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国主李纯佑与李安全,两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重要印记的人物,他们的关系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热衷探讨的话题。然而,关于他们是否为兄弟的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争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李纯佑和李安全并非亲兄弟。根据史书记载,李纯佑是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儿子,而李安全则是李元昊的弟弟李元昊的儿子。因此,从血缘关系上来看,他们并非兄弟。 然而,尽管他们并非亲生兄弟,但在西夏的历史中,他们的关系却非常密切。李纯佑在位期间,李安全一直担任重要的官职,对西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共同执政,使得西夏在他们的领导下,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此外,李纯佑和李安全在个人品性上也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深思熟虑、英明果断的领导者,他们的决策都对西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领导风格和个人魅力,使得他们在西夏人民中都有着极高的威望。 总的来说,虽然李纯佑和李安全并非亲生兄弟,但他们的关系却如同兄弟一般亲密。他们在西夏的共同执政,使得西夏在他们的领导之下,达到了鼎盛的时期。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使得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 背景 西夏于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势愈盛,频频攻掠宋西北边地。宋被迫完全采取守势。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张元认为,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顾及关中地区,然后即可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南部)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 经过 九月下旬,元昊采纳张元之策,于天都山(今宁夏海原东)集左右厢兵10万,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一路出彭阳城,一路出刘蹯堡(今宁夏固原西北),钳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企图诱宋军出击,聚而歼之。闰九月初一,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自渭州(今甘肃平凉)至瓦亭寨(今宁夏隆德东北)阻击。 初九,葛怀敏进抵瓦亭寨,会该寨都监许思纯、环庆都监刘贺部,违令北进,进屯五谷口(瓦亭寨北)。王沿遣使持书戒勿深入,命其背城为营,示弱诱敌,设伏奇袭,攻其不备。葛怀敏不从,会知镇戎军曹英、泾原路都监赵珣、两路都巡检李良臣、孟渊等部,集兵数万,继续北进。 二十日,进至镇戎军西南,走马承受赵政以为距夏军已近,不可轻进。葛怀敏乃止,晚趋养马城(约今宁夏固原西北)。继旋曹英、泾原都监李知和、王保、王文、镇戎都监李岳等亦自镇戎军至。诸将闻元昊移军新壕(今宁夏固原西北古长城壕)外,议次日黎明前往袭击。赵珣以为夏军远来,利于速战速决,建议依马栏城(今陕西旬邑东北)布栅,扼其归路,固守镇戎,以保障粮道,待其兵疲而击。葛怀敏不听,命诸将分兵四路趋定川寨。 二十一日,沿边都巡检使向进、刘湛行至赵福新堡(约今宁夏固原西北),遭夏军截击,退守向家峡(赵福新堡附近)。元昊乘势挥军抵新壕,向宋中军进逼。葛怀敏、赵珣、曹英、叶芝春等人守定川寨。近午,夏军毁新壕板桥,断宋军粮道和归路,又断定川寨水源,困扰宋军。葛怀敏率军列阵出击。元昊集兵分别进攻,先败河(今宁夏固原北清水河)西刘贺军,再击阵于寨东葛怀敏军,因阵坚攻不动,转击阵于寨东北曹英军。时狂风突起,飞沙弥漫,宋军部伍相失,营阵大乱,士卒惊骇,争相入城。葛怀敏为众所拥,几乎被践踏致死。赵珣率刀斧手和勇士据门桥奋击,夏军稍退。是夕,夏军围城。葛怀敏与诸将商计,突围走镇戎军。赵珣料途中必遭夏军截击,力主出其不意,迂回笼竿城(今宁夏隆德北)前往,诸将不从。 二十二日黎明,以曹英、赵询为先锋,刘贺、许思纯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后,结阵东进。临行,属下拦马再谏,请求转道而行,葛怀敏不允,策马东南,驰行二里,长城壕桥已断,归路被阻。夏军乘宋军混乱之际,断其后路,以逸待劳,从四面冲杀过来。怀敏与部将曹英,李知和、赵珣、叶芝春、王保、王文、刘贺等十六位将领战死,宋军九千四百余人近全军覆灭。走马承受王昭明、赵政等退保定川寨,后军一部迂回笼竿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连破数寨,直抵渭州,在纵横600里地区,焚民舍、毁城寨,所到之处,宋军皆壁垒自守。十月初,元昊得知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范仲淹率军来援,又受陕西诸路20万屯兵的牵制,未再深入,大掠而还。 