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汉中油菜花节2023年举办时间?以下由小编为大家带来介绍。2023年的汉中油菜花已经迎来的盛花期,并且汉中油菜花节于2023年3月18日开始,主会场在南郑区阳春镇陈村,活动期间还有不少精品线路可以游玩,关于具体的活动详情,下面一起来看看。举办时间2023年3月18日开始主会场:南郑区阳春镇陈村主会场设在南郑区,其他县区设分会场,12条精品观花线路观赏路线1、南郑区陈村观花环线环线全长26公里,途经宝巴高速南郑出口引道——阳春镇陈村——高台镇等,共有陈村、苇池、但沟等5个观花点,油菜种植总面积1.1万亩,其中打造“乡见陈村”景观500亩。2、南郑区汉山观花环线环线全长27公里,途经汉山街道办赵家湾村——汉山大道——周团路沿线及汉山广场等,共有汉山植物园、金石谷、苏家梁、李子坪、汉山顶、龙咀子、汉山景区门户等7个观花点,油菜种植总面积4850亩。其他县区分会场精品线路1、汉台区皇塘毛堰环线环线全长29.5公里,途经老君——武乡——徐望——汉王——宗营镇,共有皇塘、杜家坝、毛堰、金家桥、沙凹岭、邢家坝6个观花点,油菜种植面积1.15万亩。2、城固县文柳路环线位于城固县柳林镇,途经柳林镇——文川镇等,观花线路全长12.7公里(环线),共有独丘山、桃花岛(三岔沟水库)、电信铁塔、毛岭4个观花点,沿线油菜花种植总面积约1200亩。3、洋县五岭环线观花线环线全长32公里,途经戚氏街道办——纸坊街道办等,共有傥河湖光山色、田岭村、夭庄天梯、高河花谷4个观花点,均为精品观花点。油菜种植面积1.2万亩。4、西乡县樱桃沟茶园古镇观花环线环线全长80余公里,途经樱桃沟——国动产业园——五丰生态园——峡口江塝茗园——骆家坝景区——私骆红色旅游专线——东裕茗园——鲤鱼仙山景区,沿线打造杨河镇高土坝、柳树镇三义村观花点,油菜种植面积6000余亩。5、勉县元墩阜川环线环线全长23公里,途经西汉高速勉县出口——元墩镇——阜川镇,共有杨家山、龙湾、唐家湾、李家湾、茶山5个观花点,油菜种植总面积为9790亩。6、宁强县羌族文化园线路观花线路全长70余公里,途经汉源街道办——九台观——羌族文化产业园——巴山石羊栈梯田——毛坝河草川子风景区,油菜种植面积近2.5万亩。7、略阳县徐家坪西淮坝线路环线全长50公里,途经徐家坪——邓家坝——药木院——西淮仙湖——贤村——梁家河等,共有马家湾(徐家坪)、药木院、西淮仙湖、贤村、东淮、西淮坝等6个观花点,种植总面积9393亩,其中西淮坝观花点油菜花与小麦套种梯田式景观600多亩。8、镇巴县黎坝环线位于镇巴县黎坝镇,全长8公里,种植集中连片油菜花面积4000余亩。共有仰生亭、俯生亭、敬生亭3个观花点,可从不同角度俯瞰集镇花海全貌。9、留坝县火烧店环线位于留坝县火烧店镇,线路起于316国道武关河老桥遗址,途径白家店村、中西沟村、石家院村,止于望星台村,线路全长16公里(环线),共有中西沟、望星台观花点2处,种植油菜花共计350余亩。10、佛坪县沙窝环线环线全长50公里,途经大河坝——长角坝等地,共有银厂沟、沙窝2个观花点,油菜种植面积300亩。
 
            导读:1、以古汉台为馆址的汉中市博物馆,馆内设有石门汉魏十三品、古褒斜栈道、汉中汉代史迹、汉中宋墓出土文物、古代名人字画、馆藏宗教造像艺术、汉中近代革命史迹专题陈列。昔日的帝王宫廷,今已成为国内外游客访古揽胜的佳境。2、拜将坛1、以古汉台为馆址的汉中市博物馆,馆内设有石门汉魏十三品、古褒斜栈道、汉中汉代史迹、汉中宋墓出土文物、古代名人字画、馆藏宗教造像艺术、汉中近代革命史迹专题陈列。昔日的帝王宫廷,今已成为国内外游客访古揽胜的佳境。2、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址,是汉中“西汉三遗址”之一。国家AAA级景区。韩信被拜为大将后,统帅三军,逐鹿中原,百战百胜,辅佐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如今拜将坛景区以拜将坛遗址为核心,由访古阙门、棋盘广场、亭台水榭、烽火哨台等仿汉建筑群与园林景观谐美配置,是寻古揽胜与休闲度假的优秀旅游景区。3、石门风景区距汉中市区15公里,国家AAA级景区。汇集了众多的国宝级资源;有世界最早的人工隧道石门、有书法瑰宝石刻遗址遗存;有千年古蜀道褒斜栈道。景区以石门水库为依托,建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相继投巨资修建了3公里的石门站到、褒姒铺仿古街、陕西第一跨悬索吊桥——情人桥、陕南最大的道教文化场所——山河观、陕南档次最高的人物雕塑群——石门文化广场等70余处景观景点。同时还建成了百米高空钢丝杂技表演,跨度260米的高空滑索等娱乐项目。石门景区已成为外地游客来汉中的必游之地。
 
            西安市长安区位于秦岭北麓,西安要通往四川必须穿越秦岭,所以长安也就留下许多通往安康、汉中直到四川的古道。这些古道现在基本已经废弃,但留下了历史深深的烙印,也很让人留恋和怀念。 据《长安县志》记载,长安通往四川的古道有四条。第一条,子午栈道。从长安子午谷穿越秦岭进入汉中、四川的古道。秦、汉时即有。具体位置就是现在位于长安区子午街道的子午峪。子午峪现在有秦岭保护站,刷身份证可以进峪参观,也可坐保护站摆渡车进山。第二条,库谷。库谷就是现在长安区杨庄街道的库峪,进库峪后,翻过大岭就到了柞水,有古道痕迹,目前还有极少数人通行。 第三条,义谷。义谷就是现在位于长安区引镇街道的大峪。大峪水库比较有名,给西安城河、曲江、航天等地供给生态用水。第四条,锡谷。锡谷就是现在位于长安区引镇街道的小峪。有小峪水库。库谷、义谷、锡谷,古称三谷道。为唐、宋时通往安康、汉中的古道。随着新中国成立,西安通往四川的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几条路使西安通往安康、汉中,以及四川非常方便。 第一,西万公路。西安—重庆万州区干线公路。1959年通车,是国道210线过境西安的一段,过去没有高速公路,西安到汉中,安康以及四川省的车辆很多要从沣峪口进山,因而,西万路上车辆来往很多,沿线经济发展也很快,成为一条黄金道路。第二,西汉高速。西安—汉中高速公路,2001年12~2004年1月建设。境内起于郭杜街道河池寨立交桥,至灵沼街道东正庄,长10.75千米,路面净宽22米,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 第三,西康高速。即包茂(内蒙古包头—广东茂名)高速公路西安—安康段,2004年3月~2007年1月建设。起于西安绕城高速曲江互通式立交桥,途径韦曲、杜曲、王莽、太乙宫、五台5个街道38个行政村,在青岔村与秦岭终南山隧道北引道相接,境内长30.2千米,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今天交通太方便,就对古道很好奇,也使我们更加珍惜今天交通的便利。
 
