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经常直言顶撞汉武帝,为何汉武帝能容忍他?-趣历史网

2023-02-01 17:37 历史百科
最佳答案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西汉时期名臣。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既是汉武帝的铁杆发小..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西汉时期名臣。趣历史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既是汉武帝的铁杆发小,他爹还是太子的老师,自己又没有犯什么大错。但是其本人却是个倔脾气,经常直言顶撞汉武帝。但每过一段时间之后汉武帝又会发现他说的是对的。

  对于这样一个人,汉武帝会不会容忍他呢?

  历史上真实的汲黯,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很多影视剧当中,汲黯是一位唯唯诺诺的文人形象,其实这与真正的汲黯大相径庭,真正的汲黯,其实是一位正直到有点执拗的热爱挑毛病的忠臣。

  刘彻既欣赏汲黯的耿直,又害怕汲黯的耿直。汲黯的耿直能够让刘彻听到真话,但是汲黯的耿直来得太过热烈,几乎是追着汉武帝挑毛病,搁谁谁能受得了,如果汉武帝不是皇帝,他或许能跟汲黯打一架,骂一顿,但是刘彻是皇帝啊。

  皇帝要是这么做,底下的臣子就会认为汉武帝是一位心胸狭窄,听不进去话的人,如此一来就没有几个人敢跟汉武帝说真话了。

  根据史书记载,汲黯的职位是太子洗马,也就是太子的伴读一类的,这样的职位都是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才能得到的,毕竟从小跟皇子们读书,等于是提前跟未来的皇帝培养感情,这样的机会是很抢手的。

  史书上并没有提及,汲黯有什么显赫的家世,所以有人猜测,汲黯的父亲很有可能就是刘彻的寒门老师,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让汲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读书。

  因为没有具体史实,我们姑且就这样相信吧。

  因为汲黯从小跟刘彻一起长大,一起念书,一起淘气,所以和刘彻的感情非同一般,刘彻非常了解汲黯,知道自己这个发小并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脑子有点愚,只知道直臣相谏那一套。

  可能因为汲黯的父亲就是这样追着皇帝和太子这样做的,所以汲黯有样学样,认为这样才是忠君爱国,可是为难了汉武帝,对汲黯打不得骂不得的。

  后来刘彻和汲黯长大了,汲黯从小和自己一起读书,刘彻对汲黯的学识是了解的,但是不知道该把汲黯放在什么职位,就让汲黯先做谒者。

  谒者这个职位,听起来像是仆人,其实也差不多,主要是负责传话,工作性质就是跟班。

  最开始,刘彻把汲黯放在身边,只是想观察一下,汲黯适合做什么而已,没想到汲黯做跟班,跟着跟着就盯上了自己。

  汲黯在做谒者的时候,还发生了几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

  有一次,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混战,汉武帝派汲黯去看看是怎么回事,汲黯还没有到地方,走到吴县就折返而归,并对汉武帝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

  可以想象汉武帝当时都傻掉了,我让你干活,你不干,还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让刘彻都哑口无言。

  大家听到这,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汲黯是在偷懒吧。

  也不知道刘彻是怎么处置汲黯的,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汲黯就是这么干的,换做一般人,即使百般不愿,也会听话地过去查看一下,但是汲黯就是没有。

  还有一次,河南郡发生了火灾,因为古代都是木头盖的房子,所以,火烧起来就很难控制住,以至于一连烧了一千多户人家。

  汉武帝又派汲黯前去查看情况,这次汲黯也是很快回来了,但是不同的是,这次汲黯将事情办得很漂亮。

  怎么办的呢?

