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的死对赵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趣历史网

2022-11-26 04:05 历史百科
最佳答案  赵武灵王,赵肃侯的儿子,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悲..

  赵武灵王,赵肃侯的儿子,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了一场著名的悲剧。

image.png

  这一年,赵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那位赵武灵王,被自己的亲儿子,派兵围困在王宫里,围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之后,随着宫里的粮食被吃光,赵武灵王最后竟然被活活饿死了。

  作为战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国君,胡服骑射运动的主持者,赵武灵王为什么最后会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为什么会被自己亲儿子活活饿死呢?为什么赵武灵王死后,赵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厉害的国君了呢?

  所有的这一切,其实还得从赵武灵王登基之前开始说起。

  话说在赵武灵王上位之前,大概是他爷爷的爷爷掌权的时候,这时候的中原,正处于春秋战国交替的时代。随着韩赵魏三家彻底瓜分了晋国,春秋时代堪称巨无霸的晋国,彻底成了历史。而三家分晋这件事,同样也成了战国时代开始的一个标志。

  而随着韩赵魏三国,同时登上历史的舞台,接下来,作为赵国第一位实际意义上的国君,赵武灵王爷爷的爷爷,却显得有些焦虑。

  赵武灵王爷爷的爷爷,名叫赵籍,后世往往称其为赵烈侯。在赵国的历史上,赵烈侯显然是最重要的一位君主。正是他在位期间,三家彻底瓜分了晋国,让赵家变成了赵国。而作为当时赵国的当家人,赵国开国之后,赵烈侯除了高兴之外,更多的其实是迷茫。

  之前赵家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诸侯国。而如今,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接下来,赵国作为一个国家,到底该怎么发展呢?

  如果换做后世很多历史爱好者,面对这个问题,肯定会不假思索给出答案,扩张啊!一个国家刚刚诞生,从上到下都有强烈的进取心,不趁着这个热乎劲赶紧搞扩张,想啥呢?

  还真不行。

  如果当时赵烈侯真的这么搞,估计后来战国七雄当中,也就没有赵国了。到不了战国中期,赵国估计就没了。且不说当时各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光是赵国内部,其实也有很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叫做改革。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这段时间,随着冶铁技术逐渐成熟,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奴隶制社会体系,开始逐渐崩塌了。简单来说,以往的青铜器时代,生产力比较低。这样的生产力,最适合奴隶制社会。但是冶铁技术成熟之后,随着铁制农具开始出现,大家的生产力大幅提升,导致原有的奴隶制社会规则开始不适用了。

  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制度的崩塌,开始倒逼各国对内进行改革。如果你不改,你就会落后,国力就不会太强,然后就会被其他国家给灭了。

  对此,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其实只有少部分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赵烈侯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家能意识到这一点,想要进行改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改革这种事情,一定会触及以往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肯定会存在很大的阻力。

  所以,越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改革的阻力就越大。反倒是韩赵魏这种新兴国家,阻力会小很多。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三家分晋刚刚结束后不久,三晋之中的赵国和魏国,便逐渐开始对内进行改革了。当时魏国这边,以李悝为首的一群人,开始对魏国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革。此后,魏国借助变法,迅速强大了起来,成了战国初期的第一霸主。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可以先想一个问题。

  魏国这边,是李悝变法。那赵国这边,是谁在主持变法呢?

image.png

  对于这个问题,估计绝大多数的历史爱好者,都答不上来。因为赵国的这场改革,我们的历史课本上基本就没提过。而且,这场改革,确实也没什么名气。

  赵国的这场改革,叫做公仲连改革。赵国开国之后,赵烈侯作为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君主,第一时间任用赵国的相国公仲连,全面对赵国进行改革。而公仲连得到任命之后,也确实很卖力气。尤其是在人事任用方面,做了很多改变。不但开始对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任用贤明的大臣,招揽人才,而且还削减不必要的国家开支,改良财政情况。

  客观来说,公仲连所做的这些事情,确实也对赵国有很大的帮助,让赵国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了。但问题是,他做的这些事,没有任何一件,真正触动旧有的社会体制。

