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慈
最早人工呼吸,宋慈真是世界公认的法医鼻祖吗?

最早人工呼吸,宋慈真是世界公认的法医鼻祖吗?

引言:《大宋提刑官》里塑造了一位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寻找案情突破口的忠直提刑官,那就是宋慈,他对待每一具可以找出凶手的尸体,严谨而认真,破解了很多疑难案件,他还书写了一部《洗冤录》,这部书被誉为法医界的鼻祖最早人工呼吸。 《洗冤录》奠定了他在法医界的地位 虽然《洗冤录》作于南宋,但这部书是宋慈经过无数次经验整理而成的,他凭借勘测犯罪现场的实战,平反冤案无数,“狱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情,初情莫重于检验”。他在《洗冤录》中如此说道,他坚持一个案子多次审理,同时也重视现场的勘验。 全书被分为四卷,从生理、药理、诊断、治疗、预防、急救、检验等方面进行论述,有很多内容被沿用至今,对现代法医事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譬如在骨折时用夹板固定伤断部位,包扎创伤用活剥鸡皮作绷带,它富于弹性。这些都是宋慈根据现场得来的经验,同时对于缢死之人的抢救方面的介绍,近乎现代的人工呼吸,在南宋时期,宋慈就已经开创了这个先河。 在毒物学方面他认为:“土坑漏火气而臭秽者,人受熏蒸,不觉自毙,而尸软无损……”,这个用于毒气中毒的描写,很接近现代的一氧化碳煤气泄露,致人死亡的事件。 《洗冤集录》中,有一些检验方法虽属于验范畴,但却与现代科学相吻合,令人惊叹。如用明油伞检验尸骨伤痕,就是一例:“验尸并骨伤损处,痕迹未现,用糟(酒糟)、醋泼罨尸首,于露天以新油绢或明油雨伞复欲见处,迎日隔伞看,痕即现。若阴雨,以热炭隔照。此良法也”。将红油伞遮尸骨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纹路,微荫;骨断处,其拉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无血荫,纵有损折,乃死后痕。 这些看起来神神秘秘的检验方法,其实在现代并不神秘,就是运用了光学原理,但是在生产力与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宋慈能提出这些先进的经验,也是值得夸赞的。 他严谨认真,视人命为天,坚守了提刑官的职责宋慈一直认为,人命关天,除了对尸体、伤痕及现场进行认真仔细的勘验,检验官要重视对现场周围以及相关人员的调查和访问,只有把各方因素综合思量之后,方能获取正确而有效的证据,以使得自己的检验结果得到印证,探明案件真相。 宋慈在这方面可以说极其严谨,他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出色的检验官,有两个条件:一为尸、伤等检验的技术,二为综合素质的考量,且后者更为要紧。他的这些理论在现代依然是法医界的宝典,宋慈能在南宋时期就提出这种观点,可见其为人的正直严谨。 宋慈“博采近世所传诸书”,“会儿粹之,厘而正之”,加上多年实践经验,“增以己见”,终写成《洗冤集录》。他四任提点刑狱司,以身作则,慎重狱事,正如其所言,他真正做到了“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宋慈提出了一个合格法官的普世标准—洗冤泽物! 宋慈做提刑官之时,严肃谨慎,宋慈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一生无其他嗜好,晚年更加谦虚谨慎,爱惜人才,虽是后生晚辈,凡有一技之长,皆提拔引荐。因为他的谨慎认真,使得很多冤案在他的手中得以洗雪,说他是法医界的鼻祖,完全没有错,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宋慈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注定名垂青史。 关于张仲景有哪些医学成就? 东汉末年,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 他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当他从史书上读到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后,他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从此,他特别酷爱医学。 当时由于天下大乱,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161年,他10岁左右的时候时,就拜同郡一位极有名望的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张伯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 相传,张仲景的父亲对参加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因而他要张仲景也参加考试。尽管张仲景很不情愿,但也不愿违背父命,落下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他在汉灵帝时参加了科举考试,并且中了“举”。 