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陈宫是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以智谋著称,曾在吕布手下任职,后来转投曹操,但最终因不满曹操的行为而选择离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陈宫并没有选择跟随刘备,而是选择了独自生活。那么,陈宫为什么不跟随刘备呢?他是怎么想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陈宫是一个有着深厚儒家学识的人,他对忠诚和信义有着极高的追求。在陈宫看来,吕布虽然有过错误,但他始终是自己的主公,自己有责任尽力辅佐他。然而,当吕布被曹操所杀时,陈宫深感痛心,他认为曹操背叛了吕布的信任,因此他选择离开曹操,以示对吕布的忠诚。 其次,陈宫对刘备的评价并不高。在他看来,刘备虽然有着英勇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质,但他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却不足。陈宫认为,刘备无法像曹操那样统一天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并没有选择跟随刘备。 再者,陈宫是一个重视个人独立思考的人。他不希望自己的行动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是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做出决定。在陈宫看来,刘备虽然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但他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并不适合自己。因此,他选择了独自生活,而不是跟随刘备。 最后,陈宫对刘备的理想并不满意。在陈宫看来,刘备的理想是恢复汉朝的统治,但这并不是他的理想。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君主,而不是仅仅为了恢复一个已经灭亡的朝代而战斗。 总的来说,陈宫之所以没有选择跟随刘备,主要是因为他对刘备的忠诚、对刘备的评价、对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视以及对刘备的理想并不满意。这些都是他做出这个决定的主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陈宫是东汉末年著名谋士,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常说《三国演义》乃七分真、三分假,虽然其故事脉络与历史发展基本吻合,但偏偏在反应人物性格的关键节点,却往往出现虚构成分,从而极大影响了读者对历史人物的观感,陈宫“叛曹迎吕”便是其中之一。 《三国演义》修改了陈宫投奔和判离曹操的时间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途经中牟时被抓,县令陈宫念其忠义将其释放,并舍官随其逃亡,两人逃到曹操父亲曹嵩故友吕伯奢家中,因曹操疑心太重而杀吕伯奢家人,得知误会后二人连夜离开吕家,却路遇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不欲留患又杀吕伯奢。 杀死吕伯奢一家后,曹操又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不齿其所为,自觉误信曹操,但又不忍杀之,于是毅然离开曹操。而受《三国演义》影响,诸多艺术作品同样采取了这种说法,例如京剧《捉放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陈宫投奔曹操,乃是在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数年之后。且不论曹操杀死吕伯奢一家的真伪(毕竟史料记载不同),即使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此事也应该发生于中平六年(189年),曹操出逃京师当年。 事实上,直到曹操于初平二年(191年)担任东郡太守之后,出身兖州本地士族的陈宫,才投奔曹操。此时,曹操不仅已经结束了逃难,且“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也已经结束,距离吕伯奢一家被杀,更是已经过去了两年之久。 不仅如此,当兖州刺史刘岱不顾济北相鲍信劝阻,战死于初平三年(192年)后,面对无主的兖州,正是本地士族出身的陈宫出面,通过外交手段,使得曹操成功入主兖州,进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起家之地。陈宫真正“叛曹迎吕”,其实发生在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徐州期间。 如上,陈宫出仕辅佐曹操时,吕伯奢一家的惨案实际上已经发生,而从陈宫辅佐曹操成功入主兖州来看,对于吕伯奢一家被杀之事,陈宫其实并不是很在乎。更何况,陈宫判离曹操之时,实际上距离吕伯奢一家被杀已经过去了五年之久。 