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艾
邓艾本是荆州农夫,他是如何成为大将军的呢?

邓艾本是荆州农夫,他是如何成为大将军的呢?

  邓艾本是荆州农夫,他是如何成为大将军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志向非凡的农夫  邓艾本是荆州人氏。当年曹操从刘琮手里顺利接管了荆州,但是遭遇赤壁战败后,曹操为了人力资源不被孙刘掠夺而去,就来了一次人口大迁徙。邓艾和大批荆州人口就这样被迁移到了汝南。从此,邓艾成了曹操屯田区的农民,过上了放牛种田的生活。  由于邓艾从小读过书,识得字,勤勤恳恳的他被评为都尉学士,作为典农都尉的下属,也就说他可以不用下田干活了。但天生的生理缺陷——口吃无疑影响到了他成为更高级别的干佐,于是他被派为稻田守丛草吏——一个像林冲那样的草料场管理员。  但邓艾并没有因为遭遇不公平的待遇而自暴自弃,反而加倍努力,认真学习,开发出了潜藏的军事天赋。他每次见到高山大泽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指指点点,哪里可以安营扎寨,哪里可以埋伏兵马。他的举动把一旁的看客惊呆了,嘲笑他一个农民有什么必要学人家沙场点兵呢?邓艾只是淡淡一笑,在心中回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邓艾就这样踏踏实实地边学习边干活,一晃就是好几年。  朝廷栋梁  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又到了一年一度上计的时候。自秦朝起,国家就确立了地方官年终向国家汇报情况的制度。到了曹魏时期,这项制度更得以发扬光大。各个地区以郡国为单位,每一年到了年终就要统计好赋税、人口、土地等重要数据,然后派遣能员到首都,把情况汇报给中央。中央根据这些情况才能更好地了解地方,并因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各部门对上计非常重视。  对于朝廷而言,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特意派遣德高望重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把关。  对于地方官来说,这是关乎政绩的事,意味着升官发财,所以必须让熟悉业务的心腹前去。  也许是小时候为一位官员拉过马车救过急,也许是邓艾的认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许是多年来任劳任怨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总之,快四十岁的邓艾终于得到了提拔,成为了典农纲纪。  经过初步的选拔发现没有人比邓艾更熟悉业务,也没有人比邓艾更热爱这份工作。虽然邓艾有点口吃,但他的业务能力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于是典农校尉提拔邓艾成为了这一年的上计吏。  如果没有这一次上计,也许邓艾会在典农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直干下去,成为出色的屯田专家,不至于会落得冤杀的下场,但也没有了灭蜀杀敌的赫赫战功,也没有了万古流芳的美名。是选择平庸地活着苟且一生生还是轰轰烈烈的战死沙场,许多人都会做出不同的抉择。  暂且对未来一无所知的邓艾就这样带着长官的殷殷期望来到了洛阳。他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还意外受到了太尉司马懿的赏识。司马懿还想再考察一下,他见邓艾有点口吃,就开玩笑说:你自称艾啊艾的,到底是几个艾啊?邓艾灵机一动,也不结巴口吃了,脱口而出: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在对答的瞬间巧妙地搬出了论语中的典故,并以凤凰自比,邓艾不仅才情非凡,而且志向远大,专业能力突出,司马懿立即决定把邓艾招揽到自己的麾下。  邓艾就这样成为了司马懿太尉府的下属,开始了传奇的下半生。他的聪明才智这才有了用武之地。  有了司马懿的大力支持,邓艾很快进入了尚书部担任了一名尚书郎。  邓艾是实干家,什么时候都停不下来。在尚书部工作期间,他提出了著名的屯田计划。他建议为了应对来自孙吴的挑战,必须扩大屯田,积累足够的粮食储备。他提出要在淮河两岸肥沃地带建立新的屯田区域,对当地的水利设施加以改造,既要做好农田的灌溉工作,也要保证运输通畅,战时能够迅速把兵力和物资运往前线。为了保证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邓艾认为要安排五万屯田军民,按照十分之二的计划轮休,保证常年都有四万人在正常工作。经过精密的计算,邓艾认为,只要六七年,朝廷就可以积累下十万精兵五年的粮食,到时和孙吴开战就能稳操胜券了。  这份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基础的报告一提交就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一致认可,被迅速确立为国策立即施行。  沙场点兵  邓艾被眼光毒辣的司马懿发现了战斗天赋,被提拔为西北地区的将军。刚一上任就打了个漂亮的胜仗,打败了来犯的姜维。记功受赏为讨寇将军、关内侯。  从农民成为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人生际遇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邓艾却能不改初心,保持人性中的一份厚道。当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当政时,邓艾已经成为了汝南太守。汝南就是邓艾自小种田放牛的地方。幼年的邓艾曾经受到过一位老人的无私帮助,这次他衣锦还乡正是为了报恩。可惜那位老人已经去世。邓艾吩咐属下,去墓前祭拜一下这位老人,又给了老人遗孀一大笔银子,最后还把老人的儿子提拔为计吏——就是那个曾经让邓艾发迹的职位,邓艾希望老人的儿子也能够像他一样就此获得升迁。  邓艾在汝南的官声很好,史书记载荒野开辟,军民并丰。他始终记得年少时曾经看到过的八字箴言:“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然而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战场才是邓艾的最终归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4-06
钟会和邓艾灭蜀有功 最后为什么都死于非命

