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 百科] 单位和个人之间的过户需要以下相关手续及材料。 1、《机动车注册、转移、注销登记/转入申请表》,可现场直接填写; 2、买方的《居民身份证》或者《临时居民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3、由代理人代理的,还需提交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以及机动车所有人的书面委托; 4、卖方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三证合一后的《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公章,委托书原件和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的;代理人身份证原件; 5、机动车登记证书; 6、机动车行驶证、购车发票或过户票; 7、机动车交易合同(过户大厅填写); 8、机动车查验记录表(当场办理); 9、车辆购置税的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 10、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 注:部分车管所对手续原件及复印件要求不一致,请以当地车管所实际要求为准。(文/图 运河边)
[运河边 百科] 选车、买车时候离不开查看车辆的参数,那么哪些参数是我们最常关注的,它们又代表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车辆参数。 1、长 × 宽 × 高(单位:mm) 车辆的长、宽、高是一部车的基本外形尺寸,其中车身长度是指汽车长度方向两个极端点间的距离,即从前保险杠最凸出的位置到后保险杠最凸出的位置的距离。 车身宽度是指汽车宽度方向两个极端点间的距离,但是这里不包括外后视镜、转向灯、挡泥板以及轮胎与地面接触变形的部分。 车身高度是指从地面到汽车最高点的距离,这个最高点包含车顶行李架,但是不包括天线。 2、轴距(单位:mm) 轴距是指汽车前轴中心到后轴中心的距离,一辆车的轴距基本代表了一辆车的级别,就像人的收入可以表示他所处的社会阶层。对于乘用车来说,由于乘用空间布置在前后轴之间,所以轴距是影响乘坐空间的重要因素,长轴距使乘员的纵向空间更大,可以获得更宽敞的腿部和脚部空间。 3、整备质量(单位:kg) 汽车的整备质量是指汽车按出厂技术条件装备完整(如备胎、工具、各种油液添满、燃油量不少于 90%)的质量。通常车型级别越高,车的整备质量越高,不过跑车除外。 很多人都会觉得车越重就越稳,如果单纯从车重来看确实如此,不过现今的车辆还是在朝着轻量化的趋势发展,这意味着油耗和排放可以更低,而行驶的稳定性可以通过对悬架的调校、车身造型的空气动力学优化等加以弥补,而且把一辆车造得更轻往往是十分困难的,这通常需要很高的制造研发成本,超级跑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排量(单位:mL) 活塞从气缸的上止点移动到下止点所通过的空间容积称为气缸排量,由于汽车发动机通常都有若干个气缸,所以发动机的排量就是所有气缸排量之和。 排量可以说是发动机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发动机的很多技术指标。 通常来说,在自然吸气和增压发动机的各自范畴内,排量和动力是成正比的,同时排量也和油耗以及碳排放成正比,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当今一台1.6L自然进气发动机已经可以与几年前的1.8L甚至2.0L发动机的动力相媲美,而燃油经济性则更加出色。 5、最大功率(单位:kW) 最大功率是指一台发动机所能实现的最大动力输出,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加,发动机的功率也相应提高。到达一定转速后,功率就不会再增加了,所以最大功率的标注会同时标注相应的发动机转速。简单的说,最大功率影响你能达到的最高车速,最大扭矩影响你的加速性能, 但是最大功率所对应的发动机转速很重要。优质发动机可以在转速较低时就达到或接近最大扭矩,并且保持在较宽的转速范围内,你会感觉起步加速特别有劲,开起来也较省油;有的发动机只在转速较高时才能达到高扭矩输出,只能在超车时感受到加速的快感,称“高速发动机”。 6、最大扭矩(单位:N·m) 扭矩是指发动机运转时从曲轴端输出的平均力矩,扭矩的大小也和发动机转速有直接关系。 在某些场合能真正反映出汽车的“本色”,例如启动时或在山区行驶时,扭矩越高汽车运行得越好。以同类型发动机轿车做比较,扭矩输出愈大承载量愈大,加速性能愈好,爬坡力愈强,换挡次数愈少,对汽车的磨损也会相对减少。尤其在轿车零速启动时,更显示出扭矩高者提升速度快的优越性。 扭矩和功率一样,是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指数之一,它反映在汽车性能上,包括加速度、爬坡能力等。它的准确定义是位矢(L)和力(F)的叉乘(M),物理学上指使物体转动的力乘以到转轴的距离,它能表示发动机所输出的力的大小(因为发动机中曲轴的半径一定)。(文/图 运河边)