  简单来说,就是他技能树点歪了,没找到问题的关键。

  这其实也不能怪公仲连,毕竟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改。公仲连所做的这些事情,如果从以往的历史发展来看,其实一点毛病都没有。只不过,当时他们面对的问题,同样也是以往不曾出现过的,所以没办法解决根本问题。

  就这样,在赵国刚刚开国之后不久,赵国就进行了一场变法。但这场变法,却是一场不成功的变法。

  相比之下,魏国的变法,自然就成功了。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各国开始先后照抄魏国的先进经验。先是楚国,然后是秦国、韩国和齐国。等到赵国开国五十年,传到赵武灵王爷爷那一代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已经完成了变法。

  到了这个时候,赵国在制度上的劣势,就开始凸显出来了。

  之前的几十年里,赵国仗着刚刚开国的优势,再加上当年被他瓜分的晋国,确实也比较强,导致赵国继承的家底比较厚,所以还没什么问题。但是到了赵武灵王爷爷这一代,赵国就彻底陷入衰退了。不光国内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对外战争也是接二连三的战败。

  最有名的一次,当属那场桂陵之战的前置战争了。很多人都知道,魏国强大起来之后,成了列国之中的第一霸主。此后,魏国开始不满足于做三晋之中的大哥,而是打算吞并韩赵两国。所以后来,魏国直接对赵国开战,并且一口气包围了赵国的首都。

  关键时刻,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接下来派出了田忌和孙膑这对组合,围魏救赵,最后击败了魏国大将庞涓。不但彻底解决了赵国的危机,而且还重创了魏国,还留下了一个围魏救赵的成语。

  不过,大多数人在读这段故事的时候,注意力基本上都在齐国和魏国这边,很少有人去关注赵国这边。实际上,在这场战争当中,赵国其实才是最大的输家!

  首先,魏国进攻赵国之后,赵国根本就抵挡不住,很快就被魏国包围了首都。然后,赵国虽然向齐国求救,但是齐国哪有那么好心?齐国想看到的,是魏国和赵国两败俱伤之后,齐国再出手摘桃子。

  所以,在齐国出兵救援之前,赵国其实就已经被魏国攻破了邯郸,差点被打到亡国了。后来齐国击败了魏国之后,魏国虽然战败,被迫把土地还给了赵国。但当时魏国交还土地的时候,却是在邯郸城外和赵国签署的和平协议,而且还附加了一大堆的不公平待遇。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发生在赵武灵王他爷爷在位的那段时间里。这对赵国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偏偏对于这种奇耻大辱,赵国还找不出问题的所在。

  明明我们也改革了,我们也很努力,为什么我们还是打不过魏国?而且还会被魏国轻易碾压呢?

  对于这个问题,当时整个赵国,几乎无人能回答。

  但同时,大家也开始逐渐意识到,或许是赵国的体制开始出现问题了。

  再之后,没过几年,赵武灵王的爷爷就去世,接下来赵国传到了赵武灵王他爹手里。赵武灵王他爹,也是个很有种的男人。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恰好他在位期间,齐国在马陵之战当中,直接干掉了庞涓,消灭了魏国的魏武卒主力。此战之后,魏国彻底丢掉了霸主的宝座,而赵国也得以逐渐摆脱被魏国压制的局面。

  赵武灵王他爹在位期间,常年对外开战。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左右逢源,为赵国争取更多的利益,同时寻找问题的答案。但可惜的是,因为赵国体制存在问题,所以不管这位赵王怎么努力,最多也就只能保证赵国在对外战争方面,不再吃亏而已。想要壮大,那就根本不可能了。

image.png

  不过好在,赵武灵王他爹在位后期,总算是真正意识到问题的关键了。这倒也不是他多聪明,而是因为当时其他几个大国,都已经通过变法强大起来了。尤其是在秦国的商鞅进行变法之后,变法可以强国,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共识。

  到了这个时候,赵国这边要是还想不明白问题的所在,那就真的是脑子不太好使了。

  但是,找到问题的关键,不代表可以解决问题。即便大家都知道,此时赵国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才能真正让国家强大起来。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如果想要改革,首先需要面对内部阻力。当时赵国已经开国数十年,阻力已经开始变得很大了,和当年刚刚开国的时候,完全是两个概念。其次,当时各国之间,常年开战。那些完成变法的大国,也不会坐视赵国完成变法,不可能给赵国稳稳当当变法的机会。

