董仲舒认为,人有爱乐严哀等四种情感,天也有,与这四种情感相对应的就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就是说,人的情感和天的四季变化是相对应的。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生的,当然,也是父母生的。那么董仲舒如何解决这个逻辑上的难题呢?董仲舒认为,我们人是父母生的。但是父母可以生出人,但是生不出人类,而人类就是天生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是人的祖宗,是曾祖父。董仲舒考察了人和天的相似之处后,惊奇地发现,原来人是按照天的样子创造的——人的头是圆的,就像是天圆一样,人的骨节有366块,天有366天。人有大的骨节12个,天有12个月。如此看来,人就是按照天的样子创造出来的,这叫做人副天数。 2.天人感应学说。既然人是天生出来的,那么人和天就有了相互感应的可能。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体内也有阴阳。比如你阴天下雨会关节炎,那是你体内的阴气和天的阴气互相感应的结果。这是在身体上的感应,在社会生活中的感应是如何表现的呢?董仲舒认为,要是人间太平,那么天就光风霁月天朗气清,要是人间不太平的话,统治者没有治理好天下,那么天就会降下灾祸来警告你,比如地震、干旱、火灾等异象。这等于上天在警告统治者,要好好对待人民,好好治理国家,要是统治者还不警醒不收手,那天就会割掉你的命。这一点和墨家的天志明鬼的观点是类似的,主要是建立一种限制君权的力量,不过主要是吓唬人! 3.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三纲伦理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不是董仲舒的发明,而是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阴阳家。但是董仲舒把阴阳家的五行学说作了顺序上的修改,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既相生又相克,从而让五行学说成为支配世界发展的总的力量。董仲舒还把阴阳运用到人类生活中,他认为强势的人或事物属于阳,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或事物属于阴。比如君主、父亲、丈夫属于阳,而百姓、妻子和儿子就属于阴,从而建立了三纲的学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属于阴的必须听属于阳的。从而建立起一个等级严密的社会伦理结构,这个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原来孔子和孟子的一点点反抗精神,就这样被董仲舒给弄没了! 董仲舒为什么会提出“大一统”? 一、“大一统”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并不是董仲舒独有的见解,它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比如在《春秋公羊传》就有表述。 春秋公羊传 大一统的主张是春秋时期的多家主张,现在有人认为它属于法家,根据“道法同源”,那么是不是认为道家也有这种思想?荀子也是主张大一统的,孔子也有说法“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可见儒家也是坚持大一统的。而纵横家的各种道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大一统。说个偏门的,农家也是主张大一统的:凡是开展农业的地区都应该大一统。 可以认为,春秋大一统是春秋时期经过中华长期思想碰撞,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大一统是中国特色,是中国区别其他国家的显著文化特质。 二、时代选择了董仲舒董仲舒是汉代人,正巧遇到了汉武帝,推举起了他的学说。事实上,若是董仲舒不说,在当时也有“宋仲舒”“张仲舒”会说,因为汉武帝是一定需要“大一统”学说。 董仲舒 三、历史上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真正贯彻大一统的时代有汉朝、唐朝、明朝和清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一统”是华夏民族的主张,有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并没有“大一统”概念。 1.汉朝 汉朝所谓统一天下的时候,虽然击败了项羽,实际上北方有匈奴,南方有南越。那么凭什么认为汉朝是大一统王朝呢?答案是汉朝皇帝有天子身份,这就是汉武帝要推崇董仲舒“大一统”的原因,也因此推崇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等一系列主张。 在汉朝,匈奴首领是“单于”,是天子的意思。汉匈战争,本质上是争夺“天子”之位。战争结果是匈奴放弃了“单于”,改称“可汗”。相当于放弃天子,改称国王。自此“天子”一脉在汉人手里。 冒顿单于 南越是服从大汉王朝天子身份的,所以汉朝对于南越是“徐徐图之”。这也为后来奠定一个基础:若只称王、不称天子,在特定历史条件是不会受到惩罚的。 2.三国 三国本质是曹刘两家挣天子位,孙吴是独立。需要注意的是,孙权虽然是皇帝,但是从来没承认过自己是天子。 曹操的后代曹丕的帝位是禅让 在三国时期有个特殊的存在:高句丽。高句丽是中国少数民族,但是他们没参加春秋大一统讨论,所以没有“大一统”这个概念。所以高句丽国不支持大一统,却无时无刻不追求扩展地盘,所以经常被打败,其中有汉军,有魏军。这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强大力量,远不是偏域小邦可以理解的。 3.五胡乱华到隋 五胡乱华,从天子身份,只有北魏和东晋是有这个地位的。所以最后北方统一与北魏,东晋宋齐梁陈是一脉。北魏到隋其实是一脉相承,只是天子人家换了而已。 隋有个特殊身份:天可汗,等于是再次有了草原天子身份。这个身份其实在北魏时期就有了,北魏时期的天子对手除了南方诸国,其实更重要的是草原柔然。只是因为柔然没有“大一统”概念,长期没有强大。在北魏和柔然争斗中,柔然败于内乱突厥。 北魏花木兰抵抗的就是柔然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北魏东晋,其他国家大部分属于独立,最后被历史淘汰。最典型的是五个燕国,武将能打没用,最终被历史淘汰。需要注意的是,羌族此时建立了凉国,也是独立。 4.唐 唐是一个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需要注意的是,唐更多运用的是天子身份,所以辖地很多国家,但是也归大唐疆域。最典型就是渤海国,他们是高句丽的后人,因为没有春秋大一统的概念,再次独立,但是归属于唐朝。 大唐自李世民后就有天可汗的称号 5.