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和张辽都投降曹操 两人待遇为何完全不同

2023-03-09 04:05 历史百科
最佳答案  陈寿在写魏书时,曾将曹魏的五位将军合传而书,称之为“……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时间到了20世纪,民间也开始流行一种说法,称这五位曹魏将军为“五子良将”。..

  陈寿在写魏书时,曾将曹魏的五位将军合传而书,称之为“……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时间到了20世纪,民间也开始流行一种说法,称这五位曹魏将军为“五子良将”。

  张辽和张郃都列在五子良将之列,而张辽更是位列五子良将之首,可见二位将军在曹魏的地位之高。然而,无论是张辽还是张郃,都不是在曹操起兵之初就跟随曹操的将领,他们都是在曹操征战四方时,投降曹操的降将。

image.png

  令人疑惑的是,张辽和张郃在曹魏的地位相当,又都是降将,但他们当年投降曹操的时候,为何待遇却各不相同呢?

  落魄的张辽

  张辽出生在北方边陲,是并州雁门郡马邑县人。他的祖上倒也有一位名人,此人名为聂壹,是汉武帝时期马邑的一名豪商。当年的马邑之谋正是此人献给王恢的,并最终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遗憾的是,马邑之谋没能成功,被匈奴人逃脱,否则此计若成,聂壹的历史地位不知道要提升多少。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聂壹献计、参与马邑之谋失败后,彻底与匈奴人交恶,他的后人不得不隐姓埋名生活,这也是张辽身为聂壹的后人,却姓张的缘故。

  (张辽)本聂壹之后,以避怨变姓。少为郡吏。

  张辽久居边陲,少年时期就在雁门郡当上郡吏,与胡人多有交战。这种纷杂的处境虽然并不安稳,却令张辽得到了难得的历练,本就善于冲锋陷阵的张辽,在与胡人交锋期间逐渐展现出善战的一面,进入并州刺史丁原的视野,被提拔为从事,奉命率兵进京归何进管辖。

  可见,张辽虽然不是出身豪门世家,但他却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从少年时期做郡吏,再到被丁原抬举入京归何进麾下,这一次次的前进之路,全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而得到赏识。但张辽的运气却并不好,早期跟随的几个人,相继都没能成事,导致张辽长期怀才不遇,这才落魄到要向曹操投降的地步。

  张辽先后跟了何进和董卓之后才归的吕布,当时他的官职是北地太守。等到吕布领徐州牧时,张辽的官职是鲁国的国相。张辽无论是担任北地太守还是出任鲁国的国相之职时,他在吕布军中的地位其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完全是吕布的部将那么简单。

image.png

  建安三年,曹操率军攻破下邳城,将吕布处死。除了陈宫主动请死以外,曹操对吕布麾下的其他人还是比较善待的,例如陈纪、纪子群等人。正是因为看到这些人被善待,张辽在观望之后,遂决定率兵向曹操投降。

  在张辽投降之前,张辽和高顺曾与夏侯惇、刘备交战过,先后将夏侯惇和刘备击败,显示出了自身的实力和价值。所以,当张辽投降时,曹操欣然接受,并给张辽封官赐爵。

  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曹操当时为何接受张辽的投降,并封官赐爵?因为张辽本身的战斗力很强,曹操素来爱惜人才,加之当时曹操处于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中,身边急需用人。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自然不会错过张辽这样的猛将。

  既然封官赐爵,又为何职位不高,不赐列侯?无论是中郎将,还是关内侯,这样的封赏对于张辽而言都略显低微了。曹操如此做法看似轻视了张辽,但事实上这是一种符合逻辑的“论功行赏”。

  张辽投降的时候,是在吕布被击败并被处死之后,经过一番观望后才决定向曹操投降的。其实,在吕布被杀以后,吕布集团就已经是群龙无首的状态,败局已定,张辽虽然在吕布军中的地位与普通将领有区别,但也无力回天,即便不投降也定然难逃兵败被杀的局面。

  也就是说,张辽选择投降,带给曹操的主要好处是,为曹操集团增添了一员大将。而他率兵投降之举,对于曹操和吕布集团的胜负已经意义不大。所以,张辽投降的价值,更像是投诚,功劳其实并不大。

image.png

  曹操给张辽的封官赐爵恰到好处,既表示出了对张辽的认可,又向其他观望的敌人释放出信号,表达出自己鼓励敌人向自己投降的态度。同时,曹操也兼顾到降将的功劳,不至于厚此薄彼。

  但张辽毕竟不是凡人,他虽然长期处于不得志的状态,但本身的实力过硬,在投奔曹操后虽然起点不高,在之后的屡次大战中,却总能建立军功,逐渐将自己的地位提升上来。张辽后来的名气威震东吴,甚至能达到“张辽止啼”的地步,足可见他当时的威望。

  不是特别光彩的张郃

  同样位列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投降曹操的时候,曹操给的封赏却要远高于张辽。曹操这样做,又有什么依据呢?

