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刘邦作为西汉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他的晚年,他曾经想要废掉太子刘盈,立自己的宠妃所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那么,刘邦最后为何没能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和亲情纠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刘邦在建立西汉王朝后,面临着诸多内外压力。为了巩固国家的稳定,他需要一位有能力、有德行的继承人来继承皇位。而刘盈作为刘邦的长子,虽然性格较为柔弱,但他的母亲吕雉却是一位非常有政治智慧的女性。吕雉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刘邦认为刘盈能够继承皇位,成为一位合格的君主。 二、政治因素 刘邦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受到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这些大臣们认为,刘盈是嫡长子,有着天然的继承权。而且,刘盈的母亲吕雉在朝中势力庞大,如果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势必会引起朝中的动荡。此外,刘邦本人也深知,废立太子是一件非常敏感的事情,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政治风波。因此,在权衡利弊之后,刘邦最终放弃了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的念头。 三、亲情纠葛 虽然刘邦宠爱刘如意,但他并没有忽视对刘盈的关爱。在刘盈生病期间,刘邦甚至亲自为他祈祷。然而,刘邦对刘如意的宠爱却引起了吕雉的不满。吕雉为了保住自己儿子的地位,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来阻挠刘邦废立太子。在这种情况下,刘邦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 综上所述,刘邦最后没能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主要是由于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和亲情纠葛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刘邦展现出了一位政治家的智慧和胸怀。他最终选择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使得西汉王朝得以延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董卓废掉刘辩,拥立刘协为帝之后,他本人官至太师、相国,封郿侯,位极人臣,可谓权倾朝野。那么他既然已经开始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了,为什么不选择废掉汉献帝,自己当皇帝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董卓并不是不想自立为帝,而是因为自身声誉不佳,无法抵御舆论攻击。如果董卓真的与朝堂之上的权贵公然对立,他就必须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但是现实并没有按照他的想法走,因此董卓虽然有称帝的欲望,但还是决定在适当时机行动。 此时,他必须在刘协和刘辩之间做出选择。尽管刘辩尚年幼,容易被控制,出人意料的是,董卓却选择了聪明的刘协。这是否有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 除了客观原因外,董卓对自己的血缘和伦理关系都十分在意,只是因为都姓董,他就觉得自己是董太后的族人。因此他做不到废帝自立。因为,一旦董卓决定自立,他就失去了与董太后相关势力的支持。因此,他选择了保存自身实力,韬光养晦。 实际上,董卓选择拥立刘协是一招好棋,是经过充分考虑的结果。虽然刘辩现在年纪小,容易被控制,但他未来必定成长为一位能够对抗董卓的皇帝。此外,董卓之前没有与刘辩建立起深厚情感的机会。反之,他曾救过刘协的命,因此若拥立刘协为皇帝,则董卓必将成为一位位高权重的重臣。在此情况下,董卓决定全力支持刘协。 根据事实的发展,证明董卓这步棋确实是走对了,刘协当了皇帝之后,董卓的官运也是步步亨通,虽然不是名义上的皇帝,但已经是掌握了实权的皇帝了。那么既然已经手握大权,为什么董卓最后还是失败了呢?其实这就要扯到个人性格原因了。 董卓虽然有政治头脑,但是情商低,性格嚣张,尊重礼法的东汉朝廷哪里容得下这种人呢?