辽宋金 辽宋时期,辽宋是兄弟之国,辽为天下正统,是天子,但是辽宋都是皇帝。宋表示不服,提出三国正统是刘备的概念。 在辽宋时期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其他民族也纷纷独立,但是因为当时没有天下一统,所以他们的独立也有法理性。有的回归一统,比如钱越国归于宋。有的就是独立,但是不称天子,比如西夏,他们是五胡时代羌人一支。 澶渊之盟表明辽宋是兄弟之国 金国的人大量是高句丽、渤海国的人,大概是千年失败吸取教训,在这个时期,金国也开始天下一统。这为后来清的一统天下做了极好基础。若是金国始终藏在北方,恐怕就算是岳飞去世,不久以后也会有汉人带兵北上推翻他们。但是因为金国有了“大一统”的概念,从此走上了和高句丽和渤海国完全不同的道路。 6.元 元统治时期不到百年,不认为是大一统王朝。成吉思汗肯定没有天子身份,成吉思汗是拥有四海的汗,只有陆地,没有天。但是忽必烈的大元帝国是有天子身份的,大哉乾元说的就是天的意思。 大哉乾元就有天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元在明朝并没有消失,在北方一直有北元,就是因为是忽必烈的后代身份,所以一直保有天子身份。 7.明清 明的法统来自于百姓,农民扶持起来了朱元璋,属于典型的民间身份。需要注意的是,明并不追求土地一统,而是追求天下一统,所以明并没有灭了蒙古,而是希望蒙古称臣纳贡。所以有明一代,就算是打蒙古也没有灭族,而是希望称臣纳贡。 隆庆和议后明蒙关系和谐 清的土地上的人是高句丽、渤海、金的后人,但是在皇太极时代追求了大一统。所以皇太极取得北元大汗印后,继承了北元的天子身份。自此清朝开始强大,明清之争也从地方平叛变成了明清争正统。 皇太极的帝位正统源自于北元 寒言冰语在中国,大一统有几个特点: 1.最高身份。大一统的思想来源于春秋战国,那个时期没有皇帝。所以大一统时代最高身份是天子,而不是皇帝。 2.法统依据。大一统的来源一定合法。在中国法统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是儒道墨法尊崇的继承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自下而上是农家的农民,农民支持的人也有法理依据。 3.时间限制。若是只有暴力,那么他是很难实现大一统的,就算他统一天下,时间也会很短。 4.大一统的方式。在中国大一统的方式有几个:一统天下是;但是未能一统天下,也会以正统认证的方式选择正统王朝。 本质上,大一统是春秋时代天子概念的延伸,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天子的概念是来源于天,是中国这片土地传承了超过6000年的概念。 西水坡大墓表明天下含义有6000年以上 一直以来,西方都有疑问:为什么欧洲没有强大帝国,而东方有。确实是,西方国家有罗马帝国,但是后来却在未出现罗马帝国,却有完整的宗教和教皇。但是无奈的是,在神的化身和天的化身竞争中,神从未取胜,但是天却取胜了。对于天,古代有句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今天特别明显能感觉到,西方更多认识是“不为桀亡”,中国则是“不为尧存”。 需要注意的是,伊斯兰教的信仰“真主”正好是在神和天之间的一种情况,伊斯兰教不拜偶像,非常像天。但是伊斯兰教也有安拉的称呼,又和西方宗教很像。 天下和大一统是一个时期的概念

资讯百科 2022-01-25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思想成就4人物评价5人物轶事6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中文名:董仲舒别名:董子、董夫子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景县广川镇出生日期:公元前179年逝世日期:公元前104年职业:哲学家、经学家、思想家信仰:儒教主要成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代表作品:《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等 人物生平2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大董故庄村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 思想成就3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汉初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他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大一统"既然是宇宙间最一般的法则,那么封建王朝当然要遵循。这就是董仲舒所要设立的政治哲学的 人物评价4 《汉书》: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以加,管、晏之属,伯者之佐,殆不及也。《儒家文献资料汇编》:仲舒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是儒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为发展儒学做出巨大贡献。皮锡瑞:“董子传《公羊》,《春秋繁露》所载,皆言经义,且皆与《公羊传》合。是董子之于经学,尤为专《董子祠堂记》《史记·汉书传》《汉书·董仲舒传》《史记·儒林列传》《新论·本造》《太平御览》 人物轶事5 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 后世纪念6 董仲舒墓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下马陵街。董仲舒墓位于古南城墙和平门内以西600米处马道以北,唐代、明代修城,此墓皆得保存于城内,官吏军民至此下马,以示崇敬,故称“下马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此墓封土周长40多米、高6米,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汉董仲舒墓”碑一通。20世纪50年代此墓损坏严重。现封土残高2米,封土前有西安市人民政府所立青石保护标志。1956年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董故庄村村东北现有始建于唐朝的董子祠遗址,宋、元、明、清等各朝代名士曾在董子祠留有诗作。1948年,董子祠被拆除。后群众自发重建了约14平方米的董子祠,遗有《景州重修董子书院记》碑首、龟座残件等”。2005年10月18日,来自浙江、山西、河南、广东、江苏、福建等省市的数十名董氏后裔共聚广川镇,参加董仲舒思想暨董氏渊源研讨会,并在董子祠举行了董氏后裔祭祖仪式。董子文化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