在建安年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张仲景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3次,灵帝时大疫5次,汉献帝刘协时期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时的5次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就连张仲景原本200余人的大家族,从建安初年以后,不到10年,就有2/3的人因患疫症而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对此,他痛下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 从此,他“勤求古训”,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对伤寒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一切因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叫“伤寒”。 此外,张仲景还“博采众方”,行医游历各地,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他对民间喜用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和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了研究。 205年,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在215年写成了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著《伤寒杂病论》,共16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杂病论》又称《仲景伤寒论》,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相同的症状,不同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还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多方面的诊断和医生的辨证分析得出证候特点,才能处方。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就是张仲景著名的“辨证施治”观点。 同时,《伤寒杂病论》提出了治疗外感病时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就是将病邪由浅入深地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并衍生出很多变化,这一时期的用方和选药就可以局限在某一范围,只要辨证准确,方子的运用就会有很好的疗效。这种方法后人称为“六经辨证”。 对于治则和方药,《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和补等疗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 书中还精选了300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和麻杏石甘汤等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此外,张仲景在剂型上也勇于创新,其种类之多,已大大超过了汉代以前的各种方书。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灌肠剂、阴道栓剂和肛门栓剂等多种。同时,他对各种剂型的制法记载甚详,对汤剂的煎法、服法也交代颇细。 后来,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和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之后,该书流传海外,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经方大师”和“医圣”,而《伤寒杂病论》则被后世奉为“方书之祖”和“万世宝典”。

资讯百科 2022-01-24
最早人工呼吸,宋慈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最早人工呼吸,宋慈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首先回答宋慈这个人是否存在的问题最早人工呼吸,我可以很认真很严肃地说,确实存在宋慈这个人,而且他的成就也是很厉害了。说起宋慈,我第一个回想起来的就是TVB的古装悬疑剧《洗冤录》,接着便是我内地的《大宋提刑官》。当年还是祖国“花骨朵”的自己特别喜欢看《洗冤录》,尤其是宋慈验尸破案的剧情,基本上一眼不差看完了。那时候,也是很疑惑在技术那么落后的古代是不是真的有这么厉害的法医学家。时至今日,愈加佩服宋慈其人。当然历史上的宋慈并没有TVB电视里那般“曲折狗血”。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慈的生平,了解他和福建的渊源。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宋代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是朱熹的老乡。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其所着《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着。宋慈的祖上还是唐朝著名宰相宋璟,其高祖人官建阳而迁居到此。曾从学于朱熹高弟,并得到多位名人指教。重视实践,力求真知。   宋慈文而勇武,兼有谋略,曾经参加平定闽中叛乱。