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1918.12~2010.04.01),男 ,原名孙保安,河北满城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延安,入抗大、中央党校习。曾任延安《新中华报》采访通讯部主任,《解放日报》采访通讯科科长、新华通讯社晋绥总分社社长、《晋绥日报》采访通讯部主任、晋南日报报长、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另有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原总干事、副会长,江苏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淮南纱厂女英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师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介绍3人物生平4进入中科院5出任党委书记6两度起落 基本资料1 姓名:郁文国籍:中国出生地:河北满城出生日期:1918.12逝世日期:2010.04.01职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宗教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介绍2 社科院副院长、中科大党委书记(首任)建国后,历任新疆日报社社长,新疆省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干部局局长、副秘书长、政治部主任兼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副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郁文于2010年4月1日上午10点1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2岁。郁文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始人之一。 人物生平3 1931年,小学进入满城简易师范学校学习。1934年,转入保定培德中学学习,改名孙士哲。郁文的中学时代,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在各地兴起,郁文也投身其中。在满城简易师范学校,他是学生会干部。在保定培德中学,他是学生运动积极分子,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学校开除学籍。1936年3月,郁文转学到成城中学,改名孙蔚文,一面读书,一面继续参加抗日活动,同年秋参加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郁文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郁文与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抗战,募捐劳军。北平沦陷后,郁文于1937年10月辗转到达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3月,组织上决定派他到苏联学习飞机驾驶技术,但在赴新疆途中遭遇国民党军队阻拦,重返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郁文先后接受了游击战争、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党的建设、中国问题等政治军事课程的基本训练,体验了革命队伍中的新生活、军民 进入中科院4 1952年底,中央决定调郁文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这是他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新闻战线走向科学战线。1953年初,郁文来到中国科学院,担任院党组成员、办公厅副主任,主要分管人事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1956年,张劲夫到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郁文任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继续分管政治工作、人事教育工作和京区党务工作。1965年,建立中国科学院党委,郁文任党委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直到“文化大革命”。郁文在科学院工作的前十四年,是党在中国最大的科研机关创建党的系统、确立和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开展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保证科学研究顺利前进、高速发展的过程。郁文在这个过程中,在院党组和院长领导下,发挥了自己的作用。1953年初,郁文刚到科学院就参加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政策纲领性文件的制定。1953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经过国外考察和大量的院内基层调查基础上,研究出台了《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 出任党委书记5 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随着第一个科学发展长远规划的实施,到处需要科学人才,大学生来源更显不足。1957年院党组决定,利用自身人才优势,创办一所新型大学,自行培养科研急需的大学生,以缓解供需矛盾。1958年6月,这一建议得到中央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筹备建校,具体事宜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郁文主持进行。学校成立后,郁文兼任第一任党委书记。在中央关怀和中国科学院内外大力支持下,在以郁文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组织指挥之下,学校在仅仅三个半月的筹办时间内,解决了校舍、师资、教学设备等问题,建立了学校组织和工作制度,确立了系科设置,草拟了教学计划,完成了招生任务,开办了5个实验工厂,初步建立了工作秩序,保证学校在1958年9月20日正式开学。到1959年元旦,学校师生就在实验工厂中生产出电子计算机、计算管、定标器、石油钻探自动调节器、半导体晶体管、阴极射线示波器、模型火箭等多种科学仪器设备 两度起落6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郁文就和许多老干部一样受到了连续不断的批判斗争,甚至病中也未能幸免,他被隔离审查三年。1969年11月,他被安排到湖北五七干校劳动,患上了急性血吸虫病,直至1972年2月才获准回北京疗养。在运动中,郁文对涉及自己的事,独自承担责任,从不推诿或连累他人。他也没有记恨那些批判斗争他的人,他坚信总有雨过天晴之时,就在他被“开除党籍”的最困难日子里也没有动摇过。在逆境中,郁文表现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应有品质。1973年1月,郁文得到平反,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科研组副组长之一,从此开始转上科研业务管理工作岗位。当时,只有高能物理、数学、天文等基础理论工作,以及某些有关国防和生产的科研开发任务等,尚能名正言顺地组织进行,其他科研工作基本上依靠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自发自觉的艰苦努力,郁文冒着政治风险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75年,胡耀邦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一度出现的全面整顿、系统
