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延昭
杨延昭是谁?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杨延昭是谁?他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是北宋时期的名将,你们知道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杨家将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其中杨延昭杨六郎又是杨家将故事当中最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在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中,他在父兄或战死或失踪的危局下担当重任,一力撑起整个杨家,后又长期带兵镇守边关于外敌作战,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历史上的杨延昭和故事里不大相同,首先,杨业的确有七个儿子,但杨延昭不是杨业的第六子,而是长子,至于为什么会被称呼为杨六郎大概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原因是在契丹人的文化中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而杨延昭每和辽人作战大概总能占到不少便宜,辽人觉得他很难缠,就以北斗七星之一代指,把镇守边关城镇的他呼为六郎。第二种原因大概是宋代的称呼是按照同辈在整个族中的大小排名,杨延昭虽然是杨业的长子,但在杨家整个大家族中同辈里排行第六,所以叫杨六郎。  另外杨六郎最早不是叫杨延昭,而是叫杨延朗,为什么改名呢?是因为要避讳,可皇室老赵家开国时往上封的几代君王都没有名字带“朗”字的,这个避讳怎么来的?原来是因为宋真宗的一个梦,老赵家多出来一个祖先。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在位时因为和辽国作战未能获胜,不得已和辽国签订了以岁币换和平的“澶渊之盟”,签订了这个条约之后,他总觉得不好受,总在想签订了这种条约,后世该怎么评价他啊?为了消除签订了城下之盟的不利影响,他以梦见神人为由搞出了“封禅”的把戏,把自己比喻为圣君,而群臣们也都心知肚明,一拥而上的奉承宋真宗 ,让这位活在梦里的皇帝越来越上瘾,某天又说做梦了,梦见神人指引,告诉他赵家祖先其实是赵玄朗(民间传说的财神赵公明,他的本名就叫朗)。因为这个梦,老赵家的祖先和神仙挂上了钩,瞬间就高大上了,然后就传旨天下要避祖先名讳中的“玄”字和“朗”字,于是名字碰在一起的杨六郎就只好改名杨延昭了。  历史上的杨家在北宋属于中等将门,远不如同为边关镇守的折家、种家等将门,更不要说和开国将门潘家、曹家等相比较,杨延昭做的官也不大,他的最后一个官职是从保州防御使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保州防御使只有从五品,既然是调任而不是升任,那么这个高阳关副都部署也不会超出五品,毕竟宋代是以文御武,你边疆一地守将的官不可能大过四品的知州或知府。至于杨家将为何偌大的名声,大概是沾了杨业的光,他的经历最坎坷传奇,从北汉最后灭亡时还在抵抗宋朝的战将到成为宋将在雍熙北伐时战死,或许中间有冤屈,所以老百姓用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帮他正名,再加上北宋外战不利,老百姓需要英雄寄托,杨家将的故事正当其时,于是流传下来的杨家将故事就让杨家将成为大宋第一将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24
