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蛇类
世界上最毒的蛇第一名,中国毒性排名前五的蛇类有哪些?

世界上最毒的蛇第一名,中国毒性排名前五的蛇类有哪些?

世界上有超过3000种蛇世界上最毒的蛇第一名,其中毒蛇仅占20%左右,其中约有450种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危害,在我国毒蛇的种类约有65种,它们体型不一、生存环境不一、习性不一,当然毒性也有很大的差别。通常,我们在说毒蛇的毒性强弱时,会把单次排毒量这个因素给抛掉,因为毒蛇的毒性严格意义上说是指半数致死量,也就是用一群小白鼠做皮下注射实验,能够杀死一半以上的小白鼠所需要的最小毒液剂量,通常用LD50表示,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数值越接近0,毒性越强。那么,单纯的从毒性上说,我国排名前五的毒蛇是哪五种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五位:舟山眼镜蛇舟山眼镜蛇又称中华眼镜蛇,是我国南部以及台湾地区常见的一种大型毒蛇,成年的舟山眼镜蛇体长平均在1.7米左右。作为眼镜蛇科眼镜蛇属下的成员,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颈部有眼镜状斑纹,身上有着比较细的白色环纹(随着年龄增加白纹越不明显)。 舟山眼镜蛇喜欢栖息在耕作地、路边、池塘等平原地带,被激怒时,它会直立其身体的1/3,再将颈部鼓起来,发出“嘶嘶声”,由于它可以直立身体的特点,所以它的攻击范围很大(半径1.5米左右)。 作为眼镜蛇科下的成员,舟山眼镜蛇的毒素也是以神经毒素为主的混合毒素(混合血循毒),最关键的是舟山眼镜蛇在攻击时可以连续多次攻击,每次都可以释放一定量的毒液,这使得舟山眼镜蛇也成为了可以致命的毒蛇。 通过对舟山眼镜蛇毒液对小白鼠的皮下注射,科学家们得出了它的LD50为0.53毫克/千克,结合它单次219毫克的排毒量,舟山眼镜蛇的一口理论上能够杀死410公斤重的生命体(不考虑抗毒性)。 第四位:圆斑蝰蛇前段时间,福建南安一所中学的男厕里出现了一条毒蛇,把上厕所的男生吓了一跳,这条毒蛇就是圆斑蝰蛇。圆斑蝰蛇的特征非常的明显,灰白色身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深棕色斑块,这些斑块链接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锁链一样,因此圆斑蝰蛇又被称“锁链蛇”。 圆斑蝰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我国它们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栖息环境主要以平原和山区为主,在每年的秋天,它们会集中到稻田附近活动,因此在秋收时,圆斑蝰蛇的咬伤案例会达到全年的顶峰。 圆斑蝰蛇属于蝰蛇科蝰蛇属山蝰蛇的一个亚种,是一种中型的毒蛇,体长通常在65厘米左右。它们通常会盘踞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休息,反应比较迟钝。但是由于其体色与地面非常接近,因此,不易被发觉。而且圆斑蝰蛇的毒素为混合毒素(神经毒素和血循毒素),在这个两种毒素的作用下,人一旦被咬伤会导致肾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这也是它“老婆改嫁蛇”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圆斑蝰蛇被称为印度四大毒蛇之首。 当然,混合毒素只是圆斑蝰蛇的“杀招”之一,它本身的毒性也是非常强的,根据科学家们对其LD50的测试结果看,数值约在0.48毫克/千克左右。这个毒性超过了我国大多数的毒蛇,位于国内毒蛇毒性排名的第五位。 第三位:眼镜王蛇眼镜王蛇是现存体型最大的毒蛇,也是最致命的毒蛇之一。不过,眼镜王蛇在我国和东南亚国家都有分布,而且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眼镜王蛇体型相对较小,成年个体平均在3米左右,而东南亚地区的眼镜王蛇平均大都在4米以上。