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珪的一个无心之举,竟然毁了整个大唐盛世-趣历史网

2022-10-17 05:05 历史百科
最佳答案  张守珪(684-740年),字元宝,陕州河北县人,唐朝时期名将,赠蔚州刺史张义福之子,安禄山的义父。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

  张守珪(684-740年),字元宝,陕州河北县人,唐朝时期名将,赠蔚州刺史张义福之子,安禄山的义父。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732年,某一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忽然听手下汇报,有个胡人偷了他府上的羊,请示他如何处置。

  张守珪是唐朝当时最能打的名将之一,之前常年驻守在唐朝西线,多次击败过吐蕃主力,战功彪炳。后来,因为唐朝东北方向,军备松弛,张守珪这才被调到了幽州,总理幽州军务。

  然而刚刚被调到幽州后不久,就发生了这样一桩盗窃案。这下子,张守珪忍不了了。这群胡人,连他这个幽州节度使都敢偷,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于是,张守珪当即下令,公开处刑,要将这个可恶的偷羊贼乱棍打死。

  此后,在张守珪的监督下,那个偷羊的胡人被带到他的面前。早已准备好的军士,一拥而上,下一刻就要将其乱棍打死。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这个偷羊贼却高声喊道:将军您难道就不想灭两个藩族吗?如果想的话,为什么要打死我呢?

image.png

  张守珪听到这话之后,倒是有些来了兴趣,直接让手下士兵停了下来。对于张守珪来说,一只羊根本不算什么。反倒是这个胡人,临死之前还有这样的胆气,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倒也算是一条好汉。

  接下来,张守珪又和这个偷羊贼多聊了几句,发现此人确实见识不凡,而且会好几种语言,倒也算是个人才。所以张守珪心情一好,干脆直接让这个偷羊贼,在自己麾下戴罪立功。

  这件事,对于堂堂幽州节度使来说,显然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事了。

  但张守珪怎么都想不到,他的这次无心之举,若干年之后,会毁了整个大唐盛世!

  因为他放过的这个偷羊贼,名叫安禄山。

  这位一念之差,导致安禄山崛起的唐朝名将,其实是一位非常能打的猛将。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开元年间,唐朝的边境安全,很大一部分功劳,都要归功于此人。

  张守珪,字元宝,山西省平陆县人士。张守珪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在唐朝那会儿,虽然有了科举制,但普通人想要往上爬,还是很难的。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想读书都没有门路的普通人,路子就更窄了。

  而除了科举之外,普通人要想往上爬,就只剩下了唯一的一条路。这条路,叫做参军。

  唐朝尚武,就算是普通人参军,只要军功足够,一样能够身居高位。所以,张守珪成年之后,便直接前往边疆,参军入伍,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张守珪参军的时候,正处于武则天时代末期,或者唐中宗李显在位时期。当时的唐朝,因为地盘实在太大,再加上高层常年内斗,对于边疆疏于管理,导致边境战乱越来越多。不过也正是因为战争比较多,张守珪才有了升迁的机会。此后的很多年里,张守珪靠着军功,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渐升迁到了别将的位置。类比现在的话,大概相当于副团长的级别。

  公元713年,刚刚年满三十岁的张守珪,便以平乐府别将的身份,追随另一位唐朝名将郭湛,镇守北庭。

  郭湛是唐朝老将,而且出身军阀世家,人家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吃打仗这碗饭的。郭湛于唐高祖时期从军,在军中摸爬滚打近五十年,才做到了北庭都护的位置,可以说是老成持重。在兵法韬略方面,更是极为擅长。而年轻的张守珪,被调到了他的麾下,自然也是受益良多,学到了很多带兵打仗的知识。

image.png

  另外,张守珪被调往北庭都护府的同时,唐朝也进入了唐玄宗的时代。唐玄宗登基后,大力革除积弊,整顿边境军务,大力提拔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将军。如此一来,张守珪的机会就更多了。此后的几年里,张守珪在北庭奋勇杀敌,多次亲自带兵,击败后突厥的袭扰。

  数年之后,张守珪凭借着自己的军功,被加封为游击将军,同时转任幽州良社府果毅都尉。在幽州任职期间,张守珪治军严明,不但很快得到了麾下军队的支持,更让当地刺史另眼相看,甚至将自家后辈托付给他。