郁文华(1921-2014),名炜,字文华。1921年生于苏州。早年曾先后师从蔡铣、张石园学习国画,1948年有缘结识张大千,逐为大千收列门墙,入大风堂为弟子。生前为农工党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风堂书画研究会会长。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艺术成就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郁文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苏州出生日期:1921年12月12日逝世日期:2014年1月27日职业:画家主要成就:张大千弟子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大风堂书画研究会会长代表作品:《画园之春》《神女峰》《武夷天心岩》《武夷山之晨》 人物简介2 郁文华山水、花鸟兼长。山水宗宋元,也得明贤各家之法。花鸟得明清遗规,善写牡丹,有“郁牡丹”之誉。作品曾展出于法国、日本、美国、韩国及香港地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大风堂书画研究会会长。 艺术成就3 郁文华先生师从张大千,在自己的艺术天地一丝不苟地耕耘,几十年如一日,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例如1958年创作的《农业车子化》经展示后先后在解放日报、《中国画》和《现代中国画选集》上刊登;1964年创作《瑞雪》选送香港“上海花鸟画展”展出;1976年创作《滨海春潮涌》在上海展出后刊登在《上海中国画选集》;同年创作《画园之春》展出后刊登在《上海中国画选》画册上;1978年创作《神女峰》刊登在《长江》大型画册上;1981年创作《武夷天心岩》送印度和突尼斯展出;1981年创作《武夷山之晨》在香港展出后选登在香港出版的《上海中国画院作品选集》上,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和画院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88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展,2001年于上海朵云轩举办个展。1998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郁文华画集》,200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郁文华山水册页精选》。
卢郁文(1900.12.10—1968.11.6),原名卢光润,字玉温;又名光润;河北卢龙木井镇人;192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堂英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员、教务主任,河北省政府科长;1929年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31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讲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新疆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秘书长参加和谈后留居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国务院副秘书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务,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68年因病去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人物评价4人物生平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卢郁文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省卢龙县出生日期:1900.12.10逝世日期:1968.11.6职业:爱国民主人士、原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业院校:北京高等师范、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人物简介2 卢郁文(1900—1968),原名卢光润,字玉温;又名光润;河北省卢龙县木井镇卢柏各庄人。1922年北京高等师范学堂英语系毕业后,任中学教员、教务主任,河北省政府科长。1929年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31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讲师,民国大学教授,河北法商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编审,军事委员秘书,粮食部参事。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新疆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国民党政府立法委员。1949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秘书长到北平参加和谈,后留居北平。同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国务院副秘书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是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1968年11月6日,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人物评价3 卢郁文早年加入国民党,曾满腔热情地投身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在迷茫中留学英国政治经济学院;他在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回国后到北大等学府从事教育事业;抗战蜂起,他为赴国难弃教从政,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做物资工作;抗战胜利后,他任国民党立法委员,曾上书蒋介石敦促当局停止内战、实现和平,被张治中选为国民党和平代表团秘书长;新中国成立,他被任命为政务院参事、秘书长助理。1957年,卢郁文因为一封匿名信,成为反右斗争的新闻人物:1957年6月6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助理卢郁文在国务院举行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卢郁文揭露有人写匿名信给他进行辱骂和恐吓并当场宣读了这封匿名信。第二天,《人民日报》披露了这件事,第三天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引用了“匿名信”部分内容进行批判,这就是“匿名信事件”大致经过。从表面上看,这个事件是“反右运动”的导火索和转折点。自“匿 人物生平4 卢郁文(1900—1968),原名卢光润,字玉温。1949年12月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二、三届中央委员,第四届中央常委。1957年,他因为一封匿名信,成为反右斗争的新闻人物。卢郁文,1900年12月10日生于河北省卢龙县木井镇卢柏各庄。出生时,19世纪还剩下21天,因此他正好与20世纪同龄,也和所有同时代的中国人一样,遭受了20世纪以来贫弱的中国所罹的一切灾难和痛苦。他在一篇自传的开头写道:八国联军打进中国,京奉线中国军队全部撤防,我母亲肚子里怀着我到西山避难……“生于忧患”,忧患意识就成为了日后他爱国图强的胸中火种。卢郁文祖父那一代,曾是一个殷实大户,门额上悬着一块不知谁赠的“一方善土”的匾,门外是一个很宽很高的石台,在乡下可算是气派的了。卢家在木井镇上开有药店,还有钱庄。就是在这样一个大户人家里,即使在其鼎盛时期,老老小小却过着一种难以使人相信的、极其吝啬的苦行僧式生活。卢郁文的祖父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