超级美也超级有精致感的美女气质的头像来啦,精致感满满的高清漂亮的女生头像不要错过换上啦。
这组好看的青春微信头像直接氛围感拉满呀,青春靓丽的微信头像不要错过啦。
还不知道:刘备前期战将如云,为何称帝之后却无人来投靠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刘备,在三国时期以皇叔身份自居,一心想光复汉室,延续汉朝国祚。后在成都称帝,建立了宗庙,后因关羽、张飞被杀,他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兵败后退居白帝城,直到自己死去。 但让人费解的是,在他汉中称王后,直到他兵败身死,也没有人前来投靠他,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一旦要建功立业,首先得提拔自己人,但是刘备却没有这样做。因为当时的刘备的处境十分尴尬,在古代称帝必须要有一言九鼎的实力。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当时的曹操仍然雄踞北方,一直与蜀国抗衡。刘备和曹操的官位都是汉献帝亲赐的,那么他想称帝,必须学习先人刘邦灭掉项羽的做法,灭掉曹操后才能名正言顺地称帝。 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这正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刘备在曹丕称帝的同一年称帝,建都成都。 但是刘备称帝的时候却遭到了费诗的极力反对,费诗直言不讳的说道:“您当时说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您才率领各路诸侯前去讨伐曹操,我们才愿意跟随您。如今曹操活得好好的,你却在这里自立为王了,您这可与你之前的誓言相背啊?” 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直接引发了刘备的不满,但是却让天下的诸侯真正的看清了刘备的真实目的,让天下人寒了心。刘备的目的其实和曹操一样,根本就没有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一心完成自己一统天下的大业。 此时,刘备的野心暴露无疑,自然就没有人再愿意投靠于他了。天下诸侯早已心知肚明,汉朝将倾,即使刘备称帝也不能带来什么,相反,在刘备称帝之后更不利于蜀国的发展。 还有一个原因,刘备从入主西川到兵败夷陵,刘备集团的核心力量几乎丧失殆尽,诸葛亮想稳住西川,必须以北伐为由控制军队,压制当地的世家大族。 刘备的出身,在当时的社会也并不完全认可,前期跟随刘备打天下的都是寒门,就算后来以皇叔自居,但是在以世家大族为核心力量的三国时代,并不受待见,更别提投靠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各种风格各种款式的聊天表情可是都要存图哦,不知道哪天就会派上用场啦。
好笑有用的表情包永远不要嫌多了,这组欢乐又好笑的聊天表情包一定要存图哦。
乾隆在位期间,曾经多次南下巡游,一路上看遍江南美景,吃遍江南美食。"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写下的诗句。小编觉得乾隆这一生简直活的太值了,虽然说乾隆为了处理国家大事兢兢业业,劳苦功高。但是比起其他皇帝乾隆也算是很"享受"很"奢侈"了。江南的美食美景都给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很多地方或是很多食物都会因为乾隆的"赏识"而变得更有卖点。其实这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所说的“明星效应”。既某个东西因为自己喜欢的某个明星用过,很多人都会争先恐后的去买。 而在古代乾隆皇帝的名气可是当今的任何一个明星比不了的。乾隆每次出游都会吃到很多不同的美食,再加上宫里,真的是尝遍人生百味货真价实的美食家。其实小编的梦想也是做个美食家。不过,有些传说是真的也有些传说是假的。今天,小编带大家看一下传说中乾隆都吃过哪些美食呢?驴肉火烧又被称为蛤蟆吞蜜,据说是乾隆微服出访的时候,晚上住在在河间府,半夜里有点饿,就像吃点东西,当地的厨师就做了个给乾隆吃,他吃过了之后,觉得这个这种食物香酥可口,就询问这个厨师这是什么食物, 仆人和厨师只会怎么做饭却不知道该从未为这个事物命名。其实小编觉得这也是很好理解的,就像是很多的农家菜,都是乱做的哪知道这叫什么名字。正巧这个时候乾隆听到外面一群起青蛙在呱呱的叫,于是便为这个事物赐名为,"蛤蟆吞蜜"。相传,来到鲁南峄县的时分,知县给皇帝献上冒着热气的菜煎饼。乾隆吃完觉得十分美味,让知县再给他预备二百斤,供一个月来吃。