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死后,平庸的刘禅为何还能当30年的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人人都说刘备的儿子刘禅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幸好刘备死后还有诸葛亮帮其管理朝政,不仅平定了蛮夷,还几次北伐。虽然最终没能实现统一三国的目标,但蜀国也依然是鼎立的三国之一。而当诸葛亮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之后,以刘禅的无能,蜀国应该很快就会覆灭,令人奇怪的是,刘禅后来还当了30年之久的皇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刘禅是被故意抹黑的一个人物,很多的影视剧都放大了他的缺点,认为他愚昧无知,再加上他是亡国之君,所以完全否定了他的能力。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中,刘禅虽然没有刘备那样的治国之才,却也不是一个无能之辈,至少也是个合格的君主。刘备死前嘱咐他要听诸葛亮的话,有他在就不怕蜀国会灭亡,刘禅也深知诸葛亮的能力,于是将朝政大权都交给他,这不是傻,是当时最正确的做法。 而当诸葛亮死后,刘禅依旧是谨记诸葛亮的遗言,亲近那些贤德有才能的大臣,远离那些阴险狡诈的小人。刘禅在后来的治理朝政中基本执行得比较到位,他对姜维、王平等忠臣委以重任,让他们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在这些贤臣的帮助下,刘禅这个皇位坐得还算稳当。最主要的是,他们虽然拥有了大权,但却没有架空皇帝,让刘禅依旧可以掌握实权。 其实刘禅早就知道蜀国内部并不团结,一直有荆州派和益州派的斗争,如果刘禅真的这么无能,那蜀国早就内乱不止了,怎么还能继续安稳地当了30年皇帝。姜维虽是一个降将,但却有着优秀的军事能力,这才有了之后的继续北伐,而这一切都是刘禅默许的。尽管那些老臣一致反对北伐,认为劳民伤财,但刘禅为了完成蜀国的统一大业,为了稳定两派的平衡,唯有支持北伐。 很多人都认为刘禅不支持姜维,其实这些都是表象,都是刘禅做给那些益州派老臣看的。如果他不支持北伐,那姜维何来调兵遣将的权力,何来那么多次的北伐,可见这都是皇帝在背后的支持。由此可见,刘禅并不算昏君,他在守护蜀国基业中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只是他可能还欠缺一些皇帝应有的魄力和才能,以他的能力想要在强大的魏国下面生存实非易事,而他能支撑30年已经很不错了。 第二,诸葛亮死后的那些年,曹魏也正正处于内部动荡的时期,自顾不暇的魏国此时没有太多的精力来针对蜀国,因此两国休战了好几年,这才让刘禅可以继续当皇帝。尤其是曹睿病逝之后,曹家的后代都成为了司马家的傀儡,曹爽和司马懿更是斗得不可开交,魏国江山岌岌可危。在魏国内斗的二十几年之内,魏军的主要任务是守住曹魏江山,哪里有空来对付蜀汉。 所以刘禅这后来三十年才能安稳地继续当皇帝,没那么快被曹魏灭亡,主要是对手没空来收拾他,才给他一段喘息的时间。直到司马昭上位之后,司马家终于夺走了曹魏的江山,魏国内部开始趋于稳定。而此时他们又开始重新将目标对准了蜀汉,而蜀汉根本不是曹魏的对手,于是不得不面临灭亡。 由此可见,刘禅可以在诸葛亮死后继续当这么多年的皇帝,一半是实力、也有一半的运气。他并非别人口中的无能之辈,如果不是时局纷乱,也许以他的才能可以更加长久地统治一个王朝。奈何他有强大的对手,蜀汉的实力根本无法和曹魏相比,失去了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之后更是雪上加霜,别说统一中原了,就是能否守住蜀国都是问题。而事实证明,当魏国腾出手来收拾蜀汉的时候,刘禅根本招架不住,最终还是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古代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诸葛亮用可以说用尽毕生心血都没有统一三国,我认为他犯了三个低级的错误。那究竟是犯了哪三个错误,才让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希望破灭了呢? 第一个错误就是用人不当。当时荆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但是诸葛亮却把他交给了关羽。大家都知道关羽是个很傲慢的人,在他眼里别人谁都看不上,所以他才会看不起孙权,辱骂孙权,直接导致东吴投靠了曹魏,他自己也丢了命。诸葛亮还错用了马谡,马谡虽然博学,但他却没有打过仗,让人想不到的是诸葛亮安排他去防守街亭,最后丢了街亭,而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 第二个在战术战略上犯低级的错误。诸葛亮认为想要成就霸业,就必须把荆州和益州夺下来,但荆州和益州两个地距离太远了,在关羽失掉荆州以后,刘备派兵去支援,就是因为距离太远,还没有到地方,关羽已经被杀。 最后一个错误就是不懂得在关键的时刻亲自去前线指挥,至少街亭之战,诸葛亮就应该自己亲自指挥,把分散的兵力集中起来,向北进攻,并且联合马谡,里应外合,和敌人决一死战。 只能说天不灭曹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其中诸葛亮的一生是经历过人生百态,也是人们议论的对象。那么诸葛亮用了哪些巧计,使得姜维投降的?请听趣历史小编详细道来。 诸葛亮平定南中的第二年,即蜀建兴四年(公元226)五月,魏文帝曹丕病死,年四十岁。太子曹数(瑞rui)即位,就是魏明帝。蜀建兴五年(公元227)三月,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出兵伐魏。临行前向后主上了一道表章,就是有名的《出师表》。 次年春,北伐曹魏的战争开始了。