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体位性低血压
排便困难太难受?2种食物是“天然泻剂”,平时多吃,大便畅通了

排便困难太难受?2种食物是“天然泻剂”,平时多吃,大便畅通了

坐着上厕所很难拉出来,蹲厕也没多好,一会儿就脚麻、头晕了,到底选择坐厕好还是蹲厕好呢? 相信不少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去到公共厕所,陷入“选择困难症”。别纠结,今天九叔就来讲一讲,这两种如厕方式各有哪些优缺点!一、蹲厕和坐厕,哪个更好?上厕所可是人生第一大事,当你急匆匆跑到公共厕所,发现3个蹲厕已被占满,只剩下一个坐厕了,到底是等还是进呢?1、蹲厕优点:·蹲着排便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结构,研究证实,人在蹲位时腹压无明显增加,此时耻骨直肠肌放松,排便所需的直肠应变更小,有利于粪便排出;·蹲厕蹲久了,我们的腿会感到酸麻,为了减少“痛苦”,很多人会选择速战速决,这样有利于减少如厕时间,降低痔疮发生率;·人们去公共卫生时更喜欢选择蹲厕,是因为屁屁无需接触马桶圈,可以减少疾病感染的几率。缺点:·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膝关节本就脆弱,若是经常蹲厕,容易加重膝关节退变;·当遇到便秘时,长时间蹲厕容易导致下肢血管神经受压,诱发或加重下肢神经血管病变;·蹲厕的姿势很容易导致头晕、耳鸣,尤其是长时间蹲着再站起来,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甚至眩晕、昏迷。2、坐厕优点:·坐便器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最大的优点是舒适性好,能够放松双腿,对于老年人是很好的选择;·坐姿不会导致下肢神经血管受压,可避免下肢神经血管病变;·长时间坐便也不会引起头晕、耳鸣,起来时也不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对于老年人更安全。缺点:·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坐着时肠道的通畅度降低,腹部压力降低,若是碰到排便不畅的情况,更难刺激肠道排泄;·由于坐姿比较舒服,人们上厕所时会看看书、抽抽烟、玩玩手机,导致坐便时间延长,提高患痔疮的风险;·坐便时皮肤直接与座圈接触,若是马桶上依附有细菌、寄生虫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对比下来,若是在公共卫生间,九叔更推荐选择蹲厕。如果只有坐厕,可以在马桶圈上垫一张安全纸,避免接触细菌。如若家里是马桶,排便时可以在脚下垫一张小板凳,上身微微前倾,这样可以增加腹压,有助于排便。图源网络二、蜂蜜水、香蕉,到底能不能通便?便秘是一种什么体验?前段时间,读者群里的一位朋友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经历,看得人屁股一紧:“五一我跟男友在外面玩,突然一股屎意来临,于是找了一个环境挺好的公厕,准备解放一下。然而这坨便便有自己的想法,它堵在直肠里,死活出不来。我努力了30分钟,它还是丝毫不动。好的,我认了!男朋友还在外头等着,我只好与它妥协。走在路上,我还能感觉到肛门堵塞感,不进不退,是真的贼难受!”有屎拉不出,堪称人生最难受的时刻之一。网传蜂蜜水、香蕉能帮助通便,这些“妙方”是不是真的如此灵通?·蜂蜜水事实上,大部分人喝蜂蜜水的通便效果跟喝白开水没啥区别,部分人喝蜂蜜水能通便,是因为他们有“果糖不耐症”,喝完可引起腹泻。蜂蜜水主要成分是糖,若是糖尿病人饮用,很容易导致血糖大幅度提升。·香蕉吃香蕉并没有通便效果,若是吃到不成熟的香蕉,其中的鞣酸还使粪便干硬,导致便秘加重。“香蕉能通便”的说法源于膳食纤维,但实际上,香蕉的膳食纤维含量并不高,远比不上苹果、火龙果。三、多吃2种天然“泻剂”,助你一便畅通便秘与多种因素有关,可能是液体摄入过少,也可能是缺乏体力活动,或者是服用了某些药物,引起肠道紊乱。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2方面下手,改善排便情况,减少便秘。1、饮食上首先,我们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调节肠道功能。已有的研究表明,每摄入1g小麦纤维,就能将肠道通过时间减少0.78小时。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指南也指出,每天摄入20-30g膳食纤维,可改善功能性便秘带来的肠道不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燕麦、海带、扁豆、西兰花、梗米、西芹、腐竹、苹果等。其次,要多喝水。研究表明,每天摄入2000ml水,可增强膳食纤维的通便作用。一旦身体缺水,大肠会更积极地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粪便就会变干变硬,导致排便困难。多喝水可使粪便变得光滑、柔软,更容易排泄。2、改善排便习惯人体机能调节时间也与排便相关。起床后站立可促进结肠运动,有助于产生便意,因此很多人有晨起排便的习惯。另外,进餐后胃窦扩张、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诱发的胃结肠反射和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均可促进结肠的蠕动,产生排便反射,也有利于成功排便,因此建议便秘患者在晨起和餐后2 h内尝试排便。健康的排便时间是5-10分钟,长时间的蹲厕、坐厕容易导致便秘的恶性循环,建议上厕所时不玩手机或干其他事。坐厕和蹲厕各有利弊,说到底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你平时更喜欢哪种排便方式呢?参考资料:[1]默沙东诊疗手册(成人便秘)Retrieved 3月 2024, from msdmanuals constipation-in-adults // [2]拉不出来别担心,几个建议助你轻松排便.e药环球.2024-01-28[3]如厕蹲着比坐着更健康吗[J]. 生活与健康, 2019(1):10-11.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疾病调理 2021-08-27
蹲下后站立眩晕并不只是低血糖 体位性低血压get一下

