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23时04分,我们将迎来2023年的第一个节气——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它与小暑、大暑、处暑和大寒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根据我国历年的气象记录观察,我国南北方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却是大寒节气比小寒节气更冷。 小寒三候 古人以五日为一候,小寒被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小寒之时,阳气萌动,雁群开始向北方迁徙,待到春日正好回到故乡;“二候鹊始巢”,喜鹊感受到阳气,开始衔草筑新巢;“三候雉始鸲”,“鸲”是鸣叫的意思,善终的野鸡也因感受到阳气滋生而高声鸣叫,天地万物都在潜藏之际,默默为即将带来的春天做准备。 小寒食俗 为抵御寒冬、储备能量,人们会在小寒时节备上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在广州,小寒这天早上要吃辅以腊肠、腊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糯米饭;在南京,有些人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香肠、板鸭与生姜粒、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鲜香可口。 小寒食补 小寒节气宜多食温热食物,以抵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民间常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合理进补是不少人的养生之选,要以温补为主,补肾防寒,可适当实用羊肉、大枣、栗子、核桃肉、龙眼肉等,养阴补血,固本培元。 小寒的到来,意味着年关临近,团圆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年味越来越浓,愿大家都能与家人们一起辞旧迎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3年1月5日23时04分,我们将迎来2023年的第一个节气——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它与小暑、大暑、处暑和大寒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根据我国历年的气象记录观察,我国南北方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却是大寒节气比小寒节气更冷。 小寒三候 古人以五日为一候,小寒被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小寒之时,阳气萌动,雁群开始向北方迁徙,待到春日正好回到故乡;“二候鹊始巢”,喜鹊感受到阳气,开始衔草筑新巢;“三候雉始鸲”,“鸲”是鸣叫的意思,善终的野鸡也因感受到阳气滋生而高声鸣叫,天地万物都在潜藏之际,默默为即将带来的春天做准备。 小寒食俗 为抵御寒冬、储备能量,人们会在小寒时节备上各具特色的地方美食。在广州,小寒这天早上要吃辅以腊肠、腊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糯米饭;在南京,有些人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香肠、板鸭与生姜粒、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鲜香可口。 小寒食补 小寒节气宜多食温热食物,以抵御寒冷对人体的侵袭。民间常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合理进补是不少人的养生之选,要以温补为主,补肾防寒,可适当实用羊肉、大枣、栗子、核桃肉、龙眼肉等,养阴补血,固本培元。 小寒的到来,意味着年关临近,团圆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年味越来越浓,愿大家都能与家人们一起辞旧迎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只要谁惹恼了它,它一定会张开那张血盆大口,一口把他给吃掉。同时,“年”也很懒,它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总是感觉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这时候,它就下山来到村子里,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就连那些住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都不放过,等肚子填饱以后,它才会满意地一摇一摆地走回家去继续睡大觉,然后在下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后醒来,继续下山找东西吃。 就这样,这只“年”兽,年复一年地来到村子里吃人,弄得大家人心惶惶。阿宝住的村子年年都被“年”兽袭击,他的爸爸、妈妈和妹妹就在上一次“年”下山的时候全被吃掉了,所以阿宝特别痛恨这只凶残的野兽。这年除夕,阿宝村里的人们扶老携幼上山躲避“年”兽。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他手拄拐杖,肩搭袋囊,银白色的胡须一直拖到了地上。