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特色
浙东学派的学术特色是什么?有哪些贡献?-趣历史网

浙东学派的学术特色是什么?有哪些贡献?-趣历史网

  想知道浙东学派的学术特色是什么?有哪些贡献?其实浙东学者是在研究经学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经学研究  浙东学派的经学研究,由黄宗羲开其端。黄宗羲强调经学研究的必要,对宋儒将“河图”、“洛书”、“先天”、“太极”等引入《易》学研究领域造成晦而不明进行了批评。他所撰《易学象数论》便是批驳邵雍、朱熹先天《易》说的,它开启了毛奇龄、万斯大、姚际恒等人从哲学和考证方面的《易》学研究,对乾嘉考据学的兴起,也极具启蒙意义。又如黄宗羲的《授书随笔》虽因阎若璩之问而作,但实可视为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先导。因此,江藩推黄宗羲为清学开山,与顾炎武并列。  浙东学者中,专以经学见称的是万斯大。万斯大师从黄宗羲,经学研究主张“非通谙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之失”。这在清初对于致力于经文本义,冲破宋儒“传注之重围”,归还儒经本来面目,具有积极的意义。万斯大经学研究偏重《三礼》,被当时学者誉为“冠古今必传之作”。萧山毛奇龄虽学术渊源于理学,但他融末学义理于经学考据中,反对杜撰臆说,主张“说经贵有据”。  他遍治群经,引据古人,辨讹正误,如认为《大学》无古文、今文的区别,指出宋儒图书《易》说之非,考证周敦颐《太极图》出于道士,证明《太极图说》之援老入儒,成为一时定论。毛奇龄的经学研究尤以《周易》最称专精,在清初《易》学诸家中,不惟论著述之繁富,而且表彰汉学,复原汉《易》。因此阮元认为清学的真正开创者“非检讨(指毛奇龄)开始之功则不可”。  史学研究  浙东学者在研究经学的同时,对史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对明代历史的研究  黄宗羲撰有《弘光实录》、《行朝录》,选编卷帙浩繁的《明史案》、《明文案》及增益《明文案》而成的《明文海》。前者一部分在当时属现代史,很多史实是他的亲身经历所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后一部分是他为编修明代通史所选的有关资料。如《明文海》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为“其搜罗极富,所阅明人文集几至二千余家”,“其他散失零落,赖此以传者,尚复不少,亦可谓一代文章之渊薮。考明人之著作,当必以是篇为极备矣。”万斯同独力完成的《明史稿》五百卷,被誉为“(司马)迁、(班)固以后一人而已”。今传《明史》即以此为蓝本。又仿照《通鉴》作《明通鉴》,对明清鼎革之交的历史作了详尽的描述。此外如邵廷采的《东南纪事》、《西南纪事》、万言的《崇祯长编》等都是有关明代历史的学术专著。  学术史的研究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综述明代学术思想史的专书。在《明儒学案》以前,原有周汝登的《圣学宗传》和孙奇逢的《理学宗传》等书,对宋明理学(包括王学)的传授和见解,先后进行了整理。黄宗羲以这些书驳杂不纯,且多遗漏,乃搜集各家文集语录,本着“一本万殊”的精神,客观地对待明朝一代儒学的各家各派,无论其学术倾向如何,皆兼容并包,分别予以立案。《明儒学案》揭示了明代二百余年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条分缕析,珠联壁合,浑然一体。黄宗羲还草创了《宋元学案》,此书经过其子黄百家和全祖望、王梓材先后续补才告完成,此外尚有万斯同的《儒林宗派》十六卷,以图表的形式列出“纪孔子以下迄于明末诸儒”,所载人物之多实属空前,时间跨度超越了万斯同以前的整个中国封建时代,这种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大规模清理,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创。邵廷采所撰《阳明王子及王门弟子传》、《蕺山刘子及刘门弟子传》也是有关明代学术思想的专著。  史学理论的研究  浙东学者对史学理论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如黄宗羲认为历史研究必须经世致用,万斯同强调“生之谓变”,全祖望主张“旁罗博综”和“推原其故”。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提出的“六经皆史”,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再次推向高峰。章学诚认为六经只是先王施政的历史记录,六经皆史的“史”,专指史学,而不是指历史资料。六经所以皆史,是因为其中有“史意”存在,他认为编撰历史,必须具有史意,并兼及“经世”之用,反对那种泥古不化,墨守师说,言古必胜今的论调。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章学诚从“六经皆史”、史学是“经史”之学立论出发,探讨古今学术源流的演变,从而提出了一整套对史学的看法,如他认为修史“必知史德”、“事溯已往,理阐方来”等。“六经皆史”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是针对当时脱离实际的考据学和空洞说教的理学的批评,而且继承了黄宗羲等人经世致用的思想,改铸了传统史学理论,具有创立新时代文化的时代课题的意义。  对地方志的编纂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万经、全祖望参与编修的《乾隆宁波府志》,章学诚的《乾隆和州志》、《永清志》、《亳州志》等均当时的名作。尤其是章学诚对方志学理论的构建。他认为,“方州之志,考定成编,可以领诸家之总,而务国史之要删”,方志不仅具有为撰修国史提供史料的功能,而且还有澄清史料真伪的作用。因此章学诚视“方志如古国史,本非地理专门”。将方志作为地理专著,是中国封建社会史学家的正统观点,从阮孝绪的《七录》到清代《四库全书总目》,都持此论。但章学诚将方志作为史学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方志具有史的性质。也正因此,他对地方志的史料采集、修纂方式和体例内容,都有系统的建议,对中国的方志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他的方志学理论对现代方志的编纂具有典范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9
秦腔脸谱分为哪些类型?有着什么样的特色?-趣历史网