蹲下后站立眩晕并不只是低血糖 体位性低血压get一下

在我们生活中会经常出现这下后突然站起也会有眩晕,同时会伴有两眼发黑,但是几秒钟就能够缓解。在最热的时候身体会处于蜷缩状态,血液流通不顺畅,突然的站起来会让血液快速的回流,大脑得不到充足血液的供应,而出现暂时性的头晕。下面和运河边百科(www.yunhebian.com)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在蹲下的时候再起来的时候都可能会出现一些头晕,那么这种情况,其实也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在几秒以后可能就达到缓解了,那么这种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就是身体特别的疲惫或者出现一些血液不流通而导致的。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要多注意,尽量的应该要尽快的去接受检查和治疗。 有些人可能会发现日常在生活中,如果自己蹲下来一段时间之后突然站起来就会感觉到头晕目甚,甚至是还有可能会晕倒。那我这种情况是属于低血糖还是贫血呢? 其实这样的情况一般叫做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跟低血糖无关,其实跟贫血的关系也不是特别大,不过有一些患有低血压或者是低血糖的病人,这种症状就会更加的明显。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在蹲下的状态下如果突然站起来,那么由于体位的迅速变动,血管里面的血流分配,有可能来不及跟上体位的变化,所以身体里面的大部分血液可能会聚集在腿部,或者是下半身相对比较低的部位,而头部的位置升高,血流在短时间供应不上,就很容易让人造成头晕目眩的症状,甚至是情况比较严重,还有可能会引发头晕,头昏目眩,眼前发黑,实物模糊等症状,这样的情况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其实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症状。 在其他的状况下,也有可能会出现同样的情况,比如说长时间坐着突然站起来也会导致头晕目眩,长时间屏幕突然站起来时,也会导致头晕目眩,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在服用完某一些药物之后就会有头晕目眩的症状。 但是这种症状是一过性的,或者几分钟之后就可以完全恢复,病人在发作时还有可能会处在一种低血压的状态,数分钟之后就可以慢慢的适应过来,但是也有可能血压不低,但是只是单纯的脑部供血不足而导致头晕目眩,几秒钟之后就可以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这种现象正常人也会经常出现,但是只是出现一次或者是两次,不需要太多的担心,但是经常有这种现象,那么必须去医院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检查,贫血的病人特别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所以这也不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低血糖的症状,一般都发做比较缓慢,比如说刚开始只是觉得乏力,心慌,出汗等在服用了糖类食物之后就可以慢慢的缓解, 建议一些有肥胖症的中老年人以及一些血脂过高的中老年人,还有一些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平时在长生活中一定要加强锻炼,不要每天坐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是吃零食,这样的生活习惯对于健康来说是没有半点好处的,如果每天能够保持半个小时以上的优质睡眠,并且多摄入一些新鲜的瓜果蔬菜,那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疾病。 为什么蹲下后站立会眩晕? 1、颈椎病 颈椎病患者在蹲着突然站起来时也会出现头痛和眩晕的情况,因为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此类人群要去医院做颈部检查和CT,在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推荐选择理疗或者按摩和针灸等。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工作一个小时之后应该站起来活动10分钟。 2、体位变化引起的 在蹲着的时候站起来过程中发生了就会改变,蹲着时下肢血液量比较少,头部血液会增多,站起来时会让受到压迫的下肢血液快速的增加,突然的减少头部的血液,容易出现暂时性的头痛头晕以及发黑等,一般几秒钟左右就能够缓解。 3、贫血 一般贫血的人群也容易出现此情况的产生,因为贫血时血液中携带氧气的能力不足,血容量明显的下降。此类人群下蹲的时候会出现大脑缺氧的情况,从而导致眼前发黑以及头晕。患上缺铁性贫血时会减少血红蛋白的数量,让患者出现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等。这类人群应该多吃一些具有补气血功能的食物,比如当归红枣,阿胶以及山药等,但是要在中医的指导下选择。 4、血脂高 当血脂升高时就会让血液变粘稠,减慢了血液流动的速度,大量的胆固醇会在血管壁沉积,慢慢的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壁变得狭窄,影响了其供血功能,在蹲下突然站起来出现头晕的情况。 这类人群尽量不要吃一些高胆固醇以及高脂肪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或者蛋黄等,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比如大蒜山楂,黄瓜黑木耳以及燕麦等。另外也应该多吃一些富含矿物质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来保持血管的弹性,清除对血管有害的自由基。 温馨提示 避免熬夜,要做到早睡早起,不能让身体过度劳累,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泡个热水澡,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不能做过于猛烈的运动,推荐选择缓和的有氧运动,能够改善体质,增强了心肌的收缩力,提高了心肺功能。多为身体补充营养,比如山药红枣或者核桃等,控制盐的摄入量。

常见疾病 2019-05-07 20:52:33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