从这一年,即蜀建兴六年(公元228)春天开始,一直到蜀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八月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军中为止,诸葛亮所发动的北伐战争共打了六年多,其间蜀攻魏五次,魏攻蜀一次,《三国演义》上称为“六出祁山”:而按照史实,诸葛亮兵出祁山只有两次,其他几次都不是出兵于此,所以“六出祁山”的之说,并不合乎史实。 《三国演义》第九十一至九十六回叙述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经过。本来这次北伐是从蜀建兴六年(公元228)开始的,在前一年,诸葛亮兵屯汉中,双方并没有军事接触,而《三国演义》却说在诸葛亮“一出祁山”的前一年。 即诸葛亮率军到汉中不久,魏军就在夏侯懋(茂mao)的督率下向蜀军发动了进攻,其中有不少精彩的情节,什么赵子龙力斩五将,王平生擒夏侯懋等等,并不见史书的记载,这且不提:就是天水田、南安甲、安定三郡的叛应诸葛亮,也是下一年诸葛亮出祁山以后的事,而且所谓“诸葛亮智取三城”的那些戏剧性的情节,也都是艺术上的虚构。姜维投降也是下一年的事,《三国演义》也把这件事提前了。 姜维投降的经过 在第九十三回前半段《姜伯约归降孔明》,叙述了姜维投降的经过。大意是: 诸葛亮用计取得了安定、南安二郡,又派赵云等取天水郡。天水太守马遵的参军姜维识破了诸葛亮之计,大败蜀军。诸葛亮认为姜维是难得的将才,便设计要收降他。听说姜维的母亲在冀城,命魏延“引一军,虚张声势,诈取冀城。若姜维到,可放入城”。姜维果然怕母亲有失,哀告太守马遵,领兵到冀城。 魏延诈败退走,放姜维人城。诸葛亮领兵来攻冀城,引诱姜维出城夺取粮草,由魏延乘机取了冀城。姜维奔天水城甲,由于诸葛亮事先制造了姜维投降的流言和假象,马遵以为姜维降了蜀,现在来赚城门,命城上乱箭射下。姜维又飞奔上邦(规gui),城上梁虔也以为姜维降蜀,对姜维大骂,也命乱箭射下。姜维无法辩解,仰天长叹,两眼流泪,拨马望长安而走。路遇蜀兵截住去路,忽然一辆小车,从山坡中转出,乃是诸葛亮到来,姜维前后无路,只得下马投降。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有一出戏叫做《收姜维》,又名《天水关》,京剧和许多地方剧种都有此剧,情节都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与史实大有出入。 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父亲姜囧(窘ji0ng),是郡里的功曹。在姜维少年时,父亲随郡将平定叛乱,因为护卫郡将而没于战场,姜维由母亲抚养成人。他最初任郡里的上计,又在州里任从事。因为父亲没于战场,被赐官中郎回,参本郡军事诸葛亮兵出祁山时,太守马遵正在外面巡视防务,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 马遵听说蜀军将至,诸县纷纷叛魏归蜀,感到很恐慌,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便抛下姜维等人,在夜里潜逃到上邦。姜维等人发觉后,追到上邦,马遵却紧闭城门,不放他们进去。他们又奔回冀城,冀城的守将也闭门不纳。他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到诸葛亮那里去投降。 责任在于太守马遵 由此可见,姜维的投降,责任完全在于太守马遵,是由于他胆小生疑,自绝于姜维,姜维无处可归,才投降了。而不是像《三国演义》所说那样:是诸葛亮施用了反间计而收了姜维。 本传说:“维等乃俱诣(拜见)诸葛亮。”这个“等“字下面还有随从太守马遵出行的梁绪、尹赏、梁虔等人,他们都和姜维共同投降了:而《三国演义》却说梁虔守上邦,姜维奔至上邦,梁虔闭门不纳,还大骂日:“反国之贼,安敢来赚我城池!”这当然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梁虔已经和姜维共同投降了,怎么还能站在城上大骂姜维? 投降与姜维母亲无关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设计收姜维,从他母亲身上作了文章。因为姜维是为了不使老母有失,才去守冀城的,从而使诸葛亮的反间计一步一步地得以成功。又说马谡失了街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难保,诸葛亮派心腹人到冀城搬取姜维的老母,送人汉中。这都是与史实不符的。 本来姜维的投降与营救老母毫无关系,马谡失街亭后,姜维老母的下落也不像《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据《三国志》姜维本传记载:姜维的老母原在冀城,马谡失守街亭后,蜀军从冀城撤退,没有来得及接出姜维的老母,姜维便与老母失散了。 另据晋人孙盛《杂记》说:姜维投降诸葛亮后,与母亲失散。母亲在魏地给他写信,说是要他求取“当归”。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这都是一语双关的话,“当归”是药材名,是暗示他应该回来;“亩”与“母”谐音,“远志“也是药材,姜维的意思是:应该为大局而割舍私情,母亲已经顾不得了,为了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回去了。据《三国志姜维传》说:姜维投降后,诸葛亮说他“心存汉室”,看来他归蜀后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另据《魏略》记载:魏军攻下冀城,得到了姜维的母亲妻子。魏国当局考虑到姜维的投降并非本意,而是被迫投降的,所以并没有拘捕他的老母妻子,也没有抄没他的家产。至于姜维以后是否与母亲妻子再团聚,史无明文,估计是分野悬隔,难得再见了。 《三国演义》和戏曲都把姜维描绘成忠孝两全的人物,事实并非如此。他原是魏将,对魏国自然谈不到忠,后来倒是对蜀汉做到了一个忠字,诸葛亮死后,成为蜀汉支撑残局的军事统帅,甚至在蜀汉灭亡后,仍然念念不忘复国,为此而流尽了最后的一滴血。 