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祁是谁?他为什么会被称“红杏尚书”?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在中国的诗坛上,有个很普遍的现象——诗词名句多于名篇,更多于名诗人。 比如大多数人不知道许浑是谁,更不知道《咸阳城西楼晚眺》这首诗说了什么,但是却知道其中的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 比如说起陆凯人们会觉得陌生,但是说到“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便会恍然大悟;再比如,人们未必记得宋祁,但却能立刻领会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的妙处。 宋祁确实因为这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时代、被历史牢牢记住,他也因此得称“红杏尚书”。其中,“红杏”标记了宋祁作为文人的风流意气,“尚书”则是记录了宋祁为官的最高成就。 01 宋祁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曾是唐昭宗时的重臣。虽然宋祁出生时已经家道中落,但是这样的家庭出身,定然极其重视子女教育,宋祁也很可能从小就背负着长辈振兴家业的期望。 他和哥哥宋庠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在决定命运的科举考场上,兄弟两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宋代的兄弟才子自然首推苏轼苏辙,毕竟这两兄弟参加科考那年,魏国公韩琦都说“有二苏在,怎么还有那么多考生敢参加考试?” 双宋兄弟虽然名声不比二苏,但是两人时代更早,而且科考成绩甚至更胜二苏。 据《宋史》记载,双宋同举进士,礼部本来拟定宋祁第一,哥哥宋庠第三,但是因为太后认为应该长幼有序,弟弟不应该排在哥哥前面,于是宋祁被迫把第一“让”给哥哥,自己则成了第十。 尽管宋祁因为这样令人无语的理由失去了状元的头衔,“二宋”的名声依然传遍京城,“双状元”一时传为美谈,河南商丘“双状元塔”曾经记叙了这段佳话。 宋祁和哥哥宋庠就这样步入仕途。第一年,宋祁就上疏直陈时弊,指出“三冗三废(三冗即冗官、冗兵、冗僧;三费是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的问题,直言朝廷应该精兵简政,节约财政。 此外,宋祁上的《三患论》、《御戎论》等,都颇有见地。虽然宋祁为官并没有什么突出建树,但是他敢于直言、忧国忧民,却不可否认。 02 宋祁作为文人也颇有成就。他是晏殊的得意弟子,一生留下诗词千余首,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千古名句。纵览全词,这首《玉楼春》也堪称名作: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而“浮生长恨欢娱少”一句,也恰好提现了宋祁的“人生信条”——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于是,作为文人的宋祁,做出了很多让时人大跌眼镜的风雅事。 由于五代时修著的《唐书》错漏之处颇多,所以宋朝重新修著唐书(后世以《旧唐书》、《新唐书》区别五代和宋朝唐书)。才子宋祁,责无旁贷地加入了修《唐书》的队伍。与宋祁共事的人中,还有名重一时的欧阳修。 关于宋祁修《新唐书》,张岱的《夜航船》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轶事: 宋祁修《唐书》,大雪、添幕,燃椽烛,拥炉火,诸妾环侍。方草一传未完,顾侍姬曰:“若辈向见主人有如是否?”一人来自宗室,曰:“我太尉遇此天气,只是拥炉,下幕命歌舞,间以杂剧,引满大醉而已。”祁曰:“自不恶。”乃阁笔掩卷起,遂饮酒达旦。 不仅红袖添香,而且一卷书还没写完,听说有人这种天气只喝酒不给老板搬砖,于是干脆搁笔饮酒达旦。先不要急着批评宋祁奢侈率性,且说写文案能有这样的条件,反正我是酸了。 宋祁修《唐书》看似随意,但是事实上,宋祁治学是非常严谨的。能够被委派这样的任务,本就说明宋祁才识过人,而且据说修史书的十多年里,宋祁一直兢兢业业,甚至把书稿带在身边,以便随时修改。 文人宋祁,有学识,有态度,有性格,甚至有点叛逆的可爱。能写风流唯美的诗词,也能修严肃庄重的史书。他实在无愧于后世文坛加给他的认可。 03 宋祁的行事风格,一直是风流奢侈,不似兄长宋庠清约庄重。有一则传说,宋祁一次在街道上与皇家车队相逢,赶忙站在路边避让,却听见车队之中有人轻唤“小宋”。宋祁抬头,看见车轿之中一个美貌宫女正看着自己,一时心旌摇荡。车队走后,怅然若失的宋祁写下了一首词: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游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词中,宋祁抖了个机灵:“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都是李商隐的诗句,“车如流水马如龙”也是李煜的诗句。虽然查重率很高,但是宋祁将前人诗词化进自己词作中,浑然天成,毫无违和感,也是需要功力的。 据说这首词传到了皇帝宋仁宗的耳朵里。皇帝明白了这首词的因果之后,将宫女赏给了宋祁,成全了一段才子佳人的故事。 这件事的真实性已无从查考,但是宋祁生性风流、多蓄婢妾声妓毋庸置疑,毕竟他光是夫人就娶了十几房。有一次宋祁在外面喝酒,天色向晚天气转凉,宋祁便让人给家里传话说送件外衣过来。 可能是因为没有说清楚,宋祁的十几房夫人各自带了一件外衣给宋祁送了过来。宋祁看着自己面前的衣服和夫人们,场面一度非常尴尬。穿哪个夫人送来的衣服都不是的宋祁,最后冻得流着鼻涕回家了。 然而,一生放荡不羁的宋祁,去世前料理自己的身后事时,却极尽简朴。