果然遇到吃就是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样。 吃完了不说还得打包带走。准备上二百斤菜煎饼对知县来说是不难,但是也无法储存一个月。乾隆的随行人员都觉得行不通。这位知县却是不慌不忙,第二天就给送来了煎饼,不过知县带来的是和硬纸壳子相同的干煎饼。乾隆一看顿时不高兴了,心想好你个鲁南知县竟敢以次充好。不过还没等乾隆发火他就闻到一股香味。他吃了一片干煎饼后觉得竟然也非常好吃,立刻转怒为喜,不由得连声叫好。峄县知县说:"这是花椒叶干菜煎饼,也是菜煎饼的一种。"只不过这种煎饼可以放的时间较久。 "叫化鸡"原出自于浙江杭州,是一些要饭的用讨来的鸡,在外面裹上泥巴,烧制而成,做法简单,本来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食物。相传乾隆不小心流落在街头,吃了一个叫花子给的一只鸡,觉得简直太还吃了。我们都知道人在饿的情况下吃什么都好吃,乾隆皇帝就是在很饿的情况下吃了这只鸡觉得简直是人间美味。就问这是什么食物,叫化头碍于颜面谎称这只鸡叫"富有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趣的表情包总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呀,实用性很强的俏皮微信表情怎么能错过聊天了。
生活的焦虑每个人都有,但是不要把焦虑当做生活的全部,拾起自己的好心情去治愈的内心的焦虑呀。
对古代打仗完后,士兵们成千上万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自古以来,战争一直都是非常残酷的,特别是古代战争。古时候的战争全部都是冷兵器战争,刀刀见肉,血腥程度是现代战争的数倍,而且死亡的人也比现代战争多。虽然战争非常残酷,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战争还是时有发生。许多的老百姓就是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是没有办法,战争是某些人建功立业的最大的途径。 战争的残酷,使战场死亡的士兵不计其数,古时候又没有现在的条件,那些死亡的士兵尸体处理都是非常的麻烦。究竟古代打仗后,士兵们成千上万的尸体是如何处理的? 第一,用侮辱的方式来震慑敌人。在古代战争中,曾经有人将死去的敌人尸体聚集在一起,来震慑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一方面是炫耀自己强大的实力,一方面是想让自己攻下了的土地上的人民见识到反抗是什么下场。但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实在是有违人道,很快就没有出现了。 第二,没有任何的处理方式。一般来说,战争是两方之间的战争。古代战争,又都是短兵相接的,医疗技术又不发达,一旦在战场上受伤,死亡的几率是非常大的。所以战场上基本上都是尸横遍野。 而战场上的尸体,其实是非常好认的,属于自己一方的尸体,就全部带回了,能送回家的就送回家安葬,不能的就记录身份信息通知家人。至于敌军的尸体,早期的时候是没有任何人去管的,毕竟他们是敌人,但是后来发现不处理的尸体很有可能会出现瘟疫,就把这些尸体集体掩埋了,也算是入土为安吧。这种方法也是古代战争中,处理尸体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方便又不费力。 第三,火葬。火葬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下葬方式,因为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面,人都是要入土为安的,这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所以古代人死亡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埋起来,而且还有一些陪葬品。 古代有一种惩罚方式,就是烧死。一般是用来惩罚一些罪大恶极的人,如果在战场上使用火葬是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的。除非在战场上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事情,才会使用火葬烧掉这些死亡士兵的尸体。 总的来说,从古代战争上,人们处理尸体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人类的文明和认知是在不断的进步的。像现在的中国虽然很少发生战争,但是人们也难免生老病死,尸体也基本上都是火葬之后再掩埋,很少有直接掩埋的情况出现。 在战场上,阵亡将士的尸体,是必须要处理好的。毕竟他们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在战斗,如果没有处理好,可能会寒了很多人的心。