他还特别擅长用残酷的手法打压异己,如果得罪了他,严重的可能会被灭门,搞的官员们个个人心惶惶。 如果只是对官员开刀也就算了,董卓最错的那一步就是不得民心,他放任自己的手下去骚扰百姓,抢夺他们的财物。本来东汉末年百姓日子就不好过,如此一来更糟糕了。皇帝当傀儡憋着一肚子火,官员被打压憋着一肚子火,百姓被抢劫也憋着一肚子火,如此不得人心,董卓能当皇帝才奇怪了!综上所述,纵然董卓为自己找到了康庄大道,也会因为其暴虐的性格而走向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董卓成长于凉州,喜欢结交羌人,东汉末年军阀、权臣。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宏去世后,汉少帝刘辫继位,刘辫的母亲何皇后成为何太后,刘辫的舅舅何进以大将军的身份和太尉袁隗(袁绍、袁术的族叔)共同辅政。没过多久,何进和宦官集团开战,诛杀宦官集团的领头人蹇硕,宦官们设计反击,诱何进入宫杀掉,中央朝廷大乱。但何进在准备清除宦官集团的时候,曾密召西凉军阀董卓率军入京: 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并密令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进败。《三国志》 董卓还没入京何进就先挂掉了,他人虽然死了,但他委托董卓干的事还是干成了,董卓不但按照何进的要求干掉了宦官集团所有的主要掌权人,还把何进死后的势力也都继承了一大半下来: 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觽迎帝于北芒,还宫。时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觽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觽,故京都兵权唯在卓。《三国志》 至此,董卓这位在西北边疆熬日子的小军阀一举入主中央,成为中央朝廷中的主导力量。他有前大将军何进的诏书,铲除宦官集团后,董卓本也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朝廷重臣,有军队支持,成为新的何进那样的大将军也是毫无阻力,但董卓却做了一件让人大掉眼镜的事,他入京没多久就废掉了汉少帝刘辫,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的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汉献帝。 但董卓因为废立皇帝被天下间的大部分世家所抵制,何进原来的部下、世家子弟的代表袁绍就当众给他难堪,拒绝董卓的废立之举,而世家集团代表着当时的绝大一部分地方势力: 卓谓绍曰:“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绍曰:“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引佩刀横揖而出。《三国志》 董卓本来可以成为挽汉室于倾覆的名臣,却因为擅自废立皇帝被天下人敌对,他刚进中枢没多久,可没有前辈霍光和王莽那样的声望,可他为何要走出这可以说是最下策的一步?最后导致自家生死族灭,还把自己从天下人眼里的功臣变成了奸臣? 史书上有多处记载说明董卓改立汉献帝为皇帝是因为他比较聪慧,这可以成为董卓行废立之事的一个理由,但对于权臣来说,笨皇帝可远比聪明的皇帝要好相处得多,因此,汉献帝比汉少帝聪明不是董卓废立皇帝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汉献帝没娘,而汉少帝却有一个当了多年皇后的母亲,即何太后。 何太后的丈夫汉灵帝执政时期,天下间的政治势力主要分为三块,即世家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其中世家集团的势力最为强大,他们在社会资源的争夺上和皇帝是对立的。而皇帝是依靠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来制衡世家集团,在这个基础上,宦官集团又和外戚集团互有争斗。几方势力维持着勉强的平衡,但这一切平衡在汉灵帝死后被迅速打破。 董卓能入京是因为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你死我活的争斗,董卓响应大将军何进的号召带军进京来干宦官集团,因为世事变幻,董卓不但干掉了宦官集团,还掌握住了大部分外戚集团的势力成为一霸,有了实力就有了野心,不管是成为霍光也好,还是成为王莽也好,都需要掌握住绝对的实力,除了原本属于他的西凉地方势力外,整合原有的外戚集团势力就成了当务之急,有了这些基础,他才能抗衡世家集团。 何进死后,何太后成为外戚集团唯一的旗帜,董卓虽然收服了一部分何进的遗留势力,但还有一部分没有归心,即使收服过来的原外戚集团的势力也因为何太后还存在,不可能完全被董卓所用。因此,何太后就成为了董卓更进一步的最大阻力,为了完全掌握住何进的政治遗产,董卓就必须干掉何太后,要干掉何太后就要先干掉汉少帝,于是,董卓谋划了废立之举,并在成功后马上毒死了汉少帝和何太后。 