他写了一篇“遗诫”,告诫自己的儿子们料理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不必按照当时的习俗找阴阳先生看风水。下葬时用一口简陋的棺木就可以。 又特意说,自己的学问尚未自成一家,文章也很一般不足以名传后世,所以不要给自己张罗谥号和追赠,在坟墓上种五株柏树就好,守坟人的石像、石兽什么的就更不需要了。 宋祁这种生前身后行为的反差,一直被津津乐道。或许宋祁一生行为不足被称道,但是这篇“遗诫”中体现出来的教育子女节俭、不随世俗,实是家风教育的典范。 宋祁写过一首《自讼》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执戟不知身寂寞,写书犹得罪风流。 宋祁是聪明人,自然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又会引起世人什么样的看法。达观如他,未必将世俗的看法放在心上;但是能有哪个文人不注重自己的生前身后名,想必宋祁也有满腹委屈甚至是后悔,也有自己的寂寞,否则他也不会立下那样的遗嘱。 不论如何,宋祁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风流蕴藉又富有情趣的诗作,留下了有重大研究意义的《新唐书》,还有那么多让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奇闻轶事。 宋祁为官,敢于直言进谏,而且官至尚书享尽荣华;为文,则是活出了很多文案工作者向往的样子。虽然的确有生活作风问题,不过小宋起码风流得坦坦荡荡,比起一些备受诟病的伪君子,也实在是高明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个朝代对其后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秦朝仅仅存在了15年的时间,可是秦朝对于后世的朝代来说,是一个非常完善的蓝本,几乎历朝历代都以秦朝建设为蓝本。 从秦朝一直到后来的清朝时期,这期间一共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在这之中,皇帝一直是最高统治者。不过这期间发生的变化也是很多的,在明朝时期非常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其次还出现了科举制。 隋朝时期出现了科举制,到了武周时期,科举制开始正式应用起来。上千年的科举制让人们发现了寒门子弟有出头的一天。除了这些之外,历朝历代的官名也是不断变化的。众所周知的是,每一个朝代的不同,都会导致很多方面发生变化。 比如说秦朝时期,出现了郡县制,但是到了汉朝时期,就又继续实施了分封制。明朝时期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加强了六部的权力。在现如今的很多古装剧中,都会出现吏部尚书这个职位,那么在古代吏部尚书有什么样的权力呢? 最早的吏部尚书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候的曹魏司马师说了算,他任命山涛为尚书吏部郎。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吏部尚书这个职位。到了晋朝之后,尚书吏部郎就改为了吏部尚书,两者只是名字不同。 古代的时候,出现了六部,也就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在这之中,吏部的权力是最大的。因此吏部尚书的权力也是非常大的。在隋唐时期之后,吏部就坐稳了六部第一。这时候的吏部尚书与宰相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从吏部出现以来,它的权力都没有变化过,即使是到了清朝也是如此。吏部最主要的职能就是任免各级官员,清朝时期,吏部尚书可以直接任免四品以下的官员。四品以上的官员,需要宰相或者内阁进行决定。 举个例子来说,清朝时期的知县以及知府,已经是很不错的官员了。这些官员在吏部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数字而已,清朝时期的知县和知府是数不胜数的,吏部可能连这些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在清朝,四品官员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四品官员可以说是中级别的官员了。从吏部的角度来说,能够是四品官员的,就已经是道台和位置重要的知府了。清朝时期,道台、布政使、巡抚这种级别的官员,不是吏部自己说了算,需要很多人进行讨论才可以任命。 清朝时期的吏部无疑是最接近皇权的,很多官员的任免都是由吏部进行。其次在重要的职位上,吏部同样发挥作用。假如有官员得罪了吏部尚书,那么这个官员最惨的结局就是在清朝的官场混不下去,其次就是会被调来调去。 比如把一个官员调往西南,第二年再调往西北等等。很多得罪吏部尚书的官员都会被调往一些“鸟不拉屎”的地方。这样一来官员的后半生都非常惨。六部当中,礼部是名列第一的,可是要论实际权力,礼部就是一个摆设。 真正有权力的是吏部。吏部尚书掌管着官员资料以及对官员的任免,这样一来吏部尚书无疑是成为了尚书之首。与地方官员相比,在京城的官员肯定是具有优势的,从这一点来说,吏部尚书更是重中之重。吏部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部门,就是文选司和考功司,第一个决定官员的仕途,第二个决定官员能不能升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朱棣皇帝得位不正,是谋逆而来的,很多建文帝旧臣看他不爽,礼部尚书陈迪就是其中一员,当然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惨痛的,最后他被朱棣五马分尸割肉塞嘴! 陈迪出生在宣城,身份高贵,是宋末宣城太守陈明中之八世孙,祖父则曾经帮助朱元璋在战场上拼杀,可以说是官宦之家了。 