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以释废,金以儒亡”,忽必烈为什么这么说?-趣历史网

2022-12-13 05:05 历史百科
最佳答案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尊号“薛禅汗”,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接..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尊号“薛禅汗”,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1260年-1294年在位),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状元胡砺大概没想过,他的金榜题名居然源于一次“跨国”科举。

  北宋末年,金兵攻掠河北,胡砺不幸被俘,与诸多流离失所的人们一起,沦为了金人的奴隶。但他不想如此折辱一生,在大军北返经过原辽国南京(今北.京)时,胡砺趁守备松懈,混入了城郊香山寺。寺僧们好心收留了他,并允许他一起劳作礼佛。

  香山寺乃远近闻名的古刹,故在胡砺入寺后不久,金国参知政事韩昉突然登山礼佛,并与之不期而遇。

  韩昉出身辽国贵族,原为辽朝末代状元。他立刻对胡砺身上散发出来的读书人气质,产生了共鸣。出于爱才之心,韩昉没有为难胡砺,反而邀请对方出任自己的的家学教授,并不止一次在家人面前称赞胡砺,预言其将来必定闻名于世。

  随着金兵相继灭辽、灭宋,金朝内部出现了“人才荒”。金人求贤若渴,开始学习唐宋,让文武大臣内推饱学之士,实行科举选拔。就这样,在韩昉的推荐下,胡砺参加了金朝科举,并于天会十年(1132)成为金朝为数不多的状元,从此彻底改变命运。

image.png

  01

  不过,胡砺并非金朝实行科举考试以来蟾宫折桂的第一人。

  早在天会元年(1123),金太宗就以“急于得汉士抚揖新附”为由,向辽国属地的北方汉人以及宋朝边境的文人雅士抛出了“橄榄枝”,诚邀他们到燕地参加科举。

  尽管金太宗求贤若渴,但对于战事正酣的金国而言,贸然独创一种开科取士的模式未免费时费力。因此,在借鉴过往盛唐的经验后,金太宗决定,金朝科举首选词赋取士。

  所谓“词赋”,是一种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文体,讲究对仗、故事与韵律。金太宗认为,在考试当中,一篇词赋足以考察举子们赋、诗、策、论四大方面。而这些方面,均与官员的实际能力息息相关。

  金太宗登基的次年,天会二年(1124),金朝第一届科举状元诞生了。此人正是刚刚改了“国籍”的刘撝。

  史料记载,刘撝生于辽末,祖上传闻是彭城刘氏。不过,从唐代开始,刘家祖先便已迁至弘州顺圣县(今河北张家口阳源县),世代务农。直到刘撝这一代,离开祖源地多年的刘氏家族才稍有余财,让刘撝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稍有文化的读书人。

  然而,要想从普通的读书人变成天下文魁,绝非易事。

  刘撝家族世代居住的顺圣县,在辽末隶属西京大同府。当时,辽朝为了方便管理,参照唐朝实行多年的“两京制”,建立了“五京制”,分设五个首都共同管理国家。金、辽战事骤起,辽朝末代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踏上了去往诸京的逃亡之路。为了尽早捉拿天祚帝、结束战争,金人在进军途中与北宋联合,夹击辽军。辽军连战连败,西京大同府更是在三个政权间几易其手,最终成了金太祖的囊中之物。但伴随着战事的深入,曾经辉煌一时的西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周遭生灵涂炭。

  许是抱着经天纬地的梦想,即便家乡烽烟四起,刘撝依旧坚守初心,未敢荒废学业。而顺圣县自古便以诗词曲赋领袖中原,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撝集众家之所长,自成一体,并在金朝开科取士的头年高中状元。

  由于刘撝的状元头衔在金朝具有划时代意义,功成名就后,他便多次为省试担任主考官,成为金朝科举代言人。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些北方士人逐渐放弃对故国的幻想,以参加科举的形式,积极投身新的王朝。

