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茶马贸易的鼎盛时期为什么是在宋朝?宋朝有哪些优势?这是因为宋代茶叶生产的大发展,为朝廷开拓茶马互市贸易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宋代东南地区的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诸路植茶在唐代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 东南9路产茶遍及60个州242个县。福建的建州,不但产区集中,产量较多,而且品质优异,引起朝廷的关注.成为全国茶业经济中心,因此北宋政府规定专榷东南茶。 大祖乾德三年(965),茶利“岁人百余万绪”。景德元年(1004),茶岁课“五百六十九万贯”,茶利直线上升,成为国家财政重要支柱,对筹措军响起了关键性作用。 边疆少数民族以畜牧为业,以肉,乳为上,而茶“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到宋代牧民饮茶已很普遍,已是“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上至贵族,下至庶民,无不饮者。 以茶易马是诸物资中最佳选择。宋初以铜钱、绢、茶等易马。以铜钱买马,存在三个问题,据史载,综合平衡计算马价,平均每匹约30贯钱,以每年买马二万五千匹计算,耗资七十五万贯,非国家财力所能负担,此其一。北宋初年。铜饯大量流往宋朝统治以外地区。导致钱荒,影响货币流通与市场繁荣。此其二。更为重要的是是,“戌人得钱,悉销铸为(兵)器”,这就等于为对方输送武器,增强了他门进攻的能力。从而削弱了本身的抵御能力,在军事上造成极大的危害,此其三。所以不能以铜钱买马。 再看以绢买马。太宗、真宗时,宋中央政府二税收入的绸绢每年不足二百万匹。一匹绢值一贯,一匹马值三十贯,则需三十匹绢买一匹马,绢贱马贵。平均每年买马二万五千匹,则中央财政绢的支出几乎占全年二税收入的三分之一多,也是宋政府财力无法承受的。只有茶货源充足,牧民又喜爱,故以茶易马是中央财政最佳方案,从而推动了茶马互市贸易的发展。 组织机构 买卖茶机构,在成都府路八个州设置24个买茶场。在陕西设置50个卖茶场。卖茶场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全部收购茶农的茶叶,茶商必须向茶场买茶,不能和茶农直接交易。官、商、民一律禁止私贩,许人告捕、治予重罪。 买茶场属茶马司直接领导,但“茶场所在,州委都监,县委令佐兼监”,各级地方长官,均有义不容辞的监督之责。各买茶场并设有专典、库秤、牙人等办理买茶和征税事宜。并制定了各场收购定额和超额奖励欠额惩罚条例。卖茶场主要任务是把四川运去的茶叶按官价出卖或易马,同样属茶马司领导,地方长官也有监督之责,同样制定了销售定额和奖惩条例。 买马机构:熙宁八年,在熙河路设置六个买马场,后又在秦风及四川的黎州、雅州、沪州等地增设。茶马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调整,组织的严密,奖励和惩罚诸措施,对保证茶马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施办法 茶马比价: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比价是否公平合理,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宋政府确定“随市增减,价例不定”的原则,是符合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是深谋熟虑的结果。元丰间,马源充裕,一百斤茶可换一匹马。后以茶价格下滑,要二百五十斤茶才能换一匹马。崇宁年间,“马价分为九等(良马三等,纲马六等).良马上等者每匹折茶250斤,中等者220斤,下等者200斤。纲马六等,每匹分别折茶176斤、169斤、164斤、154斤、149斤、132斤”。南宋时,马源锐减,马价上涨十多倍,要千斤茶才能换一匹马。可以看出,茶马比价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马质优劣来确定的,可说是既公平又合理。 为了鼓励吐蕃以马易茶,宋政府还规定易马的茶价低于专卖的价格,这种削价政策,既刺激了战马的来源,又“马来既众,则售茶亦多”,薄利多销,同样获得厚刊。同时又规定好茶专用易马,不得商卖,雅州名山茶是川茶中的上等茶,“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阙”,用名山茶易马,最受少数民族欢迎。 宋代买马分两种,其一曰良马,用于战争,主要来自今青海地区的吐著等少数民族,其二曰“羁縻马,产于西南诸蛮,短小不及格,今黎、叙等五州所产是也。”买这种马的意图有二,一是从羁縻马中挑选一部份良健的为战马,以补充战马来源的不足。二是安抚西南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致反抗宋政府。在当时政治、经济中产上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意义 宋代与吐蕃等少数民族通过茶马互市贸易促进了经济的紧荣。