  张郃投降曹操之前,他的“履历”并不复杂,早年间投军参与讨伐黄巾军。在韩馥麾下当过一段时间的军司马,后来投奔了袁绍。张郃在袁绍军中崭露头角,是在袁绍攻打公孙瓒的战事中,张郃在此战中立功,迁升为宁国中郎将。

  瓒破,郃功多,迁宁国中郎将。

  在张国良的评话三国中,张郃和高览、颜良、文丑并称为“河北四庭柱”。虽然这只是后世艺术作品的称呼,但也足可见张郃在袁绍手下的地位。

  关于张郃投降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张郃当年在官渡之战投降曹操时,是因为郭图进谗言,导致张郃担心兵败回去被袁绍所害,走投无路之下被迫投降曹操。另一种则认为张郃投降曹操并非是受形势所迫,而是不光彩的投机行为。

  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张郃传》

  陈寿在《张郃传》中提到,郭图进了谗言,令张郃惊惧,“乃归太祖”。陈寿在字里行间都透露着郭图进谗是导致张郃投降曹操的主要原因。

image.png

  但考据学家卢弼、姜宸英对张郃投降是因为郭图进谗言的说法却并不认可。因为“郭图进谗”的说法,仅在《张郃传》中记载了,但在《三国志》中的《袁绍传》与《武帝纪》却都没有再提到“郭图进谗”。

  正因为这一点,姜宸英对“郭图进谗”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这样的说法之所以会出现在《张郃传》中,是因为陈寿顾及传主张郃的面子,故意以这样的笔法来掩饰当年张郃投降曹操时的不光彩一面。

  ……自文其丑,故与《武纪》《绍传》互异

  姜宸英明显更支持第二种说法, 认为张郃投降是一种投机行为。姜宸英观点正确吗?咱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张郃选择投降时的前因后果。

  许攸投曹操以后,献计给曹操,让他火烧乌巢。乌巢乃袁绍大军的粮仓,若乌巢被毁,袁绍大军虽然占尽优势,也必然会影响军心,这是曹操当时战胜袁绍的重要机会。曹操是一代雄主,立刻决定把握住这次机会,亲自率精兵杀奔乌巢,留荀攸和曹洪守卫大营。

  曹操攻乌巢的消息传至袁绍大帐后,袁绍手下的谋臣武将商讨该如何应对曹操此举时产生了分歧。

  张郃主张袁绍应该立刻派重兵前往乌巢救援,而郭图则认为应该实施“围魏救赵”之计,一边派轻骑火速救援乌巢,拖延曹操攻破乌巢的时间;一边派重兵进攻曹操大营,逼迫曹操回援,乌巢之围自然可解。

  听了郭图之谋,张郃极力反对,认为曹操的大营十分坚固,恐怕一时间难以攻破,会导致乌巢有失。最终,袁绍采用了郭图的策略,派高览和张郃率重兵进攻曹操大营,只派轻骑前去救援乌巢。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曹操攻破乌巢,斩杀守将淳于琼,一把大火将乌巢所屯的粮草焚烧殆尽。另一边,张郃和高览猛攻曹操大营,却始终没有进展,听闻乌巢粮草被毁、淳于琼被杀的消息后,便主动率军向镇守大营的曹洪投降了。

  由此可知,在曹操率军攻打乌巢之际,张郃与郭图曾有过很大的分歧。张郃的主张被袁绍否定,被迫按照郭图的计策行事,率重兵攻打曹操大营。从这样的安排来看,袁绍身为主公,却并不善于用人,张郃与郭图有严重分歧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愿意看到郭图的计谋成功?

  袁绍却并不回避张郃,依然将大军交给张郃执掌。在这种情况下,张郃难免会有进攻曹操大营时不用全力的嫌疑。

image.png

  曹操大营虽然有曹洪和荀攸镇守,但曹操攻打乌巢所带的都是精兵,曹操一方在兵力上本来就处于绝对的劣势,在许攸来投之前,甚至都萌生了退意,可想曹军当时所处的艰难程度。反观袁绍一方,张郃和高览率领的是袁绍部的“重兵”,这就意味着张郃率军攻打曹操大营时,兵力有很大的优势,为何却迟迟无法攻克曹操大营呢?