秦腔脸谱分为哪些类型?有着什么样的特色?-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秦腔脸谱分为哪些类型?有着什么样的特色?其实秦腔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秦腔脸谱,作为秦腔戏曲艺术的固有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体系,多年来一直保持。  脸谱因剧种不同,勾法和谱式也各具特色。秦腔有整脸、三块瓦脸、四大块脸、五花脸、旋脸、斜皮脸、通天柱脸、老脸、两膛脸、象形脸、标志脸、两面脸、巴巴脸、大白脸、二白脸、半截脸及花三块、花四块等。汉调二簧有红花脸、十字脸、麦子脸、起旋脸、五花脸、六分脸、吊膛脸、元宝脸、蝙蝠脸、瞎子脸等。  脸谱的审美意识受到中国画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如中国画中“重神似”而“轻形似”的美学思想,就被运用到戏曲脸谱中,脸谱中的“离形”(拉开与自然物象的距离)、“取形”(以变形的装饰化的手法取自然物象之形)、“传神”(传人物的性格、神情、心理、品德之神),就是中国画中“遗貌取神”的“重神似”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脸谱的构图章法也与中国一样,讲究疏密、插穿、避让、虚实、匀衡等。脸谱的勾画笔法也与中国画笔法相通,轻重缓急、顿挫有秩。总之,脸谱的创作与中国画创作一样,有谱有法。只有按照符合自身美学规律的程式和法则勾绘出来的脸谱,才能成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人物脸谱,也才具有美的表现形态。马勺原本是先民的一种生活用具。  从夏商沿用至今,选用优质的桐木、春木、桃木等作为原料,通过手工一刀一刀精雕细刻而成.社火马勺脸谱传承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渊远文明,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形,其寓意为镇宅、辟邪、驱赶寂寞冷清,表现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勾画、涂色、注重眉、眼、嘴的装饰,它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五官的部位和肤色,进而突出表现各类人物的内心本质,强调色彩对比,感想而豪放,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比如: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钢直灰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等等。美学装饰效果极佳,是极其珍贵的手工艺术收藏品。马勺脸谱是古老大型社火游演扮相的蓝本,由民间艺人世代秘传.社火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祭祀活动。  至今宝鸡地区存有“耍社火”这一传统习惯,宝鸡社火脸谱以夸张手法大胆运用色彩,黑为正,红为忠,白为奸,黄为暴,蓝为莽,绿为义等。表现人物特征,尤以表现周秦历史及传说的人物见长,把社火脸谱图象刻画在泥,纸模,木马勺,梭子,木铲上,其落笔回转顺达、匀而不板、工而不僵、粗犷豪放、色彩明快。  历史上马勺实际是用来喂马的器具,圆形用来盛水,长形用来添加饲料,马勺上的图案是人们为了使自己的牲畜免遭大自然病虫的侵害,以保证自己能够在马牛的帮助下平安生存,并过上美满的生活而刻画的神灵符咒.马勺色彩绚丽,古朴淳厚,简括奇特,笔法写意,经不断演化它摆脱了原始马勺避邪祛瘟的原始含义,而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个独特的民间工艺品。  现如今除了传统图案,还有些人将现代图案和制作工艺运用到马勺上,使其具有了现代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现在的有些农村把瓢叫做马勺(mǎshuó),用来盛水或者其他液体,有木质的、金属(铜、铁)的,塑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6
秦腔的唱腔形式有哪些特色?秦腔的唱腔形式介绍-趣历史网

秦腔的唱腔形式有哪些特色?秦腔的唱腔形式介绍-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并且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么秦腔的唱腔形式有哪些特色?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秦腔用假嗓唱出,其中的拖腔必须归人“安”韵,一句听下来饱满酣畅,极富表现力,这也是秦腔与其他地方戏曲不同的地方。  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明朗的感情。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秦腔的艺术表演形式多样,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序严谨。  板腔体是中国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或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结构体式  通过各种不同板式的转换构成一场戏或整出戏的音乐。这种结构体式,以简练的基本音乐素材与灵活变化的发展形式为特点。同类腔调的各种板式,可视为由一种基本版式发展变化而成。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可作为板腔体的代表,在近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上有重大影响。曲艺中如大鼓、河南坠子等,都属板腔体。  演唱形式  板腔体,是梆子、皮黄等曲调的演唱形式。板腔体的唱词不同于曲牌体的长短句,而是以分上下句的五言、七言、十言诗的格律为基本形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押韵,单句最后一字为仄声,双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句数不限,其他字的平仄不限,所用曲调和唱腔不限,所以不用填词,不受格式、四声限制,有时可唱百多句,如京剧《哭祖庙》即是。有时可唱两句。同样一段唱词,可以唱一眼板,也可以唱三眼板,比较自由。  板腔体也有一定的套数。如[导板]接[回龙]转[原板],[散板]转[原板]再转[垛板]等等。这两种演唱体系完全是因剧种的历史不同而设置的,如来源于昆山腔、弋阳腔的即为曲牌体,如来自梆子、皮黄腔调的均采用板腔体。  历史发展  黄梅戏板腔体的主调平词,是以其旋律平缓、长于叙述的特点而命名的。它原名叫“七板”,是因为唱完一个完整的上下句正好七板而命名。早期的平词是上下对仗体结构,在反复循环演唱时,使人感觉旋律过于单调,于是艺人们在进行多次循环时,将第一句的落音改变成不稳定的落音6,使人与第一次产生变化,由此形成了具有启承转合特征的四句体结构声腔。为了在演唱时起板,落板和转为其他曲调方便,黄梅戏艺人创造出了起句、落句、用于转换其他曲调的截板等板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单曲体声腔结构。  为什么说平词有了起板、落板、截板这样的板式后还属于单曲体呢,因为一个完整的腔体系仅仅有一些简单的起落板式是不行的,正如昆曲的大量曲牌也有起板、落板、截板等简单板式结构,它也只能属于单曲体一样,当时的平词也只能属于单曲体声腔。  这样的单曲体结构是满足不了表现人物复杂多变的情感需要的。因此,艺人在演唱平词时就把一些音乐色彩相近的民歌结合在一起来表现人物复杂多变的情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6
秦腔的滚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之处?-趣历史网

