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物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其中有一则关于韩安国的典故,被称为“韩安国死灰复燃”。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韩安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重要将领,他在位期间,秦国的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他赢得了“兵家之祖”的称号。然而,他的成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甚至在一些史书上被忽视。这是因为他的历史地位并不像其他一些将领那样显赫。 然而,韩安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在晚年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他开始重新学习军事知识,提高自己的军事素养。他还开始关注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为秦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一个人曾经失败过,也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韩安国死灰复燃的故事是一则历史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激励我们的故事,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安国是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臣和将领。关于韩安国的才能和地位,历史资料中有很多的记载,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被誉为“军政全才”。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资料出发,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韩安国的军事才能 韩安国在唐朝的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据《旧唐书》等史书的记载,他在唐太宗时期曾经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等等。他还曾经率领军队多次征战边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唐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宰相,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事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军事政策和战略,使得唐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韩安国的政治才能 除了在军事领域的出色表现外,韩安国在政治领域也有着卓越的表现。据《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他在唐高宗时期曾经担任过宰相,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官场腐败,使得唐朝的政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还提出了“以德化人”的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唐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韩安国被称为“军政全才”,主要是因为他在军事和政治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他在唐朝的军事领域中屡建奇功,成为了唐朝的重要将领和谋臣;在政治领域中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官场腐败,使得唐朝的政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的才能和贡献不仅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后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树立了榜样和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安国是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时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在唐朝的历史中,韩安国被誉为“军政全才”,他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究“韩安国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 一、韩安国的家世背景 据《旧唐书》等史书的记载,韩安国的祖先是汉朝的名将韩信,因此他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的父亲韩滉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经担任过宰相的职务。这些优越的条件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韩安国的才华和能力 韩安国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据《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他在唐太宗时期曾经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等等。