  汲黯回来报告汉武帝说:“居民区失火,是由于居民的房子盖得很紧密,火势蔓延开来,烧了一千多户人家,但是陛下不用担心,情况已经控制住了。我路过河南郡的时候,见当地居民深受旱灾之苦,田中颗粒无收,饥民遍地,甚至到了亲人相食的地步。

  我就凭借陛下赐给我的符节,下令开放当地的粮仓,赈济灾民。我知道假传圣旨是死罪,愿意接受任何惩罚”

  汉武帝一听大为感动,自己的发小终于干了一件像样的事,为了赈济灾民,竟然能够不顾个人生死,假传圣旨。虽然不合程序,犯了死罪,但是却救了无数的灾民。

  虽然这件事可以按照程序走,但是路途遥远,多晚一天,就会有更多的灾民死去。汲黯这么做,可以说真的是将百姓放在心上了。

  当然汉武帝最后没有将汲黯治罪,还准备将汲黯这个爱护百姓的优点发扬光大,让汲黯做荥阳的县令。

  汉武帝想得很好,就是没想到汲黯不乐意了,汲黯认为汉武帝让自己从中央到地方,去做一个芝麻小的县令,跟流浪没有什么区别,简直是耻辱。十分不愿,于是便称病,向汉武帝请求辞官还乡。

  汉武帝一听,这时嫌弃县令官小,想撂挑子。以汲黯的性格应该是来真的,不如就封个大一点的官,将汲黯封为中大夫。

  中大夫是负责建议的,与朝政有关的事,都可以发表见解,如果皇帝采纳了,就是立了功。就跟现在的督查一样,负责挑毛病,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个职位其实是汉武帝随便封的,没想到却正对汲黯下怀。汲黯从小跟着汉武帝,在汉武帝的皇权下,受了不少气,还对很多官员的所作所为看不惯,现在正好能够名正言顺地出口气了。

  于是,在汲黯任中大夫的期间,汉武帝就开始饱受汲黯摧残。

  汲黯这个人,性格刚直,对廷尉张汤非常看不惯,他认为张汤有利用汉武帝的心思,制定律法讨好汉武帝,是个曲意逢迎的人。

  他甚至当着张汤的面,向汉武帝告状,抨击张汤的所制定的律法太过严苛,对于富国强民并没有帮助,不过是讨皇帝的欢心。

  张汤便用史书典故来跟汲黯争辩,汲黯丝毫不让,据理力争。

  最后搞得两人不欢而散,就此结下了仇。

  因为汲黯不停地挑毛病,汉武帝也受不了,但是又拿汲黯没有办法,于是就想着将汲黯外放,这样自己的耳朵就清净了,汲黯的才能还能得到施展,之前让汲黯做县令,汲黯不愿意,不如就让汲黯做个太守也不算辱没他了。

  于是汲黯就做了东海郡太守,管理一方百姓。

  因为之前汲黯赈济灾民的事,汉武帝早就想着让汲黯做个父母官,如今终于实现了。汉武帝想到了汲黯会是个好官,没想到汲黯好到让汉武帝出乎意料。

  怎么个出乎意料呢?

  汲黯崇尚无为而治的道家学说,并将道家的这套东西,用在了治理官府和处理百姓的事物上,物色一些有能力的得力干将,将大部分事情都交给了手下人去办,也不知道汲黯是怎么管的,都管了什么,反正就是将东海郡治理的井井有条。