但从他降蜀的过程来看,对母亲却未能做到一个“孝”字,而且把“忠”比作“良田百顷“,把“孝”看成是一亩地,为了百顷也就顾不得那一亩(一母);为了“远志”,也就不考虑“当归”了。当然,孙盛所记大约只是一个传闻的故事,未必实有其事,姜维未必会对母亲说出那样绝情的话来;但无论如何,姜维并没有做到忠孝两全,这是时代所孕育的悲剧,姜维是无可奈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诸葛亮在后人的眼中简直就是非常完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他深思熟虑,那么魏延留着有什么用吗?诸葛亮为什么不让姜维杀他? 蜀汉在刘备驾崩之后,人才凋零,从此没有人加入蜀汉。当初很多人才是冲着刘备的名声前来的,刘备一死,让蜀汉的人才储备凋零。刘备虽然驾崩了,可是蜀汉仍然存在一位厉害的人物,此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在刘备死前,被任命为托孤大臣,同时让蜀后主刘禅叫诸葛亮相父。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的嘱托,在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是有机会篡位的,同时诸葛亮也具备这样的能力。不过诸葛亮的一生都没有这种想法。 对诸葛亮来说,他一生为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后尽心尽力的辅佐蜀后主刘禅。刘备驾崩后,诸葛亮为了蜀后的发展,开启了北伐。在第六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病重,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要没有寿命了。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诸葛亮启用了七星灯续命术。为了继续北伐,诸葛亮想到了用七星灯续命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向上天再讨二十年寿命。可是就在关键时刻,由于司马懿率军偷袭,魏延急急忙忙前来汇报军情。 这样的情况下魏延不小心将七星灯续命术的摆阵给踢翻了。当时的姜维看到这样的情形,想要一怒之下杀死魏延。可是被诸葛亮阻止了。那么为什么诸葛亮阻止姜维杀死魏延呢?从姜维和魏延的地位来说,姜维都不能杀死魏延。 当时的魏延在蜀汉是一员大将,无论是资历还是威望,都要比姜维好很多。姜维只是一个半路收服的降将,从这一点来说,姜维都不能够杀死魏延,否则姜维的性命堪忧,蜀汉中的大将肯定是不服气的。这样一来姜维也会死。 魏延与姜维一样,都是武将,可是魏延的实力要比姜维厉害很多。其次魏延文武双全,尤其是武艺非常高超,真要打起来,也没几个人能降得住他。从这一点来说,诸葛亮阻止姜维是有道理的,否则姜维的结局可能很惨。 魏延在军中的亲信是非常多的,假如魏延投敌叛变,那么对于蜀汉来说,这可能是灭顶之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之所以不让姜维杀死魏延,是因为魏延确实是无心之过。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很相信天命。 诸葛亮的一番分析,让姜维恍然大悟,不得不说当时的姜维出了一身冷汗。假如姜维真的杀死魏延,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姜维要是没有杀死魏延,后果同样严重。诸葛亮在弥留之际,让姜维接下来了北伐的重担。 诸葛亮能够在这样危机的时刻,仍然不慌不忙,冷静思考,可见诸葛亮真的很有大智慧。诸葛亮及时的阻止了姜维,可以说是挽救了蜀汉的前程。无论姜维能不能够杀死魏延,对于姜维来说,都是很可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投奔孙权后,诸葛瑾为什么不向孙权推荐自己的弟弟诸葛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琅琊诸葛氏可以说是汉末三国的第一大家族。除了青史留名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族弟诸葛诞在东吴、曹魏都是位极人臣,这在三国时代是绝无仅有的。 琅琊诸葛氏在汉末三国第一个出道的不是影响最大的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大哥、东吴重臣诸葛瑾。奇怪的是,在诸葛亮隐居隆中时,诸葛瑾从来没有向孙权推荐过弟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局势千变万化,群雄豪门也是旋起旋灭。为了保证家族的延续,很多家族都让子弟同时效力于多个势力,所以才会出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现象。 其次,诸葛瑾到了江东之后没有立刻成为孙权的核心谋士,而是在江东游历了多年,然后从海盐县长的任上逐步进入东吴高层。既然自己当时都在实习期内,诸葛瑾也不好再推荐弟弟了。 最后,诸葛瑾虽然移居江东,但他与隐居隆中的弟弟诸葛亮之间一直保持通信。诸葛亮对于自己未来效忠的君主是有严格的选择条件的,孙权不满足这些条件,诸葛瑾通过书信明白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身为刘备托孤的二号人物,李严为什么不在成都而常驻永安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白帝城(今重庆市)。由于后主刘禅年幼,刘备在临终前托孤于蜀汉丞相诸葛亮。不过诸葛亮并非刘备唯一指定的托孤大臣,同为托孤大臣的还有李严。 昭烈帝刘备去世后,蜀汉基本形成了以诸葛亮为首、李严为辅的执政格局。