心寒了,就很有可能再也立不起来国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还不知道:爱新觉罗·弘历真的备受康熙帝宠爱吗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千古一代”康熙皇帝和他的孙子乾隆皇帝绝对是一对特殊的CP。他们是一对祖孙,却在乾隆皇帝对康熙皇帝的倍加尊崇下,让很多人将两人中间的雍正皇帝忽略,甚至误会两人才是皇位直接传承的父子关系。 雍正皇帝的历史功绩和对于乾隆朝出现的清朝鼎盛做出的巨大贡献,自然是彪炳史册,可作为儿子的乾隆皇帝却生生将其忽略,一再标榜自己“深得圣祖康熙皇帝厚爱”!那么,康熙皇帝真的“如此厚爱”自己100多位孙子中的爱新觉罗·弘历吗? 或许,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 康熙六十年,弘历的父亲,当时的雍亲王胤禛将其父康熙皇帝请到自己的雍亲王府中参加家宴,席间,胤禛让嫡福晋乌拉那拉氏带领着使女格格钮祜禄氏和她所生的弘历来到康熙皇帝面前。 按照乾隆皇帝后来自己的说法,康熙皇帝刚一见到弘历就惊为天人,甚为喜爱,称其为“皇孙中聪慧最甚者”,对弘历母子更是给出了“是命贵重,福将过予”的评价。而后,康熙皇帝将年仅10岁的弘历带入皇宫,亲自教养。 上述康熙皇帝的言辞均出自乾隆皇帝的自述,并不能说明问题,而在历史文献中唯一能找到康熙皇帝对于弘历的评价言语仅有一处,那就是出自当时大清附属国朝鲜的官方记录《朝鲜李朝实录》中对于康熙皇帝临终前对大学士马齐的话:“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是康熙皇帝对马齐说的话并不是写入遗诏的圣旨,就算是当成君臣之间随意的谈话也不为过。小编认为这是康熙皇帝在安排好皇位传承以后,君臣之间对于未来政治形势和皇位传承的分析和展望,并不能说明康熙皇帝对于弘历的特殊疼爱。 另外,在弘历之前,已经有数位皇孙被康熙皇帝带入宫中,亲自教养,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太子胤礽的嫡子弘皙,而对于弘皙的钟爱,康熙皇帝可是亲口说过,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就是留给弘皙的:“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相对于弘皙而言,弘历在康熙皇帝身上得到的恩宠还值得一提吗?所以,被康熙皇帝带入皇宫亲自教养,虽能说明弘历确实有过人之处被康熙皇帝看重,但却断不能说明康熙皇帝对弘历的特殊宠爱,更不能说明康熙皇帝用此办法来指定隔世之君。 况且,一个年仅10岁的孩子在已经进入暮年,频频生病静养的皇帝身边能得到什么教育,能得到什么特殊恩宠?小编认为,弘历之所以认为康熙皇帝最是钟爱自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父亲雍正皇帝。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和弘历被胤禛送到康熙皇帝面前一个目的,一切为了皇位,一切为了皇权统治。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驾崩,根据康熙皇帝临终遗诏,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登基为帝,是为雍正皇帝。但是,雍正皇帝的皇帝之位坐的并不踏实,因为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成了当时朝野和民间广为怀疑的一件事。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出自和雍正皇帝昔日竞争皇位的政敌之口,是夺嫡失败后的报复和污蔑,但说法多了,传播广了,也就成了真的,成了雍正皇帝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于是,雍正皇帝身边的支持者就炮制了“弘历深受朕所钟爱,而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皇位传位于皇四子胤禛”的说法,用方便弘历继承皇位的说法,来说明其父胤禛继位的合法性。而作为辟谣说法中的主角,弘历肯定会被灌输自己“深受康熙皇帝钟爱”的说法,久而久之,弘历便有了自己备受康熙皇帝厚爱的错觉,毕竟那时的弘历年幼,被人影响形成错觉并不困难。 对于这种说法,在雍正皇帝的传位诏书中也能找到证据支持。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将弘历的名字秘密写入传位诏书,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以待自己驾崩后,皇位能够顺利传承。