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章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趣历史网

2022-11-29 04:05 历史百科
最佳答案  匡章,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前298年,战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非常诡异的战争。  这一年,齐国大将..

  匡章,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前298年,战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非常诡异的战争。

  这一年,齐国大将匡章,统领齐国军队,联合韩魏两国,一起围殴秦国。双方开打之后,秦国在三国联军的夹击之下,很快就开始节节败退。后来,匡章甚至直接攻破了函谷关,直接率领三国联军,攻入了秦国腹地。

  在整个战国历史上,这是秦国唯一一次被其他国家,攻破函谷关,攻入秦国腹地。

  但是,随着联军攻破函谷关,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显得特别诡异。首先,史书上对于联军攻破函谷关之后的事情,几乎没什么记载。只是记载当时在位的秦昭襄王,把函谷关以西的一部分地盘,割让给了三国,然后三国就退兵了。

image.png

  更诡异的是,作为三国联军的统帅,战国时代唯一一个攻破函谷关的牛人,匡章后来在历史上竟然直接消失了!此战之后,匡章在历史上基本再没了任何记载,就像凭空消失了一样。

  非但如此,后来史书上对于匡章这个人,记载也是非常稀少。哪怕他一生历经三代齐王,率领齐国大军打了好几场直接影响战国局势的战争,史书上却依然对他记载的寥寥无几。甚至后来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都没给他单独做传记。有关他的所有事迹,后世只能从其他人的历史记载当中推理。

  为什么这个匡章如此神秘?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攻破函谷关之后,这位战国时代的绝世名将,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后来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记载他的时候会慎重下笔呢?

  根据史书上的一些蛛丝马迹,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出匡章的一生。这位战国名将的一生,大概是这样的。

  匡章生卒年不详,而且我们也不知道他是哪里的人,祖上又来自于哪里。我们只知道,匡章早年曾经在魏国求学,做过孟子的学生。

  匡章的早年,就仿佛是一个穿越者一样,凭空出现在当时那个时代。

  当然,对于匡章早年的经历,史记上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战国策》当中倒是提了一件和匡章有关的事情。

  简单来说,据说匡章他爹和他妈关系不太好,而且匡章他爹还是一个上头男,经常家暴,后来更是活活把他妈给打死了。咱也不知道,当时匡家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总之,匡章的爹后来不但把他妈打死了,而且连安葬一下都不愿意,只是随意地把人埋在了自家马厩下面。

  因为匡家内部的这点烂事,所以匡章长大之后,就处于一个两难的选择。作为儿子,他到底要不要给自己的母亲报仇呢?如果给母亲报仇,那他就得向自己的父亲复仇,说不定最后还得弑父。如果不报仇,好像又是对母亲的不孝。

  当然,匡章还有第三个选择,那就是不管父母的恩怨,只是以儿子的身份,把母亲的尸骨重新安葬一下,给母亲一个体面的下葬方式。但问题是,当时正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就算是匡章这样做,同样还是会有人指责他不孝,因为他违背了他父亲的意愿。

  百家争鸣的时代,固然形成了很多灿烂的思想文化。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确实也有很多无聊的喷子。要是放到现代的话,这些人估计很多都会成为网上的键盘侠。

  所以,匡章最后只能选择,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既没有向父亲复仇,也没有收敛母亲的尸骨,所有的这一切,匡章选择了放下。但就算这样,后来匡章去齐国做官的时候,依然有很多喷子喷他,说匡章连自己母亲的尸身都没有收敛,这样做是不孝。

  反正当时匡章是怎么做都不对了。

  幸好,当时齐国这边在位的齐威王,并没有被这些喷子带偏了节奏。齐威王见到匡章之后,知道匡章确实是个人才,并没有被偏见影响,而是选择重用了匡章。除此之外,作为老师的孟子,也没有在意这件事。孟子甚至觉得,匡章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道。

  这样看来,真正的智者和喷子之间,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不管之前匡章身上有什么争论,总之,从齐威王开始重用匡章开始,匡章开始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接下来的三十多年时间里,匡章将会用自己的智慧,直接决定战国历史的走向。