但奇怪的是,身为刘备托孤的二号人物的李严却没有和诸葛亮一样待在成都而是常年驻守永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刘备去世的时候是蜀汉外部环境最为险恶的时候,实力大损还同时与曹魏、东吴对立。当时蜀汉最大的威胁是东吴,而永安是对抗东吴的一线。刘备在夷陵大败后不回成都也是为了防吴。 另外,曹魏在夷陵之战后大举进攻东吴,差点就拿下了荆州。如果曹魏占领荆州,那么便可以从永安沿长江直接进攻蜀汉中心。于是永安成为蜀汉当时仅次于成都的战略要地,须派重臣驻守。 正因如此,蜀汉的一号托孤重臣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刘禅,二号托孤重臣李严率大军防守永安。当年孙策去世后,张昭便在东吴的统治中心辅佐孙权,而周瑜则率军防守东吴西部的战略要地。 可以说李严驻守永安非常符合他二号托孤重臣的身份。但人算不如天算,蜀汉之后重新与东吴结盟,而曹魏也停止了大规模南下。永安的战略意义大幅下降,驻守永安的李艳也就被边缘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在平定南中收服南蛮各部后,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发动了第一次北伐之战,由于曹魏对诸葛亮的突然兴兵准备不足所以战役之初进展很顺利,陇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广魏郡和陇西郡也在诸葛亮的兵锋之下,一时之间曹魏朝廷上下震动。反观曹魏一方,此时镇守长安负责西线战事的主帅是夏侯惇之子夏侯楙。夏侯楙无勇也无谋,《三国志》称其为“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判定如果兵临长安城下夏侯楙一定会弃城而走,战事的发展也证明夏侯楙的才能不足,然而关中一个如此重要的地方曹魏为何派了这样一位膏粱子弟前来坐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初期,对手为何是夏侯楙?司马懿曹真张郃在哪?其实是有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 第一,西线无战事。自222年刘备兵败夷陵,223年刘备病故之后,蜀汉不仅国力大幅削弱,南部的南蛮各族也蠢蠢欲动,诸葛亮忙于平定内乱和恢复实力根本无力和无心在汉中方向对曹魏用兵,魏蜀边界没有上规模的战役打响,保持了比较长时间的和平态势;曹丕曹睿时期对蜀汉的策略就是派大军守住要地,等到魏国实力足够强大之时再一举攻之,所以曹魏的西线在守不在攻,在曹丕和曹睿看来派一个夏侯楙能维持这种态势就可以了,这个也是造成曹魏在关中军备松懈,使得诸葛亮很快拿下陇右三郡的原因之一。 第二,西线防守,东线和南线主攻,曹丕这一时期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和孙权作战上,比如222年曹丕三路伐吴,224-225年曹丕又两次亲征至广陵,曹魏的主力和名将都集中到了东线和南线,比如此时的张郃就在南线,《三国志》记载:“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曹真在曹睿登基后官拜大将军在朝中辅佐曹睿。 那么司马懿此时又在忙什么呢?曹睿登基后虽然司马懿是四大托孤大臣之一(其他三人是曹休曹真和陈群),但是曹氏对司马懿始终有猜忌之心,所以司马懿一度被剥夺了兵权赋闲在家,不过夏侯尚的意外早逝给了司马懿重新出山的机会,曹睿无人可用重新启用了司马懿“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相当于代替了夏侯尚的地位负责曹魏的整个南线防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初正是司马懿重新出山第一战大破复叛的孟达之时。 第三,不得不说夏侯楙的地位尊贵:首先夏侯楙是夏侯惇之子,夏侯惇是曹魏宗室第一人地位无人可比(演义中还提到夏侯楙原来是夏侯渊之子过继给了夏侯惇,夏侯渊在曹操时期就是西线的主帅在汉中之战中被黄忠斩杀,这更给了夏侯楙镇守长安的理由);其次,夏侯楙的妻子就是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相当于是亲上加亲;再次,夏侯楙和曹丕的关系相当好,《三国志》记载:“文帝少与楙亲,及即位,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如此一来曹魏几大防线中当时相对不重要的西线由夏侯楙出任主帅也就不足为奇了。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初期之所以进展顺利,不得不说和曹魏西线主帅夏侯楙的无能不无关系,试想一下此时镇守关中的如果是曹真张郃或司马懿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诸葛亮很可能没有这么顺利,果然在曹睿御驾亲征和曹真张郃率东线主力赶赴关中之后,诸葛亮接连遭遇街亭大败以及赵云邓芝在箕谷被曹真击败后只能选择退兵,第一次北伐无功而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陆逊一生之中做的最大错事是什么?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看。 三国时期三足鼎立,各方势力相互制约,每个权力集团下都有数不胜数的人才。有的用对了人保证了政权多年的稳固,有的用错了人致使权势逐步衰落。 孙权便是用错人的代表,他生前进行各种惠民政策,剿匪平乱,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但是晚年却在选择下任接班人的时候摇摆不定,导致内部党派相争严重政局不稳。甚至因为错信一人间接导致了东吴的灭亡。 孙权错信的这个人就是诸葛恪。诸葛恪英勇善战,早年因为平乱有功被封为威北将军,是朝中大臣诸葛瑾的儿子。早期孙权并没有重用诸葛恪的打算,虽然诸葛恪有真才实学又立过战功,但是性格孤傲甚至有些自负,实在不适合身居高位。最终让孙权下定决心重用诸葛恪的原因是陆逊的推荐。