  02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

  金朝统治者们发现,伴随着女真骑兵征服的区域逐步扩大,金太宗选用词赋的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国情”。这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域的人文化水平、应试习惯差异过大,若同题操作,则有可能违背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于是,经金朝宗室完颜宗望建议,天会六年(1128),金太宗下令,此后金朝开科分南、北选。原辽朝故地的名士仍以过去辽地偏重词赋的科举方式选拔人才,而北宋方面的文士则继续沿用他们更加熟悉的诗赋、经义等方式应试。

  尽管如此,金人开办的科举考试在原北宋地界上仍遭到相当一部分文士的抵制。

  由于对中原科举的形式、体制不熟,金太宗每逢需要科举选士时,便派手下的得力干将全权负责人才选拔。而负责北宋沦陷区科考的官员,几乎清一色皆是曾经的侵略者。这些沙场宿将到了科举考场,依旧不忘过去的铁血本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崇尚暴力,打心里瞧不起那些“觊觎一官,老死不止”的宋籍士人。

  同样的,出于血海深仇,那些被迫屈服于威权、应试金朝的北宋士人们,也对眼前的流氓嗤之以鼻。

  在双方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中国科举史上出现了奇葩的一幕:金朝科举官员带着兵马上门抄检儒生,全数押赴考场,强令应试,“时有士人不愿赴省,州县必根刷遣之”。

  但官方强迫士人应试,终归不是办法。金朝由此启动内部改革,推行贵族汉化,鼓励贵族招收饱学之士教导子弟,务必让科举选出的士人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在科举取士政策的推动下,辽末状元韩昉、金朝首位状元刘撝等人,均成了各大贵族的座上宾,负责各大家族的下一代教育。同时,鉴于科举取士范围越来越广,金朝将“尊儒尊孔”定为王朝文教事业的核心理念。

  金太宗在科举改革中所做的诸项努力,并没有白费。其继任者金熙宗,正是韩昉的高足。

  天会十三年(1135),金熙宗即位,一改过去金朝统治者粗犷的形象,史料称其散发着汉家天子才有的独特气质。这显然是韩昉等文士们用心培养的结果。

  韩昉等人有意将金熙宗塑造为汉家“圣天子”,因此,在“尊儒尊孔”大臣们的控制下,金熙宗上位后不久便开始了新一轮的科举改革。

  03

  金熙宗在位期间,正值南宋岳飞北伐的关键时期,可这并不妨碍他一边订立“绍兴和议”,一边改制科举。

image.png

  鉴于此前不时有军队将领主持科举的先例,金熙宗规定,日后金朝的科举,无论大小,均由朝廷统一管理。每次科举时,无论考生是何种身份,一律先于诸州分县赴试,谓之乡试。乡试成绩优越者,才可相继进入下一轮府试、省试,直至层层考核,次次挂优,方可杀入御试,殿廷唱第。

  金熙宗时期的殿试,实际上并没有面圣作答的环节,它更像是省试过后的表彰仪式。因此,许多中式省试的举子,在听闻自己获得官身后,基本都放弃了殿试资格,选择就近做官,这导致金熙宗在位后期殿试名存实亡。

  由于此时宋、金的战争愈发白热化,为防止军事力量削弱,金熙宗在皇统年间(1141-1149)又将武举列入考试范畴。从此,金朝科举分文武两途。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朝的武举几乎成了文举落榜者入仕的第二选择,这造就了金朝后期武举应试者均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局面。

  作为天子,金熙宗改革科举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皇权,通过科举官僚集团来弱化金国贵族势力,结果激起了新一轮的皇权与贵族矛盾。皇统九年(1149),金熙宗为丞相完颜亮所杀。

  完颜亮即后来的金废帝、海陵王。虽然他弑君夺位的行为有悖于儒家忠孝仁义的道德宗旨,但实际上,完颜亮不仅极具雄才大略,对于金朝实施多时的科举制度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据史料记载,与金熙宗的成长经历类似,完颜亮幼年受教于北地名儒张用直,“甚有尊经术,崇儒雅之意”。上位后,他对科举选士的要求更加严格。

