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滋病毒阻断药至少由三种抗病毒药物组成艾滋病阻断药多少钱,药物副反应主要包括肝肾毒性、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等。 2、吃阻断药期间不能喝酒,原因之一是阻断药与酒之间有相互作用,导致阻断药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影响阻断效果。 3、吃阻断药不能喝酒,原因之二是酒精对肝脏有影响,与抗病毒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叠加在一起,加重肝损伤。 4、艾滋病毒阻断药吃28天,要求定时定点服药,服药前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根据化验选择适合自己的阻断药,分别的吃药满14天、28天复查以上指标,在医生指导下服药、观察。
怎样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 福建 主任医师 孙鸿飞 导 读: 目前,我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有2000~3000万乙肝病人。由于至今还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根治乙肝,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对乙肝病毒的防范,特别是要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然而人们怎样切断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呢?这首先要弄清乙肝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然后再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血液传播 研究证实,被确诊为“大三阳”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体内每毫升血液中含有1000万至几亿个成熟的乙肝病毒颗粒。被其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口腔器材、内镜以及血液和血制品等若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就可以引起乙肝病毒的传播。虽然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这种传播的可能性已经有所降低,但这种情况在农村可能会长期存在,对此广大农民和农村医疗工作者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指甲刀等。 2.体液传播 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均可含有乙肝病毒。性行为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一个主要途径,世界卫生组织已把乙肝定为性传播疾病。因此,人们应该谨守性道德,尤其是易感人群(乙肝表面抗体为阴性者)在过性生活时应主动采取安全措施,如使用避孕套等。另外,人们在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亲密接触(如接吻等)时,若接触部位的皮肤或黏膜上有破口,也有被传染乙肝的可能。 3.垂直传播 垂直传播包括母婴传播(宫内感染、围产期传播和分娩后传播)和父婴传播。在我国,因垂直传播而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占所有感染乙肝病毒者的70%以上。有关研究还表明,人们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与乙肝的发病及其病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个月大的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后,有80%以上的人将来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且预后相对较差。但成年后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只有6%左右的人将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因为大部分人会自动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可以将乙肝病毒从体内清除。所以乙肝的基础免疫以及阻断母婴的传播,是我国防止乙肝传播的重点。有报道称,患有乙肝的父亲所生子女感染乙肝的概率为26%。 4.其他途径 除上述传播途径以外,乙肝病毒还有可能通过人们破损的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以及被昆虫叮咬等得以传播,但研究证实,这种传播的概率很低。 临床实践证明,人们只要切实阻断了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那么我国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就会大大减少。
HBsAg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保证胎盘的完整性,缩短分娩时间,尽量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可考虑剖宫产术)。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也可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间隔1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型肝炎疫苗)。后者不如前者方便,但其保护率高于前者。尽管如此,仍有约5%的新生儿预防失败。选用大剂量三代乙肝疫苗,增强新生儿体质和严格预防接种的规范化可提高阻断效果。1周岁时可检查婴儿血中的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判定婴儿是否感染HBV。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HBV复制。该药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还没有完全定论。在关于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的“专家共识”中没有把孕妇作为适应证。不过国外有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孕妇乙型肝炎患者取得良好效果的报道,表明拉米夫定可以减少宫内传播率和降低妊娠并发症。对感染HBV高传染性的孕妇,在征得孕妇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考虑在晚期妊娠的后三个月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
人体肝细胞被乙肝病毒感染后3日,就能在细胞核内检出乙肝核心抗原,而单剂量乙肝疫苗注射需4日后才可发现循环乙肝表面抗体。因此单用乙肝疫苗在主动免疫还没有建立之前,入侵的乙肝病毒就可能在肝细胞内复制了。所以对意外暴露于HBV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子女在出生后及时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后者起主动免疫预防作用,前者起直接免疫预防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可减少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多项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达95%以上,因此两者合用的预防效果是肯定的,也是我国计划免疫法规和《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的方法。
如何进行乙肝母婴阻断技术 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母婴阻断。一方面可以使用药物将孕妇体内的乙肝病毒传染给胎儿的能力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可以在婴儿出生后利用免疫方法阻断来自母体的乙肝病毒。 孕前:怀孕前做有效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大概时间需要一年以上,而后停药半年。同时,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和乙肝病毒定量。如果长期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定量较低,则传染给孩子的可能性较小。 孕中: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怀孕三个月起,每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临产前至少要注射3次,这样降低母血中乙肝病毒的浓度,也可以减少胎儿在子宫内受到乙肝病毒感染的机会。 产后:新生儿在诞生24小时内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剂量加倍,再于一个月后和六个月后作加强注射,对新生儿的保护率可达86.65%。 乙肝携带者母婴阻断成功率 目前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成功率比较高,平均可达到95%左右。 要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最重要的阶段是在产时和产后,有效的措施是让新生儿接受免疫预防,阻断率可达到90%以上。具体方法是:在孕晚期,孕妇应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隔周一次,直至分娩(共约3个月)。婴儿在出生后12小时内、1个月内、6个月内,都要接种乙肝疫苗,另外必须加用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加强阻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