首先扩大了茶和马的市场,推动了畜牧业和茶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其他商品的交换,高寒草原地区的牛,羊、兽皮、药材和其他农副上特产大量流入汉族地区,而汉族地区的绢、布、陶瓷、食盐及其他手工业品和农副土特产也大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不但促进了当地手工等产业的发展,同时频繁的经济贸易活动,也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交流,对推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茶马贸易在政治上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吐蕃驱马来买茶,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既有官员,也有百姓,与汉族各阶层人士进行广泛的联系和接触,这就有利于促进双方的沟通,增进理解与友谊。 西北地区的吐蕃就是通过茶马交往而愿意接受宋王朝的统治,边疆地区也比较安宁,并共同抵抗西夏的进攻。西夏与宋对峙,茶无来源,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迫使与宋一度议和,购进茶叶。所以茶马贸易对增强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对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刘备在荆州最鼎盛的时候,要是和孙权发生全面战争,谁会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备在荆州最鼎盛的时候,应该是取得益州之后、湘水划界之前。如果曹操不插手的话,刘备与孙权全面开战,胜负难料,谁都没有取胜的把握。但这取决于孙权的战略决策,很可能孙权会主动放弃,刘备再次夺回南三郡。01,双方当时的军事态势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二十年,孙权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报欲得荆州。先主言,"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得知刘备取得了益州,就派遣使者想要讨回荆州。刘备就说:“等我得到了凉州,那时候就把荆州还给你。 ”孙权一听就火啦,派遣吕蒙率兵夺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一看着急啦,带着五万精兵就来到了南郡公安,同时命令关羽进入益阳,准备与孙权开战。在这里,刘备的五万精兵肯定是从益州带过来的,但关羽镇守荆州究竟有多少兵力,不得而知。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孙权听到使者回来报告,说刘备不想归还荆州,一怒之下,就派遣吕蒙督领鲜于丹、徐忠、孙规等率兵二万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让鲁肃率领万人屯驻巴丘以抵御关羽。 孙权自己驻扎在陆口,亲自调度诸路兵马。吕蒙大军一到,长沙、桂阳二郡就归服啦,只有零陵太守郝普拒不投降。此时,刘备率领五万大军就到了公安,命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前出益阳。鉴于此,孙权急忙召吕蒙等回来协助鲁肃。吕蒙撤军之际,略施小计,顺手牵羊,把零陵给拿下,郝普投降,吕蒙撤军,尽得三郡将领、太守等兵马及官吏。从这里也看不出关羽这三万是原来驻守荆州的人马,还是刘备带来的兵力。一般理解为是关羽自有的兵力,因为关羽驻守荆州也需要这个规模的实力。也就是说,此时的刘备,有从益州带来的五万兵力,有关羽镇守荆州的三万兵力。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的南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五郡,孙权只占据了江夏郡,还仅仅是江南部分,江北被曹操占据。不管是占也好,是借也好,除了曹操占据的部分,荆州绝大部分都在刘备手里,孙权只占据着江夏郡江南部分。赤壁之战,周瑜可是出了大力的,仅仅得到江夏这一点地盘,孙权自然是不肯罢休。不管孙刘联盟是否有言在先,孙权对荆州势在必得。此时,孙权拿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方面说明在这三郡之地,刘备并没有多少势力控制,而且已经归顺了孙权;另一方面说明,在荆州地面,刘备能够动用的也就是带来的五万及关羽三万兵力。 当然,一旦双方开战,南三郡也可能会再次倒向刘备。因此,这部分兵力就不考虑在双方对战的筹码之中。在曹操不干预,南三郡不参与的情况下,双方开战的话,胜负如何呢?02战役的结局取决于孙权的战略决策据《吴主传》记载》: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于益阳。当时,吕蒙是孙吴的大都督,主管军事。他与孙皎、潘璋会同鲁肃一起抵达益阳,防御关羽。益阳,位于洞庭湖南岸,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据此地。关羽出兵益阳,刘备屯兵公安。刘备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要夺回长沙等南三郡。如果双方开战,战场就设在益阳无疑。 此时,鲁肃率兵一万,吕蒙带领进攻南三郡的二万回援,也是三万。