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目
秦始皇修建兵马俑坑到底有什么目的?-趣历史网

秦始皇修建兵马俑坑到底有什么目的?-趣历史网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的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那么秦始皇修建兵马俑坑到底有什么目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主持秦陵考古的袁仲一先生认为,大型兵马俑的存在,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就如皇宫中的戍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坑兵马俑军阵是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坑兵马俑军阵是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拟议中的中军,三号兵马俑坑是统帅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军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反映。  有人指出,秦始皇之所以用这么多泥人泥马来陪葬,实质上是古代“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即生前享受的死后均要陪葬在墓葬内。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即位后,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为了显示他生前的功绩,便需要用军队来陪葬。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真人陪葬已不为人们所接受,只有用泥人泥马来陪葬了。这些泥人均执实战兵器,又以军阵的形式出现,反映了他的武功军威。  有人认为,这些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东巡的卫队。秦俑坑是秦始皇创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象征,俑坑内大批兵马俑的军事阵容,正是秦始皇统治时强大军事实力的形象再现。  也有人认为,兵马俑仅体现秦始皇军阵布局。兵马俑坑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全部建成要有五个坑。从设计者角度来说,兵马俑是按当时的方阵来设计的。方阵是一种进攻型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配置兵力。主将所在的叫中军,与敌战斗的是外围四军。作战时,战阵可随时变换,互相保护。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修建后,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陵墓建筑被迫停了下来,被废弃的坑仅挖了个土塘,还未来得及放置陶器具。而第五个坑尚没有动工挖掘,所以现在见不到任何痕迹。但也有人认为不存在四号坑的问题。秦军阵是由正、奇和指挥部组成的。  杨宽先生认为,兵马俑排列成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是有其用意的。一方面是表现秦朝威镇东方的形势,另一方面又表现东向为尊的礼制。  林剑鸣先生认为,兵马俑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而是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可能称为“封”,用以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它不仅符合文献和考古,也符合军阵产生时代的历史,符合好大喜功的秦始皇的性格。他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时代建造的,但其性质不是陪葬坑。因为秦国仍有活人殉葬的旧习,根本无需建大型俑坑陪葬。从出土的兵器来看,很少见到铁兵器,与当时十分发达的冶炼水平不相称,因而这支部队根本不是一支战斗部队。  一种意见认为,兵马俑坑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宣扬统一大业,这象征着秦王朝的军事力量。秦用武力统一六国,秦始皇充分认识到军队的作用,因此他希望自己死后在另一个世界仍然拥有强大的秦之锐士。二是辟邪压恶,防神驱鬼。一切葬仪制度都是基于人们对死者有灵魂的认识,认为人死后的鬼魂生活和生前一样。人有战争、有防卫,鬼神也有,所以随葬物要有兵器和卫队。以大批的兵器和兵马俑陪葬,是合乎中国的葬仪制度,合乎人死后有灵魂的中国传统观念的。  更有人在对獬冠、铭文的细致分析后认为,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公元前306年,昭王年少即位,太后摄掌政事。太后临终之际下令近臣为她殉葬。秦昭王为人仁厚宽容,在人殉的要求未予满足的情况下,为自己的生母塑造真人大小的殉葬,布置一个辎重车队,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地,这在当时也是符合习俗风尚的。  反对者认为,根据兵马俑出土的带有文字的文物来看,明确秦始皇时代纪年的兵器21件。在一些兵器和马络头发现有“寺工”二字,寺工是少府的属官,始见于秦始皇二年,这是秦人为中央官府铸造兵器和车马器的官署机构,这最能证明兵马俑是秦始皇时代修建的。  如果说秦俑坑是宣太后修建的,怎么可能会在坑中出土晚于宣太后几十年的兵器,其次,我们从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形象与制作方法、铺地砖纹饰与烧制温度,木质战车的车马器与系驾方法以及铜镞、铜矛、秦半两铜钱等,与秦始皇陵园出土同类文物相比,可以看出是同出一辙,是同时代的产品。