  驻守幽州期间,张守珪也是屡立战功,逐渐升迁至左金吾卫将军。开元十五年,吐蕃进犯河西,河西节度使战败被杀,张守珪随后被调到了甘肃酒泉地区,开始和吐蕃战斗。

  张守珪到任之前,当地因为被吐蕃打败,士气低落,残破不堪。然而张守珪到任之后,却开始迅速恢复当地的防务。在极短时间内,便恢复了当地的防御体系。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张守珪一直率领麾下军队,牢牢守住了河西走廊,对吐蕃造成了极大的削弱。

  四年之后,吐蕃因为种种原因,再也打不下去了,不得不向唐朝求和。而唐朝这边,经过连续数年的经营之后,也已经完成了对吐蕃的合围,边境安全有了重大保障。在这个过程当中,张守珪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

  公元733年,随着西线逐渐安稳,唐朝的东北方向,再起战端。东北方向的契丹和奚族,再次开始作乱。此时的唐玄宗,便再次想起了张守珪。相比其他将军,张守珪无疑更适合被调往幽州。一来张守珪之前曾常年驻守在幽州一带,对幽州战事有着深刻的了解。二来,张守珪很会打这种防守反击战,契丹和吐蕃虽然分处两地,但唐朝对付他们的战法却十分类似。

  所以,在这之后,张守珪就再次被调回了幽州,担任卢龙节度副使,负责幽州地区的防务工作。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守珪再次回到幽州后不久,就发生了那桩偷羊案。

  对于当时的张守珪来说,一只羊自然不算什么,他更头疼的,其实是如何对付契丹和奚族。之前换防的时候,按照当时的制度,张守珪只是带了极少的亲卫,便前往幽州赴任。所以张守珪在西线那边的人手,此时基本用不上。这就导致当时的张守珪,虽然官不小,但是在整个幽州地区,可用的心腹人手,并不算多。

image.png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安禄山展现出过人的勇气时,张守珪才会生出恻隐之心,想要将其收做麾下,将功折罪。

  这种手段,在军中其实也比较常见。当时的安禄山,已经年近三十,却仍是一事无成。安禄山只是一个胡人,之前靠着在边境市场上,给商人们做翻译,勉强糊口。这种工作,谈不上什么前途,甚至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所以安禄山才会去偷羊。对于这样一个人,张守珪赦免了他的死罪,甚至还愿意给他一个前途。那么接下来,正常情况下,这个人自然要对张守珪感恩戴德,拼命去为张守珪效力。

  另外,安禄山表现出来的勇气,以及他精通多种语言,熟悉那些边境游牧民族的情况,这也是张守珪看中的。此时的张守珪,恰好急需这样的人才。所以,张守珪一念之下,便赦免了安禄山的死罪,还让安禄山进入了军队。

  这一念之差,就酿成了数十年后的那场大祸。当然,此时的张守珪和安禄山,都没有想到后来的那些事情。

  安禄山进入军队后,又联系了一个名叫史思明的同乡,两人开始结伴行动。安史之乱的两大罪魁祸首,就这样走到了一起。不过最开始的时候,他们能够走到一起,其实是要为了唐朝拼命的。接下来的日子里,安禄山靠着对游牧民族的了解,屡立奇功,经常能够抓到俘虏。另外,安禄山本人极为圆滑,特别会讨好上司。所以后来张守珪心情一好,干脆直接收安禄山做了义子。

  而安禄山当上张守珪的义子之后,本人的仕途也开始扶摇而上,逐渐身居高位。

  当然,这是后话了。

  收复安禄山的时候,张守珪其实不光只收了这么一个人,而是收了一大批胡人。张守珪很清楚,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想打败契丹和奚族,除了唐朝军队自身要强之外,更需要很多对契丹足够了解的人。此后的几年里,张守珪一边整顿军务,大大提升了唐军战斗力。同时也根据精准的情报,经常率领军队,主动出击,去袭击契丹和奚族,积小胜为大胜。

  另外,张守珪也没忘了去对面埋钉子。张守珪利用契丹内部的矛盾,拉一派打一派,对契丹内部进行分化打压。经过一年多的攻略后,契丹终于再也挡不住张守珪的进攻,全面溃败。最终,契丹首领被杀,余部全部投降了唐朝。

  这下,张守珪彻底发达了。

image.png

  要知道,就算是在牛人辈出的唐朝,能够把一个边疆政权,直接灭掉的猛人,也是屈指可数。张守珪的战绩,虽然略有取巧的嫌疑,但这份战绩却是实打实的。唐朝开元年间,能够完成灭国级战绩的,更是寥寥无几。