刘备督领五万屯驻公安,作为关羽的后援;孙权屯驻陆口,可以调集孙吴的全部兵力驰援吕蒙、鲁肃。从战略上来看,双方势均力敌,无法去判定究竟谁会胜出,谁会失败。感觉刘备、关羽名气大一些,孙权、吕蒙、鲁肃等人似乎不太办事。但是看一下刘备、关羽等人的战斗历程,每逢大战,几无胜绩。赤壁之战,孙刘联盟击败了曹操,就不要说谁出力大,谁出力小啦。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都不靠谱,周瑜火烧赤壁是真的。刘备取得了益州,刘璋不战而降,也是不争的史实,刘璋算不得真正的对手,不能佐证刘备的战斗力有多么强大。 但从刘备与袁术、吕布、曹操等人的对战中,几乎没有胜绩。说他没有地盘,发挥不出水平是客观事实,但占据徐州没有任何作为也是事实。就算上后期的汉中之战,惨胜曹操,还主要是曹操主动撤军,算不得完胜。但孙权占据江东,虽说有长江天堑,但能立于不败之地,也是需要人谋的。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孙权没有大败的记录。反而是赤壁之战、襄樊之战、夷陵之战,都很经典,包括曹丕时期的江陵保卫战。纵然有偶然的因素,但孙权集团的战略决策、战术运用都是相当了得。反观刘备集团,关羽襄樊之战、刘备夷陵之战,都输得很惨,不能只埋怨敌人很狡猾、很强大吧,自己的战略失误,就说明了还是能力不够。 当然啦,如果刘备有五万大军坐镇南郡,关羽襄樊之战,就不可能会输得那么惨。这些都是如果,不能代替历史史实。不过,双方真要决战的话,那绝对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一场大战。双方都不可能轻易胜出,最大可能就是两败俱伤。战役的前期,很可能如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如出一辙,刘备、关羽势不可挡。刘备不仅能够击败孙权,还可能顺势拿下南三郡。但刘备绝不会就此罢手,将会趁机南下,进入孙吴腹地。接下来,就会出现夷陵之战的后果。理由是南三郡属于刘备长期控制的地盘,孙权未必此时会全力与刘备纠缠。按照孙权屡次进攻曹操控制合肥的套路来看,只要曹操增兵驰援就主动撤军,大概率孙权交战不利就会撤军,不会与刘备长久对峙下去。 等待机会,卷土重来。如果刘备趁机进攻孙吴腹地,孙权以举国之力抵御,誓死捍卫孙吴存亡。曹操尚且不能吃掉孙权,刘备吃掉孙权的概率很小,大概率是惨败。如果刘备夺回南三郡后,派遣重兵把守,孙权暂时处于守势,将会与之对峙。如果刘备夺回三郡之后,回军益州,孙权将会卷土重来,关羽依然招架不住。这只是理想中的假设,曹操绝不会等闲视之。但曹操在此时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对汉中下手过早,对蜀中下手过迟。如果曹操平定西凉之后,不急于夺取汉中,孙刘如果开战,此时曹操在汉中下手,可能就是另一种局面;取得汉中之后,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坚决进攻蜀中,拿下益州再说,又是另一种局面。 但就在孙刘双方一触即发之际,曹操拿下了汉中,而没有及时进攻成都,错失了战略机遇。孙刘湘水划界,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历史结局。从这个分析来看,如果刘备与孙权在益阳开战,战役的前期刘备大概率会胜出,夺回南三郡很有可能。但战役不会就此结束,下一步的发展,还得看老曹的脸色。就题主这个问题来说,只能假设一次,不能一直假设下去。如果一直假设和如果,直接到了建国前,那也毫无趣味啦。因此,在豹眼看来,双方开战,刘备会胜出,类似于汉中之战,孙权会主动撤军,以等待时机,再来争夺。对于孙权来说,无非是把荆州放在那里,晚一点拿回来。 就如湘水划界之后,等待关羽襄樊之战时,联合曹操趁机夺取荆州。刘备对于荆州那是势在必得,就如夷陵之战一样,不顾后果。但孙权却不想拼得两败俱伤,让曹操趁机钻了空子。尽管是一个假设的问题,但也离不开当时的历史局面。曹操即便不在双方开战时直接插手,但他仍然是左右这场战役结局的重要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看看鬼子的陆军兵力变化吧日军师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搞了三次裁军,到1925年经过“宇桓裁军”后精简为17个师团,总兵力只有25万人(日军师团非战时状态下编制12000人)。1936年日本军部制订《军备充实计划大纲》准备全面侵华,拟在1942年之前扩军到40个师团,“七七事变”爆发时日军的扩充刚刚开始,常设师团完成战争动员后有51万人。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日军大本营不断编组新的师团投入战场,到1937年底已有24个师团在编,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1941年秋季,这个数字增加到51个师团,1943年达到70个师团,1944年底达到99个师团,而到了日本投降之前,为了筹备所谓“本土决战”,拼凑出来的师团总数达到168个师团,这是日本军队的数量峰值。 不过这是充满矛盾的军队状态,虽然日军在兵力上达到了最高纪录,兵员质量却严重下降,因为1937年开战时的现役士兵、预备役士兵、第一补充兵、第二补充兵按顺序已经死的差不多了,产生了200多万死鬼和差不多同等数量的伤残,因此到战争末期貌似兵力庞大,其实是个老弱病残的大杂烩,算不上日军最“鼎盛”的时期了。 