陈迪从小展露出来的特点就是聪明,好学,特别有节操,拥有一定才学的他,很快被朝廷征召为府学训导,在朱元璋过大寿的时候,还曾郡草《贺万寿表》。 老朱一看,这不妥妥的人才嘛,当下就记住了陈迪,后来有人以陈迪通晓经文为由向朝廷举荐,被称为委任为侍讲,不久后又出任为山东左参政,可以说,他的官运是一路顺风顺水的。 陈迪不光文可,武也可。当时恰好碰到了普定、曲靖、乌撒、乌蒙等地的诸多蛮夷部落造反,陈迪亲自带队平息了这次叛乱,到了建文初年,陈迪正式成为正二品的礼部尚书,可以说,要是没有朱棣,陈迪的人生结局一定会是非常好的。 可惜朱允炆实在没有帝王之才,好日子没过多久,靖难之役就爆发了,李景隆作为南军主帅,辜负朝廷的信任和支持,屡屡战败,陈迪表明了应对的战略大计,但是朱允炆没有怎么听进去,结果可想而知,朱棣大获全胜。等到陈迪赶到京城,刚好就被朱棣逮了正着。 朱棣知道他是建文帝的忠臣,但是也惜才,问他愿不愿意臣服于自己,但陈迪全程抗声不屈,最终落得了五马分尸的下场。在行刑前,朱棣特意派人割下其身上的肉,询问他自己的肉味道如何,结果陈迪无愧于文人风骨吗,回答说:“忠臣孝子的肉哪里来的膻味?别人能闻到其中的香味,你难道没闻到吗?” 后来,人们发现了他的遗物《五噫歌》,内容之悲凉,使得闻者落泪,见者伤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兵部尚书一看名字,就知道肯定和军队有关系现任国防部长是谁。要搞清楚兵部尚书是个什么职位?我们还要从兵部的源头说起。 兵部尚书一职最早出现在隋朝,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后,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这一套官员体制,是借鉴五省六曹制而形成的,真正完善是在唐朝,从此以后一直沿用到清末,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明朝,朱元璋为了加上中央集权,推行了一段时间的内阁制,体制架构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三省一般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由尚书省统领,它们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每个部下面又设立四个司,总共为二十四司。 三省制的前身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兵尚书,兵部隶属尚书省。那么中书省和门下省又是干什么的呢? 中书同中枢,是由皇帝直接管理的机构,也可以说是权力的核心机构。在汉朝就开始设立了中书省,中书省的主官称中书监,到了晋朝以后就改称为中书省,按现在来说,应该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中书省主要是根据皇帝的要求,掌管国家机密,起草和发布皇帝诏书,是国家政令和权力的最高机构。 到了隋唐时期,有了三省六部,它们就作为政府最高机关。 唐宋时期称三省六部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也就是正宰相,中书侍郎为副宰相,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务委员。中书省作为政府机构,代表国家,管理国家的运行,制定政策和法令。我们现在一般都会称中书省长官为宰相。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大,它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政令,监督落实。门下省的长官一般称为侍中。 尚书省是政令的执行机构,负责国家法令的执行,他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令,副长官称为左右仆射。三省组成最高权力管理机构,三省最高长官都可称为宰相。 兵部隶属尚书省,兵部下面有武选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武选司主要负责武将的选拔和任用,职方司主要负责地方事事防务的规划和军事地图的绘制,驾部司主要负责军事交通的规划,库部司主要负责武器装备的储藏等。 隋唐时期兵部属于军事管理机构,兵部主官并不需要亲自指挥作战,兵部也无权决定是否打仗,它的职责就是军队的日常管理,武将的任免,军事工程建设,武器装备的管理和供应,以及军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隋唐时期的兵部尚书一般为正三品,也算是高级官员,对应现在的官职来说,相当于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 到了唐代中末期,兵部尚书称谓被枢密使替代,枢密使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元代为止。兵部也几乎被枢密院取代。兵部尚书一职也名存实亡,即使有这个职位,也是个虚职,并无实际权力。 明朝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一职,设立内阁,兵部就由皇帝亲自统领,兵部尚书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兵部权力增大,成为了国家最高的军事机构,管理一切军事事务。此时的兵部尚书相当于政治局委员,兼中央军委副主席和国防部部长。