  如此一来,赵国面对的问题,就成了一个死结。

  如果不变法,赵国就注定要慢慢衰亡。而如果选择变法,其他国家不可能给赵国这个机会,马上就会来围攻赵国。

  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后,赵武灵王他爹虽然想多做点什么,但也是有心无力,后来在不断征战的过程当中,更是拖垮了身子,最后早早去世了。而接下来,就轮到赵武灵王登场了。

  因为他爹去世得比较早,所以赵武灵王登基的时候,仅仅只有十五岁而已。而且,赵武灵王登基的时候,那叫一个险象环生。据说当时秦齐楚燕魏,五个大国,同时派使臣前来赵国吊唁。而且每个使臣来吊唁的时候,都带了至少一万兵马。

  显然,大家都没安好心。大家都在等机会,一旦找到合适的机会,大家会毫不犹豫出手,彻底瓜分了赵国。

  不过,赵武灵王倒是继承了他爹的聪明头脑。虽然登基的时候,年龄比较小,但是智商却很在线。再加上他爹给他留下了几个能力很强同时又很忠心的大臣,所以,赵武灵王登基之后,第一时间动员全国军队,牢牢守住赵国边境的各个要隘。同时还在外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联合中山国,拖住燕国的一部分力量;联合韩国和宋国,拖住魏国和齐国的一部分精锐。

  总之,经过赵武灵王的努力之后,最终赵国算是有惊无险,完成了这次传位的过程。而随着赵武灵王坐稳王位,接下来,赵武灵王的故事,总算是正式开始了。

  赵武灵王登基之后,依然要面对赵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过,之前他爹也不是白给的,他爹其实给他留下了一个不太完美的解决办法。

  这个办法,也可以称之为‘古典军国主义’。

  简单来说,就是赵国先集中所有技能点,只点亮战争方面的技能树,把战争能力先提升起来,让赵国看起来不好惹。接下来赵国靠吞并那些小国,填补国内的亏空,慢慢补足其他方面的短板。

  一般的变法,是先通过内部变法,让国家先从内部强大起来,然后对外扩张。而这条道路,正好反过来,先对外开战,然后通过战争得到的资源,对内进行改革,最后实现同样的强国目标。

  从古代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方法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只能说是各有侧重。前者更加稳妥,但是实现起来要困难一些,内部阻力会很大。后者内部阻力小一些,因为开战之后,国内矛盾都被转移了,等于是把整个国家拉到了赌桌上。但缺点在于,这条路经不起失败,只要失败一次,国内就崩了,然后就等着被其他强国瓜分吧!

  战国时代的几大强国,基本上都是通过第一个方法,也就是‘先改革再扩张’。在赵国之前,有一个大国是例外的,这个大国就是越国。越国也曾经是春秋末期的顶级强国。但是自从越王勾践死后,这个国家一直在持续衰落,后来还内战不止。

  所以,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越国眼见短时间内没希望解决内部问题,而且也没法进行改革。当时在位的越王,便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转移越国国内的矛盾,然后让越国再次强大起来。但结果,越国挑中的对象,是强大的齐国和楚国。第一波战斗,就被楚国给打崩了。

image.png

  然后,越国就没了,直接被齐国和楚国给瓜分了。

  对于越国的前车之鉴,当时赵国这边可以说是历历在目,因为这事就发生在几年之前。但是此时的赵国,又没有其他选择,只能选择赌国运。

  当然,越国的历史,也让赵国有了前车之鉴。所以接下来,当赵国走上这条路之后,赵国避免了好几个大坑。

  首先,赵国在选择开战方向的时候,没有选择向中原腹地扩张,而是选择向北方草原扩张。因为当时中原诸国都太强了,和他们打,失败的可能性太大。反倒是北方,草原上当时倒是有匈奴人,但是还没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权,基本上都是游牧部落。而赵国的北方,也就只有中山和楼烦这两个政权,勉强还算强大,但整体上依然比赵国弱了太多。

  其次,赵国向北扩张之后,开始积极和中原各国交好。至少在外交方面,赵国当时做得特别到位。当时赵武灵王利用几大强国合纵连横的机会,让赵国相对保持独立。为了加强和韩国的关系,赵武灵王后来干脆娶了韩国国君的女儿,成了韩国的女婿,后来还把这位韩国公主所生的儿子,立为太子。