  而且,当曹操攻破乌巢时,短时间内并不能回援大营,张郃、高览率领的重兵依然有进攻时间,如果张郃真能在此时全力攻破曹操大营,此战最终的胜负也未可知。毕竟乌巢粮草被毁,会导致袁绍大军军心不稳,亦不能持续作战,但短时间内消息未扩散之际,对袁绍大军的影响其实并不致命。

  但奇怪的是,张郃在这个时候竟然选择了主动向曹洪投降。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张郃投降的人是曹洪,而不是曹操,因为曹操在乌巢打仗虽然获胜,却并未来得及回援大营。更引人深思的是,曹洪听闻张郃准备投降的消息,竟然一时间不敢接受,直到荀攸劝曹洪,这才接受了张郃的投降。

  郃之来,洪疑不敢受……

  曹洪为何不敢接受张郃投降?因为他怀疑张郃是假降!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疑心呢?因为曹操虽然取得乌巢胜利,但袁绍大军的优势依然在,张郃和高览麾下的“重兵”虽然没能攻破曹操大营,但损失也不会太大。

  在这种情况下,张郃突然提出要投降,曹洪怎么可能不疑心呢?荀攸劝曹洪时,说明白了张郃投降的真正原因,他告诉曹洪,张郃投降是因为袁绍没有采纳他的计策,生气才投降的,你有什么好疑虑的呢?

  不得不说,荀攸确实是独具慧眼,一眼就看出了张郃投降的真正原因。笔者非常赞同荀攸的想法,原因有二。

  其一,袁绍采用郭图的计策后,张郃必然不愿意此战取胜,否则即便凯旋,也必然会受到郭图的揶揄。所以,笔者有理由相信,张郃攻打曹操大营时,以他和高览的才能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迟迟不能取胜,与张郃心中的不满有一定关系;

  其二,乌巢大营被毁后,袁绍一方的势力其实仍在,并非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就灰飞烟灭。张郃如果愿意走,曹洪并没有实力将他留下。而且,郭图之策失败,也是张郃喜闻乐见,回去也可以趁机向郭图发难。

  但张郃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在曹操都没回营的情况下,就急忙向曹洪投降。从此后张郃在曹操麾下为将来看,张郃是具备才能的将领,他对局势发展有自己的判断,而这次突然的投降,很可能就是他的一次投机之举。

image.png

  曹操回营以后,听闻张郃投降非常高兴,他对张郃此举的评价非常高,将张郃的到来比作韩信归汉。

  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随后,曹操同样给张郃封官赐爵,但同样是投降,张郃的待遇却比张辽好上不少。曹操拜张郃为偏将军,又将他封为都亭侯。都亭侯属于列侯,远非张辽的关内侯可比。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呢?

  张郃投降时,乃官渡之战的胜负关键时刻,且张郃手握重兵,对战局最后的胜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与张辽投降时的“无关痛痒”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张郃投降获得了曹操更大的封赏。

  说到底,武将投降时无非是想在新主公手底下争取到更大的好处,按照这个逻辑来看,张辽选择的时机很差,是在观望之后才选择投降。张郃选择的时机很好,他的投降令曹操如释重负,所以才给了张郃那么高的赞誉。

  和张辽相比,张郃和张辽自身都有可取之处,基本算是旗鼓相当。但两人的差异还包含了投降时所带给曹操的兵马数量。张辽投降时率领的是兵败的吕布集团的“残兵”,而张郃率领的却是袁绍集团的“重兵”,至少张郃带给曹操的兵力是远超曹操的,即便大部分的士兵没有跟随张郃投降曹操,也依然会存在这样的差距,因为张郃手下兵力的基数大是事实。

  综上所述,曹操对张辽和张郃的封赏不同,体现出的不是曹操不公平,反而是显示出了曹操的公允。曹操对二人的封赏不仅恰到好处,而且没有任何偏私和个人偏见。即便是当年封赏较低的张辽,在事后取得战功后,同样得到了曹操提拔。

  也正因为曹操的高明之举,才使得张辽和张郃投奔后,全都发挥出了各自的优势,一个震慑东吴,一个抗击蜀汉,为曹魏戍边贡献出坚实的力量。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高顺和张辽被俘之后 曹操为何不杀张辽杀高顺
下一篇:《红楼梦》王夫人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这点林黛玉看的最透彻
猜你感兴趣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一道跨越文化的美食佳肴

  美食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它能让人们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道曾被翻译为史密斯夫妇的川味凉菜,感受一下它所蕴含的中西合璧之美。  一、川味凉菜的起源与特点  川味凉菜,顾名思义,是源于中国四川地区的一道冷盘菜肴。它以独特的麻辣味道、丰富的调料和多样的食材而著称,是四川地区餐桌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川味凉菜的特点是口味独特,麻辣鲜香,色香味俱佳..

