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与荀彧的决裂仅仅是因为所谓“拥立汉室”的分歧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末三国是士族士人崛起并主导社会的时代,只有争取士族集团的支持才能在乱世中立足并发展。曹操早年则是得到了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的大力支持,曹操安置汉献帝的大本营许昌就位于颍川郡。 在官渡之战时,以荀彧为首的颍川士族集团在曹操集团内部可谓一家独大,形成了“曹家天下荀家班”。身为“乱世枭雄”和庶族出身的曹操对此则是越来越别扭,只是袁绍的强大让曹操必须依靠颍川士族。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突然将大本营从许昌迁到了刚刚攻占的邺城。要知道当时邺城周边还有很多袁家控制的地区,远不如颍川士族的根据地许昌安全,可见曹操对于摆脱颍川士族已经是急不可耐了。 曹操将大本营迁到邺城后,颍川士族在曹操集团内的地位影响都开始下降,颍川士族的首席代表荀彧与曹操的关系也开始疏远。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颁布《求贤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 “唯才是举”取消了颍川士族垄断多年的选官权,颍川士族一家独大的格局被打破。作为颍川士族的首席代表,荀彧与曹操的关系此时已经不可能恢复如初,曹操制衡打压颍川士族才是两人决裂的根本原因。 正因如此,无论是否在“拥立汉室”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曹操与荀彧都会走向关系恶化乃至决裂。只是“拥立汉室”的分歧加速了两人关系恶化的进程,最终成为导致荀彧个人悲剧的直接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在襄樊之战的表现可以说是相当出色,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进攻樊城,樊城守将曹仁抵挡不住,坚守不出,曹操派于禁救援曹仁,曹操手下名将众多,为什么要选于禁去抵挡关羽呢?为何不派张郃? 这件事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见《三国志 关羽传》: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 在《三国志 于禁传》中也有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给予关羽非常高的官职和权力,是刘备手下第一大将,在演义中是五虎上将之首。 关羽有了假节钺的权力之后,随即开始北攻樊城,曹仁告急。 关羽作为刘备大将,曹操谋士程昱等人都说关羽是万人敌,勇猛善战,因此,在派人救援曹仁时,曹操不可能不深思熟虑,谁才能抵挡关羽?谁才能有能力战胜关羽? 如果随便派一个人去,不是关羽的对手,损兵折将,还耽误大事,因此,曹操考虑成熟之后,才决定派于禁去。 但是,于禁很倒霉,督七军到了之后,却遇到秋雨,秋雨连续下了很多天,汉水暴涨,平地水深好几丈,关羽乘船进攻于禁,于禁七军全军覆没。于禁本人也被关羽擒获,庞德被杀。 曹操为何不派五子良将中,善处营阵,用兵巧变的张郃去抵挡关羽呢? 可能曹操在心里认为,张郃不是关羽的对手。张郃曾被张飞在巴西宕渠打的抱头鼠窜,战马都不要了,步行逃走。 曹操之所以派于禁,是因为于禁这时是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首,左将军,假节钺,在五子中,于禁是唯一的一个假节钺,官职最高,权力最大。 其实,这时于禁的地位、权力和关羽也差不多,都是假节钺,而且,于禁本来也善于统兵打仗,治军严整,有威名,这下,于禁假节钺对战关羽假节钺。 本来两人统兵作战,将有一场非常精彩的对决,可惜,天不与时,于禁倒霉,碰上了秋雨,导致兵败被关羽生擒。 可以这么说,于禁不是被关羽打败的,是被老天打败的,如果不是遇到秋雨,不是汉水暴涨,于禁未必会输给关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宛城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军阀曹操与张绣之间的一场战斗。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曹操征讨张绣,张绣见曹操势大,听了谋士贾诩的意见,投降了曹操,曹操见张绣的婶子长得很美,于是,也一起收编了,张绣觉得受辱,于是,突然发动叛乱,袭击曹操,曹操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宛城之战”。 这一战中,曹操吃了大亏,不仅自己差点死了,大将典韦战死,侄子曹安民战死,长子曹昂也战死了,可谓损失惨重。 典韦战死,基本都知道,典韦当时为了保护曹操,被胡车儿投走了双戟,没了称手的兵器,但依然死守寨门,拼死掩护曹操逃走,最后,身中数枪,大骂而死。 而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究竟是怎么死的呢?他们死的有多惨?值得吗? 曹昂和曹安民战死的经过,在演义中有明确描写。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曹操赖典韦当住寨门,乃得从寨后上马逃奔,只有曹安民步随。操右臂中了一箭,马亦中了三箭。亏得那马是大宛良马,熬得痛,走得快。刚刚走到清水河边,贼兵追至,安民被砍为肉泥。操急骤马冲波过河,才上得岸,贼兵一箭射来,正中马眼,那马扑地倒了。操长子曹昂,即以己所乘之马奉操。操上马急奔。曹昂却被乱箭射死。操乃走脱。 典韦挡住寨门之后,曹操骑马跑了,侄子曹安民步行跟随,保护曹操,在混乱中,曹操胳膊中了一箭,马也中了三箭,跑到河边,追兵追上,曹安民被砍为了肉泥,非常之惨! 过了河之后,追兵又追来了,追兵放箭将曹操的战马射倒了,危急时刻,曹操的长子曹昂把自己的马让给父亲,曹操才得以逃命,但是,曹昂却被乱箭射死了,射成了刺猬,也非常惨! 如果曹昂不把战马让给曹操,自己逃走,死的就是曹操了,可惜,曹昂为了父亲收编一个美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因为一个美女,曹操动心了,导致典韦、曹安民、曹昂三个对曹操极其重要的人战死,这代价实在太大了。 