董卓新拥立的汉献帝在政治势力上要比汉少帝弱鸡的多,他的母亲早就在生出他后没多久就被何太后害死,母家势力极弱,不管他有多聪明,没有外部的势力支持,都只能是成为摆设,董卓在时如此,后来跟着曹操混也是如此。汉献帝在被曹操掌握时期最大的反抗大概也就是依靠老婆伏皇后和小妾董贵人的父亲搞了几次暗杀,还是依靠的是外戚。搞得曹操没办法,只好把自己也变成外戚,嫁了三个女儿给汉献帝。 综上,董卓所谓的行大逆之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立皇帝的本意其实就是为了除掉外戚势力的旗帜何太后,以便自己掌握住这一势力。至于以袁绍为首的世家集团以董卓擅自行废立之事讨伐他,仅仅是因为董卓整合了原西凉集团、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势力后,让世家集团感到了莫大的威胁。 后来的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时,除掉曹氏宗族掌握兵权外,是分了不少蛋糕给世家集团的,曹氏的将军们大多就任的是丞相府的官职,而不是朝廷的官职,曹操对待世家集团是尽可能的合作,给他们官职和权力。可董卓不一样,他是在压制世家集团,试图以一家之力掌握所有的权力: 卓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公卿见卓,谒拜车下,卓不为礼。召呼三台尚书以下自诣卓府启事。《三国志》 这样的行为当然会让世家集团极度不满意,于是他们开始组织武装,试图以武力讨伐当时代表着中央的董卓,武力胁迫不成后,由司徒王允出面组织,最后是用暗杀的手段干掉了董卓,但也因为善后处置不得力,导致董卓手下的势力彻底和世家集团敌对,皇帝被抢来抢去,朝不保夕,天下真正开始大乱。 三国乱世的开端不是以黄巾起义为标志,也不是以董卓进京废立皇帝为标志,而是从代表着世家集团利益的诸侯们讨伐董卓开始,这个时候,地方势力开始明目张胆的以武力胁迫中央,中央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地方势力有钱有粮就可以称王称霸,世家子弟袁绍甚至自己给自己封官,并且试图另立中央: 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三国志》 袁绍的自封可以说是开了一个极坏的头,在这之后的地方势力想做什么官就做什么官,仅仅只是跟朝廷打个招呼,也就是所谓的“上表”。因此,董卓未必就是乱臣贼子,虽然他揽权厉害了点,但始终是代表中央在治理国家,只不过政治能力太差,忽视了拉拢大多数,他失败被杀,自然没有什么好名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少帝刘辩是汉灵帝刘宏与何皇后的嫡长子,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是个可怜的傀儡,那么汉少帝到底哪里得罪了董卓?为什么董卓要坚持废掉少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其实汉少帝作为一个傀儡,还是很合格的,董卓之所以想要废掉他,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董卓作为一个权臣,想向西汉大将军霍光学习,树立自己在朝中的绝对权威。董卓并不是一个聪明人,相反头脑还有点简单,他的想法就是既然我敢废帝,便可证明自己所向无敌,还有谁敢反对我?东汉时期,董卓作为凉州军的首领,在朝臣中威望不够,想通过废帝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与此同时,董卓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准备废帝,一边提拔名士。可惜,那些名士后来都成了他的对手。 其二,根据史料记载,董卓认为汉献帝比他哥哥汉少帝聪明,有些人君的威严。并且董卓认为汉献帝是董太后带大的,董太后和自己是一个姓,与自己更亲密些。现在看这个想法是很滑稽的,但是在那个年代用有影响的姓氏攀亲戚是当时的习惯,董卓也不例外。他自己认为自己是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的同族,于是与董太后过不去的何太后便是他的敌人。汉少帝是何太后儿子,自然也就不讨董卓欢心。 其三,董卓缺乏政治头脑,他可能认为天下是何进以及其妹何太后搞乱的,他要杀掉这些人来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可惜让他没想到的是,大臣们认同的是何进祸乱天下,杀何进可以,但是汉少帝是无辜的,动汉少帝是不行的。 其四,董卓入京后,收编了大量何进的军队,为了能更好的消化这些被收编的队伍,他需要彻底肃清何进及何太后影响。 最后,和汉少帝相比,汉献帝更加无依无靠,汉献帝的母亲被何皇后害死,而董卓又要对付何皇后,董卓觉得汉献帝必然会感激自己的这份恩德,对自己言听计从。 