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盛极一时的唐朝在开元盛世之后紧接着就出现了安史之乱,那么作为封建社会中最辉煌的朝代,唐朝灭亡之时有多惨烈?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开元盛世 说起唐朝的鼎盛时期,那一定是唐玄宗统治下的开元盛世。在开元年间,万国来朝,唐朝更是向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派去使者传播教学唐朝的文化和制度。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是及其强盛的水平。 虽然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时期,但开元盛世的出现不是唐玄宗一个人的功劳,开元盛世的出现是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间就开始一直积累起来的结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在隋朝末年见识了农民起义的力量,因此,在他即位后,十分重视百姓的生活,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经济,当时的社会开始呈现出一幅安定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 同时他还十分关心吏治,任用贤臣,听从贤臣的谏言,很多姓名传世的贤臣都来自于这个时候,如房玄龄、魏徵、李靖等人。并留下了“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的传世名句。 在唐太宗的治理之下,唐朝开始出现了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百姓安居乐业,朝局清明,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为后面唐朝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唐朝的下一个治世来自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他在位时,武则天便一直协助处理朝政。唐高宗去世后几年,武则天便掌握朝局接过了皇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 她在位时,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开创了殿试和武举。提拔了很多中原、江南地区的贤臣,打破了关陇集团对朝堂的把握,如狄仁杰、张柬之、姚崇等名臣都是被武则天发掘并加以重用。 武则天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为“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后,当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果断结束了朝廷内部的内斗。同时开始大力整顿前朝党争时期留下的诸多弊端。 唐玄宗也知人善任,提拔了很多有才学的名臣,如张九龄、姚崇等人都曾被唐玄宗提拔为相,同时精简官场,设置了节度使制度来管理地方。在经济上,唐玄宗推崇节俭之风,设置义仓制度,改善因土地兼并出现的问题。 在军事上唐玄宗也大展拳脚,收复回来了河西九曲,降服了契丹、奚、室韦等地,将唐朝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非常广阔的范围。 在这样全面的治理之下,唐朝的国力达到了空前强大的水平,这使得唐朝的人口甚至达到了八千万。这就是“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然而,太平又祥和的日子过久了,人就会渐生倦怠之心,就会出问题。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如此,眼看着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达到了空前强盛的水平,说李隆基不飘是假的。 他逐渐开始沉溺于享受,耽于国事,再不像登基初期那样勤勉。同时他还开始任用奸臣,先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再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他们都不是限量的治世之臣,却长时间被唐玄宗任用为宰相,朝堂纲纪逐渐败坏。 在这样的局势中,有心之人自然不会浪费这样大好的机会。安禄山和史思明便发动了“安史之乱”。叛军直接攻入了洛阳城称帝,而唐玄宗则是一路出逃到了成都。 安史之乱一直持续了八年时间才被平定。这八年的动乱之后,唐朝已经不再是那个万国来朝的盛唐,此时的唐朝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废无人耕种,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严重。 一直到了后来的唐宪宗即位,唐朝的局势才能略有好转。唐宪宗自小便以自己的几位明君祖宗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处事作风,同时积累经验教训。任用贤臣,每日勤于政事,唐朝终于有了一些起色。史称“元和中兴”。 亡于农民起义 尽管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吸取了隋朝的经验教训,知道底层人民的力量,知道要好好地重视百姓的生活。但是他一定想不到,在几百年后,自己的大唐还是亡于了农民起义之下。 虽然唐朝有了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也有后面几位皇帝的不断努力,但唐朝的经济和政治水平都在不断后退这件事是在客观发生的。随着经济的不断衰退,百姓的生活就变得越发艰难,终于,在唐朝末年,又一次爆发了农民起义。 在这一波农民起义之后,唐朝气数已尽,不仅经济再一次受到了严重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还纷纷称王。