秦腔的滚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之处?-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并且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么秦腔的滚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之处?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滚板是一种无板无眼的特殊散板板式。只有苦音,唱腔富有强烈的吟、诵、念、唱等性质。它能够充分表现人物极度悲恸、痛苦、哭泣、哭诉等情绪。滚板分两种:即[滚板]和[滚白]。板头过门有一定的节拍型态,其速度由慢渐快并由“三棰”(击乐)起板。  一、滚板  唱词有较为整齐的上下句,每句为五字,四句或六句为一段,其唱腔旋律性强,并有紧慢之分。它可与其它板式相联接,常见的是滚板唱完后接叫板,然后转人其它板式,如不接其它板式时则用一棰击乐将唱腔结束。  二、滚白  滚白是一种音乐化的哭泣性散板。演唱形式是以唱夹白,表现剧中人物处于绝境和百般无奈时之情感。其为散文句,唱句和句格较自由,唱词无固定字数。  欢音苦音由两种不同的音阶与调式所形成,作为表现感情气质变化的技法之一。在秦腔称为欢音、苦音,或花音、哭音,眉户称硬调、软调,碗碗腔称花音子、苦音子,四川弹戏称甜皮、苦皮,或甜品、苦品。  欢音的曲调为徵调式,其旋律常用音为sol、la、do,re、mi五音,一般用以表现愉快、明朗、活泼、矫健等情绪。苦音的情况较为复杂,虽仍以徵音为其曲调主音,但旋律常用音则为sol、si、do、re、fa五音,因而色彩大异。对此,国内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苦音仍属徵调式,因其si音在实际运用时,习惯上略低于本律,故属于一种特殊的音阶结构的徵调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实际效果看,苦音又具有sol商调式的因素。  苦音在情感气质上,有伤感、晦暗、悲愁、哀怨等感觉。有时,因低于本律的si音在旋律中甚为活跃,实际已起着宫音作用,已暂时移宫到下方大二度的调上,而构成sol羽调式。这种移宫换调的方法,在古代称为“以闰为宫”(闰即降si音)。这种七声音阶的移宫法,古代又称为“改柱换调”(柱即今日琵琶的“相”)。近代学者有人认为,它与隋唐时代从西域传来的“燕乐”有密切关系,虽与汉族音乐逐步融合,却仍保留了“燕乐”的某些因素。  苦音与欢音均可独立运用,也可互相作大段转换,以适应不同感情的表现。这种技巧,在同州梆子、蒲州梆子、阿宫腔、弦板腔、线腔、老腔、陕北道情、青海平弦、青海花儿、甘肃河西曲子……均有所见,各剧种、曲种的音乐基本材料和音调虽不同,其技巧手法却相同。  以陕西眉户的“月调”为例,可看出在音乐材料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欢音与苦音的变异。此外,粤剧的“乙反”及潮剧的“轻三六”、“重三六”、“活三五”,与欢音、苦音的性质基本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5
秦腔的二倒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趣历史网

秦腔的二倒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秦腔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并且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么秦腔的二倒板形式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色之处?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二倒板是一个单独上句,用作引子或板式间的过渡句,属秦腔中的附助板式。它由[二六板]变化而来。[二倒板]包括[慢二倒板]、[紧二倒板]、[二倒板带序](彩腔)。  其曲调唱腔有欢音和苦音。慢速的二倒板为2/4记谱;快速的二倒板为1/4记谱,均属有板无眼。起板鼓点和板头过门只有一种,共十二板。无论十字句或七字句均有两个腔,第一腔带拖腔,第二腔则导入其它板式。  欢音苦音由两种不同的音阶与调式所形成,作为表现感情气质变化的技法之一。在秦腔称为欢音、苦音,或花音、哭音,眉户称硬调、软调,碗碗腔称花音子、苦音子,四川弹戏称甜皮、苦皮,或甜品、苦品。  欢音的曲调为徵调式,其旋律常用音为sol、la、do,re、mi五音,一般用以表现愉快、明朗、活泼、矫健等情绪。苦音的情况较为复杂,虽仍以徵音为其曲调主音,但旋律常用音则为sol、si、do、re、fa五音,因而色彩大异。对此,国内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苦音仍属徵调式,因其si音在实际运用时,习惯上略低于本律,故属于一种特殊的音阶结构的徵调式。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从实际效果看,苦音又具有sol商调式的因素。  苦音在情感气质上,有伤感、晦暗、悲愁、哀怨等感觉。有时,因低于本律的si音在旋律中甚为活跃,实际已起着宫音作用,已暂时移宫到下方大二度的调上,而构成sol羽调式。这种移宫换调的方法,在古代称为“以闰为宫”(闰即降si音)。这种七声音阶的移宫法,古代又称为“改柱换调”(柱即今日琵琶的“相”)。近代学者有人认为,它与隋唐时代从西域传来的“燕乐”有密切关系,虽与汉族音乐逐步融合,却仍保留了“燕乐”的某些因素。  苦音与欢音均可独立运用,也可互相作大段转换,以适应不同感情的表现。这种技巧,在同州梆子、蒲州梆子、阿宫腔、弦板腔、线腔、老腔、陕北道情、青海平弦、青海花儿、甘肃河西曲子……均有所见,各剧种、曲种的音乐基本材料和音调虽不同,其技巧手法却相同。  以陕西眉户的“月调”为例,可看出在音乐材料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欢音与苦音的变异。此外,粤剧的“乙反”及潮剧的“轻三六”、“重三六”、“活三五”,与欢音、苦音的性质基本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5
圆明园里模仿雷峰夕照的是哪个景点?有何特色?-趣历史网