  顺便说一句,匡章被重用的时候,当时战国时期几个重要的诸侯国,已经纷纷进行了变法。大概在匡章被正式重用十多年以前,秦国刚刚进行了那场著名的‘商鞅变法’,齐国这边则是进行了著名的邹忌变法。大概在匡章被重用十年之前,齐国刚刚在马陵之战当中,大获全胜,彻底击败了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

  此战之后,齐国逐渐成了当时最顶级的强国,有资格冲击霸主之位。不过,匡章被重用的时候,齐国之前的那几个猛人,邹忌、孙膑、田忌等人,应该都已经不在了。孙膑当时已经归隐了;田忌因为高层斗争问题,去了楚国;邹忌则是应该已经去世,或者即将去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因为这些超级猛人的消失,匡章才有了出头的机会。要是有这些老前辈一直在的话,匡章就算出头,也未必能在齐国占据太重要的位置。如果孙膑和田忌这对组合一直在,匡章后来估计也很难有领导齐国军队的机会。

  匡章被重用之后,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公元前334年。这一年,齐国和魏国在徐州举行会盟,双方在会盟期间,互相尊对方为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这件事,在战国历史上自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为这标志着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丧失,诸侯国开始纷纷各自称王了。而对于匡章来说,这次相王活动,则是他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在徐州相王期间,齐国和魏国两家,要各自派出一位顶尖人才,对双方的相王合法性进行辩论。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当一个国家实力足够了,称王好像也不需要什么手续,自己可以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是战国时代不行,在当时那个时代,除了实力要强大之外,你还得有足够的理论基础。

image.png

  而当时代表齐国,去参加这场辩论的,就是匡章。

  更令人惊讶的是,魏国那边,代表魏国进行辩论队,是诸子百家当中名家的开山鼻祖,惠子。

  对于这场徐州相王的辩论详细情况,史书上已经没有多少记载了。我们只知道,在这场辩论当中,匡章代表齐国和惠子辩论,最终不落下风。

  不管怎么说,这场辩论之后,匡章还是为齐国争来了足够的称王理论基础。此后,当时齐国这边在位的齐威王,顺利称王。而匡章也因此一‘辩’成名,顺利跻身齐国高层。

  不过,在这场辩论之后,接下来匡章如何在齐国内部升迁,又做了哪些事情,我们还是不得而知,因为史书上又是一片空白。

  我们只知道,十一年之后,公元前323年,秦国取道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当时匡章被齐威王直接任命为齐国军队统帅,负责统领齐军,阻击秦国的进攻。

  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要知道,之前匡章本是儒家弟子,又不是兵家弟子,根本就没学过怎么打仗。而且匡章出道的时候,也是靠着和惠子辩论,一战扬名。这足以说明,匡章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更像是一个传统的儒家弟子,更擅长文官的那套东西。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在之前的十多年里,匡章经历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让匡章逐渐由文转武,并且得到了齐威王的信任,甚至可以被信任到统领军队抵抗秦国的地步。

  而接下来匡章领导的这场战争,则是更为有趣了。

  首先,秦国当时之所以要劳师远征,和齐国开战,主要是因为复杂的外交原因。当时秦国这边是秦惠文王在位,秦国经过他爹秦孝公那个时代的变法之后,已经彻底崛起了。与此同时,齐国也开始在东方崛起。

  此战之前,南方大国楚国,首先出手,进攻中原腹地的魏国,魏国被击败。然后接下来,秦国为了得到魏国的投靠,开始帮魏国击退楚国。楚国见秦国开始帮忙,自知打不过秦国和魏国联合,所以就调转矛头,转而去打东边的齐国……

  所以接下来,秦国看到好不容易有个大国要去揍齐国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当即去和楚国一起出兵去打齐国。

  因为那个时代,合纵连横的事情太多,所以导致这场战争的原因看起来有点乱。反正总之,秦国最后是出兵打齐国了,而且是劳师远征,从韩魏两国借道,远距离进攻齐国。而秦军到了齐国的地盘之后,因为是异地作战,怕后勤补给不稳,所以就利用一切手段,尽可能在当地争取人心,还欢迎齐国百姓加入秦军。