历史百科 2024-01-12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绿肥红瘦中的红瘦——揭秘花中贵妃

  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有许多描绘花卉的诗句,其中“绿肥红瘦”一词便是形容花卉生长状态的生动写照。那么,绿肥红瘦中的红瘦究竟指的是什么花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底。  一、绿肥红瘦的来源  “绿肥红瘦”这个词语最早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绿肥红瘦江南水,画船听雨眠。”这里的“绿肥红瘦”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的生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清虚道德真君:道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神祇

  在道教的众多神仙中,有一位地位崇高、备受尊崇的神祇,他就是清虚道德真君。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位神仙的来历、传说及其在道教中的地位。  一、清虚道德真君的来历  清虚道德真君,又称太上老君,是道教三清之一,位居玉清境。他的名字来源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李耳),被认为是老子的化身。据《道德经》记载,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道教尊奉老子为清虚道德真君,以示对..

历史百科 2024-01-12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镇元子:素食者的非素食之道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镇元子的神仙,他以吃素著称,但却并非一般的素食者。那么,镇元子究竟是如何做到既吃素又非吃素的呢?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个谜团。  一、镇元子的素食之道  镇元子,又称镇元大仙,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神仙,被尊奉为“地府之主”。他的饮食习惯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据《封神演义》等古籍记载,镇元子是一位虔诚的素食者,他坚持不吃荤腥,以此来修炼自己的道行。  二、镇元子的..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晋文公是哪一年开始流亡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晋文公是一位被广大人民所敬仰的君主。他以其高尚的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外流亡多年,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和挫折。那么,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多少年呢?他又是在哪一年开始流亡的呢?  据史书记载,晋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这是一个漫长的岁月,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也足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晋文公从一个失去王位的王子..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揭秘中途岛海战:日本航母损失的真相

  中途岛海战是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场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被誉为“命运的5分钟”。在这场战斗中,日本的四艘航母损失惨重,成为了战争转折点。本文将带您揭秘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航母的损失情况。  一、战斗背景  美国海军在中途岛附近与日本海军展开了一场激战。这场战斗的背景是美军破译了日本海军的密码,提前得知了日本即将发动对中途岛的进攻计划。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美军决定在中途岛设伏,迎战日本海军。  二、战斗过程..

历史百科 2024-01-12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晚夜微雨问海棠,诗意盎然春意浓

  春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有一种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海棠花。晚夜微雨问海棠,这句诗句道出了人们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那么,这句诗句的下一句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答案。  一、海棠花的美丽传说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传说。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海棠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娇艳和高洁。关于海棠花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杜十娘..

历史百科 2024-01-12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揭秘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近年来,关于庚子年是否会有乱的说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庚子年真的会有乱吗?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为大家揭开这一谜团。  一、历史上的庚子年  庚子年是指农历六十甲子的第六个年份,每60年出现一次。在历史上,庚子年曾经出现过多次,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等。这些事件在当时确实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动荡和痛苦。然而,将这些事件简单地归因于庚子年,显然是不..

历史百科 2024-01-12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萧何推荐曹参为相,而非陈平的深层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萧何、曹参和陈平都是汉初的重要人物。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对汉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刘邦选择丞相的过程中,萧何却推荐了曹参,而非陈平。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要明白,萧何推荐曹参,并非因为曹参的能力超过陈平。实际上,陈平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并不逊色于曹参。那么,为什么萧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一方面,这与萧何的个人理..

历史百科 2024-01-12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禁书的神秘面纱

  商君书,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文献,为何成为禁书?它究竟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将带您揭开商君书的神秘面纱。  一、商君书为何成为禁书?  商君书,又称《商君》,是战国时期秦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所著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然而,这部书籍在历史上却饱受争议,甚至被列为禁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商君书主张法治国家,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对犯罪行为进行严惩。这种严格的法治观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历史百科 2024-01-12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揭秘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

  慈禧太后作为清朝末年的实际统治者,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在她的身边,有一位太监始终陪伴在她身边,那就是李莲英。那么,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真的是李莲英吗?本文将带您揭开这一谜团。  一、李莲英的身世与成名  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字莲英,清朝末年著名的太监。他出生于河北省顺天府通州区,家境贫寒。据传,李莲英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被卖给了一位姓李的太监。后来,他被送入皇宫,成为了一名太监。  李莲..