曹操喜欢哪个美女不行,偏偏看上了张绣的婶子,曹操也是太不小心了,你还能缺美女吗?要多少美女没有?为什么非得要张绣的婶子呢?太不值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会放过曹操,诸葛亮为何还派他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主的古典演义小说。既然是小说,就有其文学艺术的写法,其中虽然大部分都是以历史为基出写的,但不免也有虚构的成分。 所以,这里只说《三国演义》里的内容,且抛开历史不谈。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著名、精彩的故事情节,比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赵子龙长坂坡救刘禅、张飞当阳桥退敌等等。 当然,还有“曹操败走华容道”这段。 当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于周瑜,曹军死伤无数,而后曹操一路败退。而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派兵部署得当,在曹操败退的路上,分别让张飞、赵云等去拦截曹操,此时拦截曹操,纵然不能抓住他,也能将曹军消灭不少,还能得到一些辎重。 当然,诸葛亮也知道曹操在众将的保护下,会得以全身而退,而后会退走华容道。 诸葛亮明知曹操会走华容道、也知道关羽不会杀、也不会抓曹操,但最后还是智激关羽,不仅让关羽去华容道等曹操,而且还立下了军令状。 事情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正如诸葛亮所料,关羽果然不仅没抓、没杀曹操,而且还让曹操安全的离开了。 而关羽虽然立下军令状,按理说是要军法处置的,但刘备、张飞岂能让关羽就这样白白的死去。 故而,在刘备、张飞的求情下,诸葛亮才放了关羽一马。 那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明知关羽不会杀曹操,为何还派他去呢?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安排,要的就是曹操不死,当然诸葛亮可不是卧底哦,诸葛亮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首先,诸葛亮给刘备的战略部署,是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后,在短时间内难以再对江东大规模的用兵。在之后的时间里,正是刘备要抓紧扩充自己实力的机会。 因为,在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大势趋向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不过,赤壁之战刚刚过去,刘备还没腾出手发展自己,此时还没到鼎足而立的局面。 而当时虽然汉天子还名为天下共主,但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掌握实权的却是曹操,换而言之,曹操才是实至名归的中原之主。 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大败,曹军损失惨重,但这损失的大多是投降他的别处军马,自己的原有实力却并未损失多少,也就是说,他的实力还在。再则,曹操又有夏侯惇坐镇后方。 总之,曹操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诸葛亮想要实现三分天下的战略局面,曹操就需要活着。 因为曹操是中原之主,在乱世之中,如果曹操一死,中原将群龙无首,陷入混乱。而这时的刘备实力尚小,但刚在赤壁之战大胜的东吴则士气更胜。 这时东吴就会趁曹操去世、中原混乱之际,攻占中原,如果东吴一战成功,回过头来就会收拾刘备。 如此,哪里还有刘备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 所以,曹操此时还不能死。 其次,诸葛亮素知关羽忠义,曾经为了刘备,虽受曹操大恩大礼,却不忘大哥之情,才有了后来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的故事情节。 这时诸葛亮不想曹操死,但对账下诸将又不好明说。 想到关羽忠义过人,曾受曹操恩遇,只要曹操诉说前情,关羽势力放曹操一马。 如此,就达到了诸葛亮想要的战略目的。 最后,关羽不仅忠义,而且武艺绝伦,同时又是刘备、张飞的结义兄弟,更是刘备最信任和倚重的大将。 但关羽为人骄傲,当然他确实有骄傲的本领,而诸葛亮刚来不久,关羽根本看不上、也不服诸葛亮。 诸葛亮知道关羽勇武,他想要立威、想要关羽为自己冲锋陷阵、想要关羽顺服自己,就需要想办法让关羽领自己的一个大情、更要让关羽看到自己的威风。 于是就智激关羽,给他“设套”,让他立下军令状。 结果,关羽放了曹操,犯下军令状,理性军法处置。 这时,作为关羽大哥、作为诸葛亮主公的刘备,就急切的向诸葛亮求情。 此时,诸葛亮看到连刘备都低下头向自己求情,于是就顺着台阶放了关羽。 其实,诸葛亮也并非真的要杀关羽。他心里清楚,如果真杀了关羽,他在刘备这根本没法混了,张飞肯定第一个不放过他。再说了,他还要让关羽为其冲锋陷阵呢! 诸葛亮在刘备的求情下,才放了关羽。刘备还要向关羽说:“快多谢军师不杀之恩”。 关羽有了这次的“罪”,让他不知不觉中领教了诸葛亮的手段,又不由自主的领了诸葛亮的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只得对诸葛亮军师再无二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魏延是刘备大将,在刘备攻取汉中之时,魏延曾和曹操战场相遇,曹操知道魏延勇猛,想招降魏延,魏延不但不投降,大骂曹操,魏延为何不降? 魏延最开始在刘备兵败时,曾帮过刘备,当时,刘备准备进入襄阳,但是刘琮投降曹操,不让刘备进城,魏延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入城,但是刘备最后没有进城。 刘琮大将文聘出城和魏延交战,两人交战期间,刘备带人走了。