他还曾经率领军队多次征战边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唐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宰相,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事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官场腐败,使得唐朝的政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还提出了“以德化人”的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唐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韩安国的品格和风范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卓越的表现外,韩安国还有着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风范。据《新唐书》等史书的记载,他为人正直、忠诚、谦虚谨慎,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一直保持着清廉的形象,不为权势所动,不受金钱所诱,成为了当时政治家的楷模和榜样。 四、结论 综上所述,韩安国是一个才华横溢、品格高尚的人。他在唐朝的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高度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他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安国是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时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在唐朝的历史中,韩安国被誉为“军政全才”,他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究“韩安国为什么不杀狱卒”这个问题。 一、韩安国的背景和经历 据《旧唐书》等史书的记载,韩安国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他的父亲韩滉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经担任过宰相的职务。这些优越的条件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韩安国还曾经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左武卫大将军、右武卫大将军等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二、韩安国为什么不杀狱卒的原因 据《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韩安国曾经被贬为边疆将领,在一次巡视时发现了一名狱卒犯了罪。然而,当韩安国询问这个狱卒是否知道其他囚犯的情况时,这名狱卒却毫不犹豫地告诉了他所有的情况。韩安国听后十分震惊,认为这名狱卒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不应该被处死。于是,他决定不杀这名狱卒,而是将他释放并送回了家乡。 三、韩安国为什么不杀狱卒的影响 这个故事反映了韩安国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他在面对一个犯罪的狱卒时,没有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用宽容和理解来化解矛盾。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的司法制度和人性观念,即强调宽严相济、以德服人的精神。 四、结论 综上所述,“韩安国为什么不杀狱卒”这个问题源于韩安国的真实经历,反映了他的宽容和理解精神。他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注重人性关怀和道德规范,而不是简单地采取暴力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安国是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时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在唐朝的历史中,韩安国被誉为“军政全才”,他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究汉武帝对韩安国的评价。 一、汉武帝与韩安国的关系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韩安国则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重要谋臣和将领,他曾经为汉武帝提供过很多重要的建议和支持。因此,汉武帝对韩安国有着很高的评价。 二、汉武帝对韩安国的评价 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汉武帝曾经多次赞扬韩安国的才能和贡献。例如,在《史记·韩世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夫韩氏之世也,有安国者为之辅佐,故能兴其国;今吾得之矣,何以报之?”这段话表达了汉武帝对韩安国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此外,在《汉书·艺文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韩安国之为人也,忠信宽厚,有大度量;其治国家也,明法正道,不阿权贵。”这些评价表明了汉武帝对韩安国的赞赏和肯定。 三、结论 综上所述,汉武帝对韩安国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他在位期间得到了韩安国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对他非常敬重和感激。