陈宫“叛曹迎吕”另有其他原因 从初平三年(192年)辅佐曹操入主兖州,到兴平元年(194年)“叛曹迎吕”,陈宫与曹操的蜜月期,仅仅持续了两年左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陈宫对曹操态度大变,竟然至死都不肯再辅佐曹操。 从这两年兖州局势来看,或许源自于曹操与兖州当地士族之间的矛盾。而陈宫与曹操之间矛盾的爆发,或许与以下四件事情有关: 1、陈宫自身地位下降。曹操入主兖州之后,便开始迅速招揽人才,荀彧、程昱等人迅速投入曹操麾下,荀彧自不必多说,乃是出自于颍川大族荀氏,其家族人才众多,影响力极大,程昱则是兖州本地人才。荀彧、程昱投入曹操麾下后,地位迅速得以提升,而作为帮助曹操入主兖州的陈宫,却并未获得高位,而从此后两年间陈宫在曹操麾下再无贡献来看,其地位或许已经有所边缘化,这导致陈宫根本无法在曹操阵营实现自己的价值,自然会有所不满。有人或许会说,陈宫不是这样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之人,如若不是,那么“郝萌之变”又是如何发生的? 2、边让、桓邵被杀事件。我们知道,东汉由于“党锢之祸”,宦官与士族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而曹操则是宦官曹腾的养孙,这自然令有些士人对其极度不喜,边让便是其中典型。边让乃兖州当地名士,曹操入主兖州之后,他便仗着自己的才气,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多次轻视和贬低曹操,于是曹操便借着有人诬陷边让的机会,让麾下官员将其杀死,并夷族。此外,沛国名士袁忠、桓邵等也曾辱骂曹操,得知边让被杀后便跑到交州避难,曹操又派使者命令交州太守士燮将其杀死,桓邵于是又跑回来自首,跪在院子里求饶,结果还是被曹操所杀。一般认为,边让、桓邵被杀事件便是兖州士族反曹操的导火索,而陈宫素来与兖州名士交好,又岂能不感受到威胁。 3、徐州屠城事件。兴平元年(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投奔曹操,结果被徐州牧陶谦派人追杀而死。曹操与陶谦先前便因对外扩张而交战,如今父亲和弟弟被杀,曹操立即起兵攻打徐州,略地至东海、连屠数城,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曹操如此大动干戈,再加上前面又有边让等人被杀之事,结果不止是徐州人人震恐,更是让兖州当地士族对其极为恐惧,而陈宫更是认为曹操并非明主,根本不值得辅佐。 4、兖州士族扶持吕布。有了边让被杀和徐州屠城事件的铺垫,兖州本土士族已经不再支持曹操,改而拥立吕布,一方面源于曹操的不得人心,另一方面则源于吕布相对容易控制,有利于兖州士族巩固地位。《三国志·魏书》有载,“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这个“共牧兖州”便足以说明问题。于是,陈宫便趁着曹操东征之际,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入主兖州,而兖州各郡也群起响应,仅余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仍属曹操,由此可见当时兖州士族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及兖州士族在当地的影响力。 后来,虽然凭借荀彧、程昱等人拼死阻挡吕布、陈宫大军,曹操最终回军击败了吕布,陈留太守张邈也被杀,曹操对兖州的控制得以巩固,但陈宫也就此与吕布逃往徐州,并至死再未回到曹操身边。 综上,陈宫投奔曹操还是判离曹操,其实都未受到吕伯奢一家被杀事件的影响,不过是由于曹操与兖州士族矛盾爆发,再加上陈宫本人被边缘化的原因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演义》中的陈宫算得上是曹操的救命恩人:曹操在献刀刺杀董卓不成,一路逃亡至中牟县被守关士兵所擒获,中牟县令陈宫有感于曹操刺杀董卓的壮举,于是弃官不做跟随曹操一起逃亡;在路过成皋投宿曹操之父的结义兄弟吕伯奢时,因为误会吕伯奢告密于是曹操杀尽吕伯奢家人,并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枭雄宣言,陈宫为此和曹操分道扬镳,并最终成为曹操对手,感兴趣的读者跟着趣历史小编往下看。 然而正史上却并非如此,陈宫是兖州东郡人,刚好是时任东郡太守曹操的属下,192年兖州刺史刘岱死于黄巾军之手,兖州群龙无主之际第一个站出来力挺曹操的正是陈宫:“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加上赢得了兖州实力派济北相鲍信的支持,曹操得以顺利入主兖州,可以说对曹操而言陈宫是有功之臣,两人关系也一度很密切,度过了一段蜜月期。 不过两人之间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194年曹操东征徐州陶谦之时,陈宫出乎意料的在背后狠狠的捅了曹操一刀,他和陈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人合谋,引客居河内的吕布入兖州,一时之间曹操极为被动,兖州只剩下余鄄城、范城、东阿三地在程昱和荀彧之手,其余各地皆告失守。 