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芪的功效和作
冬季炖肉加点黄芪防感冒

冬季炖肉加点黄芪防感冒

  冬季寒冷,人体热量很容易散失,很多讲究养生的人会在这个时节进补一些肉类,帮身体御寒。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炖肉的时候加点“料”,搭配一些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材,比如黄芪,还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黄芪是一味古老的中药,向来被认为是益气固表的能手,尤其擅长补气,且有“补而不腻”的特点,适当服用能温补气血、健脾升阳,有助增强体质,适合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畏寒怕冷的人群。它还是一味“百搭款”补品,与各种肉类都能搭配。黄芪瘦肉汤可暖中祛寒,提高抗寒能力;黄芪炖牛肉可益气补肺,养心安神;黄芪炖鸡汤适合脾胃气虚、肺气虚弱的人,对产后体虚、面色萎黄、易出虚汗等症效果良好。根据个人情况,烹饪时还可以再添点其他配料,比如气血两虚的人可以加上几颗红枣,希望养肝、润肺的人可加少许枸杞,而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的人则可加上适量茯苓。 //   炖肉时黄芪量不宜过多,20克左右即可。烹调时可直接和焯好的肉一起炖,也可以先用黄芪煎成一碗水,等肉炖烂以后倒入。无论何种做法,都要注意汤汁不可太浓,酱油等调料不要放得太早、太多,一般可在肉七成熟时放酱油,九成熟时放盐。炖好后吃肉、喝汤皆宜,每周1~3次。此外,有明显阴虚、郁热证表现,如手足心热、两胁胀闷、大便秘结等症状的人不适合食用。

疾病调理 2021-09-11
黄芪的功效和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黄芪的功效和作用以及食用方法

黄芪的功效有哪些呢?下面让小编来给您具体的介绍下这个知识吧。 黄芪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黄芪圆片,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黄芪的功效一 1 增强免疫功能 2 对干扰素的作用 3 增强机体耐缺氧及应激能力 4 促进机体代谢 5 改善心功能 6 降压作用 7 保肝作用 8 调节血糖 9 抗茵及抑制病毒作用 10 激素样作用 食用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泡水当茶喝,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茶能补中盖气,而且补而不腻,可改善气虚和贫血,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若熊再加上枸杞、党参、茯芩等药材一起冲泡,效果更好。 黄芪枸杞乳鸽 材料:黄芪、枸杞各30克,乳鸽1只,料酒、精盐、味精、姜片、鸡清汤、鸡油各适量。 食用方法:将乳鸽宰杀,去毛、内脏、斩脚爪、洗净,放入沸水中氽一会,捞出洗净斩块放炖盅内。黄芪、枸杞分别洗净,放入炖盅内。将料酒、盐、味精、姜片、鸡清汤同放炖盅内,上笼蒸到肉熟烂,取出笼,拣出姜、黄芪,淋上鸡油即成。 功效:具有补气壮阳、固表止汗、解毒祛风之功用。适于中气虚弱、体倦乏力,表虚自汗及痈疽疮溃久不愈合之人食用。 黄芪陈皮粥 材料:黄芪50克,陈皮3克,粳米100克,红糖少许。 食用方法:陈皮碾粉待用,将黄芪加水适量煎取浓汁,去渣后加入粳米、红糖煎煮成粥,再加入陈皮粉煮沸片刻即可。早晚两次分服,一日服完,可经常服用。 功效:此粥有健脾养胃、补益元气之功效。常服可令人延年益寿,并能治疗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 黄芪的功效二 [性能]味甘,性微温。能补脾益气,补肺固表,利尿消肿。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用途]用于脾胃气虚;脾气虚,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肺气虚弱,咳喘短气;气虚自汗,易于感冒;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不足,贫血萎黄,或肢体麻木,或疮疡、创作不易愈合;消渴(糖尿病)。

中药知识 2013-10-11 21:13:56
黄芪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的功效和作用

黄芪的功效有哪些呢?相信还有朋友不知道这个知识吧,下面让小编来告诉您吧。 黄芪 中药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中药黄芪主产于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黄芪生用或蜜炙用。本文重点介绍中药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黄芪又名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黄芪。 【黄芪的别名】 棉芪,绵芪,绵黄芪(《本草图经》),棉黄芪,黄蓍,黄耆,箭芪(刘仕廉《医学集成》),箭黄芪,内蒙古黄芪,王孙(《药性论》),戴芪,戴糁(《本经》),戴椹,独椹,蜀脂,百本(《别录》),百药棉,百药绵(侯宁极《药谱》),土山爆张根(《新疆药材》),独根(《甘肃中药手册》),大抽,二人抬(《辽宁经济植物志》),大有芪,蒙芪,元芪,红蓝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荚黄芪,东北黄芪,内蒙黄芪,冲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浑源芪。 【黄芪的商品名】 北黄芪:又名北芪,东北黄芪,卜奎芪,关卜奎芪、关芪、黑皮芪。大部分为植物膜荚黄芪的根,小部分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质优。因产地不同又分为宁古塔芪、红兰芪,黑石滩芪、正口芪等名称。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黄芪。为植物内蒙古黄芪的根。属北黄芪。旧时多经独石口进关集散,故得此名。 绵黄芪:又名绵芪、棉芪、西绵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黄芪、箭芪。包括大岚芪,浑源芪、武川芪、壮芪、西黄芪等。指产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大部分为内蒙古黄芪的根,小部分为膜荚黄芪的根。质佳。因其根长,形似箭杆,故有箭芪和箭黄芪之称。 西黄芪:又名西芪。指产于山西浑源、阳交、山阴、天镇等地者。质佳。为通用正品。 库黄芪:又名库伦黄芪、库伦芪、库芪。指产于内蒙古库伦一带者。 红芪;又名晋芪、岩黄芪。 均以根条粗长,皱纹少、粉性足、坚实绵韧、味甘、无空心及黑心者为佳。 【黄芪的处方名】 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生黄芪,炒黄芪,炙黄芪等。 处方中写黄芪、绵芪、棉芪,口芪、北芪均指生黄芪。为原药材去杂质,润透切片,生用入药者。 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人药者。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而后入药者。补气润肺功效增强。 【黄芪的性味与归经】 甘,微温。归脾、肺经。 黄芪的功效 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黄芪的作用】 1.黄芪治肺气虚证。黄芪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2.黄芪治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黄芪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宜与白术、防风等品同用,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黄芪治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黄芪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可用黄芪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外出,常与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用黄芪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效。常与人参、当归、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4.黄芪治脾气虚证。黄芪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浮肿尿少者,黄芪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黄芪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以之与当归同用。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黄芪尚可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黄芪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此外,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黄芪补气以行血。治疗风寒湿痹,宜与川乌、独活等祛风湿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药配伍。对于中风后遗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品同用,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中药知识 2013-09-12 10:17:22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