            1、石门栈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栈道凌空飞架于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以其险、奇、雄著称于世。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出自这里。2、栈道蜿蜒曲折,山势险峻,风光秀丽,怪石嶙峋,水库碧波荡漾,群山环绕,鸟飞鱼戏。在这你可饱览湖光山色,尽享怡人美景。3、对于诸葛亮、三国,相信国人多少都会有所了解,而对于在三国时代的长期混战中,使蜀魏双方频频用兵、激烈争夺并起重要战略要地的汉中,却鲜有人熟知。告别千年古都西安,踏上这片三国文化底蕴厚重的“汉家发源地,中华聚宝盆”——陕西汉中,第一站就选了位于勉县的武侯祠。
 
            1、石门栈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栈道凌空飞架于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以其险、奇、雄著称于世。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出自这里。 2、栈道蜿蜒曲折,山势险峻,风光秀丽,怪石嶙峋,水库碧波荡漾,群山环绕,鸟飞鱼戏。在这你可饱览湖光山色,尽享怡人美景。 3、武侯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108国道旁,是国内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祠庙。祠庙建筑宏伟,规模宏大,亭台楼阁,遍布祠中。
 
            1、石门栈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栈道凌空飞架于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以其险、奇、雄著称于世。历史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出自这里。 2、栈道蜿蜒曲折,山势险峻,风光秀丽,怪石嶙峋,水库碧波荡漾,群山环绕,鸟飞鱼戏。在这你可饱览湖光山色,尽享怡人美景。 3、武侯祠,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勉县城西3公里处的108国道旁,是国内众多武侯祠当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祠庙。祠庙建筑宏伟,规模宏大,亭台楼阁,遍布祠中。
 
            1、汉中市内文物古迹众多,有褒斜道石门、拜将台、武侯祠、张良庙等古迹。另外,汉中油菜花也是汉中盆地上的一道绝美风景。2、石门栈道是石门水库修建后新建的仿古栈道,并按汉代风格恢复了一座驿站、三座邮亭、两座栈桥以及天心桥遗迹。3、是褒姒故里,有中国“栈道之乡”的美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4、景区有东、西两个入口,分别位于褒河的东岸和西岸,大部分游客从西边的入口进入景区。
 
            历史上,皇位争夺战从未停止过。在这场残酷的游戏中,有时甚至连亲情也无法抵挡权力的诱惑。南汉中宗刘晟,就是这样一位因权力而走上杀戮之路的皇帝。他的故事,让我们不禁对人性产生深深的思考。 一、刘晟的崛起 刘晟,字德明,南汉高祖刘骏的第四个儿子。他的兄长刘鋹早逝,因此他在兄弟们中排行第二。刘晟年轻时聪明好学,擅长文学和武艺。然而,正是这位文武双全的皇子,在皇位争夺战中,走上了一条充满血腥的道路。 二、兄弟相残的悲剧 刘晟的兄长刘鋹早逝后,皇位本应由刘晟继承。然而,当时的南汉皇帝刘骏却将皇位传给了刘鋹的儿子刘玢。刘晟对此极为不满,开始策划篡位。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惜杀害自己的亲兄弟。据史书记载,刘晟先后杀害了五位兄弟,其中包括刘玢、刘玢的两个儿子以及刘骏的其他三个儿子。这些悲剧的发生,让南汉皇室陷入了空前的混乱和痛苦。 三、权力的诱惑与代价 刘晟为何要走上这条杀戮之路?答案只有一个:权力。在封建社会,皇位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拥有皇位就意味着拥有无尽的财富和荣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刘晟不惜背叛亲情,甚至亲手杀害自己的兄弟。然而,权力的诱惑并非永恒。刘晟在位期间,南汉国势日衰,民生凋敝。最终,他在一场政变中被废黜,被迫禅让给弟弟刘鋹的儿子刘鋹。 四、历史的反思 刘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在皇位争夺战中,亲情、道义、忠诚等都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残忍和无情。然而,这样的权力真的值得追求吗?刘晟最终失去了一切,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警示:权力的诱惑固然诱人,但背离道义的代价却是惨痛的。 总结:南汉中宗刘晟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历史传说。他的一生,充满了权力的诱惑、兄弟相残的悲剧以及最后的悔恨。这段历史,让我们不禁对人性产生深深的思考。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会像刘晟一样,迷失自己,走向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有一个英勇善战的人物——穆春。他是梁山好汉的一员,但关于他是否是108好汉之一,以及他在梁山好汉中的地位如何,却鲜为人知。本文将带您了解穆春的真实身份和地位。 一、穆春是108好汉吗? 根据《水浒传》的原著记载,穆春并非梁山好汉中的一员。然而,在一些改编的影视作品和网络小说中,穆春被描绘成了梁山好汉的一员。这些作品为了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戏剧性,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因此,穆春是否为108好汉之一,取决于我们所参考的版本。 二、穆春在梁山好汉中的地位如何? 