魏延最后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关羽取长沙时,韩玄因为黄忠箭射关羽盔缨,认为黄忠通敌,要杀黄忠,魏延砍死韩玄,率手下一帮人投降了刘备。 曹操招降魏延,魏延大骂不降,曹操让猛将庞德出战,魏延和庞德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次日,兵出斜谷界口,前面一军相迎,为首大将乃魏延也。操招魏延归降,延大骂。操令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寨内火起。人报马超劫了中后二寨。操拔剑在手曰:“诸将退后者斩!”众将努力向前,魏延诈败而走。 值得一提的是,此战魏延没有输给庞德,只是诈降而已。后来,魏延还一箭射中曹操,将曹操门牙折掉两个,差点要了曹操的命。 魏延当初投奔刘备,是因为刘备打着匡扶汉室,讨伐汉贼的旗号,汉贼就是曹操,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由此可见,魏延投刘备,在思想上是一致的,魏延也应该心存汉室,忠于大汉,当然不会投降曹操。 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魏延忠于汉室,诸葛亮死后,杨仪按诸葛亮的安排退军,魏延说,你们这些人应该护送丞相灵柩回去安葬,我应该继续率军北伐,怎么能因为丞相去世,就放弃北伐大事呢? 魏延执意坚持北伐,就是忠于汉室,北伐打的就是曹魏。 退一步说,如果魏延投降曹操,魏延也不会被重用,最多和文聘差不多,不可能被委以重任,魏国人才太多了。 而魏延在刘备阵营,刘备重用魏延,让魏延当汉中太守,镇守汉中,独当一面。甚至连张飞都认为刘备会派他去镇守汉中,但是,刘备却选了魏延。 魏延也因此成为继关羽之后,第二位镇守军事要地,独当一面的大将,地位不言而喻。 可惜的是,魏延后来因和杨仪争权失败,被马岱杀了,死的非常冤,蜀汉自损一栋梁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曹操成为人生赢家,董卓却身败名裂?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天下大乱。 董卓至此已然拿到了大汉天子这个在当时看来师出正名的旗帜,可谓是与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了同等的条件。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灭袁绍,伐刘表,攻孙权,都借用到了“大汉天子”这个正义的旗帜,才得以肆意攻取各方诸侯,就连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都奉劝刘备道“此诚不可与之争锋矣”。 但为何当董卓拿到和曹操同样的王牌之后却一副好牌打得稀烂,按照《三国演义》或者是平常电视剧中的说法,董卓是因为残暴不仁引得四方诸侯揭竿而起,结成关东联军,董卓势单力薄,最后因抢了吕布的老婆貂蝉结果被吕布所杀。 但在历史中,却找不到貂蝉此人物的出现,所以不难判断,吕布因为貂蝉杀董卓这个事是子虚乌有的。而就关东联军对董卓来说,倘若真如以上说法,董卓势力单薄,以弱对强,看起来却也必败无疑了。那么本文主题似乎也就没有讨论性了。 所以说,就董卓对关东联军来说,不妨先来论述,董卓是否真就毫无胜算。 首先,答案是否定的。 兵多战强,诸侯联军两战告负 董卓所统领的军队属西凉军,而西凉军为镇守边疆之军队,战斗力强,战斗经验丰富。比起关东联军的军队来说,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就兵多方面,董卓进洛阳之时,所率领军队不过三千兵骑。但进洛阳之后,又得先前被宦官所害的何进和其弟何苗的队伍,之后,驱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其众。京都兵权唯在卓。 待关东联军组成之后,王匡,曹操曾率兵来伐,俱被董卓军所击退。袁绍、韩馥等人,更是因为惧怕董卓军强,不敢先进。 联军士气低下,军内尔虞我诈 据《三国志》记载,初平元年四方俱起,十一路诸侯,众各数万。但当二月,董卓徙天子都长安之后,诸侯联军却不思进取,除军屯酸枣的四路诸侯夜夜笙歌外,袁绍和韩馥在忙着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 联军中刘岱与乔瑁相恶,岱杀瑁。袁绍更是在之后胁迫韩馥,拿到了韩馥之冀州。 气得曹操说出了“窃为诸君耻之”的话语。 董卓军强兵多不说,联军至成立以来,未将主要目标定于灭董助汉,而是各方只关注到了自己的利益如何。 没有目标导致士气低下,尔虞我诈导致内乱频生。 如使无气之军对战强之兵,纵使联军兵力众多,结果却也无法预料,所以说就战争方面而言,董卓并非必败无疑,反而有可能击溃联军。 但在如此局势不定的状况下,不光关东联军们没能抓住机会一举击败董卓,董卓也同样没能抓住机会反败联军。 加封谋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正当联军们争名夺利之时,董卓也并未闲着。刚到西安,就加封自己为太师,号曰尚父。封己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弟之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除此之外,其宗族内外,封者甚多,并列朝廷。就连其并未成年的孙女,董白,也封为渭阳君,起坛造势,花销甚多。 而就是否攻取天下来说,董卓自己也显得十分佛系。 董卓封官进爵后不久,在长安二百六十里外筑郿坞,坞内积有的谷物粮食够三十年食用,而造此坞的原因,董卓说道,如果事情顺利成功,我就雄踞天下,倘若不成,我就守在这养老。 东汉末年,虽说群雄并起,却也缺少真正的有志之士。群雄中率先冒出的曹操胸怀大志,可惜早年缺乏势力,不得志,而之后的刘备,孙权也更是如曹之境地。而如董卓,之后的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之辈,拥有势力,却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才导致天下久久不得安定。 胸无大志,董卓没能进取,而真正使其失败的要归因于以下几点。 改换天子惹众怒,内外交困 天子按其字面说法为天之嫡长子,君权神授,倘若随意改换,天之庇护也会随之失去。