  而匡章上场之后,很快就通过秦军的这个反应,找出了秦军的弱点。接下来,匡章利用秦国军队招收齐国百姓的机会,让很多齐国士兵偷偷潜入秦军。等到双方开战之后,双方里应外合,很快就搞得秦国军队大乱。

  最终,匡章一战功成,顺利击败了秦军。而这场战争,也成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吃过的最大的一场败仗。

  要说匡章第一次领兵,就能打出这么出色的战绩,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整个战争经过,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匡章的这个计谋,其实并不算高级,但是执行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只要有一个齐国士兵,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告密,其他所有齐国士兵,都很容易被牵连出来。

  所以,匡章这个计策想要成功,就要保证所有潜入进去的齐国士兵,都没有任何告密行为。

  这就很难了。

  而最后,匡章最后确实也成功了。这就意味着,当时匡章的治兵手段,已经强大到了一个极其厉害的水平。不但可以保证手底下的士兵,成建制的潜入敌人内部,同时还能保证这些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叛变。

  如果放到近代战争史上,这或许还是有可能的事情。但是放到古代的话,这只能说明,匡章的治兵手段,真的是出神入化了。

  但问题是,匡章之前是一个儒家弟子出身,根本没学过怎么带兵打仗。而且匡章出道,也靠着和惠子辩论,一战成名,明显就是一个文官。那么在过去的十一年当中,匡章到底做了什么,才能让自己从一个文官,彻底转型成了齐国的头号武将呢?

  因为史书上记载的一片空白,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image.png

  而此战之后,匡章的名气自然也就打出来了。要知道,之前二十多年里,自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未尝一败,匡章就是第一个击败变法之后的秦国军队的猛人。所以这一战之后,匡章在齐国内部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

  另外,就在这一战结束后不久,齐国的老国王齐威王就去世了。齐威王去世之后,接下来齐宣王即位。齐宣王就是那个喜欢听滥竽充数,然后娶了钟无艳的那个国王。虽然在成语故事里面,齐宣王不是什么聪明的国君。但是在正史上,齐宣王其实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齐王。

  而齐宣王上位之后,则是更加倚重匡章。如果说,之前齐威王在世的时候,好歹还见过田忌孙膑这样的绝世组合。那么到了齐宣王即位之后,匡章就已经成了齐国内部的头号猛将了,齐宣王也不得不重用他。

  而齐宣王登基之后,接下来大概过了七年之后,匡章又迎来了自己人生当中的一个高光时刻。

  简单来说,当时燕国内部内乱。老燕王死了之后,相国和太子争夺王位继承权。如此一来,国家就开始内战了。所以当时紧挨着燕国的齐国,就开始率兵进攻燕国,趁机攻城略地。因为之前燕国百姓,被那位相国祸害得不轻,所以齐国人来了之后,很多燕国人根本连抵抗都没抵抗,直接投降了,甚至还很欢迎齐国军队的到来了。

  而当时统领齐国军队,进入燕国的,正是匡章。

  对于匡章入燕作战之后的事情,史书上倒是记载得很详细。大致就是齐国在匡章的统领下,本来就很猛,再加上燕国百姓也支持齐国军队,所以仅仅不到五十天,匡章就从两国边境地区,一口气攻下了燕国王都。

  随着燕国王都被攻破,燕国其实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当时齐国军队内部,能够上下一心,坚决维护齐国的利益,趁机消化整个燕国,结果肯定就截然不同了。但可惜的是,当时齐国内部,老有些贵族不识大体,趁着齐国占领燕国期间,对燕国大肆劫掠,洗劫燕国的老百姓。

  如此一来,燕国老百姓自然也就逐渐不愿意了。后来,燕国老百姓开始反抗齐国军队,而战国七雄中其他界国家,也不愿意看到齐国就此壮大,所以趁机插手,帮燕国复国。就这样,匡章虽然是拼尽了全力,想要吞并燕国,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只能灰溜溜地返回齐国。