虽然曹操经过苦战夺回了兖州,但是陈宫却从此跟随吕布处处和曹操作对,直到几年之后曹操攻破徐州俘虏了吕布和陈宫,陈宫也从容赴死没有再投于曹操麾下,那么两人从相爱到相杀,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虽然正史上语焉不详并没有提及具体原因,但是可以肯定和演义中的吕伯奢无关,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可能的原因。 第一,可能和陈宫并未得到真正重用有一定关系,陈宫虽然在曹操入主兖州一事上功劳不小,但是当时曹操身边最为倚重的谋臣是荀彧和程昱,曹操东征徐州留守兖州的负责人主要是夏侯惇、荀彧和程昱等人,这和陈宫的预期有一定出入。 陈宫原本以为能得到曹操重用,自己也可以一展抱负,现在却发现曹操真正信任和倚重的并不是他;三国时期主公选择谋臣,谋士选择主公都是很常见的事,既然得不到重用,不如弃之而去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第二,曹操的表现令陈宫失望,原本陈宫认为曹操是“命世之才也”,可是曹操东征徐州时其麾下青州军不仅烧杀抢掠,而且屠城,曹操既不能约束又听之任之,陈宫感到自己看走了眼,难免对曹操失望,所以趁曹操东征之际反叛曹操,选择吕布为辅佐对象。 第三,曹操是宦官之后,东汉长久以来宦官和士大夫之间是格格不入的,曹操的这个身份难免被兖州当地的名士所轻视,比如名士边让就瞧不上曹操,曹操为此处死了好几位兖州当地名士,这些人和陈宫的关系一直不错,曹操如此滥杀无辜可能也是陈宫背弃曹操的原因之一。 所以陈宫不受重用、加上曹操滥杀和屠城使得陈宫对曹操失望,认为曹操不是自己理想的辅佐对象,这些原因才是陈宫离开曹操,两人从相爱到相杀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陈宫也是一个人才,为何曹操会杀了他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历史上真实的陈宫,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他出身于兖州当地的世家大族,懂谋略,且人脉广泛。 他的成名作,便是帮助曹操得到了兖州。在此之前,曹操虽然担任东郡太守,但是也只是袁绍手下的一名打工仔罢了,看上去地盘不小,其实都是人家的。曹操虽然有了一些自己的人马,但是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根本无法真正发展自己的势力。 陈宫因为看好曹操,便来到曹操军中辅佐他。当时,兖州是刘岱的地盘。不过这位老兄有点厉害,自己把自己坑死了。 当时青州黄巾军来犯,刘岱不听济北相鲍信的劝阻,亲率大军讨伐来犯之敌,结果一通操作下去,他的大军还在,自己却死于乱军之中。一时间,兖州成了无主之地。曹操虽然看着兖州流口水,但是他知道,凭自己这点实力,根本就没资格争夺兖州。 虽然兖州现在群龙无首,但是其军力也足以完虐曹操。好在有陈宫在,作为兖州当地大族的才俊,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脉优势。 不仅使得曹操得到当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同时还说动了济北相鲍信替曹操说话,最终让曹操成为了兖州的新主人。 得到兖州后,曹操击败并收编了青州黄巾军,实力壮大了几十倍,终于也算一路诸侯了,有了逐鹿天下的资本。 到这里,可以说曹操对陈宫感恩戴德,信任有加。 事情照此发展下去,二人就该亲上加亲了。可惜,当时发生了一系列事情,使得二人关系出现了裂痕。曹操能得到兖州,靠的是当地世家大族的力量,他们和曹操的关系更像是合伙人。曹操是董事长,这些士族是大股东。但是双方相处久了,矛盾却爆发了。 我们知道,曹操是很有野心的,他是不会接受这种关系的,他想要这些大族臣服于自己。而世家大族这边呢,又觉得曹操能得到兖州,靠的是自己,因此不太把曹操放在眼里,经常喜欢在曹操面前摆谱。要知道,曹老板发起狠来,汉献帝都要躲到床底下,更何况是区区世家大族。于是他一忍再忍后,直接抓了大批士族,还杀了一些人。 也就是说,曹操和世家大族彻底闹翻了。书生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最后意识到曹老板是个狠角色的世家大族们只得服软,双方这才和解。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上的。而作为大族们代表的陈宫也发现,如果任由曹操发展下去,自己这边的利益会严重受损。 他辅佐曹操可不是做慈善,那也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考虑的,既然曹操无法满足自己这边的利益,看来该请曹操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不久之后,他找到了机会。 当时,陶谦派人护送曹操的父兄回老家,结果护卫的部将见财起意,杀了曹操的父兄,带着金银珠宝跑路了。 这下子可把陶谦给坑惨了,本来是想和曹操搞好关系的,结果反而得罪了曹操。 曹操一怒之下,亲率大军讨伐陶谦,兖州精锐尽出。 就在曹操离开后不久,当时担任东都守备的陈宫就开始活动起来,他先后说服了陈留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还有王楷等人。 陈宫不愧是一代谋士,在他的一番忽悠下,几人接受了他的方案:背弃曹操,迎奉吕布入驻兖州。 由于有兖州世家大族的配合,事情进展的很顺利,整个只有鄄城、范城、东阿3个县还听从曹操的号令,其余郡县皆响应陈宫的号召。 