  汲黯在职期间很少到单位去处理公务,大部分都是在家里休息,对,所谓休息,就是躺着,因为汲黯从小体弱多病又很懒。

  汲黯做太守,足不出户处理公务,还将东海郡管得很好的事情,不仅传到了汉武帝耳中,还传遍了天下。

  汉武帝知道汲黯这样的政绩,很是欣慰地说,汲黯终于发挥了自己的能力。

  后来,因为汲黯政绩斐然,汉武帝认为汲黯的性子应该能收敛一些了吧,就将汲黯又从地方召回中央,封汲黯做主爵都尉。

  汲黯本来在东海很开心的过着养生的生活,被汉武帝一个命令就打断了,于是喜滋滋的收拾家当回长安了。

  汲黯虽然做太守做得很开心,但是能够做一个清流文臣才是汲黯毕生的梦想。

  于是,汲黯就开开心心地回长安了。

  汉武帝本以为汲黯经过磨砺,性子已经改了,没想到汲黯还是那副死样子,整天追着自己挑毛病。

  汲黯追着大臣挑毛病不算,连汉武帝都难逃汲黯的恶爪。

  有一次,汉武帝想要用儒学来加强自己的权力,招揽文人学士为朝廷效力,正说到如何如何的时候,汲黯打断了汉武帝的畅想,并对汉武帝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汉武帝听了之后,脸色都变了,生气地停止了会议。

  众大臣都为汲黯捏了一把冷汗,这不是当面打汉武帝的脸么?

  果然退朝之后,汉武帝还生气地对人说,汲黯简直是愚蠢憨直。

  汲黯这个人非常仰慕慕傅柏和袁盎的工作作风,能够直言相谏,认为文官的风骨就在此,但是这些文人大多都有因为将刀插到了汉武帝的心坎上,而得罪了汉武帝不得重用。

  可见汲黯并不是学的什么好东西,但是还依然如此行事。

  时间久了,汉武帝也很喜欢汲黯,但是念及汲黯是自己老师的孩子,又是自己的发小,又实在没什么过错,就宽容了汲黯,但是人的宽容都是有限度的。

  而这一次,汲黯则触及了汉武帝的底线。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位能折腾的主,也是汉朝建立以来,最硬气的主,从小汉武帝刘彻就立下宏愿,一定要将匈奴打服,打到他们再也不敢骚扰边境。

  汉武帝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是因为匈奴实在过分,从高祖时期开始,汉朝就与匈奴交好,送金送银嫁女儿,匈奴却多次出尔反尔,骚扰汉朝边境。

  汉朝一直用怀柔政策,来维持表面和平,刘邦,吕后,文帝景帝都是这么干的,忍辱负重,到了汉武帝这里,以汉武帝的暴脾气,实在忍不了,用汉武帝的脾气来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打匈奴。

  大家听这句话可能是认为比较夸张,但是汉武帝确实是这么做的。

  虽然汉朝经历了几朝皇帝的休养生息,使民生恢复,国库充裕,但是打仗是一件要耗费大量钱财和军队的事,是以成堆的金山和成堆的尸体为代价,才能做的事。

  人可以凑,那银子呢?国库的银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汉武帝为了凑银子,想出各种办法,比如收盐铁税,收船只和车辆运送税,卖爵赎罪,诸侯进宫变相收税。

  汉武帝为了打仗真是什么招都想了,所以打仗这件事是势在必行。

  任何阻拦的话,汉武帝都是听不进去的。

  而在这时,汲黯却不同意汉武帝讨伐匈奴,汲黯不同意的原因无非是我们国家还不够兵强马壮,没有那个实力跟匈奴硬碰硬。

  汉武帝怎么会听得下去呢,于是并不理会汲黯,君臣因此离心。

  从汲黯的角度考虑,他的想法是对的,但是汉武帝受不了那个气,不顾什么理智,哪怕倾全国之力也要打匈奴。

  这一点上之前跟汲黯有过不愉快的张汤,就十分领会汉武帝的意图,利用自己制定律法的权力,帮助汉武帝敛财,十分得汉武帝的赏识。

  汲黯反对汉武帝打匈奴的事情,已经让汉武帝很不满了,后来又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汉武帝接受不了,更是触及了汉武帝的底线。

  汉朝在打匈奴的时候,因为缺少马匹,就命令长安县令向百姓征集马匹,有的百姓支持打仗,很乐意献出马匹,可是有些百姓出于私心,却不支持汉武帝打匈奴,认为这件事让自己家中的男丁死在战场上,所以不愿献出马匹。