  赵武灵王的这套操作,自然是诚意满满,韩国那边自然也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开始和赵国组队了。

  另外,赵国在北方的战事当中,也不含糊。对于北方唯一的一个大国燕国,赵国打起来是一点都不手软。恰好当时燕国内乱,老国王去世了,丞相和太子抢位置,齐国又派兵进入燕国,在燕国内部搞事情。赵武灵王就利用这个机会,直接插手燕国内政,并且大幅削弱燕国在北方的影响力,确保燕国不会影响赵国的扩张。

  总之,经过赵武灵王这番操作之后,赵国在北方是彻底打开局面了。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赵武灵王就发现,赵国士兵似乎可以利用北方草原上,丰富的战马资源,多搞搞事情,改变一下打仗的方式。

  所以在这之后,赵武灵王就提出,让赵国的士兵,都把衣服改成北方游牧民族的款式,让大家更适合骑马打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运动。

  随着胡服骑射的改革彻底推广,赵国的军队当中,开始出现大规模成建制的骑兵军团。以往的时代,骑兵都是以运输和配合的角色,出现在战场上。但是赵国却第一次把骑兵军团,作为战争主力,这个改变,无疑是让赵国的军事力量彻底强大了起来。最关键的是,其他国家还没法学,因为他们不挨着草原,没有那么多战马。

  总之,赵武灵王登基之后,时间顺序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公元前326年,十五岁的赵武灵王登基;公元前321年,赵武灵王迎娶韩国公主;公元前315年到公元前311年,赵武灵王插手燕国内乱,并且借此交好秦国;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正式提出胡服骑射改革……

  等到胡服骑射改革完成之后,这时候的赵国,在军事上已经彻底起飞了。要说横推秦国齐国,那不太可能,但是自保绝对是绰绰有余,而且应该比衰落中的魏国更强了。所以,这个时候的赵武灵王,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赵国进行下一步的改革呢?

  对赵国而言,打仗,从来都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的目的,是要对赵国内部进行变法。如今,赵国已经通过战争,暂时让赵国表面上强大了起来,看起来不好欺负了。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对内进行改革了。

  然而此时的赵武灵王,却意识到一个问题:要想变法,首先你得有一个懂变法的人才。但偏偏赵国举国上下,会打仗的牛人不少,但是真正懂变法的却一个都没有。

  这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的赵武灵王,萌生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要不然,干脆自己去其他国家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作为一国之君,擅自去其他国家,显然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在战国时期,随着中原各国彻底撕破脸,刷新底线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如果赵武灵王真的明目张胆去其他国家考察,带军队的话,根本就看不到什么;而不带军队的话,只要人家知道他的存在,依然不可能让他看到什么,甚至有可能直接把他扣下当人质。

  这又该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也不算难。最好的方法,就是赵武灵王不以国君的身份出去。简单来说,就是赵武灵王先传位给他的儿子,然后他再悄悄出去考察。这样一来,就算他被扣住了,对赵国也没什么影响。

  这个念头出来之后,赵武灵王就再也无法抑制住了。而且,赵武灵王发现,这个办法好像是一举数得。自己退位之后,完全可以凭借太上皇的身份,继续领兵打仗,负责军事方面。而自己的儿子,却可以负责政务方面,全力进行对内的改革。

  想到这里之后,赵武灵王顿时觉得,这个办法简直堪称完美。

image.png

  不过,在这之前,赵武灵王却需要先解决一个小问题。

  如果他真打算实行这个方案,他首先得换个太子,换个王后。

  在很多历史记载当中,大家都是这样记载的:赵武灵王娶了韩王的女儿之后,首先生下了自己的大儿子赵章,并且把赵章立为太子;后来,赵武灵王又喜欢上了一个叫吴娃的女人,并且和吴娃生下了好几个儿子。