历史上杨延昭边关汲水灌城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上杨延昭边关汲水灌城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上的杨延昭,名杨景,是金刀老令公杨业的第六子,故称杨六郎,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那么其在边关汲水灌城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上阵父子兵  杨延昭,儿童沉默寡言,喜欢玩军阵类的游戏。他老爸杨业曾说:这个儿子像我一样喜欢研究排兵布阵。杨业“每征行,必以从”(每次出征,就让杨延昭随军,跟在身边)。  《宋史·杨延昭传》: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986年3月,宋太宗赵光义决定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兵分三路,北上伐辽。就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任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王侁任阁门使(监军)兼蔚州刺史。  副主将杨业率军取道代州,进攻应州朔州。  自幼跟随父亲驰骋沙场的杨延昭(29岁),任此次伐辽先锋。在朔州城下,身先士卒,英勇无比。临阵即使乱箭穿臂,也毫不胆怯,反而战斗愈勇,攻下了朔州。  三路北伐大军,两路军战绩辉煌,唯东路则出师不利,遇到辽代军事家耶律斜轸,遭到惨败。赵光义命令三路大军保护百姓后撤,收缩回到代州。  二、杨继业血战狼牙村  (1)王侁贪功逼战  宋军西上阁门使王侁,不顾战场形势而贪功,对杨业连激带逼,要求出战。  《辽史·耶律斜轸传》:继业麾帜而前,斜轸佯退。伏兵发,斜轸进攻,继业败走,至狼牙村,众军皆溃。继业为流矢所中,被擒。  辽代名将耶律斜轸(zhěn)得知杨业出兵,令部下萧挞(tà)凛设下埋伏,自己亲自与杨业交战,且一路佯装败退。  按事先计划,宋军杨业出击,主帅潘美与阁门使王侁,在陈家谷口设伏,等辽军追击杨业到此,夹击辽军。  可是王侁得到派出的探子回报,就依据耶律斜轸假败为依据,以为辽军真的是被杨业打败撤逃。贪功的王侁擅自率兵离开了预定的谷口,想去找辽军作战。  (2)潘美战场误判  主帅潘美不仅没有制止住企图争功捡漏的王侁等人,自己也失去了判断,离开了谷口阵地。  杨业追击耶律斜轸途中,萧挞凛指挥伏兵四起。耶律斜轸也回头反击,杨业无可奈何,退至狼牙村继续作战。 杨业孤军奋战,从中午到傍晚,冲杀到陈家谷口时,却无人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受伤被俘。  当潘美得知真正战败的是杨业率领的宋军,而不是辽军的消息时,局面已经难以挽回,于是,他就立即带兵后退。  三天后,杨业绝食而亡。在陈家谷口之战中,战死的还有杨业的三子杨延玉。  因父亲为国捐躯,朝廷录杨延昭为崇仪副使,并出任景州知府。这也是《杨家将》小说中,杨六郎名杨景的来历。  不久,因江淮灾荒歉收,杨延昭被任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后迁崇仪使,调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兼任如京使,回到军队。  三、杨六郎凝冰筑城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中,有一回目《杨六郎凝冰筑城》,是说腊月初八三更天,寒风凛冽,北风刺骨,滴水成冰。走台阶时,杨六郎只顾与母亲佘太君聊天,险些跌倒。他灵机一动,想出:凝冰筑城,死守遂州之策。  (1)汲水灌城  史书上,的确有杨六郎凝冰筑城的故事。这也是杨延昭成名之战。  《宋史·杨延昭传》: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  999年,辽国萧太后亲自督阵,指挥大兵南侵。  当年冬天,辽兵突然合围了边境小城遂州。当时杨延昭正好在遂州城内,他临危不惧,召集城中仅有的几千丁壮青年,人人发放兵甲器械,登上低矮的城墙,守护城池。  由于有萧太后盯着。