综上所述,在种种的理由之下,最终冲动的董卓还是废掉了汉少帝。其实,董卓的性格并不适合做一个政治家,他更像一个江湖豪侠,你对我好我对你好的简单是非观是不足以应付风云变幻的朝堂局面的。西北边地凉州军内,思想比较单纯,他这一套玩的开,在朝堂上,他的这套思想注定了他会走向失败的局面,无法挽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询,即汉宣帝,原名刘病已,字次卿,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8年1月10日在位),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开创了“孝宣之治”。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众所周知,西汉的衰落,正是从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开始的,而早在刘奭还是太子时,其父汉宣帝刘询便曾评价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为此,汉宣帝曾一度想要废掉刘奭,改立淮阳王刘钦为太子。那么,作为一手缔造了“孝宣之治”的汉宣帝,为何最终又放弃了易储呢? 汉宣帝对儿子的不认同,更多出自于治国理念差异 虽然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武帝治国实际上并没有全盘推行儒家思想,而是采取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推行“王道”与”霸道”杂之的治国思想,这种治国方略一直贯穿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 虽然作为统治者的汉武帝并未全面推行儒家思想,但受“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再加上儒家思想有利于巩固统治,因而深受统治者的鼓励,导致自汉武帝以后,儒学得到迅速发展,并很快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 汉武帝时期,由于西汉与匈奴连年征战,导致国力损耗极为严重,到汉武帝晚年甚至已经出现了统治危机。于是,不少以“替苍生立命”的儒生,开始大肆抨击汉武帝时期的治国策略,要求国家推行仁政。 因“巫蛊之祸”而长于民间的汉宣帝,却是自幼见惯了民间疾苦,与那些儒家学者不同的是,他却是对汉武帝的治国方略极为认同,亲政以后不仅替汉武帝进行了正名,且同样采取了“外儒内法”、“王道”与”霸道”杂之的治国方略。 刘奭作为汉宣帝与皇后许平君的长子,早在地节三年(前67年)便被立为了太子,并派饱学之士予以教导。然而,由于当时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主流,负责教导刘奭的皆为儒学大家,结果导致刘奭从八岁被立为太子开始,便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汉书·元帝纪》便称其“柔仁好儒”,而这显然与汉宣帝的治国理念发生了冲突。 刘奭眼见父亲重用法家人物,动辄以刑罚惩治下属,尤其是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因为“刺讥辞语”便被处死,与自己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截然相反,便跑去劝谏,“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刘奭本是好心劝谏,然汉宣帝听后却是脸色一变,说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说罢,见太子刘奭并不认同自己的说法,汉宣帝这才长叹一说,说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如上所述,汉宣帝的确曾对太子刘奭较为不满,然而这种不满却并非太子刘奭有什么大的过失,更多源于两人治国理念的不同。至于“乱我家者,太子也”这句话,看上去则更像是汉宣帝一怒说出的气话。 易储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诸多原因导致汉宣帝放弃易储 鉴于太子与自己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汉宣帝实际上的确产生过易储之心,并因此选定了淮阳王刘钦,原因便是刘钦“明察好法”。然而,储君乃是“国之根本”,易储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最终导致汉宣帝没能易储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点。 1、不忍背弃原配许平君。