钟会和邓艾灭蜀有功 最后为什么都死于非命

  对钟会与邓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景耀五年(262年),随着蜀汉大将军姜维最后一次北伐落幕,曹魏大将军司马昭也积极备战,准备一举攻灭蜀汉。力排众议的钟会在东路主攻汉中诸城,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因为没有准备,蜀汉仅抵抗了三个月便因为后主刘禅的投降宣告覆灭。然而在此战中立下大功的钟会与邓艾不仅没有因此荣归故里,而是先后死于非命,这是何故?  一、崭露头角,屡献良策  钟会出身颍川士族,是太傅钟繇的幼子,而邓艾的家中早已没落,自己还是被强迁入魏的,这些都注定了钟会的起点比邓艾高之又高。“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若管朝政,吴、蜀之忧也”,钟会一出仕便是尚书郎、中书侍郎这样的高位。在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权时,钟会就因为运筹帷幄的才能屡受重用。而邓艾就没有这么好的开局了,尽管心怀大志,然而却因为口吃不得重用,让人不得不感叹邓艾的生不逢时。但将近二十年的蹉跎,却并未击倒邓艾,得益于“屯田”这项基本国策,精通此道的邓艾在司马懿面前混了脸熟,也开启了他不凡的仕途。  正始二年(241)起,邓艾等到了司马懿的重用,魏国在淮南、淮北广开河道,大举屯田,所用之策皆由邓艾提供,他也因此高升为南安太守,来到了抗蜀前线。钟会早年与司马师、司马昭关系密切,他提醒过司马师“小心”魏帝曹髦;在司马师殒命后力荐司马昭夺权;曹魏“功狗”诸葛诞反叛,钟会施计讨平,因事后坚决辞让九卿之一的太仆和陈侯爵位获得美名。若说司马昭是曹魏背后的掌权者,那么钟会就是司马昭背后的掌权者,升迁司隶校尉后,“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  二、三路伐蜀,一战功成  姜维的数次北伐耗尽了国力,司马昭决定先蜀后吴,群臣皆以不可行,唯独钟会鼎立支持,因此钟会受封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军事,两人共定灭蜀大计。景元四年(263)魏军三路伐蜀,钟会率大军十余万从斜谷、骆谷进兵,大军一路高歌猛进直逼剑阁。眼见汉中尽失,姜维果断放弃与邓艾周旋,与廖化、张翼、董厥退保剑阁,数次击退了来犯的钟会。依靠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利,加上蜀汉力保家园展现出来的凝聚力,钟会一时没有办法,加上魏军粮草不济,钟会有了退兵的打算。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钟会坐镇大军与姜维对峙,还支持了邓艾率精兵袭击涪县的计划。于是邓艾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硬生生从无人之境开出一条道路,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还一举击败了回援的蜀将诸葛瞻。绵竹陷落,代表着蜀都成都暴露在魏军兵峰之下,邓艾兵少,若是刘禅全力防守不见得邓艾能够一战功毕。然而刘禅投降得很干脆,邓艾入成都,手执符节,接受了蜀汉众人的投降。  三、功高桀骜,不得其死  当时,魏军分三路攻蜀,东路的钟会军人数最多,但想要立下不朽战功的他谗言排挤掉了诸葛绪,将中路军收入囊中。邓艾献奇策,钟会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派遣部将田章跟随,眼看邓艾比自己先一步入成都,钟会又怎么不眼红呢?在接受投降后,邓艾效仿邓禹故事,以天子名义任命大批蜀吏,可以说此举对稳定蜀地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邓艾却因此骄傲自满起来,“使于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但很快邓艾就遭到陷害,陷害他的正是钟会。邓艾将自己对蜀地建设想法上报给司马昭,居功自傲的他甚至不惜驳斥司马昭也要坚持己见,这自然给了钟会落井下石的好机会,于是在钟会的诬告下,邓艾被绑上刑车不日将被带回京城。  自以为没了约束的钟会也诞生了反叛的意图,他意欲联合姜维,以魏、蜀军队二十余万和蜀地为依托,打算水陆并进攻取天下。然而想法是好的,实施的时候却连第一步都无法进行下去,因为魏军将领兵卒的家人都在魏地,自然不愿意跟随钟会反抗朝廷,而蜀军虽然有姜维为头领,但不可能是数倍于己的魏军的对手,加上钟会不忍心处死那些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结果胡烈煽动大军对钟会发难,宣布叛乱仅两天,钟会与姜维就死于兵变。监军卫瓘此前在陷害邓艾一事上与钟会沆瀣一气,担心未来会有祸端,于是把邓艾也杀了。  邓艾少不得志,到了中年才因为司马懿的赏识步步高升,稳固发展的他自然得到了人民和朝廷的交口称赞,然而灭国之功太大了,一下子让他有些忘乎所以,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来自钟会背后的暗箭,一下将他刺穿。钟会小心翼翼,机关算尽,却还是棋差一着,被姜维和司马昭看破野心。邓艾被钟会暗算,而钟会亦死于乱军,为义也好为名也罢,“横受屠戮,良可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25
为什么邓艾能靠着两千人就灭亡了蜀国呢?

为什么邓艾能靠着两千人就灭亡了蜀国呢?

  为什么邓艾能靠着两千人就灭亡了蜀国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姜维知道汉中失守的消息后,没有和邓艾的军队纠缠,直接绕过邓艾千里奔袭剑门关而来,姜维率领蜀军主力,依据剑门关的天险,成功将钟会的八万大军阻挡于关外,寸步难行。魏国大军在剑阁前被挡住一个月后,粮草不济,准备退军。  就在此时,邓艾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据《三国志·邓艾传》中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无人之地行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志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淤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一路上崇山峻岭,渺无人烟,行动极是艰难。来到摩天岭时,尽见峻壁巅崖,不能开凿,眼看陷入绝境,邓艾的儿子和开路的士兵纷纷痛哭起来。这时邓艾率先以毡裹身,从高山滚了下去,其他人一看主将如此英勇,不敢落后,也如法遵行,有毡的依法制,无毡的用绳索拴住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悄悄地越过了摩天岭。总所经路险,约有700余里,此时邓艾手下也只剩下2000余人的残军。  邓艾率军度过阴平之后全军疲惫,当邓艾抵达涪城时,涪城守卫马邈以为神兵天降,居然不战而降。于是邓艾率领全军在涪城休整后,率军南下直逼成都。  蜀国君主刘禅听闻后,让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禁卫军到达梓潼阻截邓艾。黄崇建议诸葛瞻迅速占领险要,以逸待劳,把邓艾消灭在山区。可是诸葛瞻犹豫不决,丧失良机使邓艾进入平原,于是只能回援成都,双方在绵竹遭遇。本来诸葛瞻初战占优,邓艾于是亲自督战,由于禁卫军缺乏战斗经验,被邓艾翻盘,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禁卫军全军覆没。  成都的刘禅听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顿时不知所措,昏倒于地。刘禅意欲南逃南中或者投奔东吴,均被谯周否决,在谯周、张绍(张飞之子)、邓良(邓芝之子)的劝说下,刘禅选择投降。刘禅率领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抬着棺材,手捧印绶向邓艾投降。  至此,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涪城,戮战绵竹,终于攻破蜀国腹地成都,结束了蜀国刘禅的统治。邓艾于是完成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以2000人灭亡了一个国家。偷渡阴平之役也被载入军事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3
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蜀汉会灭亡吗?

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蜀汉会灭亡吗?

  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蜀汉会灭亡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邓艾这个名字,乍听有些陌生,但是他却是一个可以与诸葛亮和司马懿衡量的优秀将才。他可算得上三国末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了,有些许口吃的他,做起事情来可不含糊,从来都是条分缕析,深谋远虑。在和姜维的多次交战中,也从没有出现过半分差错,而让他一战成名的,莫过于偷渡阴平,铤而走险,一举攻入蜀国要道,这也是历史上最为成功的一次入川作战,而邓艾的这一计谋,也突破了传统的作战规划,另辟蹊径,出其不意,让人大为赞叹。  据说,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跟随他的只有两千残兵,而刘禅其实还有数万军队,这差距本来就摆在那里,那么邓艾是如何让有将近60万人的蜀国投降的呢?又是如何偷渡阴平,穿越无人区灭掉蜀国的呢?这一切,从他遇到司马懿说起。  在动荡的年代,战争是永恒的话题,这也直接造成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而对于邓艾而言,家庭条件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万幸的是,邓氏家族还算是个大族,邓艾自小也受到些许的教育,少年时期就有大志向。曹操攻打荆州的时候,邓艾被流放做了屯田民。又因为口吃,邓艾尽管表现出了很高的才学造诣,但说不通话的人终究无法担当大任。沉默了近20年,后终于当了个典农功曹,帮助管理屯田,打杂之类。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而发现这颗金子的人,就是当时的洛阳太尉司马懿。伯乐与千里马的相见,妙不可言。司马懿很欣赏邓艾的才智和能力,并恳请其留下来做事,毕恭毕敬,邓艾同意了,再后来,邓艾风生水起,名声也逐渐扩大。尽管是当了将军,邓艾也没有摆大架子,和士兵们同舟共济,在作战时也能够身先士卒,成不骄,败不馁,因而在士兵中口碑也不错。  曹丕称帝后,大权旁落,司马氏族越加猖狂,司马昭之心也人尽皆知。蜀国在这几年北伐多次都没有成功,国力日渐衰弱,兵疲民累,司马昭一方面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直取汉中;一方面任命邓艾为征西将军,主牵制姜维的兵力;紧接着让诸葛绪进攻武都,把姜维的后路给断了,这一战略堪称完美。只可惜姜维这火眼金睛,早早就识破司马昭的诡计,于是直接将所有的兵力转到剑门关,本来胜券在握的司马昭一方攻打不入,双方陷入僵局。  就在大家焦灼万分的时候,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进攻绵竹”的作战计划,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也是一个冒险性极强的策略。阴平道恰恰验证了所谓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说法,一览皆为高山峻岭,地形崎岖,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但是,阴平道却是绝佳的突破口,一方面可以从后方攻打姜维军,一旦姜维退兵,就可以取得剑阁这一要地;另一方面,如果姜维不退兵,那么就可以直接占据成都。一旦占领这两地之一,蜀国就如同一个裂了的口子,也离覆灭不远了。  闯入阴平道需要步步为营,一旦有细小的失误,便没有退路可言,而一个66岁的老头,毅然决然地去了,这种敢于闯、敢于冒险的精神,也让我们深感敬佩。如此,邓艾如同一把利刃,让一个有将近60万人的蜀国走向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3
邓艾只有2000兵马,凭什么逼迫刘禅投降呢?