  而按照唐朝的惯例,向来讲究出将入相。完成了灭国级战绩的猛人,下一步,多半是要被调回中枢,直接担任宰相的。

  公元735年,就在张守珪降服契丹之后不久,张守珪奉命前往洛阳献俘。回到洛阳之后,张守珪得到了极高的荣誉,不但得以在太庙当中,饮酒庆功。唐玄宗本人更是亲自为其赋诗,封其为辅国大将军。

  对于一个将军来说,这已经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了。

  但是接下来,当张守珪走到了出将入相这一步的时候,他的面前,却出现了一块巨大的拦路石。这块拦路石,就是唐玄宗时代最后的名相,张九龄。

  当唐玄宗表现出,想要让张守珪入朝为相,询问张九龄意见的时候,这位开元年间的名相,坚决表示反对。张九龄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张守珪现在只是平定了契丹,便封他做宰相。那如果将来张守珪平定了突厥和奚族,唐玄宗又该拿什么去奖励他呢?

  当然,除了表面上的这个理由,张九龄其实还有一个无法明说的理由。出将入相,历来都是唐朝的惯例。尤其是在唐朝前期的时候,很多猛人既能去前线率兵灭国,也能在中枢位居宰辅,治理好国家。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个惯例有点行不通了。

  因为之前几个时代,那些完成灭国战绩的猛人,很多都是出身高层贵族,自幼就见识过如何治理国家。所以,当这种人,放下兵权,回到中枢任职的时候,一样熟悉国家中枢的运作方式,能够很好地完成宰相的工作。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就截然不同了。

  在唐玄宗之前,连续几代皇帝,都不遗余力地打击关陇贵族。所以到了唐玄宗时代,很多打仗特别猛的猛人,都是出身底层。比如张守珪,仗虽然打得好,但他底层的出身是无法改变的。这也就意味着,张守珪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熟悉朝廷中枢的运作方式,更不知道如何去做好宰相的工作!

  像张守珪这样的人,让他在边境领兵,保家卫国,一点问题都没有。可要是让他入朝为相,去维护整个大唐帝国的运转,那就肯定要出乱子了。

image.png

  张九龄常年身居中枢,自然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不可能支持张守珪做宰相。至于身为皇帝的李隆基,其实也懂这个道理。所以在张九龄开口之后,李隆基也没有多说什么,直接同意了。洛阳献俘之后,唐玄宗直接就让张守珪回了幽州,继续去镇守边疆。

  但这样一来的话,张守珪心里就不平衡了。

  原本按照他的想法,这次回京之后,肯定是要做宰相的。但问题是,唐玄宗偏偏没有这样做,而是鼓励他继续杀敌立功。

  谁都没有想到,这件事,将会彻底毁掉张守珪,让这位开元年间的名将,晚节不保。

  重新回到幽州的张守珪,心里自然不满。可是上头不想提拔他,他也没辙。所以张守珪接下来能做的,就只有继续杀敌,用军功说话。在张守珪看来,既然自己灭了契丹还不够,那自己若是能把奚族也灭了,皇帝总不能再有其他借口了吧?

  所以,接下来的两年里,张守珪继续励精图治,积极攻略奚族。在张守珪的持续进攻下,奚族也渐渐招架不住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

  公元738年,就在张守珪回到幽州两年之后,某次,他的部将为了截击反叛的奚族,假借张守珪的名义,派了一支军队前去。结果很不幸的是,这支奚族军队,实力颇强,唐军先胜后败,罕见地打了败仗。

image.png

  严格来说,这事其实也不算大。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而且这次失败,也是张守珪麾下将领的问题,不是张守珪的责任。就算报上去,张守珪最多也就是被斥责一顿,根本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但问题是,此时的张守珪,正在努力向宰相之位冲刺,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张守珪觉得,自己战败的消息,若是传回京城的话,以后自己恐怕就再也没机会做宰相了!

  所以,接下来,张守珪开始尽最大的努力,想要掩盖这次的失败。

  为了掩盖失败,张守珪先是以重金,贿赂内常侍牛仙童。牛仙童是当时李隆基身边最信任的宦官,这次战争结束后,便被唐玄宗派到边境,考察实际情况。在张守珪的贿赂下,牛仙童很快答应,帮张守珪撒谎。

  与此同时,张守珪和牛仙童,还逼那位战败的部将自杀,并且清理所有知情的人,尽可能做得天衣无缝。做完这一切之后,牛仙童返回京城,向唐玄宗谎报战绩。

  但问题是,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呢?