虽然穆春并非梁山好汉的正式成员,但他在梁山好汉的故事中仍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许多改编作品中,穆春被塑造成了一个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他在梁山好汉的战斗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为梁山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穆春的英勇事迹 在《水浒传》的故事中,穆春曾参与了许多激战。例如,他曾在攻打青州的过程中,单枪匹马救出了被困的梁山好汉;在攻打高唐州时,他凭借过人的武艺和智慧,成功击败了敌军将领;在攻打大名府时,他又以一己之力斩杀了敌将,为梁山好汉赢得了宝贵的胜利。 四、穆春的忠诚与勇敢 穆春在梁山好汉中的地位虽然不是最高的,但他的忠诚和勇敢却是无人能及的。他始终坚定地支持宋江的领导,为梁山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质,使他成为了梁山好汉中的一位传奇英雄。 总结:穆春虽然并非梁山好汉的正式成员,但他在梁山好汉的故事中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英勇事迹和忠诚品质,使他成为了梁山好汉中的一位传奇英雄。虽然关于他是否是108好汉之一的问题存在争议,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穆春的敬仰和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项羽和刘邦两位英雄豪杰各显神通,最终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然而,在楚汉之争初期,项羽曾将汉中地区封给刘邦,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争议。那么,项羽为何要将汉中地区封给刘邦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战略考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 楚汉之争爆发于公元前206年,当时秦朝已经灭亡,天下群雄并起。项羽和刘邦都是反秦的功臣,他们各自拥有强大的势力。为了稳定局势,项羽决定分封诸侯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项羽将汉中地区封给了刘邦。 二、地理位置 汉中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汉中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是通往巴蜀地区的必经之地。此外,汉中还是连接关中平原和长江流域的重要通道。因此,控制汉中地区对于争夺天下具有重要意义。 三、战略考量 1. 遏制刘邦势力的发展 虽然项羽和刘邦曾经是盟友,但在楚汉之争中,他们成为了敌人。项羽将汉中地区封给刘邦,一方面是为了削弱刘邦的势力,遏制其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观察刘邦的表现,看他是否有能力治理好这个地区。 2. 安抚其他诸侯王 项羽分封诸侯王时,还需要考虑其他诸侯王的情绪。将汉中地区封给刘邦,可以显示出项羽的宽容大度,有利于安抚其他诸侯王,稳定局势。 3. 为日后争夺天下做准备 虽然项羽在分封诸侯王时将汉中地区封给了刘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汉中的控制。他任命自己的亲信为汉中太守,实际上仍然掌握着汉中的实权。这样一来,一旦刘邦有异动,项羽可以随时出兵镇压。同时,如果项羽想要争夺天下,汉中地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地。 总结:项羽在分封诸侯王时,将汉中地区封给刘邦,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从历史背景来看,这是为了稳定局势;从地理位置来看,这是为了控制战略要地;从战略考量来看,这是为了遏制刘邦势力的发展、安抚其他诸侯王以及为日后争夺天下做准备。虽然后来刘邦成功夺取天下,建立了汉朝,但我们不能否认项羽当时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汉中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一说起三国,人们自然会想到那个英雄辈出的乱世,自然会想到那个动乱年代中的一场场战争。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从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从三分鼎立再到西晋一统,数十年间无不充斥着战争这个主题。 建安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之间,刘备于益州根基尚未稳固之际,便几乎倾尽人马悍然发动了夺取曹操控制下的汉中争夺战。最终,势力远逊于曹操的刘备取得胜利,将汉中握在了手中。 那么,为何刘备要在根基未稳之际孤注一掷呢? 其实,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汉中之地确实是巩固蜀汉政权霸业的最佳战略要地。为此,刘备“不得不”倾尽全力进行一战。 一、汉中要地 汉中位于秦岭、巴山以及长安和成都之间,是“北瞰关中,南蔽巴蜀”的战略要地。若是刘备集团能够占据汉中之地,就等于是控制了关中向南与益州北上的必经通道。 如此一来,刘备集团固守汉中时,北有陈仓、骆谷、子午等古道进行防守,南有金牛、阳平、米仓等关隘可以拒险。无论从哪一方面考虑,汉中都是一处不可替代的战略要地。 从进攻方面来说,若是能够固守汉中,则可以轻松利用陈仓、子午等古道北进夺取渭水周边的各个重镇,更进一步则轻易能够掌握关中之地。除此之外,还可西取陇后,而后东下长安,从而进一步压迫曹魏的生存空间。 从防守方面来讲,这个意义比进攻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汉中实在是一个地势险固、适于防御的地方。若是固守汉中,刘备集团则可以以秦岭天险以据曹魏,能够保证成都等地安全。同时,还能联通荆州等地进行呼应,做到“固若金汤”。 也就是说,刘备集团若是能够占据汉中,那么蜀汉霸权基本上可以进一步巩固,便有了争夺天下的资格,倘若汉中之地不取,则刘备集团很难出头了。 