邓艾只有2000兵马,凭什么逼迫刘禅投降呢?

  邓艾只有2000兵马,凭什么逼迫刘禅投降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邓艾只靠几千残兵剩勇就迫使刘禅君臣开门投降,不是这2000人战斗力有多可怕,而是因为蜀汉气数已尽。在三国后期,蜀汉在综合实力已经全面落后于曹魏和东吴,特别是在关羽失荆州之后,加上诸葛亮、姜维连续多年的北伐对于蜀汉国力的消耗,促使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等到邓艾、钟会等人率兵进攻蜀国时,蜀汉已经没有了统一天下的能力和愿望。  二  同时,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来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重要趋势。对于蜀汉的百姓来说,连年的战争自然带来了沉重的徭役,所以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形成一个朝代。而蜀汉既然没有这一实力,面对已经兵临城下的邓艾,那就只有顺应司马氏结束三国的趋势了。并且,对于蜀汉的投降,也是其内部益州本土派势力意志的体现。在蜀汉建立之初,就分为荆州集团(原刘备部)、东州集团(原刘璋部)、益州集团(当地原住民)三大势力。  三  在刘备和诸葛亮掌权的时候,凭借着超强的能力,加上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非益州本土派势力的存在,还可以压制益州集团。但是,在刘备、诸葛亮等人相继去世后,后主刘禅逐渐压不住这股势力了。而最后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刘禅投降的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在蜀汉任职时期,谯周一向以反对诸葛亮、姜维的北伐战略而闻名。对于势力强大的益州本土派,不希望连年征战,所以在邓艾兵临城下时,就鼓动后主刘禅开门投降,以此保全自己的利益。  四  最后,刘禅的投降,也是基于成都没有多少可用之兵的前提上。在邓艾进军的过程中,诸葛亮的后人诸葛瞻、诸葛尚相继战死,绵竹之战的失败震动了蜀汉朝廷上下,诸葛亮家族在蜀汉拥有巨大的影响力,随着诸葛瞻的战死,蜀国从上到下抵抗意志崩溃,蜀汉百姓间发生了恐慌。而蜀汉的主力则远水难解近渴,比如姜维就切断了后路,最终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先被灭亡的一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3
成语期期艾艾中的"艾艾"指的是邓艾吗?

成语期期艾艾中的"艾艾"指的是邓艾吗?

  成语期期艾艾中的"艾艾"指的是邓艾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邓艾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在后来更被推崇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可见邓艾一生创下的功勋究竟有多大。不过他有个小毛病,那就是邓艾口吃的问题十分严重,不过这并不能影响邓艾的才能,他自幼就收到了极为良好的教育。  邓艾在做屯田民时,凭借出色的才学而受到推荐,得以担任一些下级官吏。可是因为邓艾口吃的毛病,导致上级不想重用他,所以邓艾只能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吏。直到遇见司马懿,司马懿采用了邓艾的许多策略,是邓艾开始崭露头角。  而之后的多年,邓艾建功无数,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邓艾口吃的问题却依然还存在着,后来邓艾成为司马昭的重臣时,司马昭就经常因为邓艾口吃而打趣他。  因为邓艾口吃的缘故,所以在提及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连说几个艾字。有一次司马昭设宴群臣,邓艾亦在其中。再一次宴会上,邓艾正与司马昭交谈,一开口就又是:"艾.....艾......艾......。"  司马昭听到后就开玩笑说:"你怎么老是-艾、艾、艾"的,这到底是几个艾啊?"邓艾听到司马昭取笑他,却丝毫不显得窘迫,淡然地回答道:"不是有一句话是"凤兮凤兮",这里面还是只有一只凤啊。"  而这个故事也成了后来成语期期艾艾中"艾艾"的来源,从中也可看出邓艾确实是十分机敏的。虽然说邓艾有口吃的小毛病,但是瑕不掩瑜,他满身才华,对魏国而言是很重要的将才。  从一个放牛娃,还口吃,成长为一个名留史册的人物,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军才、政才都堪称一时之士,甚至陈寿说: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我认为他们是及不上邓艾的,即使我是张辽粉。  邓艾军事上无论战略战术都有相当高的水平,政治上治国理政也可以预见是一把好手(屯田不是种田,其中的组织、规划、带动都是需要水平的),这样的人其实说一时之士可能都有点低,我认为在历史上也是排的上号的!不过有能力必然有忌惮和忌妒,加上“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再次证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史册中是极为寻常之事。  邓士载有政才,他权谋术数如何我只能说可能不高但一般的他应该都懂,所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这件事对于他来说,绝对很重要!这或许就是理想。很多人说姜维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为理想献身,很多人也因此而成为了姜维的粉丝。其实邓艾也是如此,为理想献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3
邓艾的身世如何?他为什么要改掉自己的名字呢?

邓艾的身世如何?他为什么要改掉自己的名字呢?