结果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归还对方,史称“庆历和议”。宋每年给西夏银、绮、绢、茶共二十五万五千。 评价 此战,元昊料敌用兵,首先占据有利地形,诱宋军出战,尔后断其粮道与归路,集兵围攻。一举获胜。宋将葛怀敏不谙兵法,轻敌贪功,违令冒进,屡拒部将正确建议,招致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夏时期丝绸之路的状况如何?经营的怎么样?史学界倾向于将唐朝灭亡之后到蒙古帝国建立这一段时间视作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空窗期,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一、西夏时期丝路概况 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便一直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座重要桥梁。传统的丝绸之路,自中国西汉都城长安为起点,经中国甘肃、新疆后到达中亚,然后依次途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直达地中海地区,最后以罗马城为终点,全长达6440公里。 从丝绸之路起点长安出发,经陇西高原、河西走廊到玉门关和阳关的这一段路程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东段。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便是发生在丝路东段。 北宋初年,随着西夏与宋朝对峙局面的形成,传统丝路被西夏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手里。为了延续与丝路沿线各国的商贸往来,除了开辟了一条地形更为崎岖的青唐道外,西夏的崛起也促进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 虽然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使陆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量有所减少,但是陆上丝绸之路不但没有因此而断绝,反而在西夏的统治下散发出蓬勃生机,一转唐末以来丝路一度濒临断绝的颓势。 二、攻克灵州 在整条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 在元昊祖父李继迁的夏州地方政权建立之初,宋朝便与盘踞河西走廊的回鹘和吐蕃政权取得联络以共同挟制党项,谋求合力消灭夏州地方政权。随着北宋的插手,党项与三方冲突不断升级,河西走廊的形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公元1002年,趁宋朝与辽朝在澶渊鏖战之际,李继迁乘机“大集番部”率军攻占西北重镇灵州。 灵州的陷落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失去了灵州,北宋的关中地区便直接暴露在西夏的威胁之下,宋朝西北国防线只得后撤,因此也失去了插手河西走廊事务的能力。 没有了北宋的威胁,很快李继迁便开始朝着自己“西取秦界之群藩,北掠回鹘之健马,长驱南牧”的理想进发。 最后在李继迁、李德明和李元昊三代人的努力下,西夏最终将河西走廊彻底地统一在了一个政权之下。 元昊对河西走廊的统一,不仅决定了西夏在宋、辽、金和西域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而且还把唐末五代以来由于各方割据而切断的丝绸之路又重新联系了起来,对于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对丝绸之路的经营 西夏疆域极盛时期领土“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幅员辽阔”,面积多达两万多平方公里。 尽管如此,但是由于国土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土壤贫瘠的戈壁荒漠地带,只能采用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建国初期只能一直依附于宋朝。 随着两国矛盾不断升级,西夏便开始利用自己占据河西走廊的优势来寻找一条富国强兵之路。正是在此情况下,西夏开始自己经营丝绸之路。 转手贸易的兴盛 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西夏在丝绸之路中大搞转手贸易。许多商品经由西夏或向东进入宋、辽、金, 或向西流入中亚诸国乃至西亚波斯、大食。 据出土于黑水城的西夏文献汉文本《杂字》记载,仅西夏从西方购买然后转手卖给中原的商品就包括乳香、安息香、檀香、沉香、麝香、玉石、珊瑚、玛瑙、琥珀和玻璃等贵重物品。 而从东方转卖给西方的商品则主要以宋朝的茶叶为主。 宋夏和平时期,宋朝每年都会给西夏大量“岁赐”,除了钱帛布匹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茶叶。 游牧民族都是以肉食为主,因此需要茶叶来帮他们更好的消化食物,但是他们居住地又不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每年都需要从宋朝进口大量茶叶。 宋朝控制下的青唐道地形崎岖,更多的时候充当的只是文化交流的任务,大规模输送商品很不现实。和宋朝联系的通道河西走廊又被死死的掌握在西夏人手里,无奈之下只能高价从西夏人手里购买茶叶。