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以卓越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其中,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贾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其超凡的智慧和独特的策略,被誉为“料敌如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么,贾诩到底有多厉害?他又是如何做到料敌如神的呢? 首先,贾诩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深思熟虑和超凡的智慧。据《三国志》记载,贾诩早年在董卓手下任职,后来投奔曹操,成为曹操的重要谋士。他以其深思熟虑的策略,多次帮助曹操化解危机,赢得了曹操的深深信任。例如,在官渡之战中,贾诩建议曹操采取持久战的策略,最终成功击败了袁绍。这一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示了贾诩的深思熟虑和超凡的智慧。 其次,贾诩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的独特的策略和独到的见解。据《三国志》记载,贾诩曾多次提出独特的战略建议,帮助曹操取得了重要的胜利。例如,在赤壁之战前,贾诩就预见到了孙权和刘备的联盟将对曹操构成威胁,因此建议曹操尽早消灭刘备,以防后患。然而,曹操并未采纳贾诩的建议,最终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贾诩的独到见解和独特策略。 最后,贾诩之所以能“料敌如神”,主要是因为他深入研究敌人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模式。他认为,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队的实力,更取决于将领的智慧和策略。因此,他总是尽可能地了解敌人的心理和行动模式,以便制定出最有效的战略。这种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使他能够在战争中预测敌人的行动,从而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贾诩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的深思熟虑、超凡的智慧、独特的策略和独到的见解。他能够“料敌如神”,主要是因为他深入研究敌人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模式。他的智慧和策略,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谋士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长卷中,有许多人物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才智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其中,贾诩无疑是最具争议和最引人深思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深思熟虑、机智过人的谋士,但他的行事风格却常常让人难以捉摸。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三国中的贾诩这个人物呢?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首先,贾诩是一位极其聪明的人。他的智谋和策略在三国时期是无人能敌的。他的计策不仅包括军事战略,还包括政治手腕和人心操控。他的智慧使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能够在危机中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然而,贾诩的聪明并没有使他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他的行事风格常常让人感到疑惑和不安。他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冷酷无情的行为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贾诩的聪明才智和他的贡献。他的智谋帮助了他在乱世中生存下来,也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篇章。他的行事风格虽然有时令人难以接受,但这也是他独特的生存之道。 总的来说,贾诩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冷酷无情的行事风格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的一位独特存在。