  因为吴娃比较得宠,后来吴娃就吹枕头风,让赵武灵王改立自己的儿子做太子。赵武灵王后来也没抗住枕头风,所以就废了老大赵章,改立吴娃生的老二赵何做太子了。

  大部分的历史书,基本上都是这么记载的。

  我们可以确定,当时赵武灵王换太子,确实可能有吴娃吹枕头风的原因。但要说赵武灵王废太子,完全是因为这些枕头风,那就太小看他了。

  据后世史学家分析,当时赵武灵王之所以废太子废王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因为那个王后是韩国的公主,赵武灵王必须得有所防备。如果赵武灵王去外边考察,这位韩国公主,忽然联合韩国,在赵国这边搞事情,又该怎么办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这位韩国公主,真的没想过这些。可是接下来,一旦赵国改革成功,势必要向中原扩张。而赵国如果向中原腹地扩张的话,首先要解决的,一定是韩魏两国。这种请下,赵国有个韩国公主做王后,有个韩王后裔做太子,绝对会影响赵国的整体规划。

  反正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公元前301年,也就是赵国开始推行胡服骑射运动数年之后。这一年,据说那个很得宠的吴娃死了,然后临死之前恳求赵武灵王换太子。然后赵武灵王正式下令,废了大儿子的太子之位,改立老二做太子。废太子这一年,大儿子赵章二十岁,二儿子赵何10岁。

  接下来的两年里,赵武灵王开始给小儿子安排各种班底,确保自己离开赵国之后,赵国依旧能够正常运转。有意思的是,从后来赵武灵王和大儿子赵章的表现来看,赵武灵王其实很喜欢自己这个被废的大儿子。哪怕这个大儿子被废了,赵武灵王依然让他领兵,负责保护他弟弟。而老大赵章本人,对此似乎也比较认可。

  这显然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显然,在正史上没有记载的那部分历史当中,赵武灵王当时很有可能和自己的大儿子在谋划什么,所以才能让这个大儿子,心甘情愿的辅佐自己的弟弟。

  两年之后,随着赵武灵王把国内的事情都料理清楚了。这个时候,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正式禅位给自己的二儿子赵何。这一年,赵何其实仅仅只有十二岁而已。

  而赵何登基之后,赵武灵王又用了一年的时间,淡化自己在赵国的影响力。一年之后,赵武灵王终于以使臣的身份,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无疑是最传奇的一次出使活动。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位君主,悄悄化妆,前往其他国家考察。尤其是当时的秦国,名声其实不太好,之前还扣留了楚怀王。所以,赵武灵王的这次出使,绝对是相当不容易的。

  不过显然,赵武灵王为了这次出使,也是下了很多功夫。他之所以选择秦国出使,就是因为秦国的改革最成功,他想亲眼看看秦国到底是怎么运转的。据后世史学家分析,赵武灵王极有可能从刚登基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在谋划这次出使了。因为他出使秦国之后,秦国的大臣们,竟然没有任何一个认出过他。

  这主要是因为,之前很多年里,赵武灵王一直都是深入简出。只有韩魏两国的国君,见过他的真容。至于秦国这边,赵武灵王似乎一直在刻意隐瞒很多东西,导致秦国根本就没几个人认识他。

  而接下来,在出使秦国的过程当中,赵武灵王详细地考察了秦国的风土人情,体会到了秦国制度的先进性。甚至于赵武灵王还曾经孤身上殿,亲自面对面见过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这种胆识,显然是超乎想象的。

  而从秦国归来之后,赵武灵王已经对秦国的各项制度,有了深刻的认知。所以回到赵国之后,赵武灵王就开始根据赵国的实际情况,照抄秦国的很多制度了。与此同时,赵武灵王更是把自己的那个大儿子常年呆在身边,教他怎么打仗。在赵武灵王的教导下,老大赵章从十五岁开始,就已经开始指挥军队了。等到赵武灵王回来之后,又教了他几年,这时的老大赵何,已经是一个很出色的将领了。

  或许,在赵武灵王眼里,他真的有一个非常完美的蓝图构想:自己作为太上皇,负责带兵冲杀在前,替赵国开疆拓土。老大赵章,继承自己的领兵才能,未来可以做那横扫六国,乃至扬鞭草原的绝世名将。老二赵何,老老实实在家做皇帝,管好他的政务,做那所谓的千古明君。