从兵马俑坑所处的位置来看,它位于秦陵外城东门大道北侧,象征着驻扎在京城外的军队,应为秦始皇陵园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22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香蒲、蒲黄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香蒲、蒲黄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香蒲、蒲黄  【释名】  也称甘蒲、醮石。花上黄粉名蒲黄。  【集解】  [时珍说]蒲丛生在水边,似莞但狭小,有脊但柔软,二三月生苗,采其嫩根,煮后再腌制,过一夜可吃。也可以炊吃、蒸吃及晒干磨粉做成饼吃。《诗》里说:“其蔌伊何?惟笋及蒲”。八九月收叶作为席,也可以当作扇子,软滑而且温暖。江南还有一种青茅,又名三脊茅,其形状像香蒲,以前的人进献给宗庙用来过滤酒。  蒲蒻 一名蒲笋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固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生吃,止消渴,去热燥,利小便,补中益气,和血脉。捣成汁服,治孕妇劳热烦躁,胎动下血。  【附方】  妒乳乳痈。蒲黄草根捣糊敷,并煎汁服。  热毒下痢。蒲根二两,粟米二合,水煎服,一日二次。  蒲黄〔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长期服用能轻身强壮体魄,延年益寿。治便血、鼻血、吐血、尿血等各种血症。又可止女子月经过多、月经不调、血气心腹痛、孕妇流血或流产。排脓,消疮痔游风肿毒,下乳汁,止泄精,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  蒲黄炭 五脏心下邪气,口中烂臭。固齿,明目聪耳,久服轻身耐老。  【附方】  1. 舌胀满口。用手蘸蒲黄的粉末捏它,或者加点干姜粉末更好。也治重舌,语言不清。  2. 肺热鼻血。蒲黄、青黛各一钱,新汲水服。  3. 吐血唾血。蒲黄末二两,每日温酒或冷水服三钱。  4. 肠痔出血。蒲黄末方寸匕,水服,每日三次。  5. 胎动欲产,日月未足者。蒲黄二钱,井华水服。  6. 产妇催生。蒲黄、地龙洗焙,陈橘皮等分,研末。以新汲水煎服。  7. 关节疼痛。取蒲黄八两,熟附子一两,捣为末,每次服一钱,凉水服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9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萍蓬草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萍蓬草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萍蓬草  【释名】  也称水粟、水栗子。  【集解】  [时珍说]萍蓬草,三月出水,茎大如指。叶子像荇叶但大些,径四五寸,开初时像荷叶,六七月开黄花。结的果实像角黍,长二寸左右,内有细子一包,如罂粟。农夫采摘,洗擦后去皮曝蒸,捣碎取米可以做成粥饭吃。其根大如栗,似鸡头块根,有藕香栗子味。  子〔气味〕甘、涩,平,无毒。  【主治】  助脾厚肠,令人不饥。根〔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  煮食补虚劳、增强体力,厚肠胃,久食不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9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莕菜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莕菜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莕菜  【释名】  也称凫葵、水葵、水镜草、靥子菜、金莲子、接余。  【集解】  [时珍说]莕与莼,是一个种类二个品种。根连在水底,叶浮于水上,其叶子像马蹄且圆形的,是莼;叶子如莼但微尖长的,是莕。夏月都开黄色花,也有开白花的。结的果实大如棠梨,内中有细子,江南人常吃它。  【气味】  甘,性冷,无毒。  【主治】  消渴,去热,利小便。捣成汁服,去寒热。  【附方】  1. 一切痈疽。用莕丝菜或根,马蹄草茎或子,各取半碗,同苎麻五寸去皮,以石器捣烂,敷患处。  2. 谷道生疮。用叶捣烂,棉裹纳入下部,每日三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9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越王余算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越王余算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越王余算  【释名、集解】  [斅曰]越王余算生于南海的水中,像竹算子,长一尺左右。刘敬叔《异苑》中说:昔晋安越王渡南海,将黑角白骨作算筹,其有余者,弃于水中而生此。故叶白者似骨,黑者似角,遂用其名。相传可以吃。  【气味】  咸,温,无毒。  【主治】  水肿浮气结聚,宿滞不消,腹中虚鸣,并煮服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9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莼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莼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莼  【释名】  也称茆、水葵、露葵、马蹄草。  【集解】  [时珍说]莼生长在南方河泽中,只有江南人喜欢吃它。叶如荇菜但不太圆,形似马蹄。其茎紫色,柔软光滑可作羹。