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圣祖(康熙皇帝)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 这段雍正皇帝传位诏书对于弘历的夸赞之词正好和制造“弘历备受康熙皇帝厚爱”说法处于同一时期,“最为钟爱”绝不可能,上面已经说了弘皙的受宠程度远在弘历之上;“恩逾常格”在《康熙起居注》和《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乃至《清史稿》和附属国官方记录《朝鲜李朝实录》均未找到任何证据,如果真的有“逾常格”的恩宠,这些清史历史文献中不可能找不到痕迹。 所以,乾隆皇帝之所以将那句“朕自幼便蒙圣祖仁皇帝厚爱”挂在嘴边数十年,不过是用以安慰自己和臆想的结果。其目的和雍正帝一样,只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继位合法、传承正宗的大清皇帝最佳人选。说到底,这都是弘历在雍正朝并未得到皇储应有的尊贵和待遇,导致继位后极度的不自信造成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组欢乐的表情包可以让你笑一整天哦,很幽默的又很有趣的搞怪型的表情包一定要去聊天呀,享受这组表情带来的欢乐。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世对李牧的评价高,是因为李牧确实当得起这种评价! 毫不客气的说,长平之战结束以后,赵国之所以还能多撑几十年的时间,这里面至少有一半的功劳,都得算在李牧头上! 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李牧至少也做出了两大贡献。 第一,他把匈奴给打残了。这直接导致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不用分太多力量去考虑北方的敌人,可以集中精力统一中原。 第二,李牧应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骑兵玩透了的顶级名将!李牧的存在,直接把骑兵作为一个单独兵种的威力,拉高了一大截。而且在打匈奴期间,他也创造出了一整套对付骑兵的办法。这对后世无数的名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所以,这样的李牧,不管后世给他多高的评价,其实都不过分。 作为赵国的名将,李牧崛起,已经是长平之战以后的事情了。据后世史学家分析,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李牧应该还比较年轻。而且,当时李牧正驻守在北方,负责抵御北方的匈奴。所以长平之战爆发的时候,李牧根本就没参加。 等到长平之战打完之后,后来秦国进一步进攻邯郸的时候,正史上也没有明确记载李牧参与邯郸之战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李牧还不是特别牛,在赵王眼里,李牧也不是那种能够力挽狂澜的角色。再加上当时北方防御匈奴的战线,同样极为重要,所以李牧可能就没有被调回来,参加邯郸之战。 而邯郸之战结束以后,虽然秦国最终被击退了,但是赵国这边,却同样损失惨重。一场长平之战,再加上后来的邯郸围城,几乎把赵国国内超过一半的适龄男性,全都给杀绝了。 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李牧开始逐渐在赵国的军界,异军突起,逐渐扛起来大半个赵国。 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李牧先是率兵在北方驻守,防备匈奴入侵。在这段时间里,李牧长时间不出战。就算匈奴打过来了,李牧也只是坚壁清野,被动进行防守。如此一来,李牧自然就给匈奴造成了他软弱可欺的假象。 李牧之所以这样做,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有两个目的。第一,长平之战结束以后,赵国严重缺少精壮劳动力。所以在这期间,李牧最大的任务,不是在北方击败匈奴,而是尽量保证更大的和平空间,让赵国人多生孩子,让那些年轻人快点长大,弥补长平之战的损失。 从赵国后来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李牧后来显然是实现了。短短十多年之后,李牧坐镇的赵国北方边境,便再次攒下了近二十万的精锐军队。而这些精锐,后来也成了赵国灭亡之前,抵抗秦国的中坚力量。 第二,李牧需要给匈奴造成一个假象,那就是他确实比较好欺负。因为只有这样,匈奴才会敢于集结全部主力,前来进攻赵国的边境。 中原王朝对付游牧民族,最大的难点,其实一直都不在于正面厮杀。如果双方真的找一块地方,全力来一场死战,其实大概率都是中原王朝取胜。因为中原王朝在武器制造和后勤补给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真正的难点,其实是在于如何找到游牧民族的主力。游牧民族依仗速度,可以打不过就跑。如果让游牧民族的主力逃回草原深处,中原王朝再派骑兵去草原深处寻找对手,那成本就太高了。