  不得不说,匡章的这场战败,真的是战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当时齐国能够吞并整个燕国的话,后面战国的历史,肯定就会截然不同了。而且齐国大概率可以统一天下。但可惜的是,齐国内部的那些贵族,没抓住这个机会,反倒是把罪责退给了匡章,说匡章治军不力。

  就这样,匡章背了一个大锅。虽然没有就此失去齐宣王的信任,但战败的责任,肯定都得由匡章来承担了。所以接下来的十年当中,匡章又没有什么事迹了。

  如此,又过了十年之后,到了公元前301年,已经销声匿迹十年的匡章,终于再次领兵作战了。当时齐国和楚国开战,齐国这边为了击败楚国,又和韩魏两国组队。所以,匡章上场之后,直接带着三国联军,一起进攻楚国。

  此后,双方在河南省泌阳县境内,对峙了整整六个月的时间。对于这场战争,史书上同样记载得非常详细。从战争过程,一直到战争当中双方使用的计谋,史书上都记载得清清楚楚。总之,双方对峙了六个月之后,匡章利用楚军大意的机会,偷渡过河,袭击楚军大营,最后一战功成,消灭了楚军两万多精锐。就连当时统领楚军的大将,都死在了匡章手里。

  这一战之后,齐国自然更加势大,不但从楚国手里,夺取了大量的土地,还逼迫楚国把太子送到齐国,就此和齐国结成同盟,一起对付东方的秦国。

  这一战,无疑又是匡章人生的一个高光时刻,同时也是齐国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此战之后,大概过了不到一年,齐宣王就去世了。齐宣王去世之后,接下来上位的齐湣王,同样依旧信任匡章,依然让匡章做齐国的大将。而齐湣王登基三年之后,就发生了那场扑朔迷离的函谷关之战。

  简单来说,齐湣王登基之初,因为担心齐国的孟尝君过于势大,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就把孟尝君派去了秦国。而当时秦国这边,正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昭襄王当时虽然已经即位,但是因为他的母亲宣太后,也就是那个芈月,过于强势,导致当时秦国外戚势力过于强大。

  所以,孟尝君去了秦国之后,秦昭襄王就想引入一些外来势力,抗衡秦国的外戚,直接就让孟尝君做了齐国的丞相。但是好景不长,接下来没过多久,秦昭襄王又开始怀疑孟尝君是齐国的卧底,做了秦国的相国之后,会对秦国不利。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孟尝君后来不得不连夜从秦国逃走,然后就产生了历史上那个著名的‘鸡鸣狗盗’的成语。

  这件事结束之后,孟尝君再次回到齐国,回到自己的封地。而此时齐国内部,齐湣王已经坐稳了王位,不怕孟尝君再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接下来,齐湣王就拜孟尝君为相,而孟尝君做了相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秦国复仇。

  在孟尝君的外交斡旋之下,很快,齐国和韩魏两国,组成了三国联军,一起进攻秦国。而在这场战争当中,统领三国联军作战的,就是匡章。

  这场战争,无疑是匡章人生当中,最巅峰的一战。在匡章的带领下,三国联军很快攻破了函谷关。这场仗打了整整三年,开战之后,赵国和宋国也加入了联军,组成了五国联军,然后……然后就没了。

image.png

  对于五国联军攻破函谷关之后的事情,史书上的记载,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且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如果按照孟尝君的相关记载来看,攻破函谷关之后,五国联军并没有趁机长驱直入,而是直接北上了。

  函谷关,位于今天的三门峡市境内。而联军攻破函谷关之后,则是杀向了盐氏城。盐氏城在今天的山西运城市境内,从地图上来看,确实距离函谷关不远。但问题是,盐氏城位于函谷关的北方,而秦国的腹地,咸阳地区,则是在函谷关的西方。