  邓艾的身世如何?他为什么要改掉自己的名字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他的宗族亲戚中已有叫此名字的,所以他又改掉这个名字。后来任都尉学士,因为有口吃的毛病,不适宜做文书,于是为稻田守丛草吏。每当他看到高山大湖,就指手划脚,认为军营该安在何处等,别人常常嘲笑他。后来任典农纲纪、上计吏。于是出使朝廷,见到太尉司马懿。  司马懿认为邓艾很不一般,于是召他作为自己的属官,迁任尚书郎。嘉平元年(249),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抵御西蜀偏将军姜维的进犯。姜维败退后,郭淮于是向西袭击羌地。邓艾说:“敌兵撤退得不远,也许还会返回来,应当把各军分开防守,来预防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郭淮)就留下邓艾在白水以北驻兵防守。  三天以后,姜维派遣廖化从白水之南向邓艾营地逼近。邓艾对诸位将领说:“姜维一定会从东边袭击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离邓艾兵营有六十里。邓艾当即派兵于夜晚直接驻守洮城,姜维果然渡河偷袭洮城,幸亏邓艾事先占据了洮城,魏军得以战斗不败。  景元四年(263)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军攻打西蜀。姜维还军把守剑阁。钟会进攻姜维,没有攻下来。邓艾上书说:“现在敌兵大受挫折,应乘胜追击。从阴平沿小路、经汉德阳亭,奔赴涪城,距剑阁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队直接攻击敌人的心脏。  (在这种情形下,)剑阁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沿大道前进。如果剑阁的守军不退回去,那么,救援(应对)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说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今进攻其空虚之地,一定能打败敌人。”  这年冬天十月,邓艾自阴平行走百余里,全是无人之地,凿山开路,架设栈道,山高谷深,十分艰险,加之运粮十分困难,形势近于危险。邓艾用毛毡裹住身体,推转而下。众将士都攀木缘崖,一个一个前进。首先来到江由县,西蜀守将马邈投降。  西蜀卫将军诸葛瞻从涪城退还绵竹,排列战阵,等着狙击邓艾。邓艾派遣自己的儿子邓忠等率兵从右边包抄,司马(官名)师纂等率兵从右边包抄。  但二人出击均告失利,退回来说:“敌人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选择,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骂邓忠和师纂,要斩首示众。二人又率兵再战,大败敌兵,斩下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的脑袋,进军至雒县。  刘禅派使者拿着皇帝的大印,写了封书信(让使者带着)来到邓艾兵营,请求投降。邓艾率兵进驻成都,巡视并约束将士,没有发生抢劫掠夺的事。安抚收纳投降归附的人员,让他们都回复旧业。蜀国人都称赞邓艾。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3
邓艾的真实兵力是多少?真的只是两千残兵吗?

邓艾的真实兵力是多少?真的只是两千残兵吗?

  邓艾的真实兵力是多少?真的只是两千残兵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艾乃先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  文中说得明白,邓忠帅兵5000开道,邓艾亲帅大军30000,也就是说邓艾出动了35000人马。每走百余里就下一座大寨,驻扎3000士兵,走到摩天岭的时候确实只剩下了2000人马。  从出发35000到到达目的地的2000多人,少的人不是死了,而是分批下寨。目的很明显一旦前路受阻,可以分阶梯式的接应,当然这是从退路上考虑的。如果是进攻的话,这些军队能成阶梯式集结,当然前提是前方探路顺利。  本来在摩天岭,诸葛亮生前安排了守卫的士兵,但刘禅为了节省开支把摩天岭的士兵撤掉了,这就给邓艾的这2000士兵空降创造了条件。邓艾凭借这2000多士兵快速攻打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如果邓艾仅仅靠这2000士兵攻打成都,纯粹是找死。邓艾不傻,打下江油就是为了寻找一个补给和修整的地方,在这里他可以先收拢军队。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前面引用的段落也说了探路只用了20天,在探好路有人接应的情况下从传讯到集结可能都用不了20天(传讯可能还有更好更快的方法,比如说放狼烟,百里之内应该能看到,这样的话集结的时间就会更短)。也别管他集结部队用了多少天吧,只要邓艾愿意,封锁消息十几天甚至一个月都没问题。  蜀国的兵力本来就不多(投降时,蜀国人口只有94万),能战的差不多都被姜维带走,因为钟会攻下了汉中,蜀国甚至还对剑阁进行了二次增兵,再加上个地方也有军队驻扎,成都实际上可战之兵没多少。演义中说诸葛瞻凑齐了7万人,我们姑且信他确实有7万。  但是者7万人的战斗力是远远不及邓艾精锐部队,邓艾的军队是孤军深入,没有退路,能跟着来的都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如果不能打下成都,被姜维的援军包了饺子,他们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魏军士兵爆发的战斗力是惊人的。  而诸葛瞻并没有其父诸葛亮的本事,也没有实战经验,错误的采用了打遭遇战的方法,尽管人多,战斗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也只不过是送人头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3
诸葛瞻在和邓艾作战的时候犯了哪些错误呢?

诸葛瞻在和邓艾作战的时候犯了哪些错误呢?

  诸葛瞻在和邓艾作战的时候犯了哪些错误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诸葛瞻出生时,诸葛亮时年四十七岁。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所谓第六次出祁山是也。他见儿子日益懂事,很兴奋,临行与兄诸葛瑾写了一封家书:“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从小看到老,知子莫若父。诸葛瞻早慧,即早熟,如温室里面成长的花朵,诸葛瞻可能会带有一些优越感。所谓满招损,意思是自己自满于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这点在往后的日子里面可以看到。  蜀后主刘禅,把女儿嫁给了诸葛瞻,招其为驸马,于是诸葛瞻就与关羽次子关兴、费祎儿子费恭三个同为连襟。蜀汉后期政治关系网严密,高层彼此多联姻。  诸葛瞻此后官运亨通,二十年里,连连晋升,到蜀汉亡国的那年,官至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地位仅在大将军姜维之下,而在有半个世纪军龄的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和镇军大将军宗预等元老宿将之上;他一没有好看的政绩,更是遑论军功,所以老臣们看不上眼。当他主持朝政时,镇军大将军宗预拒绝前去拜访。  邓艾军偷渡阴平的消息传来,主持朝政的诸葛瞻亲自带兵出征。《三国演义》说他两次胜魏兵,非也,实乃两次大败。诸葛瞻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因而当北上达到涪城时,面对已经进入江油的邓艾军队不知所措。诚然,诸葛瞻缺乏军事实践,难辨成败利钝,不争取时机,扼守险要,却驻扎在涪城平坦之地,以致前锋失利后,退扎绵竹,使敌军长驱而入,自己处处挨打,他犯下玩寇的低级错误。这时他才稍有醒悟,可是迟了。  蜀汉军在绵竹再败,“自元帅以下并受斩戮,伏尸蔽地,血流丹野”(《汉晋春秋》)。后来邓艾为夸耀功绩,在绵竹将战死的双方将士一并埋葬,筑台以为景观。绵竹之败,把成都储存的兵力全都丢光了。  其实诸葛瞻在当时的局势上,是占有优势的。诸葛瞻主要带领的是成都周围的守备力量,人数远多于邓艾,但精锐程度不够。且巴东蜀军正在赶往救援成都,可以说邓艾久战必败。另外诸葛瞻的实战经验确实是有所不足,如果问他为什么失败的原因,那可能只有一个,就是太年轻了。  诸葛瞻在战役两个阶段各犯了一个错误。第一阶段涪城之战,他高估了自己军队的人数,急于决战而导致前锋被灭。第二阶段绵竹关。他受不了邓艾“若降者必表为琅琊王”的激将,又弃险不守出城决战,经过苦战全军覆没。连激将法都没能控制住自己,确实是太年轻,军事上的能力积累还是看实战啊。  最后,诸葛瞻虽然战死了,但是蜀军主力尚存。可是这对于蜀国来说,“诸葛家族”的不败神话被打破,从此蜀国的军民意志进入低迷状态。无能的刘禅最终也是选择了投降,可以说诸葛瞻是蜀国亡国的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3-13
如果这四人守卫成都,邓艾还能轻易拿下蜀汉吗?