  父子三人,同心协力,赵国岂有不强大之力。

  不得不说,赵武灵王的这番布置,其实真的很理想化。如果真能实现的话,或许战国时代,最后就是赵国统一天下了。但问题是,赵武灵王的这个安排,实在是太过理想化,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同样安排的,其实不止赵武灵王一个人。比如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以及唐高祖李渊,都曾希望自己大儿子做皇帝,二儿子做千古名将。但是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杨坚扶持老二杨广,最后导致杨广成功夺嫡;李渊重用老二李世民,最后就有了那场玄武门事变,老二亲手杀了老大。

  因为在古代的政治体系之下,尤其是封建王朝的体系之下,最高权力是没办法共享的。

image.png

  哪怕感情再好,也不行。

  所以接下来,赵武灵王为自己这个过于理想化的布置,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回到赵国之后,因为赵武灵王过于宠爱老大赵章,甚至父子二人吃住都在一起,所以很多赵国的大臣,误以为赵武灵王又开始支持老大了。于是接下来,赵国的很多大臣,开始纷纷站队。有的站队到老大赵章这边,有的站队到老二赵何那边。

  与此同时,赵武灵王发现,自己以太上皇的身份,对赵国发布政令,完成改革,似乎有点不太顺手。因为他此时已经不是国王了,就算他想下令,也得先通过他儿子。所以渐渐地,矛盾就开始产生了。

  这种矛盾其实比较好理解。随着老二赵何逐渐长大,赵何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就算是父子之间,也不可能意见完全一致。所以,有些赵武灵王想做的事情,老二赵何未必想去做。如果只是一次两次,赵何作为儿子,或许还会遵循父亲的想法。但时间长了,只要他是个人,就一定会有独立的念头。

  所以,察觉到老二赵何想要独立的赵武灵王,就开始不高兴了。时间长了之后,赵武灵王就逐渐产生了新的想法:或许……可以让老大也做一下赵王试试?再不就把赵国一分为二,让哥俩各自统领一部分?亦或者自己可以再次登基,再次由自己做赵王?

  而当赵武灵王产生这个念头之后,老二赵何自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出于自保的心思,老二赵何不可能不做点什么。所以接下来,已经成年的赵何,就开始以自己为中心,构建专属于自己的政治团体。赵何这边的人,自然也坚决反对赵武灵王把赵国分成两半,或者直接废了赵何之类的事情。

  而赵何的这个做法,落在赵武灵王眼里,那就更是不孝或者不听话的表现了。

  老二越是这么做,赵武灵王就越想废了他。

  所有的矛盾,都是从误会开始的。接下来的几年里,父子之间的误会越来越多,矛盾也就越来越深。到了后来,赵武灵王已经不再把老二赵何视作自己的儿子,而是当成了自己的阻碍,想要除掉或者废黜自己的儿子了。

  到了这个时候,父子三人的悲剧,其实就一直注定了。

  所有的矛盾,在公元前295年,也就是赵武灵王从秦国回来两年多以后,彻底爆发了。这一年,赵武灵王前往沙丘,打算给自己挑一块合适的墓地。前往沙丘的同时,赵武灵王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带在身边,打算和两个儿子摊牌了。

  而接下来,到了沙丘这边之后,赵武灵王和老大住在一起,老二作为赵王,自己单独住。此后,老大下面的支持者,给老大出主意,让老大直接干掉老二,并且控制赵武灵王,自己彻底掌权。而老二这边,察觉了风声之后,自然也开始调兵遣将。

  再之后,老大以赵武灵王的名义,让老二过来聊一聊。老二不干过去,先让自己麾下最得力的大臣过去。大臣过去之后,直接被老大杀了,然后老大再次派人,去找老二过来。

  这个时候,老二就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直接下令,派兵包围了老大和赵武灵王这边。因为老二早有防备,所以调动的军队比较多,很快就彻底封死了赵武灵王的住处。

  但是接下来,事情就比较难搞了。身为老二的赵何,虽然已经控制住了局面,但是他总不能直接下令,让下面的军队杀了他大哥和他爹啊!要是老二真敢这么做,估计下面的人也该造反了。而如果不杀的话,事情已经闹到这一步了,只要赵武灵王重新掌权,老二不光要被废,而且必死无疑。

  所以最终,老二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只围不攻。既不撤去包围,也不和里面沟通。就这样,在包围了三个月之后,赵武灵王终于吃光了所有的粮食,最后和他的大儿子一起,被活活饿死了。