这个时候,大家都忙着封窗锁门,收拾行装,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谁还有心思去关照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呢?人们只是匆忙地看那老人一眼,就赶紧离开了。当老人走到阿宝家的时候,阿宝从屋子里走出来,给了这位可怜的乞讨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跟随大家上山躲避“年”兽。没想到乞讨老人听后,捋着他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小兄弟,你能让我这个孤苦无依的老人借宿一晚吗?”阿宝吃惊地望着这位乞讨老人,说:“老人家,难道你不知道今天晚上可怕的‘年’兽要来吗?现在大家都携老带小,打点好行装到深山里避难去了,你也应该跟着他们一起去。”那位乞讨的老人听后,只是微笑,什么也不说。 “好吧,既然如此,那你就进来吧。”阿宝对老人说道。“谢谢你,好心的年轻人,有我在,今晚你什么都不用怕了。”说着,老人从肩上放下袋囊,又从里边抽出两张长长的红纸,“来,你把这两张红纸贴在门上。”阿宝不知道这两张红纸有什么用,于是就问:“贴这两张红纸做什么呀?”乞讨老人捏着胡子,微微笑了一笑,回答说:“你只管贴上去就行了,照我说的话去做吧。”阿宝按照老人的吩咐将两张红纸对称地贴在了门的两边,然后搀扶着那位乞讨老人进了屋子。“我这里还有两支蜡烛,一会儿天黑了你就把它们点燃吧。”老人递给阿宝的是两支红色的蜡烛。 阿宝接过那两支红色的蜡烛,又问:“我家里也有蜡烛,可不是红色的,为什么你要我今晚点它们呢?”乞讨老人微笑着又指了指院子里堆放的那些竹子:“好心的年轻人,我感觉有些冷,不如把那些竹子烧起来给我取个暖吧。”老实的阿宝这次并没有多想,他立刻就动手生起火来。天色渐渐黑下来,“年”从深山里蹿了出来,它大摇大摆地走进村子,东看看,西瞧瞧,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只堆着一些芝麻秆,街上一个人影儿也没有。“怎么今年这村子连一个人也没有?”“年”皱起了眉头。在村子里转悠了大半个晚上,“年”一无所获,于是只好去啃那些芝麻秆充饥。它大口地嚼着那些干巴巴的芝麻秆,心里一点也不高兴。这时,它突然闻到了风中夹杂着的一股鲜美的人肉味:“哇,真香!嘿嘿,看来今晚我还可以尝尝鲜,现在我要找到这个人,然后好好地饱餐一顿。”想着那些鲜美的人肉,“年”的口水就滴答滴答地流个不停,人肉可比那些芝麻秆可口多了。馋嘴的“年”在村子里东闻闻、西嗅嗅,最后,它惊喜地发现味道是从阿宝家里飘出来的。于是它飞奔着朝阿宝家扑去,但它才刚蹿到门口,就突然停了下来。 什么是“年”:古代神话故事之年的传说和由来 “这户人家可真奇怪,他家门上贴的那两张红红的东西是什么呀,看得我头晕晕的。”“年”向后倒退了一步。接着,它透过院墙看见屋子里闪烁着两点红光,那红光一跳一跳的,就像一只怪兽的眼睛,“年”浑身一颤,发出一声怪叫:“哎呀,那是什么怪物呀!眼睛发着红光一眨一眨的,个头比我还大呢!”原来“年”错把点着红蜡烛的房子看成了比它还大的怪兽。就在这个时候,院内又传来了“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起来,再也不敢往前凑了。它转身撒腿就跑,边跑边喊:“妈呀,怪兽发怒了,太可怕了!怪兽来啦,怪兽来啦!”不一会儿,“年”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乞讨老人和阿宝看见“年”惊慌失色逃跑的模样,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没想到这只吃人的野兽竟然会害怕红色和炸响声。不过,老人家,你是怎么知道它的这个弱点的呢?”阿宝问乞讨老人。“年轻人,”老人乐呵呵地笑着,“我是天上的神仙,这次我是专门下凡来帮助你们对付‘年’的。现在这只野兽已经被吓跑了,你们以后每年都用这个方法来驱赶它,然后开开心心地过个快乐除夕吧!”说完,老人化做一股青烟,不见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阿宝从自己的家里走出来,向大家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话。大家一齐拥向阿宝家,只见他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啪”炸响,屋内两支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过新年,贴年画。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年画中最常见的“福禄寿”三星是怎么来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早期福星其实具有的凶险一面;禄星原本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道士;寿星那硕大无比的脑门有怎样的来历? 福星原本怪兽模样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称之为岁星、福星。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就有关于木星的记载。 古人经过观察发现,在木星活动的12年周期当中,气候也呈现周期性变化,因为木星与太阳的活动周期规律相似。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明确记载岁星是主管农业的星官,地位崇高。从《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来看,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有政府专门建造的庙宇来供奉岁星,而且这种祭祀制度一直持续到晚清。 现存最古老的星官画像,绘制于1300年前唐朝开元时期,名《五星二十八宿图》,里边描绘金木水火土五星和28位星神形象。