  汉朝和匈奴的仗正打到节骨眼上,马匹征收不上来,汉武帝生气了,认为是县令能力不足,就想杀了县令,一来让百姓知道自己要打匈奴的决心,自愿献出马匹,二来,则是为了杀一儆百,让官员敬畏,三来就是泄愤了。

  而汲黯曾经做过父母官,体恤长安县令,所以谏言阻止汉武帝。

  其实这一次汉武帝虽然不满,但是也理解汲黯的初衷,虽然认为汲黯不理解自己想要打匈奴的决心,但是并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下一件事情,汲黯就彻底点燃了汉武帝的怒火,也将汲黯打入深渊。

  汉朝想要扼制住匈奴,除了用兵还有经济制裁,就是禁止匈奴和汉朝做生意,尽管汉朝出具法令禁止了,仍然有商人唯利是图,和匈奴私下交易。

  这就破坏了汉武帝想要用经济制裁打压匈奴的策略。而私下与匈奴交易的涉案商人有五百人,汉武帝盛怒之下竟然想将这五百人全部处死。

  因为处死五百人这件事的影响实在太大,恐怕汉武帝会背上一个残暴的名声。汲黯出于保护百姓和维护汉武帝名声的角度,对汉武帝进行劝阻。

  其实这样的劝阻是没有问题的,虽然汉武帝不一定采纳,但是汲黯也不至于因此触怒汉武帝,坏就坏在,汲黯在劝说汉武帝的时候,带出了对张汤迎合汉武帝制定了一个并不公平的法条。

  这个观点对汉武帝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武帝同意张汤制定的法律条款是因为,张汤的法律条款有助于汉武帝敛财,和支持汉武帝打匈奴,而汲黯对张汤的否定,就意味着汲黯十分不认同汉武帝打匈奴,并且汉武帝奴完全就是失败的。

  这时汉武帝对汲黯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所以汉武帝发飙了,为了耳朵清净,找了个理由将汲黯贬为判罪,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汲黯因此被免罪,贬为平民。

  汲黯经历了牢狱之灾,心灰意冷的回到来家种地去了。但是汲黯的日子并没有过的很好,他依然牵挂着汉武帝,牵挂着朝政。

  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汲黯都要绝望了。却没想到得到了汉武帝的再次任用。

  因为楚地淮阳郡私印钱币很严重,汉武帝认为淮阳郡治安问题十分严重,于是想到了汲黯,汲黯不是有个超级能力吗,再家躺着也能将地方治理好,于是就派人任命汲黯为淮阳郡太守。

  汲黯是个多有性格的人,头很铁,所以因为之前被贬的事十分介怀,不可能接受任命。

  汉武帝知道汲黯不肯接受任命的事,叹了一口气,汲黯这人和别人不一样,他不想做的事没人能勉强他,自己还要用汲黯管理淮阳郡怎么办?

  自己的发小自己哄吧,于是就将强行命令汲黯接受任命,回到长安面见汉武帝,汲黯才接受。

  见到汉武帝后,汲黯先是诉苦,后来又说到,自己不想做什么太守,只想做为汉武帝纠正过失的中郎。

  汉武帝一听,冷汗都要下来了。心想,我让你做淮阳太守是因为,淮阳治安混乱用的上你,并不是让你到我耳边来烦我的。但是汉武帝并不敢直接说,怕汲黯在起什么幺蛾子。

  于是和缓的说,现在淮阳郡治安混乱,急需你去治理,你就躺在家里把淮阳郡治理好吧,过段日子我会召你回来的。

  就这样汲黯被汉武帝哄住了,打算启程去淮阳郡上任,临走的时候去探望了大行令李息。

  为什么去探望李息呢?