如果这四人守卫成都,邓艾还能轻易拿下蜀汉吗?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 若这四大名将有一人在成都,邓艾都无法灭亡蜀汉,这四人是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蜀汉的快速灭亡无疑是最大的一个黑天鹅事件,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令人意外的结局,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蜀汉在绵竹之战中输得太惨!而当时如果这四大蜀汉名将有一人在成都,那么绵竹之战结局很可能被逆转!邓艾将无法灭亡蜀汉!  蜀汉末期,司马昭分兵三路伐蜀,钟会大军虽然成功的打进了汉中,但却被姜维牢牢的挡在了剑阁,只要姜维多撑一会儿,钟会将被迫撤退,因为汉中其实还有几座坚城在蜀汉的控制中,钟会的后勤并不稳固。如果不是邓艾突然从阴平小道杀入蜀中腹地,这一次魏蜀两国的交战,很可能以平手告终。而且就算是邓艾杀入了蜀中,其实蜀汉也不至于快速灭亡的,因为邓艾远道而来,战斗力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只要诸葛瞻坚壁清野,等待援兵,便可以成功耗死邓艾,因为邓艾根本没有大型攻城器械!  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众人的意料,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由于诸葛亮去世得太早,对诸葛瞻的教育并不到位,所以诸葛瞻虽然名声大,但本事并不强,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在面对邓艾的进攻时,他不听手下建议,坚持出城作战,最终战败身亡,绵竹失守,成都平原最后一支可战之兵也就此消失。自此,成都城直接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刘禅最终无奈投降,令人遗憾!  蜀汉的结局令众人神伤,然而事实上,其实蜀汉原本不应该如此快速的灭亡的!如果此四大名将当时有一人在成都,绵竹之战就不会败,蜀汉也不会这么快灭亡!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常常被人们用来奚落廖化,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是对廖化的贬低,此话的原意是蜀汉人才稀少,连廖化这么年老的将领都需要上前线,真是可悲。这句话丝毫没有对廖化的贬低,相反,这话还暗示了廖化不错的军事能力。  廖化这人,一生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北伐之战,他都有过参与,当其他名将都陨落沙场时,只有他死里逃生,成功的活到了蜀汉灭亡,可以说廖化基本算是见证了蜀汉的兴衰。廖化作战经验极其丰富,军事能力非常优秀,如果他在成都,负责守卫绵竹,他肯定能够看穿邓艾大军的虚实,针对邓艾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战略,坚守城池或者险要地带,不主动去和邓艾大军硬碰硬,最终成功耗死邓艾!  张翼也是一个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名将,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从汉中之战,到北伐之战,再到最后一场魏蜀之战,张翼都全程参与,立下了许多功劳。可以说,张翼的军事能力并不输于廖化,甚至于说他还要强于廖化。当时人评价张翼,是将他和王平、廖化等人并列的。  《华阳国志》: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如果张翼在成都,凭借他丰富的作战经验,他肯定会率先占领险要关隘阻挡邓艾,不会去主动和邓艾决战,这样的话邓艾根本打不进成都平原。即便邓艾打进成都平原,面对坚守不出的绵竹城,他也是无可奈何的,最终当蜀汉的其他援军到来后,等待邓艾的结局只能是被击败。  霍弋是名将霍峻之子,颇有军事才能。他从小和刘禅一起长大,两人关系非常不错,由于他军事才能突出,刘禅专门安排他镇守南中,防备南边的蛮族。当魏国大军开始进攻蜀汉时,霍弋曾主动向刘禅建议,前来成都相助,结果刘禅以事情早就安排妥当、没有危险为由,拒绝了霍弋,最终当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霍弋根本来不及赶往成都。  不得不说,霍弋的军事直觉真的是非常敏锐,竟然能提前察觉问题,只是很可惜刘禅没有同意霍弋的请求。如果霍弋来到成都,凭借他出色的军事能力,邓艾怎么可能打下绵竹,蜀汉怎么可能这么快就灭亡?要知道当年霍弋他爹霍峻,可是以数百人坚守了葭萌关一年时间,最终还大破敌军,创下了一个军事生活的啊,太令人惊讶了!  罗宪为人刚正不阿,因为不愿意奉承黄皓,遭到黄皓的忌恨,被贬为巴东太守。蜀汉灭亡前夕,东吴借出兵帮助蜀汉抵挡魏国的理由,想要进攻永安城,遭到了罗宪的坚决反击。当时的罗宪,根本没有任何外援,因为蜀汉国内早就乱成了一锅粥,可他就是凭借一座城池抗住了东吴大军轮番的进攻,就连名将陆抗前来,都无法拿下永安,足见罗宪的守城能力,是有多么的强!  罗宪独自坚守永安,硬抗吴军六个月,最终使得东吴军队狼狈撤退,这样的军事能力令天下动容!如果罗宪在成都,负责守卫绵竹,凭借其出色的守城能力,邓艾怎么可能攻得下绵竹?怎么可能轻易拿下成都,快速灭亡蜀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2
如果这四人守卫成都,邓艾还能轻易拿下蜀汉吗?-趣历史网