而曹操在平定张鲁,夺取汉中之后,司马懿、刘晔等谋士就劝他直接乘势占据益州灭掉刘备,但可惜曹操未听取谋士的意见,否则,整个三国时期就没刘备集团什么事情了。 对此,建议刘备直取汉中之地的谋士法正感叹“此盖天以兴我”。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迫切得到汉中之地的统治权,刘备听取了法正的建议,几乎倾尽所有人马悍然发动了汉中夺取之战。 尽管这一战焦灼僵持两年之后,双方都损失很大,但最终还是势力更弱一点的刘备取得了胜利,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掌控在了手中。而曹操不仅失去了汉中这个战略要地,就连手下大将夏侯渊都被刘备一方所斩。 对此,可能有些人疑惑,这场汉中争夺战打了两年之后,既然势大的曹操都损失了夏侯渊,那刘备是不是也损失惨重呢?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而刘备的损失,虽然在将领损失上不如曹操的损失,但一线作战士兵却是几乎消耗殆尽。 二、刘备的损失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建议,于是倾尽全力,“率诸将进兵汉中”。刘备先派遣吴兰、雷铜等人沿嘉陵江北上占据下辨,又令手下大将张飞、马超为后援,摆出进攻陇右并东向关中截击汉中曹魏后路的姿态。 两侧之翼攻势初一发动,他自己则率领主力直取汉中。但可惜的是,刘备想法很好,他自己的势力却远远不如曹操。于是在次年三月,曹操便派曹洪、曹休等人率军西援直取下辨,将刘备一翼直接斩断,夺取了下辨,吴兰、雷铜等人接连被斩。而张飞、马超等人见势只能后撤以避锋芒。 同年夏,刘备屯兵阳平关,曹将张郃、徐晃、夏侯渊等人与之相持对抗。刘备急于攻取汉中,于是多次分兵数路进攻,但都在曹将的抵抗之下败退。就这样,双方在阳平关对峙焦灼近一年的时间,谁都奈何不了谁。 但此时,刘备损失比曹操更大,前线作战部队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于是,刘备在攻之不能克的情况下,急书令诸葛亮“发益州兵”。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春,刘备集团已然无法继续陪曹操消耗下去了。于是,在跟法正等人商议过后,决定另开一道战线,打开通向汉中的道路。 于是,刘备率军避开阳平关,渡过沔水,于定军山前做出一副“扎营”的姿态,将曹魏大将夏侯渊从“固守之城”引诱了出来。然后派黄忠用计将其兵力分开,最后将其袭杀。 至此,刘备占据了定军山,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局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同年三月,曹操派大军自长安出斜谷,一副大举南下的姿态,企图重新夺取汉中。 但刘备自知势力远不及曹操,便以险峻地形据守不出,接连几个月下来,曹操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无奈之下,只能班师撤回长安。 而刘备,则如愿以偿占据了汉中之地。从双方战损来看,曹操一方大将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颙被斩。而刘备这边部下吴兰、雷铜、任夔等人被斩,表面来看,曹操损失的高级将领更多一点,但实际上,刘备的前线作战部队损失更多。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好奇,那就是刘备采纳法正的意见直取汉中,是临时决定的还是早就计划好的? 其实,若是从刘备跟诸葛亮见面之时,诸葛亮所说的《隆中对》内容来看,直取汉中应该是早就定下的发展策略。 三、策略 说到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诸葛亮那惊人的智慧和谋略了。仔细看诸葛亮的《隆中对》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原来在两人一见面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给刘备定好的发展蜀汉的策略,那便是占据荆州、益州,而后因时制宜以进图天下。 刘备问计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回答说是若能够跨据荆州、益州,则能够保其岩阻。此后,便是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同时也要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如此一来,等天下大变之时,刘备的霸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便可以兴矣。 于是,在刘备走上争霸天下道路时,始终坚持着诸葛亮给出的争霸天下策略方针。第一步,就是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大破曹魏,并且成功占据了荆州。而后取代刘璋以占据益州,则是策略中的第二步。 第三步,自然是无论如何都要占据汉中之地。因为,倘若没有汉中之地固守的话,根本不能“保其岩阻”。如此一来,蜀汉集团大本营不够稳固的话,如何谈及未来“进图天下”呢?可见,汉中之地这个战略要地,对于刘备的蜀汉集团是绝不容有失的。 正是因为如此,刘备才打算在根基尚未稳固之际,便孤注一掷,将人马几乎全部派出跟曹操死磕。事实上,从结果来看,刘备发动的汉中争夺之战,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这样奠定了刘备三分天下的基础。 结语: 总的来说,刘备和曹操之间的汉中争夺之战,虽然不是鼎鼎有名的“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但它无疑是一次特殊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刘备的兵力损失虽然较大,但仍然打下了可以跟曹操分庭抗礼的根基。 至于曹操的势力,虽然并没有削弱多少,但要如同先前平定汉中之后,可以乘势占据益州而灭刘备那样,则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了。也就是说,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之前浪费了一个可以压迫刘备生存空间,甚至直接灭掉对方的机会。 当然,从这场特殊的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曹操双方实力不同,心态似乎也有所不同。