淮南寿县历史名人有不少,这里介绍3位尚书右丞。 曹广化(1905—2004),安徽淮南寿县人。1926年入党,开国少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第25军73师师部书记,四方面军参谋部书记,总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参加过长征。 抗战时期,曾任军委军事工业局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9师385旅警备第4团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人民自卫军第4纵队第10旅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0师政治部主任,辽东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东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运输部政委等职。参加过新开岭、四保临江、梅河口和辽沈、平津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军需部政治部主任,中南军政大学第1分校政委,解放军总干部管理部军衔奖励部部长,第20步兵学校政委,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防化学兵部政委,军事检察院检察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4月21日在京逝世。 孙大光(1917—2005),安徽淮南寿县人。1934年入党,原地质矿产部党组书记、部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发行部部长,共青团上海沪东区委、闸北区委组织部部长,共青团江苏临时省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学生南下抗日义勇军政委等职。 抗战时期,曾在广东、重庆、长春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组织安排下,曾任国统区长春市社会局局长、教育局局长,以国民党长春接收大员身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参加内蒙古土改工作,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内蒙古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东北人民政府交通部秘书长。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东北航务总局局长,交通部北洋区海运管理局局长,大连海运学院院长,交通部计划司司长、副部长、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国家地质总局局长,地质部、地质矿产部部长等职。2005年1月13日在京逝世。 杨银声(1918—1993),安徽淮南寿县人。1932 年入党,开国少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少共寿县县委执委,皖西北游击大队宣传员,皖西北独立游击师连指导员,皖西北特委青年部部长,庐江县金牛区区委书记等职,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 抗战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组织干事,第3军分区20团党总支书记,第1军分区10区队政委,灵(丘)繁(峙)支队副政委,第5军分区35团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9旅27团政委,华北野战军独1旅副政委,第一野战军65军195师政委等职。参加过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志愿军第65军195师政委,第65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第21军副军长、政委,第65军政委,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第二部政委,炮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 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1月28日在京逝世。
平阳狐狸尚书右丞,回答问题。 1300 年的中国科举制,共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十余万名进士,以及从唐武德四年的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至清光绪三十年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等文武状元 700 多人。巧的是,孙伏伽和刘春霖都是河北人,状元郎从河北开始,又从河北结束。 状元是个奇妙的群体,中国人都知道,但要细说谁谁是状元,大家就有些上头了,所以我们先点几位状元给大家开开思路,其中不乏大家熟悉的名字。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 诗狂贺之章,“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 诗佛王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三国演义》文头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大才子杨慎,和颜真卿并提的大书法家柳公权,心学大家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翁同龢。诗歌背了这么多年,三国看了这么多遍,没想到他们居然是状元出身,失敬失敬! 