开始陆逊也因为诸葛恪的性格原因,并没有举荐他的想法,然而朝中党派之争的火很快烧到陆逊身上。 自知结局无法善了的陆逊,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人可以挽救自己心中的朝廷,最终还是向孙权推荐了性格不好却有真才实学的诸葛恪。陆逊没有想到自己的忠心之举带给东吴的却是灭顶之灾。孙权依照陆逊的临终嘱托,将诸葛恪升为大将军总领荆州。 原本就心高气傲的诸葛恪更加目中无人,做事武断刚愎自用。后来孙权临终之前,更将辅佐下任君王的重担交付在诸葛恪手中,任命其为太子太傅。待到一年后孙权去世,诸葛恪也站在了朝廷的巅峰。大权在握的诸葛恪广施仁政,取消关税,获得了东吴民众的广大好评。 然而诸葛恪的性格最终还是给自己和东吴招来了灾难。自认天下无敌的诸葛恪多次挑衅魏国,甚至将己方建筑修到他国境内。对方出兵警告他便趁机攻打,幸得好运女神的眷顾赢得一场胜仗,然而此战也更增加了诸葛恪的自信。 同年三月不顾朝臣反对再次出兵,百姓陷于战火民不聊生,朝廷也开始逐渐失去民心,自此逐步走向衰落。毫不夸张地说东吴的灭亡有一半的原因都是诸葛恪,而举荐诸葛恪也成为陆逊短短人生中的唯一败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诸葛亮死后,为何要在口中含七粒米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我们大家非常喜欢的人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小时候每次看到诸葛亮身死的场景,都会不由自主地流泪,不想诸葛亮这么一个伟大的人离开人世。不过在悲伤之余,又非常好奇,为啥诸葛亮气绝时,要让手下在他口中放上七粒米呢?小时候非常不懂这一行为,直到长大后,才发现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这个操作的背后竟然又如此大的作用! 诸葛亮 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多智近妖的人物,基本可以用算无遗策来形容。不过诸葛亮虽然厉害,但终究还是人,离不开生老病死。刘备去世后,整个汉室的复兴责任都压在了诸葛亮身上,不过在一次次的北伐过程中,诸葛亮最终还是没能抗住,累垮了身体。事实上,以诸葛亮的才智,他也算到了自己大限将至,天命不可为,但为了蜀汉的前途,他还想再努力一下,欲借七星灯增寿,但在魏延的无意破坏下,最终这个计划未能成功。 诸葛亮其实并非贪生怕死之人,他只不过是想为蜀汉再多尽一份力,为完成刘备北伐中原,匡扶汉室的梦想再多走一步,结果天不遂人愿。既然诸葛亮增寿之事不成,那就只能妥善地安排身后之事了。而在诸葛亮气绝前,他曾对手下这样交代。 原文:孔明写毕,分付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若司马懿来追,将吾先时木雕成吾之原身,安于车上……丧车上可作一龛,坐于车上,用米七粒,少用水放于口内;足下安明灯一盏;置柩于毡车之内;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矣。吾阴魂自起镇之。先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 诸葛亮在临死前交代杨仪,等他死后,不能立刻发丧,而要先用木头雕刻成他的模样,假装他还活着,然后放七粒米在他的嘴巴中,脚下再放一盏明灯,这样的话就可以做出诸葛亮仍然在世的假象,吓住司马懿,让他不敢贸然追击,完成这一切后,杨仪再带领大家徐徐退兵。 说白了,诸葛亮交代的这一整件事情就是为了骗司马懿,让司马懿误以为诸葛亮还活着,不敢出击。而诸葛亮之所以口含七粒米,实际上就是想让天上代表他的那颗星星不至于马上坠落。诸葛亮生前为蜀汉劳心劳力,到死了都还在想着怎么让自己的将星不落,怎么保护蜀军成功撤退,真是用心良苦啊。但是他的这个计谋真的能行吗?真的能骗到司马懿吗? 三国演义中,基本很多大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那颗将星,关羽张飞去世时,诸葛亮都曾夜观天象,看到了将星坠落。所以说,只要会看星象,基本都是可以通过星象判断对方究竟是不是去世了。诸葛亮会看星象,司马懿这等枭雄自然也是会看的,尽管诸葛亮已经提前布置防护措施,但当他去世时,司马懿仍然看到了将星坠落。 原文:却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投大起小,隐隐有声。懿大惊曰:“今诸葛孔明死矣!” 可以看到,虽然诸葛亮布置得很好,而且还让杨仪放七粒米在他口中,但他并没能阻止将星坠落,司马懿还是发现他死了。也就是说,诸葛亮说的“口含七粒米,则将星不坠”其实是骗杨仪他们的,而目的就是为了让杨仪他们足够镇定,不至于漏出马脚让司马懿发现破绽。不得不说,诸葛亮这一手虚虚实实玩得确实是漂亮,所有人都被他骗到了,“口含七粒米”并不是让他的将星保持不坠落,而是借此安抚蜀汉众人的人心,免得诸葛亮一死,蜀汉众人就慌忙撤退,让司马懿发现他们的真实目的。 也有人会问了,既然司马懿发现诸葛亮将星坠落了,又为何不追呢?实际上这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斗智斗勇的结果了。 原文:司马懿知孔明身死,急起大兵追之。方出寨门,忽然自省,乃与二子曰:“孔明善会六丁六甲遁法,今见吾久不出战,故以此术诈死,诱我追之。今若追赶,必中计矣!”因此复回。 司马懿看见诸葛亮的将星坠落,本来是打算率军出击的,但是走到营寨门口,又突然想起诸葛亮会六丁六甲之术,认为将星坠落,很可能诸葛亮施展的诈死之计,骗他去追击,然后设计伏击他,所以司马懿最终还是没有率军去追击,只是让夏侯霸带人去五丈原探听消息。很多人会奇怪,这个六丁六甲之术是个什么玩意,为啥司马懿如此忌惮? 实际上,在古代人的认知中,六丁六甲就代表着掌管着天干地支的十二位神祗,懂得六丁六甲之术,自然也就懂得操控天地异象的法术了。在此之前,诸葛亮的表现颇为惊人,造出了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于是司马懿便认为诸葛亮懂得六丁六甲之术,可以操纵他的将星坠落,以此欺骗司马懿,引诱司马懿追击。