圆明园里模仿雷峰夕照的是哪个景点?有何特色?-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圆明园里模仿雷峰夕照的是哪个景点?有何特色?这个景点就是涵虚朗鉴,它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福海东岸,是仿照杭州西湖的雷峰夕照建造的,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文物景观  涵虚朗鉴,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  涵虚朗鉴,即雷峰夕照,位于福海东岸,是仿照杭州西湖的雷峰夕照建造的。雷锋夕照为西湖十景中唯一有待修复重建的景点。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弘叔为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因塔在西关外,也叫西关砖塔。后人又因塔在名为雷峰的小山上,改称"雷峰塔"。每每夕阳西下之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雷峰夕照"由此得名。  涵虚朗鉴位于福海东北岸,建于乾隆初期,整个建筑坐东朝西,临湖岸建有平台,乾隆皇帝有御诗“左右云堤纡委,千嶂叠青,面前巨浸空澄,一泓净碧,日月出入,云霞卷舒,远山烟岚,近水楼阁”,这里是欣赏湖景,远眺西山晚霞的好地方。  涵虚朗鉴景区分南北两个景区,北面建有一座重檐四方亭,亭上挂乾隆御笔“贻兰庭”匾,亭南建有平台,平台西设有栏杆,东建有月亮门可供进出,墙上还有各式什锦窗,平台南有“会心不远”殿与其相连接。  在“会心不远”殿南面湖建有抱厦殿三间,殿外檐悬挂乾隆御笔“雷峰夕照”匾。“雷峰夕照”也是与杭州西湖“雷峰夕照”同名,是圆明园内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北为惠如春、寻云榭、会心不远,南为临芳众、云锦墅、万景天全。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湖南、净慈寺前的夕照山上,西湖十景之七,因晚霞镀塔,佛光普照而闻名。雷峰塔建于五代(975),是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初名黄妃塔。  雷峰塔之所以远近闻名,与民间传说《白蛇传》有很大的关系。相传,法海和尚曾将白娘子镇压在塔下,并咒语:‘若要雷峰塔倒,除非西湖水干。’  乾隆御诗  来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乾隆御诗:  《涵虚朗鉴》  结宁福海之西,左右云堤纡委,千章层青。面前巨浸空澄,一泓净碧,日月出入,云霞卷。远山烟岚,近水楼阁,来不迎而去不距,莫不落其度内。如如焉,亦无如如者,吾得之于濠上也。  涵虚斯朗鉴,鉴朗在虚涵。  即此契元理,悠然对碧潭。  云山同妙静,鱼鸟适清酣。  天水相忘处,空明共我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2
圆明园中的廓然大公景点有哪些特色?廓然大公介绍-趣历史网

圆明园中的廓然大公景点有哪些特色?廓然大公介绍-趣历史网

  圆明园中的廓然大公景点有哪些特色?这是园中一组较大的建筑,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主体建筑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  文物景观  亦称双鹤斋,位于舍卫城东北面,是园中一组较大的建筑,主体建筑北濒大池,园内景色倒映水中犹然两景;另有诗咏堂、菱荷深处等景点。  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曰: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  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1726年(雍正四年)作较大增建,亦总称双鹤斋。1739年(乾隆四年)定名廓然大公。1755年(乾隆二十年)又在河池北侧依照无锡惠山寄畅园景做了大规模改建,尤以叠石为著。1860年圆明园罹劫时,双鹤斋一景是园内幸存的少量建筑之一。1900年彻底毁于战乱中。  寄畅园  寄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古典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横街,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秦金死后,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散发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名称含义  《定性书》中提到的“廓然大公、物来顺应”的儒学思想。程颢说“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河南程氏粹言》卷二《心性篇》)”,这里面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首先是忘我,将个人的私欲抛开,物我两忘,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第二,事物本来的道理,即天理,按照天理行事。按我个人的理解,做到第一层意思,可以叫做廓然半公;以一颗廓然半公的心去做每一件事,就是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终有豁然贯通,体贴出“天理”的一刻,那时就是廓然大公。  乾隆御诗  来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乾隆御诗:  《廓然大公》  平冈回合,山禽渚鸟远近相呼。后凿曲池,有蒲菡萏。长夏高启北窗,水香拂拂,真足开豁襟颜。  有山不让土,故得高嶬嶬。  有河不择流,故得宽弥弥。  是之谓大公,而我以名此。  偶值清晏闲,凭眺诚乐只。  识得圣人心,闻诸程夫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2
圆明园中的坐石临流景点有哪些特色?坐石临流介绍-趣历史网

