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滔滔
高滔滔是什么人?宋哲宗是如何评价她的?-趣历史网

高滔滔是什么人?宋哲宗是如何评价她的?-趣历史网

  高滔滔,宋英宗皇后,后人誉为女中尧舜。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的北宋时期,曾有两位著名的“临朝称制”的皇太后,一位是“章献明肃”皇后刘娥,一位是“宣仁圣烈”皇后高滔滔。  刘娥辅佐儿子(非亲生)宋仁宗,高滔滔辅佐孙子宋哲宗。  她们两位都曾在皇帝到了亲政年纪后,不愿意还政,继续让皇帝当橡皮图章,直到她们死去后,皇帝才拿回权柄。  刘娥生前不让宋仁宗认生母,高滔滔生前极力压制宋哲宗生母朱妃的品级。  可以说,这两位皇太后,都曾让辅佐的皇帝不满。  特别是刘娥,还一度有过仿效武则天的意图。至于高滔滔,在政治理念和行为上,和宋哲宗是绝对的背道而驰。  但两位皇后死后,获得的待遇却不一样。  刘娥死后,在有人要追究刘娥的责任时,宋仁宗专门下诏:“太后垂帘日诏命,中外毋辄以言。”  也就是说,宋仁宗把刘娥以前所干的事,全部抹去了,以官方和自己的名义,承认了刘娥的功绩,不允许有人指责刘娥。  而高滔滔死后,宋哲宗拒绝了部分官员要求他学习宋仁宗,对高滔滔予以公开肯定的建议。  而且,宋哲宗还让帮助自己起草诏书的官员林希在公开的诏书或诏令中,以“老奸擅国”来评价高滔滔。  宋仁宗和宋哲宗,在辅政皇太后死后,反应为何大相径庭?  先来说宋仁宗,刘娥死后,以前被刘娥打压的官员,有追究刘娥的意图,但宋仁宗全盘考虑得失后,没有认同他们。  打击一个死去的皇太后,不是简单地下几份诏令就行,是必然要掀起政治斗争的,刘娥生前提拔的官员不可能不反抗。  而且,刘娥虽然压制了宋仁宗十多年,可她掌权时,执行的国策一直没有改变,基本上全是沿用了自宋太祖到宋真宗时期制定和沿用的国策。  刘娥采取的“萧规曹随”的政治态度,其实无法从政治上打击她,国家没有变化,没必要掀起政治斗争,没必要否定刘娥。  就好像范仲淹说的:“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躬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宋仁宗虽然曾经很憋屈,但他从刘娥手上接收的,是一个有稳定朝局,社会稳定的和平江山,从大局上讲,保持现状为好。  不过,宋仁宗也不是一点事都没做,但他干的事都无伤大雅,不影响和谐的政治局面。  比如,刘娥下葬后不到一个月,宋仁宗连续干了三件刘娥在世时,绝对不让他干的事。  首先,宋仁宗贬斥刘娥帮自己娶的皇后郭氏,让她去当了道士。  紧接着,宋仁宗还追认美人张氏为皇后(当时已亡故,宋仁宗曾想让张氏当皇后,被刘娥否决)。  另外,宋仁宗还把刘娥的政敌寇准给平了反,追赠官爵和谥号,再由朝廷拨款让寇准的遗骸回归家乡安葬(寇准死时,刘娥主政,朝廷不给钱,灵柩运输到中途,只能就地安葬)。  这些行为,都是宋仁宗对刘娥表不满地表露。  只不过,不牵扯到朝局变更,公开的态度上,宋仁宗还是极力肯定刘娥,一切为了稳定。  苏轼曾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刘娥死后第二年,宋仁宗采用的年号)极矣。”  这就是宋仁宗不否定刘娥,保持政策连续性,保持政局稳定,换来的回报。  再来说宋哲宗,高滔滔在世时,采取的保守派政策,极力打压变法派,而宋哲宗却是秉承父亲宋神宗的遗愿,想搞变法。  宋哲宗继承的是宋神宗的皇位,高滔滔在政治上,是否定宋神宗的(高滔滔为宋神宗之母),这让宋哲宗极度不满,这是政治上的对立。  宋仁宗亲政时,是暂时什么都不想变,而宋哲宗是等着高滔滔死,然后赶紧重启变法。  而要变法,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否定高滔滔,否则,高举高滔滔大旗的保守派,就能一直在朝廷中跟变法派打擂台。  高滔滔刚死去不久,她生前重用的保守派官员,如殿中待御史吕陶、翰林学士范祖禹等人,就上书劝说宋哲宗不要否定高滔滔,不要启用变法派。  这种政治上的异同,是让宋哲宗无法忍受,也无法等待的。  就连苏轼上书,让宋哲宗先观望二、三年,仔细规划后,再来决定怎么干的建议,都被他深恶痛绝。  朝局不变,宋哲宗的抱负就无法实现,政治理念的不同,是宋哲宗不同于宋仁宗认可刘娥,他却要否定高滔滔的根本原因。  于是,就有了前面写的,宋哲宗让林希在诏书中以“老奸擅国”指代高滔滔的行为。  同时,宋哲宗还有了大肆贬斥高滔滔重用的保守派官员,大肆重新起用被高滔滔贬斥的变法派官员的行为。  宋仁宗也是想变法的,在位时搞过“庆历新政”,但他是先稳后变。  重要的是,在刘娥死前,一切都是循序渐进,他只需要慢慢熟悉就好,不需要用否定刘娥来搞大动作。  而高滔滔对于宋哲宗来说,是实现政治理念的最大拦路石,哪怕她已经死去。  基于孝道的原则,宋哲宗不能大张旗鼓地否定高滔滔,只能在诏书或诏令中,强行表达不满了。  在宋哲宗看来,搞好变法,就是对高滔滔最大的否定,在诏书中贬低高滔滔,只是手段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7
高滔滔简介