  五国联军好不容易攻破了函谷关,为啥不长驱直入,直接进攻咸阳,而是要北上呢?不管是从地图还是从战事上来看,这都很不合理。

  当然,对于这件事,后世史学家也曾做出过解释。最合理的一种解释是,盐氏城是当时秦国最重要的产盐地区,算是秦国的经济命脉,而且还离函谷关比较近。三国联军为了避免把战线拉得太长,同时又想给秦国造成重创,所以才占领了盐氏城。

  除此之外,我们只知道在这之后,秦国开始向五国联军求和。为了求和,秦国把山西临汾西南的武遂,给了韩国;然后又把封陵给了魏国,后来金庸老爷子笔下,杨过和郭襄第一次见面的风陵渡口,就在这地方。

  然后,没了。

  作为联军的主要力量,齐国似乎没有从这场战争当中,得到任何好处,秦国也没有割让给齐国任何土地,齐国就退兵了。

  整个战国时期,秦国唯一一次被攻破函谷关的战争,最后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虎头蛇尾的结束了。三国联军轰轰烈烈的攻破了函谷关,然后秦国是怎么谈判的,又是怎么抵抗的,史书上完全没有任何记载。

  很奇怪的事情。

  当然,在孟尝君的传记里,倒是提到了这件事。据说是当时孟尝君听了门下的建议,和秦国议和之后,掉过头继续去打燕国,所以错失了灭秦的机会。但对于这件事的详细经过,史书上同样还是记载得非常粗糙。

  更诡异的是,匡章在这场战争当中,到底是怎么指挥的,史书上没记载;联军如何打下的函谷关,史书上没记载。

  而且,此战之后,匡章像是消失了一样。作为战国时期唯一一个攻破了函谷关的牛人,匡章后来在史书上再也没有任何记载了。而且后来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也没有给这位绝世牛人,单独做传。有关匡章所有的经历,我们都只能从其他人的传记里面寻找答案。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还真不复杂。简单来说,其实是一个历史记录的原因。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各个诸侯国其实都有记载自己历史的传统。当然,因为不同国家的立场不同,哪怕是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国家的历史记载当中,可能也会存在很大偏差。这在古代的时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而对于秦国来说,被攻破了函谷关,这无疑是秦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耻辱,所以秦国史官是不愿意把这段耻辱的历史,记载得太过详细。有趣的是,就在齐国撤兵两年之后,秦国这边,著名的杀神白起,升任左庶长。

  白起升任左庶长的时候,齐国虽然已经撤兵了,但是韩魏两国还是死死地钉在了函谷关以东,遏制秦国东出。而接下来,白起掌权之后,率领秦军很快突破了韩魏两国的封锁,再次打开了秦国东出的通道,这也是后来白起升任秦国主帅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怀疑,当时五国联军攻打秦国的时候,很多秦国名将可能都和匡章交过手。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匡章率兵攻破函谷关之后,也没能深入秦国腹地,最后不得不退兵。当然,这些秦国名将在匡章面前,也没能讨到多少好处。

  对于这种黑历史,秦国的史官自然不愿意用太多笔墨去记载。

  当然,在其他国家的历史上,这事有可能会被记载得很详细。尤其是在齐国的历史上,匡章这段历史,更是有可能被大书特书。但问题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经进行过一场‘焚书’行动,直接把六国编撰的史书,全部销毁了,以后大家全都以秦国记载的历史资料,作为第一手资料。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才会出现那种奇葩现象:匡章打燕国和楚国,记载都非常详细。但是匡章打秦国的两场战争,却都显得有些记载寥寥。

image.png

  等到后来司马迁老爷子写史记的时候,因为司马迁也是参照了前朝史官留下的记载,他得到的有关匡章的史料,也不算多,自然也没法写太多东西。而且,匡章早年因为有不孝的骂名,被司马迁视作反面人物。再加上他攻破函谷关之后,也没有给秦国造成根本性的损失,没有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司马迁老爷子自然不会给他单独做传了。

  但是即便如此,匡章的一生,依然可以称得上是非常传奇的。毕竟,在整个战国时代,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攻破函谷关的将军。虽然战国四大名将当中,没有他的一席之地。但如果说四大名将之外,再排一个第五名将的话,匡章绝对是最有希望被冠以这个名头的将军。