圆明园中的坐石临流景点有哪些特色?坐石临流介绍-趣历史网

  圆明园中的坐石临流景点有哪些特色?此景坐石临流位于后湖东北,由西北部的兰亭、西南部的抱朴草堂、北部的舍卫城、东南部的同乐园及中部的买卖街五部分组成,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文物景观  坐石临流位于后湖东北,建于1727年(雍正五年)前后。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坐石临流景区规模很大,由西北部的兰亭、西南部的抱朴草堂、北部的舍卫城、东南部的同乐园及中部的买卖街五部分组成。  兰亭  兰亭,原是一座重檐三开间敞亭,仿自浙江绍兴古兰亭“曲水流觞”意境,建于雍正初年,时称流杯亭,乾隆初年题额“坐石临流”。此亭后于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改建为八方形,并换成巨型石柱,每柱各刻一册历代著名书法《兰亭贴》,是为兰亭八柱贴。该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八根兰亭贴柱今存北京城里中山公园。  抱朴草堂  抱朴草堂,位于本景的西南部。在兰亭的南边还有一片房舍,称“抱朴草堂”,是乾隆皇帝依照承德狮子园草房改建而成。乾隆在诗中有云:“抱朴草堂之构以皇考热河狮子园有草房,因仿效为之,用昭示俭深意”。  同乐园  同乐园是圆明园中最大的戏台,位于本景的东南部。有清音阁3层,宽10丈,下层设演特技的机轴;南有化妆室5间,北有观戏楼5间。乾隆间每年从正月十三起在此举行酬节会,连日宴赏宗室王公及外藩陪臣并赏听戏,每逢皇帝生日,也在此演戏庆祝数日。  同乐园是圆明园内最大的戏台清音阁。清音阁大戏台坐南朝北,分上、中、下三层,戏台一层底下设有地井,二层、三层有隔板相连,如剧目需要地井可喷水,二层和三层可相通上下自如。清朝皇帝很喜欢听戏,每逢皇太后、后帝生辰时,这里都要唱九九大庆之戏,像后妃生辰、上元节、端午节也要唱上几天的戏。直到圆明园被毁前的几个月里,这里仍然在唱戏。  买卖街  买卖街,是皇家宫市买卖街,位于本景中部。城内街道、店铺、商号、旅馆、码头应有尽有,如果皇帝要逛街,宫女、太监等几百人就扮成商人、买卖人、游人,特别热闹繁华,就像个买卖街。同乐园西有一条十字交叉的街市,南北长210米,由中间的双桥分为北街与南街,这就是圆明园内著名的买卖街。  舍卫城  舍卫城,是座典型的佛教建筑,俗称佛城。供奉城隍爷、关帝君、三世佛、弥勒佛等。每月初一、十五,或逢佳节时令,皇帝至此,并有首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据说此城布局仿建古代印度乔萨罗国都城。逢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各种精美佛像也存放于此,年复一年竟达数万尊。舍卫城在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后,十万尊大小佛像及各种陈设及法器被洗劫一空,仅此一处的损失就是无法估量的。  乾隆御诗  来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乾隆御诗:  《坐石临流》  仄洞中,潀泉奔汇,奇石峭列,为坻为碕,为屿为奥。激波分注,潺潺鸣籁。可以漱齿,可以泛觞。作亭据胜,泠然山水清音。东为同乐园。  白玉清泉带碧萝,  曲流贴贴泛金荷。  年年上已寻欢处,  便是当时晋永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2
圆明园中的曲院风荷景点有哪些特色?曲院风荷介绍-趣历史网

圆明园中的曲院风荷景点有哪些特色?曲院风荷介绍-趣历史网

  想知道圆明园中的曲院风荷景点有哪些特色?此景位于后湖与福海之间,仿自杭州西湖同名景观。西湖的“麯院”,原是宋朝的一处酿酒作坊,四周有池,荷花随风摇荡其中,因而取名“麯院风荷”(现作曲),接下来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文物景观  曲院风荷景区,位于后湖的东面,福海的西面,该景区的主体建筑为曲院风荷殿宇,其西有佛楼为“洛伽胜境”。其南面有一占地面积很大的人工湖泊,架在湖上的是一座东西向的九孔石桥,桥的东、西各有牌楼,西边牌楼名为“金鳌”,东边牌楼名为“玉蝀”,在“金鳌”的西南河外,有室为“四围佳丽”,为东向三间屋宇,并悬有乾隆三年(1738年)御书“四围佳丽”匾额。  “玉蝀”之东,有亭曰“饮练长虹”,为四方重檐亭,亦有乾隆三年御书匾额,又东南渡桥折而北,设城关,名宁和镇,其东南为东楼门,湖的西岸陆地上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溪,溪的两边堤上种植柳树,名“苏堤春晓”,也是圆明园中仿建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  曲院风荷景区,系仿自杭州西湖之“曲院”,西湖的“曲院”,原是宋朝的酿酒坊,这里四周有池,荷花最多,故名“麹院风荷”。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来到这里,建碑亭,而将“麹院风荷”题名为“曲院风荷”。  圆明园中的曲院风荷,为五间南向殿,外檐悬有乾隆帝御书“曲院风荷”匾,湖中遍植荷花。由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与圆明园这里的景致相似,所以乾隆帝在《曲院风荷》诗序中写道:西湖麹院为宋时酒务地,荷花最多,是有麹院风荷之名,兹处红衣印波,长虹摇影,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诗曰:“香远风清谁解图,亭亭花底睡双凫,停桡堤畔饶真赏,那数余杭西子湖”。  位于曲院风荷之西的“洛伽胜境”,为二层三间的楼宇,外檐悬有乾隆帝御书“洛伽胜境”匾额。洛伽胜境之意系出自浙江的普陀山,洛伽山是浙江普陀山的东南方与之隔海相望的一个小岛,上建佛寺,系海天佛国,梵名“普陀洛伽山”之略称,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曲院风荷景区横跨湖中东西两岸的九孔石桥,是圆明三园中最长的一座石桥,桥的两边“金鳌”“玉蝀”牌楼的题额,均为乾隆帝御书,它与皇城脚下,横跨于北海和中海之间的“金鳌玉蝀桥”的形制相同,两者可谓姊妹桥,这座“金鳌玉蝀桥”也称“御河桥”或“金海桥”,俗称北海大桥。此桥在元代为木桥,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改为石桥,至清乾隆年间,改建为七孔拱劵式,外观为九孔石桥,桥的两端也各立牌楼一座:西边“金鳌”,东边“玉蝀”,是北京老城区最大的古石桥。  乾隆御诗  来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乾隆御诗:  《曲院风荷》  西湖曲院为宋时酒务地,荷花最多,是有曲院风荷之名。兹处红衣印波,长虹摇影,风景相似,故以其名名之。  香远风清谁解图,  亭亭花底睡双凫。  停桡堤畔饶真赏,  那数余杭西子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2
圆明园中的洞天深处景点有哪些特色?洞天深处介绍-趣历史网