排在众星之首的福星,却有着一副怪兽模样,其头部似虎非虎,一双豹目圆睁,身着简朴长衫盘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读书人。其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硕大的野猪。这幅画像的作者梁令瓒是中国古代天文技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天文仪器制造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画家。他描绘的必定是当时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星官形象。 唐朝福星变清官 福星转变是从唐朝开始的,《新唐书》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清官故事,一位唐朝官员——阳城,后来成了福星的人间化身之一。 唐朝时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做太监,但是道州并无那么多侏儒,历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手段制造畸形侏儒进贡,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阳城任道州刺史后,冒死上书给当朝皇帝,拒绝上贡,为当地百姓免除了灾祸。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大诗人白居易写进《道州民》诗中。于是,当地人开始把阳城当做福星供奉。 在500年后元朝道教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这位福星阳城完全是温厚的长者形象,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福星样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大福大贵之像。明清以来福星的变化不大。 隋唐禄星开始走红 禄星是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其身份复杂,有人认为其就是保佑考生金榜题名的文昌星,也有人认为其原本是身怀绝技的道士,禄星身上寄托了人们生活理想的方方面面。 禄星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其位于北斗七星的正前方,总与北斗七星相伴升起。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北斗七星正前方这六颗星统称文昌宫,里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禄的禄星。 进入隋唐时期以后,科举制度的兴起让禄星开始走红。科举考试使平民百姓有机会靠读书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是一条太过狭窄的羊肠小路。求之不得,自然会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文昌宫里的那颗禄星就显得特别明亮了。到了北宋,文昌星渐渐成为禄星的代名词。 四川绵阳梓潼县的七曲山文昌大庙,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昌庙,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庙的祖庭。在七曲山文昌大庙,宋代铸成的铸铁神像,每尊重达12000斤。或许因为神像过于沉重,难以损毁,躲过了千百年的刀兵战火,得以保存至今,也因此使我们有幸一睹千年前文昌星的庐山真面目。 宋代文昌星的形象是一派朝廷大员气度。几位办事员和贴身童仆侍立左右,更衬托出他高贵不凡的身份,庙中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种种吉祥图案随处可见,营造金榜题名的美好意境。这里是历代读书人的许愿福地,文昌星是他们的幸运之星。 禄星变身送子神仙 后来,禄星又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角色——送子的神仙。明朝初年的戏剧唱本中,也出现了“禄星抱子下凡尘”的唱词。在流传的民间故事里,禄星被称为送子张仙,一位姓张的神仙。《历代神仙通鉴》记载,这位张仙是五代时期一位道士,名张远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擅长弹弓绝技,百发百中,目标是那些作乱人间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时期,他在巴蜀地区已经小有名气。 北宋文人笔记中记载了一则张仙送子的应验故事,苏洵在他的一首诗《张仙赞》中记载,自己的两个儿子苏东坡和苏辙,就是张仙托梦送来的。苏东坡和苏辙两兄弟参加同一年科举考试,在同一考场上双双高中进士,一时轰动朝野。张仙也名声大振。 禄星从一颗普通星辰下凡人间,演化为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科举考试神,摇身一变成为送子的张仙,最终成为福禄寿三星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灿烂明星。 寿星手杖何用? 寿星也是由一颗星辰转化而来的,它在天文学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很难看到。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寿星。 大家都知道,寿星手中有一柄手杖。