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韵押韵是韵脚还是韵部 我来回答这个关于押韵的问题对韵歌全文。这简短的十二个字,包括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涉及两个概念,即平水韵的韵部归类和押韵(也称韵脚)。 为了简单明了的说明问题,我们以大家熟悉的七言律诗之典范《登高》来举例说明。 【七言律诗】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用格律检测软件检测一下,结果如下: 图解说明: ① 这是首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② 按照仄起首句押韵的标准; ③ 选择平水韵; ④ 得出结论:合律。 延伸: 上图左边格式红色字,就是韵脚;《登高》这首诗使用平水韵的十灰韵部,韵脚正确,押韵合格。 我们用中华新韵韵书检测看看: 很显然,按照中华新韵检测,这首七律是不押韵的,不合格。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诗人在创作中选择韵书不同,用现代的《中华新韵》要求古人,自然是不合律的。 现在回到开篇提到的概念:一、押韵(韵脚) 在诗词歌赋中,为了使音调和谐优美,在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我们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就叫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6部平水韵】。 二、平水韵 平水韵,原为金代官方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因韵书刊行于平水(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 山西 临汾市 )故得名。 秦汉之前的诗歌,以口语押韵,用韵很宽,只求近似,后来随着发展,应科举的要求规范,便有了韵书。最初以隋朝陆法言的《切韵》为193个韵部为标准,唐初许敬宗编修韵书,后孙愐编修《唐韵》,实际上是《切韵》的增修本,共195个韵部。到了北宋,由陈彭年编修的《广韵》,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增加到206韵;南宋金朝,有平水(今山西临汾)刘渊把众多韵部分删归类合并为107韵,后又经平水官员王文郁编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部。这就是平水韵的雏形,元明一直沿用。到了清朝,再次整合《佩文诗韵》、《佩文韵府》、《诗韵合璧》,最终把《平水韵》定格106韵部。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它适合范围,主要就是楹联和绝句(五绝、七绝)以及律诗(五律、七律的近体诗)。 当然,后来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和《中华通韵(十六韵)》也是对韵部的规范,与《平水韵》并行。 三、押韵规则 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如柳宗元的《江雪》,就是古体诗。而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 1.偶句押韵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登高》,首句押韵,后面的都是偶句押韵。 2.押平声韵 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3.一韵到底 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也叫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掺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这种格式叫(孤雁出群格) 4.避忌 ①忌重韵 即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的韵脚里重复出现,此乃大忌。 ②避免同义字相押 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花”、”葩”;“忧”,“”愁”;”芳”、”香”;等等。 ③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创造性的押韵方式,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 答案揭晓:如果创作律绝等近体诗,就要正确的选择韵书,不管是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两者不能混用,都要严格遵守其格律规范。如果选择平水韵,那么韵脚必须相同,一韵到底。 在答题的后面,附上本人的一首原创七律《习律周年感怀》,欢迎您关注@杨业光2019,也欢迎诗友指正。 《习律周年感怀》 作者/杨业光 推敲格律正周年,五更萦怀数杜鹃。 每向青禾索佳句,常将绿蚁入新篇。 笔风不老深耕作,诗酒犹浓细品研。 银杏叶黄秋景绝,来春繁盛一如前。
诗歌都是押韵的什么叫押韵。 有的是句句押韵,有的是隔句押韵。 近体诗除了有的句首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的。 古体诗一般也是隔句押韵。在这一点上,古体诗和近体诗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现代诗歌(即新诗)也是需要押韵的,但是要求更加宽松。包括外国的诗歌,也是押韵的。至于有些外国诗歌,在感觉上认为不押韵或者不太押韵,主要原因是外文翻译成中文时,如果翻译者对诗歌不是那么精通,他也不去考虑押韵的问题。 为方便读者理解和书写上的方便,下边,将古体诗简称为:古诗,近体诗称为:律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排律诗不限句数。 律诗限定为八句。 绝句限定为四句。 在句式、字数、声律、韵律都有一定的格式。 问题所提的是押韵,所以对于平仄和对仗等问题不作祥细的解答。 律诗要求押韵,不仅是便于吟诵和记忆,更能使诗歌具有节奏、声调之美。 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邻韵通押。 有南宋的刘渊编撰的《平水韵》,是依唐代人做诗用韵的部类编成,所以唐诗的用韵与《平水韵》基本相同。 △韵脚。 韵脚是指诗中的句末或联末所用的韵。 每一首诗的韵脚都必须是《平水韵》中同一韵里的字,否则就叫作:出韵。 出韵的诗,不能算标准的近体诗。 以杜甫的《白帝》为例: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诗中,押韵:斗、盆、昏、存、村。元韵。 △古诗的用韵较宽,可以用邻韵的字。 仍拿杜甫的诗来说明: 《岁晏行》(诗文略) 诗中押韵:风、中、弓、空、鸿、铜、蒙、终,东韵。 农、庸,冬韵。 东冬合韵。
“重韵”完美韵脚,是写格律诗押韵八戒之一。写格律诗之人都应该知道,下面我详细讲一遍。 一、戒凑韵简单来说,就是不能凑字。不可为了押韵,选没有相关的字作为韵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戒重韵如问题所问,重韵指的是有两个韵脚用了相同的字,即使意思不一样,在近体诗中也是不允许的。 三、戒落韵这是对于平水韵而言的。 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所以不可以押邻韵,比如“一东”和“二冬”、“三江”和“七阳”等,这些韵部发音相似,但不允许相押,在古体诗则被允许。新韵没有邻韵,自然也就没有落韵的说法。 对于这点我觉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戒倒韵比如“前后”这个词,为了押韵,改写了“后前”,这点不是说完全禁止,如果不会发生歧义但也无妨,但要慎用。 五、戒僻韵这点容易理解,就是用生僻字作韵脚。 六、戒哑韵用发音不响亮的字来押韵,如“之”,“乎”等 七、戒复韵意思是押韵的两个韵脚,意思相同。如“忧”和“愁”;“花”和“葩”等。 八、戒挤韵句中使用了与韵脚韵部相同的字,如“相逢之处草茸茸”中,“逢”和“茸”挤韵了。 除了这八戒之外,还有“撞韵”、“连韵”的说法。其实在古人的作品中,犯韵出律的作品并不少见。由此可见,格律和四声八病只是一个基础准则,但不一定是标准。当格律与意境有所违之诗,偶尔出律也是无妨的。所谓有格律,不惟格律,不以律害意。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