圆明园中的洞天深处景点有哪些特色?洞天深处介绍-趣历史网

  想知道圆明园中的洞天深处景点有哪些特色吗?其实此景位于圆明园宫门区东南隅福园门内,是一处以皇子书房和住所为主体的建筑风景群。其主体是东西二所及西部南北二岛的上书房,东北部为清宫画院如意馆小院,东夹道外侧邻园墙则是长条状库房院。  文物景观  洞天深处,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勤政亲贤殿的东侧,三一八烈士纪念碑的南侧,紧邻现在101中学西墙。东西长200米,南北长140米,总占地28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550平方米。  洞天深处,位于圆明园宫门区东南隅福园门内,是一处以皇子书房和住所为主体的建筑风景群。洞天深处一景,主体是东西二所及西部南北二岛的上书房,东北部为清宫画院如意馆小院,东夹道外侧邻园墙则是长条状库房院。  本景的建筑主体,是东西二所和西部南北二岛上的书房。洞天深处建于雍正早期,在雍正四年就有御书匾文“知鱼”,挂于如意馆处。如意馆是本景区东北部五间正房。挂有雍正御笔“如意馆”,也是清宫的画院。包括西洋画师郎世宁、王志成和众多中国画师,都曾在此供职。与本景同名的“洞天深处”是在如意馆西侧的三间正方,挂有“洞天深处”匾额,是乾隆的御笔,房北有廊与如意馆南侧廊相连。  从洞天深处往南一直到福园门,是东西两座院落,这里就是诸位皇子的居所。并无匾额。最早分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座院落,称为福园门东四所。在道光二十六年,福园门东四大规模改建为东西二所,并添建房屋、垂花门、库房等等。有正房六间前后有廊,并设有佛堂。  乾隆九年御制《洞天深处》诗序曰:“缘溪而东,径曲折如蚁盘。短椽狭室,于奥为宜。杂植卉木,纷红骇绿,幽岩石厂,别有天地非人间。少南即前垂天贶,皇考御题,予兄弟旧时读书舍也。”  圆明园如意馆,即清宫画院所在。西洋画师郎世宁、王致诚及众多中国画师均先后供职如意馆,在此作画。乾隆皇帝弘历曾多次亲临如意馆观览。乾隆二十一年(1756)弘历共园居157天,曾八次到此看画师作画。  福园门内东西有两座院落,为诸皇子园居之所。初时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座住所,称福园门东四所。道光二十六年(1846)奏准,福园门东四所大规模改建为东西二所,每所前设垂花门,正房改为前后三层各五间,添建东西厢房五间或三间。  乾隆御诗  来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乾隆御诗:  缘溪而东,径曲折如蚁盘。短椽室,于奥为宜。杂植卉木,纷红骇绿,幽岩石厂,别有天地非人间。少南即前垂天贶,皇考御题,予兄弟旧时读书舍也。  幽兰泛重阿,乔柯幕憩榭。  牝壑既虚寂,细瀑时淙泻。  瑟瑟竹籁秋,亭亭松月夜。  对此少淹留,安知岁月流。  愿为君子儒,不作逍遥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2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鸿慈永祜有哪些特色?-趣历史网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鸿慈永祜有哪些特色?-趣历史网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鸿慈永祜有哪些特色?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皇家祖祠。仿景山寿皇殿建造,为圆明园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重檐歇山顶,九楹,黄琉璃瓦。殿内中为康熙帝神像,东为雍正帝,西为乾隆帝。殿门前为两道琉璃牌坊,各有华表一对。  文物景观  鸿慈永祜又称安佑宫,皇家祖祠,位于圆明园西北隅。仿景山寿皇殿建造,为圆明园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重檐歇山顶,九楹,黄琉璃瓦。殿内中为康熙帝神像,东为雍正帝,西为乾隆帝。殿门前为两道琉璃牌坊,各有华表一对。北为紫碧山房。  安佑宫有两道宫门。第一道门为琉璃门,上挂“鸿慈永祜”匾额。第二道门才是安佑宫的宫门。它高起于汉白玉石台基之上,朱红的门柱,歇山带脊的屋顶,黄色的琉璃瓦。门前有一对龙头、狮尾、鹿角、遍身鳞甲两米多高的石刻怪兽,这就是传说中的麒麟。它刻工细腻,神采焕发,动态逼真。此兽虽然长得怪异,但在传说中它却象征吉祥富贵。  门内是第二道围墙形成的大院。北边汉白玉雕砌的高台上,巍然矗立着一座九楹的高大的殿堂,这就是安佑宫。安佑宫面阔44.4米,进深20.1米,是圆明园内最壮丽的殿堂。宽大的汉白玉石基,朱红色的门柱,非常壮观。重檐歇山带屋脊的屋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光彩熠熠。殿前的月台上安置有鼎炉五座,铜鹿、铜鹤各一对,殿前两侧再配以碑亭、配殿,加之周围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浓荫蔽日,气氛庄严肃穆。殿中供奉着康熙、雍正的遗像。乾隆、嘉庆、道光死后,也被供奉在这里。  安佑宫是园中皇帝的祖祠。凡皇帝从城内故宫来到圆明园、从御园回到宫中、外出巡游和回园、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清明、当今皇上的生日、先皇的诞辰与忌日等等,皇帝都要到这里叩拜行礼。安佑宫的祭祀无论寒暑风雨,都必须由皇帝亲自主持,届时,皇帝亲率子孙、宗室亲王向先帝神御跪拜,乞求他们的保佑。  乾隆御诗  来自《圆明园四十景图咏》的乾隆御诗:  《鸿慈永祜》(乾隆九年一七四四年)  苑西北地最爽垲,爰建殿寝,敬奉皇祖,皇考神御,以申罔极之怀。堂庑崇闳,中唐有恤。朔望展礼,僾忾见闻。周垣乔松偃盖,郁翠干霄,望之起敬起爱。  原庙衣冠古昔沿,天兴神御至今传。  有承秩秩斯为美,对越昭昭俨在天。  春露秋霜兴感切,瞻云就日致孚乾。  式思曩昔含饴泽,敢缺因时献果虔。  实实陛宫龙接宇,深深元寝凤翔筵。  羹墙如见依灵囿,朔望来斋比奉先。  扣器黄金仍两序,泠箫白玉备宫悬。  万年佑启垂谟烈,继序兢兢矢勉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9-01
龙门石窟里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么?-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里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么?-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龙门石窟里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么?其实在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看经寺  开凿时间:武则天时期。  构造: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  特点:不雕佛像,仅雕罗汉,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  地位: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  擂鼓台三洞  名称由来: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  构造: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  造像: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  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地位: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构造: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  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  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  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摩崖三佛龛  造像:共七尊。分别为三身坐佛、四身立佛。  特点: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  中间主佛:弥勒佛,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打磨。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佛释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即弥勒),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  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  价值:虽然这组造像是半成品,却为人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程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9
龙门石窟的莲花洞的特色在哪里?莲花洞介绍-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的莲花洞的特色在哪里?莲花洞介绍-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的莲花洞的特色在哪里?莲花洞建造于公元525—527年,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而得名,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上阳宫观风殿顶部藻井都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莲花洞拥有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开凿方法  莲花洞利用天然溶洞开凿洞窟也是龙门石窟的一种,这种方法省时省力,见效快。  地理位置  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奉先寺以北。  开凿时间  莲花洞开凿于北魏晚期。  名称由来  莲花洞因窟顶浮雕有一朵美丽的大莲花而得名。  洞内布局  莲花洞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率二弟子游说讲经之像,大弟子迦叶手握锡杖,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似经过艰辛岁月的长途跋涉。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姿态优美。  主尊释迦牟尼像,高5.10米,与其它佛像不同的是,佛像为立像,身着袈裟,似为释迦牟尼佛不远万里,一路风尘,从遥远的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教。  两侧浅浮雕众位弟子,迦叶、阿难随侍左右,亦步亦趋,迦叶手执锡杖(惜头面部已被盗去),阿难致礼肃立。菩萨像清秀华丽,仿佛显现着佛陀世界的庄严和繁荣。  在洞窟两壁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布局或层次分明,或错落有致,龛额构图精美,既有尖拱、楣拱、屋檐拱,又有璎珞、帷幕、流苏,还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变化多端。  南壁上方有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细,造型生动。下层第二龛内有两幅精美的佛传故事,上有飞天起舞。  窟外门楣处刻有火焰纹,中刻一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巡按河南等处监察御史赵岩题“伊厥”二字。围绕莲花,还有6个手捧果品、迎风飞翔的大型飞天浮雕,婀娜多姿,生动传神,而天衣、云彩随着天女的舞动,如随着音乐的旋律在翻飞,飘扬,使整个藻井一改以前的宁静幽深,而变得灵动起来。  精美的雕像,诸如佛、弟子、菩萨、力士、飞天、圣僧、供养人等,林林总总,美不胜收,徜徉其间,倍觉佛国景象。  价值影响  莲花洞穹窿顶上,雕有一朵硕大精美的莲花,高浮雕的手法使3米有余的莲花在洞内更显醒目。窟顶的莲花,美央绝伦,生动逼真,精细繁缛的文饰雕刻使整个洞窟充满典雅、祥和的气氛。佛教石窟窟顶藻井多是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精美的莲花雕刻在石窟中还是罕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9
龙门石窟的擂鼓台三洞之一的大万伍佛洞有什么特色?-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的擂鼓台三洞之一的大万伍佛洞有什么特色?-趣历史网