《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现在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寿星大脑门何来? 后来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其硕大无比的脑门儿。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寿星形象。在永乐宫上千位神仙中,我们一眼就能将其认出,就是因为其那超级的大脑门儿。 寿星的大脑门儿,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湖南长沙有条寿星街,因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星祠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有寿星祠,一直持续到民国。由此向南100多里,就能到达真正的长寿福地——南岳衡山,也就是对联里经常讲到的寿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时期,山上建有大小寿星庙不下10座,山腰石壁上还留有历代名家墨宝,其中一幅最为出名,相传是出自宋徽宗之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虽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流传几百年,但人们心中始终充满疑惑:八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经过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八仙”其实是将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模拟化,他们有真实原型。 铁拐李:铁拐李的原型名字叫李颜二,是唐代惠安的一位道士。传说有一天,李颜二的母亲染上重病,他在给母亲煎药时发现柴火烧到一半就没有干柴了,恰好这几天阴雨连绵,无处拾取干柴。孝顺的李颜二为了给母亲治病,情急之下就将腿伸入灶中,代替柴火。等到药煎好,他的右腿却跛了。站起来时,他顺手从灶中抽出火热的铁棍当成拐杖。后来,李颜二出家当了道士。 吕洞宾:众学者一致认为,吕洞宾出生于唐朝末年,姓吕名岩。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身世均有记载,只是说法不同。一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一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 张果老:原名“张果”,由于他在八仙中年纪最大,遂被人们尊称为“张果老”。从文史资料来看,历史上确有张果其人,但并非真的神仙道士。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 钟离权:有关钟离权的记载,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均有他事迹的记述。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著作有《还丹歌》、《破迷正道歌》等。 韩湘子: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又有人称韩湘子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至大理丞。 蓝采和:其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何仙姑:关于何仙姑的真实原型,历来说法不一。但主流观点认为,何仙姑又称何二娘,唐朝人。据《太平广记》记载,何二娘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 曹国舅:《宋史》中有关于曹国舅原型的文字记载: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曹国舅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因系皇室外戚,故有“国舅”之称。 八仙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只不过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展开想象,赋予他们神的身份,塑造出了这些个性鲜明、性格突出的艺术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原始先民很早就创造了昆仑神话、蓬莱神话等反映美好“乐园”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昆仑山具有崇高的地位。 在原始先民眼里,主宰神灵世界的至高无上的上帝和群神,在人间的住所就是昆仑神山。《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昆仑山是海内最高的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这位天帝,据说便是黄帝。 昆仑山方圆800里,高达七、八千丈。山周围有神水,山上有神树,高四丈,粗够五个人合抱。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作栏杆。昆仑山有九个门,守门神开明兽,人脸虎身,有九头。管理这山的神灵名叫陆吾,长的人面、虎身、虎爪、九尾。这山不仅靠着流沙河、黑河和赤水,而且,它的外围依然有神水保卫着,外物难以靠近。环山的河叫弱水,连鸟的鸿毛这样轻的东西也要下沉;弱水外还有火焰山围绕,任何东西碰到都会燃烧。