同时,韩安国在唐朝的政治和军事领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他的才能和贡献被历史所认可和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安国是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时期都有着卓越的表现。在唐朝的历史中,韩安国被誉为“军政全才”,他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究“韩安国死灰复燃”这个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一、韩安国死灰复燃典故的来源 据《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韩安国曾经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魏征而被贬为边疆将领。在边疆的生活中,他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后来,他得到了机会回到朝廷,重新担任了宰相的职务。在这个过程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最终成为了唐朝的重要谋臣和将领。这个故事就被称为“韩安国死灰复燃”。 二、韩安国死灰复燃典故的含义 “韩安国死灰复燃”这个典故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即使经历了失败和挫折,也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是要继续努力,不断挑战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这个典故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气,即重视人才和推崇实干的精神。 三、结论 综上所述,“韩安国死灰复燃”这个典故源于韩安国的真实经历,反映了他的坚韧和执着精神。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这个典故也反映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氛围和社会风气,即重视人才和推崇实干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在汉武帝时期,还有一个人物备受瞩目,他就是韩安国。下面我们将从历史资料出发,探究“汉武帝时期的韩安国是谁”这个问题。 一、韩安国的生平和事迹 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韩安国是汉朝末年的一位名将和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多个官职,包括左将军、右将军等等。在汉武帝即位后,韩安国被任命为宰相,负责管理国家的军事和政治事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官场腐败,使得汉朝的政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此外,韩安国还曾经率领军队多次征战边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他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和赞誉。 二、韩安国在汉武帝时期的重要作用 韩安国在汉武帝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首先,他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表现。据《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他曾经率领军队多次征战边疆,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其次,他在政治上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整顿了官场腐败,使得汉朝的政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此外,他还提出了“以德化人”的思想,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对汉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的韩安国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表现。他的才能和贡献得到了历史的肯定和赞誉。同时,他也是汉朝末年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安国为何没能成为丞相?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韩安国无缘丞相的位置,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汉武帝出于对韩安国人品的质疑和与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所以放弃立韩安国为丞相的想法。 相信大家都听过死灰复燃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就是源自韩安国。 大致故事是这样的:韩安国曾经因为犯罪被囚禁在蒙县的监狱中,因为没有钱贿赂狱卒,遭到一个叫做田甲的人的羞辱,韩安国愤愤不平的说:“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吗”。 田甲马上回答道,死灰如果复燃,我就再撒一泡尿来浇灭它。 过了不久,韩安国在监狱中被免罪,还调任为梁国內史,成为两千石的官员,真的做到了死灰复燃,那名曾经欺负过韩安国的狱卒田甲,听到消息,害怕遭到韩安国的报复就逃跑了。 韩安国就传出消息说,如果田甲不回来,我就要灭你的家族。韩安国哪里有那么大的权利,不过是在吓唬田甲罢了,但是田甲为了家人,还是回到了韩安国的面前请罪。 