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选出我心目中的十大相声经典作品马三立相声逗您玩。第一段:侯宝林郭启儒的《改行》。我认为这是侯大师的代表作品,学唱的功夫炉火纯青,无人可比。尤其是学周信芳先生唱的“卖包子”,简直是绝了。 第二段:马三立张庆森《开粥厂》。这一段最能显示马三立大师的艺术风格,能把相声说的这么好的相声演员马三立名列前茅。马三立的贯口让人听着舒服。 第三段:刘宝瑞《山东斗法》。刘宝瑞有单口大王之称。我最喜欢他的这部作品。 第四段:马季等人的《五官争功》。我认为这是群口相声的巅峰之作,无人可比。 第五段:苏文茂朱相臣的《文章会》,苏文茂又称人称为一代文哏大师,这一段最典型。 第六段:马志明黄族民的《大保镖》。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马志明的《大保镖》特点鲜明,独具特色。 第七段:姜昆李文华的《诗歌与爱情》。这种老叟戏玩童的表演特色十分鲜明,也展现出了姜昆不错的学唱功底。 第八段:师胜杰常宝华的《戏曲杂谈》。师胜杰先生嗓音甜美台风潇洒,尤其以学唱评剧见长。 第九段:李金斗陈涌泉的《武松打虎》。这是一段戏柳,李金斗和陈涌泉二位的学唱功底都挺高,这一段堪称经典。 第十段: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这是一段讽刺性很强的相声作品,牛群冯巩曾经也是一对金牌搭档,这段作品也将相声推向了最后的辉煌。 相声史上有什么经典包袱? 谢谢邀请。说到经典的包袱,当然就要说到经典的段子,也只有经典的段子,才有经典的包袱。相声段子那么多,为什么被大家记住的只有几个?相声艺人那么多,相声大师为什么那么少?能成为大师的,一定是为相声发展做出过贡献,一定是创作出了经典段子。因为,只有经典的段子,才能流传,才能经久不衰。 首先要说的是,笑是一种不自然,正常说话,人是不会笑的。只有前因和后果形成反差,不合逻辑,结果出人意料,人才会笑。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些搞笑大师都有谁呢? 第一,侯宝林。代表作,关公战秦琼,醉酒。关公和秦琼本来风马牛不相及,被韩复榘的爸爸硬拉到了一起。本来就很可笑,又被侯先生神补了一句,你想关云长那脾气,还管它什么朝代不朝代?
马三立 (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中国已故相声泰斗,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回族,甘肃省永昌县人。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经历3人物轶事4师承辈分5主要作品6艺术特色7社会评价8儿子追忆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马三立外文名:Ma Sanli别名:马桂福国籍:中国星座:天秤座身高:179cm体重:51kg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14年10月1日逝世日期:2003年2月11日职业:相声表演艺术家毕业院校:天津汇文中学代表作品:《吃元宵》《卖挂票》《黄鹤楼》《相面》《文章会》《逗你玩》主要成就:创立“马派相声”师父:周德山字辈(代):寿字辈。第五代相声演员属相:虎籍贯::甘肃省永昌县出生、居住地:天津父亲:马德禄 人物经历2 马三立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出身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他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相声八德之一周德山(绰号“周蛤蟆”,与马三立父亲马德禄是同门师兄弟)为师。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1947年,他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翌年,他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他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 人物轶事3 他平素沉默寡言,极少外露感情,但是就在成为右派之后,他竟然几次当众落泪,而每一次都是因为相声。第一次1961年3月16日晚上,在天津东郊军粮农场,马三立已经下放到这里劳动了两年。这天晚上农场开大会,领导突然宣布马三立是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单位重操旧业。马三立当场落泪。第二次是1961年3月24日,马三立阔别观众两年之后,在劝业场楼上天乐曲艺厅进行首场演出,台下暴风雨般的掌声持续了几分钟,久久平息不下来。面对阔别两年多而且如此欢迎、钟爱自己的观众,他以惯有的方式,向台下诸位频频作揖,人们终于静下来了。他喉间哽塞,尽量平和地说:“老没见我了吧(场内一阵应和的笑语声),我……病啦!”话音刚落,掌声再次响起,马三立不知不觉间,两行热泪潸然而下。马三立生病住院期间,在病房里,老人也总跟医护人员和陪伴他的儿子、儿媳、小孙子说笑话,病房里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据悉,马老手术那天,医护人员怕老人情绪紧张,便 师承辈分4 提起相声,观众大都会想到马季、冯巩。