  众所周知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那么龙门石窟的擂鼓台三洞之一的大万伍佛洞有什么特色?大万伍佛约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洞内保存众多文物,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名称由来  1982年在大万伍佛洞前建零散文物陈列廊,现有清代雕刻大小“龙门图”、刘墉字碑、朱熹字碑六幅、岳飞画关公像、乾隆画钟馗像及五十年代后发现或采集的石刻50余件。大万伍佛洞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南侧的擂鼓台上,因窟楣刻有“大万伍佛”字样而得名。  概述  约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洞的平面呈马蹄形,洞顶作穹窿状。顶上所刻莲花周围的环形饰带内,雕有坐佛、伎乐天、金翅鸟和琵琶等乐器,正如极乐世界中万籁齐鸣、天花乱坠的奇妙景象。正壁雕着弥勒佛和二菩萨,周壁则整齐地排列着四方诸佛的小型坐像。  壁基是25个高浮雕罗汉群像,身高约80厘米。罗汉身旁都刻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铭文,内容多摘自《付法藏因缘传》。罗汉群像及其铭文,是研究禅宗及其传法世系的重要资料。洞中央方台上放置着三尊圆雕佛像,头戴宝冠,身佩项圈、璎珞、宝钏等饰物,是密宗所供奉的大日如来佛形象。  正壁设高坛、弥勒佛等,背椅上刻“六拿具”图案。窟顶刻莲花藻井,顶及周壁刻“十方佛”共15000尊。三壁下部刻有禅宗传法谱系“罗汉二十五尊”,并刻录《付法藏因缘传》的有关内容。  擂鼓台三洞  名称由来:传说当年奉先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百官驾临龙门,主持这次规模盛大的开光仪式,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叫做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叫擂鼓台三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思。  构造: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  造像: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擂鼓台北洞  地位: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构造: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  据说,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  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6
龙门石窟的皇甫公窟有哪些特色?皇甫公窟介绍-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的皇甫公窟有哪些特色?皇甫公窟介绍-趣历史网