如果这四人守卫成都,邓艾还能轻易拿下蜀汉吗?-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 若这四大名将有一人在成都,邓艾都无法灭亡蜀汉,这四人是谁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蜀汉的快速灭亡无疑是最大的一个黑天鹅事件,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令人意外的结局,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蜀汉在绵竹之战中输得太惨!而当时如果这四大蜀汉名将有一人在成都,那么绵竹之战结局很可能被逆转!邓艾将无法灭亡蜀汉!  蜀汉末期,司马昭分兵三路伐蜀,钟会大军虽然成功的打进了汉中,但却被姜维牢牢的挡在了剑阁,只要姜维多撑一会儿,钟会将被迫撤退,因为汉中其实还有几座坚城在蜀汉的控制中,钟会的后勤并不稳固。如果不是邓艾突然从阴平小道杀入蜀中腹地,这一次魏蜀两国的交战,很可能以平手告终。而且就算是邓艾杀入了蜀中,其实蜀汉也不至于快速灭亡的,因为邓艾远道而来,战斗力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只要诸葛瞻坚壁清野,等待援兵,便可以成功耗死邓艾,因为邓艾根本没有大型攻城器械!  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众人的意料,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由于诸葛亮去世得太早,对诸葛瞻的教育并不到位,所以诸葛瞻虽然名声大,但本事并不强,严重缺乏实战经验,在面对邓艾的进攻时,他不听手下建议,坚持出城作战,最终战败身亡,绵竹失守,成都平原最后一支可战之兵也就此消失。自此,成都城直接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刘禅最终无奈投降,令人遗憾!  蜀汉的结局令众人神伤,然而事实上,其实蜀汉原本不应该如此快速的灭亡的!如果此四大名将当时有一人在成都,绵竹之战就不会败,蜀汉也不会这么快灭亡!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常常被人们用来奚落廖化,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是对廖化的贬低,此话的原意是蜀汉人才稀少,连廖化这么年老的将领都需要上前线,真是可悲。这句话丝毫没有对廖化的贬低,相反,这话还暗示了廖化不错的军事能力。  廖化这人,一生作战经验非常丰富。襄樊之战、夷陵之战、北伐之战,他都有过参与,当其他名将都陨落沙场时,只有他死里逃生,成功的活到了蜀汉灭亡,可以说廖化基本算是见证了蜀汉的兴衰。廖化作战经验极其丰富,军事能力非常优秀,如果他在成都,负责守卫绵竹,他肯定能够看穿邓艾大军的虚实,针对邓艾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战略,坚守城池或者险要地带,不主动去和邓艾大军硬碰硬,最终成功耗死邓艾!  张翼也是一个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名将,在蜀汉的地位非常高,从汉中之战,到北伐之战,再到最后一场魏蜀之战,张翼都全程参与,立下了许多功劳。可以说,张翼的军事能力并不输于廖化,甚至于说他还要强于廖化。当时人评价张翼,是将他和王平、廖化等人并列的。  《华阳国志》:后张翼、廖化并为大将军,时人语曰:“前有王、句,后有张、廖。”  如果张翼在成都,凭借他丰富的作战经验,他肯定会率先占领险要关隘阻挡邓艾,不会去主动和邓艾决战,这样的话邓艾根本打不进成都平原。即便邓艾打进成都平原,面对坚守不出的绵竹城,他也是无可奈何的,最终当蜀汉的其他援军到来后,等待邓艾的结局只能是被击败。  霍弋是名将霍峻之子,颇有军事才能。他从小和刘禅一起长大,两人关系非常不错,由于他军事才能突出,刘禅专门安排他镇守南中,防备南边的蛮族。当魏国大军开始进攻蜀汉时,霍弋曾主动向刘禅建议,前来成都相助,结果刘禅以事情早就安排妥当、没有危险为由,拒绝了霍弋,最终当邓艾兵临成都城下时,霍弋根本来不及赶往成都。  不得不说,霍弋的军事直觉真的是非常敏锐,竟然能提前察觉问题,只是很可惜刘禅没有同意霍弋的请求。如果霍弋来到成都,凭借他出色的军事能力,邓艾怎么可能打下绵竹,蜀汉怎么可能这么快就灭亡?要知道当年霍弋他爹霍峻,可是以数百人坚守了葭萌关一年时间,最终还大破敌军,创下了一个军事生活的啊,太令人惊讶了!  罗宪为人刚正不阿,因为不愿意奉承黄皓,遭到黄皓的忌恨,被贬为巴东太守。蜀汉灭亡前夕,东吴借出兵帮助蜀汉抵挡魏国的理由,想要进攻永安城,遭到了罗宪的坚决反击。当时的罗宪,根本没有任何外援,因为蜀汉国内早就乱成了一锅粥,可他就是凭借一座城池抗住了东吴大军轮番的进攻,就连名将陆抗前来,都无法拿下永安,足见罗宪的守城能力,是有多么的强!  罗宪独自坚守永安,硬抗吴军六个月,最终使得东吴军队狼狈撤退,这样的军事能力令天下动容!如果罗宪在成都,负责守卫绵竹,凭借其出色的守城能力,邓艾怎么可能攻得下绵竹?怎么可能轻易拿下成都,快速灭亡蜀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2-01
诸葛亮都惊叹姜维的智谋 姜维为何打仗会输给邓艾-趣历史网

诸葛亮都惊叹姜维的智谋 姜维为何打仗会输给邓艾-趣历史网

  姜维的智谋连诸葛亮都惊叹,但为何他打仗总输给邓艾,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姜维和邓艾  事实上,关于“姜维带兵打仗总输给邓艾”的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诚然,姜维带兵,确实曾输给过邓艾,但总体而来,姜维的北伐是胜多败少!就综合能力来看,姜维一点也不输于邓艾,甚至于说,他比邓艾更加厉害!  在军事能力方面,姜维比邓艾略强!当时的天下形势是魏国强大,蜀汉弱小,两者国力差距巨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姜维却数次主动北伐,令人称叹。而在姜维和邓艾的作战过程中,姜维一直是进攻方,邓艾是防守方,在当时那种战争条件下,进攻方其实非常吃亏。姜维必须得获得巨大的战功,才能堵住蜀汉众臣的嘴,但邓艾作为防守方,只要守住城池便是大功一件,所以相比于邓艾,姜维其实是非常吃亏的。  另外,姜维北伐,是劳师远征,而邓艾作战,乃是以逸待劳,很明显姜维更加吃亏。而且战场就在魏国境内,邓艾可以轻松地收集蜀军留下的首级,更加详实的统计战果,而姜维撤兵根本统计不到魏军战死的人数,也就是说,在战果统计上,姜维也是比不过邓艾的。  说白了,姜维和邓艾的作战过程中,姜维其实一直是非常吃亏的,然而即便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和邓艾打成了五五开,这就说明,姜维的军事能力,是比邓艾略强的!事实上,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大家也更加认可姜维的能力!  《三国志》:艾又曰:“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有识者笑之。  邓艾打进成都后,曾自我夸耀,说姜维比不上自己,结果遭到众人的耻笑。这个“有识者”,要不就是蜀汉旧臣,要不就是邓艾自己的手下,这两拨人都是姜维的敌人(姜维被逼得远离朝堂),敌人尚且不认同邓艾强于姜维,可见姜维是多么的厉害!  除了在军事能力上不如姜维,邓艾在政治能力上也比不过姜维!当年司马昭想要伐蜀,遭到众臣的反对,于是他去询问邓艾的意见,在司马昭看来,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人,他应该是司马家的忠臣,应该全力支持司马昭,结果邓艾却反对司马昭伐蜀,这其实就体现了邓艾这个人政治能力的低下。之后邓艾入蜀,又来了一波神操作,在不经过司马昭的允许下,他竟然大肆分封蜀汉旧臣,最终惹来杀身之祸,令人感叹……  从邓艾的这些处事行为来看,他的政治能力极其低下!相比于姜维,他差得远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姜维的能力比邓艾更强,且姜维北伐,也是胜多败少,那么为何在大众眼中,姜维带兵打仗却总输给邓艾呢?为何在大众心目中,姜维的能力是不如邓艾的呢?  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以胜败论英雄的论调越来越多  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被教育不要以胜败论英雄,不要唯结果论,但是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会逐渐忘掉了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对待许多事情,我们都变得唯结果论了。  典型的例子便是笑贫不笑娼。小的时候,大家对于娼是非常厌恶的,认为即便贫穷,也不能去做娼,但是长大以后,迫于经济压力,或者见识到了做娼所带来的高利润,高回报,大家的想法就逐渐改变了!当一个人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还不如人家一个晚上挣到的钱多,而且人家貌似还更加轻松,于是有些人心中的信念便被摧垮了。随着这种例子越来越多,很多人的观念都受到了影响,由原来的笑娼不笑贫,变成了笑贫不笑娼!  事实上,这种观念的转变,就是因为大家变得唯结果论了。大家只看重最终的成就,根本不管这人是如何获得这种成就的,于是许多令人奇怪的事情便发生了!姜维的综合实力绝对强于邓艾,且他北伐的战绩也是胜多败少,但在不少人眼中,姜维却比不上邓艾,这就是因为姜维最终败了,邓艾赢了!大家才不管曹魏的国力比蜀汉强多少,反正最终是姜维败了,蜀汉亡了,那么这就说明姜维不如邓艾!这就是典型的以成败来论英雄,典型的唯结果论!  二、不少人认为是姜维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无论是三国时期,还是现代社会,都有不少人认为,蜀汉的衰弱,就是因为姜维痴迷于北伐,若不是姜维数次北伐,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国力,蜀汉绝不至于这么早就灭亡了!事实上,当年姜维之所以会选择远走沓中,就是因为这种观点在蜀汉内部大行其道,迫使其不得不外出避祸!  “蜀汉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中的廖化,从蜀汉建立之初,活到了蜀汉灭亡,可谓是蜀汉元老战将,按道理说他应该继承刘备和诸葛亮的遗志,坚定的支持姜维北伐,但事实上,他却是蜀汉内部反对姜维的一大猛人。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深受蜀汉重恩,且作为诸葛亮的儿子,按道理他应该好好配合姜维,完成北伐大业,但是他却也是反对姜维北伐的代表人物,可见当时的蜀汉朝堂,对于姜维是多么的敌视!  而这些人之所以敌视姜维,反对姜维北伐,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姜维的北伐,将蜀汉带入了深渊,严重削弱了蜀汉的国力!殊不知,要不是姜维连年征战,为蜀汉打造出一支精兵,蜀汉怎么可能挡得住曹魏的进攻?当邓艾杀入蜀汉腹地后,诸葛瞻倒是带领了军队前去迎敌,可这些疏于战阵的蜀军,哪里是魏军的对手?要是姜维不北伐,整个蜀军都变成诸葛瞻的手下那样,蜀汉将会是何种场景?  诚然,北伐耗费了巨大的钱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蜀汉的国力,但这并不是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蜀汉之所以灭亡,完全是因为内部的投降派太多,坐享安逸的人太多,要是多几个姜维这样的人,蜀汉怎么可能轻易灭亡!  司马昭伐蜀,虽然声势浩大,但姜维已经把钟会大军牢牢地挡在了剑阁,而且据史书记载,要是再攻不下剑阁,钟会极有可能退兵了。只要蜀汉君臣再坚持一会,蜀汉完全不会灭亡!但是面对邓艾的那点魏军,蜀汉君臣在有钱有粮有援军的情况下,却选择了投降,令人匪夷所思!只能说当时的蜀汉君臣都被腐化了,他们再也没有刘备诸葛亮时代的战斗意志了,是他们的无能将蜀汉带入了深渊!  同姜维类似,诸葛亮也是颇受质疑的!在不少人看来,诸葛亮的北伐也是劳师远征,空耗钱粮的,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执意北伐,好好发展内部,说不定蜀汉会更加强大。然而事实上,要不是诸葛亮执意北伐,蜀汉其实早就灭亡了。  一方面,蜀汉国力本来就弱于曹魏,论发展速度,蜀汉根本比不过曹魏。要是诸葛亮不北伐,给予曹魏充足的发展时间,那么要不了多少年,魏蜀两国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蜀汉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要是诸葛亮不北伐,蜀汉内部的矛盾,就足够大家喝一壶的了。说白了北伐既有打击曹魏的作用,也有转移内部矛盾的作用!  总的来说,众人之所以会认为姜维不如邓艾,乃是因为大家错误地认为姜维的北伐削弱了蜀汉的国力,导致了蜀汉的灭亡。事实上,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恰恰是内部的那些投降派,要是姜维不北伐,蜀汉承平日久,内部的投降派将会更多,蜀汉将会更快灭亡!  三、标新立异,反对权威  现代社会的压力非常大,很多人喜欢上了反传统,反权威,只要是高高在上的人物,他们都想反对,在这种思潮下,姜维被贬低也就在所难免了。再加上新一代年轻人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传统上受到敬仰的姜维,自然会被拉下神坛,遭到大家的质疑!  结语  总的来说,正史中的姜维,其实比邓艾更加厉害!而之所以会出现姜维不如邓艾论调,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一、以成败论英雄的论调越来越多;二、不少人将蜀汉的灭亡归因于姜维;三、年轻人标新立异,反对权威。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3-01-14
邓艾能灭蜀国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趣历史网