  因为汲黯还记挂着张汤这个佞臣投机取巧,讨好君王的事,经过了牢狱之灾,汲黯知道汉武帝听不进去自己的话,于是就想着让别人向汉武帝进言。

  于是就找到了李息,对李息说,张汤不固定天下大局,只讨好汉武帝为生,这是对天下人有害的事情,你作为九卿之一,有职责劝谏汉武帝。

  但是李息因为不敢违逆汉武帝,并没有劝谏。

  后来张汤做事越发悖乱,不久就身败名裂,汉武帝知道了当初汲黯对自己的劝告是对的,十分愧疚,而汲黯劝李息上谏的事情被汉武帝知道了,汉武帝认为李息渎职,将李息治罪。

  汉武帝因为张汤的事对汲黯十分愧疚,于是赐汲黯享受诸侯的待遇。因为汲黯将淮南郡管理的很好,依然让汲黯管理淮南郡,并未将汲黯召回,七年后,汲黯死在了工作当中。

  虽然汲黯是累死的,这个死法有点惨,但是对比汉武帝的大儿子和部分功臣,这个死法就算是善终了。

  这就是汲黯的一生。汲黯虽然经常顶撞汉武帝,但却一直都是一个正直的大臣。对于这个一个人,汉武帝自然会尽量容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何没能完全消灭赵国?-趣历史网
下一篇:诸葛亮和黄月英相貌甚大 诸葛亮为何要娶一个丑女-趣历史网
猜你感兴趣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美食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它能让人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道曾被翻译为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感受一下它所蕴含的中西合璧之美。  一、川味凉菜的起源与特点  川味凉菜,顾名思义,是源于中国四川地区的一道冷盘菜肴。它以独特的麻辣味道、丰富的调料和多样的食材而著称,是四川地区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川味凉菜的特点是口味独特,麻辣鲜香,色香味俱佳..

历史百科 2024-01-12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描绘花卉的诗句,其中“绿肥红瘦”一词便是形容花卉生长状态的生动写照。那么,绿肥红瘦中的红瘦究竟指的是什么花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底。  一、绿肥红瘦的来源  “绿肥红瘦”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肥红瘦江南水,画船听雨眠。”这里的“绿肥红瘦”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的生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有一位地位崇高、备受尊崇的神祇,他就是清虚道德真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神仙的来历、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地位。  一、清虚道德真君的来历  清虚道德真君,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之一,位居玉清境。他的名字来源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被认为是老子的化身。据《道德经》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教尊奉老子为清虚道德真君,以示对..

历史百科 2024-01-12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镇元子的神仙,他以吃素著称,但却并非一般的素食者。那么,镇元子究竟是如何做到既吃素又非吃素的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个谜团。  一、镇元子的素食之道  镇元子,又称镇元大仙,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神仙,被尊奉为“地府之主”。他的饮食习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封神演义》等古籍记载,镇元子是一位虔诚的素食者,他坚持不吃荤腥,以此来修炼自己的道行。  二、镇元子的..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晋文公是一位被广大人民所敬仰的君主。他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外流亡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和挫折。那么,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呢?他又是在哪一年开始流亡的呢?  据史书记载,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这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足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晋文公从一个失去王位的王子..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中途岛海战是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被誉为“命运的5分钟”。在这场战斗中,日本的四艘航母损失惨重,成为了战争转折点。本文将带您揭秘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航母的损失情况。  一、战斗背景  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与日本海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战斗的背景是美军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提前得知了日本即将发动对中途岛的进攻计划。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美军决定在中途岛设伏,迎战日本海军。  二、战斗过程..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有一种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海棠花。晚夜微雨问海棠,这句诗句道出了人们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那么,这句诗句的下一句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一、海棠花的美丽传说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传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海棠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娇艳和高洁。关于海棠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杜十娘..

历史百科 2024-01-12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近年来,关于庚子年是否会有乱的说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为大家揭开这一谜团。  一、历史上的庚子年  庚子年是指农历六十甲子的第六个年份,每60年出现一次。在历史上,庚子年曾经出现过多次,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件在当时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和痛苦。然而,将这些事件简单地归因于庚子年,显然是不..