司马懿本来就生性多疑,之前更是多次栽在诸葛亮的手上,现在自然是不敢贸然追击了,只能派人去查探虚实。 而诸葛亮用“口含七粒米”的方法,也同样骗住了杨仪等人,让杨仪等人误以为诸葛亮的将星真的没有降落,安安心心的收拾包袱准备撤军。在这一系列的行为中,他们表现得非常镇定,于是给了司马懿派来查探的人一个错觉,那就是蜀汉军队根本不像是仓皇撤退,这就说明诸葛亮根本没死。于是最终杨仪带领蜀军得以安全撤离!得知真相的司马懿,估计私底下要气得吐血了,斗了一辈子,还是没能玩过诸葛亮…… 结语 看完诸葛亮的这一通操作,不得不服气啊,他简直是把一切都算到了。他算到了司马懿生性多疑,不敢轻易追击,只会派人前来查探。也算到了自己死后,将星必定坠落,会影响军心,所以用“口含七粒米,则将星不坠”的说法骗住了一众手下,使得手下们都相信司马懿也被忽悠住了,不至于慌乱,而他们不慌乱的做法又正好骗住了司马懿派来查探的人,逻辑缜密,环环相扣,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真的是太神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既然诸葛亮对魏延很好,魏延为什么要在诸葛亮去世后起兵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诸葛亮执政时代,魏延凭借自己的资历战功和丞相的信任重用而欺压同僚,强势的性格堪比“骄於士大夫”的关羽。其他蜀汉官员对魏延基本采取“惹不起躲得起”,只有性格急躁狭隘的杨仪不肯讨好魏延。 于是魏延将杨仪视为自己的大仇人,两人的关系势同水火,甚至不能坐在一起。魏延更是多次直接拔刀吓唬杨仪,搞得杨仪泪流满面。而魏延与杨仪的矛盾纯粹是性格冲突造成的,诸葛亮也没来得及解决。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魏延是指挥主力进攻的先锋,杨仪则是诸葛亮身边管理后勤粮草和军制的长史。诸葛亮去世时,蜀汉统帅部中职务最高的长史杨仪战时代行指挥权,按照诸葛亮的遗令率军撤退。 可是魏延听说此事后却勃然大怒,坚决不肯听从死对头杨仪的指挥。不过魏延此时还有两个正常的选择:一是不随杨仪撤退,继续北伐曹魏;二是跟随杨仪撤退,然后以官爵军功在朝廷上将杨仪踩下去。 可是被诸葛亮“宠坏”的魏延却犯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起兵进攻杨仪,截断蜀汉军撤退的归路。在诸葛亮的保护下,魏延多年以来在蜀汉朝廷是无人敢惹,因此他以为蜀汉朝廷会支持他起兵进攻杨仪。 然而魏延不知道自己早已经是蜀汉朝廷人缘最差的人了,群臣只是因为诸葛亮的保护而隐忍不发。于是魏延起兵后,蜀汉皇帝刘禅与群臣全部支持杨仪,魏延自然也就落得个夷灭三族的下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众所周知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光复汉室,只留下了一个亲生儿子名叫诸葛瞻,那么诸葛瞻战死之后,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有直系后代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来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多么有才华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这样的人才要是没有后人的话,不免让人觉得可惜。所以答案就是诸葛亮是有直系后代活着的,这可不是小编胡说,有历史典籍记载为证。 在《诸葛氏宗谱》这一书籍里面,详细的记载了诸葛亮后裔的各种迁移状况。其后代的居住地,就是现在兰溪诸葛村,村中的建筑布局就是著名的“八卦图”,其中阵眼就是钟池。在宋高宗赵构时期,他曾给当时的大理事评诸葛辉下旨,要求他们上交八阵图。 那么这些后人是怎么来的呢?根据《三国志》的描述:“初,亮未有子,求乔为嗣,瑾启孙权遣乔来西,亮以乔为己適子,故易其字焉。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瞻长子尚,与瞻俱没。次子京及攀子显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根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的过继儿子诸葛乔死的很早,诸葛乔的亲生父亲是诸葛瑾,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在吴国专权被杀,导致吴国诸葛家没有血脉存在,所以诸葛乔生的儿子又回到了诸葛瑾那边去了,变得和诸葛亮毫无关系。而亲生儿子诸葛瞻死于绵竹之战,并且随他一同殉国而死的还有他的儿子诸葛尚,但不幸中的万幸是诸葛瞻一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诸葛京则幸免于难。 后来诸葛京生二子,分别为诸葛冲、诸葛显。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定居在兰溪诸葛村。所以说,诸葛亮的直系后代基本都是诸葛京的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会放过曹操,诸葛亮为何还派他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主的古典演义小说。既然是小说,就有其文学艺术的写法,其中虽然大部分都是以历史为基出写的,但不免也有虚构的成分。 所以,这里只说《三国演义》里的内容,且抛开历史不谈。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著名、精彩的故事情节,比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赵子龙长坂坡救刘禅、张飞当阳桥退敌等等。 