不过,在我国的眼镜王蛇毒性明显比东南亚地区的眼镜王蛇要强。 根据科学家们的实验发现,东南亚地区的眼镜王蛇的LD50通常在1.7-1.94mg/kg之间,但是在我国的眼镜王蛇LD50则达到了恐怖的0.34mg/kg。作为现存排毒量最大的毒蛇,眼镜王蛇的单次排毒量达到了平均400毫克,按照这个比例,眼镜王蛇的一口毒液理论上能够杀死体重为1170公斤的生物。 第二位:长吻海蛇既然说到毒蛇,就不能忽略了海蛇,毕竟所有的海蛇均有剧毒,而且一些种类的毒性丝毫不比陆生毒蛇差。在我国的海域中,至少生活着14种以上的海蛇,其中以长吻海蛇最为常见,它们在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沿海都有分布。 长吻海蛇又称黄腹海蛇,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腹部呈鲜艳的黄色,虽然长吻海蛇的体长平均只有60厘米左右,但是论毒性,它在世界范围内都能跻身前十。 通过科学家们对其毒液的测试发现,长吻海蛇的LD50数值达到了恐怖的0.18mg/kg。超过了以上三种毒蛇,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长吻海蛇的单次排毒量只有几十毫克,所以其致命性不及以上三种毒蛇。 第一名:银环蛇银环蛇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毒的毒蛇,它们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喜欢在水域附近活动,所以南方喜欢钓鱼的小伙伴,尤其是夜钓的小伙伴应该对它不陌生。 银环蛇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环纹,虽然银环蛇的平均体长仅有1.5米左右,但是它们LD50达到了0.08mg/kg,这也就意味着杀死1公斤重的动物只需要0.08毫克的毒液,虽然它的单次排毒量只有20毫克左右,但是这个剂量也足以杀死体重250公斤以上的猎物了。 在我国还有一种与银环蛇一字之差的毒蛇-金环蛇,虽然它们名字差不多,但是二者毒性差太远了,因为金环蛇的LD50仅有1.5mg/kg。 毒蛇毒性与其致命性的关系通常我们认为毒性越强的蛇,致命性越强,但是这个说法比较的片面,因为,决定毒蛇致命性有多个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 01 性情,性情决定了毒蛇的主动攻击性强弱,比如银环蛇虽然是我国最毒的蛇,但是它们性情温顺、胆小。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 02 毒素。毒蛇的毒素主要分为神经毒素、血循毒素、心脏毒素以及混合毒素。其中,对生命体威胁最大的就是混合毒素,其次是心脏毒蛇和神经毒素,相比较而言,血循毒素的致命性最差。 03 被咬的部位。毒蛇咬中的部位不同,对机体的作用时间、强度也不同,比如腿部被咬,要比手臂被咬来得相对轻一些,这是因为离心脏越近,危害越大。 04 毒牙的长度。这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毒牙越长,毒液注射的深度越深,危害也就越大,作用时间也会更快。 05 排毒量。有些毒蛇的毒性(LD50)虽然不是很强,但是它的排毒量如果很大的话,致命性依然不会比毒性强的毒蛇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眼镜王蛇了。 总结如果说只参考毒性的强弱,也就是LD50数值的话,我国毒性排名前五的毒蛇,从强到弱依次是:银环蛇、长吻海蛇、眼镜王蛇、圆斑蝰蛇、舟山眼镜蛇。当然,这个排名并不代表它们的致命性强弱,因为想要作用于目标还有看上面我们说的5个其他的因素。 最后,银环蛇虽然是亚洲最毒的毒蛇,但是比起世界上最毒的毒蛇内陆太攀蛇来,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了,毕竟内陆太攀蛇的LD50达到了0.021,是银环蛇毒性的4倍。

资讯百科 2022-04-03
中国十大毒蛇排名,你认为国内最毒的蛇是哪一种?

中国十大毒蛇排名,你认为国内最毒的蛇是哪一种?