于是,吕布就这么成为了兖州新一任主人。 曹操一听老家没了,那急得,哪里还有心思攻打陶谦。一声招呼都不打就匆忙撤军了,陶谦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曹操率军快马加鞭地往回赶,在衡阳城与吕布军发生大战,结果曹军大败,曹操也被吕布麾下小将抓住。 谁知那小将并不认识曹操,反而问曹老板谁是曹操,曹老板那演技真不错,不假思索地指着远处一个骑马的倒霉蛋说那人是曹操。 于是小将丢下曹操,去追赶那骑马之人,曹操趁机跑掉了。 后来曹操多次与吕布交战,都未获胜。最后还是用计设伏才击败了吕布,重新夺回兖州。 再后来,吕布又占了刘备的徐州,刘备向曹操求助。 曹操一看,打吕布、陈宫,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刘备。 此时的曹操已经是兵强马壮,麾下将士无数,直接用人海战术把吕布打蒙了,最后生擒吕布、陈宫等人。 曹操想要招降陈宫,奈何陈宫宁死不降,于是曹操只好杀了陈宫。不过他却供养了陈宫的一家老小。 至此,曹操和陈宫的恩怨算是告一段落了。 对于曹操供养陈宫家人的通常解读 一般人认为,曹操之所以供养陈宫一家老小,无非以下几点原因: 1、曹操念旧情。 曹操的势力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进而有机会逐鹿天下,全亏了陈宫,陈宫是有大恩于曹操的。 曹操既然招降陈宫失败,那么至少要替他照顾家人,来表一表心意。 2、曹操想要收揽人心。 曹操志在天下,想要争夺天下,就需要人才。 世人皆知曹操与陈宫关系恶劣,如果曹操连陈宫的家人都能供养,那么对于那些人才只会更好,于是天下人才会纷纷慕名而来。 这样曹操的实力便会不断壮大,最终夺得天下。 3、曹操信守承诺。 根据《典略》记载,曹操在抓到陈宫后,为了让其归顺自己,竟然对其进行威胁。 曹操用陈宫的母亲威胁陈宫,结果陈宫却说:他听说以孝道治理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的母亲的。曹操又用陈宫的子女来威胁他,陈宫又说:他听说以仁爱治理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的儿子的。 陈宫是算准了曹操心怀天下,才这么说的。最终,曹操答应陈宫,替他照料他的家人,让陈宫安心上路。 曹操既然答应了陈宫,无论是否愿意,都要兑现诺言。至于曹操为何没有杀陈宫的儿子,主要是因为曹操债多不愁,想杀他的人多了去了,不怕多一个。他有信心陈宫的儿子伤不了自己。 恕我直言,以上观点基本没一个靠谱的。 1、曹操念旧情,简直无稽之谈。 曹操虽然和陈宫之前感情不错,但是兖州一战,曹操差点丢了小命,这感情也就不在了。 要不是因为陈宫,曹操大好的形势,何以会落魄到如此? 曹操能给陈宫个痛快已经很不错了。 2、曹操收揽人心,有点道理,但是并不全对。 曹操确实是要收揽人心,但是并非天下人心,而是兖州的人心。 经过此前的兖州之乱,曹操意识到了兖州这些世家大族的能量,不敢再轻视他们。 但是此前双方关系已经破裂,曹操想要将自己的势力发展壮大,需要兖州这些世家大族的配合。 既然陈宫不在了,那么只能在他的家人身上做文章,以此举来向那些世家大族示好。 3、曹操信守诺言,根本是个笑话。 曹操是要成大事的人,加上他做派不拘一格,怎么会在意区区诺言,更何况陈宫不在了,这诺言要不要执行,全看曹操的心情。 关于这个诺言,下面还会细讲。 4、曹操不担心陈宫的儿子能伤害到自己,也不靠谱。 斩草不除根,最终悔一生。像曹操这种要做大事情的人,怎么可能允许威胁存在。所谓的想杀他的人多了去了,请问那些人有几个还活着的?曹操可不会有什么妇人之仁,因为对方是孩子就下不了手,话说也不用他动手,这些事都是下面人做的。 因此,通常的解读实在是牵强附会,基本不靠谱。而曹操之所以会供养陈宫一家老小,只是为了收揽兖州人心罢了。曹操既然敢供养陈宫的一家老小,自然不会担心陈宫的儿子替父报仇。因为陈宫的儿子已经被曹操给处理掉了。 我有两点理由:首先,关于陈宫家人的下落,并未提到其儿子。 根据正史记载,陈宫死后,他的母亲由曹操花钱奉养,而陈宫的女儿则由曹操安排婚事嫁人,嫁妆全由曹操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完全没有提陈宫的儿子如何了。这就奇怪了,陈宫可是世家大族子弟,在那个无后为大的年代,怎么可能没有儿子? 如果他真没儿子,好意思出去建功立业?还不赶紧把香火续上再说。既然陈宫有儿子,那么他的儿子又去哪里了?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只有可能被曹操除掉了。 当时曹操率大军攻打吕布,陈宫的儿子极有可能跟在陈宫身边历练,那么混乱的场面,想要不声不响地除去几个人,简直是易如反掌。 于是,陈宫的儿子极有可能成了曹军士兵的军功,这样曹操才安心。其次,关于曹操对陈宫的承诺也有问题。 记载这件事的《典略》,是魏国的郎中(官职)鱼豢所写,而且这《典略》是一部野史。加上鱼豢本人在历史上寂寂无名,其信誉没有保证,他写这《典略》的用意很值得怀疑。因此,他关于此事的记载,必然是为了吹捧曹操。 既然是吹捧,不是应该写曹操胸怀宽广,原谅了陈宫,最后陈宫羞愧自尽,然后曹操供养了陈宫的家人,这样才合理吗?然而,鱼豢却特意写了曹操用陈宫家人威胁陈宫,想使其归顺,最后才与其定下约定。这怎么看都是在抹黑曹操,不合理。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鱼豢这么写,必然是因为这样对曹操最有利。 