故而,遂州城外的辽军,攻势一天比一天凶猛凌厉。一连数天,进攻丝毫不停。  而遂州城小墙矮,兵少将寡,加上准备不足,物资缺乏。一时间,守城兵丁个个胆寒,人人自危。  当时正是天寒地冻时节,杨延昭借助天气,命令将士连夜取水,泼洒城墙。到天明时,泼洒的水全都结成了冰,城墙变得坚硬无比,光滑透亮。辽军将士再次攻打城池,不仅没有办法攀登爬越,而且还摔得人仰马翻。  在杨延昭的反击之下,对方瓦解溃退,宋兵缴获辽军将士丢下的盔甲兵器很多。  (2)治兵护塞,有父遗风  《宋史·杨延昭传》: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当时,赵恒正在大名,召见杨延昭。  杨延昭对相关边疆要务,有条有理,对答如流,赵恒很是满意,高兴地指着他对身边诸位王爷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曾是前朝的名将。他杨延昭本人,现在统率军队保护边塞安全,也有他父亲的遗风,很是值得嘉奖啊。  杨延昭汲水灌城,《辽史》中也有记载。此战,杨延昭因功拜莫州刺史。  四、杨山伏击战  《宋史·杨延昭传》: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还是汲水灌城的那个冬天,杨延昭得知辽军大举南下的路线情报,将精兵部署埋伏在羊山西边。并派部队从北面开始袭击辽军,边战边退,将对方引到西山口袋阵之中。事先埋伏好的将士突然发起冲锋,大败辽兵,俘虏斩首了对方将领,用匣子装着敌将首级献报朝廷。  自此次杨延昭伏击战后,山西羊山,改名“杨山”。  五、黄金搭档  评书《杨家将》中,说杨六郎杨延昭的弟弟,是杨希杨延嗣。但历史中没有杨延嗣(sì),而有一个杨嗣。  (1)杨嗣暗打抱不平  《宋史·杨嗣传》:嗣言:“尝与延昭同官,骤居其上,不可,愿守旧官。”上嘉其让,乃迁延昭官。  1000年,奖州刺史杨嗣在廉良大捷,斩敌首二千多人,获战马辎重很多,因功拜保州刺史。没多久,宋真宗赵恒又召见杨嗣,当面再次提升他为本州团练使。  当时,杨延昭因凝冰筑城取得大胜,刚刚迁升莫州刺史。  老将杨嗣对宋真宗说,我一直与杨延昭为同一级别官员,现在突然位居其上,这可不行。我还是愿意担任以前的职位。  因近段时间,辽军大举进兵,有杨延昭的遂州退敌、杨山伏击、以及杨嗣的廉良大捷一系列的胜利。所以,赵恒很愉快地褒奖了杨嗣的谦让品质,同意让他与杨延昭,一起兼任各州团练使。  据《隆平集》记载:真宗嘉其廉,退,并命为团练使,令嗣因持延昭诰与之。  宋真宗褒奖了杨嗣的清正廉明,自己也让步听从杨嗣的建议,将他与杨延昭一起晋升为州团练使。因杨延昭不在京城,就命令杨嗣回边关赴任时,代表朝廷给杨延昭下发委任诏书。  当然,杨延昭也够资格兼任州团练使。因不久之前,他汲水灌城升任了莫州刺史,又在杨山伏击、大败辽军,擒获了对方的将领。但朝廷疏忽,没有及时委任。  故而,老将杨嗣“愿守旧官”的表述,多多少少有点为杨延昭打抱不平的意思。  (2)边关“二杨”  杨嗣,在亲缘上,与杨延昭家没有什么关系。在年龄上,大杨延昭24岁,可以说是杨延昭叔父辈将军。  其实,他任刺史(领奖州刺史),比杨延昭早得多,反而是杨延昭刚升任莫州刺史,才与他“同官”。这也可以看出,老将杨嗣对年轻一辈的杨延昭很是看重、信服,在边关,与杨延昭合作得很愉快。  ★州团练使,负责统领地方武装自卫队,常由立功刺史兼任。  《宋史·杨延昭传》: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  赵恒对身边的宰相说:杨嗣与杨延昭,一起在外地任职,他们都以忠勇效命国家。可是朝中对他们妒忌的人很多啊。我一直在尽力庇护他们,才有他们两人相继为国击退敌人的业绩,这也让你的工作轻松了许多。  从皇帝赵恒的话中看,表面是在解释自己之所以同意杨嗣的意见,委任杨延昭兼任州团练使的原因。话外之音是表示杨嗣的暗示是正确的,是有人想故意打压杨延昭,才没有及时委任他兼任州团练使。  《宋史·杨嗣传》:嗣与延昭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时谓之“二杨”。  