邓艾能灭蜀国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取得胜利?-趣历史网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263年,魏国司马昭兵分三路,共十六万人进攻蜀汉,那么邓艾能灭蜀国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呢?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中原因,一起看看吧。  西路邓艾领兵三万出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进攻阴平,以阻截姜维的退路,东路钟会率领剩下的十万进攻汉中。结果虽然钟会顺利攻下汉中,但他们的计划被姜维识破。  姜维知道汉中失守的消息后,没有和邓艾的军队纠缠,直接绕过邓艾千里奔袭剑门关而来,姜维率领蜀军主力,依据剑门关的天险,成功将钟会的八万大军阻挡于关外,寸步难行。魏国大军在剑阁前被挡住一个月后,粮草不济,准备退军。  就在此时,邓艾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据《三国志·邓艾传》中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无人之地行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志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淤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一路上崇山峻岭,渺无人烟,行动极是艰难。来到摩天岭时,尽见峻壁巅崖,不能开凿,眼看陷入绝境,邓艾的儿子和开路的士兵纷纷痛哭起来。这时邓艾率先以毡裹身,从高山滚了下去,其他人一看主将如此英勇,不敢落后,也如法遵行,有毡的依法制,无毡的用绳索拴住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悄悄地越过了摩天岭。总所经路险,约有700余里,此时邓艾手下也只剩下2000余人的残军。  邓艾率军度过阴平之后全军疲惫,当邓艾抵达涪城时,涪城守卫马邈以为神兵天降,居然不战而降。于是邓艾率领全军在涪城休整后,率军南下直逼成都。  蜀国君主刘禅听闻后,让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禁卫军到达梓潼阻截邓艾。黄崇建议诸葛瞻迅速占领险要,以逸待劳,把邓艾消灭在山区。可是诸葛瞻犹豫不决,丧失良机使邓艾进入平原,于是只能回援成都,双方在绵竹遭遇。本来诸葛瞻初战占优,邓艾于是亲自督战,由于禁卫军缺乏战斗经验,被邓艾翻盘,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禁卫军全军覆没。  成都的刘禅听到诸葛瞻兵败的消息,顿时不知所措,昏倒于地。刘禅意欲南逃南中或者投奔东吴,均被谯周否决,在谯周、张绍(张飞之子)、邓良(邓芝之子)的劝说下,刘禅选择投降。刘禅率领文武百官、皇亲国戚,抬着棺材,手捧印绶向邓艾投降。  至此,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涪城,戮战绵竹,终于攻破蜀国腹地成都,结束了蜀国刘禅的统治。邓艾于是完成了古代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以2000人灭亡了一个国家。偷渡阴平之役也被载入军事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12
邓艾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传说他口吃是真的吗?-趣历史网