我看了半天,注意到了一句:陈宫说,以仁爱治理天下的人,是不会杀别人的儿子的。 这句话明显是在暗示,曹操是不会杀陈宫的儿子的。那么鱼豢特意写这件事的用意很明显了,必然是曹操杀了陈宫的儿子,鱼豢是在给曹操洗白。 如果不是这样,因为写下了此事,鱼豢本人不仅在魏国混不下去,他的《典略》也极有可能被列为禁书给销毁。 好了,结案。曹操之所以不担心陈宫的儿子替父报仇,是因为陈宫的儿子已经被曹操派人除掉了。曹操供养陈宫的家人,看上去仁至义尽,实则充满了权谋算计,甚至因此留下了一桩迷案。 不过不管怎么说,是陈宫先对不起曹操的,曹操对待其家人也算不薄。至于除掉陈宫的儿子,这事换谁都会这么做的。 当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也是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家的儿子都杀了吗?可见此举在古代是常有的事。除去这点,曹操能够善待陈宫的母亲和女儿其实挺不错了,在那个乱世,曹操也算是半股清流了(一股清流是刘备)。 就是不知道陈宫的妻子后来怎么样了,毕竟史书并未提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陈宫为什么先后背叛了曹操和吕布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要说明的是,由于历史上的陈宫两次站错了队,因此现存史料中有关陈宫的记载是比较少的,他两次背叛主公的原因也没有详细记载。小编接下来的观点也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大家姑妄听之。 汉末三国是士族门阀崛起并发展为社会主导阶层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与士族有关。根据史书记载的蛛丝马迹,陈宫出身士族并且坚定维护士族的利益,坚决支持士族的发展。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杀死了兖州士族的代表人物边让,导致陈宫决定背叛曹操而引吕布攻入兖州,差点毁了整个曹操集团。而陈宫引吕布攻入兖州时基本没考虑吕布的统治对兖州百姓的危害。 建安元年(196年),吕布的部将郝萌起兵造反。根据史书记载,郝萌造反的幕后黑手就是袁术。而袁术是“四世三公”的天下士族领袖。于是在郝萌造反的同谋者中,我们就看到了支持士族的陈宫。 综合来讲,陈宫先后背叛曹操和吕布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人都不是士族出身,在他眼里都不符合士族的利益。因为坚决支持士族,所以陈宫宁肯与有勇无谋的吕布同归于尽,也不追随近在咫尺的刘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讨厌曹操、长时间居徐州的陈宫为什么没有选择辅佐刘备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如今人们对某些汉末三国人物的印象都与历史存在偏差,陈宫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上的陈宫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陈宫存在很大不同,甚至连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著名的“捉放曹”就是小说虚构的故事。 根据史书记载,陈宫是曹操出任东郡太守的时候才进入曹操麾下效力的,那时讨董联军早就解散了。而陈宫与曹操决裂也不是因为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是因为曹操杀了兖州的士人代表边让,引起了很多兖州士族士人的不满。 历史上的陈宫是一个坚定的士族支持者,人生的重大选择几乎全部是为了维护士族利益或者追随士族领袖,甚至还曾经阴谋反对吕布。而“织席贩履”的刘备是寒门地主,以士族为人生准则的陈宫自然不会选择辅佐刘备,历史上两人近在咫尺却没有私人往来。 《三国演义》的文学特点是“七实三虚”,绝大部分情节和人物经历都是符合史书记载的。既然历史上的陈宫因为士族利益而没有选择辅佐刘备,《三国演义》也就不会让陈宫辅佐刘备,哪怕小说中的陈宫是以仁义立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陈宫和刘备无怨无仇,为什么他非要致刘备于死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悲剧军师,他就是陈宫。陈宫虽然有大志,但是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私放曹操,本来想投靠个明主在天下大乱时有所成就,无奈曹操的所作所为让陈宫心寒,其实杀死吕伯奢一家并不是陈宫离开曹操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陈宫见识了曹操的多疑和狭隘,担心以后如有触犯必定没有好下场,所以才离曹操而去。 袁术 陈宫后来一直辅佐吕布,也是相中了吕布耳根子软,只要你口才好,他就会言听计从。但是耳根子软的人也有毛病,你说的他会听,等你走了,另外一个人说的比你还有道理,他就会听别人的。这是陈宫的无奈,也是吕布的大忌。 刘备剧照 《三国演义》中,陈宫几次三番都想置刘备于死地,也很是让人不解。吕布辕门射戟解除了袁术对刘备的威胁,袁术为了收买吕布打算和他结亲,这是的目的就是要取刘备的脑袋。