前文说过,由于汉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的原因,汉宣帝刘询自幼流落民间,受尽了民间疾苦,而其原配许平君正是其在民间所娶,因此两人之间的感情极深,这也是汉宣帝即位之后,不顾权臣霍光反对,执意立许平君为后的原因。 可惜的是,许平君只做了两年皇后,便在怀孕期间被霍光妻子霍显毒杀,并被迫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后,因此汉宣帝对于刘奭母子是怀有一定愧疚之心的。也正因此,在霍光去世次年,刘询便将许平君之子刘奭立为了太子。 然而,霍成君凭借娘家的权势,不仅独宠于后宫,更是多次试图谋害太子,幸有汉宣帝的保护刘奭才幸免于难,直到霍家倒台之后,汉宣帝才在后宫挑选了素来谨慎且无子的王婕妤,将其立为皇后,由其抚养太子刘奭。 正如《汉书·元帝纪》中所载,“以少依许氏,俱从微起,故终不背焉”。从情感方面来讲,无论是出于对许平君的感情,还是出于对刘奭母子的愧疚,汉宣帝对刘奭都很难升起废立之心。 2、太子无过没有理由废黜。汉宣帝刘询毕竟不是无道昏君,在是否改立太子这种大事上,他虽然会受情感方面的因素影响,但如果刘奭真的不堪造就,那么汉宣帝必然也会将其废黜。可是,除了治国理念与自己不符之外,刘奭在担任太子期间,并无其他过失。 要知道,从地节三年(前67年)被立为太子,到黄龙元年十二月(前48年1月)即位,刘奭可是足足做了近二十年太子,而在此期间父子两人除了因为治国理念发生矛盾之外,宽厚仁慈的刘奭并无其他不妥,汉宣帝自然也就没有了废立的理由。 汉宣帝总不能以太子太过崇信儒家思想为由将其废了吧,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广为流传,如果真的这么做,岂不是将天下的儒家学者全给得罪了? 3、嫡庶有别刘奭有天然优势。虽说自秦以后世卿世禄制已经被废除,但宗法制的影响却始终存在,作为嫡长子的刘奭可以说具有着天然的合法性,而刘钦固然深受汉宣帝宠爱,奈何却是庶子身份。 如果汉宣帝真的要改立太子,就必须像当年汉景帝改立刘彻为太子一样,先废掉王皇后,改立刘钦之母张婕妤为皇后,从而给刘钦一个嫡子身份。可是,王皇后作为皇后同样没有过错,汉宣帝想要废后也是一道难关。 4、太子刘奭背后的政治势力。在废立太子之事上,皇帝的态度固然很重要,但同时皇帝也不得不考虑大臣们的态度。实际上,由于太子刘奭的处事方式,以及偏向仁治的治国理念,在大臣中还是较为受欢迎的,再加上二十多年的太子生涯,其背后其实已经凝聚起了一股政治势力。 在太子刘奭背后,不仅有太傅萧望之这样的儒学大家,还有周堪、刘向、金赏等豪族,以及史氏(汉宣帝祖母史良娣家族)、许氏(汉宣帝原配许平君家族)、张氏(太子刘奭生母张婕妤家族)等外戚势力,甚至包括邛成皇后王氏的外戚势力。 废立太子之举,不仅是太子人选的变动,更是朝中势力的洗牌,而太子刘奭背后的势力又怎会坐视太子被废,如果汉宣帝要强废太子,必然会造成朝局的剧烈动荡。 5、刘奭与汉宣帝治国理念的变化。一个国家的治国理念,实际上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的,汉宣帝虽然主张儒法并用,但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却又不一样,其亲政早期显然更侧重霸道,毕竟他要消除权臣霍光以来的影响,确立皇权的绝对权威,但到了执政后期,在皇位已经稳固的情况下,则无疑又开始偏向了主张仁政的儒家思想,这一点从汉宣帝任命萧望之和周堪两位儒家学者为顾命大臣便不难看出。 与此同时,太子刘奭由于早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关系,的确在治国理念上偏向仁治,但随着年岁渐长,以及汉宣帝的有意培养,其治国理念实际上也发生了变化。关于这一点,从其在位期间,重用以外戚史高和宦官石显为首的法家一派便可看出来。汉宣帝放弃易储,应该也是看到了太子刘奭的成长。 如上所述,由于治国理念上的差异,汉宣帝刘询的确曾一度想要废立太子,但综合以上五种因素的考量,太子刘奭实际上仍是较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汉宣帝才最终放弃了易储。 固然,西汉的衰弱的确是从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开始的,但这显然不能怪汉宣帝没有改立太子,毕竟谁也无法预料到未来。而纵观汉元帝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实际上也并不算是无道昏君,只是由于其没有处理好党争,最终导致权力失衡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汉文帝好歹也是九五之尊,他为什么废不掉年老色衰的窦漪房?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西汉历史上,在吕雉擅政之后还出现了一位一生颇为传奇的女子,就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她本是一名十分普通的宫女,在刘恒8岁被册封为代王的时候,以随行宫女的身份一同前往封国。 