后来汉武帝用的就是这种办法,虽然打赢了,但是也把之前汉朝几代人攒下的国力给耗得差不多了。 连后来统一全国的汉朝,都是如此。那么如果当时李牧只是击败匈奴,让匈奴主力逃回了草原,接下来赵国面对的,可能就是匈奴的连年袭扰。到时候赵国就必须要把大量的军队,放在北方防守。这时候秦国要是再打过来,赵国就彻底没救了。 所以当时的李牧,不是想击败匈奴,而是想要重创匈奴。 如此,多年之后,当李牧在北方攒下了近二十万的精锐,觉得有把握直接歼灭匈奴主力了,李牧才终于出手。当时李牧先是派少量军队,把匈奴主力引入赵国的埋伏圈。然后,李牧用战车组成正面防线,挡住匈奴的正面冲锋。 接下来,李牧再派大量的骑兵,切断匈奴的后路,并且派出会弓箭的士兵,从两翼包抄,利用弓箭远程射杀匈奴士兵。这种作战方式,后来几乎成了中原王朝对付游牧民族的教科书。后来无数的中原名将,在对付草原游牧民族的时候,用的其实都是这种思路。 最终,这一战李牧直接消灭了十多万匈奴精锐,彻底重创了匈奴。要知道,当时匈奴还没有彻底统一草原,整个匈奴加起来,其实也没多少人。所以这一战之后,接下来至少十年之内,匈奴都不敢再南下大规模袭扰赵国边境了。 而这样一来,赵国也就可以从北方抽出更多的精锐,去对付其他中原国家了。 匈奴被击退之后,李牧瞬间成了赵国内部,地位仅次于老将廉颇的顶尖名将。所以,在这之后,赵国开始调整国策,逐渐从北方边境抽调精锐,转而去进攻燕国。在李牧的带领下,赵国很快就从燕国那边,夺取了大量的土地。 对于赵国来说,击败燕国的意义,其实非常大。因为赵国军事力量虽然很强,但是在粮食安全方面,却一直存在短板。尤其是在和秦国这样的国家交手的时候,后勤补给更是成了赵国最大的弱点。而当时李牧进攻燕国,其实就是想从燕国这边获得足够的地盘,增加赵国的耕地数量。 因为李牧实在是太牛,所以几场仗打下来之后,地盘抢了不少,但是赵国士兵却没多少损失。这样一来,赵国完全实现了以战养战的目标。 这样的李牧,其实不光是一个单纯的名将,更是一位顶尖的战略家。 如果多给李牧一些时间,李牧或许真的能逐渐打下整个燕国。一旦拿下了整个燕国,赵国面对的局面,瞬间就不一样了。有了足够的地盘和耕地,就算是秦国打过来,赵国不怕和秦国进行对耗。 但问题在于,秦国没给李牧时间。 就在李牧刚刚准备进攻燕国的时候,赵国就遇到了两个重大变化。首先,因为种种原因,老将廉颇被迫离开了赵国。廉颇的出走,对赵国来说,绝对是一个重大的损失。自此之后,赵国少了一位顶级名将,只剩下李牧独自支撑了。 其次,就在廉颇出走数年之后,李牧好不容易刚刚从燕国这边夺取了不少土地,赵国恢复了不少国力的时候。秦国那边,秦始皇亲政了。 之前的十几年当中,秦国之所以长时间没有大动作,主要是因为秦国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当中,一样损失很大,需要休养生息。同时,在这段时间里,秦国连续换了四代秦王,紧接着上位的秦始皇,又是少年登基,导致秦国内部主少国疑。 所以,直到秦始皇成年亲政之后,秦国才再次开始对外扩张。 而秦始皇亲政之后,首先盯上的,就是赵国。因为在秦始皇看来,东方六国之中,赵国战力最强。虽然之前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惨重,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恢复之后,赵国的国力却恢复了不少,整体战力已经隐隐排在战国七雄之中的第二位。 所以,想要统一天下,首先得先灭了赵国才行。 很多人在读秦始皇的故事时,曾经提出过一个疑问:从秦始皇成年,到秦始皇灭韩国,灭掉东方六国中的第一个国家,这期间差不多又隔了近十年的时间。这十年当中,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到底在忙什么呢? 答案是,这几年当中,秦始皇其实一直在死磕赵国。而赵国之所以能够长时间挡住秦国,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李牧的存在。 因为李牧实在是太能打了。 即便是面对强大的秦国,李牧也是丝毫不怕。而且,当时整个秦国,除了王翦之外,几乎没人能和李牧正面对打。秦始皇曾经尝试过分兵三路,分别由王翦、杨端和与桓齮三大名将,从不同的路线进攻。 结果,李牧利用自己麾下骑兵的速度优势,首先击败了桓齮,并且重创了桓齮率领的这支秦军,然后又组织赵国军队,挡住了王翦和杨端和的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肥之战’。 总之,在长达数年的秦赵战争当中,赵国虽然处于下风,但是却因为李牧的存在,可以正面挡住秦国,没有吃太多亏。最后给秦国逼得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出阴招,利用反间计,在赵国这边散布李牧要谋反的谣言,这才让赵国撤回了李牧,并且最后冤杀了李牧。 而李牧撤离之后,赵国前线很快就开始溃败,再也挡不住秦国了。 李牧在,赵国就能继续撑住;李牧死,赵国第二年就亡了。 如果没有李牧,或许,秦始皇可以至少提前五年,统一天下。