唐朝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了。 后来是宣武军节度使朱温领兵攻下了长安城,攻陷长安后,他挟持着当时的皇帝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没多久,便杀掉了唐昭宗,不仅如此,相传他还勒死了所有的皇子。第二年,他还将唐朝旧臣杀死后沉于黄河,可以说是斩草除根。 就这样,曾经万国来朝的大唐就这样灭亡了,后代被屠杀了个干净,可以说是十分惨烈的亡国。 唐朝的兴盛和灭亡,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可以说是成也唐玄宗,败也唐玄宗。登基早期的唐玄宗日日勤勉于国事,任用贤臣,关心百姓,关心国家。后期的唐玄宗却又好大喜功,任人唯亲,昏庸无脑,直接结束了盛世。 可以看出,人真的很难不改变,当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人的性格和作为也都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有的时候我们自己感觉我们还是自己,没什么变化,但可能我们早就已经不一样了。常常审视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初心真的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赘婿”是指婚后居住在女方家里的男子赘婿意思,所生子女跟随母姓。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最大”,这种入赘女方家是迫不得已。 秦汉时期赘婿就是奴隶,后期地位有所提升。 赘婿一 、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佟氏的赘婿,后来佟妃去世,他改回爱新觉罗姓,并与叶赫那拉氏生子皇太极。 赘婿二 、李白。李白四次结婚,其中两次倒插门,50岁被宰相宗楚客招为婿,因死罪被宗楚客解救出狱,大难不死。 赘婿三 、左宗棠。左宗棠大器晚成,年轻时入赘周家,多亏妻子劝勉,他才没有堕落,步入仕途,名扬天下。 上门女婿是一种什么感受? 上门女婿,被称为“倒插门”,也叫“入赘”。说白了是女方“娶”男的进门了。本来题主提出这样的问题,应该由做“上门女婿”的人来回答。不过身边那些做上门女婿的事还是听到和看到一些。姑且就是上门女婿的体验吧! 堂叔家生了三个女儿,身边总得留下一个女儿侍候他们。按农村人的惯例,是要给大女儿招个女婿的。女婿进门了还能帮衬着干农活,两位老人养老就有依靠了。只是大女儿初中没毕业就被村里几个年轻人带着到江苏武进打工去了。每年只是年底回家一趟,让她相亲老是推拖。后来才知道,她在外地谈了对象,都同居着。三女儿正上“大二”,也指望不上。只好征得二女儿同意,为她招来了女婿。 这女婿一到女方家,种地又在附近打工,生儿育女,还修了十几间房,买了私家车。如今女婿进了当地煤矿上班,他把自己的三个孩子都供得大专毕业。利用休假,去侍弄庄稼。堂叔60来岁,正是干农活的时候,有这“儿子”的帮助,农活干得轻松和高兴。“儿子”说啥每年还要给他“爸妈”体检一次。在村里,这“儿子”是出了名的孝子。 邻村有一对夫妻,30多岁才生育了一个女儿。女儿到了婚嫁的年龄,经人介绍招了个上门女婿。半年以后,女方父亲把“家掌柜”便交给了“儿子”。女婿本是个电焊工,“嫁”过来后,为了照顾家人,也不出外打工了,就在附近工地干活。干活的那个外包队是外地的,来当地电厂从事维修。干干停停,那些工人一有空就打麻将,这女婿也迷上了。后来干脆进了街上的“老年活动室”。待讨债的人上门来,才知道已经欠下了30多万。这“儿子”本就不太回家,一听这风声,玩起了失踪。五六年了没有音讯。可怜了他的媳妇和4岁的儿子还在苦苦的等待中。 由此可以说,只要上门女婿“娶”进门,他的“爸妈”已经把他们当亲儿子看待了。尊人尊自己,这“儿子”也应该把他们当亲爸亲妈。怎么孝敬你亲生父母,怎么在你家干活挣钱,在你的新家里也应一如既往才对。不要在乎世俗的目光,不要自卑,不要懒惰,更不能沾上恶习。而要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孝敬“父母”,真正肩负起家庭的责任。既然都“上门”了,就没有一点逃避的理由可讲,更没有其他考虑的余地。 家和万事兴,只要你放正了心态,端正了思想,就明白这才是属于你的家。搭伙过日子要的不是打火求财,而是真心的付出。这也许就代表着“上门女婿”的体验吧。
“ 封建”一词最初是指“封土地建诸侯”封建社会是什么意思,有人说秦姑皇废除了井田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后封建社会就结束了。所以,近现的反封建斗争,都是没有意义的。 而近代史中,封建社会的提法最早来自马克思,马克思把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称之为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就是分封制度下的一种社会形态,即国王赐予土地,国王与土地主的从属关系,农民和农奴归属于土地主,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封建社会始于西周,终于春秋末期。有人把解放前统称为封建社会,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封建社会怎么定义?是谁提出的? 对 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意指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常用的学术名词。 封建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全无土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被地主剥夺。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前进了一步,农民可以有自己的个体经济,但终身依附土地,实际上仍无人身自由。 封建這??字的由?恚R克思主義史家基於法律的?點,認?樗饕??調??分土地所有?唷D壳耙话?⒎饨ㄉ?c資本主義社??槎员? 历史