谁知道刘恒对这个宫女一见钟情,很快纳为王妃,而当时刘恒已经有了王后,窦漪房不急不慢的一步步稳扎稳打,最终成功上位。 她的传奇之处还不仅如此,在刘恒成为皇位继承人选的时候,窦漪房赢得了吕后和刘恒生母薄姬的认可,成为后宫中名副其实的女主人,哪怕是年老色衰后,汉文帝有了新的宠妃,都无人能撼动窦漪房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汉文帝好歹是九五之尊,他为什么不废掉窦漪房呢? 图片:窦漪房年老后剧照 一、窦漪房上位的背后 1、窦漪房的左右逢源 窦漪房是汉初清河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武邑人,根据史料记载,她的身世还是比较可怜的,年幼的时候就父母双亡,仅有的兄弟姊妹也逐渐失联,为了保住性命混口饭吃,只能进入皇宫当一名卑贱的宫女。 在进入皇宫初期,她被安排到太后吕雉的寝宫干活,后来又被安排到皇子刘恒身边,纵观她的上位历程,其实有两个很重要的人,分别是吕后和薄姬。 窦漪房是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女子,在侍候吕后的时候就颇得欣赏,这才被吕后安排到代王刘恒身边,与薄姬一起前往代国,窦漪房在封地并没有因为和吕后的关系而遭到排挤,反而又受到代国王太后,也就是刘恒生母薄姬的欣赏。 这位薄姬从表面上看是个淡泊名利,也不怎么受宠的妃子,事实上她是刘邦一众嫔妃中最为睿智的一位,她没有吕雉那般野心,也不喜欢像戚夫人那样争风吃醋,皇宫中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那些事薄姬早就看得十分透彻了。 要知道她嫁给刘邦之前可是秦末诸侯魏王豹的小妾,她在后宫争斗的时候,吕雉还是个沛县的农妇呢!所以窦漪房先后得到了吕后和薄姬的欣赏宠爱,就等于给自己未来成为皇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窦漪房面见薄姬剧照 2、成功上位做皇后 刘恒本没有成为皇帝的机会,然而在汉惠帝和一帮兄弟都离奇去世之后,他被命运之神眷顾了,在功臣集团的一致拥戴下刘恒登基称帝,是为汉文帝,登基之初刘恒是没有立后的,不过重臣周勃、陈平等人一直谏言汉文帝要早立太子,这是国家的根本,也能够确立宗族正统的地位。 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刘恒选择了儿子里年龄最大的刘启当太子,他的生母恰巧就是窦漪房,太子的问题解决了,可有太子没有皇后,这显得格格不入,也不符合礼制上的要求,对这件事大臣们意见颇多,汉文帝也是踌躇不决,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汉文帝的母亲薄姬站出来了,她劝说儿子让刘启的母亲窦漪房做皇后,老太后薄姬的这个建议在当时看来是十分合理的,第一,她本人向来十分中意窦漪房,有意让其成为皇后;第二,既然窦漪房的儿子已经成为了皇太子,那么生母尚在,选为皇后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情于理都没毛病。 就这样,在老太后薄姬的建议下,窦漪房成功上位成为汉文帝的皇后,也开启了汉王朝的一个传奇时代。 二、汉文帝无法废后的原因 1、患难夫妻之间的感情 有史料表明,在窦漪房执掌后宫期间,由于年龄的增长,姿色已经大不如前,而且身体健康程度令人担忧,不过此时的汉文帝却正逢壮年,于是就开始宠幸更为年轻漂亮的妃子,甚至几度威胁到了窦漪房的后位。 可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是汉文帝独宠其他妃子,倍加冷落窦漪房,可皇后的桂冠和地位始终都没有动摇,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咱们从感情的角度出发来看,汉文帝刘恒和窦漪房是年少时期的夫妻,一起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在刘恒年轻的时候,吕雉集团的势力如日中天,眼看自己的兄弟一个个遭遇悲惨,这让刘恒凡事谨言慎行,每日生活得如履薄冰,即便是就藩到了代地,仍然被监视着,这更加让刘恒担惊受怕。 人在脆弱的时候总是希望能找点精神寄托,这个时候窦漪房出现了,虽然一开始窦漪房没什么名分,可窦漪房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的跟在刘恒的后面,这份共患难的经历是刻在心底的,也是其他妃子比不了的,所以刘恒从感情上多少是不忍心这么做的。 图片:窦漪房对刘恒不离不弃剧照 2、废后的条件不成立 上文说到刘恒册封了窦漪房的儿子刘启做太子,窦漪房在母亲薄姬的强烈推荐下成为了皇后,这两点就决定了窦漪房的地位几乎是无法撼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封建时代里大家都尊崇礼法祖制,“母凭子贵”的说法可不是闹着玩的,儿子成为太子,生母成为皇后,这在所有人眼中都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 另外,汉文帝刘恒以孝顺著称,这源自于小时候薄姬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奋不顾身的保护,所以从一个儿子的角度来看,窦漪房这个老婆名正言顺,口碑好,又是自己母亲最为喜欢的儿媳妇,自然不能轻言废后。 