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人物,他们的智慧和才能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然而,有些人物的身份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扑朔迷离。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李儒和贾诩这两个名字是否可能属于同一个人。 一、李儒的历史背景 李儒,字孝直,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开国元勋之一。他曾在董卓、曹操、刘备等诸侯麾下任职,最终投奔曹魏,成为魏国的重要谋士。李儒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和才能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二、贾诩的历史背景 贾诩,字文和,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曹魏重要谋士之一。他曾任曹操的主簿,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活动。贾诩的才华横溢,被誉为“鬼才”。然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最终因为得罪曹操而被处死。 三、李儒与贾诩可能是同一个人? 1. 从历史资料来看,李儒和贾诩的生活时代相近,且都曾在曹操麾下任职。这一点使得他们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2. 从个人经历来看,李儒和贾诩的政治立场和效忠对象都有明显的差异。李儒曾在董卓、曹操、刘备等诸侯麾下任职,而贾诩则一直效忠于曹操。这种差异使得他们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3. 从历史评价来看,李儒和贾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有所不同。李儒被认为是曹魏的开国元勋之一,而贾诩虽然才华横溢,但在曹魏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并不如李儒。这种差异也使得他们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4. 从个性特点来看,李儒和贾诩的性格和才能也有很大差异。李儒以智谋著称,善于谋略;而贾诩则以机智和果断著称,善于用兵。这种性格和才能的差异也使得他们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李儒和贾诩并非同一个人。他们分别是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各自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虽然他们的名字相似,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和成就却是截然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贾诩是一位杰出的谋士,此生所献的计策无一例失败,同时他还是曹魏的开国功臣。可以说他是汉末三国时期里,一个不折不扣的人才,但为什么这样的人才被称为“毒士”呢?原因就在于他的计谋虽然有用,但是都太阴险了,登不上大雅之堂。 历史上的贾诩虽然才华横溢,却不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他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贾诩原来是董卓的谋士,他一直在帮祸乱朝政的董卓出谋划策。本来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但是突然有一天,董卓被吕布杀死了,贾诩立刻觉得要大祸临头,当机立断就带着董卓的人逃走了。在逃亡过程之中,贾诩心想他们早晚都会被人抓住的,就对别人说:与其一直逃跑,不如收买官兵,直接攻下长安城。 其他的谋士也很赞同贾诩的话。他们顺利地收买了官兵,收拢残军,向西攻破长安。贾诩的策略顺利地救了他的命,也救了几个谋士的命。然而,数以万计的无辜人民被杀害,可以说这条计谋极大的加快了东汉的衰亡,所以被人称为毒计。 官渡之战之中,张绣在面对拉拢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这时,贾诩站了出来,他用各种方法劝张绣投奔曹操,张绣听了他的话。但贾诩最终目的其实是为了自己。他想加入曹操,但又不敢一个人去,所以就带着很好骗的张绣一起去。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贾诩投奔曹操之后,成了一位著名的谋士,还变成了曹丕的老师,张绣就没那么好命了,最终被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死,还连累了自己的家人。 可以说,张绣本来应该有自己的绝佳年华,但他听了贾诩的谗言,结局凄惨。从贾诩的行为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很无情的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顾别人的安危。 