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高中状元后娶公主做驸马,跨马游街,衣锦还乡,荣华富贵唾手可得的场景,在历史上会出现吗?可以说既有也没有。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状元娶公主这事儿不靠谱,历史上娶公主的状元寥寥无几,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一方面绝大多数状元都是寒门子弟,十年苦读方才金榜题名,状元可以改变你的未来,但无法改变你的出身,和皇家攀亲戚多少差点意思。 二是古代科举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道又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五十岁中进士都可以被夸成年少有为,更何况是状元?加之古人成家立业又早。中状元的大多已娶妻生子,公主不可能娶回家做小妾吧? 第三个原因是历史上很多皇帝压根没有生育能力,比如宋仁宗,宋高宗,宋理宗,明武宗,同治,光绪等等,他们都没有后代,到哪里去娶公主呢? 当然高中状元之后跨马游街是有的,这正是宣扬皇恩的好时机!但是高中状元立马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就不靠谱了,即便你是状元,也得从基层一步步打拼,状元的前途如何得凭状元们自身的真本事和机缘,而且各朝各代状元被授予的官职也各有特点,不一而足。 比如,唐朝状元大多会被授予一些乱七八糟的低级朝官,宋朝状元会被安排到地方州郡做副职或节度使的幕僚,明清的状元基本上被通通扔进了翰林院,都得一步一步来,当然这也是各朝各代大多数进士们的仕途起点。 贺知章 36 岁中状元,被朝廷授予四门博士和太常博士,看起来高大上,其实不咋地,都是七品官,和县太爷一个级别。前者负责教授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家的子弟及有才能的庶人子弟,相当于贵族学校的老师,后者负责管理国家的祭祀事宜。 王维中状元后被授予八品的太乐丞,负责教习宫女唱歌跳舞。柳公权中状元后被授予九品的秘书监校书郎,起点都很低。 我们反过来看,这些大才子的仕途起点虽然都不咋地,但我们也得佩服统治者的“慧眼识珠”,贺知章学富五车,博文强识,去给贵族子弟当老师,查查典籍管管祭祀最好不过。王维诗画双绝又懂音律,宫女儿唱歌跳舞再合适不过了。柳公权你不是大书法家吗?给你个写字儿的校书郎,你看怎么样? 历朝状元中,唐朝对状元最不重视,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在唐朝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科举制的程序还未成型并不严谨,甚至有些儿戏。 比如唐朝有一个叫尹枢的老先生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看这老先生年纪一大把,德高望重,便让他来一起批阅试卷排排座次。尹老先生当仁不让接受了这个差事,并稳稳当当的把自己排到了第一名,上演了一出“自己点自己”的好戏。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的科举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并且逐渐形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社会形态,朝廷对读书人的重视也逐渐提高。所以宋朝的状元基本上就不会担任什么教人唱歌跳舞的鬼官职,而是被派到地方历练,比如文天祥,张孝祥就都曾担任过节度使判官,一些状元还担任州郡通判,作为州郡长官和节度使的副手,培养他们的治国理政能力。 明清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状元们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翰林院是他们的第一去处,比如明朝的胡广,杨慎,清朝的翁同龢等人都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开始干起。虽然翰林院是个文化系统,但是离皇帝近,经常在皇帝身边打转,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出将入相的可能性也就更高,这也是封建统治者笼络天下士大夫的手段。 (王维 王右丞) 前文说过,古人并不傻,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他们是懂得的,虽说历朝历代状元的仕途起点有高有低,但只要有真才实学,那么出人头地也指日可待的。比如贺知章从七品的太常博士做到了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王维从八品的太乐丞做到了尚书右丞,柳公权从九品的秘书监校书郎做到了太子少师。有唐一代有名姓可考的 100 多位状元中,5 位做了宰相, 8 位做到了尚书。 另外,文天祥从节度使判官开始进入仕途,虽多有沉浮,但最终做到了枢密使及右丞相。翁同龢从翰林院干起,作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最后做到了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及正一品殿阁大学士,可谓是位极人臣! 这里我们说说清朝的官制,清朝正一平的文武官职寥寥无几,文职正一品仅太师,太傅,太保及殿阁大学士,武职仅有负责皇帝安保的领侍卫内大臣和负责皇帝仪仗的掌銮仪卫事大臣。 说到这里不免想起和珅,和珅曾任文职正一品的殿阁大学士和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以及皇帝心腹的领班军机大臣,文武双修,可见彼时和珅有多火,乾隆有多爱他,当然和珅并非科举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