曹操似乎是因为势大的缘故,而不肯将兵力消耗在刘备身上,而刘备则因要毕其功于一役的缘故,不得不孤注一掷。 然而可惜的是,刘备和曹操双方打生打死,最后被司马懿给“捡了便宜”,这种结果让人唏嘘不已。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战役,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此战刘备瞬即占据汉中,进而称王。今天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占据荆州、益州、汉中等地之后进位汉中王,他是先称王,然后才上书汉献帝求获认可,这也是当时的军阀们惯用的伎俩,先把生米煮成熟饭,再和名义上的朝廷备案。 刘备称王就意味着自立一国,当然需要有合法的法理依据来证明这个王是代表正义的,还需要把称王的原因和理由布告天下。这些相关的法理依据(自吹的)在群臣劝谏刘备称王的上书中,以及刘备称王后给汉献帝的上书中都有明白地表示。 在以马超为首的群臣上书中,先把曹操放在汉贼的位置:“董卓首难,荡覆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皇后太子,鸩杀见害,剥乱天下,残毁民物。久令陛下蒙尘忧厄,幽处虚邑。人神无主,遏绝王命,厌昧皇极,欲盗神器”。 然后把刘备的正面形象展现出来:“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 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会承机事不密,令操游魂得遂长恶,残泯海内”。 最后以汉初异姓王联合勋贵铲除诸吕之乱为例,表示只有称王才能号召天下人消灭曹操:“汉兴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诸吕之难,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备肺腑枝叶,宗子藩翰,心存国家, 念在弭乱。自操破于汉中,海内英雄望风蚁附,而爵号不显,九锡未加,非所以镇卫社稷,光昭万世也”。 前后叠加,有理有据,看起来长篇大论,实际上的主要意思就是汉贼曹操称王了,皇叔刘备要和他对着干,身份要对等。 称王之后,刘备自己写给汉献帝备案的上书中也再次强调称王的意义:“高祖龙兴,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卒斩诸吕,以安大宗。今操恶直丑正,实繁有徒,包藏祸心, 篡盗已显。既宗室微弱,帝族无位,斟酌古式,依假权宜,上臣大司马汉中王”。 主要意思是讲自己称王是为了保皇,还是拿铲除诸吕之乱为例,还特别强调了,现在到底还是大汉朝,异性的曹操都称王了,刘氏宗亲也必须要出来一个王跟曹操死磕,这个王非刘备莫属。 古人做什么事大多讲究名正言顺,特别是称王立国这种大事,刘备称王要找法理依据比曹操好找得多,因为他到底是姓刘,从起家以来就一直都打着汉室宗亲的招牌。 当初西汉建国后,汉高祖刘邦铲除异姓王,并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此后的两汉将近四百年都严格遵守这条誓言,连王莽篡汉之前都没有称过王。 现在出来一个曹操敢异姓称王,打破了四百年延续下来的规则,堂堂汉室宗亲还能落后于曹操?所以刘备称王的法理依据是充足的。 至于为什么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被汉献帝封王,而刘备要到三年后才称王?当时还没拿下汉中,刘备也还没有真正的在战场上击败过曹操,怕天下人不服而已,到建安二十四年,汉中之战大败曹操的刘备才有底气称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刘备的政权被称为蜀国,为何他自称汉中王而不是蜀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公元219年,持续了两年的“汉中之战”告一段落,三分天下的刘备自称为“汉中王”。对于刘备的这个称号,骆驼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们熟知的三国,一般都被叫做魏国、吴国、和蜀国,那么为何刘备不自称“蜀王”,而要自称为“汉中王”呢? 根据正史《三国志》记载,魏国是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后,才建国并定下国号为“魏”,而曹魏的起源,最早则是来自于曹操的封地,公元208年,曹操饮恨于赤壁,而让一统天下的局势,演变为鼎足三分。曹操于是吸取冒进的教训,开始整顿内务,为了名正言顺,和未来的野望,曹操借汉献帝之手加封自己为王,因为治所在本朝的魏郡,因此曹操的称号就是被定为“魏王”。 等到曹丕建国后,这个称号也被继承了下来。后来唐朝的国号“唐”,也是继承自老李家先祖“唐国公”这一称号。而三国中的吴国也是如此,老孙家出身于东汉时的吴郡,曹丕继位后,曾封孙权为吴王,后来孙权建国后也沿用了“吴”字。但“蜀”这个称号,却不是刘备自称,而是后人根据刘备政权的地理位置而定,刘备建国时,曹丕已经改朝换代,因此刘备建国所用的国号是“汉”而不是蜀。 梳理了三国的国号后,我们似乎仍然无法确定刘备称“汉中王“的原因。于是骆驼又查询了一些资料,推断刘备自称“汉中王”的因素,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通过梳理三国的国号,我们可以知道,当刘备自称“汉中王”时,天下的正朔仍是曹操把持的“汉”。而刘备建立政权的基础,和发展的依据,就是以汉室宗亲自居,然后以匡扶汉室为旗号。而“蜀王”这个称号,非常具有地方色彩,如果刘备当时以“蜀王”为号,就有偏居一隅之嫌。刘备那么聪明,手下又有法正、诸葛亮这种思密周全的手下,因此刘备是不会有机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而且刘备自称“汉中王”,对新得的汉中,也算是一种安抚,治下的百姓一看,自己的新主人,以自己的家乡为名,归属感也会增加很多,另外这对于舆论来说也是利好。就像关羽曾被封为襄阳太守,但是实际上当时的襄阳,并不为刘备所有,而是人家曹操的实际控制部区域。类似的事情现代也有,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骆驼就不落到文字上了。 除此之外,骆驼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刘备自称“汉中王”之前,还有两个人有过“汉中王”的称号。第一个是大汉朝的最初建立者——汉高祖刘邦。当时“倒秦联盟”名义上以楚怀王为尊,大家约定好,谁先攻入关中之地,谁就可以领“关中王”。