韩安国却并没有惩罚田甲,而是开玩笑说,你可以撒尿了,你还知道跑,像你这样落井下石的人,有什么价值值得我去报复。 于是放过了田甲。 小时候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以为韩安国宽宏大量和韩信一样,现在看来不是,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最好的报复就是原谅,然后让对方看着你的人生过的风生水起,却望尘莫及。 既报复了对方,又展现了自己的格局。 至于说韩安国后来为什么会错失丞相之位,这就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了。 韩安国,字长孺,梁国成安县人,自幼博览全书,拜在邹县田先生门下,学习《韩非》和各种杂家学说,学识渊博,后来学以致用成为辩士和学问家。 韩安国因为学识渊博在梁国声名远播,被梁孝王刘武看中,收入门下任梁国中大夫。梁孝王刘武是一个惜才爱才,喜欢文学的人,所以韩安国到了梁王刘武的门下很受重视。 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对晁错提议削藩的政令不满,借口清君侧,联合六位诸侯王,发动七王之乱,汉景帝刘启先是诛杀晁错想要平息七王的怒火,但是没有效果,于是就命令大将军周亚夫出兵平叛,梁王刘武辅助。 后来在平定七王之乱的战役中,梁王刘武派张羽担任将军在东边抵御敌军,韩安国守住梁国边防,二人配合默契,果然守住了梁国不受侵犯。 后来七王之乱平定,张羽和韩安国也在此次战役中被表彰,从此声名远扬。 七王之乱是汉景帝刘启经历的第一次叛乱,刘启非常高兴,就宴请梁王刘武,为梁王刘武庆功。 酒酣过半,刘启喝醉了对刘武说,你我是亲兄弟,如今你为我守住的江山,我应该封你做皇太弟,等我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你。 刘武见哥哥说了醉话,赶紧推辞。但是窦太后却产生了妄想,屡次向景帝刘启提出,想要封刘武为皇太弟。 景帝刘启非常生气,不久就有人状告梁王刘武,出行仪仗的规格超过了诸侯的本分,已经是天子的排场了。 刘启很生气,这时窦太后也醒悟过来,派人去梁国责备刘武,刘武从小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很受宠,没有受到过母亲和哥哥的冷落,知道自己错了,于是惶恐不安,派韩安国作为使者去打探情况,平息此事。 可是窦太后却拒绝接见韩安国,韩安国无法于是求见馆陶公主,对馆陶公主说,梁王逾制不过是小孩子显摆哥哥和母亲的宠爱罢了,不敢有僭越之心,如今梁王知道自己错了,正在家中日夜自责,痛哭流涕。 于是馆陶公主相信了韩安国,立刻进宫为梁王求情,窦太后就原谅了梁王,还劝景帝不要再生梁王的气,景帝在窦太后的劝说下也宽恕了梁王。 但是汉景帝从此很少再召梁王进京了。 韩安国因为成功地化解了一次皇家危机,而被景帝记住,馆陶公主和窦太后也因此对韩安国非常赏识。 虽然韩安国阻止了一次皇室危机,但是刘武和哥哥刘启的纠葛还没有结束。后来刘武的臣子公孙诡和羊胜派杀手谋杀了袁盎,被汉景帝查出来了。 汉景帝派人在梁国大肆地搜查二人,逼迫刘武交出二人,刘武不肯,还将二人藏起来了,韩安国知道了这件事,就劝说刘武交出二人。 刘武当然不愿意,这二人虽然做事莽撞,但是却是因为自己才杀袁盎的呀。 韩安国就劝说道:“就算二人是因为您才犯错,但是是他们选择的,并不是您的过错啊,您应该交出他们,让他们接受处罚,不然景帝就会因为您包庇二人而怀疑您的忠心”,于是刘武交出了二人。 从这件事来看韩安国这件事情办得很体面,既维护了刘武,又帮汉朝抓住了杀袁盎的主谋,给汉景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后来刘武因为失宠于景帝,郁郁而死。韩安国因为犯罪又把官给丢了,赋闲在家好多年,直到汉武帝继位,韩安国才想再次做官。 韩安国听说,丞相田蚡广招门客,经常举荐人才给汉武帝,并且大多数都能得到任用,于是就动了心思,贿赂了田蚡五百金,求田蚡推荐自己做官。 于是经过田蚡的提醒,窦太后和汉武帝都想起来韩安国这个人了,后来汉武帝给了韩安国一个北地都尉的官职,之后不久韩安国又被调任为大司农,御史大夫。 公元前135年,匈奴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众臣商议该怎么办? 大行令王诙说,如果我们答应了和亲,过几年匈奴一定会像以往一样出尔反尔,再次骚扰边境,索要财物和和亲。 而已经是御史大夫的韩安国说,此时我国的国力,可以应付一场战争,却不能长久的打下去,如果不等一次将敌人打到无力反击,不如不打。 于是众臣纷纷支持韩安国的说法,劝汉武帝同意和亲。 其实汉武帝召集众大臣来,就是谈谈口风,汉武帝非常想要打仗,但是因为所获的支持太少,不得不放弃了。 有人说了,汉武帝是万人之上怎么会因为臣子妥协。 其实汉武帝很无奈,当时汉武帝刚刚掌权,头上还有奶奶也就是太皇太后窦氏,母亲王太后,汉武帝想要做什么都不能独自决定,不但如此,如果没有大臣大支持,朝中就没有人配合汉武帝打仗,所以说汉武帝想要打仗,必须突破重重阻拦。 而韩安国相当于守成派,修的是纵横家,喜欢顺势而为,见缝插针,与汉武帝的激进明显有分歧。 于是汉武帝在无奈之下,同意了和亲。 汉朝和匈奴结亲后,不过一年,汉武帝越想越憋屈,想到匈奴仗着兵强马壮,挟制汉朝数年的屈辱,恨得牙痒痒,只能在心里暗暗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平定匈奴。 就这样有了马邑之战,汉朝通过商人诱敌深入,打算在马邑伏击匈奴大军,没想到匈奴抓了一位守城之将,就发现了汉朝的计谋,于是马邑之战破灭。 虽然马邑之战破灭,但是汉武帝想要打匈奴的决定却更加坚定了。 在马邑之战中,韩安国虽然一无所获,但是也因为主动出击匈奴被汉武帝称赞。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灌夫骂座的典故,灌夫虽然是个小人物,却因为此事,牵连了半个朝廷的人,最后灌夫被灭族,窦婴被杀,田蚡被汉武帝秘密处死,郑当时被牵连贬官,而韩安国在此也被汉武则问话,最后却幸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韩安国非常擅长审时度势。 说到这里,我们得简单说一下灌夫骂座的故事。 灌夫将田蚡引荐给窦婴,田蚡却摆架子向窦婴索要土地,但是窦婴不愿,因为窦婴曾经显赫的时候,田蚡不过是个小角色,如今凭借外戚的身份耀武扬威,窦婴实在低不下这个头。 而灌夫身为朋友,不忿田蚡的所作所为,于是就出现了灌夫骂座一事,这件事不过是一件小事,可是田蚡却不依不饶,借灌夫破坏王太后的宴会的名义,想要治灌夫一个不敬之罪。 在古代,不敬皇族,是要被处死的。 