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才华横溢,被誉为“文学巨匠”。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词作,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对黄庭坚的个人简介进行介绍。 黄庭坚出生于公元1045年,出生在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他的父亲是当时的一名官员,家庭背景优越。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书写字。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经常带他到名胜古迹游览,让他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庭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年轻时就开始涉足文学创作,曾经担任过一些官职,但由于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他多次辞官归隐,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黄庭坚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派为主,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他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和散文作品,如《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满江红·怒发冲冠》等等。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黄庭坚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有力,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庭坚,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才华横溢,被誉为“文学巨匠”。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词作,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介绍黄庭坚的诗词作品。 黄庭坚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派为主,情感真挚、语言生动。他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词以“明月几时有”为引子,通过描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苦闷和无奈。 除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黄庭坚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和散文作品,如《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满江红·怒发冲冠》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的诗词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的气息。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例如,他的《登高》一诗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大自然的力量。 此外,黄庭坚的诗词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富有哲理意味的作品。例如,他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作者对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赞扬。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于人类文明的赞美。 总之,黄庭坚的诗词作品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庭坚,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才华横溢,被誉为“文学巨匠”。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词作,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介绍黄庭坚的诗词代表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黄庭坚最有名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明月几时有”为引子,通过描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苦闷和无奈。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黄庭坚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和散文作品,如《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满江红·怒发冲冠》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的诗词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的气息。他的诗歌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例如,他的《登高》一诗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大自然的力量。 此外,黄庭坚的诗词作品中也不乏一些富有哲理意味的作品。例如,他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表达了作者对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赞扬。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于人类文明的赞美。 总之,黄庭坚的诗词作品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庭坚,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才华横溢,被誉为“文学巨匠”。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词作外,他还留下了一些珍贵的书法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松风阁诗帖》。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介绍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 据史料记载,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是其晚年时期所书写的一组诗帖。这组诗帖共有十首,每首诗都是一首七绝。这些诗句表达了黄庭坚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山色有无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组诗帖的书法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的气息。黄庭坚运用了自己的草书技巧,使每个字都显得生动有力。他的笔法流畅自如,富有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他在书法中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内涵。 《松风阁诗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成为了后人研究黄庭坚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许多书法家都曾模仿过这组诗帖,但都没有能够完全达到黄庭坚的高度。 总之,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之一。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更成为了后人研究黄庭坚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黄庭坚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庭坚,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才华横溢,被誉为“文学巨匠”。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词作,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介绍黄庭坚最有名的五首诗词。 第一首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明月几时有”为引子,通过描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苦闷和无奈。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第二首是《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于离别的思念。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大自然的力量。 第三首是《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赞扬。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于人类文明的赞美。 第四首是《登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高远望时的感受和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大自然的力量。 第五首是《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赞扬。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和正义的追求。 总之,黄庭坚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黄庭坚,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歌才华横溢,被誉为“文学巨匠”。在他的一生中,除了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词作外,他还有几个儿子。本文将从历史资料出发,介绍黄庭坚的子女情况。 据史料记载,黄庭坚共有三个儿子。长子黄彦修,次子黄彦珪,三子黄彦璋。其中,黄彦修是黄庭坚最为得意的儿子之一。