陈宫对袁术的使者也说明了结亲的目的,以陈宫的智谋,也必定会料到袁术会称帝,因为这事连吕布的老婆都明白。陈宫为什么积极撺掇吕布和袁术结合? 曹操 吕布派人去买马,结果让张飞劫了一半,吕布很生气去找刘备理论。刘备都赔礼道歉加送回马匹了,陈宫却对吕布说“今不杀刘备,久后必为所害”鼓动吕布彻底剿灭刘备。逼的刘备没有办法,只好投降了曹操,结果引曹操打了回来,最后白门楼上丧了命。按说陈宫和刘备本来没有交往,说不上有怨,为什么几次三番都想要刘备的命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在白门楼上陈宫慷慨赴死,如果他不背叛曹操,将会是曹营第一大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陈宫原本是曹操的将领,在曹操攻打徐州的时候,他却背叛了曹操,加入到吕布的阵营。吕布兵败被擒后,他也成为曹操的阶下囚。在白门楼上,他拒绝曹操的劝降,慷慨赴死。如果他不背叛曹操,在曹营中会享有怎样的地位? 一、陈宫与曹操的恩怨。 在《三国演义》中,把陈宫写成了曹操的救命恩人。曹操在行刺董卓失败后,立刻逃往家乡。在中牟县,曹操被守关军士抓获。幸亏县令陈宫被曹操的忠义感动,放出曹操,丢弃官职与他一起逃亡。谁知道因为曹操杀害吕伯奢一家,让陈宫认为曹操不仁,丢下他独自离去。 陈宫离开曹操后,辗转投入吕布阵营,为吕布出谋划策,在战场上多次击败曹操,险些杀死曹操。终因吕布不听陈宫良谋,遭到最终的失败。陈宫也在被俘后,不接受曹操的劝降而被杀。在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这段记载。这个情节应该是作者的杜撰,为的是显示曹操的不仁不义,衬托陈宫的高大形象。 在历史记载中,陈宫在加入吕布阵营之前,一直就是曹操的将领。在曹操因为父亲在徐州被害,出兵攻打徐州时,陈宫与一批对曹操不满的人员,引吕布袭取兖州。在里应外合之下,除了三座城池,兖州剩下的土地全部被吕布夺取。这一次叛乱,险些让曹操无家可归,陷入灭顶之灾。 陈宫之所以背叛曹操,主要原因是对曹操的统治政策不满。曹操在夺取兖州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当地的势力进行分化打压。曹操本身就是一个残暴无情的人,他诛杀异己毫不留情。名士边让因为说了曹操的坏话,就被曹操灭族。 袁忠、桓邵都与曹操有嫌隙,害怕曹操报复被迫逃往交州。但是曹操并不放过他们,派使者去交州让当地太守士燮把他们灭族。桓邵主动向曹操自首,并且在庭院中向曹操跪拜认罪,曹操回答他说,你下跪就能逃脱一死吗,还是下令杀了他。 由于曹操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兖州士人的仇怨。陈宫与张邈的弟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就是这个谋反集团的首脑。陈宫为他们出谋划策,迎接吕布来占据兖州。在陈宫的策划、运作下,吕布顺利占据了大部分兖州。 在吕布与曹操作战失败,离开兖州时,陈宫等人也追随吕布而去。从此之后,他们作为曹操的死敌,为吕布效力。在曹操最后一次攻打吕布的时候,吕布想要投降曹操。但是陈宫等人知道与曹操积怨很深,怕曹操的报复,因此坚决不主张投降。吕布因此别无选择,只得与曹操作战到底。 在白门楼上,曹操对陈宫却非常优待。他主动劝降陈宫,希望陈宫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的麾下。这一段情节,历史记载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大致相同。曹操对陈宫软硬兼施,甚至不惜以陈宫的家人来打动陈宫,都遭到了陈宫的拒绝。 曹操想收降陈宫,无外乎三个原因。第一个是爱惜陈宫的才华,想让他为其所用。第二个是感到对陈宫有愧,自己在对待兖州士人的政策上过于严厉,想要得到陈宫的谅解。最后一个则是想改变自己的政治形象,让自己得到宽容仁慈的名声。 但是陈宫根本就不给曹操任何机会,他在反叛曹操的时候,就与曹操一刀两断。他知道自己与曹操积怨已深,双方的仇怨已经无法调和。陈宫死后,直到贾诩劝说张绣归降曹操,才使得曹操得到了不计旧怨的名声。为此,曹操还对贾诩感激不尽。 二、如果陈宫留在曹营。 如果陈宫不是意气用事,依然留在曹操手下为他效力,所受的待遇肯定比在吕布手下要好得多。在吕布手下,他得不到吕布的信任,很多正确的建议不被吕布采纳。虽然他有能力,可只能眼睁睁看着吕布走向灭亡。 陈宫得不到吕布的信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对陈宫十分信任,而陈宫却背叛了他,让大家觉得陈宫此人十分不可靠。在徐州之战中,陈宫向吕布建议,自己守城,吕布率军屯在城外,形成掎角之势。无论曹操攻打哪一方,另外的一方就从背后夹击敌人。这样相持日久,曹操粮尽必然失败。 本来吕布赞同了这个建议,可是还没有实施,就遭到了他妻子的反对。他的妻子说昔日曹操对待陈宫如同赤子,他依然背叛了曹操。你对待陈宫不如曹操,却要舍弃妻子出城迎敌,一旦发生变故,我们就不会重聚了。吕布听了妻子的话,就没有继续行动下去。 我们看吕布的妻子对陈宫与曹操关系的评价,那就是曹操对待陈宫如同赤子一般。在曹操阵营中,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人,能够得到如此评价的。由此可见,曹操对陈宫的信任和重用。而且陈宫在现实中,也不是谋士的身份,而是一员有着兵权的将领。 