于是光是凭借茶叶贸易这项收入,西夏每年都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转手贸易之外,西夏本地特产的马匹、青盐和大黄等商品也深受丝绸沿路国家欢迎。西夏盛产的青盐品质极好,价格却很低,性价比极高,而盛产的大黄甚至还曾远销欧洲。 政治文化交流枢纽 除了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之外,很多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交往也是通过西夏来进行的。 在西夏境内,由于局势稳定,地形便利,“兴庆府—夏州—绥州”的驿道是西域各国使节前往宋朝的必经之路,如果沿路内陆国家要想到达宋朝,这条驿道是他们的必经之路。 而对于向辽朝称臣纳贡的河西诸国来说,“由西夏专设的直通辽朝首都南京析津府的驿道则是他们的必经之路”。每年都有大量进贡的使节经由这条道路由西夏前往辽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夏皇族其实是南北朝时北魏皇室拓跋氏的后代,是鲜卑族邓羌。 北魏被高氏和宇文氏分裂为东、西魏后不到二十年被高洋和宇文觉篡位,分别建立了北齐和北周政权。拓跋氏逃往生活在四川松潘高原的党项部,遂融合于该部,唐时迁往今陕北与宁夏地区,是为党项羌(唐书记载:党项羌,汉西羌之别种也)。 881年唐末时拓跋氏后裔拓跋思恭已经担任党项部首领,被唐朝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乱有功,赐李姓。 1038年,拓跋思恭后人李元昊建国,因自唐朝起世袭夏州节度使之职,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历经十帝,于1227年被蒙古汗国灭亡,享国一百八十九年。 东汉的西羌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西羌,夲耒就生活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游牧民族,在汉丝绸之路的影响及西汉打跑匈奴的形势下,也发展了农业。后耒竟与东汉发生百年战争,分析原因,应是事隐西汉,事发于东汉。一,西汉时,由于丝绸之路逐渐发展,又打跑了侵扰的匈奴,从汉武帝后至汉㝉帝,動员大量汉人去西北发展农业,一是扩大丝绸之路的影响,二是防少数民族(如西涼势力)闹边境之事。这样,去的汉人带動了羌人的农业,但也挤压了羌人的土地,后耒引起羌人闹事,挑起战乱,赶走汉人,当己至汉㝉帝时,开始出兵镇乱。二,西汉末年,王莽纂乱,羌人趁机侵扰,战不象匈奴人多势猛,但也侵扰不停,特别在东汉光武帝时,羌已侵扰到铜关以西地区,严重影响到东汉政权的稳定,所以刘秀派马援出兵将羌人赶走。三,与羌人拉锯战长达百多年,直到东汉末年,汉献帝迫于无奈,曾重用羌的军阀董卓,蜀中名将马超也是羌人。那时羌人除在边远山区以外尚延至今外,大部后耒己与汉,宁夏的党项人及西涼人等已大融合了,由于羌人作战勇猛,所以从东汉至唐,官府及军阀都征其族为兵,当时不仅军阀董卓,就是曹操立魏后的屯田制,也是将西羌融为戍边防西涼的力量。总之,也是通过厉史上的坎坷发展,才有今天中华各族大一统的局面。
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政权之一,它的神秘只因文字记载过于有限。1343年,元顺帝命令丞相脱脱修宋辽西夏国是现在什么地方、金史,由于西夏统治区域狭小,因此没有单独修史,这一政权的历史散见于宋、辽、金史。由于缺乏相关的文字记载,所以很少有人能说明白党项人来自哪里。人们不禁要问:西夏王朝是如何崛起的?为什么党项人会随着西夏的灭亡而突然间消失了?天书一样的西夏文应该怎样解读? 党项族是中国古代发源于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有些文献中又称唐兀、唐惕、唐古特,一般认为是羌族的一支,所以又叫党项羌。羌族在汉代时大量内迁到关陇、河西地区,此时他们还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发展出党项八部,其中最强盛的就是拓跋氏。 隋朝时期,一部分党项人开始接触中原文化。到了唐朝,党项人主要聚居在现在的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基本上仍是分散的部落,与室韦、内迁的吐谷浑及汉族杂居在一起。唐朝政府在党项族的聚集地设立了羁縻州进行管理,任命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为州刺史等官职。唐末,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与平定黄巢起义,被唐僖宗封为夏国公,授予定难军节度使之衔,并赐姓李。至此,党项拓跋氏集团有了自己的领地,逐渐发展为藩镇割据势力。人们不禁要问:“拓跋”不是北魏鲜卑人的姓氏吗,为什么党项人也有姓拓跋的?《辽史》记载,西夏“本魏拓跋氏后”,认为拓跋思恭的祖先正是北魏的鲜卑拓跋氏。据学者考证,党项人曾与吐谷浑杂处,而吐谷浑就是鲜卑的一支,因此推测拓跋思恭的家族可能是一支被党项同化了的鲜卑后裔。 唐朝灭亡后,拓跋思恭家族相继占据了夏、银、绥、宥、静、延六州,控制了今天的陕西、宁夏、甘肃地区。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削夺藩镇兵权,引发定难军的不满,双方矛盾日渐严重。李继捧任定难军节度使期间向刚建立的北宋称臣,其弟李继迁则率领部众离去。后来李继迁及其子李德明相继担任定难军节度使,多次派兵劫掠宋朝边境,同时与辽交好,在宋、辽两个大国之间寻求政治上的平衡。1032年,党项首领李德明病死,其子李元昊继位。