  牛仙童在宫里身居高位,嫉妒他的宦官不在少数。所以,当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很快就有人到唐玄宗面前,揭发了牛仙童的受贿举动。

  这下子,问题彻底大条了。

  要知道,之前张守珪的错误,仅仅只是用人不当,导致麾下战败而已。按照原本的罪责,最多也就是被斥责两句而已。但经过张守珪这样一操作,情况已经变得截然不同。虚报军功、边军将领勾结宦官、把持军队……这些错误,都是真正的红线,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容忍的。

image.png

  等到这件事查实之后,唐玄宗直接下令,将牛仙童砍去四肢,挖出心脏,处以极刑!在唐玄宗时代,这种极刑,几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这其实也怪不得唐玄宗,任何一个皇帝,都绝对不可能允许自己身边的亲信,对自己撒谎,还勾结边军将领。

  至于张守珪,因为之前的功劳太大,唐玄宗也不好直接杀他。但这件事之后,唐玄宗还是将其贬为括州刺史,彻底剥夺了他的兵权。

  一年多以后,张守珪积郁成疾,病逝于括州,享年五十七岁。

  回顾张守珪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张守珪最大的错误,其实不是放了安禄山,而是用一个更大的谎言,去掩饰自己的失败。

  历史证明,用谎言去掩盖谎言,最后只会让错误越来越大,而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张守珪没有贿赂牛仙童,他最多也就是受到一些斥责,根本不会有那么大的麻烦。

  至于安禄山,那就更是一个谁都想不到的错误了。谁又能想到几十年之后的事情呢?而且,张守珪在世的时候,安禄山虽然屡立战功,却始终官职较低,根本没有能力给唐朝造成任何麻烦。然而就在张守珪刚刚去世后不久,安禄山便开始发挥自己长袖善舞的交际能力,交好京城那边的很多大官,很快升迁为平卢兵马使,一发不可收拾了。

  如果张守珪还活着,安禄山估计也未必能身居高位。后面的安史之乱还会不会发生,可能都是一个大问题了。

  张守珪的这个故事,也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用谎言去弥补谎言,其实是最愚蠢的一个选择。一个谎言,如果用其他更巨大的谎言去掩盖,结果往往只会造成更加糟糕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冯唐的一生为什么难以得知?他没能把握住机会-趣历史网
下一篇:刘备在衣带诏事件后叛逃,曹操为何没有马上罢免他的官职?-趣历史网
猜你感兴趣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美食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它能让人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道曾被翻译为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感受一下它所蕴含的中西合璧之美。  一、川味凉菜的起源与特点  川味凉菜,顾名思义,是源于中国四川地区的一道冷盘菜肴。它以独特的麻辣味道、丰富的调料和多样的食材而著称,是四川地区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川味凉菜的特点是口味独特,麻辣鲜香,色香味俱佳..

历史百科 2024-01-12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描绘花卉的诗句,其中“绿肥红瘦”一词便是形容花卉生长状态的生动写照。那么,绿肥红瘦中的红瘦究竟指的是什么花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底。  一、绿肥红瘦的来源  “绿肥红瘦”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肥红瘦江南水,画船听雨眠。”这里的“绿肥红瘦”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的生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有一位地位崇高、备受尊崇的神祇,他就是清虚道德真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神仙的来历、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地位。  一、清虚道德真君的来历  清虚道德真君,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之一,位居玉清境。他的名字来源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被认为是老子的化身。据《道德经》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教尊奉老子为清虚道德真君,以示对..

历史百科 2024-01-12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镇元子的神仙,他以吃素著称,但却并非一般的素食者。那么,镇元子究竟是如何做到既吃素又非吃素的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个谜团。  一、镇元子的素食之道  镇元子,又称镇元大仙,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神仙,被尊奉为“地府之主”。他的饮食习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封神演义》等古籍记载,镇元子是一位虔诚的素食者,他坚持不吃荤腥,以此来修炼自己的道行。  二、镇元子的..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晋文公是一位被广大人民所敬仰的君主。他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外流亡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和挫折。那么,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呢?他又是在哪一年开始流亡的呢?  据史书记载,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这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足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晋文公从一个失去王位的王子..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中途岛海战是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被誉为“命运的5分钟”。在这场战斗中,日本的四艘航母损失惨重,成为了战争转折点。本文将带您揭秘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航母的损失情况。  一、战斗背景  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与日本海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战斗的背景是美军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提前得知了日本即将发动对中途岛的进攻计划。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美军决定在中途岛设伏,迎战日本海军。  二、战斗过程..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有一种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海棠花。晚夜微雨问海棠,这句诗句道出了人们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那么,这句诗句的下一句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一、海棠花的美丽传说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传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海棠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娇艳和高洁。关于海棠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杜十娘..