  相比之下,孙膑、吴起等人,或许在军事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们要么更近似于军师,要么更像是一位改革家,而不是单纯的名将。而匡章这边,哪怕只凭攻破函谷关这么一个战绩,也有望冲击第五名将的宝座了。

  除此之外,据后世史学家推断,西汉末期,那位凿壁偷光最后做了宰相的匡衡,很有可能就是匡章的后人。因为匡衡祖籍就是山东地区的东海郡,而这地方恰恰正是当年齐国的地盘。不过因为现有的有关匡章的史料比较少,所以我们也无法确定这个猜测。

  至于说匡章在攻破函谷关之后,为何没了记载,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匡章当时已经是一个老将,历经三代齐王之后,年龄应该已经很大了,很有可能是正常死亡。只不过在秦国的史书上,肯定不会记载一个给秦国造成巨大耻辱的齐国将军的去世了。

  只可惜,攻破函谷关之后,匡章没能带着五国联军,继续西进。如果当时匡章带领五国联军,一口气打到了秦国腹地,甚至给秦国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那战国历史的最终结果,说不定就是齐国最后统一天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李自成造反那么多年 最后为何坐一天皇位就跑路了-趣历史网
下一篇:九门提督要是关上城门就能造反吗 实际真相是什么样的-趣历史网
猜你感兴趣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美食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它能让人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道曾被翻译为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感受一下它所蕴含的中西合璧之美。  一、川味凉菜的起源与特点  川味凉菜,顾名思义,是源于中国四川地区的一道冷盘菜肴。它以独特的麻辣味道、丰富的调料和多样的食材而著称,是四川地区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川味凉菜的特点是口味独特,麻辣鲜香,色香味俱佳..

历史百科 2024-01-12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描绘花卉的诗句,其中“绿肥红瘦”一词便是形容花卉生长状态的生动写照。那么,绿肥红瘦中的红瘦究竟指的是什么花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底。  一、绿肥红瘦的来源  “绿肥红瘦”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肥红瘦江南水,画船听雨眠。”这里的“绿肥红瘦”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的生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有一位地位崇高、备受尊崇的神祇,他就是清虚道德真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神仙的来历、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地位。  一、清虚道德真君的来历  清虚道德真君,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之一,位居玉清境。他的名字来源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被认为是老子的化身。据《道德经》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教尊奉老子为清虚道德真君,以示对..

历史百科 2024-01-12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镇元子的神仙,他以吃素著称,但却并非一般的素食者。那么,镇元子究竟是如何做到既吃素又非吃素的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个谜团。  一、镇元子的素食之道  镇元子,又称镇元大仙,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神仙,被尊奉为“地府之主”。他的饮食习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封神演义》等古籍记载,镇元子是一位虔诚的素食者,他坚持不吃荤腥,以此来修炼自己的道行。  二、镇元子的..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晋文公是一位被广大人民所敬仰的君主。他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外流亡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和挫折。那么,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呢?他又是在哪一年开始流亡的呢?  据史书记载,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这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足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晋文公从一个失去王位的王子..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中途岛海战是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被誉为“命运的5分钟”。在这场战斗中,日本的四艘航母损失惨重,成为了战争转折点。本文将带您揭秘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航母的损失情况。  一、战斗背景  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与日本海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战斗的背景是美军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提前得知了日本即将发动对中途岛的进攻计划。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美军决定在中途岛设伏,迎战日本海军。  二、战斗过程..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有一种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海棠花。晚夜微雨问海棠,这句诗句道出了人们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那么,这句诗句的下一句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一、海棠花的美丽传说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传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海棠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娇艳和高洁。关于海棠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杜十娘..

历史百科 2024-01-12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近年来,关于庚子年是否会有乱的说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为大家揭开这一谜团。  一、历史上的庚子年  庚子年是指农历六十甲子的第六个年份,每60年出现一次。在历史上,庚子年曾经出现过多次,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件在当时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和痛苦。然而,将这些事件简单地归因于庚子年,显然是不..