日本电影《最长的一天》中,穷途末路的日本军部仍然不想投降,陆军大臣阿南惟畿叫嚣还有600多万军队,一定要和同盟国“决一死战”,那么这600多万人都在哪呢?还真别说,如果仅仅数人头的话,是可以凑够的,我们来扒一扒。 当时的日本军队已经膨胀到六个“总军”级单位,其中盘踞在中国战场的“中国派遣军”所辖的各方面军(华北方面军、第六方面军)、各直属军(第6军、第13军、第23军)共有26个师团,总兵力106万余人,约占日军师团总数的15.4%。 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1942年升格为总军)还有22个师团70万人,理论上驻扎在半岛地区、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部队也接受关东军指挥,上述地区部署了9个师团约26万人,整个北方战场共计31个师团约96万余人,约占日军师团总数的18.4%。 太平洋战场上的“南方军”1945年初拥有四个方面军44个师团,总兵力尚有75万人,约占日军师团总数的26%。在本土组建的第一总军和第二总军共62个师团,总兵力约250万人(含后面在冲绳被团灭的三个师团),约占日军师团总数的37%。另外,由日军大本营直辖的驻宝岛第10方面军还有5个师团,总兵力10万余人,约占日军师团总数的3%。 上述总计五个总军168个师团约537万人(内含航空总军各师团),另外日本海军虽然能动弹的军舰不多了,但是海军人员仍有130万余众,全部加起来计算,日本陆海军的兵力规模在冲绳战役之前,确实达到了667万人的空前数字,比1937年扩大了整整十倍不止。 但是战斗力就不敢恭维了,比如关东军号称百万,却在150万苏军的进攻下八天就稀里哗啦宣布彻底投降了,被击毙了8万多人,完全是一个空架子,与1939年诺门坎战役期间的日军不可同日而语,那一战虽然苏军也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相当代价。 按题目较真的话,笔者个人认为,如果把二战日军从兵力规模和兵员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的话,“最鼎盛”的时期应该在1941年1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夜,此时鬼子拥有99个师团约300多万的陆军部队,并且还没有遭到美军的打击,所以也才有胆量挑起新的战争。 而战争末期新组建的师团,基本都是乌合之众,仅仅关注人数不太科学。
北洋军的组建要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说起皖系军阀代表人物,1895年,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强军再次被提上了议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了后来袁世凯小站练兵。 袁世凯到天津小站直接接手了武定军,武定军士兵素质参差不齐,袁世凯对武定军全面整编,将老弱病残淘汰了,又从社会上招募了不少年轻力壮的青年,最后组建成了一支人数在四千人的北洋新军,完全是按日,德的军队的要求来进行训练。这既是北洋军的早期雏形,同样也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起点。 在袁世凯组建北洋新军后,北洋新军迅速进行了扩编,从最初的四千人,扩编到了北洋六镇七万多人,这也是为什么在辛亥革命开始后,革命党人要尽力拉拢袁世凯的原因。北洋新军组建后,对军队科目进行了详细划分,之后还组建了陆军学堂来培养军官,在辛亥革命前北洋新军的势力已经扩张到了东三省。 袁世凯实际控制着北洋新军,在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北洋政府对北洋军进行改变,扩编北洋军扩军至12个师、16个混成旅,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国南方,西南各省,短短四年时间,袁世凯的北洋军,兵力已经达到了120万人,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兵力超过半数。 1916年袁世凯病逝,北洋政府内部群龙无首,北洋军分裂为直系,奉系,皖系三大军阀势力,和众多的小派系。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在袁世凯病逝后,掌控了中央政权,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兵力约20-30万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装备有大量的先进武器,有11个师、17个混成旅。 直系军阀的首领是吴佩孚,曹锟,孙传芳等人,在1925年时,吴佩孚控制的直系军阀兵力约20万人,孙传芳控制的部队约20万人。奉系军阀的首领是张作霖,张作霖在1924年时,手下直接控制的军队约25万人左右,另外一位奉系军阀首领张宗昌,他在1925年时手下的军队约20余万人。 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三大派系和地方的军阀,几乎都是从北洋军中分裂出来的,要说北洋军最鼎盛的时期,还是在袁世凯统治时期,这时的北洋军还未产生分裂,兵力约120万人。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