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王守仁还是崇拜的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它对明朝的影响不只是当时,明朝中后期他的心学影响很大 ,比如徐介 张居正 当时都是明朝的政坛上的老大,心学派的势力不可小觑。 第一:他创立了心学首先他是一位圣人有自己的思想,影响了许多人反而对理学抨击很大,他推崇天人和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二:他是一名出色的军师家如果没有它明朝可能发展方向可能改变,宁王造反他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改变了战争走向,又以自己影响力平叛福建。 第三:他是一个政治上的胜利者,随时都对自己不利的情况都可以解决。 第四:他又是一个最可爱的老师,以传心学为己任。 第五:他是真正的为人民挺命的不多的好人。 以上是我的观点我认为他是一个具体的圣人,为天下人民服务为己任。 人类历史上有哪些圣人和贤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能人贤者数不胜数,他们的事迹都汇聚于历史的长河里,源远流长。历史上的圣人不多,能称的上是圣人而且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历史上的圣人贤士的很多思维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人所沿用。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史人。他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生、变化、和本原。老子学说中包含着丰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在教育方面,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风气。政治上,他提出正名的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王充:他是中囯东汉时期哲学家,伟大的无神论者。王充在哲学上主张元气自然论。他以“元气”为始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中国南宋哲学家。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个时期,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陆九渊:心学的创始人。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 王夫之:学识渊博的启蒙者。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之际。王夫之学识极其渊博。举凡经学、小学、子学、史文学、政法、伦理等各门学术选诣无不精深,天文、地理、历数、医理、兵法乃至卜筮、星象,亦旁涉兼通,且留心当时传入的“医学”。 中国历史从来不缺人才,贤人就更不缺了,能称的上贤者的前有商汤、尧、舜、大禹,后有管仲、诸葛亮、朱熹、程颐程璟、魏征、陈平、方孝孺等等,人数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历史上留名且是传播弘扬正能量的都是贤人。 为什么有人称曾国藩为半个圣人? 嘉庆年间的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娄底市双峰县荷叶塘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农家,兄妹九人,他为长子,五岁启蒙,六岁入私熟。之后一直在道光年间碾转就读,道光18年,参加会试,成功登榜,殿试位列三甲第42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河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随后十年七次升迁,连跃十级,道光三十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事。曾国藩向咸丰进言“今日事务,首在用人”,并上书直指咸丰的过失,咸丰阅后始怒后心服,并对其加以褒答,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这支腐朽的武装屡战屡败,不堪一击,清政府多次颁发团练的命令,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出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此时曾国藩正在老家为逝去的母亲守孝,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咸丰三年,曾国藩借清政府急于寻求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在湖南家乡一带,依靠师徒、兄弟、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不同于政府军的新军。后来在攻打太平军的过程中,开始战事失利,曾投水自尽被人救起。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一路高歌猛进,数次将太平军打得流花流水,最终攻占南京,湘军声威大振。同治四年奉命追剿捻军,但最终全部失败。再后来曾国藩主办洋务,较有成效,还回任过两江总督。曾国藩作为近代政治家、军事家,对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重视人才的任用,改革军制,倡廉政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处置贪官污吏,为延缓清王朝的覆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国家态势来看,曾国藩是一个了不起的栋梁之才,他的政治、军事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并在学术著述上也很有成就,他不是一个人们认为的小人,把他称半个圣人,一点也不为过。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县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八。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目录 1基本资料 2人物生平3主要成就4人物评价5个人作品6轶事典故7亲属成员8后世纪念 基本资料1 本名:王守仁别名:王云、王阳明、阳明先生、王文成公字:伯安号:阳明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北城出生日期:1472年10月31日逝世日期:1529年1月9日主要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主要成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 创立“阳明心学” 平定宁王之乱信仰:心学爵位:新建伯→新建侯(赠)谥号:文成安葬地: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人物生平2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书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书塾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 主要成就3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 人物评价4 朱载坖: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王世贞: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③理学之逃,阳明造基。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 个人作品5 文学《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书法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著作《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 轶事典故6 宁王之乱平定后,圣驾忽又出巡,奸宦的心意难测,王守仁感到非常忧虑。正好京师有两位宦官来到浙江,王守仁设宴于镇海楼款待他们。酒喝到一半,王守仁把旁人斥退,又移走楼梯,拿出两箱书简,都是两人交往宁王的证据,王守仁全数交给了他们。两个宦官感谢不已。王守仁始终未遭祸害,多得自这两个宦官维护之力。假使此时王守仁持书简来挟制他们,那么仇怨便更深,而祸害也将无穷。王畿年少时豪放率性,日日在酒肆博场中,每天都涉足酒楼茶馆和赌场。王守仁很早就想结识他,可是始终没有适当的机会。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王畿不由大感惊奇,就要求见王守仁。一见王守仁的面,立刻表示愿意成为王守仁的弟子,成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宁王之乱发生后,宦官张忠、朱泰等人极力勤诱武帝 亲属成员7 曾祖父:王世杰(一说王杰)祖父:王天叙(一说王伦)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岳父:诸养和夫人:诸氏(原配,诸养和之女)、张氏(继室,生王正亿)弟弟:王守俭、王守文、王守章儿子:王正宪(侄子,嗣子)、王正亿(长子)孙子:王承勋、王承学、王承恩曾孙: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通、王先鋐、王先铎玄孙:王业洵(王先进嗣子)、王业弘(王先达子) 后世纪念8 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王守仁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书法圣地兰亭镇以南2里许的仙暇山庄内。王守仁墓坐北朝南,背依山岗,顺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风水特佳。墓冢直径10米,墓道全长70余米,百余级台阶,四层平台,全部用石材精心雕刻而成,气势雄伟,是浙江地区较典型的明代墓葬建筑。墓地近2000平方米的山麓地带,数十棵合抱古松环侍左右,营建了庄严肃穆的环境氛围。墓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