因其改换,袁绍也萌生另立他帝的想法,袁术更是自称皇帝。 天子的名号自此不再专属于大汉正统一家,如此做法,正中曹操之说法“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 董卓此做法,无疑惹怒了大汉众臣,曹操宁愿出逃也绝不归顺,袁绍同样离董卓而去,其所举用韩馥、刘岱、孔伷等人,更是刚一到任,便加入反抗联军之阵营,更有甚者,伍孚出刀刺杀,虽然失败,但无不昭示董卓已然失去臣下文人的支持,而其之后其被臣下王允、吕布等人诛杀更是由此而起。 内无忠臣,外有军患,全因董卓改换天子始,而其改换天子的初衷,不外乎树立威严,震慑不服等作用,却不料想反而加速了其的灭亡。 反观曹操,在众人争权夺利,不顾大汉死活之时,一意迎奉汉献帝,在袁绍劝其加入自己立刘虞为帝之时,“笑而恶焉”,绝而拒之。 此做法,不但维护了大汉之正统,更树立起了自己“正统大汉之军”之名,在之后的战争中师出有名,手握正义之师之名,终得以击败袁绍,统一北方。 曹操在晚年所写《述志令》中写道,倘若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如果曹操也似董卓般,天下恐怕动荡时日久矣。 肆意妄为失民心,残暴不仁众人恶 在历史中,董卓的残暴不仁是出了名的。就据《三国志》中所描述,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暇眦之隙必报,人不自报。 刚到洛阳城,便遣军队到阳城,此时阳城正值二月春社日,其军队便肆意杀人,斩断男子头,驾着牛车,装载抢来财物与妇女还洛阳,还将所斩人头系在牛车车辕轴之上,谎称杀敌而得,入城皆称万岁。而至于奸乱宫人公主,数不胜数。 西凉军的肆意妄为,让董卓失去了民心。与曹操、刘备败走仍携带己之百姓的做法,简直是不能相比。除此之外,董卓的残暴不仁更是在对于掳获敌人的做法上显现十分。 董卓对于战俘,先断其舌,或斩手足,或凿眼,或烹杀,未死,便使其扑倒转动于食案间。残忍十足。 与之相比,曹操对于俘虏通常是仁之义之,仁之体现在面对杀害爱子曹昂,爱将典韦而后投降自己的张绣,曹操仁而待之,义体现在官渡之战,面对背叛自己而书信与袁绍之士,曹操既往不咎。 在民和俘的处理上,曹操,董卓可谓是大相径庭。一个残暴之君,一个仁义之主,又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下之心归于何者,至是不必言说。 至此,以上论述可知,对于“天子”方面,董卓与曹操起跑点是相同的,甚至是在拥有“天子”初期,董卓势力,兵力要比曹操强一点,但就结果而言,一个暴毙于市,一个建立了魏。终其原因,除了对待“天子”方面的两种做法之外,董卓胸无大志,内交外困,残暴不仁是其失败之因。 但就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来看,其为王允,吕布所杀,似乎与民心,道义无关;而其实就事实本末而述,董卓的灭亡是必然的,而失民心,无道义,性残暴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王允,吕布等人的出现也是在其灭亡的必然结果下的必然出现,倘若无吕布等人,杀董卓的便可能为曹操等人,总之,灭亡其者必然会出现。 董卓死后,其尸体裸暴于市,守尸人以其脐中为灯,光明达旦,积累数日,自其故将收尸葬郿而止。卓于郿,大风暴雨震卓墓,水流入藏浮其棺。真可谓,天理不容,人神共愤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董卓和曹操起点都一样,为何董卓最后却败亡了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董卓发家和起点于曹操差不多,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但最后为何曹操能成事,而董卓却是天怒人怨,天下共伐。自己被义子吕布所杀。众叛亲离。董卓死后,就是三国真正乱世的开端。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192年),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董卓属于凉州集团出身,属于当时最善战的地区,董卓武将出身,以并州刺史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平定凉州之乱中屡立战功,后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有大功,杀掉丁原,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自此开始掌权,专断朝政,威震天下。但受到袁绍组织的关东联军讨伐。公元192年5月22日,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为部下吕布所杀。客观讲,董卓的形象有很大被妖化的成分,由于最后失败丧失了话语权,所以董卓的失败被归咎于擅权专政,残忍好杀。有谋逆和取代皇权之心。这是董卓败亡的主因,但问题是,我们看看曹操,同样也是专权,擅政,玩弄皇权一点也不逊色于董卓。但曹操成功了。显然董卓的失败是另有原因。因为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坏,而不是重建。 董卓能成事首先“归功”于何进,这个当时最大的外戚和帝国实际掌舵人兼大将军实际上就是杀猪的。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继位,何进与太傅袁隗(袁绍和袁术的叔叔, )共掌尚书台。何进因与宦官不和,于是诛杀蹇硕,以及废董太后,随即想一举铲除宦官,完成何进对权力统一。而最初招董卓进京的是袁绍,但何进反对。为了阻止董卓进京。何进准备提前动手杀宦官,但没有想到自己被骗入宫被杀。再往后就是袁绍入宫诛杀宦官,长安暴乱,董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入京的。可以是说董卓有救驾之功。但可惜的是董卓出身低微,不是世家门阀,别说不如袁绍,就连曹操都不如。应该说仅仅就是因缘际会,凭着袁氏故吏和家臣的身份得到了袁家的青睐。 但在废除少帝刘辩立刘协之后,董卓的个人野心极度膨胀,认为以废立皇帝的“霸权”足以让自己成为霍光和王莽第二。 但董卓没有意识到的是,在离开了袁隗以及士族之外,他什么也不是,因为在袁隗以及士族面前董卓就是一个武夫,董卓怎么做,怎么“礼贤下士”也无济于事。