夏月开黄花,结果实呈青紫色,大小如棠梨,中有细子。春夏天嫩茎没有长叶的名为稚莼。叶稍有些舒展的名为丝莼,其茎像丝一样。到秋天老后就叫葵莼,或者叫猪莼,只可以用来喂猪。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消渴热痹。和鲫鱼做成汤吃,有下气止呕功能。补大小肠虚气,但不宜过多。治热症,滋补肠胃,安下焦,利尿去水肿,解百药毒和毒物。  【发明】  [弘景说]莼性冷而补,下气。与鳢鱼做成汤吃,有利尿消肿作用。然而性滑,美食家不可以多用。[恭说]莼,长期吃对人大有好处。和鲋鱼作成汤吃,主治胃消化不良。并对老人有宜,应列为上品。  【附方】  1. 一切痈疽。春夏用莼菜茎,冬月用子,捣烂敷患处。  2. 头上恶疮。以黄泥包豆豉煨熟,取出研末,以莼菜汁调和敷患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9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水藻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水藻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水藻  【集解】  [时珍说]藻有二种,水中很多。水藻叶子二三寸长,两两对生,即是马藻;聚藻,叶子细如鱼鳃状,节节连生,就是水蕴,俗名叫鳃草,又叫牛尾蕴。《尔雅》里说,莙,是牛藻。郭璞注释道,细叶蓬茸,如丝可爱。一节数寸长,长的有二三十节,就是蕴。二藻都可以吃。《左传》里记载,苹和藻可作为蔬菜。  【气味】  甘,大寒、滑,无毒。  【主治】  去暴热、热痢,有止渴功能,方法是捣成汁服。小儿赤白风疹、火焱热疮,捣烂敷上就好。  【发明】  [思邈说]凡天下最冷的,没有超过藻菜的。患有热毒肿并有丹毒的人,取水中的藻菜捣烂后敷上,厚达三分,其效无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9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菖蒲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菖蒲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菖蒲  【释名】  也称昌阳、尧韭、水剑草。  【集解】  [颂说]菖蒲到处都有生长,春天长青叶,一二尺左右,叶心有脊,形状像剑。根旁边引出三四根,旁根的节更密,一寸长就不少于九节,也有十二个节的。刚采摘时虚软,晒干后才变坚实。折断看中心呈微红色,嚼尝它辛香少渣。人们多种植在干燥的砂石土中,腊月移栽更容易成活,这叫石菖蒲,可治各种心痛病。  根〔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  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治耳聋。长吃使人年轻,不健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主四肢湿痹、不得屈伸,小儿温疟,身积热不解。可做浴汤。治耳鸣头昏泪下,鬼气,杀诸虫,恶疮疥瘙。除风下气,丈夫水脏,女人血冷。又治中风癫痫。捣成汁能解巴豆、大戟毒。  【发明】  [时珍说]《道藏经》中有《菖蒲传》一卷,上说,菖蒲,水草中的精英,神仙般的灵丹妙药。方法是:采摘紧小似鱼鳞的那种一斤,用清水和淘米水各泡一夜,刮去皮后切开,晒干后捣碎筛选,用糯米粥和匀,再放入蜜糖搅拦,制成如梧子大的药丸,用稀葛袋装,置风口处风干。每日服三十丸,睡前再服三十丸。其药以五德配五行,叶青、花赤、节白、心黄、根黑。能治一切风症、手足顽固性麻痹,瘫痪手足不遂,肝、脾、肾、心、肺劳伤,补血补脑,坚骨髓,长精神,润五脏六腑,开胃口,和血脉,益口齿,明耳目,除肠虫。妇人带下,产后血晕,并且要用酒服。如果能够长期服用,能使白发变黑,牙齿落了再生。河内叶敬的母亲中风,服菖蒲一年病就好了。寇天师求道,服用几年后成仙,其庙前长的菖蒲,至今仍然茂盛。郑鱼、曾原等人,都是服用了菖蒲而得道。  叶〔主治〕洗疥疮、大风疥。  【附方】  1. 癫痫风疾。用菖蒲捣成末,以猪心一个剖开,砂罐煮汤。调服三钱。  2. 喉痹肿痛。用菖蒲根嚼汁,烧铁秤锤淬酒一杯饮服。  3. 鼓胀食积、气积、血积。用石菖蒲八两,细,斑蝥四两,去翅足,同炒黄后,去掉斑蝥,研为细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水送下。  4. 肺损吐血。用九节菖蒲末、白面等分,每服三钱,新汲水送。日服一次。  5. 赤白带下。用石菖蒲、破故纸等分,共炒为末。每服二钱,以菖蒲泡酒调服。日服一次。  6. 产后流血不止。菖蒲一两半,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去渣,分三次服。饭前温服。  7. 病后耳聋。用菖蒲汁滴耳中。  8. 热毒湿疮,遍身生疮,痛而不痒,粘着衣被,不能安睡。用菖蒲三斗,晒干,研末,撒床上,令病人裸卧,遍体着药,再盖衣被,既不粘衣,又可得睡,其疮如失。  根〔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治耳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6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酸模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酸模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酸模  【释名】  也称山羊蹄、山大黄、酸母、当药。  【集解】  [大明说]居住的地方常有生长酸模,形状像羊蹄叶比其小,茎叶细,味酸美可口。节间生子,像益母草的形状。  【气味】  酸,寒,无毒。  【主治】  暴热腹胀,新鲜的捣成汁服,当下利。