这就是先民心目中的“人间天堂”。在昆仑山上还有许多“圃”,如平圃、悬圃、疏圃、元圃等,都是有灵的仙境,是神仙的居所,他们在这里呼风唤雨。 昆仑神话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中的悬圃和疏圃却成为古代帝王园林所摹写的范本;圃中有池,山环水绕,这种昆仑山模式甚至成为后来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模式之一,而昆仑神话中的“台(观、阁)”建筑,则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要建筑物。 而居住在沿海的先民,于对烟波浩渺的海洋有着崇拜敬畏的心理,尤其是对大气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海市蜃楼的奇异幻境更为敬畏,于是这种奇异的幻境激发了古人的无穷遐想,将之幻化成与人间完全不同的仙境,遂产生了具有海岸地理型特色的蓬莱神话体系:大海中有三座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高下周旋三万里,顶平九千里,洪波万丈的黑色圆海成为天然的护山屏障,山上既有可供人类居住的金玉琉璃之宫阙台观,赏玩的苑囿,也有晶莹的玉石、纯洁的珍禽异兽,还有食之可以长生不老的神芝仙草、醴泉和美味的珠树华食。蓬莱仙境中,物质生活富裕华贵,精神生活充实纯洁?而且这种生活是一种永恒的享受。后来,“一池三山”的蓬莱模式也成为中国园林仙境模式中的理想景观之一。 中华先民很早就创造了昆仑神山、蓬莱仙岛等美好的“天堂”,这“天堂”就是中国的古典园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语“胸有成竹”出自于哪个典故?“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他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晁补之是文同的知心朋友,常和文同喝酒赏竹,最爱看他画竹。有一位年轻人想向文同学习画竹,先向晁补之请教文同画竹的秘诀,晁补之说:当他画竹时,已经心里面有竹的影子了,这就是他独到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语“相敬如宾”出自于哪个典故?“相敬如宾”是什么意思?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国君晋文公派大夫胥臣出使鲁国。胥臣回来时路过冀地。他看见路旁有一块田地,有一位青年正在锄草。这时,那青年的妻子送饭来了,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十分恭敬地送给丈夫吃。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 胥臣很有感触地说:“夫妻之间如此敬重恩爱,真是有德之人呀,假如有这样的人,来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于是,胥臣走下车,亲切地与那年轻人交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成语“吴越同舟”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吴越同舟”是什么意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春秋时,吴国和越国经常交战。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谁也不搭理谁,气氛显得十分沉闷。船离北岸后,一直向南岸驶去。刚到江心,突然天色骤变,刮起狂风来。刹时间满天乌云,暴雨倾盆而下,汹涌的巨浪一个接着一个向渡船扑来。。两个吴国孩子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越国有个老太一个踉跄,跌倒在船舱里。掌舵的老销公一面竭力把住船舵,一面高声招呼大家快进船舱。另外两个年轻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绳索,想把篷帆解下来。但是由于船身在风浪中剧烈颠簸,他们一时解不开。这时不赶快解开绢索,把帆降下来,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势非常危急。 就在这千钩一发之际,年轻的乘客不管是吴人还是越人,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桅杆,顶着狂风恶浪,一起去解绳索。他们的行动,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么好。不一会,渡船上的篷帆终于降了下来,颠簸着的船得到了一些稳定。老艘公望着风雨同舟、共度危难的人们,感慨他说:吴越两国如果能永远和睦相处,该有多好啊!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双方在危难中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成语“畏首畏尾”的历史典故是什么?“畏首畏尾”是什么意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 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成语“望门投止”的历史典故是什么?“望门投止”是什么意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东汉时,山阳高平(今山东兖州一带)有一个叫张俭的人,字元节。