历史百科 2024-01-12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近年来,关于庚子年是否会有乱的说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为大家揭开这一谜团。  一、历史上的庚子年  庚子年是指农历六十甲子的第六个年份,每60年出现一次。在历史上,庚子年曾经出现过多次,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件在当时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和痛苦。然而,将这些事件简单地归因于庚子年,显然是不..

历史百科 2024-01-12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萧何、曹参和陈平都是汉初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对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刘邦选择丞相的过程中,萧何却推荐了曹参,而非陈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白,萧何推荐曹参,并非因为曹参的能力超过陈平。实际上,陈平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并不逊色于曹参。那么,为什么萧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方面,这与萧何的个人理..

历史百科 2024-01-12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文献,为何成为禁书?它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将带您揭开商君书的神秘面纱。  一、商君书为何成为禁书?  商君书,又称《商君》,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所著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然而,这部书籍在历史上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列为禁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商君书主张法治国家,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惩。这种严格的法治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她的身边,有一位太监始终陪伴在她身边,那就是李莲英。那么,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真的是李莲英吗?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李莲英的身世与成名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字莲英,清朝末年著名的太监。他出生于河北省顺天府通州区,家境贫寒。据传,李莲英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被卖给了一位姓李的太监。后来,他被送入皇宫,成为了一名太监。  李莲..

历史百科 2024-01-12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疆域扩张,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然而,在他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那就是他为何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剜夫人的身份背景  剜夫人,原名王政君,是汉武帝的妃子。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父亲是当时的丞相王陵。然而,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起了汉武帝的宠爱,使她成为了后宫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剜夫人与汉武帝的感情..

历史百科 2024-01-12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她辉煌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费解的故事,那就是她为何要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徐茂公的背景  徐茂公,唐朝初年著名将领,曾任左武卫大将军,封爵广平郡公。他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神勇无敌”。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后,徐茂公因与李世民产生矛盾,被贬为民。不久后,徐茂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历史百科 2024-01-12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三国时期,英勇善战的关羽是蜀汉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忠诚和勇敢为世人所称颂。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关羽没有弃曹从刘,刘备还能建立蜀国吗?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一、关羽弃曹从刘的背景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刘备仓皇逃往江南。在这关键时刻,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曹操的厚待,投奔了刘备。这一举动,使得刘备得以重整旗鼓,开始了蜀汉的建立之路。  ..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字子桓,东魏武帝曹操的长子,他一生都在努力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一举动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叡在临终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一、曹叡与司马懿的矛盾  曹叡在位期间,一直对司马懿抱有戒心。因为司马懿的才能和声望,使得曹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遏制司马懿的势力,曹叡曾多次削弱他的兵权,甚至将其软禁在家中。然而,司马懿却始终保持低调,不与曹叡争锋相对。这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操的儿子曹彰,作为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死因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有人认为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成立呢?本文将带您揭开曹彰之死的真相。  一、曹彰的生平简介  曹彰,字子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庶长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武艺和智慧,被誉为“神童”。在曹操建立曹魏后,曹彰被封为陈王,担任征东将军,统领大军征战四方。他在战场..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无疑是一位具有极高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学创作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而他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也同样在各自的领域中大放异彩。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兄弟之情,又有竞争之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份关系。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也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即魏武帝。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被誉为“虎痴”。曹植则是曹操..

历史百科 2024-01-12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神秘印记的名字。她究竟是谁?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个人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婵娟的神秘面纱。  一、婵娟的起源  婵娟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婵娟被描绘成月亮女神,与太阳神阿波罗相对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婵娟也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纯洁和高贵。因此,婵娟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婵娟的历史真实性  关于婵娟是否真实存在过..

历史百科 2024-01-12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作为一种独特的飞行器,其飞行高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一、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直升机的工作原理。直升机的飞行是通过旋翼产生的升力来实现的。旋翼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升力。当升力大于直升机的重力时,直升机就能够在空中飞行。而直升机的升力大小与旋翼的转速、桨叶面积和空气密度等因..

历史百科 2024-01-11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有许多职位都承载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其中,唐朝时期的国子监祭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这个职位具体是什么?他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国子监是唐朝时期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而国子监祭酒则是这个学府的最高领导者,可以说是校长或者院长的角色。他们的职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管理整个学府,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

历史百科 2024-01-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