杀皮肤小虫,治疥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6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水萍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水萍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水萍  【释名】  也称水花、水白、水苏、水廉。  【集解】  [时珍说]浮萍在池泽有水的地方生长很多,到春天开始生长。有的说是杨花变化而来。一叶经一夜就能生长出好几叶。叶子下面有微须,是其根。一种两面都是绿色。一种正面是青色而背面是紫色、赤如血,称为紫萍。  水萍〔主治〕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常服使身体轻灵。主下气可治热毒、风热症、疔疮肿毒、汤火伤、风疹。主风湿麻痹、脚气、跌打损伤、眼红视物不清、口舌生疮、吐血鼻血、癜风丹毒。  【气味】  辛,寒,无毒。  【主治】  暴热身痒,下水气,胜酒。常服使身体轻灵。用来沐浴,可生毛发。另主下气可治热毒、风热症、疔疮肿毒、汤火伤、风疹。捣成汁服,主治水肿,利小便。研成末,酒服二钱,治人中毒。主风湿麻痹、脚气、跌打损伤、眼红视物不清、口舌生疮、吐血鼻血、癜风丹毒。  【发明】  [时珍说]浮萍,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邪汗。民间流传宋朝东京开河,掘出一石碑,碑上有用梵书大篆体刻的诗一首,没有人能知晓。真人林灵素逐字辨别翻译,原来是一治疗中风的药方,名为去风丹。诗里写道:“天生灵草无根干,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梗青青飘水面。神仙一味去沉疴,采时须在七月半。选甚瘫风与大风,些小微风都不算。豆淋酒化服三丸,铁镤头上也出汗。”其方法是:把紫色浮萍晒干,捣成细粉末,和蜜糖一起炼成弹子大小的丹丸。每次服一粒,用豆淋酒化下,治左瘫右痪、三十六种风、偏正头风、口眼歪斜、一切无名风及脚气、跌打折伤,及胎孕有伤。服用百粒以上,可完全康复。此药方后人改名为紫萍一粒丹。  【附方】  1. 夹惊伤寒。用紫背浮萍一钱、犀角屑半钱、钓藤钩几个,共研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以出汗为度。  2. 消渴饮水。用浮萍捣汁服。又一方:用干浮萍、栝楼根,等分为末,加入乳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空腹服二十丸。痛三年者,服药数日可愈。  3. 水气洪肿,小便不利。用浮萍晒干,研末。每服一匙,开水送下。日服二次。  4. 吐血不止。用紫背浮萍焙半两、黄芪炙二钱半,共研末。每服一钱,姜蜜水调下。  5. 大肠脱肛。用紫背浮萍为末,干敷患处。  6. 风热瘾疹。用浮萍蒸过,焙干、牛蒡子酒煮,晒干,炒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一至二钱,薄荷送下。日服二次。  7. 风热丹毒。用浮萍捣汁涂搽。  8. 汗斑癜风。夏季收紫背浮萍晒干,每以四两煎水洗浴,并以萍直接搽抹。水中加汉防己二钱亦可。  9. 大风疠疾。春末采浮萍草,淘三五次,窨三五日,焙为末。避日光收存。每服三钱,饭前服,温酒送下。忌食猪肉。又一方:用浮萍日干为末,入消风散五两。每服五钱,水煎,频饮。同时以浮萍煎汤洗浴。  10. 毒肿初起。用浮萍捣烂敷患处。  11. 烧烟去蚊。夏季取浮萍阴干烧成灰,可将蚊虫熏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6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白昌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白昌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白昌  【释名】  又称水昌蒲、水宿、茎蒲、昌阳、溪荪、兰荪。  【集解】  [别录说]白昌十月采。[时珍说]白昌有二种:一种根大而肥白节疏者,是白昌,俗称泥菖蒲;一种根瘦而赤节稍密者,是溪荪,俗称水菖蒲。叶俱无剑脊。溪荪气味胜似白昌,并可杀虫,不可服食。  【气味】  甘,无毒。  【主治】  食诸虫。主风湿咳逆,去虫,断蚤虱。研末,油调,涂疥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6
古人学习外语吗?他们学外语的目的是什么?-趣历史网

古人学习外语吗?他们学外语的目的是什么?-趣历史网

  现在外语作为高考必考的一门科目,一直很受大家的关注,而且很多父母更是从小就开始教孩子学习外语。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中国与国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外语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那么古人到底学不学外语呢?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首先,在古代学习外语是非常少见的,古代最需要学习外语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出海经商的商人、需要向别国传递文化的僧侣。就比如汉唐盛世丝绸之路上各国的商人,他们需要进行沟通交流。唐宋时期,中国虽然有许多外国人,但朝廷并未开设外语课程,而是有个叫做“四夷馆”的地方,专门负责翻译各国文字。“夷”本身就带有贬义,从四夷馆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古代王朝统治者对待外国人的不屑态度,自然更不会提倡学习他们的语言。  这种情况直到清朝才出现了变化。清朝末年由于外国势力的强势介入,闭关锁国的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随着与外国的交流日渐频繁,学外语才逐渐兴起。而在更早之前,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别人来拜访一般都是需要学习中国话。  