后来,李元昊改名“曩霄”,自称“嵬名卒”,即党项语的青天之子。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由于他统治的地区与十六国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相符,而且其祖上曾受唐朝册封为夏国公,因此以“夏”为国号。因为这一政权在宋朝的西北,所以又叫西夏。西夏崇尚白色,其党项语的国名叫“白上”。 李元昊派使臣去开封,宣告自己称帝一事。但宋朝众大臣并没有意识到西夏威胁的严重性,只是宣布削夺李元昊的爵号,断绝双方的边境贸易,还在边境张贴告示,以定难军节度使一职悬赏李元昊的首级。李元昊也派遣使臣,把宋朝先前赐予的旌节和诰敕都退了回去。双方正式决裂。后来宋、夏展开激战,双方互有胜负,均损失惨重,于是西夏表面上向北宋称臣,而北宋则以“岁币”换取和平。李元昊熟悉汉文化,他按照唐宋制度构建政权组织,设立文武朝班,规定官民服饰,还创制了西夏文。从李元昊1038年称帝建国,至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立国190年,传10帝,鼎盛时期的疆域遍及今天的宁夏、甘肃大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和外蒙古南部的广大地区。西夏前期曾经和北宋、辽平分秋色,中后期和南宋、金鼎足而立。13世纪,成吉思汗开始了对外扩张,曾经六次攻打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围困兴庆府长达半年之久。西夏拼死抵抗,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居然在此陷入苦战。最后蒙古军以惨重的代价,才迫使西夏投降。据说,西夏同意投降时,成吉思汗已经死去,却密不发丧以防对方反悔。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西夏献城投降之后,蒙古军队杀死了西夏皇族,并实施了残酷的屠城。蒙古铁骑所经之处化为焦土,白骨敝野,包括历代西夏王陵均被蒙古军破坏殆尽。 有190年历史的西夏政权灰飞烟灭,党项族或被屠杀,或隐姓埋名而融合于其他民族中,自此彻底从历史上消失了。因此,西夏王朝就成了历史上的不解之谜,西夏文也成了无人能够辨识的天书。
西夏国主要是现在的宁夏、甘肃西北、青海东北、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地区。西夏(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189年。 西夏 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西夏制度由番汉两元政治逐渐变成一元化的汉法制度。 西夏建立后,自称“邦泥定国”、“白高大夏国”、“西朝”。西夏政治是蕃汉联合政治,党项族为主要统治民族,联合汉族、吐蕃族、回鹘族共同统治。 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府)、县两级。共22州,包括河南9州、河西9州,熙、秦河外4州。另分左右厢十二监军司。
宣穆惠文皇后没藏氏(?—1056年),西夏景宗李元昊之情妇,西夏毅宗李谅祚之母,权臣没藏讹庞之妹。曾为西夏大将野利遇乞之妻,野利遇乞被杀后入宫,得到元昊宠幸,皇后野利氏逐她出宫为尼,仍与元昊幽会,生子谅祚。在元昊遇弑后被尊为太后,辅佐儿子。后与情夫宝保吃多已一起被暗杀。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别名:没藏大师、没藏尼所处时代:西夏民族族群:党项族逝世日期:1056年谥号:宣穆惠文皇后 人物生平2 没藏氏是凉州人。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多识认为,毛藏应该本作“茂藏”,在西夏时译作“没藏”。多识曾经撰文考证说,华锐莫考族中的阿米茂藏,有的地方叫“茂仓”,有的地方叫“茂藏”。藏语“藏”“仓”同义,都是“家族”的意思。没藏氏出身西夏凉州六谷吐蕃的没藏家族,世代生活在祁连南山,遍布今哈溪、毛藏、大红沟一带。没藏氏早年嫁给镇守天都山的西夏大将野利遇乞,后来元昊中宋将种世衡反间计,杀了野利遇乞,没藏氏躲在三香家,元昊又在皇后野利氏的哭诉下后悔杀野利遇乞,便访求野利遇乞的家属,找到了没藏氏,然而她却与元昊私通,野利皇后不忍杀她,便将她逐出宫,送至戒坛院为尼,号为没藏大师。没藏氏出家为尼后,元昊常常到戒坛院与没藏氏幽会,对没藏氏宠爱有加。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二月,没藏氏在随元昊去两岔河打猎途中,产下一子,李元昊为此子取名宁令两岔,“宁令”为党项语欢喜之意,“两岔”为河名,因生于河畔,以河得名,后取谐 影视形象3 电视剧《贺兰雪》,李建群饰
基本信息 名称:西夏磨房 网址:www.xxmf.cc 分类:游戏 网站简介 西夏磨房网为中国最大手机游戏门户网站之一,致力于为各位玩家打造精彩手机游戏推荐,最新手游攻略新闻、好玩的手机游戏下载以及手机游戏排行榜尽在西夏磨房网! 关键词 西夏磨房,游戏,手机网游,手机游戏,手机游戏下载,手机游戏免 温馨提示 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为您提供的[西夏磨房]信息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本站实际控制,在2024.06.20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或补充修改内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