当然,还有“曹操败走华容道”这段。 当时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于周瑜,曹军死伤无数,而后曹操一路败退。而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派兵部署得当,在曹操败退的路上,分别让张飞、赵云等去拦截曹操,此时拦截曹操,纵然不能抓住他,也能将曹军消灭不少,还能得到一些辎重。 当然,诸葛亮也知道曹操在众将的保护下,会得以全身而退,而后会退走华容道。 诸葛亮明知曹操会走华容道、也知道关羽不会杀、也不会抓曹操,但最后还是智激关羽,不仅让关羽去华容道等曹操,而且还立下了军令状。 事情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正如诸葛亮所料,关羽果然不仅没抓、没杀曹操,而且还让曹操安全的离开了。 而关羽虽然立下军令状,按理说是要军法处置的,但刘备、张飞岂能让关羽就这样白白的死去。 故而,在刘备、张飞的求情下,诸葛亮才放了关羽一马。 那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明知关羽不会杀曹操,为何还派他去呢? 其实,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安排,要的就是曹操不死,当然诸葛亮可不是卧底哦,诸葛亮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首先,诸葛亮给刘备的战略部署,是鼎足而立、三分天下。 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后,在短时间内难以再对江东大规模的用兵。在之后的时间里,正是刘备要抓紧扩充自己实力的机会。 因为,在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大势趋向基本上已经初步形成。不过,赤壁之战刚刚过去,刘备还没腾出手发展自己,此时还没到鼎足而立的局面。 而当时虽然汉天子还名为天下共主,但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掌握实权的却是曹操,换而言之,曹操才是实至名归的中原之主。 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大败,曹军损失惨重,但这损失的大多是投降他的别处军马,自己的原有实力却并未损失多少,也就是说,他的实力还在。再则,曹操又有夏侯惇坐镇后方。 总之,曹操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 诸葛亮想要实现三分天下的战略局面,曹操就需要活着。 因为曹操是中原之主,在乱世之中,如果曹操一死,中原将群龙无首,陷入混乱。而这时的刘备实力尚小,但刚在赤壁之战大胜的东吴则士气更胜。 这时东吴就会趁曹操去世、中原混乱之际,攻占中原,如果东吴一战成功,回过头来就会收拾刘备。 如此,哪里还有刘备和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 所以,曹操此时还不能死。 其次,诸葛亮素知关羽忠义,曾经为了刘备,虽受曹操大恩大礼,却不忘大哥之情,才有了后来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的故事情节。 这时诸葛亮不想曹操死,但对账下诸将又不好明说。 想到关羽忠义过人,曾受曹操恩遇,只要曹操诉说前情,关羽势力放曹操一马。 如此,就达到了诸葛亮想要的战略目的。 最后,关羽不仅忠义,而且武艺绝伦,同时又是刘备、张飞的结义兄弟,更是刘备最信任和倚重的大将。 但关羽为人骄傲,当然他确实有骄傲的本领,而诸葛亮刚来不久,关羽根本看不上、也不服诸葛亮。 诸葛亮知道关羽勇武,他想要立威、想要关羽为自己冲锋陷阵、想要关羽顺服自己,就需要想办法让关羽领自己的一个大情、更要让关羽看到自己的威风。 于是就智激关羽,给他“设套”,让他立下军令状。 结果,关羽放了曹操,犯下军令状,理性军法处置。 这时,作为关羽大哥、作为诸葛亮主公的刘备,就急切的向诸葛亮求情。 此时,诸葛亮看到连刘备都低下头向自己求情,于是就顺着台阶放了关羽。 其实,诸葛亮也并非真的要杀关羽。他心里清楚,如果真杀了关羽,他在刘备这根本没法混了,张飞肯定第一个不放过他。再说了,他还要让关羽为其冲锋陷阵呢! 诸葛亮在刘备的求情下,才放了关羽。刘备还要向关羽说:“快多谢军师不杀之恩”。 关羽有了这次的“罪”,让他不知不觉中领教了诸葛亮的手段,又不由自主的领了诸葛亮的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关羽只得对诸葛亮军师再无二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 芋头清理干净后去皮 2 把芋头切成大块 3 锅中加水烧开,把芋头块倒入锅中 4 盖上锅盖小火煮15分钟,直至芋头熟透软烂 5 我该怎用少许水活成糊状 6 备好红糖和冰糖 7 芋头已经煮至熟透后,把糖类一起倒入锅中 8 调好的葛根粉糊缓缓倒入锅中,边倒边用筷子搅拌均匀,煮至锅中的糖水呈透明状