在绍定四年(1231年),宋慈被任命为长汀知县,改当地河道运输节省运费,使百姓得以享受廉价的盐。之后多次调任各地提点刑狱,最后逝世于广州,享年64岁。第二年归葬家乡宋氏祖居地昌茂村。1961年宋慈墓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件保护单位。2016年宋慈诞辰830周年中国邮政在福建建阳首发《世界法医学奠基人–宋慈》邮票与首日封,《宋慈大传》一书也在建阳首发。   宋慈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为官清廉,生活朴实,爱惜人才。凡有一技之长的后生晚辈皆提拔引荐。宋慈在法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唯物主义倾向,其对尸体态度及检验方法实事求是,用自己的行动和科学著作提倡求实求真的唯物主义。   纵观宋慈的一生,世界法医鼻祖的称号当之无愧。身为一个热爱探案、喜好观看法医破案的福建人,一定要为宋慈大大打call。(闽南网:凌芹莉) 中医为什么能延续五千年至今? 中华传统中医文化是民族的魂宝,习总书记:用医如用将,用药如用兵,中医仁心仁术服务广大群众到基层中去,中医二万亿全产业链空前大发展!国学大师南怀瑾著《小言黄帝内经》:中医医病很哲学和整体构架世界观,是西方医学骨子里是所缺少的,是不能及的和先天缺陷的,西医才是最不科学的,它只是中医研究的分支!神医华佗发明麻佛散是手术动刀的前奏,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医腾飞则中华复兴,百年西方医学打压中医,是毁灭中华文明的巨大阴谋!张仲景《五味损益食治篇》:药食本是同根生,人在中医不懂医,水火至近而难识,百姓日用而不知。范仲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济世救人,功德相同!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奇人异士? 1937年8月,山东夏津村,一场小规模战斗正在进行,战斗一方是八路军士兵,另一方是日本兵。只见有个八路军战士,身长接近两米,威猛彪悍,那些日本兵在他身边就像一个个矮冬瓜一样。他拿着刺刀,左突右挡,一连捅死27个日本兵。鬼子被彻底吓傻了,抱头鼠窜,什么武士道精神全抛之脑后,就恨爹妈没给自己多生一对脚。 以上这个场景可不是来自抗日神剧的场景内容,而是历史上真真实实发生过的。这位连杀27名鬼子的八路军战士,就是被称为“军中吕布”、立过八次一等功的抗日英雄吕俊生。 吕俊生,1907出生,河北邢台县前青峪人。自幼家境贫寒,13岁那年,因生活所迫,吕俊生到武安县学徒钉鞋。学徒没几年后,又被人雇去羊皮、当长工,上山西、下河南,天南海北的闯荡,历经坎坷磨难。 和那个时代所有的贫苦百姓一样,吕俊生也是整天饥一顿饱一顿,能活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也许是因为继承了三国时期吕布的优良基因,吕俊生身体素质明显异于常人,骨骼宽大,身体魁梧,身长接近两米,远远望过去就如一座铁塔一般,天赋异禀的身体使得吕俊生干什么都是一把好手。 对吕俊生来说,日子苦是苦点,但凭着自己一身力气和手艺,混口饭吃不成问题。但是,时间来到了1937年,这一年日军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河北很快沦陷,吕俊生和父老乡亲都成了亡国奴。 这时候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吕俊生二话不说参了军,投身到抗日事业中去。很快,吕俊生在战斗中崭露头角。 1938年7月,吕俊生所在的129师东进纵队2团4连在山东夏津与日军遭遇。当时,日军两个中队正在移防,装备齐全。吕俊生所在的4连虽然抢先占领了制高点,但是无奈火力弹药不足,在与日军对射中逐渐落入下风。眼看子弹就要打光的时候,连长果断下令,冲上去和鬼子拼刺刀。听到命令后,早已按奈不住的吕俊生,如下山猛虎一般跳出去,提着刺刀,甩着大长腿,几步就冲到了日军眼前。 鬼子还来不及反应,吕俊生的刺刀就已经递了过来,直接捅死一个,接着,他运用平日里学到的拼刺技能,不断将挡在前面的鬼子刺倒,不一会儿就已经杀了27个鬼子了。当然,吕俊生自己也挂了彩,身上三处被刺伤,要不是如此,这个杀敌数字可能还会增长。 经此一仗,吕俊生一战成名,被授予一等战斗功臣。战友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军中吕布”,整个八路军东进纵队都知道了这个“军中吕布”。而对于日伪军来说,吕俊生这个名字成了心惊胆寒的噩梦。 在那个时期,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中国军人在身体素质落后于日军的,所以在拼刺刀时往往处于下风。据老兵回忆,鬼子的拼刺技术是强于中国士兵的,在拼刺时,一个鬼子兵对阵三个中国兵是常有的事。而吕俊生一人就能在一次白刃战中连杀27名日军,而且还是1938年时的日军,其身体素质和作战技能都是侵华日军中最强的一批,由此可见吕俊生的厉害。 之后,吕俊生不断刷新他的战绩。 1938年9月,吕俊生所在的连队又与一个日军中队和伪军一个连遭遇,结果又是一口气干掉了17个日伪军,再次荣立一等功,并被提拔为排长。 1938年12月,吕俊生调到华北军区青年总队通讯连当连长,刚上任不久,就遭遇了一场恶仗。当时,他正带领全连训练,突然日伪军不知道什么时候摸了过来,两军交战勇者胜,吕俊生带头向敌军冲锋,在他的带领下,全连以伤亡22人的代价,打死打伤60多个日伪军,其他敌军一看不好,仓皇逃窜。 1940年,吕俊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阎家庄战斗中,他巧妙布防,打死敌军108人,而全连只有1人受伤。