在兖州之变中,吕布之所以能够席卷兖州,最重用的原因就是曹操后方的留守兵力,主要掌握在陈宫的手中。陈宫当时率领军队屯扎在东郡,其他郡县都是兵力单薄。在陈宫迎接吕布到来后,除了鄄城、东阿、范这三座城池外,其他城池都投降了吕布。 从这次叛乱中陈宫起到的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陈宫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他是曹操最信任的将领,并被曹操委以重任。除了陈宫,我们还没有看到有任何异姓将领,能够像陈宫那样能够独当一面,掌控那么大的实力。连曹操手下夏侯惇、荀彧等人,都没有可以与陈宫匹敌的实力,在陈宫发动叛乱时只能困守孤城。 吕布军原本是流浪的孤军,被各方势力四处驱逐,没有落脚之地。在陈宫加入后,吕布军便脱胎换骨,成为一支劲旅,吕布也因之成为一方诸侯。原本对曹操毫无威胁的吕布,成为了曹操必须要首先消灭的敌人。这都是因为吕布军有了陈宫的加入,陈宫的能力在战争中表现得璀璨夺目。 如果陈宫不背叛曹操,我们可以预见他将是曹操手下第一大将。有曹操的信任重用,有着过人的才华,有着让部下听从自己的能力,陈宫必然会在各个战场上大显身手。在兖州之变中,他的地位就已经超越了夏侯惇、荀彧这两位曹操日后最为倚重的人,可想而知,如果再有卓越的军功,陈宫将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结语: 陈宫在吕布阵营不被信任,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曹操阵营时,是曹操最信任重用的将领,但是陈宫还是背叛了曹操。即便如此,陈宫还是在兖州之变和后续的战争中,给了曹操沉重的打击,差点消灭了曹操。 我们可以历史记载中,看到曹操对陈宫的信任和重用,看到陈宫自身拥有的能力,看到陈宫对部下的影响力。曹操对他的信任和重用甚至超过了夏侯惇和荀彧。我们可以预见,如果陈宫不背叛曹操,他在取得卓越的军功后,一定会成为曹营第一大将。但是为了自己的信念,陈宫毅然舍弃了这一切,走上了与曹操为敌的道路。#三国风云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陈宫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曾在曹操与吕布手下效力,先后助二人各自夺取兖州。但由于吕布不听陈宫的建议,导致二人最终为曹操所擒。曹操曾力劝陈宫投降,要留他一命,但陈宫不为所动,执意赴死。为何陈宫宁死不降呢 一,投靠曹操 陈宫为人刚直勇敢,因此年少时就喜欢与天下豪杰交往,认识了不少名士。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专权乱政,导致天下大乱。陈宫因此投奔曹操,随他讨伐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刺史刘岱为黄巾军所杀。陈宫于是劝曹操说:“兖州无主,又与朝廷失去联系。我请求前去游说兖州官员,让他们接受明公为刺史。到时明公以兖州为根据图谋天下,就可以成就霸王之业。”曹操听从。 陈宫对兖州别驾、治中、济北相鲍信等人说:“现在天下大乱而兖州无主,恰好曹东郡有安定天下的大才。若是你们尊奉曹东郡为兖州牧,那他一定能给百姓带来太平。”鲍信等人听从,于是前往迎接曹操,尊他为兖州牧。 二,转投吕布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攻打徐州牧陶谦。陈宫此前因为曹操杀害名士便让不满,便趁机联络陈留太守张邈及其弟张超和从事中郎许汜、王楷等人准备叛曹。 陈宫劝张邈说:“现在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张公拥有广达千里土地的民众,坐拥四战之地,完全可以自据一方,为何要受制于人。现在曹操出征,兖州空袭,而吕布骁勇善战,要是拉拢他一起夺取兖州。那就可以静观天下之变,成就大业。”张邈听从,迎吕布为兖州牧。兖州大部因此归顺吕布,唯有鄄城、东阿、范县三地仍效忠曹操。 曹操听闻,只得放弃攻打徐州,回师攻打吕布。兴平二年(195年),陈宫随吕布攻打曹操,双方在定陶大战。结果吕布与陈宫中伏惨败,只得逃往徐州投靠徐州牧刘备。不久刘备与袁术开战,陈宫于是协助吕布发动突袭,夺取徐州。 建安元年(196年),吕布部将郝萌受袁术挑拨,于是发动叛变,围攻吕布。吕布因此逃往高顺营中,在他的帮助下,才杀死郝萌,平定叛乱。吕布问曹性说:“郝萌的同谋还有谁?”曹性回答说:“陈宫与郝萌同谋。”陈宫听了,感觉不可思议。吕布因为陈宫是大将,不予追究,但从此不再信任陈宫,对他的计策不予采纳。 三,助吕抗曹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结好袁术,出兵攻打刘备。曹操趁机派夏侯惇援助刘备,结果被吕布击败。曹操于是亲率大军攻打吕布,逼近彭城。陈宫劝吕布说:“应该趁机反攻,以逸待劳,一定能击败曹操。”但吕布没有听从。 不久曹操攻破彭城,围攻下邳。吕布屡次出城交战,结果都被曹操击退。然后曹操写信劝吕布投降,吕布畏惧,想要开城投降。但陈宫担心曹操嫉恨自己,于是进谏说:“曹操是逆贼,心狠手辣。主公若是投降,一定会全族被杀。”吕布听了,便不再考虑投降。 陈宫劝吕布说:“曹操远来,无法持久。如果将军率军驻守城外,由我驻守城内,那就可以内外呼应。如果曹军攻城外,我就出城从后偷袭。如果曹军攻城,那将军就前来解围。不过十天,曹操粮尽,一定会退兵。”吕布原本听从,但其妻子认为陈宫是要献城投降而劝止。 