而如果当时赵国没有撤换李牧,一直让李牧守在前线,那秦始皇或许就永远无法统一天下了。 有人说,历史上的那些人物,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对历史走向没什么影响,一种是可以在特定时间,稍微影响一下历史走向。还有一种,则是可以凭借一己之力,直接决定历史的走向。 李牧显然属于第三种。 他活着,赵国哪怕再难,也能勉强撑得住。而他死了之后,赵国马上就亡了,秦始皇也可以逐渐扫平天下。 这样的李牧,不管给他多高的评价,其实都不算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红楼梦中宝钗人缘那么好,为何很少有人去蘅芜苑?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个性爱好完全相反的人。人人都说黛玉尖酸刻薄,人人都夸宝钗宽厚大度。 似乎人人都是宝钗的粉丝,宝钗叫这个颦儿,叫那个三丫头,凤丫头,四丫头。大观园诗社,探春张罗,李纨抢去了社长的位置,宝钗对诗社的活动日期进行拍板:“一月只要两次就够了。拟定日期,风雨无阻。除这两日外,倘有高兴的,他情愿加一社的,或情愿到他那里去,或附就了来,亦可使得,岂不活泼有趣。”每次诗社活动,宝钗都是说了算的人。人人也都听从宝姐姐调遣。 然而,有事没事总去探望宝姐姐的人却不多。反而是潇湘馆里,姐妹们络绎不绝。原因是什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黛玉外冷内热,接触久了,就体会到她的好,愿意和她持续交往。 宝钗外热内冷,接触久了,知道宝钗不喜欢热闹,喜欢清静,就不愿意去打扰了。再者,都是宝钗去各处串门,人们也就没有机会去蘅芜苑串门子。 黛玉经常生病,大家会经常去探望。 宝钗的好友都不了了之。 探春 探春最初是宝钗的粉丝。开诗社时,探春对宝钗极为推崇。推举宝钗的海棠诗为首。 菊花诗会,探春也欣赏宝钗的诗。 后来,宝钗和探春一起管家,接触久了,探春对宝钗的态度变了。 宝钗说探春唯利是图,探春杜撰姬子的话来怼宝钗。 管家时,探春得罪人,宝钗小惠全大体。宝钗收获了一大波贾府下人粉丝。探春啥也没得到! 抄检大观园后,探春直接撵宝钗:亲戚好,也不用死住着。 湘云 湘云本来和黛玉是好友。 宝钗来了,湘云成为宝钗的死忠粉。以前湘云到贾府就和黛玉一起住,宝钗住进大观园后,湘云就和宝钗一起住了。 湘云和宝钗住得开心吗? 湘云和香菱一起谈诗,聊得热火朝天,宝钗笑道:“我实在聒噪的受不得了”! 后来,香菱回去和薛蟠一起住,湘云就落单了。李纨的丫头看着湘云都可怜。她说:“你瞧宝姑娘那里出去了一个香菱,就冷清了多少,把个云姑娘落了单。” 后来,宝钗搬出了蘅芜苑,将湘云留在了李纨的稻香村。 湘云满以为和宝钗说好了中秋一起赏月作诗,宝钗定会赴约,没想到,宝钗失约了,自己一家人过中秋,没到贾府这边来。 黛玉 黛玉是宝钗的至交好友,黛玉管宝钗叫姐姐,管薛姨妈叫妈。把她们当作亲人。可是后来,宝钗冒黛玉之名嫁给了宝玉。 当然了冒名顶替,不是宝钗决定的,但是如果宝钗不同意,婚也结不成。 黛玉的朋友,是一辈子的好友 香菱 薛宝钗最亲近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香菱,一个是宝琴。这两个人都是黛玉的好友。 香菱进大观园前,就和黛玉成为好友。她在大观园里发现黛玉发呆,就拉着黛玉的手,把她送回潇湘馆,然后谈些绣花啊,等闲话。 香菱住进大观园后,“满心满意只想作诗,又不敢十分罗唣宝钗”,就跟着黛玉学诗。宝钗说香菱是诗呆子!黛玉说香菱极聪明。 宝琴 宝琴是宝钗的妹妹,可是贾母宠宝琴,而且是超过宠宝玉和黛玉的宠。黛玉这个被贴上小性子,爱嫉妒标签的人不生气。黛玉赶走宝琴叫妹妹。 宝钗倒嫉妒了,忍不住推着宝琴说:“你也不知是哪里来的福气!你倒去罢,仔细我们委曲着你。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 宝琴刚进贾府住在贾母房里,老太妃死了,贾母随祭。宝琴没有住进蘅芜院反而知道了稻香村。这说明薛家姐妹的关系一般。 宝琴跟黛玉关系很好,黛玉赶着管她叫妹妹。她没事就去潇湘馆。 邢岫烟 跟宝钗有关系近的还有一个邢岫烟。她是宝钗的弟弟薛蝌的未婚妻。可是她两次去潇湘馆。一次走到半道,被薛宝钗截住了,让她回去。一次,宝玉去潇湘馆,看到宝钗,宝琴和邢岫烟都在潇湘馆,坐在熏笼上和黛玉聊天。 宝钗最亲近的人都和黛玉要好,说明黛玉的人缘不比宝钗差。 迎春 迎春没几句台词,她在芒种节那天,见黛玉没来,就问:“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 迎春是惜字如金的姑娘,她叫黛玉懒丫头,可见她和黛玉关系有多好! 湘云 湘云对黛玉由好,到坏,再恢复到好。反应了湘云对黛玉的了解过程。她最终成为了黛玉的好友。 探春、李纨、妙玉 黛玉和探春的关系也不错,她们可以互相开玩笑。黛玉临终,李纨、探春陪在身边。妙玉虽然说黛玉是大俗人,但是还看重黛玉。她两次请黛玉喝茶。 时间是检验友谊的标准,时间久了,润杨和大家都发现了黛玉的好,将黛玉当成了知心好友。宝钗还是大姐姐。 潇湘馆里,人来人往,连赵姨娘都会去;赵姨娘虽然夸宝钗懂事,可是却没见赵姨娘去蘅芜苑。 