莽山洛铁头毒性虽强,但不是最毒,这个蛇只是非常稀有,而且很漂亮,曾经有黑市是拍出一条几十万上百万的天价中国十大毒蛇排名。不过现在人工养殖的多了。 中国最毒蛇是银环蛇,银环蛇咬的不痛,但神经性混合毒素非常致命。银环蛇性情温和,长得跟白环蛇有点像,白环蛇却是无毒的,所以不了解的人碰到了万万不要招惹。 另外要注意的是原矛头蝮,这个蛇虽说不至于咬死人,但其毒素对肾的损害非常大,被咬严重的基本上就告别性福生活了。 还有尖吻蝮,俗称五步蛇,这个蛇现在很多人工养殖的,肉多味美,但毒性却是非常强的,如果被咬了没有及时打血清的话,多半要截肢。蝮蛇大多都是尖脑袋,有剧毒,最著名的就是短尾蝮,尖吻蝮和原矛头蝮,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蝮蛇,亚种等等。 而最中国危险的蛇应该是眼镜王蛇了,这货毒性不算最强,但注毒量超大,被咬了死亡率还是非常高的,而且它性格暴躁,速度快,攻击性强,体型也大,一般都能长到4米左右,有记录的最大个体差不多接近6米。 这里顺便说下赤练蛇,有些地方叫火赤练,火三更等等。赤练蛇在中国分布很广泛,色彩鲜艳,攻击性也很强,很多人以为是剧毒蛇,其实赤练蛇是无毒的,只不过它口腔细菌很多,咬的很痛,有皮肤过敏的被咬了,可能会出现肿胀现象,洗干净就好。 最后奉劝爱吃蛇的朋友们:少吃,最好别吃了。因为蛇身上寄生虫非常多,有些寄生虫用寻常方法是杀不死的。而且蛇是有益的,试想如果哪天蛇类灭绝了,那将会多出多少老鼠 蛇类单挑排行榜是什么顺序? 蛇是自然界中最不受人待见的动物之一,虽然它们对现代人的生存几乎没有什么威胁,但是大多数人本能的会对蛇有一种恐惧感。有些学者指出:人怕蛇大都是与生俱来的,这与基因有关。毕竟蛇可以悄无声息的出现在我们脚下,而且一些有毒蛇类还有很强的攻击性,所以在人类祖先那对蛇就形成了本能的“趋利避害”。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蛇对人都有威胁,比如那些小型的无毒蛇类,它们对人是毫无威胁的。相对的,那些剧毒蛇以及体型庞大的蛇都有着较强的攻击性。那么,剧毒蛇和体型庞大的蛇如果按照战斗力排行的话是怎样的呢?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认为毒蛇和无毒蛇的排名应该分开来说,因为凡是能够上榜的无毒蛇类都是体型庞大的存在,而有毒的蛇类很少有体型庞大的,所以,毒蛇对体型庞大的无毒蛇的威胁很小,甚至于它们的毒牙都不一定能够穿透巨型蛇类的蛇皮。而对于巨型蛇来说,它们靠的是咬住猎物,然后用身体缠绕的方式捕猎,所以它们对体型较小的毒蛇也没有什么威胁。基于这个前提,我们先来看一下无毒蛇的战斗力排名前三。 无毒蛇战斗力排名前三位无毒的蛇类它们捕猎仅仅是靠用嘴巴固定,然后用身体缠绕,所以,不同体型的蛇捕猎的猎物体型也不同。从整体上看,显然是体型越大的无毒蛇战斗力越强。因此,排名前三的无毒蛇一定是按照体型排列的。 第一名:网纹蟒 蛇从距今约9400万年开始进化,在漫长的进化史中,曾经出现过最大的蛇,它就是泰坦巨蟒。从已发现的泰坦巨蟒化石看,这种巨蛇的平均体长在10米左右,最大体长可达14米,是地球上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的蛇。不过,它早在58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所以,我们就不把它放在其中了。 网纹蟒是现存最大的蟒科成员,也是最大的蛇类。从已知的数据看,最大的一条网纹蟒在婆罗洲的热带雨林中被人捕获,之后,以高价卖给了动物园,取名为“桂花”。根据多方的测量显示,这条体型庞大的网纹蟒有着14.85米的体长。这一发现打破了印尼那条长10.23米的网纹蟒保持的世界纪录,成为了现存最大的蛇。因此,网纹蟒是无毒蛇排名第一的蛇。 