窦婴见灌夫为自己出头却要被处死,于是倾尽全力救灌夫,不惜与田蚡对立。 这件事就演变成了窦婴和田蚡的对立,也就是已故窦太后的外戚,和汉武帝之母王太后之母王太后的对立。 其实这对汉武帝来讲是一件好事,因为无论是已故窦太后和是王太后,都是制约汉武帝掌权的阻碍,汉武帝正愁找不到机会,将王太后的势力拔除呢,田蚡就将刀子送到自己手上了。 就在田蚡和窦婴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汉武帝就想,如果能将田蚡问罪,就等于拔除了王太后的爪牙,但是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王太后的弟弟,汉武帝顾及王太后也不好亲自开口处置田蚡。 于是汉武帝就开会,将王公大臣都找了,想要借助大臣的之口,将田蚡治罪。但是朝中大臣忌惮王太后的势力不敢开口说话,汉武帝无可奈何就找了郑当时来说话,郑当时是个纯臣,汉武帝以为郑当时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 没想到田蚡是个胆小鬼,竟然一句话都讲不出来,于是汉武帝大怒,将不肯说话的臣子全都贬黜。 韩安国眼看着自己也要被连累,于是开口了,对汉武帝说,灌夫醉酒闹事不过是小事,但是灌夫不敬也是事实,丞相以治灌夫的罪也无可厚非,臣无法裁决,还请陛下自行判断。 韩安国说的话似是而非,好像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韩安国的话,先是为灌夫降低了事件的严重性,又提出丞相治罪合情合理,为汉武帝做任何选择都提出和合理化解释,三方都不得罪。 其实我们在仔细推敲一下,韩安国的话中,灌夫是有错的,丞相是无错的,那么按照韩安国的说法,汉武帝只有两个选择,杀灌夫和不杀灌夫。 这就和汉武帝的设想大相径庭,只是将田蚡和窦婴从事件中摘出去了。但是汉武帝还不好说什么,毕竟人家讲话了,立场也说明了。 虽然没有和汉武帝站在同一立场,但是也从这件事中全身而退了。 散会之后,田蚡问韩安国,你为什么不帮我,向汉武帝请求将灌夫窦婴治罪,韩安国说,现在证据确凿,现实和权势都偏向于您,您若是在逼迫陛下将窦婴灌夫治罪,陛下就会认为您仗势欺人,这对您不利,您应该向陛下认错才对,这样陛下汲不好说什么了。 田蚡一听,知道韩安国是在为自己思量,于是赶紧说误会了韩安国。 最后,汉武帝经过权衡,认为这件事确实证据确凿,偏向田蚡,实在无法将田蚡除掉,现在不是拔除王太后势力的时候,只能牺牲了灌夫和窦婴。 让人没想到的是,灌夫和窦婴死后一年,田蚡也离奇的死亡了。 真的很离奇,田蚡在灌夫和窦婴死后,就开始做噩梦,梦里窦婴和田蚡总是追着自己要索命,田蚡非常害怕,为此还找来巫师为自己算卦,巫师告诉田蚡,确实是窦婴和灌夫站在田蚡的床头纠缠他。 田蚡听到巫师的话之后,更加害怕了,整天神志不清,不久就惊惧而死。 其实田蚡这种死法非常诡异,无论是田蚡的死亡时间和死法都很奇怪,说是认为也不奇怪,因为确实有药物可以控制精神,所以很多后世的学者认为田蚡的死亡是人为。 因为田蚡是王太后的在朝堂的一只手,如果除掉的田蚡就等于拔除了王太后大部分的势力,所以很有可能是汉武帝暗中命人下的手。 田蚡死后,丞相一职就空缺出来了。 韩安国因为政绩斐然,被汉武帝任命为代丞相,韩安国做得很好,不久汉武帝就跟韩安国提出想将立为正式丞相。 但是好死不死的是,韩安国居然把脚给摔了,汉武帝见韩安国受伤严重,就另立了平棘侯薛泽为丞相。 大家听到这里会不会觉得很奇怪,只是摔破了脚又不是摔断了腿,怎么就到丢官的程度了。 于是这里产生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韩安国为了避免被卷到王太后和汉武帝的政治斗争中去,自己故意摔的;第二种可能是,汉武帝认为韩安国与自己政见不和,于是放弃了立韩安国为丞相。 大家仔细一想,这两种可能都合情合理。 第一种可能,韩安国是经田蚡的推荐才重新做官的,自然就站在了田蚡的立场上了,而田蚡是王太后党的人,田蚡死后王太后缺少了左膀右臂,于是看中了韩安国。 而韩安国知道自古以来,一定在皇帝和太后之间的权利纷争,最后的赢家一定是皇帝。例如文帝和景帝,当然吕后除外,毕竟吕后和刘盈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对少见的母子组合了。 所以韩安国认为汉武帝一定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完全掌握朝政,而自己帮着王太后揽权,一定是得罪汉武帝的,王太后与汉武帝是母子俩,最后一定还是母慈子孝,而自己这些小人物却极有可能会沦为母子纷争的炮灰。 于是韩安国决定为了保命,放弃丞相之位。 而第二种也合情合理啊。 韩安国现实不同意汉武帝攻打匈奴,后来为贿赂田蚡成为王太后立场上的人,在灌夫骂座的事件当中也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怎么看,韩安国都不是和自己一条心的,在政见上也与自己有分歧。 丞相一职怎么都要给自己人,或者与自己政见相同的人,才能更好地配合自己,这样一看韩安国明显不是一个好的人选,于是汉武帝放弃了韩安国。 后来,韩安国在出击匈奴的时候因为判断失误,折损了一千多人和财物,被汉武帝贬官,再不得汉武帝的重用,不久就郁郁而终了。 韩安国虽然早年的时候,因为才智出头,但是却因为站错了队失去了丞相之位,其实这和韩安国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从贿赂田蚡的时候就能看出,韩安国其实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并不是一个有抱负,忠君爱国的人,做一才会判断失误。 若是韩安国正直一点,知道自己其实最终是为国家和君主打工,最后也就不会站错队,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韩安(1883-1961),字竹坪,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生于1883年1月17日,卒于1961年1月31日,享年78岁。林学家,中国近现代林业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林学硕士学位的获得者,中国最早的一位林学家出身的政府官员。 