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张俭出任山阳东部督邮(官名,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一职。当时,有一个专权的宦官侯览是山阳防东人。侯览家里的人依仗侯览的权势在防东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为此,张俭写信告发了侯览和他的母亲。因为侯览整天在皇帝身边转,这封信没到皇帝手中就被侯览扣下了。从此侯览和张俭结了仇。 张俭有个同乡叫朱并,是个奉迎拍马的小人,历来为张俭所不齿。朱并听说张俭告发了侯览,为了讨好侯览,便向朝廷告密,说张俭私结党羽,图谋不规。侯览见后,立即下令逮捕张俭。张俭见官府人马来势凶凶,只好匆匆逃亡,看到谁家可以避难,就投在人家门下。因为当地老百姓都知道张俭历来很正直,名声很好,都冒着风险收留他。 后来,人们便将望门投止引为成语,形容在急迫情况下,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的存身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成语“兔死狗烹”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兔死狗烹”是什么意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越王句践大夫范蠡,曾经替越国出过了不少力,使得越国得以打败吴国,成为霸王。对越国来说,范蠡可是个大功臣,本来他是可以安享富贵的,但是范蠡却没有这么做,他宁愿舍弃荣华富贵,而自行引退,过着淡泊的生活。就在众人一片惋惜声中,范蠡又托人带了一封信给从前的同事大夫文种,他劝文种也舍弃功名富贵,以免招惹灾祸。范蠡为什么会这样劝文种呢?原来,他早就看出越王是个只能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从信中这几句话引申出来的。 “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虽然同样出自这一个地方,但意思却不同,因为在鸟尽的时候,弓是用来收起来的,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但狗的命运就不相同了,等到狗没有作用的时候,还会被主人烹来吃了,连性命都不保,这就是两者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甲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甲国派人混到乙国去刺探军情,结果,甲国获胜,但是那人却被诬指为卖国,终于被杀,这就是“兔死狗烹”,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有事就用你,无事就给你一个罪名”这句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成语“天下无双”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天下无双”是什么意思?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赵国。他听说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请。但两人不肯来见。他打听到毛公藏在赌徒中,薛公藏在卖酒人家,便去寻访,终于结识了两人。 平原君知道后,说:以前听说信陵君为人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行为荒唐,徒有虚名!信陵君说:既然平原君耻笑我,那我该离开这儿了。平原君知道说错了话,向信陵君谢罪。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这时秦国出兵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怕魏王追究他的窃符之罪,不肯回国,并告诫下人:谁为魏王使者通报,处死!只有毛、薛两人冒死进言:秦灭了魏,公子国破家亡,怎么见天下人?信陵君立即省悟。信陵君回到魏国,魏王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他。信陵君率齐、魏等六国兵将,大破秦军。他威震天下,被誉天下无双。 后人就用天下无双作成语,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风水之说流传千年,那么老古话说的“屋角两不放,富走家财丧”是什么意思?首先老祖宗所说的屋角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屋子的各个角落,这里也是有一定的讲说法的,毕竟不能限制所有的屋角不能放东西,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这句话的具体意思。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大门在古人眼里有着独特的作用,它是招财纳福的进口,也是祛除家中晦气的出口,正因如此,古人一直很重视大门的位置以及规格装饰。 而大门左手边的屋角在风水学中则是大门进入的福禄聚集之地,所以这个屋角其实是有着家庭运势的代表性,也难怪古人会很重视这里,在了解这个屋角之后,我们来看看有哪些东西不能放。 这第一种不能放的就是杂物或是堆积的垃圾,一般有些人家总喜欢把茶余饭后的垃圾打包或者是直接堆积在屋角处,等到出门的时候在清理出去,可是有时候一忙就忘,也可能一时半会没时间,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杂物和垃圾堆积。 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利的,对于古人来说,堆放杂物是破坏家中的风水,这让进门的财气和福气无处停留,除此之外,在风水学中,杂物和垃圾还存在着污秽之气,这是与福禄寿喜相反的,这些东西要是不能及时清理只会影响家庭以及个人未来的运势。 