但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正在死去,所以贾诩这样做也有他自己的理由。贾诩凡事都考虑妥当,在不同的情况之下应该采取不同的行动才能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由于贾诩的高瞻远瞩,他才能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 很多人不喜欢他,觉得他一切以自己为出发点,不是一个忠义之士。并且贾诩的狡猾伤害了其他无辜的人,很多人在贾诩的策略之下惨死,这也让贾诩获得了毒士这个难听的名号。后来在曹操生命垂危之时,别人都对继承人问题不言不语,唯有他,力荐曹丕,提醒曹操继承人之位应该立嫡长子,而不是其他儿子,这份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力,也是足以让人钦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们都知道曹操手下手下有很多厉害的谋士,不过其中有一位谋士曾经差点害死曹操,同时还导致自己的长子和爱将被杀。然而最不可思议的是,曹操如此多疑自私的人,为何到死都没有处置贾诩,反而死后还进了太庙接受供奉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说起来,贾诩曾经换过多个主子,贾诩起初侍奉董卓。董卓被杀后,成功地劝说李傕、郭汜起兵诛杀王允、驱逐吕布,由此闻名于天下。李傕、郭汜祸乱朝廷多年,贾诩担心会惹祸上身,便投靠在宛城张绣的帐下,成为他的头号大谋士。 曹操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后,便率军南征张绣,张绣无力抵挡率军投降。然而曹操进入宛城后,却公然霸占张绣的寡婶邹氏,并意图拉拢他的心腹大将胡车儿,由此引起张绣的愤怒。于是贾诩的建议下张绣连夜偷袭曹操,并在混战中杀死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在官渡之战前,贾诩又劝说张绣投降曹操,并得到后者的重用,成为曹操手下的大谋士。 贾诩为张绣设计偷袭曹操,结果害死曹操的爱子、爱将,要说曹操不恨他似乎在情理上说不过去。更何况,贾诩还插手曹丕、曹植的储君之争,在曹操册立曹丕为世子一事上,可谓立下大功,但正是如此,贾诩也遭到更多的猜忌。然而贾诩拥有这么多的“黑历史”,最后却能得以善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曹操是一位极度爱才之人,贾诩恰恰非常的厉害,多次出谋划策,立下了很多功劳,更何况,杀害曹昂、典韦的直接凶手-张绣都被宽恕,曹操就更没必要杀掉贾诩。同时站队非常精准,力挺曹丕做储君,导致曹丕上台后也对其信任有加。而且贾诩这个人虽然有才,却非常的低调,平时很少和他人交往,因此曹操父子也对他非常放心,反观喜欢耍聪明的杨修就被曹操所杀,可以说性格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董卓手下的兵力原本并不多,只有廖廖几千人,然而他却利用这几千人成功的震慑住了当时所有的朝臣们,那么董卓手下的人才有哪些? 两位谋士 前面说道董卓有两个非常厉害的谋士,那么这两位谋士到底是谁呢?他们就是贾诩和李儒。那个时候放眼天下应该也找不到几个能超越他们两位的谋士,他们都是那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想要得到的人才,然而却纷纷投入了董卓的名下。 虽然他们才华横溢、足智多谋,然而这两位人才其实大部分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已,所以并不被世人所喜! 贾诩 贾诩我想应该很多朋友都知道吧?他被世人称之为“毒士”,仅仅从这个称呼就能看出来他有多厉害。然而贾诩就是那种能瞬间惊艳别人的人,之前的他默默无闻,但是在后面则变成了一鸣惊人的风云人物。 也正因为他的优秀,使得他的每一个计谋都会对天下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若是说他的一个坏主意就能让天下生灵涂炭这一点都不为过。 李儒 虽然说贾诩的计策非常厉害,然而李儒的计策也并不逊色于他。《三国演义》里面对于李儒就有一定的记录,他称得上是董卓的首位军事,他最开始是用赤兔马收服了吕布,随后再用毒酒杀了少帝,这些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是家常便饭。最后甚至是李儒让董卓将貂蝉作为礼物送给了吕布,为的就是能让吕布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们。 三位元帅 前面说道董卓有三位元帅,这也是他能把握朝政那么长时间的原因,而这三个人分别是徐荣、高顺、张辽。曹操想必很多朋友也知道,他一向善于用各种诡计,然而就算强大如他,在徐荣这里也吃了大亏,可以这样说:历史上第一个打败曹操的人非他徐荣莫属!虽然徐荣是董卓的众多麾下之一,尽管他能力凸出,但是由于其他原因也并没有收到董卓的重用,这样的人才算是可惜了! 张辽和高顺也与徐荣的命运差不多,尽管有的是因为被迫无奈才投入到吕布门下做了董卓的麾下,但是能力出众的他们并没有因此得到重用。身处乱世,本就优秀的他们理应在合适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价值,然而一身的才华却没有地方使用,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也是莫大的悲哀了吧? 