对于封建社会的含义 有两种说法:狭义上指分封制的社会结构封建社会,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就是类似的制度。 广义上的封建社会则是由马克思定义的,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是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演变。它的主要标志是土地从国有的是有的转变,这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周王室的衰弱,和各诸侯国争霸的需要。让原本的公有土地,变成了私有,通过这种方式刺激生产,增加自己的实力。从此地主与农民的阶级关系就产生了。 按照现在的近代史纲要上的内容,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即战国中期到清朝后期,从战国中期的土地由国有转为私有开始,到清朝后期外国入侵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变为半殖半封结束。 这个时期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怎么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封建? 牧野之战胜利的时候,周人做梦也没有想到,那个在自己的眼中无比强大的“大邑商”,居然这样子不堪一击,如同放在神龛之中的塑像,一下子就扳倒了。于是周人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解释胜利的原因,最后他们找到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天命归周”。 商人和周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王朝。 商人所崇拜的是死去的祖先,商王不仅仅统治着活人的世界,而且还具有与死去祖先沟通的能力,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鬼气森森的王朝,商王居住的都城就是死去祖先生活的地方,也就是说商王居住在墓穴里。 周人不相信祖先,他们相信天,这个天是凌驾于商人祖先之上的权威,它不会偏袒哪一方,而是通过人的表现给予奖赏或者惩罚,而这种表现就是德行。 周人把牧野之战的胜利看成是周人在德行上的胜利,于是取代了商成为了天下共主。战争胜利了,周文王的仇也报了,但是他们还有做好准备,如何管理这个天下。 于是周武王领着军队回到了自己原来的领地,将原来商人的核心地区朝歌城,封赏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留下自己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监视武庚。 周武王回到自己原来的领地之后,一病不起,最终死了。他的弟弟周公负担起管理天下的重任。 同样是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满周公成为最高权力的执行者,他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策反了武庚,企图脱离周的统治。 身为政权执行者的周公,面对分裂行为,毫不手软,出兵东征,这次战争的规模不亚于武王克商,甚至可以认为是武王克商的历史重演。 但是这次周公的东征,周人的势力范围从西方拓展到了东方,从象征性的统治开始想办法进行实质性的统治,从而诞生出一套全新的统治模式——封建制度。 今天的人们经常不假思索的将“封建”两个字挂在嘴上,因为说的人多了,也不曾深究,即便是要解释的时候,也是含糊不清。 要了解封建,要从封建的三要素说起,它们分别是:赐姓、胙土和命氏。 封建最主要的礼仪就是策命礼。第一步赐姓,赐姓就是选出某一姓的族人,交给要接受策命的人。赐姓之后,这些族人就成为被策命之人的附佣以及核心集团。某一姓的族人来源不一,有的人周人本身,有的人很早就臣服于周人的部族,有的是商人的残余部族。 接下来就是胙土。指定一块土地交给被策命之人去管理,之后土地的所有权利都属于他和他的附佣,在生根落脚,开始新的生活。 有了人和土地之后,组合成为新的群体,需要一个新的称谓,这个新的称谓的赋予过程就是命氏。 以上都只是完成了初级阶段,因为封建所要采取的手段就是武力拓殖。 封建制和后来郡县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武力运用的先后顺序。郡县制是在统一的帝国已经征服了某一地方之后,中央直接任命长官,上任即可。而封建制所要统治的某一地区,还没有臣服于周人,必须通过武力征服之后,才能够进行有效的统治。 所以说封建制并非是对某人的赏赐,而是一种硬性的要求。新的群体要去新的地方是有很大危险的,这种未知的危险就让他们团结在新的群体里面,保持着行为上的一致。 这些人到了新的地方之后,慢慢的建立起新的生活,并且听从周天子的安排,形成了密切的军事网络,保障周天子的安全。 虽然天下在周天子的管辖之下,但是要让封建这套制度良性的运转起来,单靠命令是不起作用的,于是宗法系统被有效的利用起来。 宗法系统很简单,就是以血缘亲族系统为纽带,各个封建邦国之间相互帮助,封建邦国之内高度团结。宗法制度不是周人的发明,但是却被周人利用,并且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将它抬高并成为超越一切价值尺度的标准。 这套制度将所有人吸纳进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身份,对应着自己的权力与责任。封建制在宗法系统的帮衬下,将统治的责任与权力一层一层的分封下去,周人的权力金字塔才能够稳固。 周人的成功不在于武力战胜了商人,而在于组织的严密性,以及留给后人的宗法系统,以及宗法系统的衍生物——礼仪。 不管承认与否,中国能够自古以来经历过多次分裂,最终能够统一,靠的就是周人的遗产。封建已经远去,至少从秦汉开始,就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的存在是那么的先进,它的遗产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