  就这样,一场父子三人的误会,终于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image.png

  客观来说,这场悲剧的源头,其实就在于赵武灵王的规划,太过理想化了。赵武灵王考虑到了所有问题,唯独没想过感情问题,没想过如果父子之间产生误会,到底该怎么解决。或者,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这种误会,本身就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

  随着赵武灵王身死,接下来,老二赵何彻底独掌大权,成为了赵国的绝对统治者。客观来说,老二赵何能力其实也很不错。他在位期间,不但继承了赵武灵王的政治遗产,而且还能做到知人善用。正是他在位期间,赵国涌现出了廉颇、蔺相如、赵奢等一大堆的牛人。

  但同时,因为这场沙丘政变,赵武灵王之前所有的谋划,都彻底没机会实现了。而赵何本人,依然不知道怎么变法。所以,直到后来赵国灭亡,赵国都只是进行了单纯的军事改革,而没有进行体制变法。

  这才导致后来长平之战的时候,秦赵双方对峙,秦国靠着制度优势,可以征调更多的补给运到前线。而赵国这边,对峙一年之后,国内粮食已经不够了,所以当时赵国才不得不换下廉颇,改换喜欢主动出击的赵括做主帅,最终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

  归根到底,这一切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赵武灵王的死。

  如果赵武灵王不死,并且进行了系统改革,或许后来赵国就能统一天下了。

  也正是因为赵武灵王的例子,后来几乎所有朝代,皇帝想要废长立幼的时候,大臣们都会拿赵武灵王做例子。

  因为这场父子三人之间的悲剧,原本其实是是可以避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李世民派太医给秦琼治病 秦琼为什么把药给倒了-趣历史网
下一篇:李治是真的喜欢武则天吗 武则天为什么还等了三年之久-趣历史网
猜你感兴趣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美食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它能让人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道曾被翻译为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感受一下它所蕴含的中西合璧之美。  一、川味凉菜的起源与特点  川味凉菜,顾名思义,是源于中国四川地区的一道冷盘菜肴。它以独特的麻辣味道、丰富的调料和多样的食材而著称,是四川地区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川味凉菜的特点是口味独特,麻辣鲜香,色香味俱佳..

历史百科 2024-01-12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描绘花卉的诗句,其中“绿肥红瘦”一词便是形容花卉生长状态的生动写照。那么,绿肥红瘦中的红瘦究竟指的是什么花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底。  一、绿肥红瘦的来源  “绿肥红瘦”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肥红瘦江南水,画船听雨眠。”这里的“绿肥红瘦”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的生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有一位地位崇高、备受尊崇的神祇,他就是清虚道德真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神仙的来历、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地位。  一、清虚道德真君的来历  清虚道德真君,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之一,位居玉清境。他的名字来源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被认为是老子的化身。据《道德经》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教尊奉老子为清虚道德真君,以示对..

历史百科 2024-01-12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镇元子的神仙,他以吃素著称,但却并非一般的素食者。那么,镇元子究竟是如何做到既吃素又非吃素的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个谜团。  一、镇元子的素食之道  镇元子,又称镇元大仙,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神仙,被尊奉为“地府之主”。他的饮食习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封神演义》等古籍记载,镇元子是一位虔诚的素食者,他坚持不吃荤腥,以此来修炼自己的道行。  二、镇元子的..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晋文公是一位被广大人民所敬仰的君主。他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外流亡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和挫折。那么,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呢?他又是在哪一年开始流亡的呢?  据史书记载,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这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足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晋文公从一个失去王位的王子..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中途岛海战是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被誉为“命运的5分钟”。在这场战斗中,日本的四艘航母损失惨重,成为了战争转折点。本文将带您揭秘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航母的损失情况。  一、战斗背景  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与日本海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战斗的背景是美军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提前得知了日本即将发动对中途岛的进攻计划。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美军决定在中途岛设伏,迎战日本海军。  二、战斗过程..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有一种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海棠花。晚夜微雨问海棠,这句诗句道出了人们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那么,这句诗句的下一句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一、海棠花的美丽传说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传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海棠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娇艳和高洁。关于海棠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杜十娘..