他自幼聪明好学,跟随父亲学习诗词和书法,后来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黄彦修的文学才华与父亲不相上下,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他的代表作之一《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文学成就,黄彦修还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他曾担任过一些官职,但因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而多次辞官归隐。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双重身份,使他成为当时社会上的一股清流。 总之,黄庭坚的三个儿子在文学、书法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们继承了父亲的文化基因,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的黄景仁也是个有才华的人,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可是却一生穷困潦倒,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他的人生经历。 少年孤苦 乾隆十四年正月四日(1749年2月20日),黄景仁出生于高淳学署。乾隆十八年(1753年),丧父,家中叔辈很少,只好由祖母吕孺人监读黄景仁。 乾隆二十年(1755年),随祖父黄大乐从高淳回到祖籍常州,居住在白云溪上游。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应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祖父黄大乐去世。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祖母吕孺人去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开始写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哥哥黄庚龄去世。同年参加童子试,名列第一,颇受常州府知府潘恂、武进县知县王祖肃的欣赏。 游学江浙 乾隆三十年(1765年),补博士弟子员,在宜兴、氿里读书。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和洪亮吉结交,从此专心于诗,因为母亲年老,从此客游四方谋生以奉养家人。冬,游扬州。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娶妻赵氏,时邵齐焘在常州龙城书院讲学,可惜黄景仁没有师傅,便邀请他来受学,黄景仁为其知遇之恩所感动,便前去受教,不久离去。春,游铜官山。秋,前往杭州,准备参加江宁乡试。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夏,游徽州。秋,参加江宁乡试。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春,游杭州、徽州。夏,游扬州。秋,回常州。冬,拜访湖南按察使王太岳,成为王太岳的幕宾。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春,登衡山。夏,回常州。秋,参加江宁乡试,同年邵齐焘去世,黄景仁认为知己已死,世间已无可留恋,便开始浪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春,到秀水,游览安徽,成为太平知府沈业富的幕宾。秋,参加省试。长子黄乙生出生。冬,到太平,拜访安徽学政朱筠,在朱筠的幕中校勘文章。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成为朱筠的幕宾,从师朱筠。三月,与会太白楼,黄景仁年纪最小,穿着白色的袷衣站在太阳的影下,不一会便写下几百字,其他客人都为之惊叹,纷纷放下笔,黄景仁因此名声大噪,士子都争相模仿他的诗。黄景仁又游黄山、白岳、九华。秋,游安庆、六安。冬,游颍州、凤阳。十二月,回常州。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跟随朱筠到庐州、泗州。夏,游徽州,到杭州。秋,游徽州。冬,回常州。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春,游扬州。夏,回常州。秋,参加江宁乡试。冬,游虞山,祭拜邵齐焘之墓,又到江宁。 乾隆四十年(1775年),从江宁前往太平。夏,在寿州正阳书院讲学。冬,因为觉得自己的诗没有幽、并之地的豪士的风范,于是决定北上,十二月抵达北京,同年著成《两当轩集》。[15]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被赐予二匹缎,任武英殿书签官,任主薄。 穷困潦倒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接母亲和家人到北京居住。秋,参加顺天乡试。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受业于鸿胪寺少卿王昶门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秋,参加顺天乡试。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秋,再次参加顺天乡试。同年将家人送还常州。游山东。冬,到北京。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秋,游西安,拜访陕西巡抚毕沅,毕沅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款待他,并援助他为县丞。冬,回北京。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春,到吏部等待任官。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为债主所逼,带病离开北京,跋涉太行山,到达解州时病发。四月二十五日(1783年5月25日),在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府邸中去世,友人洪亮吉为其服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您好翩的笔顺,偶然看见您的问题,是小女儿出生了吗,恭喜! 这个字可以用羽,翅,翩,个人觉得翩字最好,如果能采纳我会很高兴,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贵千金翩翩起舞的样子。 翩 (形声。从羽,扁声。本义:疾飞的样子)同本义〖offlyingrapidly;lightly〗 中文名 翩 拼音 piān 笔画 15 部首 羽 释义 疾飞的样子 部首笔画 部首:羽部外笔画:9总笔画:15 五笔86:YNMN五笔98:YNMN仓颉:HBSMM 笔顺编号:451325122541541 四角号码:37220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FE9 基本字义 1. 很快地飞。 2. 轻快,飘忽:~然。~跹。~~。~若惊鸿。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羽,扁声。本义:疾飞的样子) 2. 同本义 [of flying rapidly;lightly] 翩,疾飞也。——《说文》 翩扇不富。——《易·泰卦》 翩彼飞鴞。——《诗·鲁颂·泮水》 众鸟翩翻。——汉· 张衡《西京赋》 3. 又如:翩联(共飞的样子;联翩;结姻);翩飞(轻快地飞舞);翩旋(轻快地飞舞) 4. 轻舞,飘扬 [flying] 5. 又如:翩翻(飘动、摇曳的样子);翩连(飘扬不断);翩绵(飘忽连绵) 6. 动作轻疾或体态生动 [liquid] 翩若惊鸿。——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7. 又如:翩幡(行动轻疾) 8. 风流潇洒貌 [admirable and unrestrained;elegant] 妹发垂垂弟貌翩。——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9. 通“偏”。反貌 [in reverse] 翩其反矣。——《诗·小雅·角弓》 10. 又如:翩反(相反) 常用词组 1. 翩翩 piānpiān (1) [lightly]∶运动自如、鸟飞轻疾的样子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唐·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翩翩舞姿 (2) [elegant]∶举止洒脱的——多指青年男子 翩翩少年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fine]∶形容风采、文辞的美好 元瑜书记翩翩。——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 2. 翩然 piānrán [trippingly]∶形容动作轻松迅速的样子 翩然起舞 3. 翩跹 piānxiān [trippingly] 形容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 含吐缃缥之上,翩跹樽俎之侧。——《梁书·王僧孺传》 恰似嫦蛾舞翩跹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弟兄姊妹舞翩跹。——柳亚子《浣溪沙》 黄庭坚的书法具有艺术性吗? 黄庭坚的书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既有宋代群体审美的时代风格精神特征,又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意趣。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为例试作解析:此帖体势开张而又遒劲,圆润流畅。含篆隶笔意。行笔沉着,顿挫起伏。纵横恣肆,线条瘦劲,气宇轩昂。 一,因境立形,变化多端。如上图左右两行我字大,凡字小。经字线条粗,见字线条细。几字取纵势,黄字取横势。清字收,水字放,左右对比,呼应和谐。 二,一行中上下字咬合紧密。如流字的右部上方第一点,补空于水字右下空白处。如字的起笔撇补空于流字中下空白处。激字中部首撇补空于如字左部下方空白处,箭字竹字头右部补空于激字右下空白处,环环相扣,团结紧密。 三,字组长笔画的呼应平衡。如上图右边一行中的前二字长撇势往左下伸展,后二字的长捺势往右下伸展,达到了呼应平衡的目的。 四,此帖用笔提按成分较多,近于楷书。笔画粗细变化幅度不是很大,书写时用全锋三分之一这段书写较适中。再根据笔画的粗细对比确定用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此帖笔画较独立,笔力感强,如果有篆书和隶书基础,才易写出这种强劲的笔力。 五,疏密得宜。如上图右边一行前三字寒、山、出。字距疏。后三字此、语、举这三个字距很密,形成这一行的上密下疏对比。 六,同笔求变。如上图中的事、所、真这几个字中的三个长横笔画。在斜度、起笔和收笔、直曲方面都有变化。 七,单字结构内部的中心部分较紧密。如上图中的这些字,长的主笔尽量夸张外展,字心部分较为密结。 八,长线摇曳。如上图中、长竖钩、长竖、长捺。在行笔时左摇右摆、有提有按的涩势前行。婀娜多姿。 九,整体平衡。如上图中虽然二行字都是往左斜的,但整体是平衡的,打破了二行的平板。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以上行书作品为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所书。) 下图为笔者临《寒山子庞居士诗》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