关键一点,在窦漪房成为皇后时,她寻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两个弟弟,窦氏家族也因为窦漪房的身份开始崛起,不过窦漪房很有分寸,一直不让自己的两个兄弟身居高位,还把他们关在家里,请当朝的大儒去教授他们忠君爱国之道。 所以在文帝一朝,虽然有外戚,但根本没有形成什么气候,更没有像吕氏集团那么嚣张跋扈,窦漪房在朝内朝外人气、口碑双赢,汉文帝也找不到任何废后的理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郭皇后之所以被宋仁宗废除皇后名位,有人说是郭皇后“恃宠而骄”的结果,其实不然宋仁宗的皇后是谁。自从刘太后安排郭氏给仁宗皇帝做皇后以来,这个皇后就从来没有被“宠”过,虽然刘太后对她庇护有加,何况废除之前,刘后早已去世,一个无“宠”可“恃”的皇后,哪里有什么机会去“骄”? 宋仁宗皇后郭氏,有人称她叫郭清悟,不确定。郭氏为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其祖郭崇,五代宋初将领,官至平卢军节度使。其父郭允恭,官至崇仪副使、赏州知州,后赠侍中。 宋真宗去世后,13岁的儿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由于宋仁宗年少,宋真宗临终遗言:“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让皇后刘娥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国家大事,一切由刘太后处理。 赵祯继承皇位不久,在刘太后的主张下,选择了郭氏为宋仁宗的皇后。其实,当时备选的二人,一是郭氏,另一个是与郭氏一同进宫的张氏,后来封美人。但宋仁宗不喜欢外貌一般的郭氏,更喜欢漂亮的张氏,他想纳张氏为后,但不知什么原因,刘太后不准,所以在刘太后的包办下,郭氏成了皇后。对此事,《宋史•后妃传》有过记载:“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刘娥)难之。后(郭皇后)既立,而颇见疏。”宋仁宗对郭氏的态度,可见一斑。宋仁宗其实根本不喜欢郭后,依他的想法,早就要废掉,只是刘太后听政,凡事无法自主。 11年后,刘太后去世,24岁的宋仁宗亲政,军政大事,自己定夺,对自己的家事,自然也能作主了,因此便开始运作废除郭皇后。《宋史•后妃传》记载说:“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宋仁宗宋政后,一切自己作主,十分宠幸尚、杨二美人,作为美人的尚氏一天对郭皇后不客气不礼貌,郭后发怒,打尚美人的耳刮子,结果美人没打到,却扫到了皇帝的颈。宋仁宗大怒,因此与太监阎文应谋划废除皇后,经过十分繁琐的朝堂程序,郭皇后最后还是被宋仁宗突破重重困难给废除了,宋仁宗让郭皇后削发为道,打入了冷宫。当然,废除郭皇后,宋仁宗也没因此纳张美人为后,在大臣的强烈要求下,他选择了宋朝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 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答案三个字:不喜欢。
答:可以说宋仁宗无子的真实原因,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排名第一的仁君。 谁如果要否定宋仁宗之“仁”,那么,中国古代就再也没有“仁君”之说了。 宋仁宗到底有多仁? 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上到朝臣,下到乞儿、流浪汉,无不放声大哭。 当时的情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举国哀痛。 这还不算,敌国君主契丹辽道宗耶律洪基初闻噩耗,也沉痛不已,眼泪成线儿往下流,一个劲地说:“我必须给他建一个衣冠冢,以寄哀思。” 耶律洪基说到做到,这之后,辽国历代皇帝贡奉宋仁宗一如贡奉祖宗。 明人沈德符也直呼宋仁宗之德为北宋诸帝之冠——其实,沈德符此语尚有保留,他只把比较对像局限于北宋,是担心明朝皇帝吃醋啊。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以千古一帝自居,却也老实交待,说自己有三个偶像:爷爷康熙、唐太宗和宋仁宗。 乾隆把爷爷奉为偶像,我们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那是他亲爷爷啊,而且,他和他老爹能当上帝王,都全靠这个亲爷爷啊。 