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崇祯皇帝上吊自尽孙朝中,很多人都为崇祯皇帝和明朝惋惜,但是实际上崇祯皇帝也算是咎由自取,明末并不乏忠臣良将,甚至是很多帅才,但是在“用人就疑”的崇祯皇帝手下,这些帅才都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崇祯皇帝上吊 孙承宗就是这样一位被崇祯皇帝“屈才”的帅才级别的军事战略家,孙承宗虽然是文官出身(他是万历年间的榜眼),但是相传他铁面剑眉,须髯张开如戟,声如鼓钟,震动墙壁,这般奇伟的形象却仿佛是一位武将,不过这倒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作风很是般配。 孙承宗像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十二日,辽西广宁县沦陷,王在晋代替熊廷弼任辽东经略,他请求在山海关的八里铺修筑险要的关塞。他认为这样一来,即便外关被攻破,内关还可以固守,而外关的士兵无处可逃。于是在他的主持下,调用了二万多个工人,花费百万。孙承宗说:“把守关门是为了把守宁远县,如果退处于关内,则永平会被动摇,京师会被震动,势必天下大乱。八里铺距离关门不到一舍之地,这是把山海关作为孤注啊!”所以王在晋的方案被否定,而孙承宗的这番话就是他日后修筑关宁锦防线的理论基础。 关宁防线 孙承宗请求巡视边防,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亲临京城大门为他送行,并赐给他剑和蟒袍。他到任后,开垦荒地,修筑堡垒,招募了百万流民,又操练军队得到五万精兵。在他规划治理的四年里,开辟土地四百里。魏忠贤和奸佞小人都害怕忌惮他,就诬陷他袒护东林党人,天启五年勒令他辞官回乡。崇祯二年,清军大举进攻,直逼都城,在朝中大臣的奏请之下,崇祯皇帝朱由检下诏孙承宗以原来的官职兼任兵部尚书去驻守通州。崇祯四年,孙承宗以病请辞,回到自己的家乡高阳(今河北保定高阳县)居住。 魏忠贤 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十二日,大清兵逼近高阳城,孙承宗率领地方上的绅士,登城死守,但是高阳城的土城墙又低矮又脆弱,而且又没有援军。经过大清兵的昼夜围攻,最终城内石尽矢竭,力不能支。孙承宗坚守北门,他对家人说:“我要死在这里了,你们各自逃生去吧。” 高阳城被攻破以后,大清兵拉他到城南老营中。他用苇席垫在地上,望着京城叩头。随后,他自缢而死,享年80岁。子孙一共19人,都力战而死。事迹传到京中,朱由检闻讯后震惊哀悼,但是却被一些大臣阻挠。几年之后,崇祯皇帝死后,继位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文忠”。到了乾隆年间,为了安抚人心,乾隆命人编撰了《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孙承宗被追谥为“忠定”,可见英雄不管是自己人还是敌人,英雄永远都会受到尊重。 乾隆皇帝 然而,这样的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崇祯皇帝却不能坚定不移的使用,所以明朝的灭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崇祯皇帝的“亡国之君”之名不算冤枉。
孙承宗(1563—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人(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他既是明末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学者和诗人。他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明清之际的文坛领袖、著名的才子钱谦益终生对其敬服有加,并一直也视之以师。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后遭到魏忠贤的排挤,辞官回乡。崇祯二年秋,后金兵统帅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进入长城,京师再度告急。为众所举,孙承宗蒙诏原官起用,夕闻命,朝就道,起家陛见,平台召对,议守京师,被崇祯皇帝任命护卫京师,节制各路援军。孙承宗不顾劳顿,连夜巡视北京内城外城,布置防御。次日,皇帝又改命孙承宗出守通州。孙承宗与茅元仪率领二十八骑,不顾城外遍地敌军,冲出东便门,入通州御敌。他收复了皇太极撤退后留下固守的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镇,在关内肃清了后金武装,史称“遵永大捷”。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缢而死。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获追赠太师,谥号“文忠”;清高宗时追谥“忠定”。著有诗集《高阳集》、军事著作《车营扣答合编》等。