  鉴于金熙宗时期形同虚设的殿试唱名,完颜亮则认为,既然金朝天子有意选士,那就必须做到全程事必躬亲,亲拟命题,亲自考核,方能消除科举中存在的私相授受等作弊环节。

  在篡位登基后的第三年,完颜亮亲自主持了即位以来的第一场科举考试。

  这场科举的殿试赋题为《天赐勇智以正万邦》。不用问,殿试的赋题多半是为了体现完颜亮的意志,借考生之口来阐明白己即位的合法性,并为新朝歌功颂德。而这种有意的政治安排,却成了日后金朝科举殿试的定例。

  为使参与考试的举子们都能成为事实上的天子门生,完颜亮还亲自下场参与阅卷,亲自制定参考教材以及作文文法。

  04

  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的这一场科举,可谓收获满满,其中金朝著名的词赋大家郑子聃位列探花。

  据称,当年参加科举的郑子聃年仅26岁,但已是天下闻名的词赋高手。殿试时,郑子聃的文章引起了完颜亮的注意。他特地拿着试卷找到了该科的知贡举杨丘行,咨询后者对这份试卷的看法。

  杨丘行是完颜亮的旧部,以文学著称。看到郑子聃的答卷,他也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结果公布后,大家都有些失望,郑子聃仅得了个探花。

  殿试的结果始终是自己御裁,完颜亮虽心里十分肯定郑子聃的才能,却也不愿推翻自己的结论。为了补偿郑子聃,爱才的完颜亮只能在数年后举办的正隆二年(1157)丁丑科省试时,拿着当时省试第一的试卷找到了郑子聃,并请其对这届科举考生作赋的水平打分。

  没想到,郑子聃看了一眼名列第一的试卷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比我,很一般。陛下如不信,可在殿试时邀我与他们同台,我让您见识一下我的实力。”

  郑子聃的话,让完颜亮颇为不悦。但这也是印证金朝科举成果的一次机会,他最终答应了郑子聃的要求。

  正隆二年七月,殿试开始,完颜亮亲临现场观战。为了给郑子聃增加考试难度,此次参与殿试的不仅有通过省试的举子们,当朝的笔杆子杨伯仁、前朝状元胡砺、李希颜等也参加了,殿试开始前,完颜亮特地将此次赋题、诗题、论题等统统泄露给这些官员。

image.png

  殿试之后,完颜亮亲览试卷。那年科举及第者一共七十三人,唯郑子聃的答赋挑不出任何毛病。完颜亮啧啧称奇,也知道郑子聃之前所言不虚。所以,没过多久,郑子聃就连升三级,成了官方公认的金朝词赋第一人。

  历经金太宗、金熙宗、海陵王三朝后,金朝的科举在世宗、章宗时代迎来了鼎盛时期。金朝士子完全认可了朝廷科举,并将登第视为人生奋斗的最大目标。

  郑子聃之后,金朝出现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四元状元”孟宗献。所谓“四元”,即在乡试、府试、省试、殿试中均得第一。值得一提的是,孟宗献是刘撝的学生。在那个以词赋为考核标准的科举时代,孟宗献初时作赋的能力并不过关,甚至在成名之前,还屡次止步于乡试。后来,他特地将老师当年所作的词赋,通通收集起来,带回家贴在墙上,时而诵读揣摩,时而下笔模仿。如此数年,闭门谢客,终于功成。

  大定二年(1162),孟宗献决定再战科举。此时,海陵王完颜亮已在征宋途中兵败身死,即位的是他的堂弟、金世宗完颜雍。金世宗与完颜亮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在他的统治下,金朝迎来了盛世。

  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宗献的科举之路走得十分平坦。仅仅两年时间,他就以连夺四个第一的佳绩,从一介无人问津的北方士人,一跃成为金朝赫赫有名的“孟四元”。

  金世宗听闻孟宗献连中“四元”后,大喜,下旨表彰孟宗献。按照惯例,金朝的状元多数及第后只能从正七品开始做起,而孟宗献直接被金世宗提拔为从六品的奉直大夫,并在世宗、章宗两朝得到重用。