再就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屋角堆放杂物或是垃圾不仅不好看,也不利于我们个人的身体健康,倘若有客人来家里做客,一进门就看到屋角堆放的一大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实在是不雅观,让人对自己家印象不好,而且时间长了很可能产生异味,这会破坏居住环境,进而影响我们的心情,所以说屋角一定要保持干净卫生,也是给自己家营造一个舒适清新的环境。 这第二种不能放的就是家里大型的家具或者是产生热量的东西,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首先是因为大型家具很占地方,基本上一件大家具就能占据一个屋角,古人认为这会和家中的福禄之气抢占地方,进来的福气无处可去最后被排挤出去了。 而产生热量的器物则是会把福气蒸发掉了,从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这产生热量之物通常是指灶台一类,换做现在来说那就是会大型的家电。 其次就是无论是哪种东西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适合摆在屋角,一般情况下,普通人家的门口连接着客厅,如果门口摆放大型的家具或是家电等东西,不但会遮挡视线,也会造成空间的狭小,给人的感觉也不好。 更何况这些大家具还会阻碍出行,生热之物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搞不好很可能引起灾害,所以从室内美观度和安全性上来说屋角还是不要放东西为好。 再就是与之同理的,古人也注重家庭生活环境保持,倡导整洁、安静,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算是家徒四壁也不能脏乱不堪,而是打扫干净,屋里屋外的摆设都有有固定的位置,这不仅是为了看着美观,塑造家庭形象。 从风水学角度来说,这也是为了气运的流动,要不然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堆放只会阻碍风水的流转,所以说别只看一个屋角,还要看“全局”,这样才能打造一个好的风水格局。 不过话说回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句俗语也要注意甄别,不能偏听偏信,其中的忠告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却有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会对我们造成思想上的错误引导,站在科学的认知上来说,家里堆放什么物品并不会影响我们个人的发展,还有所谓的气运、福气等等,这些都是老一辈人的糟粕观念,所以在如今的时代,我们自当摒弃掉。 而结合实际来说,有些俗语还是有客观价值的,我们确实要注意生活的环境维护,毕竟还是要考虑到居住条件对我们个人的心理、情绪、身体健康的影响作用,这些确实是会间接的造成我们生活的变化,也有些许可能会间接影响我们的命运等等。 但要是说“富走家财丧”可就太夸张了,家庭财富的积累以及走向衰败和灭亡更多的是关乎个人的作为,绝不是物品怎样摆放就可以解决的。 所以说有些俗语在现如今早就被科学的观念所打破,仅仅就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价值,不能作为影响命运的因素来看待,而生活中新时代的我们也要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于民间的很多俗语懂得如何批判继承,重要的是取其精华部分为己所用,而不是盲目相信,不求甚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传统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学会剔除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结合古人的经验智慧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时代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病已的前半生过得很苦,他在吃奶的时候被送进了监狱,完全是因为自己祖父刘据的连累,那么刘病已对刘据是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给他的谥号是“戾”? 要说这刘据,也是个无辜的人,因“巫蛊之祸”而被迫造反,兵败自尽,他的家人都受到了牵连,包括尚在襁褓中的刘病已,廷尉监丙吉(邴吉)同情太子的遭遇,更可怜无辜的婴儿,于是安排两个女囚给他喂奶,并用自己的钱给他买吃穿。“病已”这个名字,也是这位好心的廷尉监给起的。 刘病已五岁的时候,汉武帝因为一个“长安监狱有天子气”的谣言,下令处死长安监狱里的所有犯人。丙吉关上门,不让使者进入,并大声宣布:“皇曾孙在这里!普通人都不能无辜被杀,何况是皇帝的亲曾孙!"第二天,汉武帝上头的脑子清醒了,没有惩罚丙吉,而是大赦天下,刘病已因祸得福被释放出狱。 汉武帝临终时立下遗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恢复了宗室身份。武帝死后,刘病已的叔爷爷刘弗陵继位,20岁就去世了。随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霍光让刘贺当皇帝后来又废掉他,把刘病已扶持做了皇帝。 刘病已的前半生如此坎坷,让他早早的明白了何为人间疾苦,他改名刘询,就是不想因为“病已”二字给老百姓带来麻烦,让他们为皇帝避讳。 史料里找不到任何记载刘病已对自己祖父刘据是何感情,怨恨还是可怜?