目录 1基本资料 2生平事迹3成长经历4人物贡献5简历6主要论著 基本资料1 中文名:韩安国籍:中国出生地:安徽巢县(今巢湖市)出生日期:1883年1月17日逝世日期:1961年1月31日职业:林业家毕业院校:汇文书院,密歇根大学 生平事迹2 韩安于1898年就读于南京汇文书院,190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07年夏天赴美国深造,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和密歇根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和林学硕士学位。1912年回国后,他历任吉林省林业局和东三省林务局主任、京汉铁路局造林事务所所长等职;1922年任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兼林学科教务主任。次年,他接替梁希,兼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主任。他是最早在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担任教授和林学科教务主任及森林系主任的学者之一。他为当时的森林系的建设与发展,为中国近现代林业教育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后,他历任察哈尔特别区实业厅厅长、绥远特别区实业厅厅长兼垦务总办、安徽省政府委员兼省会安庆市市长及教育厅厅长等职。1929年后,他历任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参事、青岛市教育局局长、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西北办事处主任、陕西省林务局副局长、四川省建设厅生产计划委员会农业组主任委员、中央林业实验所所长等 成长经历3 韩安,著名林学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他是中国出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林业硕士学位的获得者,也是中国最早的一位林学家出身的政府官员;他最早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林业概况,建议国家规定了中国第一个植树节,并率先创办铁路沿线育苗造林、兵工造林事业。主持创建中国第一个林业科研机构——中央林业实验所。他重视林业科研教育、森林资源调查、树木定名修志,培养了大量林业人才,为中国近代林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韩安,字竹坪。1883年1月17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西秦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中生活穷困,韩安童年便在家里参加砍柴放鸭等劳动。在家乡上过短时蒙馆。9岁时,随父母移居芜湖,父亲在店铺当雇工,母亲为居家附近的二街福音堂传教士浆洗衣服,养家糊口。韩安在福音堂教会小学免费走读。由于他学习刻苦勤奋,成绩优良,15岁时被学校保送到南京美国美以美会创办的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继续攻读。汇文书院是美国在华陆续创立的13所高等 人物贡献4 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韩安早在清末就矢志研读林学,民国初年步入林政部门任职,毕生致力于林业建设事业,50年如一日,是中国近代林业卓越的开拓者之一。韩安出身寒微,十余年刻苦攻读,考取公费出国留学,目睹“国中沿长江两岸皆童山濯濯,而日本则无山不青,有水皆绿”,因而立下攻读林学,绿化祖国的宏志,并成为中国最早获得林学硕士学衔的先行者。他于民国成立之初年学成归国,立即被北洋政府农林部延揽入山林司担任要职,是当时中国最早的林业专家出身的林政官员之一。他参加编辑中国第一份农林期刊——农林部出版的《农林公报》,并于1913年初在这份刊物上连载他所编译的《世界各国国有森林大势》一文,这也是中国人最早向国内介绍各国林业概况的科技文献。中国首次设置植树节始于1915年。当时的农商部总长周自齐采纳韩安、凌道扬、裴义理等人的意见,认为“欧美各邦,植树有节,推行全国,成效维昭”,乃报经大总统批准,于同年7月申令定每年清 简历5 1883年1月13日 生于安徽省巢县。1904年 毕业于南京汇文书院文理科。1907年 两江总督府考选派往美国留学。1909年 获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理学士学位。1911年 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林学硕士学位。1912—1913年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科学习一年后回国,任北洋政府农林部佥事、吉林林业局主任、东三省林务局主任。1913—1918年 任农商部佥事,中间曾于1916年充任农商部林务处会办。1918—1921年 任交通部京汉铁路局造林事务所所长。1922—1923年 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北京国立农业大学教务主任、森林系主任。1925年 任察哈尔特别区实业厅厅长。1926年 任绥远特别区实业厅厅长。1927—1929年 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安庆市市长、教育厅厅长。1929—1931年 任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参事、教育局局长。1931—1933年 任平汉铁路局顾问。1934—1938年 任全国经济 主要论著6 1 韩安.菲律宾林务调查报告书.农商公报,1915,2(2):6—10,2(4):11—14.2 金邦正,韩安.调查皖省林况报告.农商公报,1915,2(2):6—12,2(4):11—14.3 韩安.农商部林务处半年来事务报告.农商公报,1916(26):1—5.4 韩安.造林防水意见书.农商公报,1918,4(7):1—13.5 韩安.中国森林事业经过之概况(江光壁记).东大农学,1923,1(3):1—3.6 韩安.造林与生产教育.林学,1943(10):15—19.7 韩安.林业之重要性.林业通讯,1947(1):2.8 韩安.世界各国国有森林大势(译).农林公报,1913,2(3):19—27;2(4):1—5;2(5):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