第二名:缅甸蟒 缅甸蟒是现存五大巨蛇之一,而且还是体型仅次于网纹蟒的存在。它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就目前已发现的缅甸蟒看,最大的个体是人工饲养下的,它的体长为8.23米,而在野生环境下,已发现的最大的缅甸蟒体长为7米。最为关键的是,所有的蛇都缺少抑制生长的基因,所以,它们会一直的生长,最终能够长到多大,就取决于蛇的寿命了,而缅甸蟒在巨型蛇类中算是长寿的存在,它有着平均20-25岁的寿命,与网纹蟒的寿命差不多。所以,作为现存第二大蛇,缅甸蟒应该排在第二位。 第三名:亚马逊森蚺 亚马逊森蚺一直被认为是现存最大的蛇,因为许多资料将亚马逊森蚺描述为体长可达10米的巨型蛇类。不过,到目前为止,科学界没有发现过体长超过9米的森蚺。有确切记载的且得到科学家认可的最大的亚马逊森蚺体长为7.5米,体重为150公斤,是爬虫学家William W. Lamar于1978年在哥伦比亚发现的个体。不过,尽管如此,这个体型也已经是现存第三大蛇了。所以,无毒蛇的战斗力第三名无疑就是亚马逊森蚺了。 因此,无毒蛇的战斗力前三位依次分别为:网纹蟒、缅甸蟒和亚马逊森蚺。 毒蛇战斗力前三我认为毒蛇战斗力排名要参考的因素有两个:体型和毒性。基于这两个因素,毒蛇的排名前三应该是眼镜王蛇、内陆太攀蛇和钩鼻海蛇。 首先是眼镜王蛇。眼镜王蛇在毒蛇中毒性堪堪能挤进前十,而且还是垫底的那一种。但是,它之所以能够排在毒蛇排名的第一名,有两个原因:体型和排毒量。作为现存体型最大的毒蛇,眼镜王蛇最长可达5.5米,是其他毒蛇体长的2倍多,在如此大的体型差异下,眼镜王蛇明显更有优势。其次是毒液量,毒性不足,毒量来凑,这是眼镜王蛇被称为致命毒蛇的原因。我们说毒蛇的毒性强弱时,有一个标准,那就是LD50,这是半数致死量的英文缩写,意思就是毒液能导致一半以上实验体死亡需要的最小剂量,单位为毫克/千克。 眼镜王蛇的LD50为0.35(mg/kg),这个数值在毒蛇之中算中等偏下的,因为即便是银环蛇的LD50都为0.1左右。不过,眼镜王蛇单次排毒可达420毫克左右,这个数值在毒蛇之中已经算非常的高了。 因此,眼镜王蛇以其极大的排毒量和最大的体型,成为了毒蛇的战力第一。 第二位是内陆太攀蛇。它之所以能够排在第二名,是因为它的体型与其他毒蛇接近,都在2米左右,但是其毒性是现存毒蛇中最强的,没有之一。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内陆太攀蛇的LD50为0.0021,是眼镜王蛇毒性的150多倍。而且内陆太攀蛇在攻击时,身体有2/3离开地面,并且呈S型,这让内陆太攀蛇具有极快的攻击速度。最关键的是拥有如此强毒性的它,每次攻击的排毒量平均都在200毫克以上。因此,内陆太攀蛇是当之无愧的毒蛇第二。 第三位钩鼻海蛇。看到钩鼻海蛇能排第三位,许多小伙伴有疑问,其实,它之所以能够排第三,是因为它是现存毒性第二强的毒蛇,比贝尔彻海蛇的毒性都强。一直以来,贝尔彻海蛇被称为地球上毒性仅次于贝尔彻海蛇的毒蛇,其实它的LD50仅为0.15左右,而钩鼻海蛇的LD50数值则为0.05左右,比贝尔彻毒蛇的毒性强3倍,是毒性仅次于内陆太攀蛇的存在。 因此,毒蛇的战斗力排名按照体型和毒性以及排毒量综合来说就是眼镜王蛇、内陆太攀蛇和钩鼻海蛇。 总结蛇的战斗力受有无毒性的限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毒蛇体型大都比较小,不利于巨型无毒蛇的缠绕,而毒蛇的毒牙对巨型蛇类的威胁也不大。所以,我们才将它们分开来说。从整体上看,在无毒蛇的前三中,最为人熟知的亚马逊森蚺垫底,在毒蛇中,毒性不强的眼镜王蛇高居榜首,这应该是许多小伙伴没有想到的。

资讯百科 2022-03-30
蛇肉,生肖蛇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

蛇肉,生肖蛇晚年生活过得怎么样?