数名猛将 董卓的麾下不仅有前面所说的两位谋士和三位元帅,还有数名厉害的猛将。“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布就是他麾下的一员,在三国的时候吕布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能胜过他的武将少之又少,就连现在的许多人都对吕布无比的钦佩。 除了吕布外,董卓还有四个嫡系的将领,这四个人深得他的赏识,并且在董卓去世之后,就是这四个人把持了朝政! 这四人就是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当中实力最强的应该是李傕和郭汜,而张济则是在四人当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了,由于实力悬殊他后来也离开了这里出去闯荡去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猛将也在董卓的账下,他就是连袁绍都称赞的华雄。就这样的阵容,难怪那个时候的董卓能如此的嚣张,毕竟人家也是有资本的。 总结:这就是董卓人生在巅峰时若拥有的阵容,两个非常厉害的谋士不说,还有那么厉害的元帅和众多的猛将,想必他们也是互相成就的吧!董卓在当时本应算得上是无敌的阵容了,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最后居然会死在自己人的手里。正是因为王允利用反间计这才除掉了一代枭雄董卓,正所谓家贼难防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贾诩是如何祸乱东汉的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一,巧计脱身 贾诩少时没有声名,但名士阎忠对他十分称赞,认为他与张良、陈平不相上下。 贾诩曾被州郡推举为孝廉,后来因病辞官。一次外出游玩,被氐人捕获。他骗氐人说:“我是太尉段颎的外孙,你们别杀我,我家会拿很多钱赎我。”段颎威震凉州,氐人畏惧,便放了贾诩。 二,祸乱长安 董卓专权,封贾诩为平津都尉,命他与女婿牛辅镇守陕县。初平三年(192年),王允杀死董卓,牛辅。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张济等因此人人惶惶,想要逃回凉州。 贾诩对李傕、郭汜、张济说道:“我听说王允要杀尽凉州人,各位要是四散逃命,一个亭长就能把我们逮捕。不如聚集大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成功我们就能挟持天子号令天下,如果失败我们再跑那也不迟。”李傕、郭汜等人认为他说的对,便攻打长安。 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杀死王允,挟持汉献帝。李傕、郭汜为人残暴,在关中烧杀掳掠,关中百姓惨遭祸乱。 三,营救献帝 李傕、郭汜等人认为贾诩立有大功,便升他为左冯翊,又要封他为侯。贾诩推辞:“我出此计也是为了救自己的命,哪有什么功劳?”二人见他坚决推辞,便让他担任尚书仆射。 贾诩以自己没有威望,推辞尚书仆射。二人对他更加钦佩,让他担任尚书。他对二人的残暴行为有所劝谏,二人对他很亲近但也很畏惧他。 李傕、郭汜互相猜忌,因此爆发大战。李傕与贾诩商议想要劫持天子,贾诩极力反对,但李傕不听。贾诩丛中周旋,最后使李傕放了汉献帝。李傕又想杀文武百官,幸得贾诩劝谏,百官得救。 四,投靠张绣 贾诩救出汉献帝与文武百官,便辞行投靠段煨。因为贾诩威望很高,段煨的部下对他十分钦佩。段煨害怕贾诩夺他的兵权,表面上对贾诩很敬重,实际上对他处处提防。贾诩因此感到不安。 张绣听闻贾诩遭受段煨的猜忌,便派人邀请他前来相助。贾诩因此投靠张绣,有人劝他:“段煨对你那么好,你为啥要离他而去。”贾诩回答:“段煨为人多疑,对我十分忌惮,虽然对我很好,时间久了必然杀我。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我投奔张绣使他有了外援,他一定厚待我的家人。张绣缺乏谋士,一定会对我非常好。这样我和家人都能得到厚待。” 贾诩到了南阳,张绣对他十分恭敬,段煨对他的家人也非常好。贾诩劝张绣与刘表联合,共同对抗曹操。 五,智败曹军 曹操率军征讨张绣,不久退军。张绣想要率军追击,贾诩劝他不要追,追了必败。张绣不听,率军追击,结果惨败。 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追击曹军,一定会胜。”张绣惭愧地说:“不听君言,结果惨败。现在兵败,为何还要追击?”贾诩回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现在追击一定会赢。”张绣率军追击,结果大败曹军。 张绣问贾诩:“我以精兵追击败军,你说一定会败。我以败军追击胜军,你说一定会赢。都如你所说,为什么会这样?”贾诩回答:“这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军虽然撤退,但曹操一定亲自断后。将军虽率精兵追击,但不是曹操的敌手,断后的曹军也是精兵,所以知道必败。曹操攻打将军没有竭尽全力就退军,一定是内部发生了变故。既然打败了将军,一定会加速返回。即使留部下断后,也没有将军勇猛,所以率军追击一定会赢。”张绣因此对贾诩十分佩服。 六,投靠曹操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大战,派人招降张绣,共同夹击曹操。