这些只有刘病已本人才知道,至于为什么给刘据“戾太子”的谥号,更多的是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 首先刘询的祖父,太子刘据,七岁被立为太子,虽然到死也没有被废,但确实没做过皇帝。所以,也不必追封为帝。 其次,虽然刘据是被小人迫害、被父皇疏远,才被迫起兵造反的。但是造反就是造反,不管有什么样的理由,造反就是要杀头的大罪。刘询是皇帝,他必然是不能支持、不能肯定、不能鼓励造反,不管那个造反的对象是谁。所以他用“戾”来做祖父的谥号,或许他心里是很同情祖父的,但他还是认为祖父是有罪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和珅和纪晓岚都是才子,一次乾隆出游来了兴致,让这二人对对子,和珅为了为难纪晓岚,那么面对和珅出的“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是如何应对的?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十分有才华,不仅对琴棋书画颇有研究,对于洋文天文有所了解。这样一个有才的皇帝自然对有才之人十分器重。纪晓岚和和珅就是因为自身才华出众,这才得到了乾隆的器重,常伴圣驾左右。 有一次乾隆微服出巡,照例还是带上了纪晓岚和和珅。看着民间一片祥和热闹的景象,乾隆十分高兴。快到晌午一行人来到酒馆吃饭,酒足饭饱无聊之际,乾隆便提议大家一起对对联,解解闷。他先是提出由自己出上联,纪晓岚和和珅二人对下联,可这二人却碍于乾隆的面子,一直推推辞辞,惶恐地不敢对。 乾隆无奈,便只能让他们二人对对联,自己在旁边做裁判。和珅看了看老对头纪晓岚决定先发制人,可是出什么上联才能难住纪晓岚,让他出丑呢?和珅一时间陷入了沉思,突然间他看到了桌子上的一盘肉,这盘肉让他一下子有了主意,很快他便对出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 在场的众人一听都倒吸一口凉气,要知道,对对联一般都是对雅不对俗。和珅这幅对联看似简单,实则要对好可不容易。 只见纪晓岚听了和珅的上联,脸上丝毫不见慌张,甚至脸上还带着几分笑意,他思考了片刻,便说出来自己的下联:“五两六钱七把葱”。 不得不说,纪晓岚的下联对的真妙,字字工整,一点错处都让人挑不出来,连乾隆听了都拍手叫好。和珅虽然不服纪晓岚,可也不得不承认,纪晓岚确实有才。 从和珅对对子就能看出来,和珅确实是一个有才之人,只不过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却没有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在朝廷之上,为老百姓干实事,而是将所有的心思用到了如何给自己贪污更多的钱财,如何让自己的家底更厚实上。 和珅虽然出生满清官宦之家,可他幼年时父母就接连过世,只留下他和弟弟两个人孤苦无依。和珅不仅要维持生计,还要花功夫读书,准备科举考试。可让人惋惜的是,他去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 最后还是在老丈人冯英廉的帮助下才得以进宫,成为了乾隆的贴身侍卫。凭借着学识渊博和谈吐不凡,和珅很快成为了乾隆跟前的红人,官职也一步步上升,权力也越来越大。 保持初心往往是最难的,随着手中权势的日益,和珅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面对无数人的讨好送礼,谄媚奉承,面对眼前无数的金银财宝,他最终还是没能抵御得了,成为了一个贪官。 和珅不仅在朝中利用自己的权势帮别人办事,发展自己的势力,还任由手下欺压百姓,榨取百姓的血汗钱。据史书记载,嘉庆皇帝即位后派人去抄和珅的家,抄出来的家产金银财宝无数,都抵得上清政府几年的财政总收入了。 不过和影视剧中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和珅可不是一个大腹便便的人,恰恰相反,他还是满清著名的美男子。今天我们用现代科技复原和珅的画像后也能发现这一点:画中的人高高瘦瘦,看起来气质儒雅随和,看不出丝毫的精明心机。若光是看外表,谁也不会觉得他会是大贪官。 一提到纪晓岚,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张国立老师演绎的那个嫉恶如仇,聪明绝顶的形象,可我若是现在告诉你,真实的纪晓岚可不是这个样子的。他非但不风度翩翩,口齿伶俐,反而还有些口吃结巴,还十分喜爱女色呢? 对于纪晓岚的有才我们不可否认,毕竟能被乾隆器重,任命编写四库全书,就足以证明他才智过人。可历史上的纪晓岚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口吃。他说话总是结结巴巴,让人等得心急,好在乾隆欣赏他,并不在意他的缺点。 纪晓岚的才华我们无话可说,可学习能力强,知识储备渊博,并不代表他人品好,毕竟才华和人品是两码事。 历史上的纪晓岚妻妾成群,风流成性,满朝文武人尽皆知。他家中有七个妻妾,还时常流连烟花柳巷,彻夜不归。连编写完四库全书,乾隆问他要什么赏赐,他的回答也是女人。关于他的风流韵事也是数不胜数,随便一搜,都能让人目瞪口呆。 不仅如此,纪晓岚还十分有自己的特色。不仅烟袋子不离身,还十分喜欢吃猪肉。相传纪晓岚除了面见圣上以外,无论见什么人,嘴里总是叼着烟。朝中大臣私下里都叫他“纪大烟袋”。关于他喜爱吃猪肉,史书上也有记载:“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物,饭时只猪肉十盘”。纪晓岚一个人一天就能吃十斤肉,听起来就不可思议。 历史往往和影视剧有一定的不同,影视剧往往对人物有一定的美化,可历史却怎么真实怎么来。不管历史上和珅纪晓岚的品行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他们的确有才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