邓艾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传说他口吃是真的吗?-趣历史网

  想知道邓艾是三国时期的魏国名将,传说他口吃是真的吗?这个传说确实是真的,邓艾口吃的问题十分严重,不过这并不能影响邓艾的才能,他自幼就收到了极为良好的教育。  邓艾在做屯田民时,凭借出色的才学而受到推荐,得以担任一些下级官吏。可是因为邓艾口吃的毛病,导致上级不想重用他,所以邓艾只能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吏。直到遇见司马懿,司马懿采用了邓艾的许多策略,是邓艾开始崭露头角。  而之后的多年,邓艾建功无数,可以说,曹魏政权能在三国中始终保持实力最强,特别是后期,邓艾的许多政治主张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邓艾口吃的问题却依然还存在着,后来邓艾成为司马昭的重臣时,司马昭就经常因为邓艾口吃而打趣他。  因为邓艾口吃的缘故,所以在提及自己的时候,往往会连说几个艾字。有一次司马昭设宴群臣,邓艾亦在其中。再一次宴会上,邓艾正与司马昭交谈,一开口就又是:"艾.....艾......艾......。"  司马昭听到后就开玩笑说:"你怎么老是-艾、艾、艾"的,这到底是几个艾啊?"邓艾听到司马昭取笑他,却丝毫不显得窘迫,淡然地回答道:"不是有一句话是"凤兮凤兮",这里面还是只有一只凤啊。"  而这个故事也成了后来成语期期艾艾中"艾艾"的来源,从中也可看出邓艾确实是十分机敏的。虽然说邓艾有口吃的小毛病,但是瑕不掩瑜,他满身才华,对魏国而言是很重要的将才。  从一个放牛娃,还口吃,成长为一个名留史册的人物,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无论军才、政才都堪称一时之士,甚至陈寿说: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我认为他们是及不上邓艾的,即使我是张辽粉。  邓艾军事上无论战略战术都有相当高的水平,政治上治国理政也可以预见是一把好手(屯田不是种田,其中的组织、规划、带动都是需要水平的),这样的人其实说一时之士可能都有点低,我认为在历史上也是排的上号的!不过有能力必然有忌惮和忌妒,加上“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再次证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史册中是极为寻常之事。  邓士载有政才,他权谋术数如何我只能说可能不高但一般的他应该都懂,所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么这件事对于他来说,绝对很重要!这或许就是理想。很多人说姜维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为理想献身,很多人也因此而成为了姜维的粉丝。其实邓艾也是如此,为理想献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2-11
姜维对邓艾连续发动的两次北伐为什么都失败了?-趣历史网

姜维对邓艾连续发动的两次北伐为什么都失败了?-趣历史网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姜维的智谋连诸葛亮都惊叹,但为何他打仗总输给邓艾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01、姜维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  姜维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姜维没有把敌人,诸葛亮给了姜维一个任务即可,那就是平定蜀国!在姜维看来:所谓的“平定”就像是攻打一个大城市一样――这点完全错误!因为在之前的北伐中蜀国一直是靠着诸葛亮的“定军山之战”起家的,而姜维则用了一场很大的“战役”,他不可能为了一个地方而不惜一军之力!其二:在战争进行中,姜维并不知道敌我双方实力等信息,他不懂得如何对战局进行主动调整。姜维第一次北伐之所以失败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军心涣散有关,当他看到邓艾大败之后就对之前的作战计划进行了调整。他认为只要让士兵疲惫到无斗志状态就可以平定蜀国了――但这并不是他唯一的策略。  02、第二次北伐的不利因素很多  姜维对邓艾发动第二次北伐的时候,恰好是蜀汉最困难的时期。蜀国原本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地步,而且蜀汉内部早已人心涣散。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蜀国,需要花费巨大的力气,但当时蜀汉几乎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名将。但是,邓艾的出现却给了蜀国很大希望。所以,邓艾率领大军第一次北伐,就是为了给姜维复国争取时间――邓艾这个人也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啊,尽管邓艾实力不错也没有得到太多的时间去准备北伐,但是却可以从中看出姜维还有一些优势。所以说,邓艾也不一定是什么好鸟。  03、诸葛亮的战略意图  正如前面所说,为了在三国中能继续立足,诸葛亮可谓是费尽心思。但即便如此,由于诸葛亮对国家战略和大局的把握非常准确、全面。他不仅想要北伐成功,还想要一统天下,因此其北伐方案中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计谋:如在襄阳、潼关、汉中三个关口设伏;进攻潼关,控制汉中;不计代价攻打蜀中与东吴对抗等等。当然,这些策略中也有不少问题。但是,诸葛亮却对此有所准备,并且在制定这些计划时他也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10
姜维和邓艾多次展开对战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趣历史网

姜维和邓艾多次展开对战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姜维和邓艾相比,谁更厉害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的历史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可以说是宿敌,后来两人年迈,便逐渐退出了三国的舞台,而接替他们的便是姜维与邓艾两人。  这二位也曾多次展开对阵,那么他们究竟是谁更厉害呢?  邓艾此人出生于普通百姓家,从小就在山上放牛,但邓艾是个聪明人,他找时机自学成才后便走上了仕途。  当然虽然邓艾走上了仕途但也一直在最底层工作。后来有一次机会,邓艾前去洛阳汇报工作时,司马懿发现了邓艾的才能将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并且之后也多次提拔重用。  根据三国历史记载,邓艾曾经为司马懿提出过两项决策,第一是大力开凿河渠,兴修水利,第二便是实施军屯。  所谓军屯便是让士兵在没有战事的时候直接屯田,让粮草有余存。司马懿听后认为邓艾所提十分重要,就大力支持邓艾。  姜维是诸葛亮的传人,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在去世之前将自己的七惧、六恐以及八阵图等军事著作全部交给了姜维,在多年以后,姜维顺利的成为了蜀汉的军事将领,还有意匡扶汉室,想要完成诸葛亮生前的遗愿。  在姜维前去北伐的这几年里,据三国历史记载,姜维总共北伐曹魏十一次。  而姜维此时最大的对手便是曹魏的邓艾。两人在战事中也曾多次交手,那其结果又是如何呢?  段谷之战  公元256年,姜维所带领的部队在洮西大获全胜,这一仗让蜀汉的官员百姓都对他寄予厚望,刘禅还将姜维提升为蜀汉大将军。而川蜀的军事大权也落到了姜维一个人手上。  姜维想趁机继续出兵,就率兵赶到祁山,然而姜维已经得到消息称邓艾已有所准备,于是姜维立马改变计划:“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攻南安!”  不过邓艾也不是毫无准备,他迅速地抢占了千城山,想据险而守,姜维见关键的地理位置被邓艾抢占,若是自己强攻,即便是攻了下来,损失也必定惨重。  于是他决定晚上从渭水东进,直取上邽,而姜维这番举动又被邓艾察觉,两方便在段谷开战,最后姜维战败而走。  长城之战  姜维听闻消息诸葛延叛乱,司马昭亲征平叛。于是就想趁关中空虚再次北伐,但邓艾此时早已据守长城,姜维便前去给邓艾下战书。  然而不管姜维如何挑衅,邓艾都不准备出城迎战。长城易守难攻,城中又储存着大量的粮草,只要邓艾一直坚守,姜维退兵只是迟早的事情。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司马昭就把诸葛延铲除,此时姜维若再不退兵,等到司马昭的部队回来,两方军队夹击,必然是自己吃亏。于是姜维只能无奈退兵。  侯和之战  经过前面几战之后,姜维痛定思痛,有近三年都没有再北伐出征。到了公元262年,姜维率军出征,攻入洮阳,邓艾见姜维远征,知晓粮草补给一定是个大问题,所以邓艾就挑选了一块险要的地方布阵,在这一战中依旧是以姜维的惨败告终。  其实在姜维还没有与邓艾对阵之前,姜维的战绩是十分厉害的,收胡王、败郭淮、斩徐志等等。然而等姜维遇到邓艾之后一直在连连败退。由此可见两人的实力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从上面来看,姜维最大的不妥之处就在于,明明蜀国兵力远不及曹魏,但姜维还是常年出征,这不是在自取灭亡吗?  后来蜀汉的车骑将军廖化评价过姜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这就是在说,用兵不知道节制就是在玩火自焚,智谋没有别人高,兵力也不比别人多,牵扯出这么多的战事,又能用什么来立足于天下呢?  廖化的这番评价,说的不仅是姜维的主要问题,也是后期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1-04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