但等刘邦踏足先登之后,“倒秦联盟”的实际控制人项羽,却凭借拳头硬,把刘邦的封地改为汉中、巴蜀,因此刘邦就由“关中王”变为了“汉中王”。 刘邦最初听说自己被封到这么贫困落后的地方,还有不小的怨言,但是在萧何等人的劝说下,他先是忍气吞声,然后又用金银财宝,砸到了项羽身边的人,把整个汉中盆地都纳入了治下,然后厚积薄发,最终搞定了项羽,建立了大汉政权。(刘邦的称号据记载是“汉王”,但从他实际的控制区域来说,称作“汉中王”也不为过)。因此,刘备自称“汉中王”时,未尝没有给自己一个暗示,也给跟随者心里种下一个希望的意思。 第二个有“汉中王”称号的,是一个叫刘嘉的人。这个名字估计知道的人不太多,但提起他的表弟,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表弟叫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当初西汉陨落,刘邦开创的东汉政权被外戚王莽篡夺,王莽因急于求成,导致官恨民怨,最终烽烟四起。刘秀作为汉高祖遗脉,也是趁乱起兵,当时云从者众多,他的族兄刘嘉就是其中之一。 刘嘉虽然在历史上不怎么出名,但在当时,他却是刘秀极其重要的臂助。刘秀起兵之初,虽然有宗室的背景,但是手下缺兵少将,很像大家熟知的刘备。为了增强实力,刘秀就只好去拉拢一些野生力量参股,而刘嘉就是实际的执行人,刘嘉的工作能力很强,虽然自己也是“贵族”,但是他和那些刀头舔血的绿林豪杰却相处得很融洽,正是有了这些人的牵制,刘秀后来才有机会崛起建国。 不过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前,还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当时绿林军先拥立了刘秀的表兄刘玄为帝,而和绿林军关系密切的刘嘉也随波逐流,跟了刘玄,因为刘嘉前期出了不少力,因此当刘玄称帝后,刘嘉也被封为了王——“汉中王”,不过后来还是刘秀占了上风,刘嘉又转投了自己的小表弟。 骆驼曾想过,刘备既然要继承大汉的衣钵,为何不直接称刘邦的“汉王”,而是用了刘嘉的“汉中王”呢?骆驼认为,刘备称王时,老刘家还是名义上的中原之主,老曹家还没与改朝换代,因此刘备称“汉中王”,既能表明自己的心志,又不至于过于“露骨”,还是非常适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否正确?为何不先攻汉中与益州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207年8月,在白狼山之战中,曹操率领麾下精锐骑兵大败乌桓主力,斩杀西乌桓单于蹋顿,彻底击溃了袁氏在北方最后的势力,曹军随即班师回邺,一个月后,盘踞在辽东的公孙康送来了袁尚与袁熙的首级,曹操彻底地统一了整个北方。 对于志在天下的曹操来说,统一了北方接下来的战略无疑就是统一全天下,当时的曹操占据了豫州、兖州、徐州、司隶州、冀州、并州、幽州、青州等八个州,东汉的天下十三州只有益州、荆州、扬州、交州与凉州还不被曹操所控制。 当天的天下除了曹操之外,还有刘表占据的荆州,孙权占据的扬州,刘璋占据的益州,张鲁占据的汉中,马超、韩遂等军阀割据的凉州与关中,但是,回到邺城的曹操在208年的正月做了一件事,预示着他接下来的战略: 曹操 《三国志 武帝纪》: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 曹操在邺城派人挖掘了一个人工湖,把这个湖命名为玄武池,并且用来训练水军,曹操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准备对付南方的荆州和扬州,因为只有刘表的荆州和孙权的扬州(江东)需要用到水军。 同年7月,在得知刘表病重之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荆州,曹操还没有到达荆州之时,刘表就病死了,紧接着刘表的儿子刘琮成为荆州之主,刘琮在蒯越、韩嵩、傅巽等人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占据了荆州。 在接受刘琮的投降之后,曹操把刘备视为大敌,派出五千骑兵追击带领十余万百姓南逃的刘备,在长坂坡之战中,曹军把刘备打得全军覆没,刘备迫于曹军的压力,放弃去江陵改而前往夏口投靠刘琦。 曹操挥师南下 曹操到达江陵城(今湖北荆州市),休整了两个月之后,曹操发动了赤壁之战,率领荆州降军及南下的曹军沿着长江顺江而下攻打刘备,却在赤壁意外地与刘备、周瑜率领的孙刘联军相遇,双方打了一仗,曹操战败,在江北的乌林扎营,而孙刘联军则在江南的赤壁扎营,双方形成对峙。 周瑜根据黄盖提出的诈降与火攻计,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一把大火就把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烧了个精光,孙刘联军在随后的一年中攻取了曹仁驻守的江陵城,曹军退守襄阳,孙权、刘备、曹操三家鼎立的局面先在荆州形成,转而扩散到全天下。 赤壁之战后,曹操改变了战略,不再选择主攻荆州,而是把眼光放到了西边的关中与凉州,甚至是汉中的张鲁的身上,曹操的战略由南下改为西进,在四年时间中,曹操占据了关中与汉中,与占据益州的刘备隔山相望,在此后的十余中,曹操仍然没能统一。 赤壁之战 回到公元207年年底与208年年初,如果你是曹操,你认为曹操攻取荆州的战略是正确的吗?为何不能先攻打关中、汉中、凉州与益州,最后攻取荆州呢? 很明显,曹操的战略是错误的,是过于急躁的。 1、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统一天下的战略最好是先易后难。 荆州刘表、江东孙权、益州刘璋、汉中张鲁、关中及凉州马超、韩遂,这些势力之中谁强谁弱,相信一眼就能看出来,从人口、城池、人才与经济实力来看,荆州刘表最强,江东孙权次之,益州刘璋第三,关中马超与韩遂等军阀第四,汉中张鲁是最弱的。 曹操当时的战略只有南下与西进,相对来说,西进比南下更为容易,因为西边的关中与凉州还是军阀混战与割据的时代,关中的张横、梁兴,安定的杨秋,河东的侯选、程银、李堪、马玩、成宜,凉州的马超与韩遂等十部军阀在曹操进入关中之后,联合起来对抗曹操。 207年天下势力分布 这些军阀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才联合起来的,实际上只是一盘散沙,战斗力并不强,除了马超与韩遂之外,其他军阀实力都比较弱,曹操如果先西进、再南下,就相对容易些,拿下了关中与凉州,就能对汉中和益州形成压力。 汉中张鲁与益州刘璋跟曹操相对,都不是一个档次的,而且张鲁与刘璋的智谋远远逊于曹操,曹操只要拿下关中与凉州,汉中与益州不在话下,虽然益州有蜀道天险,但是刘璋弱在能力不足,无法据险守住。 