《红楼梦》里宝钗圆滑,面面俱到,她多数是去探望别人,跟别人聊天。蘅芜苑里略显萧条。 黛玉性格直率,说话不防头,容易得罪人,她很少去别人家闲聊,多数是大家来探望她,潇湘馆显得热闹一些。 黛玉的朋友是一生的朋友,宝钗的朋友是否陪着宝钗走到最后,不得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滴翠亭事件薛宝钗为什么“嫁祸”林黛玉?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 这件事大约也是红楼梦里的一个悬案了。有扬林贬钗者,为黛玉鸣不平,说宝钗太有心机。有扬钗贬黛者,为宝钗喊冤枉,说她并非有心甩锅。 到底哪种观点最可信呢?我们还得再回头看一遍原文。 滴翠亭事件发生在原文第二十七回,这一天正好是芒种节,也是饯花神之日,众人一大早就起来了,却不见林黛玉的身影,于是宝钗说要去喊林妹妹。 当她走到潇湘馆附近时,抬头看到宝玉进去了,早已看出宝黛之情的宝钗,觉得自己再进去不合适了,于是抽身往回走。 这后面发生的情节,便是红楼梦里最唯美的画面之一,即宝钗扑蝶。我们知道,薛宝钗一向是品格端方,行为豁达,藏愚守拙,随分从时的,极少表露自己真实的一面。 但扑蝶一回,让我们看到了宝钗少女天真的一面,说到底,她也只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再成熟稳重,也有一不小心暴露真实年龄的时候。 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老成持重的宝姐姐,竟也有可爱娇俏的一面?她也会挥舞着扇子追着蝴蝶来扑,这大约也是曹公所说的,她从胎里带出的一股“热毒”吧?与平时有些冷冷的宝钗,判若两人。 都说非礼勿听,千不该万不该,宝钗追着蝴蝶,一路到了滴翠亭附近,偏偏听到有人在里面叽叽喳喳说话。原文有句话特别值得推敲“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 这也是宝钗被不少读者所诟病之处,作为一个出身四大家族的闺阁女子,千金小姐的身份,本不该有这么上不得台面的举动,但曹雪芹却偏偏安排她听墙根儿。 这显然不是无意听见了便走开,而是明知亭子里有人说话,便停下脚细细地听。曹公为什么这么写?难道是为了揭开宝钗的真实面目?其实我本人并不认同贬钗的说法。 红楼梦里的确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但并非所有细节都要冠上别有深意的帽子,可能就是为了推动情节,才不得不安排这么一出。 细看滴翠亭事件,我想,曹公当年在创作这一章节时,应该是一气呵成的。从宝钗去找黛玉,到滴翠亭偷听,到甩锅给黛玉,到黛玉葬花,前后文逻辑和情节一环扣一环,每一个人物都不可或缺。 至于说宝钗嫁祸黛玉,其实完全不用这么上纲上线,作为闺中女儿,曹公要表现的并不是后宫中的尔虞我诈,而是宝钗作为少女的促狭与心机。 这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她与黛玉关系之亲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宝钗为人处世的机变。 小红和坠儿不过都是宝玉房中的小丫环,再刁钻古怪,也还不至于对主子小姐们有什么威胁,宝钗客居贾府的身份,让她时时刻刻都铭记,不让自己陷入贾府是非争斗的漩涡之中。 因而,她情急之下,先想到的是要金蝉脱壳,把自己偷听的嫌疑摘除干净,她本就是去找黛玉不成回来,危急关头,自然会脱口而出拿黛玉做挡箭牌。 其实偷听这节,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宝钗只能嫁祸黛玉,其他人都不合适。宝玉?他是个男子,对宝钗来说,焉有一个女孩跟男孩追赶玩耍的?迎探惜三春?更不合适,她们都是贾府之人,背后牵扯了太多利益关联,说谁都不好。 对贾府来说,宝钗是客人,黛玉也是客人,大概也只有黛玉,可以应下这件事。且她又深得贾母宠爱,即便甩了锅给她,谁也不会真正去找她的麻烦。 甚至我想,这件事,对宝钗来说,在当时那个情急之下,她根本没时间去想这么多,而黛玉是她此刻脑子里第一个闪现出来的人,便顾不得许多,就直接甩锅了。 当然,说宝钗不道德不厚道,是的确有的。一则不该听墙根儿,无论男女,这都显得有些不道德。二则不该为了把自己撇干净,就拿别人顶缸。说到底,她这件事做得有点不太符合她往日的形象了。 其实这也正是宝钗为人圆融之处,换成黛玉,若是当时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谈话,要么直接走开假装不知道,要么以一个玩笑化解,一定不会像宝钗这样。 脂砚斋对这一节的评价是:此节实借红玉反写宝钗也,勿得认错作者章法。前文宝钗扑蝶是写其一派少女天真,乃其热,而紧接着后面的偷听甩锅,则是写其一派成熟圆融,乃其冷。 热即热情,是宝钗感性的一面。冷即冷静,是宝钗理智的一面。由热到冷,忽热忽冷,冷热交替,这个集冷热于一身的少女,正是宝钗完全不同的两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