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人物评价4个人著作5亲属成员6相关争议7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本名:孙承宗所处时代:明末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保定高阳出生日期:1563年逝世日期:1638年主要作品:《高阳集》、《车营扣答合编》主要成就:修筑关宁锦防线,收复失地四百余里;京城防御皇太极字号:字稚绳,号恺阳官职: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辽东督师官号:东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追赠:太师谥号:文忠(明朝谥)、忠定(清朝谥) 人物生平2 孙承宗,字稚绳,相貌奇伟,胡须张开像戟一样,声音浑厚。孙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壁和兵备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员的家中,做家庭教师.后来,因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孙承宗随行。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承宗边境教书时,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喜欢和边关老兵和低级军官交谈,询问一些关于边关防务的问题,慢慢的对边关的军务有所了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张差手执木棍,闯进太子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抓住后自称是受郑贵妃指使,朝中大臣怀疑是郑贵妃想谋害太子,但明神宗与太子都不愿深究,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死。大学士吴道南询问孙承宗这事该怎么处理,孙承宗说:“这件事关系到东宫,不能放任不理,但是又涉及到后宫,不能追查的太彻底。庞保、刘成以下的小人物要追查到底,庞保、刘成上面的人物牵扯太多,应当适可而止。”吴道南于是按孙承宗所说的去做 人物评价3 朱由检:①汉则孔明,唐则裴度。②旧辅孙承宗前劳难泯,死义更烈。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钱谦益:惟公之立人本朝,志在于正朝廷,清宫府,杜私门,破朋党。譬诸青天白昼,横目四足,皆仰其清明,而秋霜夏日,善人君子,亦惮其凛烈。小夫壬人,不寒而栗,视以为骨仇血怨,生挤而死排之,固其宜也。张廷玉主编《明史》:承宗以宰相再视师,皆粗有成效矣,奄竖斗筲,后先齮扼,卒屏诸田野,至阖门膏斧钅质,而恤典不加。国是如此,求无危,安可得也。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论纷呶,亟行翦除。盖天眷有德,气运将更,有莫之为而为者夫。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蔡东藩:熊廷弼、孙承宗 个人著作4 《高阳集》孙承宗于崇祯四年归乡,在高阳县居住,将自己所作的诗赋收录编成《高阳集》。《车营扣答合编》孙承宗遗留的军事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这是他在督师蓟辽,经营辽西防务时,筹划反攻辽东与其属下讨论军事问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全书共一百零八个问答,由《车营总说》、《车营百八扣》、《车营百八答》和《车营百八说》等四部分组成,通过问、答、说、图等对车营编组方法、营阵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很重视发挥火器的作用与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如说:“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所谓“用火”即是发扬火力;所谓叠阵即步、骑、炮重叠配置,彼此协同,长短相补。战斗队形也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圆、曲、直、锐等各种队形,向人们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步、骑、炮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雏形,在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车营百八答》则多出自赞画鹿善继、副总兵 亲属成员5 儿子:长子孙铨,山东高苑县知县;次子孙鉁,举人;第三子孙钤,增广生;第四子孙鋡,廪生;第五子孙钥,廪生;第六子孙铈,生员:第七子孙镐,生员。从子:孙钲、孙鋐、孙鍊、孙鍈、孙铉、孙铿、孙锵。孙子:第一孙孙之沆、第二孙孙之湜、第三孙孙之澋、第四孙孙之淓、第五孙孙之瀗、第六孙孙之滂、第七孙孙之洁、第八孙孙之囗、第九孙孙之浯、第十孙孙之渵、第十一孙孙之汴、第十二孙孙之澧、第十三孙孙之囗。从孙:孙之涺、孙之湚、孙之泽、孙之沾、孙之渼、孙之囗、孙之淽、孙之囗、孙之泳、孙之淐、孙之涣、孙之澳、孙之潠、孙之瀚。 相关争议6 孙承宗曾因王在晋在八里铺修筑新城一事去巡视辽东,就蓟辽防御事与王在晋了激烈辩论,但辩论过程却有两个版本。据《明史》记载,辩论结果是王在晋无言以对(见人物生平部分);但据王在晋自己编写的《三朝辽事实录》中所收录的孙承宗的奏疏,则是孙承宗最终无言以对。 后世纪念7 孙承宗墓,在高阳县西北二里处,现已被毁,现存墓碑是孙承宗十二代孙为其所立,位置在县城内一小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