曹操一旦拿下关中、凉州、汉中、益州,就能对荆州和扬州形成半包围,这差不多就是后来西晋统一天下的模式。 2、从智谋的角度出发,荆州及扬州人才是最多的。 当时的天下,除了中原之外,数荆州和扬州的人才最多。东汉末年战乱频发,中原士人大多南下逃亡,很多人到了荆州与扬州,甚至还有人到达最南边的交州,相比较之下,荆州是接受中原流亡士人最多的,其次是江东,再次是益州。 荆扬人才济济 荆州有诸葛亮、庞统,江东有周瑜、鲁肃,这些人在当时都是顶级的智谋,曹操打仗一样重智谋,善于用奇兵,善于以少胜多,在智谋的对抗之下,各家拼的就是人才,所有的智谋都是人提出来的,曹操手下虽然谋士不少,但是能劝得住曹操的人不多,郭嘉算一个。 曹操手下的人才并非没有人劝曹操,程昱和贾诩就劝过曹操,程昱认为刘备会与孙权联合,贾诩劝曹操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但是曹操不听,曹操明显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能冷静分析当前的战略,而是急于依靠一场战争统一天下。 3、赤壁之战是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敌人,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在错误的时间,对错误的敌人,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首先是占据荆州才2个月,人心还不安稳,就急于发动战争,其次曹操发动战争的时间是在208年的冬天,正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种季节打仗根本放不开手脚。 赤壁之战战略错误 再次,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目标不明确,没人说得清曹操到底是打刘备的,还是打孙权,或者是刘备与孙权一起打,敌人都不明确,失败在所难免。 赤壁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双方都没有预设战场,而是意外地在赤壁这个地方相遇,于是双方开战,仅仅几天时间,曹操就大败而归,而曹操攻打刘备的另一路人马正沿着汉水南下,听到曹操在赤壁战败,就直接沿着汉水撤退了。 赤壁之战怎么看都是一场急躁的战争,完全没有战略性可言,曹操刚刚占领荆州才2个月,就急于发动战争,这不是合适的时机。 4、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荆州地处天下之中,易守难攻。 东汉末年整个天下有十三个州,荆州北接中原,南承两广,东达扬州,西通益州,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是诸葛亮眼中的四战之地与北伐前进基地,是鲁肃眼中割据长江以南的要地,是周瑜眼中攻取益州的跳板。 荆州位于天下之中 谁想统一天下,一定要攻取荆州,从整个华夏地缘来看,西边有秦岭,道路险峻,东边有淮河,水网密布,从中原南下最好的路就是走中间的南阳-襄阳-荆州进入江汉平原及长江流域,就能将整个天下割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占据荆州能让长江断航,能让长江上游的益州与下游的扬州失去联系。 看看后来蒙古人统一天下,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攻打襄阳,以蒙古人强大的战斗力尚需要五六年时间才能攻下,当时的曹操实力远不及后来的蒙古人,曹操能够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荆州与襄阳,靠的是刘表去世后,刘琮的懦弱无能,但凡刘表在世,曹操也不可能这么容易拿下荆州,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赤壁之战了。 荆州易守难攻,襄阳更被称为华夏第一城池,是冷兵器时代难以逾越的天险,曹操选择了一条最为艰难的统一之路,失败在所难免,如果刘表在世,曹操可能连襄阳也无法攻取,更不用说发动赤壁之战了,所以曹操在统一北方之后的战略确实出了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都成功占据了汉中地区,刘备与刘邦的结局为何完全不同?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刘邦和刘备虽然都占据了汉中地区,地盘是差不多的。但除了地盘之外,其他所有的条件,刘邦基本上都优于刘备。 而且,最关键的是,刘邦面对的是一场混战,就算是最强的项羽,整体国力也远比不上后来的曹魏,这才给了刘邦可乘之机。如果把巅峰时期的刘备,放到东汉末年的混战阶段,刘备大概率也能统一天下。 但可惜的是,等到刘备拿下占领汉中的时候,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就已经定了。除了联合东吴对抗曹魏之外,刘备集团几乎没有其他选择,这才是最致命的。 当然,除此之外,刘备和刘邦面对的其他问题,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要想弄明白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们倒是不妨先看一下,刘备和刘邦面对的局面,都有哪些不同之处。 首先说人口。 人口方面,刘邦的基础,要比刘备好太多了。刘邦入主汉中的时候,汉中以及巴蜀之地的人口数量,基本处于巅峰时期。刘邦就藩汉中的时候,都江堰已经建好了五十多年。随着都江堰的完工,整个巴蜀之地,由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真正的天府之国。 后来秦始皇能够统一天下,一个稳定而且繁荣的巴蜀,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之前的五十多年里,整个巴蜀地区,基本上没有任何战乱。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这地方归秦国管,基本上只是作为一个稳定的大后方。而在秦朝末年的时候,这地方基本上也没怎么打过仗,人口基本没有太大的损失。 所以,刘邦接手的巴蜀,基本上是一个鼎盛的巴蜀,不管是人口还是整体实力,都正处于巅峰期,完全可以为刘邦提供强大的战争资源。 那么,刘备接手的巴蜀,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三国演义当中,前期对于益州这边,基本没什么描写,这就导致很多人认为,益州在东汉末年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什么战乱。