  05

  金世宗本人有强烈的民族思想,眼见金朝汉化程度越来越深,他掀起了一场“女真文化复兴运动”。

  大定四年(1164),他特命女真族饱学之士将汉家儒学经典通通翻译成本族文字,供女真子弟熟习明理。同时,他又在科举考试中遴选出百名成绩优异的举子,让他们与金朝贵戚子弟一起入读女真官学,学习女真文化。在官学中的一应开支,由国家一力承担。

  金世宗开办女真官学时,正值南宋遣使访问金国。作为出使金国的贺正旦使,宋朝状元楼钥在日记中,曾有如下记载:“西上四十里,过鸿福院,三门有楼。崇积仓道西有小门,榜曰教女直学。”

  女真官学的兴盛,使得金朝在“汉科举”之外,独创了一门女真科举。金世宗甚至规定,凡承袭爵位者,必须学习本族文字,否则不予通过。

image.png

  金世宗的做法在当时极具划时代意义,但随着他的离世,女真文化复兴也走向衰落。尽管女真科举昙花一现,但金世宗依旧在就读的子弟中,选出了女真人的状元。他就是大定十三年(1173)考中策论女真进士第一名的徒单镒。

  世宗、章宗相继离世后,金朝陷入了中衰的局面。此时,徒单镒成功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金朝,在危难时刻,立金章宗的异母兄完颜珣为帝,是为金宣宗。

  金宣宗在位期间,漠北的成吉思汗崛起。对此,上了年纪的徒单镒忧心忡忡,多次向金宣宗提议,让其多加防范蒙古势力。他希望金宣宗能加强大后方牧马基地的军事保障,并在金国的各大都城间派设专员镇守,使之形成一个闭环的军事网络,确保金国在之后的战争中保持常胜。

  徒单镒的目光无疑是超前的,可金宣宗的政治智慧并不超群。在其短暂的统治期间,他的对外措施失误频繁。他一边跟成吉思汗议和,一边与西夏断交,并主动挑衅南宋,致使金朝在末世到来前腹背受敌,直至被战争的泥潭拖垮。

  06

  尽管金朝科举历经多次改革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尽忠之士,但在依旧有不少举子中途放弃,甚至将之视为人生旅途的“毒瘤”。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文学家元好问的师傅郝天挺。

  郝天挺曾对元好问说:“今之仕多以贪败,皆苦饥寒不能自持耳。丈夫不耐饥寒,一事不可为。子以吾言求之,科举在其中矣。”还说:“读书不为艺文,选官不为利养,唯通人能之。”

  郝天挺认为,儒士阶层的理想首先得是来自精神、道德方面的追求,其次才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入世、入仕。不然,读书人就缺少了气节,沦为政治权力的工具。

  郝天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好问的仕途选择。

  元好问出身高贵,家族据称源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妥妥的名门子弟。在他受到的教育中,家族荣辱是元氏子弟必须维护的核心。他内心既有名士之心,亦有名臣之志,两者矛盾且统一,为了家族利益,他不得不参加科举,扬名立万。

  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金朝风雨飘摇,在南宋、蒙古和西夏夹击之下,国运衰颓。这一年,元好问赶往汴京应试,与百名晋地考生会饮状元楼。席间,他发出深深的哀叹:“将侥幸一第,以苟活妻子耶?将靳固一命,龊龊廉谨,死心于米盐簿书之间,以取美食大官耶?抑将为奇士、为名臣,慨然自拔于流俗,以千载自任也?”