其实冯巩与姜昆、刘伟等人是一辈,他们的祖师爷是马三立,而师爷则是侯宝林,马季只能算是他们的师父。在相声圈里,辈分是有严格规定的。普通的说法是“德寿宝文明”,“德”字辈的老先生都已作古了;“寿”字辈的只有众所周知的马三立老先生,如今马老也走了,那么马老被称做相声界的祖师爷的位置也就只剩下天津的于佑福女士(已于2013年1月16日逝世)了;“宝”字辈的杰出人物很多,像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即是,虽然侯宝林也已经逝世了,但说起来他这一辈分上的人,全国也不会超过20个了,有尹笑声、田立禾,以及马老的儿子、相声大师马志明先生等;“文”字辈的领袖是苏文茂先生,之所以被称作“文”字辈,就是从他的名字来的;“明”字辈的相声演员很多,有苏明杰、郭德纲等等,基本上就是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中青年演员们。寿字辈寿字辈还有张寿臣、常连安、郭荣起、郭启儒、朱阔泉 主要作品5 《说瞎话》《老头醉酒》《追》《汽车喇叭声》《查卫生》《相声的魅力》《秘方》《吃饺子》《马虎人》《八十一层楼》《写对子》《开会迷》《相面》《情绪与健康》《西江月》《黄鹤楼》《夸住宅》《偏方》《大乐特乐》《逗你玩(儿)》《对对子》《三字经》《拉洋片》《算卦》《找糖》《美容院》《开会》《钓鱼》《起名的艺术》《卖黄土》《让座》《苏三不要哭》《十点钟开始》《似曾相识的人》《法语的误会》《大上寿》《迎春曲》《买猴》《讲卫生》《练气功》《白事会》《吃元宵》《扒马褂》《卖挂票》《开粥厂》《天王庙》《摇煤球》《学外语》《八大改行》《病从口入》《文章会》 艺术特色6 马三立先生在相声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相声艺术优秀传统的全面继承。如果说侯宝林先生的主要贡献是在相声革新方面的多项突破和发展,马三立的突出成就则来自于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精神的全面把握与深刻继承。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等。其表演“活儿宽、路子正,哪段儿都有新东西”。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擅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当时乐了还不算,“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还会乐”,真正做到了使自己的艺术脍炙人口、隽永流芳。在艺术趣味上,他在舞台表演上的“口风”追求现场运用,他曾说:“我不喜欢拿好架势才出场,也不喜欢用大喊大叫、超刺激的怪声、怪气、怪相找噱头。我要用语言和形体动作把观众引入我为他们提供的特定环境,使观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我用‘包袱’把观众 社会评价7 马三立大师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新华网评)马三立的相声,可称得上是如行云游风,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自始至终带着赏心悦目的松弛感。至于马三立那变幻莫测、出奇制胜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马三立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他喜欢用第一人称的表演方式,“我”,既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讽刺嘲讽的对象。有人曾这样评论:“他就是被讽刺的对象,有时虽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没有公开的评论。他尽力把被讽刺的对象演活,而把评论工作交给观众。演员与观众配合默契,达到集体抒情。”(中国网评)马三立早已是天津独有的文化符号。这 儿子追忆8 马志良,马三立先生最小的儿子,一直和父亲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说他脸上“没买卖”,所以不准他说相声。于是,由于父亲的阻止,已经被某部队文工团录取的马志良没能入行。马三立认为,志良如果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相声演员,从小里说,是糟踏了马家的相声;往大里说,是糟踏了相声艺术。志良说,“我不怨父亲,他是对的,我能理解。”“他太爱相声了!”耿直的父亲在马志良的眼中,父亲是一个耿直的人。他老派、传统、不谙世事,志良说,那甚至有些固执。但是,这也正是志良钦佩父亲的一个方面。有这么一个故事让志良记忆犹新,这也是他的童年在动荡中度过的原因。尽管由此他们一家人吃了很多苦头,但也正是这样一件事,树立了父亲在志良心目中无可替代的位置。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中国大地的浮夸风正值盛行,曲艺团里当然也受到影响。在一次年初工作准备会上,领导要求所有演员都要表决心。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说,一年创作作品多少多少,大段几段、小段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