乾隆把唐太宗奉为偶像,我们也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人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摆在那儿,万国来朝,被颂称为“天可汗”,不服不行。 但是,乾隆把宋仁宗奉为偶像…… 凭什么? 只能说,宋仁宗的人格魅力太伟大了。 下面说几则与宋仁宗有关的小故事,让我们充分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自古有言:蜀治则天下治,蜀乱则天下乱。 蜀中的地理位置特殊,成了反映封建王朝治乱的晴雨表。 则历朝历代帝王都对蜀中的一举一动特别上心。 蜀中有一个举人写诗给成都知府,里面有这么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老天,这绝对是一首鼓动地方割据独立的反诗。 如果这事发生在清朝,凌迟处死是免不了的了。 宋仁宗却哈哈大笑,说,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就让他做个司户参军吧。 又:宋仁宗年少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有个博士程琳给太后进献了一幅《武后临朝图》,意欲鼓动刘太后篡宋自立,走武则天当年的路线。也幸亏刘太后深明大义,没有做出过格行为。宋仁宗长大亲政,有人旧事重提,以此来弹劾程琳。宋仁宗只是一笑拉倒,认为这是当时的情势所逼,继续重用程琳。 还有,某天晚上,宋仁宗批阅奏章到深夜,准备回寝宫时,听到宫外面传来阵阵丝竹歌声,热闹非凡,不由大奇,问:“这是哪里的声音?”宫人答:“是外面酒楼的声音。皇上,外面这么热闹,是不是显得我们宫里太冷清了?”宋仁宗笑了笑说:“宫内冷清能换得外面老百姓热闹,这很好呀。如果我们宫里热闹,恐怕老百姓就要活得冷清了。” 再有,某天早上,宋仁宗起床时,突然向太监提到,自己一晚上都没睡好,很饿,想吃羊肉。太监奇怪地说,既然饿,为何不吩咐下人做羊肉汤吃?宋仁宗挠了挠头,说:恶例不能开呀,如果朕昨晚索要了一次,下面人就会以此为例,天天宰杀,到时候得杀多少羊呀,还是不要了。 …… 关于宋仁宗的故事还有很多,篇幅关系,就不再说下去了。 总之,宋仁宗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仁君。 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 郭皇后之所以被宋仁宗废除皇后名位,有人说是郭皇后“恃宠而骄”的结果,其实不然。自从刘太后安排郭氏给仁宗皇帝做皇后以来,这个皇后就从来没有被“宠”过,虽然刘太后对她庇护有加,何况废除之前,刘后早已去世,一个无“宠”可“恃”的皇后,哪里有什么机会去“骄”? 宋仁宗皇后郭氏,有人称她叫郭清悟,不确定。郭氏为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人,其祖郭崇,五代宋初将领,官至平卢军节度使。其父郭允恭,官至崇仪副使、赏州知州,后赠侍中。 宋真宗去世后,13岁的儿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由于宋仁宗年少,宋真宗临终遗言:“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让皇后刘娥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国家大事,一切由刘太后处理。 赵祯继承皇位不久,在刘太后的主张下,选择了郭氏为宋仁宗的皇后。其实,当时备选的二人,一是郭氏,另一个是与郭氏一同进宫的张氏,后来封美人。但宋仁宗不喜欢外貌一般的郭氏,更喜欢漂亮的张氏,他想纳张氏为后,但不知什么原因,刘太后不准,所以在刘太后的包办下,郭氏成了皇后。对此事,《宋史•后妃传》有过记载:“初,帝宠张美人,欲以为后,章献太后(刘娥)难之。后(郭皇后)既立,而颇见疏。”宋仁宗对郭氏的态度,可见一斑。宋仁宗其实根本不喜欢郭后,依他的想法,早就要废掉,只是刘太后听政,凡事无法自主。 11年后,刘太后去世,24岁的宋仁宗亲政,军政大事,自己定夺,对自己的家事,自然也能作主了,因此便开始运作废除郭皇后。《宋史•后妃传》记载说:“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宋仁宗宋政后,一切自己作主,十分宠幸尚、杨二美人,作为美人的尚氏一天对郭皇后不客气不礼貌,郭后发怒,打尚美人的耳刮子,结果美人没打到,却扫到了皇帝的颈。宋仁宗大怒,因此与太监阎文应谋划废除皇后,经过十分繁琐的朝堂程序,郭皇后最后还是被宋仁宗突破重重困难给废除了,宋仁宗让郭皇后削发为道,打入了冷宫。当然,废除郭皇后,宋仁宗也没因此纳张美人为后,在大臣的强烈要求下,他选择了宋朝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 宋仁宗为什么要废掉郭皇后?答案三个字: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