历史百科 2024-01-12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是为何?有什么故事?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国家疆域扩张,政治稳重,经济繁荣。然而,在他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唏嘘的往事,那就是他为何非要把剜夫人处死。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剜夫人的身份背景  剜夫人,原名王政君,是汉武帝的妃子。她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父亲是当时的丞相王陵。然而,她的美貌和才情却引起了汉武帝的宠爱,使她成为了后宫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剜夫人与汉武帝的感情..

历史百科 2024-01-12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是为何?有什么考虑?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她辉煌的一生中,却有一段令人费解的故事,那就是她为何要挖开徐茂公的坟墓。本文将带您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一、徐茂公的背景  徐茂公,唐朝初年著名将领,曾任左武卫大将军,封爵广平郡公。他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神勇无敌”。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后,徐茂公因与李世民产生矛盾,被贬为民。不久后,徐茂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历史百科 2024-01-12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关羽的抉择: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的支持能否建立蜀国?

  三国时期,英勇善战的关羽是蜀汉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的忠诚和勇敢为世人所称颂。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果关羽没有弃曹从刘,刘备还能建立蜀国吗?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一、关羽弃曹从刘的背景  公元208年,曹操攻破荆州,刘备仓皇逃往江南。在这关键时刻,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家人,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曹操的厚待,投奔了刘备。这一举动,使得刘备得以重整旗鼓,开始了蜀汉的建立之路。  ..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临终前的辅政大臣之谜

  曹叡,字子桓,东魏武帝曹操的长子,他一生都在努力压制司马懿,但在临死前却任命其为辅政大臣。这一举动令人费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叡在临终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一、曹叡与司马懿的矛盾  曹叡在位期间,一直对司马懿抱有戒心。因为司马懿的才能和声望,使得曹叡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为了遏制司马懿的势力,曹叡曾多次削弱他的兵权,甚至将其软禁在家中。然而,司马懿却始终保持低调,不与曹叡争锋相对。这使..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吗?

  曹操的儿子曹彰,作为一位勇猛善战的将领,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的死因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有人认为曹彰之死与曹丕有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成立呢?本文将带您揭开曹彰之死的真相。  一、曹彰的生平简介  曹彰,字子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庶长子。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武艺和智慧,被誉为“神童”。在曹操建立曹魏后,曹彰被封为陈王,担任征东将军,统领大军征战四方。他在战场..

历史百科 2024-01-12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曹丕、曹彰、曹植:三国魏武的血脉与才情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无疑是一位具有极高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文学创作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而他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也同样在各自的领域中大放异彩。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兄弟之情,又有竞争之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身份关系。曹丕是曹操的长子,也是魏国的开国皇帝,即魏武帝。曹彰是曹操的次子,他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被誉为“虎痴”。曹植则是曹操..

历史百科 2024-01-12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历史中的神秘人物

  婵娟,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神秘印记的名字。她究竟是谁?历史上真的存在过这个人吗?让我们一起揭开婵娟的神秘面纱。  一、婵娟的起源  婵娟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在《山海经》等古籍中,婵娟被描绘成月亮女神,与太阳神阿波罗相对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婵娟也常常被用来象征美丽、纯洁和高贵。因此,婵娟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二、婵娟的历史真实性  关于婵娟是否真实存在过..

历史百科 2024-01-12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飞行高度之谜,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

  直升机作为一种独特的飞行器,其飞行高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直升机为什么飞那么低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一、直升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直升机的工作原理。直升机的飞行是通过旋翼产生的升力来实现的。旋翼在高速旋转时,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升力。当升力大于直升机的重力时,直升机就能够在空中飞行。而直升机的升力大小与旋翼的转速、桨叶面积和空气密度等因..

历史百科 2024-01-11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唐朝时国子监祭酒是什么职位?职责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中,有许多职位都承载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其中,唐朝时期的国子监祭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这个职位具体是什么?他们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国子监是唐朝时期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而国子监祭酒则是这个学府的最高领导者,可以说是校长或者院长的角色。他们的职位非常重要,因为他们不仅要负责管理整个学府,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

历史百科 2024-01-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