因为二者不是 一个阶层的人。情急之下的董卓杀了自己的故主袁隗及其宗族,更是犯了汉末的大忌。而曹操虽然也对这些士族十分反感和忌惮,也为此提出了“唯才是举”。对于士族却始终采取了“合作”的态度。杀士族也是曹操晚年和成事之后,所以在这一点上,董卓差曹操很多,说白了就是没有政治远见。 董卓失败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洛阳是不是董卓的,凉州才是。后来曹操是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自己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洛阳,袁隗和袁绍等世家才是帝国的根本利益,他们在洛阳一带拥有根深蒂固的势力。董卓仅仅依靠武力控制洛阳就以为能掌控世家,实在的过于天真。卓控制洛阳城的过程如同儿戏。如同空中楼阁。稍有异动就会失败。董卓最后还是死于士族之手。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是董卓无法结局和控制的政治势力 。董卓没有士族支持,和没有政治基础的情况下,董卓又错误地掌控了帝国政治最高权力,为了长期把持朝政,又采取了种种激化矛盾的做法,失败就是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为什么杀了官渡之战的头号功臣兼自己少年的好友许攸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进行了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在这场战争中本来没什么优势,如果不是袁绍的谋士许攸叛变并及时提供重要情报的话,曹操没有可能打赢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头号功臣许攸是曹操年轻时就关系很好的故交好友,官渡之战后还为曹操立了不少功劳,按理来说许攸此后应该是飞黄腾达。然而许攸却在建安九年(204年)被曹操所杀。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荀彧曾评价许攸是“贪而不治”,意思是许攸此人会为了追求利益而丧失智商原则。许攸早在汉灵帝时期就参与了谋朝篡位的造反计划,他背叛袁绍也是因为袁绍集团的内斗已经严重威胁了他的利益。 官渡之战后,许攸立刻表现出了恃功而骄、恃旧不虔的架势,放纵自己的行为,引起曹操集团很多元老将领的不满。曹操对许攸也是知根知底,觉得这样发展下去,自己恐怕也很难满足许攸无节制的胃口。 其次,“尊曹”的《三国志·魏书》都曾评价曹操是“太祖性忌”,骨子是个“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猜忌君主。连娄圭这种勤劳办事的故交好友都因为“腹诽”而死于曹操之手,就更不要说“贪而不治”的许攸了。 有意思的是,许攸在历史上是曹操亲自下令处死的,而《三国演义》里面却改成许褚个人怒而杀之。后世不少人都说《三国演义》“反曹”,殊不知《三国演义》已经替历史上的曹操“洗白”了不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为什么有人怀疑刘备和曹操在黄巾起义前就在洛阳见过面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曹操与刘备可以说是彼此一生中的宿敌。具有传奇性的是,曹操与刘备曾经有过多次合作,更是有过一段私人关系亲密到“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的时期,留下了“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不过根据可靠史书的记载,曹操与刘备首次见面是在黄巾起义前之后,大概率是在吕布抢占徐州之后。但分析史料的蛛丝马迹后,小编认为刘备和曹操在黄巾起义前可能就在洛阳见过面。这是怎么回事呢?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的专权宦官,父亲曹嵩则当过三公之一的太尉,因此曹操从小就在洛阳生活长大。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并出任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北部的治安,正式踏上仕途。 就在曹操出任洛阳北部尉期间,刘备在同乡亲族的资助下拜汉末大儒卢植为师。卢植当时正在洛阳当官,因此把教育学生的课堂放在了洛阳附近的缑氏山(缑山)。PS:缑山也是唐朝玄奘大师的故乡。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在卢植门下学习时不怎么喜欢读书,而是“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但是缑山没有物质条件供应刘备搞这些爱好,可以推测刘备在卢植门下学习时应该经常进入洛阳的繁华地带。 东汉洛阳城的北部当时是很多高官显贵的住所并建有很多娱乐场所,应该是刘备经常光顾的地区。而娱乐场所往往也是治安事件的高发地区,身为洛阳北部尉的曹操一定会经常在此巡查,处理棘手的案件。 正因如此,经常去洛阳北部游玩的刘备极有可能会与时任洛阳北部尉的曹操见过面。只不过史书没法记载这两个当时的小人物。不过从曹操与刘备后来的“一见如故”来看,他们两人恐怕早就见过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操,汉末枭雄,权相,曹魏的奠基者。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从起兵之始,就基本上亲自走在征战的道路上,基本上很少把重大战役的指挥权交出去。 曹操为什么总是喜欢亲征? 也不只是曹操,刘备、孙权同样也喜欢亲征,几位君主喜欢亲征的原因也都是差不多的。 在我看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注定了曹操的频繁亲征。 第一:军权不可旁落,三国时期军队的成分构成也需要曹操亲征 任何时候,任何朝代,军权都是君主最重要的依仗,没有之一。 特别是乱世时,脱颖而出的君主都需要战绩来给自己扩充声望。 