四,拒降被害 不久吕布集团发生内讧,侯成、宋宪、魏续等人于是抓住吕布、陈宫,开城投降。曹操问陈宫说:“公台,你平时自以为足智多谋,为何今天却被我抓了?”陈宫指着吕布回答说:“可惜此人不听我的计策,才会被你所抓。要是此人采纳我的计策,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曹操劝陈宫投降,但他不肯,执意赴死。曹操于是问陈宫说:“你要是死了,那你的老母与女儿怎么办?”陈宫回答说:“我听说用孝道治天下的人不会害别人的父母,用仁义治天下的人不会害别人的子女。她们的命,都在明公手里。”曹操无奈,只得处斩陈宫,但善待其老母与女儿。 总的来说陈宫是足智多谋的名士,在帮曹操立足兖州方面立下了巨大功劳,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基础。但由于二人理念不和,导致陈宫与曹操反目,不惜背上叛主之命投降吕布,还打得曹操差点失去兖州。最后陈宫为曹操所俘,深知曹操手下对自己十分嫉恨,自己若降还会背上反复无常的骂名,因此一心求死,誓死不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因而被曹操视为心腹。但此后陈宫因曹操杀害边让等汉末名士而与曹操反目,并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吕布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决意赴死。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评价4文献记载5艺术形象 基本资料1 本名:陈宫字号:字公台所处时代:东汉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东郡东武阳去世时间:199年2月7日主要成就:叛曹迎吕,濮阳大火,白门楼赴死职业:谋士、大将 人物生平2 陈宫在曹操任东郡太守时出仕之,初平三年(192年),曾通过外交手段,为曹操收取兖州(当时的兖州因刺史刘岱跟青州黄巾军作战时战死而处于无主状态)。并且,陈宫争取到了济北相鲍信的支持,让曹操得以担任兖州刺史讨平盘据兖州一带的青州黄巾军。兴平元年(194年),曹操领兵征伐陶谦时留守东郡守备,但与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进入兖州为主,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皆响应起事,仅余鄄城、范城、东阿三座县城尚属曹操领地。一时曾数度击败曹操,然而最终仍不敌曹军巧妙运用计谋与战术击败,被迫与吕布逃往徐州投靠刘备。对于陈宫背叛曹操的动机,据史学家考证的可能性是,曹操曾经下令处死兖州数名名士,缘由是因为那些名士批议曹操本身宦官亲缘出身背景,而陈宫素来与兖州名士们有友好往来的情谊,被曹操下令处死的名士中可能有几位是陈宫的朋友。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夜半时,吕布部将河内人郝萌在袁术 人物评价3 赵蕤:①袁本初虎视河朔;刘景升鹊起荆州;马超、韩遂,雄据於关西;吕布、陈宫,窃命於东夏;辽河海岱,王公十数,皆阻兵百万、铁骑千群,合纵缔交,为一时之杰也。②当是时,虽诸葛之智、陈宫之谋、吕布之勇、关张之功,无所用矣。此谓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救兵有三势,善战者恒求之於势。陈普:何物曾奴董太师,原陵青草正萋萋。一时翔集多知处,独恨公台不择栖。罗贯中:①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②亚父忠言逢霸主,子胥剜目遇夫差。白门楼下公台死,致令今人发叹嗟。③不识游鱼不识龙,要诛玄德拒曹公。虽然背却苍天意,谁似忠心映日红?黄山:宫谓布不用其言,亦综平昔所言论耳。至谋使布自以步骑出屯于外,布尝自将千余骑出战而败矣。其言岂可用乎!李贽:陈宫之智亦足与操相敌,但布不能用,亦未到出神入鬼妙处。 文献记载4 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鱼豢《典略》罗贯中《三国演义》蔡东藩《后汉演义》 艺术形象5 在京剧剧目中,有传统著名剧目名为《捉放曹》,陈宫于剧中为要角。剧中陈宫是东汉末年中牟县县令,一次捕获行刺董卓未遂而出逃的曹操,慕其杀贼之勇气及救国之高义,于是决定放过曹操,并随其弃官私逃。二人逃到曹操父亲曹嵩故友吕伯奢家中,受到热情款待;曹操却因疑心太重,误以为吕伯奢家人欲擒二人报官求赏,因此杀掉其家人。得知误会后二人连夜离开吕家,却路遇打酒回来的吕伯奢,曹操不欲留患竟杀伯奢。陈宫不齿其所为,自觉误信曹操,但又不忍杀之,于是毅然离开曹操。此剧于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回亦有述及。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陈宫初登场于第四回。经历“捉放曹”一事后,陈宫往投陶谦,担任东郡从事。第十回曹操以报父仇之名兴兵攻打徐州,陈宫往见曹操要求其罢兵,却遭到拒绝。陈宫游说不成,往投陈留太守张邈。二人结引吕布,起兵偷袭曹操根据地兖州,从此陈宫成为吕布谋士。陈宫表现足智多谋,慷慨重义,多番陷曹操于险境。可惜吕布刚愎自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