生肖蛇说对许多人来说也是很神秘的,总感觉他很高冷,比较冷静也比较严肃,是因为不了解他蛇肉。 不了解生肖蛇,许多人对他误解成了他的朋友以后,他变得很主动,很热情,很大方甚至感到他很调皮,喜欢开玩笑,有幽默感,是一个很有魅力,很神秘许多人想了解的生肖。 有人认为生肖蛇很毒辣,又很阴险,那是完全没有了解他,那是别人侵犯了他的底线惹了他,冒犯了他,他做出的一种反击。 生肖蛇人是一个有后福的人晚年福气旺盛,财运也很好,他们是追求完美的人,有能力,有志气,恒心有毅力。 他们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做任何事情都提前谋划,心中有蓝图有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目标前进。 他们有冷静的头脑,周密的计划,总能在适当的时机把握机会,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 生肖蛇为人低调,有很多优点凡事不喜欢依赖别人,天生对财富有一种吸引力,他们天资聪慧,和别人相处很融洽,为人圆滑,滴水不漏,人脉广泛。 有理财的观念和管理钱财的思想,智慧超群,能力出众,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常常以小博大,用聪明的头脑收获收获不菲的利润,想过任何赚钱的机会,一生不会缺钱花,财富慢慢积累,后福无穷,有人靠体力赚钱,有的人靠脑子赚钱。 生肖蛇善于精打细算,虽然也遇到过很多次失败,但是,他们一直坚持不放弃,抓住各种机会,懂得理财又会赚钱。 生肖蛇人晚年很幸福我认识好几个属蛇老人,听他们说,年轻时很苦,一切都是他们自己一手打拼的,如今,都比一般人要好过。 他们很低调,很平常,从不炫耀,性格也比较好,各方面能力也比较强,晚年很幸福,衣食无忧,福及子孙后代,让别人羡慕。 结语:晚年过得好不好,和生肖是没有很大关系的,主要靠年轻时的努力,靠山山会垮,靠水水会流靠,靠人人会跑,谁也靠不住,只有靠自己,年轻时多努力、多打拼,打拼自己的事业,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培养好孩子,晚年幸福就有了保证。 哪种动物是所有蛇类的天敌? “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大概都知道20年左右了,难道老鹰这种动物就是能克制所有蛇类的天敌,而且还具有压倒性优势?答案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要知道,老鹰能捉来吃的动物都是体型相对比较小的,如小鸟、老鼠、野兔和那些体型不大的蛇。为了避免蛇图引起部分人感到不适,所以配图主要是蛇经常出没的自然环境。 大自然中存在多少个蛇种? 一直以来,蛇都是只吃肉不吃素的,而且,它们似乎也并不挑食,基本的原则就是目标猎物被捕之前最好是活的。从昆虫、蜘蛛到青蛙和蜥蜴,甚至是跟它们是同类的蛇也难逃被捕食的命运。 整体上来讲,蛇类动物之间的猎捕关系主要是大蛇吃小蛇;而面对其他物种的时候,蛇的体型越大,一般其捕食的动物种类和范围都会更多更大,正如蟒蛇可以把猪和山羊吃掉,而金环蛇则一般就吃点鱼类动物。 可能至今都有人不了解,蛇类动物在地球上生活的时间,远比我们人类进化的过程更久远,即便所有蛇种的四肢都已经完全退化,依然掩盖不了它们是爬行纲动物的基本事实。