  龙门石窟的皇甫公窟有哪些特色?这座石窟始建于北魏,窑门入口刻有孝昌三年(527)年皇甫公石窟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龙门西山靠近南端之半山腰中,是火烧洞以南,北魏开凿的相当大的一个洞窟。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石窟寺窟,北魏,窑门入口刻有孝昌三年(527)年皇甫公石窟寺造像碑。极南洞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高处的崖壁上。它是由盛唐名相姚崇为追悼亡母刘氏所开凿的功德窟。时间大约在唐中宗神龙二年至唐睿宗景云年间(公元706—711年)。  该窟呈方形,前后室结构。窟高约4米余。窟室环三壁起有高坛,约高0.6米。九躯造像皆雕于坛上。西壁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端坐于束腰方形台座上,头饰涡纹肉髻,无头光、身光。  佛面庞长圆,鼻直嘴小,双目呈俯视状,两耳长垂至肩,身著通肩式袈裟,通体像高3.10米;两侧延及南北壁依次侍立者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天龙八部之一的人面兽身像。正壁中央相对二舞伎,舞姿婀娜,左右二乐伎分别持箜篌和琵琶。  北壁四乐伎分别持铜钹、筚篱、琵琶、团扇;南壁四乐伎分别执束腰鼓、笙、筚篱、团扇。抬头向上看,窟顶雕有莲花藻井,周围环飞天人。天人均高束发髻,裸露上体,下束长裙,翩翩飞舞,全窟俨然是一派弥勒净土美好世界之场景。  窟门外两侧,雕有二金刚力士像。造型生动有力,极富艺术夸张性,历来受到重视,被誉为龙门石窟唐代力士的代表。北侧力士头已残毁。二力士均裸露上身,下束裙裤。虽各残失一臂,但从身躯整体看,仍能透视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力度。  这二力士呈对称态势,一臂上举,力托须弥山,脖颈呈棱状,胸肌暴突,腹前肚脐部位呈梅花瓣状,这就是所谓拳术运气法的丹田气。这些凝结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和技巧的佛教艺术佳作,不仅能和西方的人体雕像媲美,而且是今天艺术解剖学的极好教材。  窟内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在西壁高坛云上,雕出一佛、二弟子、二立菩萨、二思维菩萨。坛下两端各雕一狮子。在南北两壁各开一大龛,在壁门的南北两侧也各开一龛。在窟外崖面凿有屋形窟檐。门外两侧各有一身力土,窟外南侧还凿有一通碑。这种洞窟形制与普泰洞、魏字洞基本一致,基本代表了龙门北魏晚期洞窟的主要样式。在完整的方形地平面上,周边浮雕一圈莲花瓣。  地面中部,自门券向主尊身下刻出一条踏道,踏道边装饰以连珠纹及莲瓣;踏道的南北两侧,各有三朵莲花图案,均大如车轮;在每侧三朵大莲花之间,又刻出忍冬纹与水波纹,象征着莲池.从图案的拼凑情况看,宛如一幅美丽的地毯。  宾阳中洞的地面雕刻与此相近,不同者唯在踏道表面刻有龟背文。佛座上及佛龛地上刻出莲华的原因,是因为佛教中人以莲花为吉样清净,能悦大众心。从艺术形像来看,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创作。西(后)壁一铺大像中最外面,有树下思维菩萨像、  在北侧思维像的左侧,浮雕出一花瓶,瓶中引出美丽而写实的数枝莲花,正中最上面的花蕊中,刻出一化生童子。上下对称雕出两对花叶,以及三朵初开、正开、开后,不同形象的莲花.这完全是以写实手法雕出的莲花浮雕。在思维菩萨旁又透雕出菩提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6
云冈石窟第六窟释迦佛洞有什么特色?释迦牟尼介绍-趣历史网

云冈石窟第六窟释迦佛洞有什么特色?释迦牟尼介绍-趣历史网

  还不知道云冈石窟第六窟释迦佛洞有什么特色?该窟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窟、塔庙窟,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冈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  窟内中央方形塔柱分上下层,高15米。上层四面各镌一立佛二菩萨,四角镂雕大象承驮九级楼阁式方塔;下层四面开龛坐佛。窟内四壁上层环列立佛十一尊,华盖承悬,气宇轩昂。窟顶格状,格间可见骑乘孔雀、狮子、虎、长尾鸟等动物的多臂多首天神。窟内现存反映释迦一生的佛传故事图30余幅,集中表现了佛主从诞生、成长、婚姻,到出家、弘法等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纪念意义的场面。这些故事图雕刻,结构合理,手法简朴,为犍陀罗艺术东传的新创造,弥足珍贵。  窟中墙壁几乎全部布满了雕塑。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使许多雕塑风化,颜色剥落或褪色,但仍然尽显当年的精美与壮观,它的精彩让人佩服与感叹!  第五窟与第六窟是双窟,窟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年)所建五间四层木制楼阁,琉璃瓦顶,据一位导游介绍,两壁之间的墙壁最薄的地方只有2厘米。楼阁造型庄严而壮观。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Śākyamuni)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种族名,意为“能”;牟尼,亦译为“文”,是尊称,意为“仁”、“儒”、“忍”、“寂”。合为“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之女。摩耶夫人在回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后7天去世,太子因此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关于释迦牟尼生卒年代,南传和北传的佛教有不同说法。据汉译《善见律毗婆沙》“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5年。南传佛教或认为是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4年,一说是公元前622至公元前543年。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是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开始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跟随“数论”先驱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  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木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转而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达到觉悟。时年35(一说30)岁。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在王舍城先后受到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及其子阿阇世王的皈依,在舍卫城受到拘萨罗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08-25
<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