杨嗣与杨延昭,都以善战而闻名,尽管二人年龄相差甚远,但每次大一点的军事行动,都有他们合作的身影,在边关,将士称之为“二杨”。  六、战败假官居第  《杨家将》中,因杨延昭新收的草寇焦赞杀了新科状元、也是兵部司马王强的姑爷谢金吾,杨延昭负领导责任,受到牵连,而被发配云南。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历史上,杨延昭的确因犯了一次低级错误,而导致战败,但没有被发配云南。  《宋史·杨延昭传》: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  1002年,辽军进攻保州,杨延昭与他的黄金搭档——老将杨嗣率军前往救援。但因疏忽大意,他们刚率领大军到达目的地,还没有摆成阵列,就遭到辽军的袭击,宋军损失很大。  此次失利,自然是杨延昭与杨嗣两位久经沙场的边关大将失误,难逃罪责。朝廷下发文书,派李继宣、王汀二人将他们替代,回京领罪。  《宋史·杨延昭传》: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  宋真宗赵恒替杨延昭与杨嗣二人求情,说:杨嗣、杨延昭向来以勇猛闻名全军,这次只是一时犯错,不如暂时宽恕他们,以观后效。  (2)假官居第  于是,杨延昭与杨嗣一起被“留其家京师,假官第以居”(临时授予官衔,在家闲居)。  由此可见,两年前,赵恒所说的“朕力为保庇”的话绝非虚心假意。  杨嗣与杨延昭二人,并肩驰骋沙场,共同进退,连打败仗都一致,也难怪《杨家将》中,说他们是兄弟。  两年后,澶渊之战爆发,宋真宗赵恒“以嗣耄年总军政,虑有废阙”(年龄太大了,掌管军政,考虑事情不周到)的借口,派人将其替代。但宋辽签署和议后,又派78岁的杨嗣复出,任天雄军副都部署。一年后致仕退休。  巧合的是,杨嗣与杨延昭于1014年同一年去世,杨嗣终年81岁,杨延昭终年57岁。  七、再次奔赴前线  (1)宁边赴任  《宋史·杨延昭传》: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徙宁边军部署。  1003夏,气势越来越凶猛的辽军进攻望都,大宋边关主将李继宣只是每天派出游骑侦查敌情,也几次迁移营垒,就是一直按兵不动(未尝出战),而被削去官职。朝廷再次起用杨延昭任都巡检使。  当时,正是朝廷谋划制定秋天抵御辽军的策略大纲之时。赵恒也诏令杨嗣和杨延昭二人写出朝廷“防秋之策”的读后感,要求他们分条上奏,逐一分析朝廷秋天御敌策略的利与弊。随后二人赴任,负责宁边军的防御部署。  (2)李继宣的勇猛  因一年前接替自己的李继宣怯战,杨延昭、杨嗣重返战场。  当然,李继宣也不是贪生怕死、平庸无能之辈。  1001年,就是杨延昭与杨嗣被撤职的前一年,辽军进攻。杨延昭与杨嗣首先赶赴战场,与辽军作战,李继宣紧急带兵驰援。  半路上,李继宣嫌自己带领的赤虏军步兵太慢,他本人就只带一名随从急速前进观察敌情,正好看见与辽军作战的杨延昭与杨嗣处于下风。李继宣急忙与赶到的赤虏军合围辽军。辽军顿时大败,溃逃羊山。  李继宣则绕着山路紧追不舍。追歼一路,他的坐骑两次被箭射死,也毫无惧色,一直从南山脚下,追杀到山北,最终,宋军又一次取得了羊山(杨山)大捷。  李继宣一路追击辽军,到牟山谷时,他已经换了三匹战马(继宣马连中矢毙,凡三易骑《宋史·李继宣传》)。  (3)功过分明  此次赵恒处罚李继宣,很有意思。  与杨嗣、杨延昭二人比,李继宣没有损兵折将,错误小得多。虽移动营寨,有怯战嫌疑,但没有撤兵逃跑几十里,他也不断地派人打探敌情,很可能只是他一直没有寻找到战机,不愿打冒险之战。  但为杨嗣、杨延昭二人说情的赵恒,这次却表现得龙颜震怒,“令枢密院问状”,而处罚结果则是“降为如京副使”。  更让人惊讶不已的是,不到一年,待罪而未立功的李继宣升职了,出任“如京使”,还兼任镇州钤辖(负责协调当地军事),不久,又负责统领镇州所有军队。  纵观对李继宣的惩处与安排,似乎是赵恒心里认定杨延昭、杨嗣二人,比性格谨慎的李继宣更适合在第一线,与辽军正面作战。所以借故调动李继宣,把杨延昭与杨嗣调换回去。从赵恒对杨延昭、杨嗣、李继宣他们犯错的处理态度来看,当时奖赏处罚,是功过分明。  八、兵抵辽境  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兵号二十万”。  