只不过1.3亿年以前就已经存在的蛇,在这么多年以后,依然高度依赖大自然提供的生存环境,而人类却只用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就拥有了现代文明。 撇开已经从地球上消失的蛇类,以及我们尚未发现的蛇类动物,那么,全世界已知现存的蛇类动物也超过了3000种,而我国境内分布的蛇类动物大约有241种。当然,这个数字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比如,某个蛇种由于自然栖息地被破坏而灭绝,或者研究蛇的专家又在野外发现了什么新的蛇种,这些可能真实发生的事情都会导致蛇种数量发生变化。 自然界中为什么蛇的天敌一般不是用一种动物? 刚刚已经提到蛇类动物蛇种繁多,它们不仅存在有毒和无毒之分,还存在体型大小上的巨大差异。要知道,在攻击猎物的时候,有毒蛇和无毒蛇采取的策略都不一样,能喷射毒液的毒蛇一般都会通过咬住对方,让毒液渗透到血液中让对方中毒而死,然后采取下一步行为;而无毒蛇则往往都是通过缠绕猎物,让对方窒息而亡,亚马逊森蚺就是这样猎捕目标,然后用唾液润滑猎物之后整个吞食下去。 事实上,蛇的天敌跟它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周围环境存在体型比自己明显大出很多的蛇类动物,那么,最有可能猎食它们的不会是其他物种,反而很可能就是潜伏在自己周围的同类,比如有吃蛇专业户之称的眼镜王蛇。这个蛇种不仅身躯比很多蛇大,毒性也超强,所以,一般有眼镜王蛇长期生活的地方,你都很难看到其他蛇种。 与此同时,小蛇有可能被大蛇吃掉,也可能被老鹰、刺猬、蛇雕、甚至是猫和猪干掉。而在一些特定环境中,原产于北美洲的浣熊、爱在白天活动的小型哺乳动物狐獴、最大可以长到2到3米长的巨蜥、被称为全世界最无所畏惧的动物的非洲蜜獾(平头哥),以及几乎可以对蛇毒完全免疫的蛇獴,都是蛇类动物不容小觑的自然天敌。 很多时候在聊到某种动物的天敌时,很多人总会把人类提出来,没错,以人类目前拥有的科学技术来看,的确暂时没有任何动物可与我们抗衡,包括凶猛无比的蛇类。但是,天敌和你拥有制服它们的能力性质不同。我们人类的食物来源很多,并不是非要以某种动物为食才能维持正常生活,而且,现在也禁止猎捕野生动物,包括所有蛇类的不同蛇种。 关于蛇,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事情: 有毒蛇并没有占据蛇类动物的大部分,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千多个蛇种里,大约有1500种以上的蛇种都是无毒蛇,也就是说,很大一部分蛇的身体构造组成部分种,都没有能够分泌毒液的毒腺部位; 为什么无毒蛇一般都采取缠绕的方式攻击猎物?我们可以从现有统计数据看到,世界上的绝大部分无毒蛇在体型上都达到了身长50到200厘米。也就是说,被无毒蛇攻击的雷武一般都与其存在体型大小上的差异; 很多人都害怕蛇,在蛇成为被保护的野生动物之前,网络上也不乏诸多灭蛇言论。但事实,蛇类动物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像蛇这样拥有庞大种群数量的动物,毫无疑问是其分布环境中食物链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蛇的灭绝势必会导致原本应该被它们吃掉的物种数量激增。

资讯百科 2022-02-1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