  第二年,元好问进士及第。

  此后十余年间,他在仕途中流转、历练,维持着清苦的生活,直到金国灭亡的钟声敲响。

  天兴三年(1234),金哀宗在蒙古军攻陷汴京前夕,逃至蔡州。南宋乘机派孟珙、江海率2万人马,与蒙古军合攻金军残余势力。绝望中,金哀宗自缢而死,金朝宣告灭亡。

  作为胜利者,元朝贵族们一向对原先骁勇善战的金朝实行汉化改革、推行科举尤为不解。金朝灭亡十多年后,公元1247年,时为藩王的忽必烈还曾召见金朝遗老张德辉,向他提出一个问题:“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

  张德辉倒也回答得干脆:“国之存亡,自有任其责者,儒何咎焉!”

image.png

  但忽必烈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认为这是儒生在为国灭之事推脱责任,而这也间接导致后来科举在元朝停办了近八十年。

  同样的问题,元好问却在《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中给了人们另一番认知: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著青城阅古今。

  在他看来,朝代兴亡本是天意,无论是忽必烈想表达的“金因儒学而亡”,还是张德辉回答的“金之亡不怪儒生”,都已不重要。

  毕竟,有金一代,科举选士从未中断。在金朝存世的119年间,朝廷共开科43次,取士约15000人。这样的辉煌成绩,即便与“文治帝国”宋朝相比也毫不逊色。作为金朝的遗臣,元好问最终决定,终身不仕大元。

  元宪宗七年(1257),68岁的元好问病逝。伴随他的离去,一个属于金朝士人的矛盾时代也走入了历史,如烟散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长孙晟:隋朝著名外交家,“一箭双雕”的典故与他有关-趣历史网
下一篇:宋徽宗当了八年的俘虏,为什么还能生下14个子女?-趣历史网
猜你感兴趣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美食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它能让人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道曾被翻译为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感受一下它所蕴含的中西合璧之美。  一、川味凉菜的起源与特点  川味凉菜,顾名思义,是源于中国四川地区的一道冷盘菜肴。它以独特的麻辣味道、丰富的调料和多样的食材而著称,是四川地区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川味凉菜的特点是口味独特,麻辣鲜香,色香味俱佳..

历史百科 2024-01-12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描绘花卉的诗句,其中“绿肥红瘦”一词便是形容花卉生长状态的生动写照。那么,绿肥红瘦中的红瘦究竟指的是什么花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底。  一、绿肥红瘦的来源  “绿肥红瘦”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肥红瘦江南水,画船听雨眠。”这里的“绿肥红瘦”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的生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有一位地位崇高、备受尊崇的神祇,他就是清虚道德真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神仙的来历、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地位。  一、清虚道德真君的来历  清虚道德真君,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之一,位居玉清境。他的名字来源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被认为是老子的化身。据《道德经》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教尊奉老子为清虚道德真君,以示对..

历史百科 2024-01-12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镇元子的神仙,他以吃素著称,但却并非一般的素食者。那么,镇元子究竟是如何做到既吃素又非吃素的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个谜团。  一、镇元子的素食之道  镇元子,又称镇元大仙,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神仙,被尊奉为“地府之主”。他的饮食习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封神演义》等古籍记载,镇元子是一位虔诚的素食者,他坚持不吃荤腥,以此来修炼自己的道行。  二、镇元子的..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晋文公是一位被广大人民所敬仰的君主。他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外流亡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和挫折。那么,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呢?他又是在哪一年开始流亡的呢?  据史书记载,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这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足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晋文公从一个失去王位的王子..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中途岛海战是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被誉为“命运的5分钟”。在这场战斗中,日本的四艘航母损失惨重,成为了战争转折点。本文将带您揭秘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航母的损失情况。  一、战斗背景  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与日本海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战斗的背景是美军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提前得知了日本即将发动对中途岛的进攻计划。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美军决定在中途岛设伏,迎战日本海军。  二、战斗过程..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有一种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海棠花。晚夜微雨问海棠,这句诗句道出了人们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那么,这句诗句的下一句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一、海棠花的美丽传说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传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海棠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娇艳和高洁。关于海棠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杜十娘..

历史百科 2024-01-12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近年来,关于庚子年是否会有乱的说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为大家揭开这一谜团。  一、历史上的庚子年  庚子年是指农历六十甲子的第六个年份,每60年出现一次。在历史上,庚子年曾经出现过多次,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件在当时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和痛苦。然而,将这些事件简单地归因于庚子年,显然是不..