18年前,参入伏击围困杨延昭父亲杨业的萧挞(tà)凛,已经成长为辽军中流砥柱。此时,他统率辽军,直祗宋真宗赵恒驻军的澶渊总指挥部。  杨延昭与呼延赞、张凝(替换老将杨嗣)、耿全斌等人,在辽军侧后或坚守,或出击袭击。彻底扰乱了南下进攻澶渊的辽军补给线。  也就是说,杨延昭没有与当年伏击他父亲的萧挞凛交手。此时,萧挞凛杀到南方,而杨延昭却在向辽境奔袭。  《宋史·杨延昭传》: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杨延昭率兵奔袭,直抵大辽边境,攻破辽国古城,俘获敌人极多。杨延昭在宋辽边境的胜利,直接导致辽军粮草不继。  《辽史》: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辽史》在传记评论部分,说出雄才大略的辽国萧太后同意议和撤兵的两大原因。  一是:在澶渊前线,辽军前线总指挥萧挞凛被宋军强弩射中阵亡,辽军士气受挫,失去依靠与主心骨、变得茫然无措。  二是,杨延昭率兵,使辽国境内也受到战争的打击,遭遇重创。致使南北百姓都是苦不堪言,都希望休养生息。当然,这里自然也暗含辽军后方不稳,补给困难。  结尾  澶渊之战结束,杨延昭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屯所九年,威震边关。  杨延昭,原名杨延朗。  1012年,宋真宗赵恒追封赵玄朗(中国民间信仰的财神——赵公明)为赵家始祖,为避讳,改为杨延昭。  《杨家将》中,将杨延昭写成杨业的第六子,称呼“杨六郎”。  但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杨延昭是杨业的长子。但史书也记载,当时他的确也被人称为“杨六郎”。  《宋史·杨延昭传》: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即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多年,让辽军很是忌惮,以致辽军将士把他看成“杨六郎”。  辽军将士之所以把杨延昭视为杨六郎,就是因其威名,加之军事才华。  当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辽国民间也常把厉害的人物,比喻成星宿下凡。  唐·《开元占经》中,有北斗“第六星主燕”,“北斗第六开阳”。而燕地恰就是大辽腹地。加之杨延昭姓杨。  还有五代·《道门科范大全》记载:北斗第六宮武曲星君。  于是,当时的人,就很容易联想到,在辽军南下一路攻城夺地之际,还能率军攻入辽境的杨延昭,就是六郎星君——武曲星君临凡。  被视作是“武曲星君”下凡的杨延昭戍守边关二十多年,智勇善战。自己出入没有官架子,但他号令严明。遇敌身先士卒,有功则归于部下。  1014年,杨延昭去世,其灵柩起身回乡之时,河朔一带人看到他的灵柩痛哭不已。  《杨家将》与《薛家将》、《呼家将》一起,成为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24
杨延昭简介

杨延昭简介

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杨延昭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为杨六郎。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轶事典故4艺术形象5人物评价 基本资料1 本名:杨延昭别名:杨延朗、杨六郎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并州太原出生日期:958年逝世日期:1014年主要成就:镇守边庭,多次打败辽兵进攻官职: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民族:汉族职业:将领 人物生平2 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儿童时喜欢多做军阵之类的游戏。