曹操,包括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以及后来夺了曹魏大权的司马懿,都是依靠亲自率军征讨不服的方式来掌握军权,来积攒声望。 还有一点就是,三国时期,军队并不是全部属于国家和君主的,各个家族,各个将领都有私兵,少则数千,多则上万。 需要打仗时,才把他们集中起来,安排一个有身份的人统一指挥。 所以,三国时期的军事主官习惯叫“都督”,“都”是领头的意思,“督”就是监督。 都督是指挥和监督将领按照自己的军令去打仗,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帅所有军队。 因为,除了都督直辖的军队外,其余将领的士兵是不会听命于都督的。 特别是某些大家族出身的将领,或资历够高的元老将领,他们都有足够的底气违抗都督的军令,都督威望不够的话,很难对军队如臂使指。 比如,让曹仁去都督张郃、张辽打仗还行,双方地位相差太多,张郃、张辽还是降将,社会影响力也不够,他们没有底气跟曹仁对着干。 但让曹仁去都督夏侯渊、司马懿打仗,没准就会出乱子。 因此,要打比较大的仗,需要的军队比较多时,要指挥的将领比较多时,曹操还是亲征得好。 这样有助于战争的顺利进行,谁敢跟曹操呲牙咧嘴啊。 第二:士气的需要,后勤的重视 三国君主们,在比较重要的战役、以及争夺重要的地区时,大多都是自己统军作战,曹操当然也不能怂。 比如,让夏侯渊、曹仁等中的一个,率军和刘备在汉中决战? 一边是主君亲征,一边只是将领迎战,军队的士气都会不一样,主君亲征时,士气一定会高得多。 另外,打仗最关键的莫过于后勤,主君亲征,在后方的官员,绝对不敢在后勤上做文章,或拖延办理。 非主君征战时,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在任何政权中,都有派系之分,将领也都会有官场上的敌对势力,万一在后勤上动点手脚什么的,就会出乱子。 就比如曹洪,他都敢不鸟曹丕,如果曹洪在外征战,曹丕有机会在后方管理后勤的话,没准就会隐晦的给曹洪下绊子。 所以,一般的战役还好,要是比较重要的战役,涉及到战略层面的战役,曹操是一定要亲征的。 既能提高己方的士气,还能杜绝后勤不畅的麻烦。 第三:麾下能授予兵权的军事将领的能力不够强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各路诸侯麾下都不缺少军事强人。 曹操麾下能拿出去独自统帅一个方面的将领,在军事指挥上,未必就能稳胜敌方的将领。 这个独挡一个方面的将领并非单指才干,就曹操阵营而言,必须得是夏侯氏,曹氏家族的将领。 大名鼎鼎的曹魏五子良将,对外的战绩上都不差,都有足够的军事指挥能力,但曹操不会轻易的给他们太多的兵权。 张辽在合肥杀得孙权大败,让江东小儿闻其名不敢哭泣,这么能打,曹操因此拜张辽为征东将军,可也没给他“都督”江淮诸军,独挡孙权的权力。 五子良将这样的人才,也只能被夏侯氏、曹氏将领“都督”着出去打仗。 但夏侯氏、曹氏虽然也都是比较大的家族,军事人才出过不少,可比起全天下来,还是不够看的。 如水淹七军时的于禁,他统帅七路大军,共计三万余,够牛了吧,但他到了战场后,必须要听从被包围在樊城中动弹不得的曹仁的指挥。 结果,曹仁选了个地方让他扎营,然后,他就被关羽放水给淹了,全军覆没,却非战之罪,主要责任是曹仁的还是于禁的? 曹仁是曹操能授予方面兵权的将领,他在于禁兵败之前,就搞不定刘备一方的关羽。 再如夏侯渊,他跟着曹操一起,在渭南一战中,轻松击败了马超。 等曹操走了后,把整个雍、凉的军事防御和进攻都交给他,他却差不多两年都没搞定马超。 后来他能击败马超,还是一帮雍、凉土豪反了马超,马超因内乱而败。 此后的定军山一战,夏侯渊还被老掉牙的黄忠给干掉了,他死后,是他“都督”的张郃帮助曹军稳住了战线。 如上述,曹操麾下最拿得出手,也敢给予兵权的将领,遇到顶级高手,基本都要跪。 能打的,曹操又不敢绝对信任,这让曹操怎么能不屡次率军亲征?他自己出手,打胜仗的把握要大得多。 第四:曹操亲征,方便就地处理政治上的问题,以及招揽诸侯 三国就是一大堆诸侯间的互相吞并,最后打出来三个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势力。 在诸侯们互相讨伐时,难免涉及到互相招揽,以及政治上的安排等事宜,也只有主君在前线时,方便快速处理。 古代交通不便,前线出现某些问题后,前方将领无权限做主时,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向后方请示。 这非常容易遗失战机,或因长时间不给对方回答,导致事败。 就如官渡之战时,曹操要是不在前线,张郃、高览未必敢轻易地向曹军投降。 同样,曹操南下夺荆州时,他如果不在前线,蔡瑁、张允要献荆州,需要和在许都的曹操来回沟通条件。 等到双方沟通完毕了,荆州拿下了,顽固分子刘备也早跑没影了,哪里还会有长坂坡大战? 再如曹操亲征汉中张鲁,他要不亲征,张鲁未必会投降,即使想投降,也需要和远在数千里外的曹操沟通。 这一来一往,或往返多次的谈条件,没准,双方还没谈妥,刘备就从蜀中杀出来了。 因此,曹操亲征是相当有必要的,很多事情,只有他才能迅速的下决定拿主意。 综合以上四条所述,曹操为什么喜欢亲征的原因就出来了。 军权的掌控,私人军队的协调,后勤的保障,宗族将领的不给力,政治问题的快速处理,都是曹操必须要经常亲征的理由。 当然,越到后期,曹操越只能亲征重大战役。 除了年龄的制约外,在地盘小时,曹操东南西北的到处跑都没问题,陶谦、吕布、张绣、刘备、袁绍,不论大小诸侯,他都是亲自上。 地盘大了后,他怎么都不可能忙的过来,打马超打一半后,就只能交给夏侯渊继续,逼降张鲁后,就不愿意继续进蜀中。 后方牵扯到的事随着地盘的扩张,越来越多,曹操也无法亲自一一搞定。 这个问题,不止是曹操一人有,刘备和孙权也一样。 刘备生前,蜀汉的战争,他亲自指挥了绝大多数,也是到开始占有荆州、益州、汉中后,地盘大了,才委派关羽、张飞、魏延等,出去主掌一个方面军。 东吴孙权,往北面打时,都是他自己领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也绝不放任他人指挥,但在东吴的西线,就只能交给几任大都督们去搞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操为什么要公开批评已经阵亡的夏侯渊是“白地将军”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魏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季汉大将黄忠斩杀。