历史百科 2024-01-12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近年来,关于庚子年是否会有乱的说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为大家揭开这一谜团。  一、历史上的庚子年  庚子年是指农历六十甲子的第六个年份,每60年出现一次。在历史上,庚子年曾经出现过多次,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件在当时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和痛苦。然而,将这些事件简单地归因于庚子年,显然是不..

历史百科 2024-01-12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萧何、曹参和陈平都是汉初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对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刘邦选择丞相的过程中,萧何却推荐了曹参,而非陈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白,萧何推荐曹参,并非因为曹参的能力超过陈平。实际上,陈平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并不逊色于曹参。那么,为什么萧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方面,这与萧何的个人理..

历史百科 2024-01-12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文献,为何成为禁书?它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将带您揭开商君书的神秘面纱。  一、商君书为何成为禁书?  商君书,又称《商君》,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所著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然而,这部书籍在历史上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列为禁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商君书主张法治国家,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惩。这种严格的法治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她的身边,有一位太监始终陪伴在她身边,那就是李莲英。那么,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真的是李莲英吗?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李莲英的身世与成名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字莲英,清朝末年著名的太监。他出生于河北省顺天府通州区,家境贫寒。据传,李莲英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被卖给了一位姓李的太监。后来,他被送入皇宫,成为了一名太监。  李莲..

历史百科 2024-01-12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疆域扩张,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然而,在他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那就是他为何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剜夫人的身份背景  剜夫人,原名王政君,是汉武帝的妃子。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父亲是当时的丞相王陵。然而,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起了汉武帝的宠爱,使她成为了后宫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剜夫人与汉武帝的感情..

历史百科 2024-01-12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她辉煌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费解的故事,那就是她为何要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徐茂公的背景  徐茂公,唐朝初年著名将领,曾任左武卫大将军,封爵广平郡公。他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神勇无敌”。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后,徐茂公因与李世民产生矛盾,被贬为民。不久后,徐茂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历史百科 2024-01-12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三国时期,英勇善战的关羽是蜀汉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忠诚和勇敢为世人所称颂。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关羽没有弃曹从刘,刘备还能建立蜀国吗?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一、关羽弃曹从刘的背景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刘备仓皇逃往江南。在这关键时刻,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曹操的厚待,投奔了刘备。这一举动,使得刘备得以重整旗鼓,开始了蜀汉的建立之路。  ..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字子桓,东魏武帝曹操的长子,他一生都在努力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一举动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叡在临终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一、曹叡与司马懿的矛盾  曹叡在位期间,一直对司马懿抱有戒心。因为司马懿的才能和声望,使得曹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遏制司马懿的势力,曹叡曾多次削弱他的兵权,甚至将其软禁在家中。然而,司马懿却始终保持低调,不与曹叡争锋相对。这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操的儿子曹彰,作为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死因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有人认为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成立呢?本文将带您揭开曹彰之死的真相。  一、曹彰的生平简介  曹彰,字子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庶长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武艺和智慧,被誉为“神童”。在曹操建立曹魏后,曹彰被封为陈王,担任征东将军,统领大军征战四方。他在战场..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无疑是一位具有极高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学创作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而他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也同样在各自的领域中大放异彩。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兄弟之情,又有竞争之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份关系。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也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即魏武帝。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被誉为“虎痴”。曹植则是曹操..

历史百科 2024-01-12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神秘印记的名字。她究竟是谁?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个人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婵娟的神秘面纱。  一、婵娟的起源  婵娟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婵娟被描绘成月亮女神,与太阳神阿波罗相对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婵娟也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纯洁和高贵。因此,婵娟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婵娟的历史真实性  关于婵娟是否真实存在过..

历史百科 2024-01-12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作为一种独特的飞行器,其飞行高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一、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直升机的工作原理。直升机的飞行是通过旋翼产生的升力来实现的。旋翼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升力。当升力大于直升机的重力时,直升机就能够在空中飞行。而直升机的升力大小与旋翼的转速、桨叶面积和空气密度等因..

历史百科 2024-01-11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有许多职位都承载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其中,唐朝时期的国子监祭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这个职位具体是什么?他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国子监是唐朝时期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而国子监祭酒则是这个学府的最高领导者,可以说是校长或者院长的角色。他们的职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管理整个学府,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

历史百科 2024-01-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