张绣想要投靠袁绍,贾诩却对袁绍的使者说:“袁绍连自己的弟弟都容不下,怎么能容纳天下人?”张绣十分震惊,说:“为什么要这样?你这样做了,我还能依靠谁?”贾诩回答:“不如投靠曹操。” 张绣说:“袁强曹弱,我与曹操有杀子之仇。怎么能投靠曹操?”贾诩回答:“这正是我们投靠曹操的理由。现在曹操奉天子的命令号令天下,这是第一个理由;袁绍强大,我军弱小,袁绍得到我们一定不会重视。曹操较弱,得到我们一定很高兴,这是第二个理由;曹操有图谋天下的大志,一定会不计前嫌,放过仇敌,来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恩德,这是第三个理由。希望将军不要怀疑。”张绣于是投靠曹操。 七,助曹灭袁 曹操见到贾诩很高兴,对他说:“让我的恩德名扬天下的是你呀。”于是封贾诩为执金吾、都亭侯。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粮草不足,便问贾诩该怎么办。贾诩回答:“主公英明,勇猛,用人,决策都胜过袁绍,有这四大优势却半年没有击败袁绍,是为了想要一个万全之策。时机一到,很快就能消灭袁绍。”曹操十分高兴,率军出击,大败袁绍。 八,反对南征 曹操消灭袁绍,升任冀州牧,封贾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夺取荆州,想要沿江东下,消灭孙权。 贾诩劝曹操:“丞相北灭袁绍,南定荆州,军势浩大。可以用荆州的富饶,供养将士,安抚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那么孙权就会不战而降。”曹操不听,结果兵败赤壁。 九,平定西凉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派兵西征张鲁。马超、韩遂怀疑曹操是图谋西凉,起兵反曹。 曹操率军与马超、韩遂在渭南大战,曹军胜多败少。马超、韩遂便向曹操求和,贾诩劝曹操假装答应。曹操便问贾诩:“如何平定西凉?”贾诩回答:“用反间计就行。”曹操听从。 曹操使反间计,马超、韩遂互相猜忌,争斗起来。曹操趁机打败马超、韩遂,西凉平定。 十,拥立曹丕 曹丕与曹植为了世子之位,互相争斗。曹丕询问贾诩计策,贾诩对他说:“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普通人一样勤恳学习,孜孜不倦,孝顺父母就行了。”曹丕听从。 曹操私下询问贾诩立谁为世子,贾诩沉默不答。曹操说:“我刚才问你,为何不回答?”贾诩回答:“我刚才想到了一件事,所以没来得及回答。”曹操又问;“想到了什么?”贾诩回答:“想到了袁绍,刘表都因废长立幼而亡。”曹操大笑,于是立曹丕为世子。 十一,劝谏曹丕 曹丕篡位为帝,封贾诩为太尉、寿乡侯。曹丕问他:“我想要讨伐叛逆,一统天下。该先伐吴还是先伐蜀?”贾诩回答:“夺取天下靠武力,治理天下靠教化。陛下顺应天意,建立大魏,应该以文治为先,安抚百姓,等待时机,则消灭吴蜀不难。吴蜀虽然弱小,但有山川大江之险。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懂虚实,陆逊会用兵。他们凭借山川大江之险,短时间难以平定。用兵之道,要先有胜算才能用兵。知彼知己,才能万无一失。臣认为群臣没有才能胜过刘备、孙权的。即使陛下亲征,也不一定能必胜。以前大舜用仁德使三苗臣服,臣认为应该先文治然后用武力来统一天下。”曹丕不听,讨伐孙权,结果惨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很多朋友都想知道贾诩和贾充是一家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实他们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他们只是同姓而已,贾诩的活动轨迹在董卓曹操曹丕,而贾充的活动轨迹在司马家夺权前后,所以这两个人关系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联系了。 1、贾诩 贾诩(xǔ,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 2、贾充 贾充(217年—282年),字公闾,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三国曹魏末期至西晋初期重臣,曹魏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西晋王朝的开国元勋。 贾充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因此深得司马氏信任,其女儿贾褒(一名荃)及贾南风分别嫁予司马炎弟司马攸及次子司马衷,与司马氏结为姻亲,地位显赫。 晋朝建立后,转任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后升任司空、太尉等要职。更封鲁郡公。咸宁末,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征讨吴国。吴国平定后,增邑八千户。 太康三年(282年),贾充去世。西晋朝廷追赠他为太宰,礼官议谥曰荒,司马炎不采纳,改谥为武。 3、贾逵 贾逵(174~228年),本名贾衢,字梁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臣,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父亲。 