这个战斗成果报上去以后,129师专门为他所在的连队发来贺电,授予吕俊生“英雄连长”的称号,他所在的连队,也被命名为“英雄连队”。 后来,吕俊生因为在近战中多次负伤,上级就把他调到了敌后武工队。这期间,他也根本闲不住,腰稍微好一点,就化装进城,奇袭日伪军,日伪军被他搞得风声鹤唳,都不敢单独出来活动,为此,还专门悬赏一万银元买他的人头。最危险的一次,吕俊生带领7名武工队员,被日伪军围在了一个村子里,吕俊生毫不慌乱,冷静地与日伪军周旋,最后不但成功逃了出来,还顺手杀了11个鬼子。不但如此,吕俊生还抢先在日伪军回城之前,袭击了日伪军的驻地,夺走了好几架机关枪,还扛走了一门迫击炮。 从参军起,吕俊生一共获得过八次一等功,是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1950年,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付出突出贡献的革命军人,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300余人都是是从全军400多万人中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英雄,吕俊生就作为华北军区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在会上,毛主席还握着吕俊生的手说道,我知道你,你很厉害。 1970年,63岁的吕俊生在村里看电影,放的是抗日电影,当看到我们的军队胜利时,吕老爷子大笑几声逝世,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资讯百科 2022-01-23
宋慈简介

宋慈简介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简介3主要经历4人物评价5后世影响 基本资料1 中文名:宋慈(字:惠父)别名:法医学之父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福建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出生日期:1186年逝世日期:1249年职业:官员(法医学家)主要成就:开创“法医鉴定学”代表作品:《洗冤集录》朝代:南宋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赞誉:世界法医学鼻祖 人物简介2 宋慈,宋代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曾任广东、湖南等地提点刑狱官,办案著重实地检验。公元一二四七年著有《洗冤集录》五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广传国内外,对于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主要经历3 其祖上为唐朝著名宰相宋璟。北宋时,宋慈的高祖宋世卿从浙江建德县来建阳任建阳丞而家居此地。父宋巩曾任广州节度推官(节度使幕府掌管刑狱的官员),家境小康。宋慈从小受学于父,10岁时从学建阳县学者、朱熹的高弟吴稚,并得到吴稚的同窗黄干、李方子等名人指教。他重视实践,力求真知。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他进京入太学,深得太学博士真德秀的赏识,遂拜其为师。嘉定十年(1217年)宋慈中乙科进士,授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县尉,遇父病未赴任。宝庆二年(1226年)始走上仕途,任江西省信丰县主簿(典颁文书,办理事务)。南宋时期的赣闽地区,民贫、地狭、人稠,人民处水深火热中,民反和兵乱频频发生。安抚使郑性之慕其有拨乱反治才,延入幕府参预军事。刘克庄饯别宋慈时写下《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一词。当时,江西南部三峒里少数民族发生变乱,赣南数百里地方都很混乱,刘克庄在词中不仅希望宋慈尽快平定叛乱,好快点回家。也 人物评价4 宋慈在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为官清廉,生活朴实,一生无其他嗜好,惟爱收藏异书名帖,喜金石刻。晚年更加谦虚谨慎,爱惜人才,虽是后生晚辈,凡有一技之长,皆提拔引荐。他年老有病在身,一切公务,犹亲自审察,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宋慈文而勇武,兼有谋略,由主簿而知县、知州,多所历练,所以清人陆心源作《宋史翼》将宋慈列入《循吏传》,并将其与辛弃疾媲美。 后世影响5 宋慈在法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是唯物主义倾向。在对尸体的具体检验方面,即给死者诊断死因,技术性很强,在一定程度上难于为活人诊病。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必须具备深厚的医药学基础,把握许多科学知识和方法。儒者出身的宋慈,本无医药学及其他相关科学知识。为弥补这一不足,他一方面刻苦研读医药著作,把有关的生理、病理、药理、毒理知识及诊察方法运用于检验死伤的实际;另一方面,认真总结前人的的经验,以防止“狱情之失”和“定验之误”。在多年的检验实践中,力求检验方法的多样性和科学性,在此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仅从流传至今的《洗冤集录》一书来看,其中所载检验方法之多样、全面,其精确度之高,都是前无古人的。这也是书中科技含量较高的、最精彩的内容。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