诸葛恪和诸葛亮是亲戚,他自小才华横溢,为什么最后却被满门抄斩?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天底下的父母,大多数望子成龙,儿子比别人聪明,父母肯定高兴。不过也有一些父母因为儿子太聪明而担心,比如诸葛亮和诸葛瑾这对亲兄弟。诸葛亮曾经写信给大哥诸葛瑾,信里说“诸葛瞻已经八岁,聪慧可爱,虑其早熟,恐难成大器。”此信典出《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烦恼,他哥哥诸葛瑾也是一样一样的。诸葛瑾有长子诸葛恪,这家伙非常聪明,是三国时期的神童。诸葛恪到处卖弄自己的聪明,这让诸葛瑾很担心。《三国志.诸葛瑾传》的记载是“然瑾常嫌之,谓恪非保家之子,每以忧戚。” 诸葛瑾担心儿子诸葛恪太高调,就写信给弟弟诸葛亮,让弟弟劝一劝诸葛恪。古代的文化人,称呼叔叔为“从父”。诸葛亮以从父的身份给诸葛恪写了封信,信里劝他这从子不要太高调,要懂得藏拙。从父诸葛亮苦口婆心,可惜从子诸葛恪就是当了耳边风。 孙权很欣赏诸葛恪,让诸葛恪出任要职掌管吴国钱粮。诸葛亮知道以后,给孙权写了封信,阻止从子诸葛恪升官。诸葛恪本来要升官了,被从父诸葛亮一封信搅和黄汤了,就对诸葛亮多有怨恨。当着蜀汉信使的面嘲笑他的从父谨小慎微,看不起诸葛亮之情溢于言表。 诸葛亮和诸葛瑾哥俩相继去世,再也没人会劝告诸葛恪了。诸葛恪则在吴国政坛呼风唤雨,他在孙权在世的时候就位望通显。孙权临死又把诸葛恪作为托孤大臣之首。诸葛恪成为托孤大臣之后,马上把另一个托孤大臣孙弘杀了。 除了诸葛恪之外,孙权还留了四个托孤大臣,分别是孙弘、滕胤、吕据、孙峻。孙弘被杀之后,诸葛恪大权独揽,又在东兴之战中指挥部队大胜魏军,这使得他的声望达到顶峰。诸葛恪这个时候开始得意忘形了,他不顾部将反对,执意讨伐魏国,结果大败而归。 诸葛恪为了推脱讨伐魏国失败的责任,大肆斩杀部将立威。诸葛恪这样的做法,效果适得其反,非但没有立威,反而导致众叛亲离。诸葛恪欺负部将也就算了,他还老臣欺少主,不把吴国新皇帝孙亮放在眼里。孙亮和孙峻经过周密策划,在请诸葛恪进宫赴宴的时候,发动兵变,把诸葛恪杀了。 诸葛恪死后,诸葛瑾子孙被满门抄斩,验证了“恪非保家之子”之言。诸葛恪作为诸葛家族混得最好的二代人物,要是肯听从父诸葛亮的劝告,前途功业将无可限量。只可惜,他太高调了,终于把全家人害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薨逝后,被诸葛亮贬为庶人的李严为什么激愤而死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众所周知,汉昭烈帝临终前为刘禅安排了两位托孤大臣:首席托孤大臣是丞相诸葛亮,次席托孤大臣则是中都护李严。不过在建兴九年(231年),李严导致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最后被诸葛亮贬为庶民。 在一般人看来,被诸葛亮贬为庶民的李严肯定对诸葛亮心怀不满,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应该会心花怒放。然而诸葛武侯在建兴十二年(234年)薨逝后,李严却因悲伤而激愤去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陈寿的《三国志》评价诸葛亮是“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李严就是该评价的代表。李严导致占据优势的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单这一点就足够杀头了。 但诸葛亮在充分考虑李严的资历功劳和朝野意见后,只是让刘禅将李严贬为庶人。而李严之子李丰继续担任蜀汉江州都督,还与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搭档。与动辄灭族的曹魏、东吴相比可谓高下立判。 正因如此,李严很清楚自己被贬为庶民是诸葛亮秉公处置的结果。既然诸葛亮可以秉公处置地将自己贬为庶人,那同样有可能秉公处置地再次起用自己。毕竟李严对自己的资历和能力还是有足够的信心的。 可以说对诸葛亮的秉公待人与以法治国的信任是李严被贬后活下去的主要希望。然而诸葛亮薨逝后,蜀汉再也没有执政者能像诸葛亮一样能起用李严这个被贬为庶民的罪人,李严又怎能不激愤而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恪为什么要当着孙权的面贬低自己的叔叔诸葛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琅琊诸葛氏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兴盛的大家族之一,在曹魏、季汉、东吴都拥有位极人臣的成员。在三国时期的诸葛氏家族中,政治地位最高、历史影响最大、名声最好的成员当然就是季汉丞相诸葛武侯。 诸葛亮在三国当时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人物,在季汉与东吴的盟约中甚至隐隐与孙权、刘禅并肩。有意思的是,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诸葛恪却当着孙权的面贬低自己的叔叔诸葛亮。这是怎么回事呢? 琅琊诸葛氏虽然在三国都有位极人臣的成员,但曹魏的诸葛诞已经是与诸葛亮血缘关系很远的同族了,但东吴的诸葛瑾却是诸葛亮的大哥。直到三分归晋的时候,东吴诸葛氏与季汉诸葛氏都没有“出五服”。 正因如此,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关系自然会受到质疑。季汉君臣一体,刘备父子和诸葛亮对此倒不在乎。但东吴派系林立,孙权更是“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帝王,经常有意无意地借诸葛亮敲打诸葛瑾一家。 孙权有次问诸葛恪:“君何如丞相(你比得上丞相诸葛亮吗)?”当时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诸葛恪能比他叔叔诸葛武侯优秀,孙权也是开个玩笑而已。但没想到,诸葛恪却回答道:“臣胜之(我比叔叔强)。” 对回答感到意外的孙权说:“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且为君叔,何宜言胜之邪?”孙权是与曹操、刘备齐名的三国雄主,当然觉得诸葛恪比叔叔差远了。 但诸葛恪却回答道:“实如陛下明诏,但至于仕于污君,甘于伪主,暗于天命,则不如臣从容清泰之朝,赞扬天下之君也。”意思是叔叔诸葛亮确实非常伟大,但他不能辅佐优秀的君主,自然比不上我。 这个马屁拍的孙权很舒服,此后对诸葛恪的印象是越来越好。神凤元年(252年),孙权临终前任命诸葛恪为首席托孤大臣,诸葛恪就此成为诸葛家族在三国时期的第二个最高执政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