初为并州郡吏,迁渑池县令,拜弘农太守,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权中具有军政才干的人物,终其一生为魏国统一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担任豫州刺史期间,兴修水利,凿通运河二百余里,时称“贾侯渠”,便利民生。随同曹丕伐吴,进封阳里亭侯,加号建威将军。石亭之战,率军救出曹休。 嘉禾三年,去世,赠本官,谥号为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贾诩(xǔ,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拜其为太尉,封魏寿乡侯。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轶事典故6个人作品7家族成员 基本资料1 本名:贾诩字号:字文和所处时代:汉末三国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凉州姑臧出生时间:147年去世时间:223年8月11日主要作品:《钞孙子兵法》《吴起兵法注》主要成就:奇谋百出,算无遗策;魏朝开国元勋官职:太尉爵位:寿乡侯谥号:肃 人物生平2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拥有如此随机应变处理事情的才能,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参见:李郭之乱永汉元年(189年)九月,董卓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贾诩在此时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升讨虏校尉。时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贾诩便在牛辅军中辅军。不久,牛辅遣李傕、郭汜、贾诩等出兵攻打关东联军,先向孙坚,在梁东大破其军。孙坚率千骑溃围而去。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牛 主要成就3 贾诩在董卓死后,献计于其旧部李傕、郭汜,助其反攻长安。后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击败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贾诩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即魏文帝)成为世子。 人物评价4 阎忠:诩有良、平之奇。曹操: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荀勖: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陈寿: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裴松之:①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余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且攸、诩之为人,其犹夜光之与蒸烛乎!其照虽均,质则异焉。今荀、贾之评,共同一称,尤失区别之宜也。②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令狐德棻:周瑜赤壁之谋,贾诩乌巢之策,何能以尚。一言兴邦,斯近之矣。《唐会要》:魏晋以贾诩之筹策、贾逵之忠壮、张既之政能、程昱之智勇 轶事典故5 弘农王刘辩的妃子唐姬在刘辩死后,回到故乡颍川,宁死不愿再嫁。李傕掌权时,想要娶唐姬,她坚持不从,李傕最终没有和唐姬成婚。贾诩听说此事后,把事情的本末告诉了汉献帝刘协。刘协感到悲怆,便将唐姬接到宫中,拜她为弘农王妃。 个人作品6 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全三国文》辑录有其文。 家族成员7 据《新唐书》里的宰相世系表所指,贾诩是西汉时代文豪贾谊的末裔。据《贾氏武威郡宗谱》载,贾谊九世孙名为贾秀玉,东汉时任武威太守,自此居于武威郡。其子贾衍任兖州刺史,贾衍子贾龚为轻骑将军,居武威。衍生二子,长子名贾彩,次子便是贾诩。据《魏晋世语》,贾氏一族于晋惠帝时皆至大官,于晋初时尤为显贵。贾谊,贾诩先祖,西汉著名文学家。贾秀玉,贾诩曾祖父,东汉武威太守。贾衍,贾诩祖父,东汉兖州刺史。贾龚,贾诩之父,任轻骑将军,徙居武威。贾彩,贾诩之兄。贾穆,贾诩的长子,为驸马都尉、历位郡守,承继贾诩的爵位。贾访,贾诩之子,分得父亲八百户食邑中二百户,而受封列侯。贾玑,贾诩之子,魏驸马都尉、关内侯,后徙居长乐。贾模,贾穆之长子,贾诩之长孙,承继贾穆的爵位,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贾疋,贾模从弟(《晋书》作贾诩的曾孙),仕晋惠帝及晋怀帝,累官至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酒泉公。贾通,贾玑之子,任侍中、车骑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