杨业曾经说:“这个儿子像我。”杨业每次出征,一定让他跟随军中。太平兴国年间(976年―983年),杨延昭被补选为供奉官。杨业领兵进攻应、朔二州时,杨延昭担任该军的先锋,奋战于朔州城下,被乱箭射穿手臂,却越战越勇。朝廷派他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知州。当时长江、淮河一带受灾歉收,朝廷任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又改任崇仪使,知定远军,调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委以重任如同京师的使者。咸平二年(999年)冬,辽军骚扰边疆,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城小而无准备,辽军攻城又很急,合围攻城数日。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督促指挥作战,宋军人人自危很害怕,杨延昭召集城中的所有丁壮登上城上的矮墙,给予兵甲器械使之守护城墙。正好天气十分寒冷,取水泼洒城墙,天明,水全结成了冰,坚硬光滑,敌人不能爬上来。辽军于是瓦解退去,宋军缴获敌人丢下的兵器很多。杨延昭以战功升任莫州刺史。当时宋真宗 轶事典故3 有说法是,唐宋时期流行行第称呼,或按同一祖父,或按同一曾祖内,同辈中按年龄排行。例如范纯粹为范仲淹第四子,但排行第五,所谓人称“范五丈(丈:唐宋士大夫尊称)”。所以,杨延昭虽为杨业长子,但在大排行中降为第六。又有学者据《大象列星图》中关于星象的解释推论出,南斗六星固主兵机,为大将之象,而作为大将之象的北斗第六星更主燕,杨延昭长期对付燕地辽军,辽军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将星下凡,因此称他为杨六郎。相传,南皮县凤翔乡万牛张村为杨六郎摆牦牛阵之处。北宋时期,辽兵屡犯边境,杨六郎奉旨抵御。为巧妙消灭来犯之敌,杨六郎密遣人收买牦牛万余头,以草人腹装饲料,穿戴辽兵服装,诱牛以角所绑之刀挑开草人腹部吃料。如此训练百余日,众牛见穿北兵服装者便猛用角挑,如是(此)习之如故。杨六郎见训练成熟,便下令将牛饿三天三夜。派人去辽营挑战,待辽兵追来,将万牛放出,牦牛冲入敌阵,见人就挑,辽兵死伤无数。宋军大获全胜。从此,此地得 艺术形象4 在杨家将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原籍麟州(今陕西神木)人,金刀老令公杨业的第六子,故称杨六郎,又称杨景。七子中齐备父兄的智勇,六郎的武器为素缨蘸金枪。在铜台关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柴郡主。在金沙滩一役中,与其它兄弟到金沙滩谈判。在谈判中,天庆王识破大郎延平假扮的宋太宗后,下令开战。杨业冷静地分三路应对,左路由大郎延平、二郎延定、三郎延安率领,中路由其父杨业和六郎延昭、七郎延嗣率领,右路则是四郎延辉、五郎延德率领。各路杨家军奋战杀敌,辽兵急剧增加,杨家军各三路都被冲散,首尾不能相顾。唯独是六郎,杀出重围,独自返国。出战前便有七子去,六子回的偈语。回朝廷后状告潘仁美,但却因为皇帝爱妃是潘仁美的女儿缘故,没有状告成功。最后请寇准来帮忙,寇准便利用鬼神之说,哄出潘仁美说出真相。最后因皇后为潘仁美苦苦哀求,而没有被斩首,却让潘仁美充军发配。杨六郎不服结果,在寇准的帮助下,最后 人物评价5 杨延昭智勇善战,他把所得的赏赐都用来慰劳军队,未尝问及家事。他进出的排场像小军官一样,他号令严明,能与士卒同甘共苦,遇到敌人必定身先士卒,作战获胜报捷,把功劳归于部下,所以人人愿意为他效力。他在边防二十余年,辽军畏怕他,称他为杨六郎(虽然他是长子)。到他去世时,宋真宗叹息、悼念他,派宦官护送灵柩回他的家乡,河朔一带人看到他的灵柩大都痛哭。朝廷录用他的三个儿子为官。对他的亲随、门客也都量材选择录用。

人物百科 2021-11-06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