在曹操去世之前,夏侯渊是曹操集团在战场上阵亡的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大将,而且夏侯渊还是与曹操关系密切的亲族。 从个人感情上讲,夏侯渊被斩对曹操的打击无异于“走麦城”对刘备的打击。但是与只是纪念关羽的刘备相比,曹操却公开批评已经阵亡的夏侯渊是“白地将军(不懂军事的将军)”。这是怎么回事呢? 客观地讲,夏侯渊之死确实有“自作自受”的因素。当时刘备率军猛攻防守定军山东围的张,迫使夏侯渊分一半主力去救援张郃。刘备军则抵近夏侯渊亲自防守的南围,还放火焚烧鹿角等防御工事。 如果换作其他优秀且稳重的指挥官,此时的正确决策是派遣偏将率领少数部队前往修复工事,自己则稳居指挥位置以安抚军心。可是身为曹军西线最高总指挥的夏侯渊却亲自率领四百士兵去修复工事。 结果黄忠利用夏侯渊脱离主力保护并接近阵地边缘的机会实施“斩首行动”,一次突袭就当场斩杀了夏侯渊。夏侯渊之死导致汉中的曹军濒临崩溃,张郃只得率军退守阳平关,战局越来越有利于刘备。 可以说夏侯渊的轻率战死对汉中曹军是灾难性的,以至于曹操亲自率军支援都无法扭转。正因如此,曹操公开批评夏侯渊是“白地将军”,想以此告诫曹军将士都要吸取夏侯渊战死的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曹操手下除了宗族大将,诸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人之外,还有五子良将,即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其他的还有许褚、典韦、文聘、李典等人。除了宗族大将之外,于禁是外姓第一大将吗?于禁的地位是第一吗?张辽比得上他吗? 曹操宗族大将之中,地位最高的是夏侯惇,夏侯惇在曹丕时代还当了大将军,地位和资格比曹仁还高,深受曹操重视。 而外姓大将之中,曹操最看重的是谁呢?地位最高的是谁呢? 毫无疑问,曹操最看重的是于禁,地位最高的也是于禁。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在哪里呢? 证据在:《三国志 于禁传》记载: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迁左将军,假节钺。 于禁在这些名将之中,不是先锋就是断后,于禁持军最严整,因为战功,于禁被封为左将军,假节钺。 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也是外姓武将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由此可见,曹操对于禁的重用,于禁的能力有多强,不然,也做不到这么高的官职和地位。 要知道,在于禁的地位是外姓武将中最高的,在同一时期,张辽是征东将军;乐进是右将军;于禁是左将军;张郃是荡寇将军;徐晃是平寇将军。 曹丕即位之后,才封张辽为前将军,张郃为左将军,后为征西车骑将军,徐晃为右将军,而且,他们终其一生,都没有假节钺。 假节钺很厉害,是可以代表君主对外征伐的,可以先斩后奏,斩杀军中犯错的大将,不用请示君主。 外姓武将之中,于禁绝对是第一,甚至地位高于曹氏宗族大将,比同一时期的曹仁等人还厉害。 于禁在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已经假节钺,曹仁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才是征南将军,假节。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 而于禁却因为襄樊战役中,一场连绵秋雨,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毁了一生的名节,当时,曹操派于禁督七军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结果汉水暴涨,于禁七军全军覆没,被关羽击败生擒,于禁投降。 曹操知道于禁投降之后,感叹地说,我了解于禁三十余年,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反不如庞德呢? 不管于禁因为什么原因投降,但都是晚节不保,最终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非常可惜。 关羽败亡后,于禁被孙权遣送回魏国,曹操已死,曹丕封于禁为安南将军,让于禁去祭拜曹操陵墓,提前派人在陵墓中画上关羽取胜,于禁投降,庞德愤怒的画像,于禁见了,羞愤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在曹操扫灭中原群雄之时,实力强大的袁绍究竟在干什么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之间爆发了战略决战——官渡之战,较弱的曹操最终获胜。不过在官渡之战前的很长时间里,曹操所面临的战略环境要比袁绍集团恶劣得多。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的主要战略是消灭或赶走自己周边的各路割据军阀,比如吕布、刘备、袁术、张绣等等,避免与袁绍集团的战略决战。那么在曹操扫灭中原群雄时,实力强大的袁绍究竟在干什么? 虽然起点和基础资源比曹操好很多,但袁绍也不是完全靠“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才称雄河北的。在曹操割据兖州并扫灭中原群雄期间,割据冀州的袁绍在黄河以北地区也面对诸多对手,比如公孙瓒。 另外,袁绍与割据淮南的亲弟弟袁术也反目成仇,导致黄河以南的很多割据军阀都与袁绍不睦。如果不是曹操的存在,被敌对军阀包围的大势力恐怕就是袁绍了。袁绍自然极力要避免这种战略困境。 正因如此,袁绍早年实行对外战略是通过支持曹操的发展来对付黄河以南的割据军阀,自己集中力量统一黄河以北。在曹操扫灭中原群雄之时,实力强大的袁绍主要是在统一黄河以北和给曹操帮忙。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袁绍消灭黄河以北军阀的速度比曹操消灭黄河以南军阀的速度慢了不少,结果就变成了坐视曹操发展壮大。