虽然清政府过于自大和迂腐,一直被后世所诟病,但在清朝历史上也出现过比较开明的皇帝,康熙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开创了康乾盛世的明君,康熙帝的眼光确实非同一般。当年康熙帝在与俄国的谈判中,他意识到精通俄语与拉丁语人才的重要性。回京后,很快就设立了“内阁俄罗斯文馆”,让八旗子弟学习俄文,以备翻译。  到了雍正年间,又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用来学习外语,并且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华夷译语》原本是洪武年间朝廷编纂的一部蒙汉对译辞书,后来又扩充收录多个语种,成为中国近代早期的外文译汉文的官方辞书。不过,《华夷译语》沿袭了历史上汉译佛经的体系,也就是用汉字注音,和现在用音标注音完全不同。  后来的光绪皇帝也在学习外语这件事上非常用功,虽然作为一个傀儡皇帝,光绪并没有在政治上有杰出的贡献,但是他身为皇帝带头学习当时所谓的“蛮夷语”,同时想靠着“戊戌变法”来改变现状,这些都是他颇具胆识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4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清风藤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清风藤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清风藤  【修治】  又称青藤、寻风藤。  【集解】  [颂说]生台州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青。当地人采茎用。  【主治】  风疾。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  藤〔主治〕风疾。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  【附方】  1. 风湿痹痛。青藤根三两,防己一两,切碎,入酒一瓶煮饮。  2. 一切诸风。青藤膏:用青藤,出太平荻港上者,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内,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器内。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挡,急以梳梳之。要痒止,即饮冷水一口便解风病皆愈也。避风数日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3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省藤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省藤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省藤  【修治】  又称赤藤、红藤。  【集解】  [藏器说]生于南地深山。皮为红色,大如指,堪缚物,片片自解。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蛔虫,煮汁服之。齿痛,打碎含之。治诸风,通五淋,杀虫。  【发明】  [时珍说]赤藤,善杀虫,利小便,洪迈的《夷坚志》中说:赵子山苦寸白虫病。医生令其戒酒,而素性难改。一日寓居邵武天王寺,夜半醉归,口渴甚,见庑间瓮水,映月莹然,即连酌饮之,芳香甘甜。迨晓虫出盈席,心腹顿宽,过了一晚病全愈。众人很惊叹,视所饮水,乃寺仆织草履,浸红藤根水。  【附方】  五淋涩痛。赤藤即做草鞋者、白茯苓、苎麻根等分,为末。百沸汤下,每服为一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3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紫藤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紫藤原文是什么内容?-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紫藤  【集解】  [藏器说]藤皮着树。从心重重有皮。四月生紫花可爱,长安人种植它装饰庭池,江东称为招豆藤。其子作角,角中仁,熬香放酒中,令酒不败。  红藤〔主治〕蛔虫,煮汁服之。齿痛,打碎含之。治诸风,通五淋,杀虫。  【气味】  甘,性微温,有小毒。  【主治】  作煎如糖服,下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3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千里及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千里及具体内容是什么?-趣历史网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中医典籍,共52卷。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本草纲目·第八卷·草部·千里及  【集解】  [藏器说]千里及,藤生道旁篱落间,叶细而厚。宣湖间也有。[颂说]千里急,生天台山中。春生苗,秋有花。土人采花叶入服药。又筠州有千里光,生浅山及路旁。叶似菊而长,背有毛。枝干圆而青。春生苗,秋有黄花,不结实。采茎叶入眼药,名黄花演。就是这一种。  【气味】  苦,平,有小毒。  【主治】  天下疫气结黄,瘴疟蛊毒,煮汁服,取吐下。亦捣敷蛇犬咬。同甘草煮汁饮,退热明目,不入众药。同小青煎服,治赤痢腹痛。  【附方】  烂弦风眼。九里光草,以笋壳叶包煨熟,捻汁滴入眼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百科 2022-10-13
<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