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的时候,益州这边也爆发了农民起义。只不过后来,这场农民起义被刘璋他爹刘焉给彻底镇压了下去。 大概也就是在黄巾起义爆发的同时,刘焉入主益州。此后,益州这边基本上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并没有参与和外界的战争。但同时,益州内部却从来没有太平过。 之前刘焉入主益州的时候,为了尽快掌控益州,曾拉拢任用五斗米道的第三代传人张鲁,并且让张鲁占据了汉中。在这之后不久,刘焉便因病去世,其子刘璋继承了他的位置。 不过,刘璋虽然继承了他爹的位置,但是却根本压不住益州。所以,刘璋上位之后,益州内部官员赵韪,起兵反叛,声势极大。最后刘璋虽然靠着他爹留下的家底,镇压了这场叛乱,但也彻底折损了元气,整个益州死伤惨重。而张鲁也趁着这个机会,渐渐独立了出去。 总之,刘璋父子主政益州期间,虽然看似没有和外界发生战争,但内部损耗却极大。等到刘备来的时候,又和刘璋打了三年。而刘备控制了益州大部分地区之后,紧接着又为了锁死益州大门,和曹操来了一场汉中大战。在整个东汉末年,益州基本就没消停过,整体实力折损极为严重。 相比刘邦时代,刘备接手的巴蜀,恐怕人口连一半都不到。再加上常年战乱,田地荒废,刘备接手的巴蜀,恐怕也很难称得上是天府之国了。 除了人口之外,第二个致命短板,便是人才。 相比刘邦集团,刘备集团的人才,在三国演义里虽然被吹得神乎其神。既有卧龙凤雏这样的顶尖军师,还有关张赵马黄这样的五虎上将,似乎是人才济济。但如果仔细比较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刘备集团这边,似乎缺少了一个韩信这样的统帅,可以独自负责一个战场。 刘备集团内部,关二爷虽然可以独挡一面,广为后世崇拜和敬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统领大兵团作战方面,关二爷确实要比韩信逊色不少。 简单来说,刘备这边,不缺将才,但是缺帅才,而且人才断档问题太严重。等到刘备这一批人去世之后,基本上就后继无人了。相比之下,刘邦集团这边,多了一个可以开辟第二战场,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韩信,这个优势可就太大了。 如果说,以上两个因素,还只是内部问题的话。那么相对而言的外部环境,刘邦同样要比刘备强太多了。 楚汉战争期间,虽然争夺天下的主力,是楚汉双方。但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却有十八个诸侯国。诸侯国越多,就意味着可以利用的机会越多。而且,刘邦入主关中之后,速度极快。在项羽几乎完全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便占领了整个关中,有了和项羽集团正面抗衡的实力。 相比之下,刘备则完全不具备这个条件。刘备攻略益州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光是对抗曹操,保护自身的安全,刘备就已经需要联合孙权。想要正面击败整个曹魏集团,单凭刘备集团的实力,几乎不可能。 而且,和项羽集团相比,当时作为刘备主要敌人的曹魏集团,在政治上也远比项羽更加成熟。项羽之所以会输给刘邦,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项羽不懂政治。刚刚掌权,就杀害了义帝熊心。分封诸侯的时候,又过于优柔寡断。在战场上,项羽或许是一个无敌的战神。但是在政治上,项羽实在太过优质,不会争取民心。 和项羽比起来,曹魏集团就截然不同了。曹操刚刚崛起的时候,就懂得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曹操更懂得招揽人才,懂得如何发挥出麾下士族的力量。所以,在整个北方,曹操的民众基础是很高的。这一点,同样不是项羽能比得了的。 通过以上这些比较,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刘备和刘邦地盘确实差不多,但双方在其他方面,可就差了太多了。相比之下,刘备即便是在最巅峰的时候,也比刘邦起兵时欠缺了太多。这样的刘备,面对的又是一个近乎统一的北方,想要夺取天下,难度自然要大太多了。 说到底,还是两者时代背景不同。如果把巅峰时期的刘备,拿到东汉末年的话,刘皇叔说不定早就一统天下了。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称汉中王后,为何只封赵云为“杂号将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张马黄为四大将军,为何只封赵云为杂号将军? 这是最近一位粉丝提出的问题,粉丝纠结的点其实是赵云在刘备心中是否重要?我这里解答下。 按照蜀汉的兵制,军职高并不是权力就大,诸葛亮北伐失利,自贬三等,但权力依旧无人可及,因此不能用军职判断赵云的重要性。 四大将军中,关羽张飞作为刘备的兄弟,没什么可以争议的。马超前来投奔时,地位和刘备平级,刘备称王,怎么也得展示下自己的胸怀,封马超为大将军是必然的。 定军山一战,黄忠斩杀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完全就是靠军功进封的。而且四大将军中,马超的官职实际上是最高的,但后期基本打酱油,有名无权罢了。 刘备根本不需要封赵云为大将军,给实权才是最重要的。 粉丝说的这个杂号将军是翊军将军,赵云带兵打下江阳和犍为两个郡,刘备为了奖励他,首创了这个官职。 “翊”意为辅佐,也可称为贴身将军。赵云初见刘备,立下“终不背德也”的誓言,长坂坡上不离不弃,刘备非常信任他,才把他留在身边着重培养。 老板重视,未来的成长空间是非常大的。 刘备占据三分之一的荆州后,封关羽为荡寇将军,负责镇守襄阳,封张飞为征虏将军,负责镇守宜都,赵云以偏将军的身份镇守桂阳。 千万别从字面意思判断高低,东吴的偏将军是周瑜,吕蒙白衣渡江攻陷荆州,也被封为偏将军。 最能体现赵云地位的是江州都督,蜀汉有三大军区,分别是汉中、南中和江州。刘备去世前,赵云是三大军区司令之一,负责镇守江州,地位虽然比不上关羽张飞,排在前五的实力还是有的。 刘备去世后,赵云升为中护军,掌管朝廷禁军,负责武官的选拔,这地位不用多说。 通过上面的描述,赵云对刘备,就像尉迟恭对李世民,正面战场表现并不出众,无法获得很好的军职,但是深得老板喜爱,权力地位是极高的。 所以不用纠结于表面的封赏,刘备是非常重视赵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