历史百科 2024-01-12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萧何、曹参和陈平都是汉初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对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刘邦选择丞相的过程中,萧何却推荐了曹参,而非陈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白,萧何推荐曹参,并非因为曹参的能力超过陈平。实际上,陈平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并不逊色于曹参。那么,为什么萧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方面,这与萧何的个人理..

历史百科 2024-01-12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文献,为何成为禁书?它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将带您揭开商君书的神秘面纱。  一、商君书为何成为禁书?  商君书,又称《商君》,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所著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然而,这部书籍在历史上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列为禁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商君书主张法治国家,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惩。这种严格的法治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她的身边,有一位太监始终陪伴在她身边,那就是李莲英。那么,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真的是李莲英吗?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李莲英的身世与成名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字莲英,清朝末年著名的太监。他出生于河北省顺天府通州区,家境贫寒。据传,李莲英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被卖给了一位姓李的太监。后来,他被送入皇宫,成为了一名太监。  李莲..

历史百科 2024-01-12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疆域扩张,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然而,在他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那就是他为何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剜夫人的身份背景  剜夫人,原名王政君,是汉武帝的妃子。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父亲是当时的丞相王陵。然而,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起了汉武帝的宠爱,使她成为了后宫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剜夫人与汉武帝的感情..

历史百科 2024-01-12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她辉煌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费解的故事,那就是她为何要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徐茂公的背景  徐茂公,唐朝初年著名将领,曾任左武卫大将军,封爵广平郡公。他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神勇无敌”。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后,徐茂公因与李世民产生矛盾,被贬为民。不久后,徐茂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历史百科 2024-01-12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三国时期,英勇善战的关羽是蜀汉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忠诚和勇敢为世人所称颂。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关羽没有弃曹从刘,刘备还能建立蜀国吗?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一、关羽弃曹从刘的背景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刘备仓皇逃往江南。在这关键时刻,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曹操的厚待,投奔了刘备。这一举动,使得刘备得以重整旗鼓,开始了蜀汉的建立之路。  ..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字子桓,东魏武帝曹操的长子,他一生都在努力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一举动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叡在临终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一、曹叡与司马懿的矛盾  曹叡在位期间,一直对司马懿抱有戒心。因为司马懿的才能和声望,使得曹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遏制司马懿的势力,曹叡曾多次削弱他的兵权,甚至将其软禁在家中。然而,司马懿却始终保持低调,不与曹叡争锋相对。这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操的儿子曹彰,作为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死因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有人认为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成立呢?本文将带您揭开曹彰之死的真相。  一、曹彰的生平简介  曹彰,字子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庶长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武艺和智慧,被誉为“神童”。在曹操建立曹魏后,曹彰被封为陈王,担任征东将军,统领大军征战四方。他在战场..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无疑是一位具有极高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学创作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而他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也同样在各自的领域中大放异彩。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兄弟之情,又有竞争之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份关系。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也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即魏武帝。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被誉为“虎痴”。曹植则是曹操..

历史百科 2024-01-12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神秘印记的名字。她究竟是谁?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个人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婵娟的神秘面纱。  一、婵娟的起源  婵娟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婵娟被描绘成月亮女神,与太阳神阿波罗相对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婵娟也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纯洁和高贵。因此,婵娟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婵娟的历史真实性  关于婵娟是否真实存在过..

历史百科 2024-01-12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作为一种独特的飞行器,其飞行高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一、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直升机的工作原理。直升机的飞行是通过旋翼产生的升力来实现的。旋翼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升力。当升力大于直升机的重力时,直升机就能够在空中飞行。而直升机的升力大小与旋翼的转速、桨叶面积和空气密度等因..

历史百科 2024-01-11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有许多职位都承载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其中,唐朝时期的国子监祭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这个职位具体是什么?他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国子监是唐朝时期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而国子监祭酒则是这个学府的最高领导者,可以说是校长或者院长的角色。他们的职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管理整个学府,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

历史百科 2024-01-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