历史百科 2024-01-12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萧何、曹参和陈平都是汉初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对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刘邦选择丞相的过程中,萧何却推荐了曹参,而非陈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白,萧何推荐曹参,并非因为曹参的能力超过陈平。实际上,陈平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并不逊色于曹参。那么,为什么萧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方面,这与萧何的个人理..

历史百科 2024-01-12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文献,为何成为禁书?它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将带您揭开商君书的神秘面纱。  一、商君书为何成为禁书?  商君书,又称《商君》,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所著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然而,这部书籍在历史上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列为禁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商君书主张法治国家,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惩。这种严格的法治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她的身边,有一位太监始终陪伴在她身边,那就是李莲英。那么,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真的是李莲英吗?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李莲英的身世与成名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字莲英,清朝末年著名的太监。他出生于河北省顺天府通州区,家境贫寒。据传,李莲英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被卖给了一位姓李的太监。后来,他被送入皇宫,成为了一名太监。  李莲..

历史百科 2024-01-12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疆域扩张,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然而,在他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那就是他为何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剜夫人的身份背景  剜夫人,原名王政君,是汉武帝的妃子。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父亲是当时的丞相王陵。然而,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起了汉武帝的宠爱,使她成为了后宫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剜夫人与汉武帝的感情..

历史百科 2024-01-12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她辉煌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费解的故事,那就是她为何要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徐茂公的背景  徐茂公,唐朝初年著名将领,曾任左武卫大将军,封爵广平郡公。他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神勇无敌”。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后,徐茂公因与李世民产生矛盾,被贬为民。不久后,徐茂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历史百科 2024-01-12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三国时期,英勇善战的关羽是蜀汉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忠诚和勇敢为世人所称颂。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关羽没有弃曹从刘,刘备还能建立蜀国吗?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一、关羽弃曹从刘的背景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刘备仓皇逃往江南。在这关键时刻,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曹操的厚待,投奔了刘备。这一举动,使得刘备得以重整旗鼓,开始了蜀汉的建立之路。  ..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字子桓,东魏武帝曹操的长子,他一生都在努力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一举动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叡在临终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一、曹叡与司马懿的矛盾  曹叡在位期间,一直对司马懿抱有戒心。因为司马懿的才能和声望,使得曹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遏制司马懿的势力,曹叡曾多次削弱他的兵权,甚至将其软禁在家中。然而,司马懿却始终保持低调,不与曹叡争锋相对。这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操的儿子曹彰,作为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死因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有人认为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成立呢?本文将带您揭开曹彰之死的真相。  一、曹彰的生平简介  曹彰,字子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庶长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武艺和智慧,被誉为“神童”。在曹操建立曹魏后,曹彰被封为陈王,担任征东将军,统领大军征战四方。他在战场..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无疑是一位具有极高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学创作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而他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也同样在各自的领域中大放异彩。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兄弟之情,又有竞争之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份关系。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也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即魏武帝。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被誉为“虎痴”。曹植则是曹操..

历史百科 2024-01-12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神秘印记的名字。她究竟是谁?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个人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婵娟的神秘面纱。  一、婵娟的起源  婵娟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婵娟被描绘成月亮女神,与太阳神阿波罗相对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婵娟也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纯洁和高贵。因此,婵娟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婵娟的历史真实性  关于婵娟是否真实存在过..

历史百科 2024-01-12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作为一种独特的飞行器,其飞行高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一、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直升机的工作原理。直升机的飞行是通过旋翼产生的升力来实现的。旋翼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升力。当升力大于直升机的重力时,直升机就能够在空中飞行。而直升机的升力大小与旋翼的转速、桨叶面积和空气密度等因..

历史百科 2024-01-11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有许多职位都承载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其中,唐朝时期的国子监祭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这个职位具体是什么?他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国子监是唐朝时期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而国子监祭酒则是这个学府的最高领导者,可以说是校长或者院长的角色。他们的职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管理整个学府,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

历史百科 2024-01-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