历史百科 2024-01-12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萧何、曹参和陈平都是汉初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对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刘邦选择丞相的过程中,萧何却推荐了曹参,而非陈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白,萧何推荐曹参,并非因为曹参的能力超过陈平。实际上,陈平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并不逊色于曹参。那么,为什么萧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方面,这与萧何的个人理..

历史百科 2024-01-12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文献,为何成为禁书?它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将带您揭开商君书的神秘面纱。  一、商君书为何成为禁书?  商君书,又称《商君》,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所著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然而,这部书籍在历史上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列为禁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商君书主张法治国家,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惩。这种严格的法治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她的身边,有一位太监始终陪伴在她身边,那就是李莲英。那么,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真的是李莲英吗?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李莲英的身世与成名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字莲英,清朝末年著名的太监。他出生于河北省顺天府通州区,家境贫寒。据传,李莲英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被卖给了一位姓李的太监。后来,他被送入皇宫,成为了一名太监。  李莲..

历史百科 2024-01-12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疆域扩张,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然而,在他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那就是他为何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剜夫人的身份背景  剜夫人,原名王政君,是汉武帝的妃子。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父亲是当时的丞相王陵。然而,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起了汉武帝的宠爱,使她成为了后宫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剜夫人与汉武帝的感情..

历史百科 2024-01-12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她辉煌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费解的故事,那就是她为何要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徐茂公的背景  徐茂公,唐朝初年著名将领,曾任左武卫大将军,封爵广平郡公。他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神勇无敌”。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后,徐茂公因与李世民产生矛盾,被贬为民。不久后,徐茂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历史百科 2024-01-12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三国时期,英勇善战的关羽是蜀汉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忠诚和勇敢为世人所称颂。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关羽没有弃曹从刘,刘备还能建立蜀国吗?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一、关羽弃曹从刘的背景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刘备仓皇逃往江南。在这关键时刻,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曹操的厚待,投奔了刘备。这一举动,使得刘备得以重整旗鼓,开始了蜀汉的建立之路。  ..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字子桓,东魏武帝曹操的长子,他一生都在努力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一举动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叡在临终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一、曹叡与司马懿的矛盾  曹叡在位期间,一直对司马懿抱有戒心。因为司马懿的才能和声望,使得曹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遏制司马懿的势力,曹叡曾多次削弱他的兵权,甚至将其软禁在家中。然而,司马懿却始终保持低调,不与曹叡争锋相对。这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操的儿子曹彰,作为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死因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有人认为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成立呢?本文将带您揭开曹彰之死的真相。  一、曹彰的生平简介  曹彰,字子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庶长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武艺和智慧,被誉为“神童”。在曹操建立曹魏后,曹彰被封为陈王,担任征东将军,统领大军征战四方。他在战场..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无疑是一位具有极高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学创作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而他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也同样在各自的领域中大放异彩。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兄弟之情,又有竞争之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份关系。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也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即魏武帝。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被誉为“虎痴”。曹植则是曹操..

历史百科 2024-01-12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神秘印记的名字。她究竟是谁?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个人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婵娟的神秘面纱。  一、婵娟的起源  婵娟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婵娟被描绘成月亮女神,与太阳神阿波罗相对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婵娟也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纯洁和高贵。因此,婵娟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婵娟的历史真实性  关于婵娟是否真实存在过..

历史百科 2024-01-12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作为一种独特的飞行器,其飞行高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一、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直升机的工作原理。直升机的飞行是通过旋翼产生的升力来实现的。旋翼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升力。当升力大于直升机的重力时,直升机就能够在空中飞行。而直升机的升力大小与旋翼的转速、桨叶面积和空气密度等因..

历史百科 2024-01-11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有许多职位都承载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其中,唐朝时期的国子监祭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这个职位具体是什么?他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国子监是唐朝时期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而国子监祭酒则是这个学府的最高领导者,可以说是校长或者院长的角色。他们的职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管理整个学府,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

历史百科 2024-01-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