高滔滔简介

高氏(1032年—1093年),小字滔滔,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宋英宗皇后,宋神宗之母。1063年英宗继位,被立为皇后。1067年神宗继位,被立为皇太后。1085年哲宗继位,被立为太皇太后。宋仁宗庆历七年,嫁给岳州团练使赵宗实(赵曙),封京兆郡君。治平二年(1065年),册封皇后,生下四男四女。宋神宗即位后,不预朝政。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后,高滔滔册立皇孙宋哲宗即位,临朝称制(1085年―1093年),起用司马光等人,废除王安石新法。勤俭廉政,励精图治。元祐八年(1093年),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谥号宣仁圣烈皇后,葬于永厚陵。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介绍3轶事典故4亲属成员5史书记载6影视形象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高氏别名:高滔滔(小字)、高太后、宣仁皇后国籍:北宋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032年逝世日期:1093年主要成就:后人誉为女中尧舜出生地: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信仰:道家位分: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性别:女 人物介绍2 宣仁皇后高氏(1032年—1093年),小字滔滔,宋英宗皇后,宋神宗母亲,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人。庆历七年(1047)三月,高滔滔嫁给了赵宗实,封京兆郡君,随即在次年四月就生下长子。嘉祐七年(1062)八月初四,赵宗实被仁宗立为皇子,初九,赵宗实赐名赵曙,次年(1063)三月二十九,仁宗驾崩,四月初一,赵曙继位,是为英宗。四月二十九,京兆郡君高滔滔被立为皇后。宋英宗的四子四女俱为高滔滔所生,继位后后宫中除高滔滔以外也没有任何妃嫔。曹太后曾让心腹人悄悄给儿媳兼外甥女高皇后带话:“官家即位已久,今圣躬又痊平,岂得左右无一侍御者耶?”高皇后听了婆婆兼姨妈的话,很不高兴,回答说:“奏知娘娘,新妇始得嫁‘十三团练’耳,即不曾嫁他官家。”在治平三年(1066年)底,赵曙生病,大概是为了冲喜,高滔滔听从了曹太后的建议,给丈夫选了三位妃嫔。治平四年(1067)正月初八,赵曙驾崩,太子赵顼继位,正月初十 轶事典故3 高太后的弟弟高士林任内殿崇班很长时间,当时英宗打算升官,高皇后谢绝说:“世林能在朝做官,已经是过分的恩典了,怎么好援照前代推恩后族的惯例?”神宗时几次要为高氏家族修建豪华的宅第,高太后都不答应,最后由朝廷赏赐了一片空地,自己出钱建造了房屋,没用国库一文钱。高太后的两个侄子高公绘、高公纪都该升观察使,但她坚持不允。哲宗一再请求,才升了一级。一次高公绘呈上一篇奏章,请朝廷尊崇哲宗生母朱太妃和高太后的家族。高太后见奏召来公绘问道:“你文化水平不高,怎么能写出这样的奏章?”公绘说出了这是邢恕的主意并代为起草的,高太后不但不允所请还把邢恕逐出了朝廷。由于高太后廉洁自奉,处事公正,所以她垂帘听政期间,朝政比较清明,她因此也被称为女中尧舜。元祐八年(1093年)秋,高太后病重,召大臣吕防、范纯仁等入内,对他们说:“我死以后,皇上(哲宗)是不会再重用你们的了。你俩应当有自知之明,早些主动退避,让皇上另用他人 亲属成员4 曾祖父:高琼,字宝臣,殿前都指挥使,忠武军节度使祖父:高继勋,字绍先,建雄军节度使父亲:高遵甫,北作坊副使母亲:曹夫人,鲁国夫人舅舅:曹佾婆婆兼姨母:仁宗曹皇后(即慈圣光献皇后)丈夫:赵曙(即宋英宗)子女:宋神宗赵顼、吴荣王赵颢、益王赵頵、润王赵颜、舒国公主、德宁公主、宝安公主、寿康公主侄子:高公绘、高公纪 史书记载5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亳州蒙城人。曾祖琼,祖继勋,皆有勋王室,至节度使。母曹氏,慈圣光献后姊也,故后少鞠宫中。时英宗亦在帝所,与后年同,仁宗谓慈圣,异日必以为配。既长,遂成婚濮邸。生神宗皇帝、岐王颢、嘉王頵、寿康公主。治平二年,册为皇后。后弟内殿崇班士林,供奉久,帝欲迁其官,后谢曰:“士林获升朝籍,分量已过,岂宜援先后家比?”辞之。神宗立,尊为皇太后,居宝慈宫。帝累欲为高氏营大第,后不许。久之,但斥望春门外隙地以赐,凡营缮百役费,悉出宝慈,不调大农一钱。元丰八年,帝不豫,浸剧。宰执王珪等入问疾,乞立延安郡王为皇太子,太后权同听政,帝颔之。珪等见太后帘下。后泣,抚王曰:“儿孝顺,自官家服药,未尝去左右,书佛经以祈福,喜学书,已诵《论语》七卷,绝不好弄。”乃令王出帘外见珪等,珪等再拜谢且贺。是日降制,立为皇太子。初,岐、嘉二王日问起居,至是,令母辄入。又阴敕中人梁 影视形象6 年份影视类型剧名演员2012电视剧苏东坡石爻2015电视剧东坡家事韩马利2024电视剧清平乐洪悦熙(童年)艾米(少年)杨玥(成年)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