如果有能穿越时空的话,袁绍八成会在统一黄河以北前优先进攻曹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唯才是举”的曹操为什么要重用曹姓和夏侯姓的本家亲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一直宣称自己用人不论门第与血统,更是在建安十五年(210年)颁布了“唯才是举”的《求贤令》。然而在曹魏、季汉、东吴中,曹魏本家亲戚重臣的数量是最多的,权力也是最大的,比如夏侯惇、曹仁、夏侯渊、曹洪、曹休、曹真等等。 正因如此,陈寿编撰的《三国志·魏书》专门为曹魏的本家亲戚们写了《诸夏侯曹传》,在曹魏群臣的传记中位居第一,季汉和东吴都没有如此众多并且权力极大的本家亲戚。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是士族门阀崛起并成为社会主导阶层的时代,但曹操却不是士族出身。曹操刚起兵的时候没有争取到士族集团的支持,真正支持曹操的人只有曹姓和夏侯姓的本家亲戚,这也就让曹操的本家亲戚获得了曹魏“原始股东”的身份。 初平二年(191年),当上东郡太守的曹操得到了颍川士族的有力支持,为后来的霸业奠定了基础。但非士族出身的曹操并不完全信任士族,更不会将所有的权力都交给颍川士族,而曹魏那些具有“原始股东”身份的本家亲戚就成为制衡士族的最佳选择。 于是曹操在依靠颍川士族的同时,将包括军权在内的部分大权交给曹姓和夏侯姓的本家亲戚,以此制衡士族。曹操后来为曹魏设计了本家亲戚、士族门阀、庶族士人三方互相制衡的政治格局,重用本家亲戚更是曹操阻止士族门阀取代曹家的最后保险。 可惜的是,曹丕继位后打击本家亲戚,曹魏的三方制衡格局开始动摇,士族门阀逐渐一家独大。正始十年(249年),士族门阀的代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打败了曹魏的本家重臣,曹魏至此正式进入灭亡流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孔融为什么在刘备面前将“四世三公”袁术称为“冢中枯骨”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三国演义》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评价袁术是“冢中枯骨”。不过“冢中枯骨”其实是曹操(罗贯中)搞得“山寨行为”,历史上将袁术称为“冢中枯骨”的人不是曹操,而是让梨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还是当着刘备的面说的。 有意思的是,孔融后来是“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和士族集团的支持者,官渡之战时还在曹营散布“袁绍不可战胜”,最后被曹操所杀。既然孔融在曹操麾下时支持汝南袁氏和士族集团,那么他为什么在刘备面前将“四世三公”袁术称为“冢中枯骨”呢? 根据史书记载,孔融并不喜欢汝南袁氏,甚至为了拒绝结交袁绍而杀人,后来支持袁绍也只是因为更讨厌曹操而已。兴平元年(194年),时任北海相的孔融与刘备一起救援徐州牧陶谦。当年十二月,陶谦病故,临终前将徐州牧让给了刘备。 但刘备并没有立刻接受陶谦让出的徐州牧。刘备拒绝徐州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袁术当时割据徐州附近的两淮地区,刘备当徐州牧肯定会引起袁术的强烈不满。所以刘备拒绝徐州牧时说:“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 但徐州士族不喜欢袁术,孔融当时连袁绍都看不起,就更不要说袁术了。于是徐州士族的代表陈登和还没离开徐州的孔融便当着刘备的面把袁术批判了一番,孔融更是在批判袁术时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孔融说袁术是“冢中枯骨”是为了反驳刘备所说的“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意思是袁术的成就完全是靠坟墓里已成枯骨的祖先,玄德公就不要用这个“冢中枯骨”当做拒绝徐州牧的理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赤壁之战前夕,鲁肃为什么能帮助孙权下定决心抵抗曹操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荆州,几十万大军兵临江东。在曹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前,割据江东的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以孙氏元老张昭为代表的士族主张向曹操投降。孙权虽然不想投降,但却一直无法下决心抵抗曹操。 可是鲁肃对孙权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听完鲁肃的话后,孙权便下定决心抗曹。 鲁肃劝说孙权下决心抗曹的确实非常有水平,最厉害的地方有两个:第一是从孙权的利益和性格出发来论述抗曹的必要性;第二是以自己为例揭露了“主降派”的真面目,打击“主降派”论点的合理性。不过有道理并不等于能说服别人。 赤壁之战前夕,孙权无法下决心抗曹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纸面上的敌我力量悬殊,不过鲁肃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任务;第二是以张昭为代表的士人“主降派”让孙权感到了孤立,如果得不到基本盘的支持,孙权有心抗曹也无力回天。 当时孙权的统治基本盘主要是两种势力:第一种是以周瑜、程普等人为代表的军事老臣;第二种是江北流亡士人,江南本土士人此时还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而江北流亡士人的代表人物当时有两个,一个是张昭,另一个就是鲁肃,而他们两个恰好一个主降,一个主战。 除了是江北士人的代表人物之外,鲁肃还是周瑜的好友,依靠周瑜的推荐才加入了孙权集团。鲁肃劝说孙权抗曹意味着军事老臣和部分江北流亡士人是支持孙权与曹操开战的,主降派的势力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多。内部的有力支持自然让本就不想投降的孙权下定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